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合集下载

地貌学: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地貌学: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貌
2、冰碛物中的砾石磨圆度差,呈棱角状和半棱 角状;砾石的表面有磨光面、擦痕、压坑等冰川作 用的痕迹。
3、冰碛物的矿物 成分与冰川源头和冰 床基岩的性质一致。
4、冰碛物一般缺 乏层理构造。
三、冰碛地貌
(一)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和 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的冰 碛丘陵。
山岭的相对两坡发育的冰斗后壁相互靠拢所形成 的十分尖锐的锯齿状山脊
3、角峰
山峰四周发育的冰斗后壁相互靠拢形成的金字塔形 的山峰。
冰斗、刃脊、角峰
(二)冰川谷和峡湾
1、冰川谷
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部分是山 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侵蚀改造而成,但两者 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第一,冰川槽谷都有 一个落差很大的槽谷头, 就像河流溯源侵蚀的裂点 一样,但其形成原因则是 在于那里冰川最厚,底部 剪切应力大,处于压融点 状态,冰川冰可塑性强, 侵蚀力强。
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 主峰-卡瓦格博峰
玉龙雪山的冰川
冰舌融水
高大的冰塔林
绒布冰塔林
南极冰川融水
(三)冰川的演化
第二节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冰川对地面的侵蚀破坏作用,比河流强约5~20倍
(一)冰川的挖蚀作用
主要因冰川自身的重量和冰体的运动,致使底床基 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 隙扩大,岩体不断破碎,冰川就像铁犁铲土一样,把松 动的石块挖起带走。
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雪线的分布高度
我 国 现 代 雪 线 高 度 分 布 图
(二)成冰作用
新雪的积累阶段(积雪阶段) 粒雪化阶段
成冰作用阶段 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
(一)冰川运动的机制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地貌学--冰川冻土》05-06

3)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冰川下游入海继续 刷深、拓宽冰床,形成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 为峡湾或峡口。 4)羊背石和鲸背石 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常 成群分布。 鲸背石是迎冰面与背冰面均作流线型的冰蚀丘陵。 二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碛地貌 1 冰川的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仅有巨大的侵蚀力,而且 还携带冰蚀作用产生的岩屑物质,不加分选地随冰川一 起向下运动。这些大小不等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其中 巨大的石块叫漂砾,冰碛物一般没有分选,大小混杂。
三 、冻融作用 1 冻融作用:随着冻土区温度同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 冻土层中水分相应地出现相变与迁移,导致岩石的破 坏,沉积物受到分选与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产生 冻胀、融陷和流变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它包括融冻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作用。 2 冻融作用的三种类型及其作用 1)冻融风化:冻土中的水分因温度周期性变化而引起 冻结和融化的交替出现,造成地面土(岩)层破碎松 解,这种作用称为冻融风化。 作用:冻融风化,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并可产生冰 楔、土楔、沙楔。
石河是以细粒土或碎土为中心,边缘为粗粒的围 绕的石质多边形土。多发育在较平坦而湿润的地形部 位,如河漫滩、洪积、扇边缘等。 3 、冻胀丘与冰丘 冻胀丘是活动层内的地下水,在冬季汇聚并冻结膨 胀时所隆起的小丘。其表层为冬冻的泥沙层,中间是 纯冰透镜体,基底为永冻层。 冰丘是结冰的小丘,形成过程与冻胀丘相似。 4 、热融地貌 常见的有热融漏斗、融陷浅洼地、融陷盆地(积水 后成热陷湖),在山坡上有热融滑坡,泻流等地貌形 态。
五 冻土工程建设与冻土退化问题
1 冻害
2 冻土工程建设中冻害防治、排水、冻结法施工、悬 空法建筑、高路堤
3 冻土退化问题

