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如电子计算机所用纽扣电池就是其中一种。它的两极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 溶液,其电极反应是:Zn +2OH --2e -═ZnO+H 2O Ag 2O+H 2O+2e -═2Ag+2OH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锌为正极,Ag 2O 为负极

B .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 增大

C .锌为负极,Ag 2O 为正极

D .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K +向负极移动

【答案】C

【分析】

【详解】

A .根据电极反应式,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故A 错误;

B .负极反应Zn +2OH --2e -═ZnO+H 2O ,消耗氢氧根离子,溶液pH 减小,故B 错误;

C .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故C 正确;

D .溶液中K +向正极移动,故D 错误。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且△H >0的是( )

A .铝片与稀H 2SO 4的反应

B .22Ba(OH)8H O ?与4NH Cl 的反应

C .灼热的木炭与CO 2的反应

D .甲烷在O 2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C

【详解】

A .铝片与稀H 2SO 4的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发生放出热量,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H <0,A 不符合题意;

B .22Ba(OH)8H O ?与4NH Cl 反应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故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 不符合题意;

C .灼热的木炭与CO 2反应产生CO ,反应发生吸收热量;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 符合题意;

D .甲烷在O 2中的燃烧,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因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

3.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已知为了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消耗掉8mol ?L -1的氢氧化钠溶液50mL ,则1mol 无水乙醇的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能是 A .10Q

B .10Q ~5Q

C .大于10Q

D .5Q

【答案】C

【详解】

n(NaOH)=0.05L×8mol/L=0.4mol,则由CO2~2NaOH~Na2CO3,可知n(CO2)

=0.2mol,则n(C2H6O)=0.5×n(CO2)=0.1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0Q,由CO2~NaOH~NaHCO3可知,n(CO2)=0.4mol,则n(C2H6O)=0.5×n(CO2)=0.2mol,放出的热量为Q,所以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5Q,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则乙醇燃烧放出的热量介于5Q~10Q之间,所以选项C不符合;故答案选C。

4.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改用98%的硫酸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SO2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变慢

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慢

【答案】D

【详解】

A. 稀硫酸改为98%的硫酸,铁在浓硫酸中钝化而不能产生氢气,A错误;

B. 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不反应,但稀释了盐酸,氢离子浓度下降,故反应速率下降,B错误;

C. 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慢,D正确;

答案选D。

5.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D.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答案】D

【详解】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属于放热反应,A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B不合题意;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C不合题意;

D.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6.电动汽车以锂电池提供动力,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研究的前沿科技。某锂电池的电

放电

Li3NiCoMn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池反应为:xLi+Li 3-x NiCoMnO6

充电

A.该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互为可逆反应

B.充电时主要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放电过程中,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

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

【答案】C

【详解】

A.对电池充电是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使其逆向进行,而放电是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二者进行的条件不同,充、放电也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二者不是可逆反应,故A错误;

B.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

C.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故C正确;

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故D错误。

答案为C。

7.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右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转化为ZnO。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Zn+H2O-2e-=ZnO+2H+

C.该电池放电时OH-向Zn电极移动

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1 mol e-

【答案】C

【详解】

A.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Zn-2e+2OH=ZnO+H O,故B错B.锌作负极,碱性条件下,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2

误;

C.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向Zn电极移动,故C正确;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2 mol e-,故D错误;

故选:C。

8.1mol X气体跟a mol Y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 + aY(g)bZ(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的转化率为50% 。而且,在同温同压下还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4,则a和b的数值可能是

A.a=l,b=2 B.a=2,b=1 C.a=2,b=2 D.a=3,b=2

【答案】D

【分析】

1mol X气体跟a mol Y气体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a Y(g)?b Z (g)。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X的转化率为50%.而且,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之比和气体体积成反比即和气体物质的量成反比,讨论分析判断得到a、b的取值。【详解】

X(g)+a Y(g)?b Z(g)。

起始量(mol) 1 a 0

变化量(mol) 0.5 0.5a 0.5b

平衡量(mol) 0.5 0.5a 0.5b

依据在同温同压下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之比和气体体积成反比即和气体物质的量成反

比,在同温同压下测得反应前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反应后混合气体密度的3

4

,即反应后气体

物质的量是反应前气体物质的量3

4

,则得到;(0.5+0.5a+0.5b):(1+a)=3:4,计算得到:

2b=a+1,依据选项中的取值分析判断,a=3,b=2符合计算关系。

故选D。

9.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图。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答案】C

【分析】

镁、过氧化氢和海水形成原电池,镁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过氧化氢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过氧化氢做氧化剂被还原为OH-,溶液pH增大,原电池中阴离子移向负极。

【详解】

A.组成的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镁为负极,不是正极,故A错误;

B.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氢氧根离子,发生还原反应,故B错误;C.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H2O2+2e-=2OH-,故溶液pH值增大,故C正确;

D.溶液中Cl-移动方向与同外电路电子移动方向一致,应向负极方向移动,故D错误;答案选C。

10.H2能在Cl2中燃烧生成 HCl,HCl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H2和Cl2。图为H2、Cl2和HCl 三者相互转化的微观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 1 放热B.过程 2 吸热C.过程 3 放热D.过程 4 放热

【答案】C

【详解】

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其中键断裂吸热,键形成放热,图中过程1是吸热过程,过程2是放热过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放热过程,而氯化氢的分解是吸热过程,故答案为C。

11.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仍然澄清;若将BaCl2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一只试管加稀HNO3,另一只加NaOH溶液,然后再通入SO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合理

