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歧视成因理论综述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①国外研究综述就业歧视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根据1957年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的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基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这表明有些人可能会支付高昂的费用独自一人享受,也不愿与特定群体的成员约会。
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将歧视视为歧视者的偏好。
这是指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成员相关的个人偏好。
她认为歧视来自个人。
用贝克尔的话来说,包括雇主、雇员和客户,不来自个人品味。
“如果一个人有歧视性的偏好,”他愿意用另一组代替一组,并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放弃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当歧视行为发生时,该人要么直接支付特权,要么放弃部分收入行使特权。
这样看来,他只是触及了偏见和歧视的本质。
Riskin提出的“就业分离理论”而Ruth则基于简单的供求概念,具有有限的歧视范围,假设部分雇主有限制就业的理论。
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主观的好恶,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
阿尔斯特皇家警察局局长Shaman表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传统观念是雇主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求职者,普通法中不存在就业歧视。
直到1970 年代,英国才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人生来权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相关的维护运动也越来越多。
支持社会组织的平等权利,英国政府一直承受着通过立法来规范雇主观念的压力,英国是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和欧盟的成员,即法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法规,必须履行其采纳相关法规的义务。
简而言之,成员国有义务反对工作场所的歧视。
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表示:“社会排斥是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特定个人或地区遭受失业、缺乏技能、低收入、住房问题、犯罪环境高、健康和家庭损失等情况,它是一个综合问题”(Social Exclusion Unit,2019)。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 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
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
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
一、我国目前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1. 户口歧视。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长期的存续, 导致二元户籍制度。
户口歧视便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户口歧视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歧视农村户口;二是歧视外来人口。
2. 性别歧视。
这是就业中几乎所有女性都曾遇到的问题。
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显然是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和践踏。
3. 健康歧视。
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
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
如乙肝歧视问题, 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
4. 学历歧视。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招规模的逐年扩大, 涌入求职场所的劳动者的整体学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得很快, 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即使是一些适合大专生的岗位, 也非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可, 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
5. 履历歧视。
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 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 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
还有一些招聘中, 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 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
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 凭空捏造履历, 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 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 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 只要姓“阳”, 五花八门, 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 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
我国劳动者总体特征是数量巨大, 素质不高, 技能缺乏, 在职业技能、维权意识等方面都缺乏和用人单位谈判的意识和筹码。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 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
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
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
一、我国目前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1. 户口歧视。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长期的存续, 导致二元户籍制度。
户口歧视便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户口歧视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歧视农村户口;二是歧视外来人口。
2. 性别歧视。
这是就业中几乎所有女性都曾遇到的问题。
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显然是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和践踏。
3. 健康歧视。
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
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
如乙肝歧视问题, 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
4. 学历歧视。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招规模的逐年扩大, 涌入求职场所的劳动者的整体学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得很快, 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即使是一些适合大专生的岗位, 也非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可, 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
5. 履历歧视。
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 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 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
还有一些招聘中, 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 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
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 凭空捏造履历, 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 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 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 只要姓“阳”, 五花八门, 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 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
6484 就业歧视的成因与对策
