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家庭预防和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的观察及护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由唾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传染。
潜伏期2~6天,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
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存在复发。
一般病程轻,预后较好。
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1~5岁儿童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
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男101例,女67例,年龄4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的146例,5~10岁22例。
所有病例均有轻度酸中毒,5例病人合并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合并肺炎有胸片异常,2例合并心肌炎,心肌酶谱各项增高。
无肺水肿、肺出血及弛缓性麻痹。
病程7~19天,无死亡病例。
临床特征:本组168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5℃,口腔黏膜(以腭部、下唇内侧黏膜多见)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咽峡炎,疼痛明显,哭闹拒食,有些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手足掌面出现米粒大小斑丘疹、疱疹,臀部、肛周、会阴部也可见斑丘疹。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浑浊液体少量。
2例伴有咳嗽,1例并发脑膜炎,神志清晰,精神差,反应迟钝,恶心、呕吐明显。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16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给予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给予病毒唑、病毒口服液,外周血象高的患儿加用头孢曲松钠或阿奇霉素或头孢克洛等抗感染治疗,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支持治疗,口腔溃疡给予双料喉风散、口腔炎喷剂局部喷口腔,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美林或泰诺林口服液及水合氯醛灌肠等。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和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和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243-01【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的措施和体会。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16型和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1]。
多发生于3-5岁以下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溃疡,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张性麻痹和心肌炎等。
因该病传播途经复杂,速度快,易发生大范围流行,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
我科于2011年4月以来手足口患儿就诊人数巨增,为促进患儿康复,控制疾病的传播,现将2011年4月—2012年7月留院隔离观察治疗的568例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 护理1.1 消毒隔离:一旦确诊,患儿需留院观察治疗。
将患儿隔离在固定的病房,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1—2次,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门把手,地面,床。
病毒对紫外线、干燥敏感,因此病室空气应保持相对干燥,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二小时。
病房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位患前后应认真洗手或用快速洗手液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当患儿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
对出现患儿使用过的床单位、病房物品、各种用具、餐具、玩具等应做好终末消毒处理,设施均应紫外线照射消毒二小时,再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新病人。
1.2 口腔护理及饮食:患儿口腔疱疹破溃形成溃疡因剧痛而影响食欲,加之多数患儿伴有发热口腔分泌物减少易引起口腔感染,注意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溃疡的患儿可用思密达涂抹溃疡面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粘膜的刺激[2],口唇溃疡可用红霉素软膏涂抹以防止感染。
因发热、口腔溃疡、食欲差、疼痛拒绝进食等原因应配予患儿清淡、刺激性小、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手足口病预防和控制论文
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摘要:手足口病是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常见传染病。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引起并发症,也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大等特点,本文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9-0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下面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手足口病概述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三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2.1多数传染源难以控制。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
轻型患儿家长往往忽视就诊和治疗采取隔离措施。
对手足口病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
谈谈对手足口病病人的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66-01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大都由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引起的,五岁以下小儿居多,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脑炎、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
多见于夏季,传染源为有症状患者及无明显症状的轻型或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1 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卫生指导患儿家属会因为媒体对各地发病人数或死亡病例的报道而产生忧虑与不安,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会哭闹或厌食。
对此应给予耐心的医学知识指导,让患儿家属了解患儿所患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及预后等等。
帮助患儿家属及患儿消除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
饮食方面指导嘱患儿家属给患儿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奶、鸡蛋汤、菜粥等。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吃饭要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因为吃零食能增加对口腔粘膜的刺激,减少唾液分泌。
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绝进食进水所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消毒隔离防护知识指导向患儿家属介绍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将患儿行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
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爆晒。
房间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所有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每天擦拭2次。
嘱患儿家长不要将患儿带到公共场所,对家中易患人群可给予抗病毒药物等预防感染。
2 疾病护理知识指导2.1 发热护理对于发热患儿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只要多饮水就可以了。
体温在此37.5—38.5度之间,给予散热、饮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38.5度,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
2.2 口腔护理一定要嘱患儿家属教患儿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实在不会漱口的患儿,就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进展【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以便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方法:一旦发现儿童发热和疱疹应该立刻采取隔离,第一时间把患儿带到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同时医疗机构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关于此病的宣传,让群众知道这是一种可防可控的常见病,建议儿童和家长避免到儿童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结论:患儿患此病一般都能在7~10d左右治愈。