第八篇冻土地貌

第八篇冻土地貌
第八章 冻土地貌
在高纬的极地、亚极地及中地位的高山高原地区,其中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部 分,地温常处于零度或负温,降水少,大部分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雪成冰,而土层的上 部常发生周期性(年、日)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这样的土层就是多年冻土 层,由多年冻土层中的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冻土地貌。 冻土地貌也称冰缘地貌。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泛指所有不被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 区。大致与多年冻土去相当。 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面积35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1/4,主要分布在俄罗斯 和加拿大。我国多年冻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2.3%,主要分布于东北北 部山地、西北高山和青藏高原地区。
形成机制和过程与石环十分近似,地表呈现出岩块、岩屑遍布,泥土呈斑装嵌在碎石之 间。
五 冻胀丘
地下水受冻结地面和下部多年冻结层的阻遏,在薄弱地带冻结膨胀,使地表变形,隆起成 为土丘,叫冻胀丘。
冻胀丘按存在时间,可分为一年生和多年生。由冻结层上水补给水的,一般形成一年生冻 胀丘;由深部冻结层下水补给的形成多年生冻胀丘。一年生冻胀丘,初冬开始隆起,待季 节融化层回冻结束,冻胀丘发育成熟,隆起达到顶峰,春天以后逐渐消失,一年生冻胀丘 在我国冻土区分布比较普遍,多年生冻胀丘也有出现。青藏公路62道班的冻胀丘,是多年 生冻胀丘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我国已知最大的冰丘。底部直径为40~50米,高达20米, 似座小山(照片11)。它高大罕见,在学术界享有盛名。
六 冰锥 冬季融化层回冻,地下水压力增大,冲破上覆土层溢出地表,溢出口冰体逐渐增大升高, 并呈锥形。溢水边流边冻,并沿原地下水流路延伸,这样就形成了冰椎。
七 热融滑塌 斜坡上的地下冰融化,土体岩融冻界面移动造成热融滑塌。这种现象最早发现于青藏高原 风火山。养路工人取土修路,使路边斜坡的地下冰层暴露,夏天暴露的冰层融化,使上覆 草皮和土层失去支承而塌落下来。冰层融水稀释塌落物质呈流塑状态,在重力作用下缓缓 下滑。地下冰层继续融化,上边土层再次塌落,并使新的冰层继续露出。如此往复,经过 几个夏天的滑塌,就滑塌到坡顶 。

地质地貌学=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地貌学=流水地貌+冰川冻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1、侵蚀基准面:通常把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侵蚀基准面。

2、河漫滩:是在一般年份河流高水位时,河水泛滥能淹没的谷底部分。

3、喀斯特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4、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5、雪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

6、冰川:冰川冰在其本身的压力作用下能够沿山谷及斜坡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7、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8、地下冰:冻土含有的冰,称为地下冰。

9、热融作用:由于受气候转暖或人为地砍伐森林和兴建工程建筑等因素的影响,使多年冻土的热量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冻土层上部局部融化,并使上覆盖层自行下沉,这种过程称为热融作用。

10、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11、湖泊: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它是在一定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沼泽:是地表过度潮湿,其上生长有湿生植被,有时还有泥炭积累的地段。

13、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14、节理:是指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裂开的面称为节理面。

15、断层:当岩层受力后,两侧的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叫做断层。

二、填空1、地表流水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片状流水、沟谷流水与河流。

2、流水的搬运作用,包括对碎屑物的推移、跃移、悬移与化学溶解。

3、沟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经过细沟、切沟、冲沟与坳沟。

4、根据泥石流中的物质组成与流态,可将泥石流分为粘性与稀性泥石流。

5、从横剖面上看,河谷主要由谷底与谷坡两部分组成。

6、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

7、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卤盐类岩石三类岩石。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伍光和重点总结

冰川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一、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指积雪»粒雪»再经变质作用»冰川冰的过程。