...的是

A.SO2是酸性氧化物、SO2具有还原性

B.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是同种物质

C.BaCl2既能跟强酸、又能跟强碱反应,具有两性

D.升高pH时,SO2水溶液中SO32-浓度增大

【答案】C

【分析】

根据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分析判断。

【详解】

S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3是弱酸,故SO2通入BaCl2溶液不会生成BaSO3和HCl。SO2通入BaCl2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中,SO2被稀硝酸氧化为SO42-,再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SO2通入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SO2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和水,再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沉淀。故A、B项正确,C项错误。H2SO3水溶液中存在两步电离,升高pH时,促进电离,SO32-浓度增大,D项正确。

本题选C。

【点睛】

SO2有较强的还原性,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2.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 MgSO3(s) +

CO(g)MgO(s) + CO 2(g) +SO2(g) △H>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选项x y

A温度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B CO的物质的量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C SO2的浓度平衡常数K

D 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CO的转化率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

A、△H>0,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故A 正确;

B、

[]

[]2

CO

k

CO

= , 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增加CO的物质的量, CO2

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故B错误;

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常数不变,故C错误;

D、MgSO4是固体,增加固体质量,平衡不移动, CO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

答案选A。

13.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意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2H2(g)+O2(g)=2H2O(g) ΔH= -484 kJ/mol,设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则ΔH= -484 = 2x + 496 - 463×4,解得x = 436,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反应热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若差值小于0,为放

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14.利用反应6NO 2+8NH 3=7N 2+12H 2O 设计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既能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池工作时,OH —从左向右迁移

B .电极A 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 为正极

C .当有0.1molNO 2被处理时,外电路中通过电子0.4mol

D .电极B 的电极反应式为2NO 2+8e -+8H +=N 2+4H 2O

【答案】C

【分析】

由反应6NO 2+8NH 3═7N 2+12H 2O 可知,反应中NO 2为氧化剂,NH 3为还原剂,则A 为负极,B 为正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结合电解质溶液呈碱性解答该题。

【详解】

由反应6NO 2+8NH 3═7N 2+12H 2O 可知,反应中NO 2为氧化剂,NH 3为还原剂,则A 为负极,B 为正极;

A .A 为负极,

B 为正极,电池工作时,OH —从右向左迁移,故A 错误;

B .A 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B 错误;

C .当有0.1molNO 2被处理时,N 元素从+4价降为0价,则外电路中通过电子0.4mol ,故C 正确;

D .电极B 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NO 2+8e -+4H 2O=N 2+8OH -,故D 错误; 故答案为C 。

15.可逆反应()()()2232SO g O g 2SO g H 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在t 1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维持温度、反应体系容积不变,1t 时充入()3SO g

B .维持温度、压强不变,1t 时充入()3SO g

C .维持体积不变,1t 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

D .维持温度、容积不变,1t 时充入一定量Ar

【答案】B

【分析】

在t 1时刻,改变条件后,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据此解答。

【详解】

A. 维持温度、反应体系容积不变,1t 时充入()3SO g ,1t 时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不变,故A 不选;

B. 维持温度、压强不变,1t 时充入()3SO g ,1t 时逆反应速率增大,且体积增大导致正反应速率减小,故B 选;

C. 维持体积不变,1t 时升高反应体系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与图象不符,故C 不选;

D. 维持温度、容积不变,1t 时充入一定量Ar ,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不变,正逆反应速率均不变,故D 不选;

故选:B 。

16.一定温度、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3B(g)

2C(g)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能

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

①C 的生成速率和C 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 ,同时生成3amolB

③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⑤A 、B 、C 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⑦容器中C 的体积分数不变

A .②④⑤⑦

B .①③④⑥⑦

C .①④⑥⑦

D .①③④⑤ 【答案】B

【分析】

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详解】

针对于可逆反应:A (s )+3B(g)?

2C(g); ①C 的生成速率与C 的分解速率相等,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①正确;

②单位时间内a mol A 生成是逆反应,同时3a molB 是逆反应,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②错误;

③密度=

m V

,气体的总质量会变,体积不变,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③正确; ④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故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④正确;

⑤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A 、B 、C 的物质的量比为1:3: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⑤错误;

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n

,反应向右进行时,气体的总质量增大,总物质的量变小,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⑥正确; ⑦容器中C 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故⑦正确;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⑥⑦;

故答案选B 。

【点睛】

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该量必须是变量,当变量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

17.在一定温度时,将1 mol A 和2 mol B 放入容积为5L 的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 s 2B g C g 2D g ++,经5min 后,测得容器内B 的浓度减少了

10.2mol L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5 min 内,该反应用C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110.02mol L min --??

B .在5 min 时,容器内D 的浓度为10.2mol L -?

C .该可逆反应未达限度前,随反应的进行,容器内压强逐渐增大

D .5 min 时,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3 mol

【答案】D

【详解】 A. -1

-1-1(B)0.2mol L (B)0.04mol L min 5min

c v t ??===???,则在5 min 内,该反应用C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1-1-1-111(C)(B)0.04mol L min 0.02mol L min 22

v v =

=???=??,A 正确; B. 由化学方程式知,相同时间内B 的浓度减少值等于D 的浓度增加值,则在5 min 时,容器内D 的浓度为10.2mol L -?,B 正确;

C. ()()()()A s 2B g C g 2D g ++正方向是气体分子数目增加的反应,则该可逆反应未达限度前,随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逐步增加,则压强逐渐增大,C 正确;

