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动心动行动课例研究

合集下载

行动研究法案例

行动研究法案例

行动研究法案例行动研究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者通过参与和观察来改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知识的产生和实践的改进。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行动研究法的应用和效果。

在某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一位教师决定运用行动研究法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该教师首先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包括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课堂氛围等方面的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

通过调研,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课堂氛围较为单一,缺乏互动和趣味性。

基于调研结果,教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包括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拓展活动等。

在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后,教师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持续的实践和反思,教师逐渐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改进,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提升,成绩和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教师自身也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行动研究法的应用效果。

首先,行动研究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调整。

其次,行动研究法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更好的教学氛围。

最后,行动研究法也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

总之,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尝试行动研究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雒萍 情系三尺讲台

雒萍 情系三尺讲台
从事 教育工作多年来,雒 萍 深 深 意 识 到,好 的引例 既要 与 学 生 的认 知 接 近,又 要 与教 材紧密结 合,从而激 发 学 生学习的 主动 性,拓 展 思 维 的灵 活 性 。她 的 教 学方 式 灵活生 动,不 仅 深 受 学 生 欢 迎,而且 她 的公开课也曾多次获奖。
今 年 51岁的 雒 萍,端 庄优 雅 、笑容 温 和,看 起 来 远 比实 际 年 龄要 年 轻。她 笑 称 这 是“学术 养生”。提 起 她,高新一中初 中 校 区 王 凤 进 校 长 赞不 绝口:能力强、人 品好,在学生、家长、老师中都有良好的口 碑。雒萍用对 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敬 业奉 献,不 仅 换 来了学生 对 她 的信任与尊 重,也 在 平凡 的 三 尺 讲台上 抒写了自己 的 不平凡……
创新研究的步伐在行进,很快雒萍又 投 入 到该 校2 010 年5月份启动 的高 新 一中 初中校区“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养项目”
研究实验之中。从2010年4个月的筹备期开 始,到 9月组 建“超常 教育”初 中实 验 班, 加入国家级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 地”,雒萍作为智囊团核心成员参与了拔尖 创 新人 才 培 养 与教学 研 究 工作,并发 挥 着 她的学术引领作用。目前,高新一中初中校 区创 新 班 的 教育特 色“ 非常关 注学生 的心 智成长;着重 培 养 学 生 的自主学习与 合 作 学习的 意 识;丰富学 生 的 学习活 动,强 健 学 生 的 体 魄;常 规 教 学 不 落俗 套,重 点培 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 质 ”已 经 初见 成 效,在 社 会 中 具 有一定 的 反响。
特别报道 SPECIAL REPORTS
无 保留地 分享 学 校 在 管 理、教 学上 的 理 念、方 法。因为,在他 看来“ 教育无 边界, 教育无秘笈”,所以他敞开门办学,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惠及更多的学生。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研究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研究

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开发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逐渐成为了一种受到重视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方面对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理论基础1、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概念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设计和组织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未来就业需要,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2、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理论支持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情感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思维的活动性和建构性,情感认知理论则认为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影响学习的过程。

因此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发1、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现实需求,设计具有一定复杂性和丰富性的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的任务应当明确,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任务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课程实施在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定项目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

教师还应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形动、心动、神动——探析美术鉴赏的情景设置与高效课堂建设

形动、心动、神动——探析美术鉴赏的情景设置与高效课堂建设

2019·05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转换,每个老师都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让学生“自主学、学进来”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然而美术鉴赏课上面对古今中外的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笔者以为,情境的创设可以使人尽快排除外界与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

教师引导学生的第一步是外在的“形动”,就是在丰富情境中代入自我,通过情感体验感知、了解美术知识的活动,进而是内在的“心动”,激发学生想象力,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探究欲望,实现高效学习,最后落脚在更久远的“神动”。

通过对美术作品甄别、归类、联想、分析和判断的这些“鉴赏”的过程,获得审美的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

一、创设文学情境,引导“形动”而入审美心境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需要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首先就来自于教师的语言,教师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绘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

欣赏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美术作品中表现的故事、传说、逸闻趣事等,增强学生感受的氛围。

宋代苏东坡论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是先人对于绘画与文学(诗)关系的精妙论述,而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也常常是“画中有诗”。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鉴赏中,主要是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传统,特别是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风格和意境都各不相同,不同风格不同的意境给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与古代的山水、风景以及较为抽象的美术作品,仿佛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形动”不如“心动”