就业歧视的成因与对策引言就业歧视是指在招用、录用和使用劳动者过程中,因其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年龄、性取向、偏好等因素而采取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和做法,以及对个人权利的侵犯行为。
近年来,就业歧视现象愈演愈烈,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笔者将探讨就业歧视的成因和对策。
成因分析就业歧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主要的几个方面:1.种族歧视。
在招聘中,有些用人单位会要求只招对方省市的人,或者只招某些少数民族,这就是明显的种族歧视。
2.性别歧视。
女性在就业时面临很大的就业歧视,有些企业拒绝招女工作人员,可能观念上更倾向男性相关专业。
这就是明显的性别歧视。
3.年龄歧视。
有些用人单位会要求招聘者的年龄在25岁以下或40岁以上等等,这就是年龄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年龄过大或较小的人缺乏经验和能力。
4.学历歧视。
某些用人单位认为只有国内名牌大学才是优秀的,从而拒绝了其他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这就是学历歧视。
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就业歧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就业歧视行为打击力度。
加强对就业歧视行为的纠正和追究,制定严格的相关法规和规章,确保对违规行为的有力制裁。
2.用人单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用人单位职业道德建设,树立公正、公平的用人理念,确保招聘过程中不歧视任何人,确保工作环境没有歧视行为。
3.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尽量提高自身的使用价值,只有用人单位看到了你的价值,才会愿意雇用你,实现你的就业愿望。
拼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吧。
结论就业歧视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面对就业歧视现象,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它。
通过的法律和道德教育,个人不断努力,我们相信未来会更好。
关于就业歧视的文献综述研究
越 突出,加上 中国 目前没有专 门的法律对就业歧视 问题进 行规范 ,所 以 招聘启事 中带有歧视性 的条款数不胜数 ,严重侵犯 了劳动者 的平等就业 权 。 中 国 的就 业 歧 视 问题 在 过 去 并 没 有 受 到 足 够 的 重 视 ,但 随 着 十 八 大 提倡整个社会要追求公平 、正 义。就业歧视 问题 已不容 回避。就业歧视 是短期 内无法彻底解决 的问题 ,我们 的研究 旨在找 出歧视 的特点和发展 趋势 ,帮助劳动者正确定位消 除疑虑 ,也督促企业做 出转变 。 二 、就 业歧 视 中 外 研 究现 状 平 等原则 和禁止歧视原则作为 国际人权法上 的基本 原则 ,在 国际立 法 上早就 得到了确认 。这 主要体现 在联合 国和 国际 劳工组织 的立法 中。 而国际劳工组织在 《 关于就业 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 书》 ( 第 1 1 1 号 公 约) 中给 “ 就业歧视 ”下 了一个较规 范的定义 :任何 根据种族 、肤 色 、 性别 、宗教 、政治观点、民族 、血统或社会 出身所作 的区别 ,排斥或 优 惠 ;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 或职业 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 等 ,从
而 构 成 就 业歧 视 。
就 我国而言 ,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 对人权 问题 的认识 和研究有 了长远 的发展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我国学者对 于就业 歧视问题 的研究 也越来 越多。张体魄 ( 2 0 1 3 )对当前我国对于就业歧视的理论研究从分 层 发展 角度进 行了系统梳理。在定义内涵方面 目前没有统一定论 ,主要 有 “ 非能力致 差别 ”说 、 “ 非职 业致差别 ”说 、 “ 非经济 致 差别” 说 、 “ 差别对 待影响”说 、 “ 法定 因果综合 ”说 。关 于就业歧 视的认定 规则 的研究 ,从认识发展看 ,认定规则的研究经历了从外部特征 、构成 要件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随之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增多。
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诸多行为,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极不和谐。
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由于就业歧视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运用个人偏见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社会排挤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其更客观、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社会问题。
一、个人偏见理论的研究综述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
这种理论把歧视看作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指的是个体偏向于不同某些特定种族或性别的成员打交道。
认为歧视来源于个人,包括雇主、雇员和顾客。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 1957)在1957年根据其博士论文出版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偏好模型。
他的歧视理论是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含义是某些人宁肯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意同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
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个人的偏好,用贝克尔的话说就是。
“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代替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如宁愿放弃一部分收入。
贝克尔进一步论证到:“当歧视行为付诸实施时,为了行使这种特权,该人要么是为此直接支付费用,要么是放弃一部分收入。
当把问题简化为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时,我们才触及到了偏见与歧视的精髓。
”里斯金和鲁斯提出的“就业隔离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被歧视者限定在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理论。
假设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原因与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
然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就业歧视现象,这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一、就业歧视的原因1. 教育与能力不匹配:尽管大学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可能没有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导致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2. 年龄与经验因素:许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年龄较小的特点可能导致雇主对他们的不信任。
3. 观念与偏见:一些雇主可能会对大学生存在误解与偏见,认为他们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适应能力等,从而导致对他们的就业歧视。
4. 学历泛滥与就业瓶颈: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学历普遍提高,导致供大于求,一些企业为了筛选人才只能采取就业歧视的方式来应对学历泛滥的问题。
二、对策研究1. 加强实践教育: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在校期间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工作经验,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优化职业指导: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潜力所在,并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以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3.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可以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并提供求职推荐。
4. 增加就业信息透明度:政府和学校应该建立更加透明的就业信息平台,提供更多真实、全面的就业信息,减少就业歧视的产生。
