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谢!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以家族为本位追求人的社会 价值。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 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马克思主 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 其次,中国传统人学思想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 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要通过 对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而中国 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 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是关心地狱或天堂,关 心人的今生,而不是它的来生”。对人的现实生活 的关注,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 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 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 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 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五、传统文化历史观和唯 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的契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向前发 展的,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不断 发展的,所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 进化史观。
传统文化中的进化史观与唯物史观具有相通 性、一致性,但是两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 思主义的进化史观不仅指出历史是发展进步的, 同时又给予了科学论证并找到了推动历史进步发 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在这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求 全责备,中国思想家在千百年前就已经隐约看到 了历史的面目,已属难能可贵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世界历史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演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对接与传承,既是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历史视角下的对接与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和联结。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等,在它们的不同理论体系中,也蕴含着关于社会公平、民主和人类解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层面上的对接与传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强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把握。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对话与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和理论梳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

三、实践层面上的对接与传承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对接与传承在实践层面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其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中国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通过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相对接,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

四、教育层面上的对接与传承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对接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中,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承。

通过深入探究和研究,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内涵和思想精髓,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二者存在的相通性和结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能够结合主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与儒家”大同”世界具有相似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论与中国传统”重人主义”具有亲和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通性实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学术界的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从特点来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与中国的历史特点、经济、政治等具体特征相结合;二从表现形式来看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表达方式的民族化,传播方式的民族化,理论形态的民族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三从中国化的本质来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1](p4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融合力和凝聚力,[2]它是世界文化中惟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它的本质来看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重要组成本分,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

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形成于西方机器大工业时代,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属于西方文化范畴。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度解析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度解析
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这种共同发展体现在不同文化 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上,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05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未来展望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交融中寻找新的结合点
文化交流
文化融合
跨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将 更加频繁和深入。这种交流将 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 重,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其提供了民族形式和文化土壤,使其在中国文化中得以生根发 芽、开花结果。
04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意义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01
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
对于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想社会应该是共 产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阶级矛盾,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对理 想社会的追求,如《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强调 社会和谐、平等、公正。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度解析,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为推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资源。
0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在实践中的融合与
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智慧。

将两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本文将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践路径,从而揭示这种结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

这些契合点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等方面,还体现在道德伦理、历史观、方法论等多个层面。

从哲学思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实际、强调实践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价值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公平正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仁爱精神”相呼应。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中华传统文化则倡导“天下为公”“和为贵”的理念,二者在追求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再次,从社会理想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理想相契合。

两者都追求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共同期待。

在道德伦理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相契合。

两者都倡导为社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阴阳调和”等思想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数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理解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机联系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和为贵”、“仁爱”、“诚信”等等,这些思想都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崇劳动和创造、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这些理念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相契合。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中,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因此,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相互作用,在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相得益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深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新的路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借鉴中华文化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主义思想等等,为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文关怀方面的理论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密切联系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必要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坚持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断推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物,在 其实质上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 。两者都认为个人归 属于社会共 同体 , 强调集体意识 。 其次,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以 民为 本 ” 的思 想 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参 考 文 献 1 ] 陈方刘.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J 】 . 蚌埠 “ 群 众 观 点” 具 有 相 通 之 处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 具 有 诸 多 的人 『 党校学报, 2 0 0 8 ( 0 1 ) . 本思想 , 如“ 民惟 邦 本 , 本 固邦 宁” 、 “ 民为 贵 , 社稷次之, 君为
试论马克思主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结合点