“形动”不如“心动”

“ 的 邻 居 小敏 读 初 中 时 饭 来 我
命 运 会 派 一 头 痛 狼 来 跟 踪 我 当我 们 疲 惫 不 堪 时 , 们 热 爱 我
为 的 互 动 , 应 有 学 生 内 在 的 心 灵 张 口 , 来 伸 手 , 人 百 般 宠 爱 他 。 门吗 ? 更 衣 家
震 动 。内 在 “ 动 ” 外 在 “ 动 ” 心 比 形 更 肥 多烧 苗 。 进 入 高 中后 , 活 不 能 生 过程 弃 之一 隅 , 问题 就 从外 层讨 见 “ 绳 是 我 的 弱 项 , 可 我 不 气 跳
“ 形动’ ’ 不如“ 心动’ ’
⑩ 吴 振华
情 感 、 度 、 值 观 是 新 改 革 开 了一 家摩 托 车 销 售 店 , 今 生 意 态 价 如 着 力 倡 导 的 三 维 目标 之 一 。 文 课 红 火 , 了远 近 闻 名 的 老 板 。 ” 语 成
堂 不 应 仅 有 师 生 、 生 之 间 外 显 行 生
效 果 。 只 有 让 学 生 鞭 辟 入 里 , 得 了三 个 血 泡 , 子 磨 断 了五根 。 天 吗 ? 获 绳 前
情 感 体 验 , 生 心 灵 震 撼 , 能 让 测 试 , 于 过 了 1 0大 关 。 真 是 印 产 才 终 5 这
知 识 内4 - 自 己 的 东 西 ,达 到 教 证 了孟 子 所 说 的 ‘ 于 忧 患 ’ !” E为 生 啊 实 、 深 的 目的。 教

在 人 世 的行 走 中 , 必 都 是 坦 未
途 和顺 境 。 当身处 荒原 时 , 们会 我

苦 乐体验
通 过 联 系身 边 的事例 , 生们 因脆 弱 而 哭 泣 吗 ? 学 三 、 格 影 响 人 心 领 神 会 , 受 到 孟 子 语 录 至 今 仍 感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成都十九中学罗晓宏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点如今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那么在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教师就应当时刻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且让学生能动得充分。

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几乎每节课上都能动起来,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语文对我的学生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生动有趣,培养锻炼自己多种学习能力的机会。

首先是心动,从语文教学来看,心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心动指的是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对这一篇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

心动可以贯穿每一节课始终,也可贯穿每一篇课文学习的始终。

而最主要的是学习的导入环节应该使学生心动。

我曾在选自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的教学中这样导课。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有一片银白色的沙滩,当静静的月光洒在这一片沙地时,有一位项带银项圈,手拿钢叉的少年悄悄地向正在偷吃沙地上的西瓜的猹刺去,而那猹却一转身从他胯下逃走了……” “几十年后,有这样一位中年人站在了‘我’的面前,他贫穷木讷愚昧麻木而不觉醒,甘于苦难的命运,忍气吞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对这一变化产生了探求原因的强烈欲望,其实这就是学生的产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鲁彦的《听潮》一文时,我一开始就选取了六幅大海的照片,并配以潮声,先让学生感受大海,再导入新课,这个方法对于从未见过大海而又迫切想要了解大海之美的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效果。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第一关就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了心门。

我想这就是使学生心动起来。

使学生心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灵活把握。

可以制造悬念,可以借用古诗词创设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由教师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主持一节课的开始,可以放相关的录音录象片段,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可以运用学生过去的学习成果来导入新课……方法只有灵活多变,学生才会被吸引,也才会产生探求的欲望。