目前并没有关于此病的疫苗,所以生活中勤洗手是预防此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93-02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16肠道病毒71( ev71型)。
多数患儿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预后良好。
洗手是预防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教育儿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愈后良好。
重症病例表现为:①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脑疝。
②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③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1]。
1.2 病例鉴别诊断:小儿手足口病应与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水痘、疱疹等鉴别。
水痘的症状:呈向心性分布,以头、面、胸、背为主,随后向四肢蔓延。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生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等护理方式,探讨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50例患儿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应及时确诊,立刻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减小感染人群,实施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0-01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状之一,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是指有机体因肠道病毒而引发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粘膜疱疹或溃疡的临床症状。
[1]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的儿童,以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具有传染性强、感染严重、不易治愈等特点,为隐形传染疾病。
其中,引发病症的病毒多达20多种,主要通过饮食、分泌物以及患病儿童所使用的毛巾、牙杯、玩具、奶具以及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
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患儿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1-201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50个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0-1岁之间的病例有12例;1-3岁之间的病例有21例;3-5岁之间的病例有17例。
患病原因包括:12例肺炎、14例心肌炎、15例并发脑炎、其他病症9例。
参与研究考察的病例均得到患儿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果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引发脑膜炎、心肌炎或者院内交叉感染。
患者住院时间为3-10天。
结论良好的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上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护理体会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6-02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患者平均年龄3岁。
经过临床诊断患者手足部和臀部有明显的疱疹,口腔内也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者溃疡,所有患者都有或轻或重的发热症状。
其中有22例患者发烧在37.5-38°之间,18例患者体温在38.1-39°之间,其余患者>39°。
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膜炎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3-10天。
1.2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灶:患者病灶处皮疹的形态为斑丘疹、椭圆形丘疹、疱疹、斑丘疹,一般在24h后转化成水疱疹,水泡最小的米粒般大小,最大的黄豆粒般大小,水泡破裂后黏液比较浑浊,约一周后逐渐消退。
消退后原病灶处并没有色素积淀。
口腔病灶:选取的68例患者均有口腔黏膜病变,患者唇侧、舌侧有红色斑点和斑丘疹,一般直径在2-5mm。
1.3方法1.3.1隔离消毒患者确诊为手足口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患者所在的隔离病房应当保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每天要进行3-4次通风,每天为患者进行紫外线照射3-4次,在患者病房内们应当准备好助听器、输液盘等。
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试剂对患者用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擦拭,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用品每隔6h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患者的玩具应当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应当加1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混合,静置一小时后才可倒掉。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二篇)
2024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范文____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方案一、概述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该病在儿童和幼儿中较为常见,症状包括口腔溃疡、手脚皮疹、发热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制定本方案,旨在加强社会各界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
二、健康教育与宣传1.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和预防方法,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向公众传播预防手足口病的信息。
2.开展手足口病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幼儿园、学校等开展宣传讲座、宣传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意识。
3.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师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幼儿园和学校制定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三、个人防护措施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污物后、进食前和接触病人后。
2.避免与患者亲密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患者的唾液、鼻液和皮疹。
3.避免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等污染物。
4.个人用品和餐具要单独使用,定期清洗和消毒。
四、环境卫生管理1.加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2.合理使用消毒剂,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3.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监管,对场所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洁消毒,及时排除卫生死角。
五、病例报告和监测1.完善手足口病病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病例报告机制,确保病例的及时上报和有效监测。
2.加强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分型工作,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和趋势。
3.建立手足口病监测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交流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六、疫苗接种1.加强对手足口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提高疫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
2.推广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将手足口病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目标人群进行免疫接种。
七、医疗救治1.完善手足口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方案,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科学的诊疗工作。
手足口病论文
社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中医家庭护理江苏省南京市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芳(210018) 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有日渐上升的趋势,我中心兰园站点在西医临床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对辖区内32名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家庭监护和管理,均临床治愈,无一例有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医家庭护理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
该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我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本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阿昔洛维(无环鸟苷)、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