( 云 南大 学 云 南 ・ 昆明 6 5 0 0 9 1 )
要 自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传到 中国后, 马克 思主义就体现 了其强大的生命 力, 而这 一生命力的体现正是得益于
其 与中国传 统文化 的结合。 中国人要想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 中国, 必须将其二者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
统文化在 中国化过程 中, 在价值取 向, 在共 同理想等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结合点 ຫໍສະໝຸດ 中图分类号 : A 8 1
文献标识码 : A
十 月 革 命一 声 炮 响 , 给 中 国送 来 了马 克 思 主 义 , 从此 马克 最后 ,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 经世致用” 思 想 与 马 克 思主 义 的 思 主义 一 直 引 领 着 中 国共 产 党 取 得 了 全 国革 命 的胜 利 ,以及 “ 实 践观 ” 也 是 相通 相 容 的 。经 世致 用思 想 强 调 把 自己所 学 的 新 中 国成 立 后 一 直 到今 天 的党 和 国 家 的建 设 。一 个 外 来 思想 知识 运 用 到 社会 实 践 中 , 并 通 过 实 践来 实 现 自 己的社 会 理 想 。 何以能够对中国产生如此 巨大的影响,带领 中国人民翻 身做 从孔子的经世致用 一直到晚清的洋务学派 ,中国传 统文化无 主, 并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让 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阵营 不渗透着“ 躬行践履” 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 以实践观 为基础 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到 的科 学 理 论体 系 , 从某 种 意 义 上 讲 , 马 克 思主 义 哲 学 就 是实 践 中国, 并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 很 好 的结 合起 来 , 推进 了马 克 思 主义 哲学 。马 克 思 主义 认 为 , 实 践是 认 识 的基 础 、 实践是认识的 目 中国化 的进程 。 的, 理 论 与 实践 应 保 持 紧 密 的联 系 。 1 马 克思主义 中国化要 求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 3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 “ 大同” 理 想与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 结 合 有一 定 的相 似 性 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理论成果来看,蕴含着极其浓厚 在《 礼记 ・ 礼运》 中有 这 样 一 段 话 : “ 大道之行也, 天 下 为 的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思 想 。毛泽 东思 想 是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的 第 公 。 选 贤举 能 , 讲信 修 睦 。故 人 不 独 亲 其亲 , 不 独 子 其子 , 使 理论成果 , 其本质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 而毛泽东思想 老 有 所终 , 壮 有所 用 , 幼 有所 长 , 鳏 寡孤 独 废 疾 者 , 皆有 所 养 。 的 形 成 具有 很 强 的 民族 特 色 ,它 与 中 国的 传 统 文化 和 社 会 历 男 有 分 , 女 有 归 。货 恶其 弃 于 地 也 , 不必 藏 于 己; 力恶 其 不 出 史 是 必 然联 系 的 。以毛 泽 东 为代 表 的第 一 代 中 央领 导集 体 在 于 身 也 , 不 必 为 己。 是故 谋 闭而 不 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 外 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立场前提之下 ,扬弃地吸收了中国传 户而不闭, 是为大同。 ” 孔子的这段话 , 描绘 了一个不分彼此 , 统 文 化 中 的 思想 精 髓 , 促 进 了 马克 思主 义 的 中 国化 , 形成 了 中 各得其所, 没有争斗的 “ 大 同社 会 ” 。这 种 社 会 一 直 以来 都 是 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 中 国历代 仁人 志士 的理 想 。 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 原理 出发 ,肯定了人 民群众创 共 产 主义 理 想 是 无 产阶 级 政 党 以实现 共 产 主 义 为基 本 内 造 历 史 的 决 定作 用 。而 民 本 思 想 是 中 国古 代 传 统文 化 中 的一 容 的奋 斗 目标 ,是 共 产 党 人 的最 高理 想 。它 是 由马 克 思和 恩 个重要 内容, 孟子有“ 民为贵, 君为轻” 的思想 , 苟子提 出“ 君者, 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 ,科学分析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艺术学院环艺14-1班贾鲁宁 3141062326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统治阶级的完善理论思想,我认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功能:第一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做理论支撑;第二与本民族存在文化契合点。

关于第一点,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做到了,几乎所有原理的第一点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依据。

第二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哲学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的相通性。

其次是以人为本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视人为万物的中心,人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

然后是注重实践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特别重视实践,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观念在中国古代表现在对知行观及其关系的认识理解上。

最后是社会理想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

这种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虽不是等同意义的社会,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

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在精神上存在着这些相通性,从而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为两种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文化土壤和内在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是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体系,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里产生和发展,但在很多方面却有着相近的观点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人性问题、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共通性。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基础,它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但这种发展过程不是依靠超自然力量发生的,而是依靠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

