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合集下载

农民工指哪些职业人

农民工指哪些职业人

农民工指哪些职业人农民工,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然而对于究竟哪些职业人属于农民工,或许很多人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

农民工,一般来说,是指那些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者。

他们大多离开家乡,来到城市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投身于各种各样的工作之中。

建筑工人是农民工群体中非常典型的一部分。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等建设工地上,我们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从搬砖运沙、砌墙抹灰,到操作复杂的塔吊、起重机等大型设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

这些建筑工人常常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劳动,以及不稳定的工作时间和收入。

装修工人也是农民工中的常见职业。

无论是住宅的装修,还是商业场所的装饰,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

他们熟练地进行墙面涂刷、地板铺设、水电安装等工作,为人们打造出美观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在装修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长时间弯腰、登高,工作既辛苦又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制造业中的一线工人,很多也是农民工。

比如在电子厂、服装厂、玩具厂等工厂里,他们从事着产品的组装、加工、包装等工作。

流水线上的长时间重复劳动,要求他们具备耐心和专注力,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物流行业中的搬运工也是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物流仓库、货运车站等地,他们负责装卸货物,将沉重的包裹、箱子从一处搬到另一处。

这是一项体力消耗极大的工作,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在为保障物流的畅通默默付出。

服务行业中的保洁员、保安等工作,也有不少农民工的身影。

保洁员们起早贪黑,打扫街道、清洁楼宇,为我们创造整洁的环境。

保安们坚守岗位,守护着小区、商场、工厂等的安全。

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工作强度通常较大。

他们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长时间工作,甚至可能需要连续加班。

其次,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无论是建筑工地的尘土飞扬,还是工厂车间的噪音和高温,都对他们的身体和健康构成一定的挑战。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方法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方法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方法农村是我国广大农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农民群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然而,由于受制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收入较低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方法,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一、农田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田是农民创造财富的重要生产资料,调整农田种植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加农民收入:1. 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鼓励农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例如油菜、甘薯等,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 推广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引进新的农业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生产能力,增加农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3.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鼓励农民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利润空间。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来提高农民收入:1. 农业合作社的建设:鼓励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通过规模经营、市场销售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和经济效益。

2. 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3. 农村土地流转:支持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吸引农业企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增加农民的租金收入。

三、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1. 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外地游客,增加农民的旅游收入。

2. 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让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的收入。

3. 培育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农村新兴产业,例如农村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四、农民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和保障:1.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

初中农村经济知识点整理

初中农村经济知识点整理

初中农村经济知识点整理农村经济知识点整理在初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学习到许多与农村经济有关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初中农村经济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是指农村地区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 农业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

(2) 劳动力大规模聚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较高,农村地区经常出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

(3) 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农民的收入既有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也包括来自非农产业、务工和经商等方面的收入。

2. 农业生产(1) 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绿化作物的种植。

(2) 养殖业:养殖业是指农村地区养殖各种动物的经济活动,如养鸡、养猪、养牛等。

(3) 渔业:农村地区的渔业主要指淡水养殖业和捕捞业,以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

3. 农村产业(1) 农村副业:农村地区的副业是指农民在务农之外从事的经营活动,例如副业养殖、副业种植等。

(2) 农村旅游业:近年来,农村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休闲和度假。

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经济组织,可以共同投资、共同生产、共同分配。

(2) 农民合作社的优势:农民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 宅基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指对农村居民宅基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以促进农民增收。

(2)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指国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的一种制度安排,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年限和承包权益。

6. 农村金融服务(1) 信用社:信用社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为农民提供储蓄、贷款、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