D. A(s)+2B(g)=C(g)+2D(g)

1200221-x 2-22x x x x

x x x

起始(mol)转化(mol)5分时(mol)5min 后,测得容器内B 的浓度减少了

10.2mol L -?,则-1(B)(B)0.2mol L 5L 1mol n c V ?=??=??=,2x =1mol ,x =0.5mol ,则

5 min 时,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为2-2x +x +2x =2.5 mol ,D 错误;

答案选D 。

18.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 (g )+3Y (g )2Z (g ),若 X 、Y 、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c 1、c 2、c 3(均不为 0,单位 mol/L ),达到平衡时,X 、Y 、Z 的浓度分别为 0.1 mol/L 、0.3 mol/L 、0.08mol/L ,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c 1∶c 2=1∶3

B .平衡时 Y 和 Z 的生成速率之比为 3∶2

C .X 、Y 的转化率之比等于 1:3

D .c 2 的取值范围为 0<c 2<0.42 mol/L

【答案】C

【详解】 A.设X 转化的浓度为x ,若从正反应建立平衡,则 123X(g)+3Y(g)=2Z(g)

c c c 320.10.30.08

x x x

起始(mol/L)转化(mol/L)平衡(mol/L),12c 0.1moL /L 1c 30.3mol /L 3x x +==+,若从逆反应建立平衡,则,12c 0.1moL /L-1c 0.3mol /L-33x x ==,故A 正确;

B. 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Y 和Z 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故B 正确;

C. 按A 分析,反应前后X 、Y 气体的浓度比为1:3、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所以达到平衡状态时,转化率相同,故C 错误;

D. 反应为可逆反应,物质不可能完全转化,如从正反应建立平衡,则消耗X 小于0.04mol ?L ?1、消耗X 小于0.12mol ?L ?1,则c 2<0.12mol ?L ?1+0.3mol ?L ?1=0.42mol ?L ?1,如反应从逆反应建立平衡,按已知条件,0

答案选C 。

19.一定条件下,物质的量均为 0.3mol 的 X (g)与Y (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 (g)+3Y (g)2Z (g) ΔH =-akJ?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后,向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正反应速率不发生变化

B .反应一段时间后,X 与Y 的物质的量之比仍为 1:1

C .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 0.1akJ 的热量

D .X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答案】A

【详解】

A .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充入稀有气体,X 、Y 、Z 的浓度均不变,则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故A 正确;

B .反应起始时X 与Y 的物质的量相等,但X 与Y 按物质的量1:3进行反应,则反应一段时间后,X 与Y 的物质的量之比应大于 1:1,故B 错误;

C.由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可知,X是过量的,又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若0.3molY全部参与反应,反应放出 0.1akJ 的热量,而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0.1akJ,故C错误;

D.设任意时刻,X的转化量为x mol,可列出三段式:

()()()

0.30.30

x3x2x

0.3-

X g+

x0.

3Y g2Z g

3-3x 2x

,则X的

体积分数为

0.3-x0.3-x

100%=100%=50%

0.3-x+0.3-3x+2x0.6-2x

??,则X的体积分数为一定

值,始终保持不变,则X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故D错误;

故选A。

20.一个由锌片和石墨棒作为电极的原电池如图所示,电极反应分别是:锌片:2Zn-4e-+4OH-===2ZnO+2H2O 石墨:2H2O+O2+4e-===4OH-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子从石墨经外电路流向锌片,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溶液

B.锌片是负极,石墨是正极

C.电池总反应为2Zn+O2===2ZnO

D.该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石墨附近溶液中的c(OH-)增大

【答案】A

【详解】

A.根据锌片电极反应式,锌片失去电子,锌片作负极,石墨作正极,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即电子从Zn→外电路→石墨,通过石墨电极反应式,得出此溶液显碱性或中性,故说法错误;

B.根据选项A的分析,故说法正确;

C.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得出2Zn+O2=2ZnO,故说法正确;

D.根据石墨电极反应式,产生OH-,c(OH-)增大,故说法正确。

二、实验题

21.硫酸是中学最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铁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用同种铁块,初始使用硫酸体积均为1000mL,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表),设计如下对比试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验编号实验目的T/K Fe/g

c(H2SO4)/ mol·L-

1

①为以下实验

作参考

29810 1.0

②探究温度对

反应速率的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2981018.4

[解释与结论]

(2)实验①、②表明___________

请再提出一种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方法___________

(3)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当硫酸浓度为18.4 mol/L,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4)实验③,若t1时开始加热,在铁的表面逐渐产生气泡,当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控制反应温度基本不变。甲同学将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粗略地表示为图2。t1~t2时间段,反应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写出开始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313 10 1.0 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增大同质量铁的表面积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趋向于零(反应速率趋向于停止)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二氧化硫、氢气 2Fe+6H2SO4 (浓)

Δ

Fe2 (SO4) 3+3SO2↑+6H2O

【详解】

(1)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作对比实验时要求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所以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得出实验②的数据,温度是313K,铁的质量和硫酸的浓度应和实验①相同,分别为10g、1.0 mol·L-1;实验③中只有硫酸的浓度与第①个实验不同,得出实验目的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313;10;1.0;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②对比的温度,所以实验①、②表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要加快反应速率,方法有增大同质量铁的表面积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构成原电池,故答案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增大同质量铁的表面积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构成原电池;

(3) 常温下,当硫酸浓度为18.4mol/L,反应的本质发生了改变,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不再产生氢气,反应速率趋向于零(反应速率趋向于停止) ,故答案为:反应速率趋向于零(反应速率趋向于停止)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

(4) 常温下,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加热后钝化失效,由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铁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2Fe+6H2SO4 (浓)