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记载,属于祖国医学之“口疮”范畴。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有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也有论述的“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者,搏于血气,则生疮疡。
”指出该病与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有关,有一定传染性,认为手足口病符合口疮中的风热乘脾型。
现代小儿多食厚味,脾胃积热,外加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上熏口舌而发为口疮。
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为玄武区中医院,中医特色十分明显,针对手足口病患儿日渐增多的特点,2010年至今在西医临床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我中心兰园站点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对辖区内32名手足口病(3~12岁)患儿进行家庭监护和管理,均临床治愈,无一例有并发症发生。
儿童手足口疾病护理论文
儿童手足口疾病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126-01【摘要】目的:观察及分析儿童手足口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证实临床诊疗方法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0例无统计学差异的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50例、对照组为50例。
治疗组采用多种合剂治疗的方法,对照组则采用服用药剂治疗的方法。
结果:通过对上述二组患儿的治疗数据分析,3天之内,用多种合剂的方法的治疗的一次性痊愈率接近96%,而用药物治疗则仅为70%。
结论:用多种散剂治疗儿童手足口病较单一用药的效果要好很多,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病状;临床治疗引言手足口病是儿童人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为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均有此病的报道。
在1957年,新西兰报导首例手足口病患儿患病情况,随后,相继在其他国家也陆续传播开来。
因此,国际义务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关注此病。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医学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对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我国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临床诊疗方法,如在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具体表现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都是非常成熟的。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临床资料以100例患有手足口疾病(hfmd)的儿童作为临床诊疗的一个样本资料,在这100例患病儿童中,性别上,男女各半,即男女各50例;年龄上,最小的仅为6个月,最大的为6岁;体重上,最轻的为8.5kg,最重的为19.2kg;统计学上,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
在术前对各组患儿进行心、肺、脾等全身器官进行检查,以确认没有出现明显的炎症发生(也就是说确定了这100例患者中没有重型的患者,这样便于单一因子对照)。
在治疗前,按照规定,上述100例患者需要在接受临床治疗之前,要对他们进行相同条件的消炎处理。
1.2 儿童手足口病的病状分析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循环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本文对重症hfmd患儿的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采取更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护理;儿童手足口病(hfmd)由柯萨基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侵犯3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大部分患儿为轻症,1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可发生脑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而导致死亡。
对这部分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重症hfmd护理角度出发,总结经验,更好的治疗重症hfmd患儿服务。
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hfmd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实用儿科学》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从6个月至5岁6个月,平均年龄2岁3月。
其中41例并发脑炎,10例并发心肌炎,1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并发感染性休克,7例并发肺炎治疗按《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方案。
住院天数从16 d到25 d,平均20 d。
除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 1 一般病例护理大部分病例为轻症,表现为手、足、口腔疮疹,可并发热、咳嗽及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拒食等。
大部分在一周内自愈。
护理工作要做到面面俱到。
病房实行隔离制度,保持良好通风,患儿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用消毒剂浸泡处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疱疹导致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护理口腔。
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
对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正确指导应用退热药,专人护理,防止惊厥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精神状况,并准确记录。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奚丽蓉*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方法:对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针对患儿的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120例患儿经临床严格隔离、对症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均无后遗症发生,痊愈出院。
结论:儿科护士掌握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7-0118-02 Abstract:Purpose: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o promote the speedy recovery of the children and restore their health.Methods:corresponding and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eived 120cases of HFMD children have been made.Resul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120children made a quick recovery without sequelae under strict clinical filtration,treatment and nursing.A satisfactory effect was obtained.Conclusion:As a result,it could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its intercurrent disease by understanding the law of arise and development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provid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service system.It also could improve the cure rate.Key words:Children;HFMD;nursing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为患儿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经过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儿皮肤上的水疱和分泌物传染[1]。
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及护理论文
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及护理【关键词】手足口病;幼儿;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27-01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ev71为常见而引起急性、传染性快、传染力强的传染病,多发于4个月至7岁儿童,每年4-8月为流行季节,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倦,发热,口腔疼痛,流涎,拒食,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手足部、肛周出现红色皮疹,水疱疹,少数患儿出现反复惊跳、抖动,恶心呕吐,腹泻等重症表现,也有少数患儿化验检测心肌酶谱明显升高,现手足病还是流行阶段,本科2个月内共收治173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精心的治疗及细致观察护理,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病儿男113例、女60例,年龄最小为7个月,最大为7岁,托幼所相互传染占大多数,临床表现为舌、两颊部、咽部可见疱疹、溃疡灶、手掌、足底、肛周可见红色皮疹及水泡疹。
其中有心肌酶谱升高15例、病重9例。
病重患儿均有反复发热38度至40度。
精神差,有四肢抖动、惊跳。
合并胃肠道症状10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内容物、腹痛、腹泻黄色稀水便。