“三农”知识库问题及答案

“三农”知识库问题及答案

“三农”知识库问题及答案三农知识库参考答案1 为什么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变化是什么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审时度势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这是全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进入新阶段是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六个重大变化上来判断的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增长约束农民收入增长的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农民收入来源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由过去主要依靠种植业转向主要依靠非种植业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产业转向主要依靠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动因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限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被剥夺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在20世纪80年代政府农村就业的基调是鼓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的就地转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从限制农民流动逐步转向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日趋活跃并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是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总量的比重在7080的水平上其中转移到大城市的占到了30以上过去农民外出打工主要是养家糊口满足于挣小钱多是权益之计多是临时外出多是自发行为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由过去的一个人进城到现在的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长期居住由做简单工作到做技术工作由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努力的想成为城市居民成为企业的工人成为工商业的经营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过去城乡之间单一的关系逐步被多种经济联系和要素交流所取代城乡经济相互作用日趋紧密城市与农村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市民更加相互依赖难以分割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工作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在稳定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作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是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过去农业和农村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抓产量保供给现在既要保供给更要抓收入中心任务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基本目标是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过去我们要抓速度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现在开始注重质量和效益讲求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单纯抓生产抓经济现在开始注意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现在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是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构成的一是传统部门主要是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他把此种经济称为二元经济3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阶段农村经济体制变革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诱发了农业的超常规增长这一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构成的基本特征是因为生产增长的收入占560因收购价格而增加的收入占231转移收入占133因减免税收而增加的收入占761985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的减缓阶段在这四年期间农民收入名义增长率跌到110而实际增长率只有12虽然名义上收入年年增加但实际收入的增长却非常缓慢这一时期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不景气农业年均增长率下跌到41粮食生产则出现了一年停滞三年徘徊的被动局面19891991年农民收入徘徊和停滞阶段1989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5元增长到70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率只有07其中1989年农民人均收入实际下降16这一阶段农民收入的年增长态势与农业增长的态势极不协调19891991年期间农业增长势头较好按人口平均计算农业的实际年增长率达到54其中粮食产量连年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增产而农民不增收或少增收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19921996年的恢复增长阶段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91年的708元增加到1996年的19261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216但由于这段时间物价水平上涨很快扣除物价因素以后年均实际增长速度并不是很高为806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连续7年低速增长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掩盖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具体到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的甚至是下降的实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必须使农民收入能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小康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已经成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一大难题而且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靠9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将是持久和不可估量的只有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去了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4 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应当承认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仍然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和阶段性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位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在结构调整中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四是乡镇企业结构不合理与城市工业相雷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按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品竞争力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握好调整的方向5 为什么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是什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是重要思想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和良性循环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仍未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城乡关系不顺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如果不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不仅会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带来负面的影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新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期到总量基本实现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正逐步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从体制性矛盾看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和城市关系问题上仍自觉或不自觉的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从结构性矛盾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农民进程就业和定居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城市化大程度却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10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生产的帮助和带动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000年底我国已经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和不全面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是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和更全面的以及比较均衡发展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分治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全局性的意义6 