科学知识的生长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植物是地球上最基础、最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常见植物。
一、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基本阶段:播种、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这些阶段。
1. 播种:播种是指把植物的种子放入土壤中,让它们开始发芽和生长的过程。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播种方式,有些是通过风力或者动物传播种子,有些是人工播种。
2. 发芽: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
一般来说,种子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适度的光照才能顺利发芽。
在这个阶段,种子会释放出植物胚芽和根部,根部开始向下生长,胚芽则向上生长。
3. 生长:一旦种子发芽,植物就开始生长。
在生长过程中,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植物的茎、叶和根部会逐渐生长并形成。
茎提供了支撑和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
4. 开花: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会进入开花阶段。
开花是指植物的花蕾展开,花朵绽放的过程。
开花的目的是吸引传粉者来传播花粉,从而进行繁殖。
不同的植物花朵的形状、颜色和香味各不相同,以吸引不同的传粉者。
5. 结果:经过传粉后,花朵会逐渐凋谢,植物会形成果实。
果实可以保护种子,并帮助种子传播。
当果实成熟后,它会释放种子,以继续植物的繁殖过程。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植物通过两个不同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来进行繁殖。
这种方式需要花朵进行传粉,从而使花粉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最终发育成种子。
有性繁殖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植物通过无性生殖细胞(例如芽、根、茎或体细胞)的繁殖方式。
青蛙生长过程科学知识
青蛙生长过程科学知识1. 青蛙的生命周期包括卵、蝌蚪、蚺蛙和成蛙四个阶段。
一只青蛙的生长过程开始于卵的孵化。
青蛙卵通常被母蛙在水中产下,然后通过水中的氧气供给孵化。
卵通常被黏在一起,形成一个卵块。
青蛙卵需要水的恒温环境来进行发育。
2. 一旦卵孵化,里面的胚胎会变成蝌蚪。
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形态,它们有长尾巴、没有四肢,呼吸通过鳃进行。
蝌蚪会在水中生活,以水藻和其他植物为食。
它们通过吞食食物并进行消化来生长。
在这个阶段,蝌蚪经历了不断的生长和发育,其身体逐渐形成青蛙的基础结构。
3. 当蝌蚪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经历蚺蛙阶段。
在这个阶段,蝌蚪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
它们的后腿会逐渐长出,尾巴也会缩小和吸收。
蚺蛙开始通过肺部呼吸空气,逐渐适应陆地环境。
它们依然在水中生活,但可以在陆地上移动并找寻食物。
蚺蛙期通常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直到蛙蛹准备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4. 成蛙是青蛙的最终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蚺蛙的尾巴会完全吸收并消失,四肢和身体会进一步发育。
成蛙的身体会适应陆地环境,它们的皮肤变得光滑并能够防止水分流失。
成蛙能够通过肺部呼吸空气,同时也会通过皮肤吸收氧气。
成蛙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小型脊椎动物。
总结起来,青蛙的生长过程从卵孵化开始,经历蝌蚪、蚺蛙到成蛙四个阶段。
这个过程涉及到身体结构的发育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每个阶段,青蛙的身体会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例如从无四肢到有四肢,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青蛙的生长过程充满了科学的奥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2021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1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植物是生命的一种形态,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不同种子的外形特点也有所不同,比如番茄的种子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而冬瓜的种子则呈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浸泡过的种子与没有浸泡过的种子之间也有所区别,浸泡后的种子变大、变软,种皮颜色变浅。
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观察到更多的特征,比如看、摸、闻、测量和观察记录。
作为一粒种子,基本上都包括种皮、胚、胚芽、胚根、子叶等几个部分。
种子萌发后,胚根形成植物的根,胚芽形成植物的茎和叶。
不同植物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光滑程度、软硬程度、气味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但是种子的内部结构又有相同之处,一般来讲植物的种子都包括种皮、胚、胚根、胚芽、子叶几个部分。
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因此,种子中的胚将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所以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
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胚根发育成了根,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子叶逐渐消失。
总之,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形态有所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同,种子中的胚是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
不同植物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气味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含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由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如果想种植凤仙花,需要提供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光照。
为了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应该选择饱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
种植凤仙花的步骤包括准备花盆和土,将种子种入土中,浇适量的水并放在温暖的地方。
可以制作种植杯来观察种子在土壤中的生长变化,方法是用土壤和卫生纸或只用卫生纸,将种子放在杯壁和纸之间,并保证充足的水分。
植物的生长科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的生长科学知识点总结一、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的生长环境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土壤等因素。