放映式教学例谈 ——心动+行动化静为动

放映式教学例谈 ——心动+行动化静为动

生: 前后同学合作演读、 评议, 不懂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 查字典理解。 师 :现在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合作的成效 , 哪一组先来汇报
一下 。
A组:我们觉得文中的“ 真勇敢, 我” 尽管紧张得一声不吭,
她还是勇敢地试验。这种不人云亦云的态度真使人佩服。 B组 :我们读懂了许多好词“ 骤然打碎” 安然无恙” 与“ 是一
摘文章读得有声有
生: 我知道“ 异样” 就是“ 不一样”“ ,十分异样” 就是“ 与众 不同”也就是说花很特别。 , 师:这么新奇、 有趣的花儿, 老师也想来念一念。 请你们闭 上眼睛, 边听边联系周围的景物 , 如风儿啦、 蜜蜂啦、 蝴蝶啦 ……尽情地展开联想。看, 你的脑海会浮现出什么情景? ( 师绘声绘色 地读文, 配合动感课件, 学生边看边听边想,
色, 必须联系上下文, 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脑海映现出文章 所表现的影图。要不然 , 就很难表达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啦! 哎呀! 哪位小老师能给我们示范一下, 读读这一段话呢? ( 学生踊跃举手争当示范员) 。 生:指名学生演读。 (鼓掌。老师的“ 误读正导” 拉近了师生心距, 法, 调动了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语言、 行为的表演欲, 创设了活跃的课堂
碗。 不好 ?
(指名合作。表演读后, 没人鼓掌都纷纷举手提意见。) 生: 老师, 你读得不对, 外婆可是“ 急忙拉住我”“ 、连声说
的” 你读得太慢了。 。 还有, 外婆说话可是“ 郑重其事” 也就 的, 是一本正经的, 可你却像开玩笑似的, 脸上一点儿也不紧张、 严肃, 还笑嘻嘻的。 生:老师, 要是像你这样读, 才不会“ “ 我” 被吓住” 呢! 生:老师, 像您这样说话, 外婆话还没说完,我” “ 早就把花
氛围) 师 : 哇 ! 我从你的脸上 、 眼神 中又明白了“ 将信将疑” 就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别才能准确地把握历 史知识 的真谛 。 比较可分 为纵 向 比 较和横 向比较 。 所谓纵 向比较就是把 同一 国家不 同时期 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 比较 。 向比较就是把 同一时期 的 横
处。 借助于活动展开教学 , 学生兴趣盎然 , 重视 了教学过
程 中学生 的参 与性 、 探索性 。 实践证明 , 活动过程是最受 学生欢迎 的教 学环节之一 , 活动 的开展不仅 有利于巩 固
高学生 自主学 习的能力 , 使之能够 “ ” 动 起来 。在这样 的
新课程 中, 生一定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
( 任 编辑 责 庞丹丹)
济、 文字上 的表现等等 。 所有这些活动 的设计 , 不再是让
学生 简单 地 到课 本 上 寻 找 答 案 , 是 让 学 生 真 正 “ ” 而 活 起 来 ,动 ” 来 , 学 习 的 眼 光 转 向 广 阔 的 历 史 社 会 生 活 “ 起 将
关系, 而应是 教师这个 “ 大桶 ” 与四五十个 “ 小桶 ” 间的 之
连通器 。教师通过设计 问题把知识之水“ 过去 , 引” 激发
学生去思考 、 探索 , 学生 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 ,
之“ 筒车模型图” 和简单的文字介绍。 根据图片学生对此
工具可 以有感性认识 。 但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 而言 未 必能理解这种构造 “ 为什 么节省人力 ” 可见 , 图与 , 插
的指导 , 在九年级《 历史 与社 会》 中的《 固新生政权 》 巩 这

课时 , 出示 了两 处 温 馨 提示 : 看 书 时 要 拿 笔 圈 圈 、 如 画
戏 中轻松解决 了悬念 , 掌握 了相关 知识 , 同时 调动 了学 生的学 习积极 性 , 把教学活动推 向了高潮 。这样 的设 计

高效课堂论文“行动、心动、神动”蔡晓燕(十中)

高效课堂论文“行动、心动、神动”蔡晓燕(十中)

行动、心动、神动“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襄阳十中蔡晓燕识字与阅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阅读中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那么如何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到底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堂课的时间里,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顾了头就顾不上尾,事倍功半,油费了灯却不亮。

如果将识字任务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自始至终融合在课时的教学中,课堂上充分引领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深入学习,在读书中识字,在识字中读书,不断提高汉字在学生头脑中出现的频率,课堂上学生个个行动起来,思维起来,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识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就以《识字五》为例,谈谈是如何指导学生随文识字的。

《识字五》课文内容是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本课要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识字教学做为一个重点如何突破,我分三个阶段:一是行动,既初步感知阶段。

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在朗读谚语的过程中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是心动,既具体细化阶段。