解决三农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的人均GDP按汇率计算约为1000美元左右按购买力计算大约为30004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585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众多学者综合上述四项指标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这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时期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工业依靠自身的积累实现增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不同国家在此阶段都从各自国情出发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也是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最重要阶段中国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为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提供了可能从当前来看农村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还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未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使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调整有关政策要对农民少取真正给农民减负要对农业和农村多予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要放活农村经济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7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978年以来的农村改革中央先后出台了8个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以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5个中央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5个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也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这个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8 为什么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衡量全面小康社会指标有哪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还有一大批基本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其温饱的标准还很低可见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和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大的综合系统国家统计局确定了6个方面18个评价指标作评价农村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表1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标准指标分类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标准值一经济发展 12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元人≥6000≤35≥35二社会发展 4567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人--- ≥90≥60≥40.304三人口素质89 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年年≥9≥75四生活质量1011121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住质量系数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40≥75≥7≥60五民主法制1415 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85六资源环境161718 常用耕地变动幅度森林覆盖率万元农业GDP用水量立方米≥0≥23≤1500 8 新修改的《宪法》对土地的征用制度是怎么规定的 2003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里主要有两处改动一是把征用改为征收或征用二是增加了补偿的内容作为根本大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它必将影响到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实施并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9 什么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切实落实建立最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规划确定的不得不占用的耕地它是农村总耕地的组成部分也是耕地的主体是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土地实行基本农田制度的目的在于对它实行特殊保护以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是国务院为了保护这部分耕地而颁布的一项政府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六章三十五条第一章主要讲制定本条例的依据目的和意义对基本农田实行保护管理的原则和方针明确基本农田的中央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的管理责任第二章讲基本农田的划分和确定要求各级在编制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时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内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县和乡的规划应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并以乡为单位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三章讲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首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要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不能减少其次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第三还要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第四章讲基本农田的监督管理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方县乡村各级都要签定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第五章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责任10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谁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特征和内容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也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坦途除外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明了以下几点国农村的土地全部实行公有制村土地公有制的形式分为全民所有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两种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并不全属于集体所有有的属于国家所有有的属于集体所有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而进行的合作化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民公社化逐步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家庭经营是农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尽管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没有变但土地的权能开始分解土地的管理使用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11 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农村税费制度和征收办法还不尽合理农民负担重收取税费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民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三乱普遍存在在收费方面中小学生就学农民在建房结婚登记时搭车收费现象比较严重在集资方面反映较多的是地方向农民集资修建道路兴修水利办电站等二是高估虚报农民人均纯收入多提村提留和乡统筹费三是摊派问题依然严重其一平摊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其二报刊乱摊派主要是来自上级部门的强制性摊派一般村每年的支出少则上千元多则在万元以上加重了乡村和农民负担四是两工政策弹性大强行以资代劳现象较为严重五是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屡禁不止往往是上面布置任务基层出钱出物这些负担最后都摊派在农民头上六是少数基层干部法律观念淡薄工作作风较差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二是乡镇府职能范围过宽基层政权机构庞大供养人口过多支出需求膨胀三是一些地方部门和基层组织提出的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目标脱离实际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四是现行管理和监督制度不完善违反规定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严厉处罚等因此必须对现行农村税费制度进行改革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止各方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即1取消现行按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的乡统筹费2取消所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3取消屠宰税4用3年时间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5调整农业税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价格统一农业税税率不搞差别税率6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在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税应税产品只征收农业特产税不征收农业税合并同时在生产和收购两个环节征税的农业特产税品目统一到一个环节征收进一步降低生产环节税负水平适当调整部分农业特产税税率开征蔬菜特产税保留蚕茧果用瓜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农业特产税坚持据实征收7改革村提留增收和使用办法采取新的农业税附加税和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统一征收12 为什么要取消农业税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当年农业税税率总。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兴旺路径分析摘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