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足够时可以刺激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分和能量。
温度对植物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而高温或低温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因素,土壤水分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来源,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二、植物的生长激素植物的生长激素主要包括赤霉素、生长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乙烯等。
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因此对植物的整体生长有重要影响。
赤霉素能够促进植物进行细胞分化,维持植物茎的生长和发育。
脱落酸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对果实的成熟和脱落等过程有重要作用。
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乙烯通过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来影响植物的生长。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生长所必需的过程,它是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养分和氧气的生物化学过程。
光合作用主要包括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能、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养分的合成等过程。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足够的光照可以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营养吸收植物的根系是其进行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稳定植物体和储存养分等重要功能。
根系的生长主要包括根须的生长和分化、根毛的生成和生长、根系的分支等过程。
植物的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很高的专门性,比如根毛负责吸收水分和微量元素,而主根和侧根则负责吸收养分和水分。
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对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五、植物的生长调控植物的生长调控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长激素、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等因素。
植物的生长调控主要包括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组织生长和器官发育等过程。
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知识点回顾
小学科学植物的生长知识点回顾植物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在地球上担负着至关重要的生态功能。
小学科学课程中,植物的生长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回顾小学科学中学习的植物的生长知识点,帮助读者加深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一、植物的组成部分植物主要由根、茎、叶和花组成。
根是植物的基础部分,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负责支撑植物的身体,并进行水分和养分的传输;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部分,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和排出氧气;花则是植物进行繁殖的器官,通过花粉传播来完成授粉。
二、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和种子的成熟。
种子是植物开始生命周期的起点,当种子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它会发芽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会不断生长,并在适当的季节开花;开花后形成果实,经过一段时间的成熟,果实会裂开释放种子,完成植物的生命周期。
三、光、水和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叶片上的叶绿素吸收,在光合作用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因此,充足的阳光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它在根部被吸收并通过茎传输到叶片。
水分不仅可以滋润植物的身体,还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运输物质和保持体温。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成分之一。
植物通过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四、植物的生长环境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温度和湿度等因素。
土壤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温度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光合作用。
湿度则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水的吸收。
五、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有多种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花粉传播和授粉来完成的繁殖过程,它可以产生新的个体,并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无性繁殖是指通过植物的其他部分(如茎、根、叶等)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它可以快速繁殖,并保留与母体相同的遗传特性。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生长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生长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生长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植物生长的几个关键知识点,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自身生长所需。
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可以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能量。
因此,充足的光照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非常重要。
二、土壤提供养分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提供了植物所需的养分。
植物的根系通过土壤中的毛细管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
常见的植物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它们可以促进植物的根系、茎叶、花果等部位的生长。
三、水分的供给水分也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经过茎叶的导管系统向上输送,将水分分配给需要的部位。