5. 强化法律保护: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歧视行为的监管,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6.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和其家长应有正确的就业观念,不仅仅追求名校与高薪,还应注重培养就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总结: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不公平,因此,学校、政府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加强实践教育、优化职业指导、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增加就业信息透明度、强化法律保护以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机会。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高考扩招,我国的大学生数量激增,导致供过于求,大学生也再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21世纪影响中国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在这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劳动就业问题以外,还附带有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问题[1]。
这严重违反了就业平等权,并且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变形扭曲,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的分析,探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目的在于探讨有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相关对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一、就业歧视相关定义1、《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一条规定“对妇女的歧视一词指基于性别而做的任何区别、排除或者限制,其作用是为了妨碍或者破坏妇女基于男女平等、无论已婚还是未婚享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3、就业性别歧视,在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首先提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
4、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各个环节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
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我国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二、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孙慧敏;田保状;张小村;张安涛1、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江苏省妇联针对本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十周年情况进行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许多被调查者指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 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一、我国目前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1. 户口歧视;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长期的存续, 导致二元户籍制度;户口歧视便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户口歧视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歧视农村户口;二是歧视外来人口;2. 性别歧视;这是就业中几乎所有女性都曾遇到的问题;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显然是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和践踏;3. 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乙肝歧视问题, 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4. 学历歧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招规模的逐年扩大, 涌入求职场所的劳动者的整体学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得很快, 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即使是一些适合大专生的岗位, 也非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可, 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5. 履历歧视;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 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 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还有一些招聘中, 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 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 凭空捏造履历, 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 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 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 只要姓“阳”, 五花八门, 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 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我国劳动者总体特征是数量巨大, 素质不高, 技能缺乏, 在职业技能、维权意识等方面都缺乏和用人单位谈判的意识和筹码 ;由于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不能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的对话, 迫于就业的压力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2. 从用人单位来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用人单位追求成本可控下的利益最大化, 在确定用人支出的情况下, 追求更大效益地利用员工的使用价值, 不可避免会对劳动者产生区别对待;3. 从政府方面来分析;有的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行政管理规定时出台了一些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即使企业有歧视性做法, 也被当作是用人自主权, 推托监管责任, 敷衍了事;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歧视现象, 劳动监察部门却鲜有干预,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就业歧视的严重性, 即使意识到了, 也觉得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缺乏执法依据;4. 劳动法制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的规定十分有限;我国没有统一的反就业歧视立法, 也没有哪一部法律对就业歧视作出明确界定, 仅“劳动法”第12条列举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四种就业歧视, 而对于年龄、户籍、学历、身高、相貌、经验、血型等因素, 也应该在违背其工作性质或与此相关因素的要求上, 在法律上规定其为歧视行为;这些规定的不健全使得劳动者在主张权利的时候缺少了法律依据, 用人单位也为所欲为;其次, 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虽然有着保护劳动者平等权和劳动就业权, 反对就业歧视的规定, 但是过于宽泛, 缺少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而且没有合理就业限制的规定;最后, 缺乏相应的救济渠道;我国“劳动法”是侧重调整已经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规范, 对于尚处于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与正在招聘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规范;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并未将就业歧视纳入受案范围, 受到歧视对待的劳动者无法依照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获得救济;三、解决就业歧视的应对策略1. 国外各地反就业歧视立法概述;英国的“禁止年龄歧视法”禁止雇主以年龄为由, 解雇或拒绝招收雇员;“禁止年龄歧视”被认为是近30年来英国关于劳工的法律条文的最大变化, 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适用于企事业部门的招募、培训、升迁、裁员和退休等各个领域;日本在1985年制定了“佣机会平等法”, 做出了相应的反歧视规定;美国1973年颁布的职业恢复法则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患者和残疾人实施保护, 拒绝雇佣HIV 阳性的人被视为违法;美国国会所制定的主要的反就业歧视法案, 1963年颁布的同酬法是美国第一个现代反就业歧视立法;同酬法规定, 禁止对从事实质意义上相同工作的受雇人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报酬歧视;2. 