雪是一种晶体,而任何晶体都具有使其内部包含的自由能趋向最小,以保持晶体稳定的性质,这就是最小自由能原则。

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时,雪晶力图向球形体转变。

这一过程称为自动圆化或粒雪化。

粒雪化过程可以分为冷型和暖型两类。

前者没有融化和在冻结现象,过程缓慢。

直径通常不足1m;暖型粒雪化过程进行的较快,雪粒直径比较大。

粒雪中含有贯通孔隙,当其进一步变化,全部孔隙被封闭后就变成冰川冰。

成冰作用也分为冷型和暖型。

冷型变质过程中,粒雪只能依靠其巨大厚度造成的压力加密而形成重结晶冰。

这种冰密度小,气泡多且气泡内的压力大。

冷型成冰过程历时很长。

暖型成冰作用有融水参与,并因融水数量不同而分别形成渗浸-重结晶冰、渗浸冰和渗浸-冻结冰。

当粒雪很薄而夏季气温较高时,粒雪可以完全融化,而后在冰川冷储作用下,在冰川表面重新冻结成冰。

重结晶、渗浸和冻结成冰,是成冰作用的三个基本类型。

渗浸重结晶及渗浸冻结作用则是两个过渡类型。

上述各种冰是成冰作用初期的原生沉积变质冰,它们仅仅分布于冰川表层。

冰川冰的绝大部分是沉积变质冰在运动中经受压力形成的动力变质冰。

其中最常见的是冰川塑性流动状态下形成的次生重结晶冰。

动力变质冰具有一般变质岩的特点,如片理、褶皱和冰晶的定向排列等。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二、冰川分类与分布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①海洋性冰川(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

16种常见地貌

16种常见地貌

16种常见地貌1、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岩石地貌类型之一。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

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

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

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

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

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

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又称岩溶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d.冰砾埠阶地
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且冰川两侧的冰 面要比中间来的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形成冰侧河流, 并帶来冰水物质,等到冰水消后,这些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两 侧,形成冰砾埠阶地,它只发育在山谷冰川中。
精选课件
e.锅穴<冰穴>:
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园形洼地,称为锅穴。其形成是由于 冰川耗损时,有些残冰被孤立而埋入冰水沈积物中,等到冰融 化后引起塌陷,而造成锅穴。
精选课件
冰川流出粒雪盆
精选课件
冰川的侵蚀力量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 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倍。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 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 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 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 作用。
第五节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 逐年加厚。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冰川本 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 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在这种地区土层的 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 冻土。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精选作课件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
精选课件
(4)峡湾: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 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 谷便成峡湾。
挪威峡湾,风光无限。粗看颇似峡江--长江三峡。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5)悬谷:

冰缘地貌知识点总结

冰缘地貌知识点总结

冰缘地貌知识点总结
冰缘地貌是指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7冰川与冰缘地貌

7冰川与冰缘地貌

• 泥质构造土(多边形土) • 由细粒粘土组成的,坡度平缓的冰缘地区,当 冻土活动层冻结后,若温度继续下降或土层干 缩,因冻裂作用而产生裂隙,形成了呗裂隙所 环绕的中间略有突出的多边形土。 • 其规模大小不等。
• 石质构造土(石环) • 石环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砾 所环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 由松散的沉积物组成的冻土上层,频繁的冻裂 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使土层中的砾石不断被 抬举,渐渐挤向地面,由于土地微拱,块砾便 向边缘的裂隙移动、集中,从而形成了网格状 或环状的石质构造土。
• 石河:山坡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滚 落到沟谷中,由于厚度加大,在重力作用下沿 湿润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这种运动的石块 群体即称为石河。其运动速率较低。
• 二、构造土 • 由松散沉积物组合的地表因冻裂作用和冻融分选作用 形成的网格形成的地貌形态。按其组成成分和作用性 质的差异,可分为两类:泥质构造土、石质构造土。 • 其形成过程:垂直分选作用、水平分选作用,形成地 区一般比较水平。由于大小砾石抬升快慢不同,可形 成大石环内有小石环的现象。 • 形成条件:有一定比例的细粒土、充足的水分。 • 形成时间:大雪山的观测表明,砾土埋下2cm,一个 月即被抬出,侧向移动2-5cm。
第七章 冰川与冰缘地 貌
冰川近景
§1 冰川地貌
• 一、冰川作用 • (一)冰川的形成 • ⑴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是纯 物质的平衡线,在雪线上雪的积累量与消耗量相等, 所以有人有成雪线为零物质平衡线。只有在雪线以上, 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耗量,雪才能积累形成冰川,因此 雪线是冰川的生命线。 •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温度;②降雪量; ③地形条件。 •
• 1、石海和石河 • 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大量的巨 石、角砾,它们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所形成 的满布石块的地形。富有节理、硬度较大的块状 基岩是形成石海的物质基础。严寒而温差较大是 其形成的气候条件。石海形成后,很少移动。有 人认为石海是多年冻土的村志。有研究认为石海 的分布高度总比雪线低200~500m。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自然地理学-三(4,5节)岩溶冰川冻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 喀斯特地貌
(二)地下 喀斯特地貌
1.石芽与溶沟 2.岩溶漏斗 3.落水洞 4.溶蚀洼地 5.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 6.峰丛、峰林与孤峰
1.溶洞与地下河 2.暗湖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与溶沟
• 石芽与溶沟是指可用性 岩石表面沟槽状溶蚀部 分和沟间突出部分。
• 溶沟(grike karren)是 地表水沿裂隙溶蚀、侵 蚀而成,宽10-2cm,深23cm。石芽(lapie)是蚀 余产物,为溶沟之间的 突出部分。而发育在热 带厚层纯石灰岩上的达 数十米的形体高大的石 芽,成为石林。
• 冰水扇:冰川河道挟带大量砂砾从冰舌末端排出,在平 原上展开为鞭状水系而形成的坡度较大的扇状地。
• 冰水河谷冲积平原为在山谷中则形成。 • 季候泥:冰水湖泊由于季节变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有
颗粒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 • 冰砾阜:原为冰川表面的洼地,底部为冰水沙粒沉积物
质,冰川融化消失后,才转为不规则丘陵地貌。 • 冰砾阜阶地:是冰川两侧的水道堆积的冰水砂砾物质,
• 冰瀑:山谷冰川由冰斗或粒雪盆进入U形谷时,饮 冰床坡度陡峻而形成。
• 冰裂隙:冰瀑与冰舌上均可发育宽深数十厘米至 数十米、呈横向、纵向或放射状分布的冰裂隙。
• 冰川弧拱: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差异是同一冰层形 成中央靠前,两侧靠后的前凸弧拱构造。
• 冰面湖:冰川融水积聚于冰川洼地而成。 • 冰面河:冰川融水积聚于切割的冰面。 • 冰蘑菇、冰塔林:冰面的差别消融致使冰川舌下
二、地表喀斯特地貌—2.岩溶漏斗
• 岩溶漏斗是由流水
沿裂隙溶蚀而成,
呈蝶形或倒锥形洼
地,宽数十米,深 数米至十余米,底
塌陷漏斗
部有垂直裂隙或落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和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摘要: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高度地带性。