全部患儿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其中5例病重患儿给予脱水,应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
173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出院标准为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皮疹消退,精神好,恢复食欲,化验报告恢复正常范围,住院天数5-11天。
2 观察及护理2.1入院宣教患儿入院后向其及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用和蔼的态度及语言安慰患儿,稳定患儿情绪,消除其陌生感和恐惧感,避免哭闹使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2消毒隔离措施患儿一经确诊为手足口病住院时,必须安置在隔离病房,限制患儿及家属外出走动,患儿之间避免互相接触食物、玩具,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经常开窗通风,每日采用湿式扫地2次,凡患儿接触到的地方如床头柜、床栏、椅子、门把手等均用含氯消毒剂拭擦,医护人员每接触患儿前后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使用专用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用后严格消毒。
幼儿园及小学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5篇)
幼儿园及小学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5篇)第一篇:幼儿园及小学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小学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1.患者通过咽喉分泌物以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马桶、手、牙杯、玩具、毛巾、餐具、奶具及内衣、床上用品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3.被患者接触过带有病毒的水源也可经口进行传染。
根据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小学预防措施如下:1.教室、宿舍等室内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2.每日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预防手足口病要牢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五口诀。
第二篇:幼儿园及小学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幼儿园及小学应该怎样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
1.患者通过咽喉分泌物以及唾液中的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2.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马桶、手、牙杯、玩具、毛巾、餐具、奶具及内衣、床上用品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3.被患者接触过带有病毒的水源也可经口进行传染。
4.门诊消毒不严,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交叉感染。
根据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幼儿园及小学集体单位预防措施如下:1.教室、宿舍等室内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
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一、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础措施之一。
孩子应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饭前、饭后、上厕所后等场合。
家长也应该及时为孩子剪指甲,以避免病毒藏匿其中。
2. 注重饮食卫生饮食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饭前应彻底清洗蔬菜、水果等食材,确保其不带有病毒。
熟食和干燥食品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受潮滋生病菌。
3. 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和粪口传播,因此家长要避免孩子与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接触。
在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佩戴口罩,减少感染的机会。
4.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如玩具、桌椅等,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
保持房间通风,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二、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口疮、皮疹等。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体温情况给予相应的退热药物,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量增加孩子的饮水量。
对于口腔溃疡,可以使用儿童专用的口腔消炎药物,缓解不适。
2. 休息和饮食调理手足口病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同时,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流质饮食、稀饭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在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3. 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手足口病患者容易并发一些疾病,如肠胃炎、脑炎等。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并发症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4. 隔离和防控手足口病患者应尽量避免与非患者接触,减少传播风险。
家长要做好患者的隔离工作,并注意家庭成员的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的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在发生手足口病时,要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和休息饮食调理,并关注并发症的防治。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人们日常卫生意识的提高,传染病的患病率普遍下降,但仍有一些疾病如手足口病时有时出现局部或大面积的爆发流行现象,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喉咙后壁有小疱及口腔内黏膜有疱疹,可合并手、足、臀部和口周等部位出现含水性疱疹等症状。
本文将从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和主要预防控制措施。
一、流行特征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多发生在幼儿园、托儿所等人口密集场所,同时也存在于家庭中的儿童之间传播的状况。
手足口病的流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季节性流行,另一种是偶发性流行。
季节性流行:通常发生在每年的5月至10月,且有明显的时序性,病例数在同期间内较为集中。
这种情况可能与肠道病毒的传播渠道有关,可能与暑热潮湿的气候造成的病原体特别适应有关。
偶发性流行:全年都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某个个体携带肠道病毒而引起的,而且当这个个体与其他人接触时,很容易将肠道病毒传染给接触者,因此在个别人和孤立的流行病学学者之间是很常见的。
二、主要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气溶胶传播:肠道病毒可以通过飞沫、气溶胶等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等情况下,对周围人群造成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幼儿园、托儿所等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换气,避免病毒的长时间滞留。
2.食物、饮水传播:通过摄入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饮水等途径感染。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加强食品、饮水的消毒,避免肠道病毒的侵入。
3.接触传播: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分泌物中含有肠道病毒病原体,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很容易将病原体传播给周围的人。
因此,在感染手足口病后,要注意隔离,避免直接接触感染其他人,同时进行个人卫生的提醒和教育。
三、主要预防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以下措施应该注意:1.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内部环境的清洁和干燥,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
手足口病患儿的的护理对策
手足口病患儿的的护理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需采用消毒隔离,重视皮肤、口腔、心理等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其中消毒隔离是该病护理的基础,对症护理是根本,监测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全过程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对策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这是一种多年存在的全球性传染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
近几年我国多个省市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尤以5岁以下儿童多发,死亡病例也常有报道。
因此小儿得了手足口病后不仅家长心里焦虑,也引起了我们护理部的高度重视。
笔者在负责病房的护理工作中,采用消毒隔离,重视皮肤、口腔、心理等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加快了疾病的康复,得到了医患的好评。
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严格的消毒隔离1.1按照感染性疾病的管理要求,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