同样的,在儒家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天道运行,人事为轨”、“君为臣纲,父为子规”,强调了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不可逆转的客观发展规律,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顺利的发展和成长。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相通的重要原因。

二、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类历史在特定时期下发展出来的产物,在不同的阶级社会制度下人的本质是不同的。

而儒家传统文化也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性问题的观点,比如“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而恶劣的行为是后天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导致的;“中庸之道”,则强调了“有为而无不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过度,既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要顾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权益。

这些观点都注重了人的本性和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共通之处是,都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复杂的,但人与人之间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因此行为应该以社会整体的利益为重,不能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三、社会主义思想从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也有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绝对正义的社会制度,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创造真正的人类幸福。

而儒家传统文化也提出了类似的“大同社会”构想,强调了所有人一律平等,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社会矛盾将得到缓和,人们将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

这些都是独立而又有关联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儒家传统文化都认为,只有通过实现公平、平等、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真正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并阐述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观存在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经验,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平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在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矛盾,它们可以通过相互借鉴、吸收和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观念。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正义、个人价值实现等要素。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和谐”等价值观相联系,可以形成合理的融合,提升社会道德风尚。

2.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等观念与此相契合,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这些观念,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包括文化经典、诗词歌赋等。

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融合,对现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让中国人更加了解和认同自身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所不同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样 式都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这些形式与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 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差异的。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马克 思主义作文化改造,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融合 于 中国文化的血脉中,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恩格斯强调,每个 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饰。列宁说“对于 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 它提供的只是一般的知道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 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结束语

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风云突变,马克思主义屹立与风雨飘摇 之中,一如既往地坚定不移,所向披靡。西方世界重读马克思不 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 真理性,是造福全人类的主义。然而马恩自己也表示,马克思主 义只是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或是一个工具,在具体使用的时候 必须坚持把它的普遍性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使 其特色化,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开创作用。 在中国,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种种相通之 处,所以中国更容易接受和消化马克思主义。自1938年10月毛泽 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科学命题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结 合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其重要思想等优秀的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2年版,第94页。 卢麒元:中国拥有非常优秀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王国炎: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4.

(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中的主体问题(最新)

(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中的主体问题(最新)

(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中的主体问题(最新)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这一原点问题的探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解释,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多有相通之处,它们相遇时即发生交集,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初步交融,直至实现中国化。

这就是“会通说”。

它旨在说明“自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以后,就立即被中国的先进人物所接受”的文化原因。

由于“会通说”肯定了“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有文化、有理论的民族”,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外来文化极强的包容性,适应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丰富了“实践需要”及各种历史机缘巧合等解释,因而被学界广泛认同和接受。

问题似已解决,“会通说”已成定论。

然而,且不论逻辑方法的偏颇,它也没有具体回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实现“会通”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

其中,对涉及的主体问题的注意尤为不足,需要予以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中主体的“在场性”近些年来,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在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热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相会通的理论特性被重复强化或不断放大,有的甚至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存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

显然,这已经超越了“会通说”合理的解释范围和理论空间。

一个不可逾越的逻辑前提是,只有两种异质性的文化才存在可能“会通”或“相通”之说,而这是以不否定即保留和尊重它们的“差异”和“矛盾”为前提的。

“无论从时代性、阶级性还是从社会功能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不相同的。

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结合,并不否认其中存在的时代差异性和理论矛盾”[2]。

而根据上述结论反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实质是同质文化,这就根本推翻了“会通说”的逻辑前提,也与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发展的一段曲折历程不相符。

不可否认,“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若认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的文化机制,则似是而非。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际效果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其实际效果看,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要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从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了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以外,必须经过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在思想观念上的交锋、碰撞,否则就难以得到中国人的思想上的真正认同。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1.吸取传统哲学智慧中国的传统哲学源远流长,包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结晶,直到现代其仍然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唯物论方面,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命题曾经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辩证法,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这是儒教文明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尺度[1]。

唯物史观方面,《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到《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些观点都是广泛流传的,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可以说,李大钊通过改铸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近世的政治哲学形成了民彝史观,而民彝史观又使李大钊先于同时代的其他中国人,最早理解并接受了唯物史观。