水分在植物体内起到运输养分、维持细胞结构和调节温度的重要作用。
缺水会导致植物生长迟缓,甚至死亡。
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除了需要充足的光照外,还需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才能进行。
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通过叶片上的气孔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释放氧气。
五、温度的影响温度对于植物的生长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植物对温度的要求较为苛刻,需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
六、植物的生长周期植物的生长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茎叶发育以及花果结果等。
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植物会经历形态和功能上的变化。
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植物的生态和生命力。
结语:植物生长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小学科学生长与变化教案4篇
小学科学生长与变化教案4篇小学科学生长与变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长大的相关事实。
2.科学探究:会收集我们在生长变化的感性事实,学会测量身高、体重、手脚、胸围、肺活量,学会观察记录测量数据,能够对结果作初步统计。
3.情感态度:意识到人的生长发育与饮食、锻炼、睡眠有关,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和人文精神。
活动器材:体重秤、皮尺、直尺、三角尺、气球、吸管、胶管、自制仪器表格、小医生服装、帽子及红袖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课前咱们先来聊聊天吧!这些时天气变冷,我看到好多同学都穿了新衣服。
买的衣服是大一点的还是刚刚合适的衣服为什么要买大一点的呢2.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生长》。
二、知道人的身体是不断生长变化的1.提问:你用哪些现象来说明感觉到自己在生长呢2.学生汇报:个子长了、体重变重、手脚长大、胸围大了。
三、测量自己身体生长变化情况1.提问:是呀,我们的个子长高了,体重变重了,手、脚也变大了,胸围也变大了,长了多少呢你用什么办法来了解生长变化情况2.四人小组讨论。
3.指导测量方法①身高怎么量谁会,请你来教教我们。
②体重怎么测你是怎么读出来的③手、脚大小有变化吗怎么知道手、脚变大了多少④胸围大了怎么测你们认为这样测准确吗⑤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测身高、称体重、测手、脚大小以及量胸围的办法来了解身体的生长变化。
⑥学测肺活量: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两边分别派出1名同学参加吹气球活动,这两名同学必须个子差不多,吸一口气吹完为止,看看你能吹多大a.提问:两个人个子差不多,吹的气球大小怎么不一样b.谈话:肺装气的多少,我们称为肺活量,他们俩谁的肺活量大,大多少知道吗怎么知道c.活动:我们现在就来测测这两个同学的肺活量。
4.讲述:今天玩了这个小游戏,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的测量办法叫什么你想知道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吗现在,我们就要运用这些办法进行一次体检。
科学前概念-科学知识的生长点
科学前概念:科学知识的生长点摘要:对于科学教师而言,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能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摈弃糟粕吸取精华,真正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浙教版七(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前概念对于学生克服旧观念、催生新知识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为此,本文紧紧围绕《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描述了初中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表现及特点,揭示了初中生科学前概念的成因,提出了科学前概念转化的策略,强调了科学前概念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生长点。
关键词:牛顿第一定律;前概念;转化策略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科学概念前,在原先的学习、生活中,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但不一定有科学性的概念。
这些概念中,有一些是能正确反映科学世界的,另有一些是有悖于科学的错误概念。
鉴于前概念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复习的需要。
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前概念的表现及成因经过教学实践及调查发现,对初中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产生负作用的前概念通常表现为:1.错误的观念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与力有关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生活经验往往存在着从表面上看很符合事实但经不起科学推敲的错误之处。
尽管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较为系统的力的初步知识,但由于心理定势的作用,长期积累下来的错误观念还是频频出现:(1)有力才会运动(2)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要停下来(3)运动方向一定与力的方向一致(4)力可以脱离施力物体而存在后两点在学生迫切需要“自圆其说”时,往往暴露的一览无余。
2.概念之间有混淆虽然学生掌握的某些前概念本身并没有科学性的错误,甚至在原先的学习中算是掌握的好的,但一旦接下来学习与之“相近”的概念时却往往会出现混淆现象。
相近的科学概念之间区别虽小,但彼此之间的“小”区别却是体现各自本质意义的。
也正因为“小”,初中学生就更加难以区别。
小学二年级科学知识教案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
小学二年级科学知识教案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科学教案: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了解不同植物和动物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外观、特征和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增强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感悟。
一、认识植物的生长变化(约500字)1. 植物的生命过程(约100字)植物的生命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枯萎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外观和特征。
2. 种子发芽(约100字)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发芽。
学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观、发芽的过程和变化,引导他们理解种子在土壤、水分和阳光的作用下生长。
3. 幼苗生长(约100字)幼苗得到足够的水分、阳光和养分后,从土壤中生出嫩绿的叶子和坚实的茎干。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幼苗生长的条件和要素,并探究其生长过程中根、茎、叶的功能和变化。
4. 开花结果(约100字)经过一定的生长,植物进入开花结果的阶段。