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分出连续多年冻土带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带。

研究冻土地貌,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冻土,冰川,冻土地貌,冰川地貌,实际意义。

一、引言在高纬度及高山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气降水多为固体状态,形成长年不化的积雪,且逐年增厚。

地表一定厚度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物理变化称为具可塑性的冰川冰。

冰川可在其本身的压力及重力作用下流动,这种运动的冰川冰称为冰川。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巨大外力之一,冰川进退引起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轮廓的巨大变化,冰川流经地区由于受到冰川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冰川消失或退缩,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冰川地貌。

二.冻土冻土概述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

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

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

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

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

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

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

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

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

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冻土的分布规律我国冻土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区。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

◆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搬运作用:冰川侵蚀下来的松散碎屑以及由 山坡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 向下游搬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碎屑物称为冰碛物,按位置可 分为:表碛、内碛、底碛、侧碛,终碛。两条 冰川合并侧碛成为中碛。 ☼巨大的砾石为漂砾。
漂 砾
冰川沉积运作用
冰川消融后,以各种形式被搬运的物质, 堆积下来,形成各类冰碛物。
冰川槽谷
冰川槽谷,冰川运动形成或改造而成的
槽形谷地。 通常横剖面呈U型,谷肩发育典型,谷壁 平直。 纵剖面通常由岩槛和洼地交替呈阶梯状 平面形态通常中上游宽深而下游窄浅 主冰川谷深宽、支冰川谷浅窄,主支谷 交汇处往往呈悬交状态,被称为悬谷。
刃脊与角峰
相邻冰斗之
间的山脊, 通常由于冰 斗壁的后退 呈刀刃状, 因此为刃脊。 几个冰斗所 交汇形成的 山峰,称为 角峰。
冰楔
裂隙被地表水周期性的注入冻结,使裂隙扩大
并为冰体填充,剖面成楔状,称为冰楔。
沙楔
当气温转暖,冰楔融化被松散沙土填充 就成为沙楔。
石环、石圈、石带
在颗粒大小混杂而又饱含水分的松散土层中,
冻融作用产生的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砾石 由地下被抬升到地面,再集中到边缘,并呈环 状分布,而细粒土或碎石则位于中间。 冻融分选在重力和融冻泥流作用的参与下,石 环过渡到椭圆形的石圈,石圈再过渡到狭长形 的石带。
石环
石圈
冰核丘
土溜阶坎
热融地貌,由于热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形 态,有热融滑塌和热融沉陷。 热融滑塌发生在斜坡上的底冰融化,土 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冻融界面发生滑塌, 平坦地面上由于底冰融化,导致地表沉 陷形成漏斗或洼地。
三、几个问题
1. 冻土地貌发育的空间规律