Δ

Fe2 (SO4) 3+3SO2↑+6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

气,故答案为:二氧化硫、氢气;2Fe+6H2SO4 (浓)Δ

Fe2 (SO4) 3+3SO2↑+6H2O。

22.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装置,进行实验探究KMnO4与浓盐酸的反应。

[实验1]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并验证氯气的漂白性。

(1)高锰酸钾与浓盐酸的反应中,浓盐酸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若实验中产生2.24 L(标准状况)Cl2,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2)利用装置C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则装置中I、II、III处依次放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2]设计如图2所示装置,左侧烧杯中加入100 mL由2.00 mol·L-1 KMnO4和6 mol·L-1 H2SO4组成的混合溶液,右侧烧杯中加入100 mL 5.00 mol·L-1 BaCl2溶液,盐桥选择KNO3琼脂。

(3)若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500 mL 6 mol·L-1的稀硫酸时,除了需用到玻璃棒、烧杯、量筒之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为____________;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量瓶内壁附有水珠却未干燥处理 B.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颠倒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水补足 D.稀释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烧杯外(4)左侧烧杯中石墨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盐桥中的K+移向____________ (填“左”或“右”)侧烧杯的溶液中。

(5)实验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改用10.0 mol·L-1 H2SO4时,生成氯气的速率比使用6 mol·L-1 H2SO4时快且产生的气体体积更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酸性、还原性 0.2N A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 500mL

+5e-+8H+=Mn2++4H2O 左氢离子浓度大,KMnO4的氧化性容量瓶、胶头滴管 CD MnO-

4

增强,反应速率快能氧化更多的氯离子

【分析】

[实验1](1)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时,HCl部分被氧化,生成了Cl2,体现出了还原性;生成了KCl和MnCl2,体现出酸性;

(2)氯气溶于水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利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因此先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探究氯气是否有漂白性;

[实验2](4)KMnO4能够氧化HCl生成Cl2,KMnO4在此过程中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左侧石墨电极为正极;

(5)一般条件下,酸性越强,氧化性越强,KMnO4与HCl的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

[实验1](1)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制备Cl2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HCl中有一部分Cl的化合价升高,生成了Cl2,体现出了还原性;有一部分化合价没有变化,形成了KCl和MnCl2,体现出了酸性;根据化学方程式生成5molCl2转移10mol电子,若产生的了2.24L即0.1molCl2,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其数目为0.2N A;

(2)装置A生成Cl2,利用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经过B装置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因此先经过湿润的有色布条,再干燥,在经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因此I为湿润的有色布条,Ⅲ为干燥的有色布条,Ⅱ为无水氯化钙,用于干燥Cl2;

[实验2](3)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时,量取浓硫酸时需要量筒,浓硫酸稀释时,需要烧杯和玻璃棒;转移时,需要500mL容量瓶,定容时需要胶头滴管;因此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A.容量瓶内壁有水珠未干燥,对溶液中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均无影响,浓度不变,A不符合题意;

B.加水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体积偏小,硫酸的浓度偏大,B不符合题意;

C.颠倒摇匀后,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补加水,相当于稀释,所配溶液浓度偏小,C符合题意;

D.稀释过程中,有少量液体溅出,则容量瓶溶液中的溶质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小,D符合题意;

答案选CD;

(4)利用原电池制备Cl2,左侧加入的KMnO4和H2SO4,KMnO4得到电子转化为Mn2+,其电极反应式为MnO4-+5e-+8H+=Mn2++4H2O;在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左侧KMnO4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左侧的石墨电极为正极,则K+向左移动;

(5)在一般情况下,酸性越强,氧化性越强;硫酸的浓度越大,氢离子浓度越大,高锰酸钾的氧化性越强,化学反应速率越快,能氧化更多的氯离子。

23.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用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稀硫酸、__、__耳机(或电流计).

(3)①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__,在耳机中__又转化为声波这种能量。

②在该原电池内中,Fe在___极发生了___反应,H+在___极发生了___反应。

【答案】铁钉(或铁条等)铜钉(或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等)烧杯导线电能电能负氧化正还原

【分析】

根据Fe+2H+═Fe2++H2↑知,铁失电子被氧化,则Fe作原电池负极,不如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原电池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弱氧化性酸溶液,结合原电池构成条件及能量转化方式分析解答。

【详解】

(2)由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需要铁为负极,正极为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硫酸为电解质溶液,还需要烧杯、导线等,故答案为:铁钉或铁条;

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烧杯、导线;

(4)①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耳机中又由电能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故答案为:电能;电能;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计,则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形成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Fe-2e-=Fe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铁钉应该连接电流计的负极,铜钉连接电流计的正极,故答案为:负;氧化;正;还原。

24.原电池及原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事实证明,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通常是放热反应。下列化学反应中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填序号)。

a.C(s)+H2O(g)=CO(g)+H2(g) ΔH>0

b.CH4(g)+2O2(g)=CO2(g)+2H2O(l) ΔH<0

c.Ba(OH)2(aq) + H2SO4(aq)=BaSO4(s)+2H2O(l) ΔH<0

(2)某同学利用生活或实验室中常用的物品,设计了一个原电池,如图所示。实验原理:Fe

Fe++H2↑

+2H+=2

实验用品:电极(铁钉、铜钉)、稀硫酸、烧杯、导线、耳机(或电流表)。

①用原电池两个电极中的一极触碰耳机插头上的一极(注意:触碰的同时耳机的另一极是跟原电池的另一极相连的),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在耳机中又将电能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表,则铁钉应连接电流表的________极,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铜钉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该电极上发生了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③反应结束后,测得铁钉质量减轻了 2.8 克,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答案】b 电能负 Fe-2e-=Fe2+ 2H++2e-=H2↑还原 0.1 mol