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认识不同植物的花朵形态和颜色,及与之相应的果实的特点和功能。
5. 枯萎(约100字)植物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会出现萎蔫和枯黄的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理解植物枯萎的原因和生命的终结。
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有关植物生命的循环和再生的问题。
二、认识动物的生长变化(约500字)1. 动物的生命过程(约100字)动物的生命过程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衰老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外貌、行为和特征的变化。
2. 幼崽的成长(约100字)幼崽出生后,通过母亲的照料和喂养逐渐成长。
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动物幼崽的外观和成长过程,了解它们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行为习性。
3. 青少年期的变化(约100字)动物长大后进入青少年期,身体开始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不同动物在这个发育阶段的外貌、行为和特征,并加深对其生长过程的理解。
4. 成年期的特征(约100字)动物成年后,体型基本稳定,行为模式定型。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人体的生长发育与健康是小升初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一、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人体的主要器官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等。
不同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头部包括脑、眼、鼻、耳等,脑负责指挥和控制人体的各项活动,眼负责看、耳负责听等。
二、人体的生长发育1. 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出生到成年,人体会经历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
婴儿期是人体生长最迅速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和体重也会不断增加。
人体的骨骼、肌肉和器官也会逐渐发育成熟。
2. 性别与特征的发育男生和女生在生长发育中存在着一些差异。
男生会出现阴茎、睾丸等性征的发育,声音变低沉,体毛增多;女生则会出现乳房的发育,月经来潮等。
三、人体的健康与保健1. 饮食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应合理搭配膳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
同时,定期饮食,按时进餐,规律作息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2. 锻炼身体适当的身体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身体素质。
小学生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篮球等运动方式,每天进行适量的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 个人卫生与防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经常洗手、勤换洗衣物,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患病的人密切接触,有助于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的健康问题与预防1. 近视与预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近视问题在小学生中日益普遍。
为了预防近视,应注意用眼卫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定期进行目力保健操等。
2. 龋齿与预防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小学生要注意刷牙,控制糖分摄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等,以预防龋齿的发生。
3. 运动损伤与预防运动损伤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热身运动,穿着合适的运动装备,并避免剧烈运动造成的伤害。
人教版二年级科学知识点解读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
人教版二年级科学知识点解读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人教版二年级科学知识点: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命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生长,不仅给我们带来氧气和食物,还为我们提供美丽的景观。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长和繁殖四个阶段。
1. 种子发芽种子是植物的起点,它们携带着生命的能量。
当种子被水和阳光浸泡后,外壳裂开,出现细小的嫩芽。
这个过程称为种子发芽。
2. 幼苗生长在种子发芽后,嫩芽会迅速地生长,变成幼苗。
幼苗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使其茎和叶子不断生长。
3. 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逐渐长大,它的茎慢慢加粗并变得更加有韧性,叶子也变得更加茂盛。
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吸取来自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同时通过根系将它们输送到茎和叶子。
4. 繁殖当植物达到一定的生长阶段后,它们就会开始繁殖。
植物主要通过花朵进行繁殖,花朵受精后会结成果实,其中含有种子。
当果实成熟后,种子可以散播到周围的土壤中,再次循环重复整个生长过程。
二、植物的组成部分植物由根、茎、叶和花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1. 根植物的根主要生长在地下,起着固定植物和吸取水分养分的作用。
根的形状和长度因植物种类而异,有些根还可以储存水分和养分。
2. 茎茎是植物的主要架构,它使植物能够直立并承受重量。
茎的形状和硬度因植物种类而异,有些茎还可以储存养分。
3. 叶叶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们能够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植物所需的养分。
叶子的形状和大小因植物种类而异,有些叶子还具有光滑或粗糙的表面。
4. 花花是某些植物的特殊器官,用于进行繁殖。
花朵通常具有吸引昆虫传播花粉的颜色和香味。
花朵受精后会结成果实,然后果实内含的种子可以再次萌发生长。
通过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界中的植物之美,并了解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科学知识点整理:植物的生长变化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一粒种子基本上都包括种皮、胚、胚芽、胚根、子叶等几个部分。
种子萌发后,胚根形成植物的根,胚芽形成植物的茎和叶。
不同植物的种子外部特征各不相同,但种皮具有保护作用,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根将来发育成根,子叶则具有储存或转运营养物质的作用。
胚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
2.种植凤仙花种子萌发和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是适宜的水分、空气和温度。