我分四步,第一步出示标注了拼音的生字词,指一至两名学生领读,而后会问:“这些生字有哪些是要注意的?谁来提醒大家?”这时有学生找出一些易错字,如“柴,绳”是翘舌音,“搓”是平舌音,“谋”的韵母是“ōū”,我随机也会进行补充与点拨,提醒学生注意,之后就是多种形式的读生词活动;第二步,去掉生字上的拼音,只留生词,再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

我的过渡语是“小朋友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能读吗?”孩子们也必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第三步,去掉熟字,只保留生字,依旧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

我此时的过渡语是“小朋友们真了不起,现在老师要再加大点难度,去掉拼音,你们还能读吗?”孩子们仍然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能——!”而且,大部分的学生此时的确能够读准这些生字;第四步,把生字再次放入课文中,谈话激趣:“这些生字很调皮,它们想和你们捉迷藏,躲进了课文中,你们还能找出它们吗?”学生赶紧投入读书活动中,识字后的读书过程就是新字的再现过程,就是学生巩固新字的过程。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四课第一节心动不如行动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四课第一节心动不如行动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四课第一节心动不如行动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积极向上的行动力是极为重要的。

而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行动力的习惯,我们需要在心理健康教案的第四课第一节中引导他们理解“心动不如行动”的道理。

通过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深入体会并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和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我们可以讲述一个关于一个小男孩想要参加学校足球队的故事。

他非常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但是他之前从未踢过球,只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希望能够参与进来。

在运动老师的指导下,该男孩开始了刻苦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顺利加入了足球队,并且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技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屈服还是选择行动,鼓励他们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态度决定行动。

其次,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互动的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心动不如行动”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一个“挑战自我”的活动。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学生们一起完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经常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去做,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行动的力量,并且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与行动力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是情景模拟,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行动力的重要性和积极的行动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场景,让学生们围绕如何积极行动进行讨论。

比如,考试前,一个学生觉得自己很有信心,但是他没有付诸行动去认真复习,最终考试成绩不理想。

通过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只有将信心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并且要鼓励学生们找到自身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和行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目标设定和计划能力,这也是行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困惑及其对策

“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困惑及其对策

“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困惑及其对策一、错觉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后,好多老师总感觉到一节课下来老师没有讲,学生好多问题都没有弄懂,一节课空落落的,好像什么内容都没有一样。

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如果一节课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从头讲到尾,讲得的很细,很透,重点部分也反复强调,感觉上似乎一节课实实在在的,但学生是被动的。

懂了、透了、明白了只是老师而不是学生。

学生没有参与,思维没有得到训练,没有积极主动的探寻知识,没有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自然收效就很小。

甚至有不少同学思想跑毛,走神,乏力瞌睡,口上应着老师,思想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二、小组座次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围在一起坐会影响课堂纪律,我想问一下,难道不围着坐课堂纪律就好吗?未必吧!问题是,学生围着在一起坐我们如何管理。

小组安排座次要三个有利于:一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二有利于小组的团结协作,三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

而传统的座次正好不符合这三个有利于。

三、课堂教学模式扭曲把“导学式”课堂教学上成了练习课或者问题课。

导学稿成了练习题。

教师上课按照导学稿逐题提问,学生回答,答完即好。

没有真正体现出“导学”的教学理念。

学生学的过程没有体现,学生没有学习过程的体验。

学生在拿到导学稿后不是按照导学稿的问题设置、提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思考。

而是集中精力找问题的答案。

课堂上没有进行思想的交流,没有进行思维的训练,而是对答案。

老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展示,而是问题答案的评判者。

导学稿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导学稿的实施要靠师生合作互动,其关键在于学生会用。

因而,在导学稿实施之前务必有以下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必须要解决导学稿中的基础题部分,然后可以做合作探究性的问题,过难的问题做好标记,在组内交流或在课堂上研讨解决。

课堂展示中,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做好学后记。

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积累成学习资料。

教师:第一,上课前必须抽查并批改部分导学稿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_怦然心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_怦然心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怦然心动【教学理念】初中生基本已经进入青春期,对异性产生爱慕和好感是一种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应对感情,以及引导学生了解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后果。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现象2.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应对感情。

3.引导学生了解异性同学“交往过密”的具体表现及产生的后果。

【教学形式】心理剧、小组讨论【教学重难点】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

【教学过程】一、课前约定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心理课,现在请同学们起立,左手搭在左边同学的肩膀上,右手放在胸口,一起做出约定:我约定,在这节课上,认真倾听、相互尊重、积极参与、真诚分享。