产业兴盛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首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经济根底。

农村产业兴盛与否,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2020年1月19日,在__考察时指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底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因此,基于产业视角,以生活富裕为目标,围绕农民增收,理清产业兴盛的理论逻辑,直面乡村产业开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探讨产业兴盛的路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业兴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一、产业兴盛的理论逻辑产业兴盛是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的起点,而最终的落足点在生活富裕。

产业兴盛应主要定位于农业,依托农业开展二、三产业,并推动产业之间深度融合。

产业兴盛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关心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盛所蕴含的多样性和多产融合,也就使得农民增收的途径的多样式得以拓展。

从产业兴盛的角度来看,这首先是一个“把蛋糕做大”的问题,然后才是分配问题。

“做大蛋糕”的前提是产业增收,这里的产业主要指的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技术、数据、土地、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离不开农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融合开展。

从农业第一产业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薄利多销,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价格,实现增收。

而农业第二产业的价值在于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农业第三产业提高了农村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其中增加用户黏性、提高复购率是关键。

第三产业的开展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的主力军。

二、产业兴盛的现实困境(一)农民致富待加强。

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比方“农民+合作社+平台”“基地+平台”“农民+基地”等。

然而农民是不是农村产业开展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值得考量的一个问题。

20__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仅16021元,相差26338元,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4倍,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仍然较大。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非公共经营单位就业的农村人口。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由于资金、技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的收入形式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他们在家庭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农民工收入来源1.工资收入农民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所得,即通过工作所得到的报酬。

他们通常从事建筑工地、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在企事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中务工,领取相应的工资。

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作性质、技能水平、劳动时间等因素。

2.项目分红除了固定工资外,一些农民工还通过参与项目分红获取额外收入。

在某些大型建筑项目或企业中,农民工参与其中,如果项目或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则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红利。

3.自主创业部分农民工不满足于仅仅依靠雇佣劳动获得收入,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开设小店、餐馆、摊贩等形式,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自主创业不仅能提升收入水平,还能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二、农民工家庭支持1.经济支持农民工通常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支持家庭。

他们会寄钱回家,用于家庭的日常开销、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医疗费用等方面。

这些支持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教育支持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他们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

因此,他们通常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子女的学费、书籍费、辅导班等方面的支持,以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获取更好的教育机会。

3.医疗支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他们也会关注家人的健康问题。

因此,他们通过购买医疗保险、储备医疗费用等方式为家人提供医疗支持,以应对可能的意外和疾病。

4.心理支持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与家人分隔两地,他们通常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这种支持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三、农民工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的挑战1.社会保障问题由于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和参保机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薄弱。

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概要

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概要

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什么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重要举措。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产品告别了长期短缺。

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由主要受资源约束转为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农业比较效益连年下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市场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增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少比较优势。

消费需求的约束,使得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越来越小。

因此,必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

目前,受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购买力低的制约,农产品的国内需求在近期内不会增加很多,加上出口的阻力大,供大于求的矛盾一时还难以有根本的改变。

从资源约束来看,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呈现出极大的矛盾,过多的农业劳动力附着在有限的土地上,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瓶颈。

在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有赖于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还有赖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非农产业的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民非农就业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抓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当前国内尽管农产品总量不少,但主要是一般和低质产品多,优质专用品种产量不足。

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市场需求,也有发展的潜力,既符合城乡居民建设小康生活的消费需要,又是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

1. 农村非农产业的概念和意义农村非农产业是指农村地区除了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农村劳动力的闲置率。

其次,农村非农产业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村区域的经济多元化,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2.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城市进行非农产业就业。

许多农民通过在农村开设小店、农家乐等方式开展非农产业经营,实现了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突破。

同时,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在促进农村地区转型升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3.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取得了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限制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等问题,农村非农产业的规模和效益相对较低。

另外,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

4. 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其次,鼓励农民参与农村非农产业经营,提供贷款支持、培训等政策。

此外,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升农村非农产业的科技含量也是重要的政策。

5.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可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

同时,农村非农产业也能够吸引城市人口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研究报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其中农村地区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发展的堵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一、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非农业经济和转移支付。

其中,农产品生产销售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毛利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空间小。

农村非农业经济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

但由于农村产权制度不明晰、金融服务不到位、技术创新不足等原因,导致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非农业岗位相对城市少,收入水平也较低。

转移支付包括政府补贴、扶贫项目等。

但长期强调政府补贴,“以粮补粮”,让农民的“吃饭难温饱”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扶贫项目方面,单靠政府的扶贫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二、农村贫困问题成因1.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农村土地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公,土地赋权不明确,导致土地资源的少数人占有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资源,而广大农民占有的土地面积很小,甚至不足以维持其生活所需。

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简单陈旧,农村非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3.缺乏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薄弱,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使农民资金周转不灵活,难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4.教育医疗水平落后: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健康保障,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产能力。

三、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1.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土地赋权真正赋予农村居民,推进土地财产权制度改革,着重解决土地制约因素,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就业,提升收入水平。

2.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值,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对策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11期姚育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其核心是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也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全面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难题。

一、农民收入的构成从目前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4个部分:1.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