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多数种子在黑暗中也可以萌发。
种植凤仙花要选择饱满、没有受过伤的种子,以保证发芽率。
种植凤仙花的步骤包括:(1)准备花盆和土,先放小石头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多半盆土。
(2)用手指在土中挖2-3个洞,深度约1厘米,每个洞里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住洞口。
(3)往花盆中浇一些水,直到土壤湿润,然后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可以做一个种植杯观察种子在土壤中的生长变化,也可以制定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记录植株高度、叶的数量、整体的样子、每日的变化及为植物做的事情。
选带芽眼的土豆、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也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生长变化,说明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来繁殖后代。
3.种子长出了根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
萌发出的根都是向下生长的,芽都是向上生长,而且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凤仙花的种子在遇到水的浸泡后,种子的体积变大,然后长出胚芽、胚根,接着逐渐长出根、茎、叶,形成幼苗。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植物根的作用,将带根的植物装入盛有水的试管中,将植物的根浸泡在水中,观察根的生长情况,还可以加入植物油等物质进行观察。
实验方法:在试管中加入一些植物油,以防止水的蒸发,并在水面上做好标记。
观察几天后,记录试管中水位的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会发现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小学科学中的植物的生长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中的植物的生长知识点整理植物的生长知识点整理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为我们提供氧气、食物和原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关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中的植物的生长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1. 植物的器官结构:- 根:植物的根是生命的基础。
它们吸收水分和养分,并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 茎:茎支撑植物的其他部分,通过茎,植物能够获取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 叶: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位置,通过叶片,植物能够吸收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和能量(葡萄糖)。
2. 植物的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的起点。
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吸收水分,通过发芽过程释放出根和茎。
- 根的生长:植物的根通过不断向下生长,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系也帮助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茎的生长:植物的茎通过向上生长,将叶片暴露在阳光下,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茎也支撑着植物的其他部分。
- 叶的生长:叶片通过生长增大,增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表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对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吸收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片中的叶绿素中,叶绿素能够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启动光合作用的反应。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释放到大气中,而葡萄糖则被植物存储和用作能量来源。
4. 植物的营养需求:- 植物需要光线、水分、空气和养分来生长。
阳光是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来源,水分通过根吸收,养分则从土壤中吸收。
- 植物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气候条件来确保其健康生长。
- 通过适当的灌溉、施肥和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的昆虫和疾病的侵害,可以帮助植物获得足够的养分和生长条件。
5. 植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种子:植物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生殖。
花朵是种子的产生器官,授粉后,花朵会逐渐凋谢,种子则在果实内形成。
四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汇总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植物种子多种多样,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3、蚕豆种子的由种皮和胚组成,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乳(玉米、水稻等)。
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它是新植物的幼体,新的植物是由胚发育来的。
胚有胚根、胚芽、子叶三部分。
蚕豆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子叶提供养分。
4、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
但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育成一株新植物。
这与种子的胚是否完整,以及种子所在地的环境条件等有关。
种子萌发时,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5、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可以利用表格、文字、画图、拍照片等方法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6、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如土豆块、红薯块,天竺葵,葡萄等。
7、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8、种凤仙花的方法:①选种。
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②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③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
④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9、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的不同特点。
有的植物根有一个较粗较长的主根,叫直根系;有的植物根没有明显的主根,像胡须,叫须根系。
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根短而小,生活在戈壁滩上的植物根粗而长。