地球科学知识: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

地球科学知识: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

地球科学知识: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
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全球水文循环、碳循环、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

冰川是沉积物、水文、水文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冷区气候演化等领域研究的关键环节;冻土是全球大气化学成因的关键环节。

冰川是由积雪逐渐形成的。

在积雪密度逐渐增大的同时,冰川形成。

冰川的行进是由重力作用和大气压力等因素引起的。

冰川中的水分含盐量很低,有较强的酸性,形成了高度酸性水体,影响着环境污染状况。

对于全球的水文循环来说,冰川的形成和流动对水资源的分布和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冰川物质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冰川遗留物是古自然地理学、古气候学和生物地理学的重要证据。

冰川的运动带来的沉积物也对沉积学和岩相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冻土是指在地表下1米以上深度处呈再冻结状态、不容易侵蚀的各种土壤层。

冻土区域分布于世界的55%左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冻土的物理性质及水分含量是全球热量交换、资料收集等领
域的关键环节。

一旦气温升高,冻土区形成的固态水资源就会解冻,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冻土热原含量及含水率上升时,土壤与空气的热量传输率增加,也加剧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因此,全球冰川和冻土地质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对全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和研究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保护环境、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领域,加强研究合作和交流,为全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这时称为悬冰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地貌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地形类型。

他们在地表积累了大量的冰雪和冰冻的土壤,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情况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冰川是由大量降水在高寒地区堆积而成的巨大冰雪体。

它们形成于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山脉和高原上,也有部分形成于高山峡谷中。

冰川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降水和低温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积雪逐渐堆积,经过长时间的压缩和变形,最终形成巨大的冰雪体。

冰川有两种主要类型:陆地冰川和海洋冰川。

陆地冰川主要分布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它们是由大量的雪和冻土堆积而成的。

海洋冰川则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的海域,是由冰山和冰盖的堆积形成的。

冰川的形成和融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运动和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冰川运动是指冰川在山谷和高原上的流动和滑移。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会带走大量的岩石碎屑和土壤,形成冰碛和冰磨地貌。

冰川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冰川的领蚀和覆蚀。

冰川的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将地表的岩石碎屑和土壤领走;冰川的覆蚀作用是指冰川通过覆盖和压实作用,改变地表地貌的特征。

冰川地貌的特点是地势陡峭、形态复杂、层次分明。

在高山地区,可以见到很多山谷、冰峰和冰崖,形成了壮丽的冰川地景。

在低海拔地区,冰川的主体已经融化,留下了冰碛和冰川湖泊,形成了广阔的冰碛平原。

冻土是指地下土壤在低温条件下,由于水分的冻结而形成的。

冻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地区的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冻土地貌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低温和充足的水分,这些条件在高纬度地区比较常见。

冻土地貌有两种主要类型:冻土平原和冻土丘陵。

冻土平原是由冻土和冰碛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原,是冻土地貌中最常见的类型。

冻土丘陵是由冻土的冻结和融化过程形成的,具有起伏不平的表面。

冻土地貌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冻土地貌是水源的重要储存库,可以调节降水的排水速度,减少洪水的发生。

冰川和冻土地貌

冰川和冻土地貌




三、冻土地貌 冻融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也叫冰缘地貌。 (一)石海和石河 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大量的 巨石、角砾,它们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所 形成的满布石块的地形(图17)。 石海形成的条件:富有节理、硬度较大的块状 基岩 ,严寒而温差较大

石河:山坡冻融崩解产生的大量碎屑充塞、滚 落到沟谷中,由于厚度加大,在重力作用下沿 湿润土层表面发生整体运动,这种运动的石块 群体即称为石河。

(五)融冻泥流地貌 中等坡度(17-27),含充足水分的细粒 土或含碎石细粒组成的碎屑物质,解冻后成 泥浆状,在重力作用下,沿冻结层表面或基 岩面向下缓慢滑动的现象。
第三节 第四纪冰期