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如种粮、饲养畜禽等收入。

这是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

这部分以农业种养业为主的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民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

这是在乡农民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

3.工资资性收入。

主要是农民劳务输出的收入。

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4.其他各种收入。

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或支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从以上关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分析可见,虽然农业盈利水平降低,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出现负增长,但这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而非农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也在支撑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从农民收入的增量来看,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人为主。

二三产业及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3左右。

特别是随着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增长乏力,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农民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和在家乡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逐渐在农民增收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民生活现状与变迁

农民生活现状与变迁

农民生活现状与变迁近年来,在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变化。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然而,农民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民生活的现状与变迁,重点关注农民的收入来源、教育问题和医疗保障等方面。

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田耕作。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从事非农工作。

他们可以在城镇附近的工厂、建筑工地或服务行业找到工作。

这种非农就业的机会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收入和更稳定的就业。

此外,一些农民还开始从事经营性农业,如养殖业、果蔬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等。

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

然而,教育问题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许多农民的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一些农村学校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较低。

另外,由于经济压力和长途上学的困难,一些农民的子女甚至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选择辍学或留在农村务农。

这种教育不平等的现象,限制了农民子女的发展和农村地区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

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尽管中国政府推出了许多农村医疗保障政策,但农民的医疗费用仍然较高,并且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设备陈旧,缺乏专业医生和护士。

这导致了一些疾病的误诊和延误,给农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另外,由于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有限,一些农民在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时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交通便利度。

农村地区的道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次,应该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通过提供优质的培训课程和职业指导,农民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分析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分析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分析一、引言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门话题。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农产业作为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发展中应如何发挥非农产业的作用。

二、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1. 就业带动作用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民工通过非农产业的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经济收入带动作用发展非农产业还能通过多元化经济产业的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民营商意识的觉醒。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也逐渐对城市生活的高品质需求提高,非农产业的生产过程配置保障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技术进步带动作用农村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实现真正意义的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然而,发展非农产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技术进步为农村经济带来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例如,智能型革新农机,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生产空间和经济效益,提高农村的产量和收益。

三、如何发挥非农产业的作用1. 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在农村推行各种扶持政策,帮助农村发展,优化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的较优空间依赖和竞争关系,鼓励各种形式的非农产业落实于农村的各个领域,给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和发展背景,导致了城乡的不断接近。

2. 高效完善的人才培养发展非农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农民的劳动力支持,更是相应的技术和产业服务。

因此,需要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多种形式教育的落实,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

3. 科技进步推动应积极推进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及应用,并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

同时,应注重引进和培养非农产业的人才,让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体现更多市场运作机制和竞争力度。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

研究展望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民收入 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完善评估
指标体系。
需要加强农民收入质量与其他 因素的关系研究,如农业结构
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需要加强不同地区农民收入质 量的比较研究,为制定差异化 政策提供依据。
需要加强农民收入质量与农村 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探 索提高农民收入质量的有效途 径。
提高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
开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
思想教育
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和经营 理念。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2
农村公路
修建和维护农村公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水利设施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和防洪能力 。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及影响因 素
汇报人: 2024-01-06
目录
•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概述 • 农民收入质量的现状分析 • 农民收入质量的影响因素 • 提高农民收入质量的策略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概述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的定义
农民收入质量评估是对农民的收入状 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不仅关注 收入水平,还考虑收入的结构、稳定 性、持续性以及收入与生活质量的关 联等方面。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提高农民收入质量的策略建议
优化农业政策
农业补贴
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保险
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损失。
土地流转
优化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中国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结构与变迁

中国农地集体所有制的结构与变迁

内容提要: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到底向何处去? 理论界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政策界的关注也已进入立法层次。

本文利用从村庄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农村土地制度在改革以后的现状,以及演化的实际路径。

在文中提出了“成员权”的概念,分析了改革后结构变化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土地产权变化的影响。