只带走自己的感受,留下别人的故事。

承诺人——师:感谢大家,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二、热身活动——雨点变奏曲想象一下,我们身体发出的声音和下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①“小雨”——手指相互敲击②“中雨”——两手拍大腿③“大雨”——两手拍手背④“暴雨”——鼓掌师:现在,让我们用声音描绘一曲《雨点变奏曲》。

现在天空开始淅沥淅沥下起了小雨,慢慢的小雨变成了中雨,中雨变成了大雨,大雨变成了暴雨,暴雨变成大雨,大雨变成中雨,又渐渐变成小雨……雨停了!我们的声音多么动听啊,有人说青春期是“狂风暴雨期”,我更愿意相信青春是美丽的,是奇妙的,总有一些“怦然心动”。

三、心理剧——“我该怎么办?”最近,有一个初二的女生就遇到了一件让她感到为难的事情,她该怎么办呢?请大家观看表演。

剧情:初二女生玉玉,整理桌凳的时候发现了一封信,取出来读。

(玉玉:你好,我已经喜欢你很长时间了。

我觉得你与别的同学不一样,我很想与你交往,成为比一般同学更好一点的朋友,可以吗?周六上午9点,我在体育场等你,你一定要来,不见不散!小东!)我要不要去呢?师:请同学们帮玉玉出出主意,她要不要去赴约呢?(讨论,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5分钟,请同学起来分享。

形动、心动、神动

形动、心动、神动

形动、心动、神动作者:王金凤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5期摘要: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不一而足,设置丰富情境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情境预设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

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地引导,创设丰富、开放又贴切的情境会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情境;引导;美术鉴赏;高效课堂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转换,每个老师都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让学生“自主学、学进来”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形动、心动、神动”,享受知识的盛宴,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然而美术鉴赏课上面对古今中外的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从而达到真正地认识其内涵的目的呢?笔者以为,情境的创设可以使人尽快排除外界与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

教师引导学生的第一步是外在的“形动”,就是在丰富情境中代入自我,通过情感体验感知、了解美术知识的活动,进而是内在的“心动”,激发学生想象力,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探究欲望,实现高效学习,最后落脚在更久远的“神动”。

通过对美术作品甄别、归类、联想、分析和判断的这些“鉴赏”的过程,获得审美的能力,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

一、创设文学情境,引导“形动”而入审美心境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需要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这种氛围首先就来自于教师的语言,教师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绘画的意境,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

欣赏作品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于美术作品中表现的故事、传说、逸闻趣事等,增强学生感受的氛围。

宋代苏东坡论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手动、眼动、心动(手随眼动,眼随心动)

手动、眼动、心动(手随眼动,眼随心动)

手动、眼动、心动(手随眼动,眼随心动)作者:郑才顺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69期【摘要】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眼动、手动、心动,让学生多一些想法,多一些感悟,多一些智慧含量,让他们觉得地理知识终生受用。

如果学生拥有这些感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一定会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方法让学生手随眼动、眼随心动:一、创建适当的、引人入胜的情境。

二、把世界、国家、山川河湖等各种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上。

三、让学生感受地理因自然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美。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建情境;地图;自然文化差异地理作为一门自然,人文科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新地理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学习地理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的地理。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学好这些对生活有用,让他们终生受益的地理?学生要清楚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

核心素养的表现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融合,即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下图。

其中素养三“区域认知”和素养四“地理实践力(行动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构成了他们学习对生活有用和终生受益地理的文化基础,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学生才能促进自我发展,完成社会参与,并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那么学生怎样才能具备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好基础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如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好基础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对待和掌握。

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学习模式、教学、学习氛围。

一、创建适当的、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眼动中国古代《烈女传·母仪传》中孟母三迁和断织教子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学的最佳典范。