在各个地质年代,随着气候的巨大变动, 发生过多次冰川作用,塑造过各个地质年代 的地貌,但直接影响现代地貌的冰川是第四 纪冰川。 一、冰期、间冰期概念 第四纪气候曾有数次冷暖变化,气候变冷 时,陆地上一部分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 该时期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到下次冰 期开始间的时期叫间冰期。
(1) 冰川运动的速度由冰川的厚度、下覆地形坡 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 A.一般,厚度越大、下覆地形坡度越大、冰川 表面坡度越大,运动速度越大; B.冰川运动速度在垂向上由表面向底部递减; C.冰川运动速度在横剖面上由中间向边缘递减; D.冰川运动速度在纵剖面上由雪线向上向下递 减(递减)

3.羊背石 羊背石:冰床基岩上由冰川磨蚀形成的似羊背 的石质小丘。迎冰川面因受磨蚀而平缓,布满 磨光面、擦痕和刻槽等微地貌;背冰川面因受 拔蚀多为陡坎(图5)。



三、冰川搬运、堆积和冰碛地貌 (一)冰川的搬运、堆积作用 指大小不等的砾、砂、粉沙和黏土等碎屑 物质随着冰川的运动而位移或堆积作用。 冰碛物:冰川搬运或堆积的碎屑物质。缺乏分 选、不显层次,夹有沙砾透镜体。 冰碛分类: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类 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两侧的叫 侧碛,两支冰川汇合形成中碛(图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在高纬和高山等气候寒冷地区,如果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积雪将逐年加厚。

在一系列物理过程影响下,积雪就变为冰川。

冰川本身就是一种地貌,也是寒冷地区重要的地貌营力,可塑造一系列冰川地貌。

但在降水量少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

在这种地区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层中发生的冻融作用,可塑造一系列冻土地貌。

关于冰川作用和冰川类型、分布,在第五章第四节已有介绍。

这里只着重讨论冰川的地貌作用和冰川地貌的特点。

、冰川作用冰川在运动时能对地表进行侵蚀。

但冰川运动的速度缓慢,每年只有数卜米至数百米不等。

冰川各个部分的运动速度并不一致,其中从粒雪盆(雪线以上的积雪盆地,即冰川的补给区)出口到冰舌上部这一段速度最快;在横剖面上则以冰川中部为最快。

实际观察还证明,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最快,且自冰面向底部递减。

冰川运动的速度有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一般是夏季快,冬季慢;白昼快,夜间慢。

在粒雪盆中冰川有向心运动和下沉运动,在冰舌部分有侧向运动和上升运动。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组成的。

而冰川滑动则是产生侵蚀作用的根本原因。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量。

冰岛的冰源河流含沙量为非冰川河流的五倍,侵蚀力可能超过一般河流的10—20 倍。

冰川主要是依靠冰内尤其是冰川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对地表进行侵蚀。

在冰川滑动过程中,它们不断锉磨冰川床,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磨蚀(刨蚀)作用。

另外,冰川下面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的岩块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运动时岩块被拔起带走,这就是拔蚀(掘蚀)作用。

冰川的搬运能力是惊人的。

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搬走;山岳冰川的搬运能力也不小。

喜马拉雅山中即有直径28 米,重量超过万吨的大漂砾。

冰川通过磨蚀、拔蚀、雪崩和山坡上的块体运动获得大量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被冰川携带而下,通称运动冰碛。

其中,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内的叫内碛;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位于冰川两侧的叫侧碛;两支冰川会合则形成中碛。

由于冰川的消融或负荷过多,被搬运的物质就堆积下来成为冰碛物。

冰碛物往往是由漂砾(特大的石块)、砾石、砂和粘土组成的混合堆积物,因此有人把冰碛物称为冰砾泥。

但由于冰川活动区岩性的影响,冰碛物的成分和粒度可有较大的差别。

冰碛物缺乏分选,不显层次,但其中可夹有冰水形成的砂砾透镜体。

冰碛物中常含有大量砾石,磨圆度差,多呈次棱角状。

冰碛石表面常有冰川搬运时砾石与基岩或砾石之间相互刻磨而成的擦痕、刻槽及磨光面。

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棱角尖锐。

在冰川的研磨作用下,颗粒常具贝壳状断口。

有些侧碛有冰川表碛滚落堆积,因而可出现明显向外侧倾斜的现象。

有些冰碛石在运动过程中,适应冰流方向,调整自己的方位,其长轴顺冰流方向延伸。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类。