【分析】

(1)只有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设计为原电池;

(2)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活泼的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活动性弱的电极为正极,正极上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Fe是+2价的金属,根据Fe的质量,计算其物质的量,进而可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详解】

(1)a.该反应为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b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但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①发生该反应,反应产生了电流,说明在原电池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在该反应中Fe失去电子变为Fe2+,发生氧化反应,为原电池的负极,该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若将耳机改为电流表,则铁钉应该接电流表的负极;在铜电极上,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变为H2,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③m(Fe)=2.8g,则n(Fe)=m 2.8g

M56g/mol

=0.05 mol,由于Fe是+2价的金属,每1 mol Fe反

应失去2 mol电子,所以0.05 mol 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2n(Fe)=2×0.05

mol=0.1 mol。

【点睛】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掌握原电池构成条件,结合原电池反应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进行分析。

25.氢气和氯气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下图装置制备并收集干燥纯净的氯气。

①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提出,戊装置中可能会发生倒吸,建议使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___(填标号);

(2)利用启普发生器(如图所示)可以便捷地制取氢气。

①使用启普发生器前首先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②下列装置与启普发生器原理相近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在获得盐酸的同时对外提供电能。

①该装置中的“离子导体”宜选用____________(填标号);

A.稀盐酸 B.稀氢氧化钠溶液 C.浓硫酸 D.乙醇

②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

【答案】MnO2+4H++2Cl-Mn2++Cl2↑+2H2O 除去氯气中的HCl AB 检验气密性 AC A H2-2e-=2H+

【分析】

(1)氯气制备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结合氯气的化合性质分析;根据启普发生器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分析;原电池总反应为:H2+Cl2=2HCl。

【详解】

(1)①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装置乙的作

用是除去氯气中的HCl;

②倒扣的漏斗、球形结构可防止倒吸,苯不能隔绝氯气与NaOH溶液,为防止倒吸,建议

使用图2装置中的A、B;

(2)①使用启普发生器前首先应进行的操作是检验气密性;

②关闭活塞可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则图4所示装置中与启普发生器原理相近的是AC;

(3)①该装置中制备盐酸,电解质可电离出氯离子,则“离子导体”宜选用稀盐酸,故答案为A;

②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其电极反应式为H2-2e-=2H+。

【点睛】

考查气体的制备实验及原电池,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制备原理为解答的关键,

注意盐酸有挥发性,利用浓盐酸制得的氯气不纯,需要除杂。

26.某课外实验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探究用

0.01g镁条分别与2mL不同浓度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Mg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2)从微粒角度分析,该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因素)对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a________0.5(填“>”或“<”)。

(4)如果用0.5mol/L硫酸代替上述实验中的0.5mol/L盐酸,二者的反应速率是否相同

____,请说明原因:________。

【答案】Mg+2H+=Mg2++H2↑浓度 > 不同用相同浓度硫酸代替实验中盐酸,导致氢离子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分析】

根据金属与酸反应原理书写反应方程式;根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详解】

(1 )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故答案:Mg+2H+=Mg2++H2↑;

(2)实验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盐酸浓度不同,即氢离子浓度不同,故从微粒角度分析,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反应物浓度对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浓度;

(3 )从图像分析,用a mol/L的盐酸反应速率曲线斜率比0.5mol/L盐酸大,说明用a mol/L 的盐酸反应速率更快,反应物浓度大,速率加快,说明a大于0.5,故答案:>;