10、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料。
11、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小学科学植物生长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科学植物生长知识点归纳总结植物是大自然中的生命之美,它们以神奇的方式进行生长和发育。
进入小学,学生开始接触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渐了解其中的奥秘。
本文将对小学科学中植物生长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的结构主要包括根、茎、叶和花四个部分。
根系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支持植物的生长;茎管道着水分和养分,支撑植物的体型;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并呼吸释放氧气;花则是植物进行繁殖的器官。
二、植物的生长过程1. 种子发芽:当植物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接收到适量的水分和光照时,种子会开始发芽。
首先是根系向下生长,然后是茎向上生长,最后是叶片展开。
2. 光合作用:植物的叶片中含有叶绿素,可以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以供植物生长。
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光能→葡萄糖+氧气。
3. 蒸腾作用:植物叶片的气孔可以调节水分的流失,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根系吸收到的水分输送到茎、叶和花等部位。
4. 植株增高:植物的茎可以在顶端不断延长,使植株增高。
茎尖的细胞不断分裂和伸长,导致茎长出新的细胞和组织。
三、植物的繁殖方式1. 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传递雄性生殖细胞与雌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新的种子。
这种方式包括昆虫传粉、风媒传粉和人工授粉等。
2. 无性繁殖:植物可以通过茎、根和叶等部位进行无性繁殖。
例如茎的下垂枝可以生长出新的根并独立成长,叶片上的小芽可以分离成独立的个体。
四、植物的需求与适应1. 光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的合成,因此需要充足的光照。
不同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有所差异,有些植物喜欢明亮的环境,而有些植物更适应阴暗的环境。
2.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进行养分的吸收和输送,保持细胞的正常功能。
过度浇水或缺水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不同的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有些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有些植物适应寒冷的环境。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拓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拓展一、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能美化环境。
那么,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呢?1. 种子播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通常从种子开始。
我们可以在土壤中种下适当的种子,然后给它们提供足够的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
2. 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种子会慢慢发芽。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子会吸收水分,使种皮变软,然后幼苗就会从种子中钻出来。
3. 生长:一旦幼苗出土,它们就会开始快速生长。
幼苗会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并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苗会逐渐长高,并且形成叶子、茎和根。
4. 开花结果:当植物的生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开花。
开花是植物的一种繁殖方式,通过花的雄蕊和雌蕊的结合,授粉和受精,最终形成果实和种子。
二、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态。
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对我们理解世界也非常重要。
1. 固态:物质在低温下,其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近,密集排列,几乎不会移动。
这时物质呈现出固态,例如冰、石头等。
2. 液态:当物质受到一定的加热,分子开始活动,相互之间的距离增加,但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得物质呈现出流动的特性。
例如水、汁液等。
3. 气态:物质在高温下,分子的活动非常剧烈,彼此之间无法保持吸引力,分子之间的距离非常远,无法固定在一起,使得物质呈现出气态,例如水蒸气、空气等。
三、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食物是我们获得能量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种类的营养物质。
1.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主要存在于主食类食物中,如米、面、土豆等。
它们在消化过程中会被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身体提供能量。
2. 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合成新组织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原材料。
蛋白质存在于肉类、鱼类、蛋类、奶制品等食物中。
3. 脂肪:脂肪为身体提供能量,并参与细胞的构建和维护。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生长动物分类天气变化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植物生长动物分类天气变化物质的性质及变化通过对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的讲解,本文将涉及植物生长、动物分类、天气变化以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在文章中,我将为你解释这些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相关实例。
请您放心,我将以适当的格式和语言来撰写这篇文章。
植物生长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之一,它们通过植物生长过程,不断从种子生长为成熟的植物。
植物生长有几个关键环节,包括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
首先,种子发芽是植物生长的起点。
当种子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和适当的光照时,种子开始吸收水分,膨大并破裂。
接着,种子发出幼小的根和茎,这些结构则是植物的生长基础。
随后是植物的主干生长。
主干是植物体的骨架,也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通道。
主干同时负责将养分和水分输送到植物的其他部位,确保整个植物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当植物达到一定阶段,如适应季节变化或受到其他因素的刺激,它们会开始开花。
开花是授粉和繁殖的重要过程。
花中的雄蕊和雌蕊结合,产生新的种子。
这些种子则可以传播和繁衍植物的基因。