在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名言,名言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情境的建构能让人们产生亲近感和共鸣。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真正“ 起来的概念界定 动”
让学生真正“ 起来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动” 让全体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充分弘扬学生的自 主精神, 尊重、 发 挥、 完善学生的主 体作用,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 全过程, 让学
应试教育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准,以分为 本, 以分评人; 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 起来, 动” 体现
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立人” 将“ 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 价值标准 ,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 达到
锻炼人、 完善人的最终 目的。 在课堂教学 中, 不是简单地让
师: 谁能不用计算很快地判断出哪些数是 3 的倍数?
生: ……
由于数目 较大, 学生陷入深思。在这“ 山穷水尽疑无 路” 教师改变让学生回 时, 答的形式, 来判断, 自己 很快说 出 那些数是 3 倍数, 的 并让学生检验老师的判断, 学生经
学过程 ,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关键词 : 堂教 学; 课 动心 ; 动手 ; 动脑 ; 口 动
中 图分 类 号 : 2 . 文 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 号 i0 9 0 0 ( 0 0 0 - 0 6 0 G6 35 A 1 0 — 1 X 2 1 )2 0 4 — 3
麦草现象的启示 : 孩提时因家里贫穷 , 学习之余要帮 妈妈割猪草。 由于当时割草的人多, 往往是很难找到猪草。 为了尽快完成任务 , 我去寻找草源, 发现麦地里如果小麦 长得好的地方是很难找到草的; 如果小麦长得不好的地方
出示 :第 二 组 数 :5、4 、2、8、2、8 、5、 28435869852582
5 2 8。
应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的话, 就根本不可能发展任何真正
的数学思维。

数与形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

数与形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

数与形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数与形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为了记住当下产生的感悟,需要及时写一篇体会,心得体会就是复盘自己当时的思路和想法,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与形教学心得体会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动身动带动语言发展三步走

心动身动带动语言发展三步走

心动身动带动语言发展三步走现在的班级里,不难发现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不难发现:提问时,总有人举起又放下;聊天时,总有人欲言又止;游戏时,总有人只做不说。

近几年来,幼儿园不仅为孩子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还需要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建设,本文就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阐述人对语言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说的顾虑,达成想说会说勇敢说喜欢说的目标。

标签:幼儿园;语言;会说;喜欢说;勇敢说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丰富多彩的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愿望和兴趣,使幼儿想说、喜欢说、勇敢说,结合我园的绘本阅读特色,作了如下尝试。

(一)多樣渗透,引导孩子学会说。

办公室电话响了,“老师有电话!”“这样吧!你去接。

”“你问问找谁?有什么事情?”我对她说。

“她找缪老师。

”顾妹妹回头看看我。

“缪老师在不在?”顾妹妹摇摇头。

“那你就说缪老师不在,让她晚一点打电话来。

”妹妹半天她都不出来,我问:“你好了吗?”“好了。

”“那就挂好电话回来吧!”我相信她不是第一次接电话,但是不知道怎么应对。

于是,我找来了绘本《打电话》。

1.读一读学一学。

电话铃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孩子们学习兴趣就马上被调动以来。

让孩子们猜一猜这是谁打电话时,给孩子提供了动口说一说的机会。

模仿了家长们在家中打电话的口气,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小熊图片,用小熊的声音和孩子们说话。

集体教学活动为幼儿理解什么是“大家”、“共同”、“一起”这些概念。

2.说一说想一想。

电话铃响后,如遇特殊情况晚接了,小朋友们要记得在电话接起后向对方表示歉意哦。

接听电话后首先要向对方问好,打电话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礼貌。

一旦接听了电话,我们就应该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情,认真听别人说话。

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又碰到陌生人打电话来找他们,我们可以请对方留言,等爸爸妈妈回来后马上转告。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例谈7AUnit4 Reading第一课时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例谈7AUnit4 Reading第一课时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例谈7AUnit4 Reading第一课时作者:张双九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29期【摘要】本文以一节公开课为案例,旨在探讨如何在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中,利用现代化技术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缓解课堂气氛,促进英语阅读技能的掌握。

【关键词】英语阅读课;第一课时;课堂活动;兴趣;学生主体【作者简介】张双九,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

引言牛津初中英语课本中的Reading,通常分为两个课时教授:第一课时为课文内容梳理,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及细节信息,培养阅读技能。

第二课时则强调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集中处理文中的语言点知识,并能运用目标语言知识对相关话题进行表达与阐述。

而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并使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一、案例背景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英语知识的散碎性又意味着记忆的不断重复性,那么把学生抓在手中让他们跟着学、有兴趣学就变得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日臻精致、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笔者在全市范围内开设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牛津英语7AUnit4 My Day---Reading第一课时,进行了多种课堂活动的尝试和探索。

二、教学案例描述本堂课的话题是school life,主要介绍了Millie的校园生活。

本课的教学分为三个主要环节: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

其中,Whil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

阅读教学的最佳结构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

环节一:Pre-reading(读前活动)。

这是阅读教学的开头,应该短小、精彩,旨在激活学生与话题相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为下一阅读环节作铺垫。