( 4)如果用0.5mol/L的硫酸,则由于1mol硫酸完全电离生成2mol氢离子,氢离子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因此反应速率不同,故答案:不同;用相同浓度硫酸代替实验中盐酸,导致氢离子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汇编含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化学反应与能量专题汇编 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2017?天津-3)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 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 【答案】A 【解析】发生的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为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A.光能转化为电能,不发生化学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故A选; B.发生原电池反应,本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选; C.发生电解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发生氧化反应,故D不选.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热和焓变;原电池与电解池;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本质为解答关键,注意能量变化的形式,题目难度不大。 2.(2017?江苏-8)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C(s) +H2O(g)═CO(g)+H2(g) △H1=a kJ?mol﹣1 ②CO(g)+H2O(g)═CO2(g)+H2(g) △H2=b kJ?mol﹣1 ③CO2(g)+3H2(g)═CH3OH(g)+H2O(g) △H3=c kJ?mol﹣1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d kJ?mol﹣1 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反应③也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反应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1 D.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的△H=(2b+2c+d ) kJ?mol﹣1 【答案】C 【解析】A.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H2,由反应可知,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故A正确;B.反应③中的反应物为CO2,转化为甲醇,则反应③也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故B正确; C.由反应④可知,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且气态水的能量比液态水的能量高,则反应CH3OH(g)═0.5CH3OCH3(g)+0.5H2O(l)的△H≠d/2kJ?mol﹣1,故C错误; D.由盖斯定律可知,②×2+③×2+④得到2CO(g)+4H2(g)═CH3OCH3(g)+H2O(g),则△H=(2b+2c+d) kJ?mol﹣1,故D正确; 【考点】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的特点、反应中能量变化、盖斯定律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3.(2017?江苏-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N2(g)+3H2(g)?2NH3(g)的△H<0,△S>0 B.地下钢铁管道用导线连接锌块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 C.常温下,K sp[Mg(OH)2]=5.6×10﹣12,pH=10的含Mg2+溶液中,c(Mg2+)≤5.6×10﹣4 mol?L—1 D.常温常压下,锌与稀H2SO4反应生成11.2 L H2,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6.02×1023 【答案】B C 【分析】A.合成氨反应为放热反应,△H<0,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S<0,故A错误; B.导线连接锌块,构成原电池时Zn为负极,Fe作正极被保护,则可以减缓管道的腐蚀,故B正确; C. pH=10的含Mg2+溶液中,c (OH—)=10﹣4 mol?L—1,c(Mg2+)≤5.6×10—12/(10—4)2=5.6×10—4 mol?L﹣1,故C正确; D.常温常压下,Vm≠22.4L/mol,则不能利用氢气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及转移电子数,故D错误;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及熵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Ksp ;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反应热与焓变、原电池、难溶电解质Ksp的计算等,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原理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④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中等。 4.(13分)(2017?北京-26)TiCl4是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钛(Ti)的重要中间产物,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资料:TiCl4及所含杂质氯化物的性质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16-2017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时村中学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时村中学八年级(上)期中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3分)下列四个实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数是() A.﹣5 B.C.1 D.4 2.(3分)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A.B.C. D. 3.(3分)估计的值在() A.2到3之间B.3到4之间C.4到5之间D.5到6之间 4.(3分)点P(﹣3,5)关于y轴的对称点P'的坐标是() A.(3,5) B.(5,﹣3)C.(3,﹣5)D.(﹣3,﹣5) 5.(3分)已知点(﹣4,y1),(2,y2)都在直线y=﹣x+2上,则y1,y2大小关系是() A.y1>y2B.y1=y2C.y1<y2D.不能比较 6.(3分)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则k、b的符号是() A.k>0,b>0 B.k>0,b<0 C.k<0,b>0 D.k<0,b<0 7.(3分)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为3和4,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A.12 B.7+C.12或7+D.以上都不对 8.(3分)若点A(x,3)与点B(2,y)关于x轴对称,则() A.x=﹣2,y=﹣3 B.x=2,y=3 C.x=﹣2,y=3 D.x=2,y=﹣3 9.(3分)下面哪个点在函数y=x+1的图象上() A.(2,1) B.(﹣2,1)C.(2,0) D.(﹣2,0) 10.(3分)在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5,6,7 B.5,12,13 C.1,4,9 D.5,11,12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3分)如果将电影票上“6排3号”简记为(6,3),那么“10排10号”可表示为;(7,1)表示的含义是. 12.(3分)已知点A(3,2),AC⊥x轴,垂足为C,则C点的坐标为.13.(3分)点P(﹣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在的象限是第象限.14.(3分)若一个数的立方根就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15.(3分)在△ABC中,a,b,c为其三边长,a=3,b=7,c2=58,则△ABC是.16.(3分)下列函数中,是一次函数的是. ①y=8x2,②y=x+1,③y=,④y=. 17.(3分)若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a与b的关系是.18.(3分)已知:m、n为两个连续的整数,且m<<n,则m+n=. 三、解答题(共46分) 19.(16分)计算: (1); (2); (3); (4). 20.(6分)设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经过A(1,3),B(0,﹣2)两点,试求k,b的值. 21.(5分)对于边长为2的正方形,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22.(6分)请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高考化学专题训练06化学反应与能量(详解版)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 1.向4.0 L容器中充入0.70 mol SO2和0.40 mol O2,4 s末测得剩余SO2 0.30 mol,则v(O2)为() A.0.10 mol·L-1·s-1 B.0.025 mol·L-1·s-1 C.0.50 mol·L-1·s-1 D.0.012 5 mol·L-1·s-1 答案:D 【解析】Δn (SO2)=0.7 mol-0.3 mol=0.4 mol 则v(SO2)==0.025 mol·L-1·s-1 故v(O2)=1/2v(SO2)=0.012 5 mol·L-1·s-1。 2.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选C。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在化学键变化过程中一定会伴随能量的变化和物质的变化,故只有C项错误。 3.下图是一种航天器能量储存系统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系统中只存在3种形式的能量转化 B.装置Y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C.装置X能实现燃料电池的燃料和氧化剂再生 D.装置X、Y形成的子系统能实现物质的零排放,并能实现化学能与电能间的完全转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电化学知识。A项,在该装置系统中,有四种能量转化的关系,即太阳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B项,装置Y为氢氧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H2 -2e-+ 2OH-= 2H2O;C项,相当于用光能电解水,产生H2和O2,实现燃料(H2)和氧化剂(O2)的再生;D项,在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损耗和热效应的产生,不可能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完全转化。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 4.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①固体燃料粉碎②液体燃料雾化③煤经气化处理④通入足量的空气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 答案选D。 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校联考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校联考2016-2017学年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集合A={x|3x+2>0},B={x| <0},则A∩B=() A、(﹣1,+∞) B、(﹣1,﹣) C、(3,+∞) D、(﹣,3) 2、已知a,b,c为实数,且a>b,则下列不等式关系正确的是() A、a2>b2 B、ac>bc C、a+c>b+c D、ac2>bc2 3、在△ABC中,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若b= ,a=2,B= ,则c=()A、 B、 C、2 D、 4、在数列{a n}中,已知a1=0,a n+2﹣a n=2,则a7的值为() A、9 B、15 C、6 D、8 5、在下列函数中,最小值为2的是() A、y=2x+2﹣x B、y=sinx+ (0<x<) C、y=x+ D、y=log3x+ (1<x<3) 6、若点A(4,3),B(2,﹣1)在直线x+2y﹣a=0的两侧,则a的取值范围是() A、(0,10) B、(﹣1,2) C、(0,1) D、(1,10) 7、在等比数列{a n}中,3a5﹣a3a7=0,若数列{b n}为等差数列,且b5=a5,则{b n}的前9项的和S9为()

