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带来了很多利益。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大规模发展工业和制造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这极大地刺激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很多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获得了更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从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变,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增加,他们有更多的钱可以花费在各种商品和服务上。
这导致了消费升级,人们开始注重品质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价格。
此外,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严重。
许多城市面临着雾霾和水源污染的问题,这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巨大,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还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GDP 增长迅猛,但贫富差距也在扩大。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同时富裕地区的收入也远远高于贫困地区。
这种不平等分配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感的增加。
另一个问题是人口老龄化。
由于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养老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也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压力。
同时,劳动力供应减少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经济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不健康的竞争和腐败。
在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和个人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导致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此外,腐败问题也屡禁不止,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损害。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利和弊。
虽然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消费选择,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通过农业生产、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体系。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手工业和贸易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中国的农业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农耕时代,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规模化和多样化。
在农业生产中,中国古代人民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他们发展了多种耕作方式,如旱地耕作和水田耕作,并利用河流的水来灌溉农田。
他们还发明了各种农具和耕作工具,比如犁、耒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的繁荣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
二、手工业除了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手工业的发展。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在纺织业方面,中国古代的丝绸产业是世界闻名的。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不仅在国内市场上有很高的需求,还远销世界各地。
丝绸的生产需要经过精细的工序,包括养蚕、缫丝、织造等。
这些工序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瓷业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手工业之一。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非常先进,代表作品如青铜器和瓷器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陶瓷制作需要经过矿石开采、瓷土的精选和烧制等工序,这些工序的发展推动了陶瓷产业的繁荣。
铁器制作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古代中国的铁器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如铁剑、铁锤、铁锅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铁器制作的发展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贸易古代中国的贸易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贸易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贸易主要包括对外贸易和内地贸易。
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如下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一)经济增长位居世界前列。
(二)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四)需求结构不断调整改善。
(五)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改善。
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一、创新发展新时代这10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10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
在研发经费上,我国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2021年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研发强度达到了2.44。
在科学研究水平上,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若干学科方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的地位明显上升。
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企业数量从10年前的不到5万家发展到现在的33万家。
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前十。
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领域,我们产出了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如“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河核心舱成功对接等。
在深海方面,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研制成功。
在量子科技领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介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截至202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6万亿元,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城乡建设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最大的外商投资国,对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在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业国,为此中国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国产化,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就业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中国积极推进社会改革,构建全面开放的社会体制,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秉持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提倡互利共赢、合作共享的精神,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期,未来,中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为建设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论文1000字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论文一、引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令人瞩目,经济的迅速增长、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都是我们走过的不平凡历程。
然而,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如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解决。
本文将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而产业的升级则是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是当前重点任务。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看经济数据,更要注重民生改善。
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民生水平,推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也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都应当重视的问题。
同时,创新发展也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才能保持前进的动力。
我国正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展示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发展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
我国正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结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唯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断探讨、不断改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大学生毛概论述题近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
毛概讨论题这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有怎样的特点?1.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①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③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加。
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2.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①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压茬拓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3.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①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①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5.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①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③就业情况持续改善。
④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
⑤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⑥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6.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填饱肚子要紧到20世纪70年代,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①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②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8.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①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9.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①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②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10.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①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社会问题及相关政策出发,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总体情况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GDP持续增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处于良好状态。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过剩产能,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
3. 财税金融政策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内需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金融政策则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中国社会问题分析1.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发展过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生活差距较大。
2. 教育医疗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不够普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不足,医疗费用过高。