最后,果实的形成是植物生长过程的最后一步。
果实是植物为了保护种子并帮助其传播而形成的。
它们具有吸引动物吃下果实并随后排泄出种子的功能。
这样,种子就能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从而完成植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分类在动物界中,有许多种类各异的生物。
为了使对动物的研究更加有序和便于理解,科学家将动物分为不同的分类等级。
常见的分类等级包括物种、属、科、目、纲和门等。
物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在物种内,动物拥有相似的特征,可以互相繁殖并产生生育后代。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育能力通常较低。
属是更高一级的分类单位。
属级别下可能会包含多个物种,这些物种之间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并且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
科是更高一级的分类等级。
科级别下可能包含多个属,这些属类似于同一科的物种群。
目是更高一级的分类等级。
目级别下可能包含多个科,这些科又有着更多的相似特征与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知识的生长——由问题到假说再到理论谢钰苹(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内容提要: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知识从何而来?科学,是揭示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规律性的认识,是以理论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本来面貌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
科学始于科学问题,继而逐渐形成科学假说,通过对科学假说进行极其严格的观察、实验和检验,排除错误,从而筛选出认可度较高的新理论,形成科学理论。
本文试论在科学哲学的视角下,探析科学的知识生长形态和过程。
关键词:科学本质、科学问题、科学假说、科学理论一、什么是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是有关于科学知识性质方面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做出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科学观。
科学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之内,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于不同领域的个别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一切都是给人以偶然的、不系统的和没有真正思考过的印象。
因此,这些认识,只能算作是自然科学的萌芽,不能称其为科学。
但是,科学实则是在这些印象和对现象解释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
英国的自然科学史家斯蒂芬·梅森指出:“科学就是人类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
”①从该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是,是社会一部分人参加并日益显示其社会意义的社会现象,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一个整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的性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把科学描述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是社会实践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
”②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③莫里斯·科恩指出:“简单地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确定和指明能用以找①斯蒂芬·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62页。
②《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7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卷第375页。
到系统认识的方法。
”①总的来说,科学具有多重属性,而科学的本质正是通过其多重属性来表现。
从科学的起源来看,科学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的总结。
科学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也受到生产实践的重大影响。
从科学内容上看,科学就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活动。
各门自然科学都是研究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然规律和不同层次的事物属性。
从方法上来看,科学是方法的系统,各种方法诸如经验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方法以及想说方法等等都是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下通过一定的实践表现出来的。
按其本质说,科学,是揭示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人类对于自然与社会规律性的认识,是以理论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本来面貌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
二、生长路径(一)科学问题科学活动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②提出问题是科学发展的萌芽状态。
问题,就是一种由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
在一定的背景知识条件下,问题被定义为信息对排除不确定性的缺乏。
问题首先表现为一种欲知,也就是“为什么”。
问题是已知与未知、知与不知的矛盾。
单纯的未知或已知都不是问题,只有当已知不能说明未知时,才会提出问题。
③比如屈原在《天问》中问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在思考世界的本原究竟为何物,他借助自己已知道的知识,不知道答案,遂向上天寻求答案。
人的天性、人的知识从无到有,从多到少,在这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提出质疑。
每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大有小。
人与外界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吸引与被适应的关系,而后带来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问题以及对未知和已知的困惑与怀疑,引导人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带来进步。
进步就是适应、认识和改造。
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哲学问题,一般智力问题,科学问题等。
科学萌发于经验与理性的结合 ,纯经验或纯理性的范畴都不是纯科学。
同样 ,仅局限于经验范围的经验问题或仅局限在理性范围的概念问题也不是真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经验与理性之间的差距。
①拉契科夫:《科学学——问题·结构·基本原理》,韩秉成译,1984年第1版,第31页。
②【美】爱因斯坦、【美】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上海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③郑玉莲:《论科学问题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 那里就有问题。
