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 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反思论语十则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掌握《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3.能够运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解读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的简介。
2.十则经典语录的学习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想并分享他们曾听过或读过的经典语录,让学生明白经典语录对人们思考、行为和价值观的影响。
然后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
2.学习《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论语》的介绍,然后进行讨论,了解《论语》的作者孔子、背景和内容。
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3.学习十则经典语录并分析其内涵(3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学习材料,其中包含《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其意义。
然后分小组讨论每则语录的内涵和作用,并选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4.运用经典语录解读现实问题(3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经典语录进行讨论和思考。
学生可和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并在一定时间后展示自己的解答和观点。
5.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过程,并进行反思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这部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十则经典语录,不仅理解了每则语录的内涵和作用,还能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中进行解读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品德修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然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不够充分,学生对《论语》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下次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10《论语十则》教案设计论语》十则研究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___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研究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___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___、《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___,名丘,字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___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___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___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研究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研究,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2.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内容,包括孔子的言行以及相关教诲;3.培养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的十则内容;2.梳理孔子的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论语》中的思想深意;2.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Step 2:介绍《论语》十则(20分钟)给学生展示《论语》十则的列表,简要介绍每一则的内容和意义。
例如,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则《巧言令色,鲜矣仁》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倡导诚实守信的为人之道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发表个人观点,加深对每一则的理解。
Step 3:阅读理解(30分钟)请学生分组阅读和理解每一则的内容,以及孔子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言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则进行详细阐述,包括背景分析、文本解读和个人看法。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Step 4:讨论与总结(25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阐述,进行全班讨论。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补充观点,一同探讨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孔子学说的普世价值和对学生的启示。
五、教学延伸:1.邀请学生进一步探讨孔子的其他思想,如仁、义、礼等;2.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的重要篇章;3.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学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六、教学评价:1.对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评价,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逻辑性;2.对学生的阐述和见解进行评价,是否能理解和分析《论语》中的内容;3.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十则 教学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教案设计10 《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3、翻译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
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归纳明确。
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
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2、熟练的朗读课和背诵课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的朗读示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学习《论语》中的十则,了解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论语》的背景,提出《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讲解《论语十则》(15分钟):详细介绍《论语》中的十则,逐一解释每则的内容和含义。
重点突出其中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对比和讨论。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其中一则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意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解与组员分享。
4. 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的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论语十则》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练习和评价(15分钟):给学生一些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结束(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
三、教学工具和资源准备:1. 电子设备或投影仪(用于讲解《论语十则》)。
2. 分组讨论题目和讨论指导。
3. 练习题和答案。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1. 讲解和讨论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
2. 小组讨论和展示,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拓展思维和学习视野。
4. 练习和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展示成果,能够体现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正确性,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10 《论语十则 》 教学设计
1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教师:刘建芳审核教师: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授课人:课题《论语》十则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价值目标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及处事之道的论述,理解十则语录所表达的精深道理,做到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十则语录所表达的精深道理,做到古为今用。
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教学方法讲读法、归纳法教案编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交流探究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圣人”。
政治思想上,他主张“仁政”;教育思想上,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私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72人。
孔子整理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尚书》《诗经》《周易》,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
《论语》十则优秀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孝道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使学生了解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要求。
2.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的意识和行为。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论语》选取的篇章。
2.学生准备《论语》的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导入1.教师通过问答、故事、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孝道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孝的理解和体会。
讲解篇章3.教师挑选《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讲解其内容、背景和孔子的思想。
4.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引导分析5.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互动探究7.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探究孔子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感悟与反思8.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思考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及如何践行孝道。
9.学生进行反思,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拓展延伸10.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讨论、调查等,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化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孝道篇章,学生对孔子思想和孝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够从中感悟和反思自己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也体现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案二:《论语》中的友善教学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论语》中关于友善的篇章,使学生了解孔子对友善的理解和要求。
2.培养学生的友善行为和与人为善的品质。
3.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论语》选取的篇章。
2.学生准备《论语》的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导入1.教师通过问答、故事、引言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友善的思考。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友善的理解和体会。
讲解篇章3.教师挑选《论语》中关于友善的篇章,如《述而篇》、《里仁篇》等,讲解其内容、背景和孔子的思想。
4.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方案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2.掌握论语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3.通过学习十则论语,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论语十则:学而、为政、八佾、涉乎未成、子路、述而、里仁、雍也、述而不作、为政第二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对每则论语的背景、内涵、意义的讲解,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团队协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小组合作解决讨论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效果。
3.思维扩展法: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拓展思维,提高思维敏锐度。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0分钟)老师针对讨论的这十篇论语简要介绍孔子和论语,并与言教和行教做比较,引发学生对孔子思想的探究与思考。
第二步:学习论语(40分钟)老师按照学而、为政、八佾、涉乎未成、子路、述而、里仁、雍也、述而不作、为政第二的顺序,点对每则论语进行详细解读和讨论,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每篇论语所给出的哲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并探究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作用。
第三步:案例讨论(3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具体的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用论语思想和价值观作为参照,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思想,并能够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第四步:小组合作(30分钟)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个具体问题,以展示自己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小组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五步:总结(10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再次回顾每则论语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与学生共同思考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验,并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学生学习成果: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查阅学生笔记,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作业,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弘扬儒家精神:《论语》第十课十则教案教学设计
弘扬儒家精神:《论语》第十课十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名称及简介《论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珍贵遗产,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经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典籍,《论语》汇聚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行为的精华。
十讲十则的《论语》第十课内容更是讲授了许多关于修身、治国、齐家的重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厚重文化底蕴意识2.培养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3.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文化精髓,提高学生思想修养三、教学内容1.孟懿子问孔子:“‘子路’何如?” 孔子说:“‘子路’背也,夫子何童子之有?”此处考查孔子的人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夫子”,探究中华文化中所注重的人格为本,德治为先的思想。
2.孔子说:“子路,其贤乎德也哉!然后有君子之称。
”此处考查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君子之称”,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3.孔子说:“君子不器。
”此处考查人文精神和探究人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理解“不器”具有的哲学内涵,并思考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4.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是谓成人’。
”此处引导学生探索孝道与家庭伦理,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家庭中所强调的亲情、责任、尊重等价值观念。
5.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此处考查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应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同情况,如何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6.孔子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通过对这句话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未雨绸缪的人生态度和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更加注意当前的工作,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7.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借助孔子的这段话,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实践、总结。
8.泰伯问:“‘叔,至于寡人之所好,何亲之有!’ 孔子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谦虚,不在得意时沾沾自喜,而是更加谨慎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知识与能力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历史的长空中,群星璀璨。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但是有一颗巨星却历经千年的风雨而愈加辉煌灿烂。
他就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
自2004年至今,全世界已经建立了近300家孔子学院;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尊孔”决议,就连总统奥巴马访华演讲时也要引用孔子的语录。
为什么孔子的思想会对后世,甚至全球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与崇敬走进第十课。
二、走进作者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2、《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毕桢莹)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
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
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政治上:主张仁义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语录体(格言体)《论语》的体式对话体叙事体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反复诵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⑴听清字词读音;⑵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
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
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
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
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
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
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1、内容小结:⑴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⑶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文言字词小结:⑴而:①表示顺接;②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顺接人不知而不愠──转接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顺接温故而知新──顺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任重而道远──顺接死而后已──顺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顺接⑵为:读wèi 时,多作介词;读wéi 时,多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