选修课-上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

选修课-上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

选修课-上“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湖北襄阳二十四中马莉印象里“选修课”是我在大学时学习的对象,想不到,走出大学校门二十多年之后,轮到了我来教“选修课”。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选修课的教学,使之与必修课的教学有所区别?教学选修课应该把握哪些原则?怎样体现选修的特点?带着这些困惑我进行了新课改的教学,原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三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

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新课改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一点思考。

一、选修课不“选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

”理论上选修课与必修课是有区别的,但在教实际操作中,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或是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选修课不“选修”。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存在这些原因:1、选修课与高中教学背景及其所产生的教学行为不统一目前,在学校教学行为中出现凡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的局面决定了选修课不“选修”。

选修课开设全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

不少地方和学校便根据高考方案出台相应的所谓“统一选修”和“指定选修”等对策,甚至由地市乃至省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发文,统一“指导”选修课开设有关选修模块,有些连教科书也统一指定。

这种“大一统”的指定选修不就是必修吗?这与当初“先学后考,考基于教与学”的课改评价与考试愿望是完全相违背的。

这样的选修课,其意义何在?另外,从2007年四个课改区的高考方案看,并不是每个选修课系列都考察,如山东就没有将“文化论著选读”列入考试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动心动行动——对初中思品课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探讨【背景介绍】《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也就是说,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思品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引导和教育。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在课堂上附和教师喊喊口号,但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人却寥寥无几。

因此,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不仅仅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按照教学计划,把知识用通俗、简练的语言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及道德素养发挥积极而长远的作用。

为此,我们南湖学校思想品德教研组就“如何有效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研究过程】第一次授课:学案使用助力互动本学期来,我校为了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师中大力提倡使用教学案,于是我们教研组决定着一次尝试。

11月19日,第一次授课,我给学生提供了精心设计的学案。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学案学习目标:1、面对网络,知道自己保护自己;(如何自我保护?)2、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网络规则是什么?)一、自学导航1、复习归纳网络利弊探讨男生观点:网络弊大女生观点:网络利大①①②②③③④④2、情景模拟小丽是网络爱好者,在网上认识三个人:一个是她的游戏搭档,帮助她过了不少游戏的关卡,可是这个搭档时间观念差,经常拉着小丽不让她下线,影响小丽完成作业;一个是她上网聊天的聊友,经常和她说一些奇闻趣事,逗得小丽非常开心,可有时这个聊友会发一些黄色网页给小丽,由于好奇,小丽上网一观,很是尴尬不安;还有一个是小丽在一个主论坛上的朋友,这个朋友会和她讨论一些最新的社会现象,还经常解答小丽的一些疑惑,小丽很感谢他,可是这个朋友最近提出要和她见面①慧眼识友:谁是她的真正朋友?②畅所欲言:如果你是小丽,你会选择见面还是不见面?为什么?(第一组)③理性应对:小丽遭遇色情网页的诱惑,请你告诉她该怎么处理呢? (第二组)3、看图析理网络世界宛如带着面具的舞会,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

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的思想纵横驰骋。

于是,有一些心术不正之人就开始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干一些不耻的勾当。

思考:①上面的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②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往的“自由”?③你有何启示?④作为公民,就上述现象,请你给网管提建议.4、课堂总结:①面对网络,知道自己保护自己;(如何自我保护?)②、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网络规则是什么?)二、学以致用1.小李喜欢钻研电脑,听说制造病毒的黑客都很聪明,他想验证一下自己的技术实力。

于是他也学着利用病毒来攻击别人的邮箱和一些公司的网站,最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说明()A.他是一位电脑高手,大有前途B.他的行为是违法行为C.邮箱或网站的安全性太差2.要遵守法律法规,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不恶意制造、传播流言 B.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C.制造、传播病毒3、材料分析题一名年仅16岁的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校无心学习,精神萎糜不振。

虽经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多次教育和劝导,但仍不思悔改。

不幸的是,该少年在不知不觉中结织了自己认为很信得过的网上“朋友”。

某日,这个所谓的“朋友”,邀该少年外出旅游,在未经学校许可和老师知晓的悄况下,该同学欣然前往。

谁知该同学却一去不回。

学校着急,家长更是心焦……。

阅读材料后回答:(l)作为中学生,我们在网络交往中应怎样保护自己?(2)我们作为一个网上游客时,应遵守怎样的网络规则?教研组老师观察探讨:第一次使用教学案,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总结学生的可喜变化主要表现在:约96%的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预习、探究、互动,约89%左右的同学能够自主、有效的完成学案上要求他们解答的问题。