3. 环境污染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环境保护措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未来发展对策和政策建议1. 完善城乡发展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扩大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 加强教育医疗领域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覆盖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3. 环境保护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推动绿色发展,鼓励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五、结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众多挑战。
只有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社会问题解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以上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的论文,希望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6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36万
亿元,总量增长了125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9.8%,连续多年实现位居世
界前列。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达到15.3%,位列世界
第二、新中国将祖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世界大国,为人民谋得新
生活,赢得了国际上普遍的赞誉,在全球前沿,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发展经济的同时,新中国也取得了新的社会发展成果。
进入21世纪
以来,国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总体消费能力不断改善,城乡收入差距大
幅缩小,平均预期寿命与美国水平相当,基本公共卫生保健制度基本建立,基本民生领域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2024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
5.05%的历史最低水平,普及义务教育率连续多年达到99.6%以上。
新中
国实现了以最小代价使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福利的目标,令人叹为观止。
在生态环境方面,新中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
过政府及社会努力,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等,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什么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经济问题(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
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二)政治问题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
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三)文化问题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措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30年来实现了年平均8%左右的持续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
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 万吨、水泥10.60亿吨。
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口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在当今中国,世界都被经济危机所笼罩着,当今中国也不例外,也受到影响,很多企业在这经济危机中,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如果经不起挑战,那就意味倒闭或者破产,这也会导致很多人失业。
所以我们国家应该面临着挑战与困难,但是这也是机遇,因为这时候欧洲正面临危机,中国使他们的经济的复兴的希望,因为在危机的这时,中国的经济还在增长,,对世界的经济有很大的贡献。
当这是,中国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增加内需,转变经济的方向,不再依赖出口经济。
在当今世界,创新是大一生产力,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我们的经济才更加有发展的空间,这样我们就不用依靠原料,从而我们就不会总在生产链的末端,这样我们的受益为更大,我们就不会总依靠别人的技术,当我们的创新能力在世界的前端时,我们国家会更加强大,那么我们在国际的地位会更加高,我们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我们会更有发言权,我们的影响力会更加大,这是我们的文化也会得到传播。
所以在当今经济球化时,也在危机面前,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我们的经济这样我们社会会更加与谐,我们的失业率就会降低,社会会更加安定。
所以我们国家应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对于企业,同样面临着危机,如果不能在危机面前,抓住机遇,那么企业也会面临困难,所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在学别人时,也要发展自己的特点,那么企业就会更加有活力,在与别的企业竞争时,特别是外企时,我们才会有优势。
所以企业应该吸收更多的人才,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这时政府更加要出台优惠的政策来支持企业,所以政府要与企业合作。
让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当今世界虽然与平时主题,但是战争是有的。
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大,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注视着我们,欧洲开始传播“中国威胁论”,又加上南海问题,加上钓鱼岛问题,我们中国现在正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还是要重视经济的发展,不要让这些问题影响我们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处理好国际问题,这关系到我们的国家的主权,我们不能轻视,这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我们要重视它,否则,我们的国家主权会受到影响。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中国商品频遭贸易保护主义打击,出口萎缩;而中国却依靠经济刺激计划和扩大内需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但总体是好的。
下面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供大家参考。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
农业现代化不足,增长有限;第三产业还有待发展。
第二,从需求角度来看,出口减少,主要靠内需拉动,随着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内需还会继续增加。
从今年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1~2月份同比增长16.7%,1~3月份增长15.1%,1~4月份增长16.5%,1~5月份增长17.6%,1~6月份增长17.9%。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就通胀角度而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与去年四季度相差不大,去年四季度三个月同比分别上涨1.3%、1.5%、1.2%。
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
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但从构成上看,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内需增长加快、政府主导明显的两个突出特征。
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加快2.7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平稳的增长势头。
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
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10.4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500字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国家和人民最为关注的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挑战。
一、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断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端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创新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社会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减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中国也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问题与挑战然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经济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发展还存在差距,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四、展望与建议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各地区、各行业、各群体共同受益。
在环保领域,需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同时,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挑战,但我们有信心通过不懈努力,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希望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更加繁荣昌盛,造福人民。
18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启示
18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启示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旨在概述文章的主题,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具体内容如下:1.1 概述: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发展成就以及成就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包括增长速度稳定、产业升级与转型以及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等方面。
接着探讨我国社会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包括教育事业进步、医疗保障体系改善以及减贫工作突破性进展等方面。
最后, 总结这些成就对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的影响,以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全球合作与共赢思维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总结和分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就这些成就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成就,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发展道路上探索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角色。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经济发展成就:2.1 增长速度稳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了6.5%,名列全球前列。
首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实现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的问题。
同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创新创业等举措,我们成功地提升了产业链水平,并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我国经济实现了从传统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论文1500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
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经济发展
2.1 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稳健,GDP持续增长,实现了经济由大向强的转变。
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2.2 产业发展
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崛起,为经
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社会发展
3.1 教育和科技
我国注重教育和科技发展,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高
素质人才不断涌现,推动了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3.2 社会保障
我国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了民生水平,解决了贫困问题,实
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政策建议
4.1 深化改革
继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府管理,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市场
机制的形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4.2 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提高
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五、结论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成为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双重目标!。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XXXX年到XXXX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XXXX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XXXX年国民生产总值比XXXX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XXXX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