一)冰蚀地貌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谷、羊背石等。

1.冰斗冰斗是山岳冰川作用的结果。

冰斗呈剧场形状或围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冰槛(岩槛),因而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

山坡集水盆中的多年积雪斑洼地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和融雪水联合作用下搬运到低处,积雪斑后缘逐渐形成一个陡坎,雪斑下的地面也逐步蚀低成为洼地,这就是雪蚀洼地。

积雪演化为冰川后,冰川对底床的磨蚀作用使底床加深,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冰槛,陡壁受冰川的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就成为冰斗。

冰斗按其分布位置。

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种。

相邻冰斗后退可形成刃脊和角峰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因而具有指示雪线的意义。

2.冰川谷冰川谷是冰川下蚀和展宽形成的槽谷,谷底自上游向下游变窄,谷地两侧常有谷肩和冰川切削山嘴而成的三角面,横剖面呈U形或槽形,故又称U形谷或槽谷。

冰床上常有冰川差别侵蚀形成的冰坎与冰盆。

这种差别侵蚀与冰床基岩的岩性、节理、构造及冰前期河床纵剖面的原始起伏有关。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出现悬谷。

这是由于主冰川厚度较大,侵蚀深度也较大,而其两侧支冰川,则因厚度较小,侵蚀力较弱,冰床深度不大,故冰川退却后,支冰川谷常高悬在主冰川谷的谷底之上,形成悬谷。

峡湾是冰川谷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大陆冰川或岛屿冰盖入海处常形成许多峡湾,它是过去溢出冰川的通道。

目前峡湾仍在海面以下。

3.羊背石在冰床的表面,由冰川侵蚀形成一些似羊背的石质小丘,称羊背石。

羊背石的迎冰川面因受磨蚀而平缓,布满磨光面、擦痕、刻槽等微形态;背冰川面因受拔蚀多为参差不齐的陡坎。

二)冰碛地貌冰碛地貌可分为冰碛丘陵、侧碛堤和终碛堤等。

1.冰碛丘陵(基碛丘陵)冰碛丘陵是冰川后退过程中,由于冰体的逐渐消融,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堆积在底碛之上形成的,表面丘陵起伏,洼地常常积水。

冰碛丘陵以大陆冰川区分布最广,高度由数十米至百余米。

大规模的山岳冰川区也能形成冰碛丘陵,分布在冰川谷的底部,高度较小。

2.侧碛堤(侧碛垅)与中碛堤(中碛垅)侧碛堤位于山谷冰川的两侧,常成条状岗地,两条侧碛会合形成中碛堤,它位于冰川谷的中间。

3.终碛堤(终碛垅)终碛堤又称前碛堤,位于冰川末端,呈弧形,常与侧碛堤相连。

终碛堤是冰川补给与消融处于相对平衡时,冰舌末端位置变动不大,大量冰碛物在此堆积而形成的。

如果冰川后退是断续进行的,则可形成数道终碛堤。

故根据终碛堤的分布及条数,可以确定与此相应的冰川作用范围及冰川退缩的阶段性和冰期的次数。

4.鼓丘鼓丘是高数十米、长几百米的流线型丘陵。

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

迎冰面(后坡)陡,背冰面(前坡)缓,大部分鼓丘完全由冰碛物组成,有的则有一基岩核心。

鼓丘成群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内侧不远的地方。

山岳冰川区则很少见。

三)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是冰川的融水,因此冰水与冰川的动态息息相关。

同时冰水又具有流水作用的一般特征。

冰水作用主要是将冰碛物进行再搬运和再堆积,因此冰水堆积物有的具冰川作用的痕迹。

堆积物经分选,形成层理,其中砾石磨圆度较好。

冰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冰水扇、冰水排泄平原、季候泥、蛇形丘等。

量碎屑物质堆积于终磧堤的外围, 形成冰水扇,许多冰水扇联合成外冲 平原;在山谷中形成冰水排泄平原, 经后期切割则成冰水阶地。

在冰川区域,湖泊往往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其中有的是冰蚀作用形成的;有的是冰积物堆积阻塞局部冰融水的结果。