就教学案提供的学习环节,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具体总结了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门见山的让学生看自己手中的学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的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接着根据学案上“自学导航”,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看图析理,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

学生们边读边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写写记记,学得非常认真;然后是小组交流、检查,四人一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的井然有序,这时候教师巡视指导,同时参与到其中一组中去学习。

这些活动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案的使用能很好地弥补教材选材的居多不足,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对提升教学生动性、灵动性和有效性产生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4、在最后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疑难问题环节,由于有了前面学生自主扎实地学习,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胸有成竹,回答问题语言流畅,谈吐自如,个性鲜明,互相辩驳和补充,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

遗憾点:从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来看,道德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最后转化支配行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一节课下来,虽然教学案的使用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同学们在读书、思考、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于网络的特点、网络的利与弊、网上自护、网络规则等知识点,能清晰了解并有效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遵守网络规则,享受健康网络生活的意识以及辨别是非、抵抗诱惑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但是,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流于形式,为了学习而学习,也就是说只做到了形动,真正触及心灵,有所心动的同学并不多。

老师们分析认为:学生之所以不能心有所动,主要是课堂教学缺乏激情点,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因此,同学们仅仅只是把所学的知识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只有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

“如何让学生从形动到心动?”老师们一致建议:引用故事触情、设置“画”诱情、导入唱曲促情,利用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官系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第二次授课:课件教学情感共鸣接受了同组老师们的建议,四十岁的我开始拜师学艺。

自己动手做PPT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好在办公室有位年轻的高手,网上搜集资料、提炼筛选、制作PPT,周末两天,学习奋战的历程虽苦,但收获不小。

11月22日,第二次授课。

课堂片段一:沉迷网络诱发违法犯罪。

当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动漫《陨落》展现在荧屏上,视线迅速被吸引。

故事的主人公沉迷网络,为了筹钱上网而勒索杀人。

鲜血、凶器、手铐、监狱,通过视觉,学生很直观地形成这样一个判断:沉迷网络——违反犯罪——法律制裁。

单有视觉的冲击显然是不够的,当主人公被抓进监狱之时,背景音乐缓缓响起迟志强充满哀婉、凄凉、忏悔的《铁窗泪》,视觉的冲击,听觉的渲染,在这一刻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堂片段二:新闻故事回放。

孽子为泡吧竟残杀生母(2010-11-09 07:51:20 来源:新安晚报)沉迷网络,少年自断手指(法制在线视频)教学中引入新闻报道,其真实性能让学生产生信服感,从而由人及己地产生逻辑联想,警示自己。

另一方面,新闻不只是单纯地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它的魅力还在于以新闻作品中的浓郁情感来拨动受众的心弦,唤起受众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体验。

传者对受众不仅要明之以事,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使传者和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观看这两段新闻时,静默的教室,同学们脸上流露出来的严肃的表情,显而易见,新闻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心理学表明,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所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

鲁迅先生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因此,当多媒体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时,学生们在教学中能耳闻其声、眼见其形,从而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课后我也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都说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提供的学习情景和案例更新近、更觉真实、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一位网络游戏爱好者主动打开了话匣子:都是网络惹的祸!看完这些影像资料,我真实看到了沉迷网络竟然残害一个少年到如此地步:自断手指,甚至违法犯罪!我不由回想起我以前玩电脑时的样子,如不是老师将我强制“踢”出网络,我真不知道那个在网络上玩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的“少年”(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网络是有很大的益处,但沉迷于网络就会毁掉自己的一生!有了这么多人的前车之鉴,我觉得为了养育我们的父母,更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要有自律的精神,悬崖勒马,防微杜渐,绝不能让自己不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

教研组老师观察探讨:第二次授课,我在多媒体教室展现给学生悉心准备的PPT很快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牵动了学生的心灵。

对于第二次授课,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也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总结如下:1、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

2、以灵活的“教学内容”要素补充相对固定的“教材”要素,增大信息量,为思想品德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新鲜”的活水,也为“教学内容”的调整组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

3、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进大脑思维的展开,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激活学生尘封的情感。

4、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