“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XXXX年到XXXX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XXXX年比XXXX 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XXX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 取得了重大成就,许多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 承。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积极开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吸收世界优秀 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
社会治理的成就
01
社会稳定与和谐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保 持了稳定和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05
CATALOGUE
新中国成立年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01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发展的
关键。
02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
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
03
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
性飞跃,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不稳定、政治动荡、文化落后、教 育水平低。
VS
详细描述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政 治动荡不安,文化落后导致思想保守,教 育水平低,人民文化素质不高。
02
CATALOGUE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工业建设的成就
工业结构调整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 变化,传统工业得到了改造和提升,新兴工 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02
法治建设与公正司法
我国在法治建设与公正司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不断完 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03
社会管理创新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加强 基层自治、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等方式,提高社会管 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04
CATALOGUE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认识现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深⽕热。
内忧:中国改⾰开放30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发展,⼈民⽣活也得到了较⼤改善,但各种问题也暴露⽆疑:党⼤于政,政⼤于法的独⼁裁式统治偏离了政府做为“为民服务”职能的⽅向。
使得改⾰开⽅的经济利益为既得利益集团所占有.也因为政府的经济中的过多⼲预,中国所谓的“出⼝导向型经济”其实是逼于⽆奈的做法:因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经济利益为既得利益集团所占有)导致国民消费(内需)严重不⾜,国家从2002年起不再公⽽基尼指数(⼀个判断贫富差距的参数,国际通⽤的),据民间数据统计来看:中国2010年基尼指数已达0.56.⽽更有学者说中国的基尼指数超过0.6了.巨⼤的贫富差距直接导致内需疲软,当然,内需⼀直不是中国这种畸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在公权⼒失衡,政府权⼒⽆⼈监督的前提下,国企成为垄断⾏业,不但垄断资源和市场,还垄断银⾏贷款。
这⼀点更让民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健康发达的经济体中,民营企业⼀直是市场鲜活的主⼒,但在国有政治偏袒国企的境况下,民营企业在2009年⾄今的数次货币紧缩政策下遭受巨⼤打击。
市场进⼀步恶化。
民营企业⼤量倒闭的同时,热钱为寻找保值的处所⽽⼤量涌⼊地产市场。
抬⾼了房价。
从表⾯上看。
这倒也为中国GDP做了贡献。
但深往⾥看,就发现这种畸型经济的隐患:社会财富并没有因实体⽣产的物品⽽增加。
仅是靠抬⾼物品价格(房价)⽽实现了GDP 的⼤量增加。
这样⽔涨船⾼还间接导致物价上涨.所以在这两年的货币紧缩政策下,我们并没有看到物价的下降(在世界正常的经济体中,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般会降低物价)。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特⾊经济:货币紧缩了,通货却膨胀了……。
外串:1990年⽇本经济⼤崩盘,1999年亚洲四⼩龙⾦融风暴。
这都是华尔街⼀这群银⾏家的杰作。
⼿段:::通过⾦融⼿段迫使本国货币升值。
使热钱⼤量涌⼊。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04
CATALOGUE
政治建设成就
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 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 治参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针对中国多民族的国情,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 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尊严。
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人民成为了国家 的主人,政治权利得到了保障。同时,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国家的治理能 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政府支持了大量的文化项目,包括建立博 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时也支持了电影、戏剧等文化艺术的发展。这些措施不 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器装备现代化
通过引进和创新,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05
CATALOGUE
对外交往成就
外交关系的发展与拓展
1 2 3
建立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了 友好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合作。
加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我国加入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积极参与其活 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国际
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形势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限制了中国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支持。
社会状况
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奋斗,中国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论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
论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经济发展,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正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并讨论其所带来的各方面的益处。
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福利提升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
这些改善帮助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促进社会平等和减少贫困经济发展为社会平等创造了更好的机会。
通过打破贫困的循环,经济增长有助于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并提供更多机会让贫困群体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推动社会公正和减少不平等现象。
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与发明的投资也得到了提高。
这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同时,经济繁荣也为文化表达和传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的繁荣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安定和犯罪行为。
同时,经济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国家的安全性和地位。
结论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正面影响,从提高福利和减少贫困到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积极影响将继续加深和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经济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如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应对之策以及我国经济的状况及经济环境又是如何,2010年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我国的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持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但由于在思想上没有摆脱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束缚,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1979年,他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主体框架不变,但它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体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992年,邓小平于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①]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思想,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②]江泽民也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
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更好的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的比较“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00670亿元(图1),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5780元(图2),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图3),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增加到21788.5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8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外汇储备由1.7亿美元增加到19460亿美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61316.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25616亿美元。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国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到2007年,国有工商企业资产总额超过35万亿元;销售收入达18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1.6万亿元,上缴税金超过1.5万亿元。
城乡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也迅速发展。
同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新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的生力军。
2008年,全国登记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私营企业657.42万家。
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
”[④]2008年,我国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为防范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有必要及时灵活地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相关经济政策,力争把这场危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表示将采取审慎的经济政策,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中共第17届中央委员会第3次全体会议发布公报指出:“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求,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
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
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
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
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
“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
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
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
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
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
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
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