一、所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为了研究包产到户以后中国农地制度的变化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我们选取了有一定代表性的8个样本县作为研究对象。

它们是:浙江省的鄞县(10个村)、乐清市(10个村)与绍兴县(10个村);河南省的卫辉市(10个村);江西省的安福县(6个村)和南城县(10个村);以及吉林省的公主岭市(13个村)和德惠县(13个村)。

样本区域的选择主要考虑了这些县(市)在经济结构、农民收入、生活水平、作物类型、地理位置、以及土地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性。

浙江省的30个村子位于我国东部,是传统的粮食高产而土地资源却极其稀缺的地区,它们同时又是改革以后结构变革最为显著的地区。

在推行包产到户之初,这3个县(市)的粮食亩产就高达600公斤/亩。

当时在鄞县和绍兴就已积累起一定数量的集体资产,1981年,这两县的村人均固定资产已分别达近30万元和17万元,人均收入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32元和396元。

改革十几年来,浙江的这些村子尽管仍然维持着粮食的高产,到1993年时,亩均粮食产量分别为733公斤、683公斤和898公斤,但是它们的人口同土地资源之间的紧张状况更加突出,1993年,鄞县、乐清和绍兴的人均可耕地分别仅0.89亩、0.44亩和0.66亩,人均可耕地分别比1981年时净减少了0.29亩、0.17亩和0.16亩。

耕地资源的稀缺,使得这几个区域不得不加快结构变革的速度,并使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到1993年,这3个县(市)农民的非农收入占农户收入的份额分别达到59%、64%和78%。

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93年时,3县农民人均收入分别高达1687元、1184元和2340元,比1981年提高了3.17倍、5.75倍和5.91倍。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非农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这些非农产业的兴起对农民收入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提高非农产业的发展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地区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往往收入较低,而参与到非农产业中,他们可以得到更高的薪资。

此外,农民还能够通过非农产业获得一些额外的福利和保障,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这也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因此,非农产业提供了农村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二、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通过非农产业的兴起,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增加,进而刺激了农村消费和投资的增加。

这也促使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非农产业对农村社会的变革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农村社会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生,收入来源单一,社会结构相对封闭。

而非农产业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封闭状态,让农民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

这种变革对于农村地区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非农产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农民参与到非农产业中,可能会减少其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升级。

因此,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互利共生的关系。

五、非农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尽管非农产业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非农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失,农业生产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

农民增收困难 现状 成因 措施

农民增收困难 现状 成因 措施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

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

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

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

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

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

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

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如我镇的养鹅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

1.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表层因素(1)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

这里的农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业的生产结构,也包括农业市场结构。

具体表现在:①种植业结构趋同,品质不高;②农业产业体系发育不完全,特色不明显;③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流通不畅;④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增产不增收。

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这种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因此,要通过农业产业收入增加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还很困难。

(2)农村中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非农产业是指农村中乡镇企业和农户的非农产业经营。

虽然部分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为依靠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主,但是,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却表明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不容乐观:①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放慢。

这是农民现阶段获取非农收入的两条主要渠道,也是农民纯收入的两个重要来源。

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农民这两项收入之和是414元,1998年和1999年分别为448元和491元,三年年均增长10.9%,增长速度比1990~199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0.6个百分点。

②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下降。

由于乡镇企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1998年在当地转移的劳动力中,只有10.8%在乡镇企业就业,比1995年下降了19.2个百分点。

仅1997年和1998年两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比1996年减少900多万人,1999和2000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

由于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靠乡镇企业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市场秩序日益规范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已经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国家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力度,使一些污染大、对生态损害严重、资源浪费大的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导致大量的农村工人失业,使得农村居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下降。

非农化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研究

非农化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研究

非农化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资源禀赋的剧变以及崇尚城市生活方式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趋势被称为非农化,即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领域的流动。

这种变化在过去几十年来越发明显,它对农民的收入来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非农化给农民的收入来源带来了多元化。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农民的收入主要源于农业生产和销售农产品。

