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与激励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重点是激励内容,即个体需要和动 机的内容,试图从人的需要出发,解释人的行为是由什么 因素引发、激励的问题。
2、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当人的动机被激发起来后,如 何选择行为,导向目标并持续下去的心理过程。
3、综合型激励理论:对二者进行概括和综合,比较全面地反 映了激励的全过程。
(二)具备条件
1、激励主体; 2、激励手段; 4、激励目的; 5、激励过程。
3、激励对象;
(三)激励要点
▪ 1、激励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使 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 2、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没有需要,动机也就无从 产生。
▪ 3、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 ▪ 4、激励的实现,必须使外部诱因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二) 需要的特点
4、重复性。某些需要并不是一次满足就永远满足的,而是 反复出现,具有周期性的。
5、竞争性。在某一时刻可能存在许多需要,但只有最强烈、 最迫切的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成为行为的主要支配者。
6、紧张性和驱动性。当某种需要未获得满足时,便产生一 种心理紧张感、不适感,这种紧张感成为一种内驱力, 驱动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对策、力量,推动人们从事各 种活动。
2、根据需要的对象,又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要;
3、按需要的范围来分类,又可以分为国家需要、民族需 要、阶级需要、集体需要和个人需要。
三、动 机
(一)什么是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引发并维持个体行为且使行为达到一
定目标的内部动因或动力。简言之,动机就是直接失去 个体进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动机作为行为的直接动因, 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1、维持行为的指向性。驱使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2、保持行为的连续性。使人坚持不懈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3、引发动机的内驱力。是行为发生的原因。
可见,个体行为产生,不仅赖于外在刺激,而且还赖于个体内 部因素(如需要、欲望、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等)及行为结果 的反馈。故同一刺激对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行为。 如图所示。
图8-3 相同的刺激引起不同的反应
O1
R1
S
O2
R2
O3
R3
图8-4 不同的刺激引起相同的反应
S1
O1
S
O2
R
S3
O3
wk.baidu.com
(二)行为的基本模式
(三)需要的分类
1、按照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主要是指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的延 续所必须的一种需要,即衣、食、住、行、安全、婚 姻等方面的需要,又称为生理需要。
社会性需要主要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 的积累而获得的一种特殊需要,又称为心理需要。它 是人后天形成的高级需要,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需要,如交往、求知、成就的需 要等等。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 二是具有满足需要的目标和诱因。
(三)动机的功能
1、发动功能。因为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 的,即动机对行为起发动作用。
2、指向功能。动机具有维持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 功能。这就是说,动机能使人的行为沿着某种特 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
3、强化功能。即动机具有保持和巩固行为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结果,使行为重复出现、得到加强; 动机也会因不良的行为结果,使行为受到削弱或 减少,以至使行为减少到消失。
由此可见,一个的行为不是由刺 激简单地直接引起而是经过人的一系 列内部心理折射实现的。
而人的内部心理折射又主要是由 个体的内在需要、动机、情绪、态度 和兴趣决定的。
五、目 标
(一)什么是目标?
目标,就是人们期望在行动中所获得的 成就或结果。简言之,就是人的行为目的。
(二)目标与动机
目标与动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的概念。
第三篇 行为与激励
第六章 个体行为与激励 第七章 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六章 个体行为与激励
第一节 激励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激励的概念与功能
一、什么是激励?
(一)概念
即激发鼓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将有意识的外部刺激 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 者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
(二) 目标与动机
★目标是动机指向的对象,是人们在活动中期望达到的结 果,而动机则是失去推动人们去实现目标的动因。在人们的 行动中,有时目标相同,而推动人们达到目标的动机可能不 同。有时人们出于相同的动机,却达到了不同的目标。 ★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很遥远。一时又难以达到,这时往往 会在动机和目标之间产生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中间目标” 或“过渡目标”。这种中间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最后实现远 大的目标。
自我诊断
你了解自己的抱负水平吗?
否则,领导的意图再好,个体不愿接受,也就没有激励效果。 ▪ 5、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职工按照管理要求行事或干工作的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各行其是,任意发展,偏 离组织的目标。
(四)激励的要素
激励包含四大要素: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
引起
推动
实现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的
满足 人的基本行为规律
二、激励的功能
(四)、影响动机的心理因素
1、嗜好或兴趣。决定动机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方向。 2、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好坏、善恶以
及重要性的评价。它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 理基础。
3、抱负水平。是指一种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某种质
量标准的心理需求。一个人的嗜好和价值观决定着人 的行为动机的方向,而抱负水准则决定着动机行为要 达到的程度。有三个因素影响抱负水准:成就动机的 强弱,过去的经验和第三者的影响。
(二) 需要的特点
1、针对性。任何需要都针对一定的对象,即指向某种目 标,这个目标又称诱激物,是能使该需要获得满足的 外在事物和条件。
2、相关性。人的心理上会产生几种需要,不同需要之间 并非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仓廪实而知礼 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3、发展性。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 活的提高而发展的。
四、行 为
(一)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的统称。由 于研究者的观点和研究角度不同,至今,关于行为的概念尚 无统一的定义。 近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经过 内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如人们的言谈举止、表 情动作、思考状态等等; 组织行为学中所讲的行为一般是由动机引发、维持并指向一 定目标的活动,即动机性的行为。
图8-2 行为的基本模式
刺激 (原因)
个体 (需要、欲望、紧张)
反应 (行为)
S
O
S
(二)行为的基本模式
3、斯金纳又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并把他的理论用公式表 示为“R→S”(反应→刺激)。他认为有机体为了达到某个 目标,其本身采取的行为作用于环境,行为的结果就成为一 种刺激。当行为结果对本身有利时,这种行为就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削弱或消失。
(二)行为的基本模式
1、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只是一种机械性的 反应,它主要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有什么样刺激,就会 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其行为模式为:S→R。 S(stimulation) 刺激,R(reaction)为反应。
2、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应考虑到有机体 的内部条件,如个体的主观意识、生活经验等。科学心理 学把这种支配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称之为中间环节,用“O” 来表示。
第二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个体行为模式
新的需要
满足产生
需要
心理 紧张
动机 行为
目标
未满足 挫折
图8-1 个体行为模式图示
压抑
动机 增强
一、个体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产生于内在需要,需要激发动机,动机 引发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当人有某种需要而 又未达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与不安;一 旦寻找到可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即转化为动机;由动 机推动行为,并指向目标;当达到目标,需要得到满 足,心理紧张就会消除,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周而 复始以至无穷,即图8-1所示。
激励在管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基本功能是:最 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能
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工作绩效、人的能力 与激励间的关系为:
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即:工作绩效是能力与激励水平的函数。其中能 力是基础,但其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激励水平。
三、激励理论分类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 的理论。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及行 为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激励理论,可分为三大类:
由图可知,人的行为总是与他的需要、动机、目标紧 密相连,要想诱导或激励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了解需 要、动机与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相互有什么联系 和作用。
二、需 要
(一)什么是需要?
1、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 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 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简言之,就是人们对某 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 2、形成条件。一是不足之感,即个体感到缺乏某种 东西;二是求足之愿,即个体期望得到这种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