”①波普尔也认为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②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问题是一种矛盾 ,是已知与未有的差距。
科学问题,通常是与没有被认识的自然现象相联系的,一般是指人们对应该知道的自然现象的未知。
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分析和缜密思考, 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矛盾或疑难 ,它蕴涵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 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在科学的萌芽状态往往表现为一种疑问,随后,逐步出现与以往认识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形成科学问题。
(二)科学假说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
假说是科学发展中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提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
”③所谓科学假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就是说,假说实质上是在客观事实和已知理论或全新观点基础上对未知现象和过程做出完备说明的假设和推测。
在假说中,存在有两种知识成分一种是已知的事实和理论,另一种是推测和假定的知识,这两种成分在假说中是缺一不可的,二者共同构成假说成立的基础。
一个假说往往包含着三个部分。
一是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解答的问题;二是理论观点或中心假设,作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的初始命题;三是从中心假设出发,联系已有的的背景理论和科学事实演绎出的逻辑结论。
一般来说,科学假说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科学性。
假说的提出是一定的科学事实和已被证实的理论为前提和根据,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逻辑提升和推断出来的。
也就是说,任何假说虽然都具有猜测性,但是由于他们有一定的事实作为基础,以一定可靠的科学知识为依据,并避免与已有的理论可能存在的矛盾,因而他们不是无根据的主观臆断,不是康德所谓的“人自然立法”否认了假说的科学性。
科学假说讨论的往往是现实经验范围内的问题,它们是可以用经验方法加以认识把握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64页。
②【奥地利】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18页。
③【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218 页。
2.解释说明性。
假说是对已知存在和已发现的事故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它运用一些已知的科学原理与逻辑、数学证明方法、对有关事实和现象进行的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有能接受的共识基础。
从内容上来看,科学假说可以是对于事实存在原因的因果解释,对事实发生几率的解释,对事实内在根据的结构解释,对事物外在表现的功能解释等。
3.推测预见性。
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能够正确地解释已有的全部观察资料,而且还能对未发现和尚未存在的事物现象做出预见性的推测。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假说和太阳系行星的运动轨迹;我们可以解释“日蚀”和“月蚀”等自然现象;以太阳系行星的分布规律,又能推测出未发现的星体以及恒星的周年视差现象。
假说运用已知理论或新观点、新视角对新的事实进行解释、并沿着这一设想逐步展开的。
这个假设起初既不是可靠的观察实验的直接结果,也不是严格的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的结论,而是运用创造性思维“想”出来的,他只是一种可能的科学理论方案,是在经验事实不充分的基础上对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猜测,因此不能保证假说对未知预见的准确性。
4.假定性。
科学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可能回答,这种回答常常是在科学事实不太充分、检验条件不太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因而必然具有猜测性质成分。
例如,经典力学认定运动电荷的轨道将随着能源耗损连续变化,如果这个理论没有受到原子中电子轨道具有稳定性这个观测事实挑战,如果没有产生如何协调它们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那么,物理学家就不可能会做出能量子假说。
假说的最终命运或是因为错误而着淘汰(如燃素说和地心说),或经过修正而完善(如元素周期律和日心说)。
(三)科学理论一切科学理论的真实性都是相对的,所以严格的说,一切科学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假定性,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假说性。
但在实践中,相对而言,我们把经过大量实验检验的系统化的假说称为理论。
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科学问题,根据科学事实提出科学假说,最后以经过实践的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知识体系表现出来,这就是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认识主体在思维中系统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过程内在联系的基本形式。
科学理论作为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它是相对成熟的科学的核心内容。
爱因斯坦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对概念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导出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这些结论必须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
”①在这里,作为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相对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通常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科学概念,与这些概念相关的科学判断(科学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313页。
一个科学理论,总是需要与某些基本概念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因为,只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就是通过制定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的。
如几何学中的点、面、线等,力学中的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等,化学中的元素、分子、原子、化合、分解等。
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
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于所研究的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反映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