然而,随着农村非农部门的蓬勃发展,农民可以选择在非农企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领域就业,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一位农民可能在农忙季节从事农业劳动,然后在农闲季节从事非农劳动,通过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来规避农业的季节性风险,提高收入的稳定性。

其次,非农化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与传统农业相比,非农业职业一般属于工业化、现代化的产业,所以非农业职业的劳动价值相对较高。

农民通过参与非农就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待遇,导致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提高。

在城市中,农民可能会获得与城市居民类似的薪资待遇,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这些都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非农化对农民收入来源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由于非农业行业的竞争激烈,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在非农部门的就业机会有限。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农民往往需要接受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工作,难以实现收入的提高。

此外,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可能面临着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包括文化差异、社会交往困难等,也会对他们的收入来源产生不利的影响。

非农化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影响涉及到农村的整体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推动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可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然而,这个过程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农业生产力下降等。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合适的政策来指导和调控农民向非农就业的转变,并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福利,以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农民。

非农产业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非农产业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非农产业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的乡村,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业和服务业逐渐走进了农村地区,这就是所谓的非农产业。

非农产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具体表现。

首先,非农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农业领域中虽然也存在就业机会,但其实质和数量都相对有限。

而非农产业通常涉及到更加多样化的领域,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等等。

相较于农业领域而言,这些领域对于人员需求的范围和规模要大得多,因此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等新产业的兴起,更多的人们得以在家门口创业,提供就业机会,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非农产业能够大大提升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

由于非农产业所带动的就业机会增多,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从中获取工资和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提升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可以带动相关的消费。

当地的商业经济也会随之发展,这又可以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增长空间。

可以说,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提升,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之带来整体的经济繁荣。

再次,非农产业的发展能够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农村经济模式中,农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农民们的收入增长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农产品的销售。

但这种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同一块土地长时间的种植已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等不断变化的需求。

非农产业的引入能够改变这种模式,带来更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可以实现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例如,制作和销售手工艺品、当地美食等等,既可以刺激农村文化的发展,也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同时,非农产业也需要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在这种互动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生产流程和市场的拓展都将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因此,可以看出,非农产业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冯村60户样本资料显示,2005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且呈现结构性变化,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由农业转为非农产业。

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非农产业。

60户家庭共有劳动力191人,其中农业劳动力73人,占38.3%;非农产业劳动力118人,占61.7%。

在农业劳动中,纯务农者41人,以农为主兼营他业者23人;在非农劳动力中,从事工业61人,从事建筑业20人,从事运输业3人,从事商饮服务业11人,从事其他非农行业23人。

农业收入不但未增反而减少4731元,其中:种植业减少14883元,下降6.1%;养殖业增加11750元,增长7.5%;林业减少1598元,下降21.8%。

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七成。

2005年60户家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31元,其中农业性收入709元,比重为26.9%;非农产业收入1922元,比重为73.1%。

在农业收入中:种植业571元,比重21.7%;养殖业120元,比重4.5%;林业18元,比重0.7%。

在非农收入中:务工性收入1303元,比重为49.5%;工业性收入337元,比重为12.8%;商饮服务业收入174元,比重为6.6%;政策性收入27元,比重1.2%;其他收入81元,比重3.1%。

农民增收完全依靠非农产业的增长。

2005年60户家庭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75元,增长7.1%。

其中:农业收入出现负增长,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73元,降幅9.1%;非农收入增长较快,使农民增收248元,增长14.8%。

在农业收入中,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普遍减收,分别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少47元、19元、7元。

在非农收入中,务工性收入、工业性收入、商饮服务性收入分别使农民增收309元、52元、43元,取消农业税使农民增收39元,其他收入减少使农民减收195元。

农民非农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全村共有企业13家,其中红砖制造厂2家、个体石英砂加工企业7家、个体大理石加工企业2家、粮食加工厂1家、大型玻璃厂1家,1家大型养殖场正在投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