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2入院宣教。
及时向患儿家长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识,使之积极配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3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
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人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门把手、床栏、桌面等);患者衣服、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min或用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消毒。
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严格按医疗废物处置。
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
2住院期间的宣教2.1病因宣教。
一方面由于小儿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尤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机体自身抵抗力低下;另一方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毒的感染。
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托幼机构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等特点,病毒很容易通过呼吸道侵袭。
小儿手足口病306例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306例护理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是ev71病毒[1],多发生于婴幼儿,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的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科引起死亡[2]。
2008年3月~2012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06例,本文对其临床特点与护理观察要点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3月~2012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06例,男170例,女136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25岁,方法:轻症患儿给予口服小儿烟扁和中成药抗病毒,静滴炎琥宁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重症患儿给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患儿给予强心、利尿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结果除5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治疗外,301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无死亡病例,7天内治愈254例(83.00%),8~15天治愈23例(752%),16~26天治愈29例(948%)。
仅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并发脑炎,1例合并心肌炎。
住院时间3~10天,平均住院时间63±27天。
护理心理护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减轻紧张心理,配合诊疗[3]。
与此同时,应与患儿亲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可治、可防、可控,即使确诊为手足口病,经过一周的治疗,预后良好,家长无须担心。
消毒隔离:住院患儿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故要做好患儿之间的保护性隔离,确保不发生交叉性感染,患儿之间不要互相接触,体温计严格消毒,保持病区的环境卫生,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等。
隔离病室内的护士穿隔离衣,戴口罩,接触大小便和分泌物时戴手套。
循环风紫外线定时消毒,避免继发感染。
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清洗双手,每位患儿的旁边备免洗消毒液。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和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336-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疹及口腔粘膜皮疹(溃疡)的一种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多见。
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这些患儿去医院就诊后只需家庭隔离治疗即可,少数患儿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则必须及时送医院救治,以免延误病情,导致不良后果。
1 家庭预防
手足口病由多种病毒引起,目前还没有预防疫苗可以自动免疫,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
家庭预防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1 切断传染源:发现患儿立即隔离,同时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尤其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流行期间给予板兰根冲剂预防。
1.2 讲卫生是关键:主要做好家庭及环境卫生,教育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妈妈接触孩子前或替孩子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及时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
1.3 保持居室空气流通:经常给孩子的卧室通风换气,尽量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
孩子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1.4 增强孩子的体质:任何一种病毒入侵人体,都是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乘虚而入,因此妈妈平时就应该保证孩子营养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2 家庭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中度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能在7-10天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但也有少数患儿出现心肌炎、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因此,当小儿患了手足口病,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2.1 消毒隔离:经临床医生诊断为轻症手足口病的患儿应居家隔离治疗,避免与其他健康儿童接触,直至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2.2 室内通风消毒:患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至少通风2次,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还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乳酸的用量:按每10平方米的房间2ml计算,加入适量水中,加热蒸发,使乳酸细雾散布于空气中,达到消毒的效果。
2.3 发热的护理: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
如其体温超过38.5度,可在医生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
如其高烧38.5度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
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2.4 注意休息与饮食:患儿1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口腔疱疹、发热导致不愿进食,而且食欲比较差,应该给患儿吃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清淡可口的流质或半流质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要保持营养均衡。
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5 皮肤粘膜护理:给患儿修剪指甲,以免患儿搔抓皮肤,勤洗手,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勤换洗被褥,给患儿穿宽大衣服。
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1%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2.6 口腔护理:用餐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盐水漱口,以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若患儿不会漱口,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用棉签蘸口腔溃疡散涂于溃疡面上,以消炎止痛促进溃疡面早日愈合。
2.7 加强病情观察: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发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呕吐、面色苍白、剧烈头痛、哭闹不安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家庭预防和家庭护理措施,可减少手足口病发病率和传染机会,减轻患儿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辛翠娟,陈岩,孙岩红.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j].吉林医学,2010,5(31):2075
[2] 毛慧,余小龙,周解玲. 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225-226
[3] 李志云.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j].吉林中医药,2006,4(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