因此,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对李大钊领悟和把握唯物史观起到了一种积极的特殊作用。

毛泽东吸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整体、重趋势的特点,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相结合,是他在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时,往往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邓小平在观察、处理问题时,也无不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精妙使用。

如他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变法革新精神,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相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大声疾呼:“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因子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因子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文化因子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文化基础。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

“同”表现在它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世界本原、事物发展根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个人与集体关系、认识与实践关系、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物质存在方式等问题的观点高度契合。

“异”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从而实现有机结合。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化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却以其巨大的理论指导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新中国的最重要思想武器,并指导新中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不得不说,这是文化传播史上的一个奇迹。

恩格斯指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

”[1]257中国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并非来者不拒。

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

“同”使得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先进分子易于接受和认同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异”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互相弥补,相互结合。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或者相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促使他们找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之处,从而让更多的中国人发自内心地接受并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构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在真正解决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等的矛盾之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社会形态。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

收稿日期:2007-12-13作者简介:陈方刘,男,安徽六安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能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什么可以结合起来,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但是,一方面,由于历史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使马克思主义被教条化、理想化和庸俗化,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都受到较大的影响,一部分人甚至对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中国化也开始怀疑;另一方面,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都在出现急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冲击。

所以,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对于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在于两者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它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也不无相通之处,而且,正是这些相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先进知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背景之所在,在这里,不可能对这些相通之处全面予以展开论述,而只从社会理想、世界观、辩证法和历史观等方面各选取一个代表思想进行阐释。

1、在社会理想方面:“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有相通之处。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这尤其体现在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上。

“大同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劳动的平等、友爱、和谐的社会,它与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的财产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共产主义社会不无相通之处。

事实上,我们在理解共产主义社会时,就常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二、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 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三、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四、我们知道,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 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 “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 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 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 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 等等。

可见, 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 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 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 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 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 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 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六、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七、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名师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名师资料

中国的大同思想(1)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 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 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 礼运》),邻国友好 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农民小生产者的大同类型,基本上都是属于农家类型的;一切在王朝更替、 农民战争中受到损害,企图用“避世”来寻求解脱的人,都憧憬着道家类型的 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则往往为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 《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 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 同义语。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两者的基本含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指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
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 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 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 表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 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 。 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是 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 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具有相通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方面; 2.以人为本方面,儒家学说视人为万物的中心,人的存在具有他 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马克思 主义重视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 3.注重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理 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观念在中国古代表现在对知行观及 其关系的认识理解上; 4.社会理想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这 种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本质上虽不是等同意义的 社会,但它是两者能够相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接受马 克思主义的文化根基; 5.政治经济学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特别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虽然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又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又确实存在众多的相似、相通之处。

一、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契合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

经典作家虽然没有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详尽的描绘,但还是确定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生产资料全民公有,“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消亡,等等。

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平均(又叫均平)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范畴。

古代的平均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平均、政治平均和社会平均三个方面。

社会平均的核心是社会公平。

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
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

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天经地义的正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不谋而合。

二、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它是一个人的全面解放、自由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要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强调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一国无产阶级革命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民、爱民,以民为本。

其以民为本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有相通之处。

三、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现实精神,崇尚实际而贬黜玄想,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
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抗争,甚至是起义和暴动。

尤其是在近代,从太平天国起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不证明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文化品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在有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革命和斗争。

共产党人到处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无产阶级为消灭最后一个阶级,就更加需要坚定地使用暴力,在决战关头能够用革命暴力粉碎反革命暴力。

恩格斯把革命的暴力比喻成孕育新社会的助产婆。

列宁认为,“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这与中国文化经世重教、敢于斗争的传统相通。

四、对客观世界都采取积极的态度,都主张“入世”,而非“出世”
从这点来看,儒家思想距离马克思主义,要比佛教、伊斯兰教等更近些。

这也就是同样一穷二白的社会,先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而没在印度扎根的原因。

五、都重视现实社会问题
尽管改造社会的手段和目的相去甚远,但都立足在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过去或来世。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众多的相通之处,只有全面了解、认识到其两者的相似、相通之处,才能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的国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