A、24 B、25 C、27 D、28 8、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则z=2x+y的最大值为() A、9 B、4 C、6 D、3 9、在△ABC中,a,b,c分别为角A,B,C所对的边,若(a+c+b)(b+a﹣c)=3ab,则C=() A、150° B、60° C、120° D、30° 10、在等差数列{a n}中,a1=﹣2012,其前n项和为S n,若﹣=2002,则S2017=() A、8068 B、2017 C、﹣8027 D、﹣2013 11、设x>0,y>0,满足+ =4,则x+y的最小值为() A、4 B、 C、2 D、9 12、已知数列{a n}满足a1=4,a n+1=a n+2n,设b n= ,若存在正整数T,使得对一切n∈N*, b n≥T恒成立,则T的最大值为() A、1 B、2 C、4 D、3 二、填空题 13、在△ABC中,若a=18,b=24,A=30°,则此三角形解的个数为________. 14、设关于x的不等式x+b>0的解集为{x|x>2},则关于x的不等式>0的解集为________.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时村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政治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命题:武红梅 一、单项选择题I: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长期发展中产生的,其本质是() A. 商品 B. 一般等价物 C. 劳动产品 D. 物品 2. 小张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为了提前了解各地天气情况以方便出行,他以包月方式订制了天气 预报短信,了解气象信息,查询天气情况。这里的气象信息() A. 是商品,因为它有使用价值 B. 不是商品,因为它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 C. 是商品,因为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 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3. 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市场,有的商家或个体商贩拒收硬币,有的甚至把硬币称为“鬼钱”。对硬币 的正确认识是() ①它是我国的法定货币②可以自由流通 ③具有纪念性,不能流通④其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 4. 小夏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8000元购买了一台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 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5. 近几年,各个银行不断地在信用卡产品上推陈出新——卡通、主题卡、车主卡、商务卡、购物 联名卡等等,各种各样定位的信用卡琳琅满目。信用卡的使用()A.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B.目的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 C.能够增强消费安全,避免经济损失 D.能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6. 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与美元、 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入篮”的积极意义有() ①提高人民币币值②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③降低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④降低我国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2017年4月12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894元,2016年4月12日是1美元兑人民币6.4616元。据此回答7~8题。 7. 上述汇率变化说明() A.外汇汇率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B.外汇汇率跌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C.外汇汇率升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D.外汇汇率跌落,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8.上述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①我国公民出国留学美国的成本降低②单位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有所下降 ③我国公民出国留学美国的成本增加④单位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有所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 ( ) 高一政治试卷第1页(共8页)

第一章 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旋冰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了解焓、焓变、反应热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理解反应热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5.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6.理解中和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形式较多,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H2和I2、S、P等不活泼 的非金属化合,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4.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 键要 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中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小结:能量公式化 E (反应物)=E (生成物)+Q (能量守恒定律) Q>0为放热反应;Q<0为吸热反应 知识点二: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热量 。 (2)表示符号: Q 。 (3)单位: (或 )。 (4)计算方法:?H =E (反应物的键能)- E (生成物的键能) ?H =E (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的总能量) △H<0, 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 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能 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宿州市十三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一生物试题

宿州市十三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生物试题 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II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共50分) 一、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是其没有细胞结构,因而它不是生物 B.能引发传染病,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 C.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可以培养 D.通过细胞分裂繁衍后代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B.变形虫的细胞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病毒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 D.生物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3、下列哪一项是细胞的产物() A.血小板和木纤维B.木纤维和胃蛋白酶 C.胃蛋白酶和抗体D.花粉和抗体 4、在亲代与子代之间充当人类遗传物质传递“桥梁”的细胞是() A.受精卵B.卵细胞和精子C.精子D.胚胎 5、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植物不具备() A.组织B.系统C.器官D.群落 6、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①某草原上的一头荷斯坦奶牛②某草原上的全部牛 ③某草原上的全部荷斯坦奶牛④荷斯坦奶牛的红细胞 ⑤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⑥整片草原 ⑦某草原上的所有生物⑧荷斯坦奶牛的心脏 ⑨荷斯坦奶牛的血液⑩荷斯坦奶牛的循环系统 A.⑤④⑧⑨⑩①③②⑦B.④⑨⑧⑩①③⑦⑥