冰水湖泊中的沉积,有明显 的季节变化,夏天冰融水增多,携带颗粒较粗的泥沙入湖沉积,颜色变 浅;秋季冰融水骤减,冬季湖泊封冻,悬浮的粘土胶粒沉淀,颜色较深。

这样就形成季候泥,亦称纹泥,它不仅象树木年轮一样,可据以计算沉 积物形成的年代,而且因其中含有抱粉,能为该地区的植物和气候演变 提供线索。

蛇形丘是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岗地,蜿蜒伸展如蛇形,故名蛇形丘。

蛇形 丘两坡对称,丘脊狭窄。

大的蛇形丘长达数十公里,有的还爬上高坡。

这主要是冰下河道中的沉积,当冰川融化后,沉积物便显露出来,蛇形丘。

组成物质几乎全部是大致成层的砂砾,偶夹冰磧透镜体。

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地区。

冰川地貌类型具有明显的组合规律。

山岳冰川地貌由山顶至山麓, 组合依次为: ①冰斗、刃脊、角峰带 位于雪线以上,为冰蚀地貌带。

②冰川谷、侧磧堤和冰磧丘陵带 位于雪线以下,终磧堤以上,为冰蚀 冰积地貌带。

③终碛堤带 位于山谷冰川末端,为冰积地貌带。

④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带 位于终碛堤以外,为冰水堆积地貌带。

大陆冰川地貌组合以终碛堤为界, 堤内以冰碛地貌为主,以冰碛丘陵为 代表;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以冰川外冲平原为代表。

冰融水从冰川两侧和底部流到冰川末端,汇成冰前河流。

冰前河流将大蛇形地貌三、冻土与冻土地貌一)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或岩),称为冻土。

温度状况相同但不含冰的,则称为寒土。

冻土按其处于冻结状态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一两年之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是上述两类冻土之间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能和下部的多年冻结层完全连接起来的,称为衔接多年冻土。

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层又称季节融化层。

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下部多年冻结层衔接,中间隔着一层融土的,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

在这种情况下,活动层又称季节冻结层。

多年冻结层距地表的深度,称为多年冻土的上限。

多年冻土在地球上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无论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多年冻土带都可以分出连续冻土带和不连续冻土带。

在北半球,多年冻土从中纬向极地厚度不断增加,上限逐渐缩小。

北纬48°附近的多年冻土南界,地温接近0C,冻土层厚度仅1 —2米。

连续多年冻土带南部,年平均地温约为-3 —5C,冻土厚度可达100米。

北极附近岛屿的年平均地温降至-15C,冻土厚度达到1000米以上,上限趋近地面。

中低纬高山高原区冻土的分布,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而变化。

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则冻土愈厚,而上限深度愈小。

地下冰的存在是冻土的最基本特征。

冻土中的地下冰,根据成因和埋藏形式可以分为组织冰、洞脉冰、埋藏冰等类型。

土层中的水分冻结所形成的组织冰是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但冰的聚合体最小的一类地下冰。

洞脉冰是地表水注入土、岩垂直裂隙和洞穴冻结形成的,可分为脉冰和洞穴冰两种。

由于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因而在裂隙中多次重复冻结,这样形成的脉冰叫做复脉冰。

它具有垂直条带状构造,每一条带代表一个年层,常伸入到多年冻土层内,年代愈长,裂隙愈扩大,所以复脉冰也被称为冰楔。

埋藏冰是地表冰体(冰椎、河冰、湖冰、冰川冰等)被堆积物掩埋后形成的,通常呈透镜体。

我国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分布很广泛,有的地方地下冰厚度很大,如青藏公路风火山最厚单层地下冰可达5 米,昆仑山垭口夹于沉积层中的冰透镜体,最厚可达10 余米。

地下冰的数量、分布及其与土中其他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不同,形成不同的冻土构造类型。

除地下冰外,冻土中还有一部分液态的地下水。

根据地下水与冻土层的位置关系,多年冻土区的地下水可以分为冻结层上水、冻结层间水和冻结层下水三类。

地下水与整个冻土层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冻土影响着地下水的运动,另方面地下水的存在对冻土的温度、厚度变化也产生明显影响。

二)冻土地貌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营力,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堆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冻土地貌也可称为冰缘地貌。

冰缘原指冰川边缘地区,现已泛指所有不被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大致与多年冻土区相当。

1.石海与石河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风化,岩石崩解,产生大片巨砾岩屑,堆积在平缓的地面上,形成石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