C.⑤④⑨⑧⑩①③②⑦⑥D.④⑨⑧⑩①②⑦⑥ 7、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臵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少?() 8、下列有关高倍镜使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换高倍镜之前,应把低倍镜下的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 B.低倍镜转换高倍镜继续观察时,需要先适当升高镜筒 C.使用高倍镜时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清晰 D.为使高倍镜下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光圈或者凹面镜 9、下列四组生物中,结构最相似的是() A.草履虫、水绵、酵母菌B.烟草、猪笼草、烟草花叶病毒 C.念珠藻、颤藻、发菜D.小球藻、衣藻、蓝球藻 10、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认为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科学家魏尔肖提出细胞来源于已存在的细胞,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将动植物统一到了细胞水平,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11、科学家在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时,发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非生物界中也都存在,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生物与非生物没有区别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生物来源于非生物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12、科学家说:“没有碳,就没有生命.”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碳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 C.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D.碳元素是各种大分子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安徽省宿州市时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3)班物理试卷 时间;90分钟分值:100 命题教师:李伟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5分.共60分) 1.观察所示的漫画,图中司机说乘车人“你没动”,而路上的小女孩说他运动得“真快”。关于司机和小女孩对乘车人运动状态的描述所选取的参考系分别为() A.地面、地面B.地面、汽车C.汽车、地面D.汽车、汽车 2.下列情况中的运动物体,能被看成质点的是() A.研究飞往火星宇宙飞船的最佳运行轨道 B.调整人造卫星的姿态,使卫星的照相窗口对准地面 C.计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途中经过某座铁路桥的运行时间 D.跳水运动员完成跳水动作 3.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刻表示时间较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 B.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一个点,时间对应一条线段 C.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时间都是时刻 D.1分钟只能分成60个时刻 4.皮球从3m高处落下, 被地板弹回, 在距地面1m高处被接住, 则皮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 ( ) A 4m、4m B 3m、1m C 3m、2m D 4m、2m 5.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5m / s, 则物体在下一秒内一定走5m B.物体在某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m / s, 则物体在这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m C.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m / s, 则物体在某一秒内的位移一定是5m D.物体在某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是5m / s, 则这段位移一定是5m 6.质点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 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 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 D.第3秒末和第5秒的位置相同 7.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一个力可能有两个施力物体

2020届二轮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专题卷(全国通用) (1)

专题突破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9浙江台州中学高三统练)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储热材料芒硝可用于光—化学能的转换 B.发达国家采用的现代化垃圾焚烧处理法不能有效利用生活垃圾中的生物质能 C.利用微生物在光合作用下分解水,是制取氢气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D.太阳能、可燃冰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很少污染,且可以再生,是最有希望的未来新能源 2.(2019河北衡水安平县安平中学高三期中)下列关于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Zn(s)+CuSO4(aq)ZnSO4(aq)+Cu(s) ΔH=-216 kJ·mol-1,E反应物ΔH2

D.已知H+(aq)+OH-(aq)H2O(l)ΔH=-57.3 kJ·mol-1,则0.5 mol H2SO4与0.5 mol Ba(OH)2反应一定放出57.3 kJ热量 4.(2019甘肃静宁一中高三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1 kPa时,2H2(g)+O2(g)2H2O(l)ΔH=-572 kJ·mol-1,则H2的燃烧热ΔH=-572 kJ·mol-1 D.500 ℃、30 MPa时,发生反应N2(g)+3H2(g)2NH3(g)ΔH=-38.6 kJ·mol-1。在此条件下将1.5 mol H2和过量N2充分反应,放出热量19.3 kJ C.若将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D.已知:2C(s)+2O2(g)2CO2(g)ΔH1,2C(s)+O2(g)2CO(g)ΔH2,则ΔH1<ΔH2 5.(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中国化学家研究的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碳纳米点(CQDs)/氮化碳(C3N4)纳米复合物]可以利用太阳光实现高效分解水,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催化反应实现了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B.阶段Ⅰ中,H2O2是氧化产物 C.每生成1 mol O2,阶段Ⅱ中转移2 mol电子 D.反应的两个阶段均为吸热过程 6.(2019山东山师大附中高三模拟)25 ℃、101 kPa时,有以下能量转化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Ⅱ的热化学方程式2CO(g)+O2(g)2CO2(g) ΔH=-282.9 kJ·mol-1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三)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三) 考点五能源 1.概念: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2.发展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3.分类 (1)化石燃料 ①种类:煤、石油、天然气。②特点:蕴藏量有限,且不能再生。 (2)新能源 ①种类: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②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 4.能源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5.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①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②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一是保证燃烧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如鼓入空气、增大O2浓度等。 二是保证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固体粉碎成粉末,使液体喷成雾状等。 (2)开发新的能源 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深度思考 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①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等资源 ②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发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 用③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④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⑤研制开发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法处理的措施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③不正确。 2.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政治考试试题解题技巧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注意把握材料的整体意思,要借助该题组前面的引导材料、该题材料的标点、关键词句、尤其是最后一句怎么设问来筛选、排除。 1.应对客观性试题注意6个环节: 审题干:⑴审好叙述语,概括主旨,即主体做了些什么;⑵审指导语,找出指导语中的限制词;审题肢:⑶还原出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怎么表述,位置在哪里,这是解题的依据;⑷排除表述错误的题肢;⑸比较正确选项的区别;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⑹.带着区别对照题干主旨,挑出最佳选项。 2.五种排除法 ①排谬法(排错法) ②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③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 ④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做因果型选择题时,记住套用“因为…………….(选项内容),所以……………(题目材料内容)”方式后,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⑤排大于或小于项。题肢的知识内容大于或小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这样的选项也应排除。注意保持题干与题肢之间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注意:感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领会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总体的逻辑关系,然后比较各选项,只有与题干的中心意思联系最直接、最贴近的才能选,不能作无限延伸。特别提醒,这是最佳选择。不是所有符合题意的都可以选。如果仅仅与题干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的意思吻合,则不能入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1."体现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2."反映型"的解题方法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

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 来,好像有一层 膜兜着 铝熔点高,没 能熔化 B将H2在充满Cl2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 白烟生成 H2、Cl2化合 生成HCl C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 分别加入3mL2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都有气体产生 前者生成氢 气,后者生成 氧气 D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质 量分数为3%和6%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二氧化锰粉末,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6%的H2O2溶液 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较快 相同条件浓度 大H2O2分解 速率快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