我国应对“就业歧视”问题的构想;在市场自发调节的同时,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只有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干预,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就业歧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公平就业权, 我国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明确界定就业歧视的衡量标准;可以参照美国的经营必需Business Necessity 原则, 当产生纠纷时, 雇主必须证明这些测试和其他活动是与工作相关联的;用人单位在用人选择上, 应该基于工作性质、需求以及员工工作能力或与此相关因素进行选择, 不得随心所欲地制定招聘标准; 不过有的限制也是合理的, 一些特殊行业如高空作业、井下作业, 要尽量减少女工的数量, 这非但不是歧视, 还是对其身心的保护;因此, 制定就业歧视标准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法律调整对象, 拟制定的反就业歧视法中首先应界定就业歧视的范围;就此我国的反就业歧视法可以参照195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对就业歧视的涵义做出界定;该公约规定:就业歧视是根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民族血统、社会出身、年龄、婚育状况、身体状况包括健康状况、外貌等因素而对劳动者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从而使劳动者不能就业或者不能享受均等就业机会的行为;2完善就业歧视的救济程序;目前, 我国不仅缺乏就业歧视的界定标准, 即使可以确定是就业歧视的案件也很难找到合法有效的救济途径;尽管会发生在劳动者从业过程中, 但大部分还是发生在招聘时;对于后者由于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因而无法以劳动纠纷为由请求劳动仲裁部门保护;因此, 将来的立法中要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 把就业歧视纳入法院的管辖范围, 劳动者可以因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就业歧视向法院提起诉讼;3加强执法监察的力度;未来的“反就业歧视法”应明确规定发生就业歧视行为的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并细化判定标准, 具化惩罚、制裁条款, 使得司法裁判机关处理类似案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诉讼途径毕竟是受害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 耗时费力, 成本很高;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国外立法, 考虑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内也设立一个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 从组织上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对于违反平等就业规定, 实行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加大行政监察和处罚力度;事实上, 没有独立的、强有力的执法机构, 制度设计无论多么完美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就业歧视机构设置是国家反就业歧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1娄耀雄. 我国就业歧视的法理分析及对策 J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4, 3 .2吴忠民. 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 J . 江海学刊, 2003, 10 .。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研究综述从1990年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次被提出到现在,有关就业性别歧视研究已逐渐发展成熟。
对通过回顾国内20年间的相关研究,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的演变进行整理,并按照时间顺序,将国内相关研究分为三阶段,即研究初步探索阶段、研究发展阶段和研究成熟阶段。
早期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探讨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自2000年后,学者们试图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研究性别歧视的存在、程度及根源,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和细化。
总结可以发现,产生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市场因素和女性劳动力自身因素等;而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对策也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探讨。
标签:就业性别歧视;阶段;原因;对策F241引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就业政策,在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局面,通过人为的、行政的办法帮助城镇女性实现就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妇女的就业机制由安置就业向竞争就业、由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转变(刘丽双,2000)。
在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出现了男女就业机会不平等,“同酬不同工”和“同工不同酬”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的性别歧视问题(张建奇,1995)。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就是指劳动力在职业寻求以及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因为性别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种不平等的回报状态”(李莉,2012)。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20年间的相关研究,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的演变进行整理,并按照时间顺序,将国内相关研究分为三阶段,即研究初步探索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力图达到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有更系统化的认识。
2国内女性就业歧视研究初步探索阶段国内最早研究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问题的是陆震(1990),他在《妇女就业领域诸问题之我见》中指出“妇女在就业领域的培训、招聘、使用提升等各个环节中受到岐视,如今已是全社会公认的事实”,“妇女在就业中受歧视的真正原因乃是歧视者文化素养低下”;另外,陆震对如何解决就业性别歧视保护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等地位给出建议,大体包含以下三方面:(1)在相同的就业标准或者说招聘条件下,保护女性不致因其特殊的生理原因而被歧视;(2)必要时社会为女性指定若干与男性有所不同的就业标准;(3)对女性所从事的一切正当的、不违法的职业、工作和劳动,社会都予以承认、支持和保护。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
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
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
一、1.的存续,2.“只践踏。
3.歧视。
4.,即使是5.履历歧视。
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
还有一些招聘中,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
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凭空捏造履历,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只要姓“阳”,五花八门,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
我国劳动者总体特征是数量巨大,素质不高,技能缺乏,在职业技能、维权意识等方面都缺乏和用人单位,迫于2.化,3.权,, 4.12身高、相貌、经验、血型等因素,也应该在违背其工作性质或与此相关因素的要求上,在法律上规定其为歧视行为。
这些规定的不健全使得劳动者在主张权利的时候缺少了法律依据,用人单位也为所欲为。
其次,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虽然有着保护劳动者平等权和劳动就业权,反对就业歧视的规定,但是过于宽泛,缺少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而且没有合理就业限制的规定。
最后,缺乏相应的救济渠道。
我国“劳动法”是侧重调整已经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规范,对于尚处于求职阶段的劳动者与正在招聘的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规范。
我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及“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并未将就业歧视纳入受案范围,受到歧视对待的劳动者无法依照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获得救济。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就业歧视是指为实现某种“不合理”的目的,基于身份、性别、种族、政治见解、宗教信仰、残障、身体健康状况、相貌等原因, 对劳动者进行排斥、限制或者给予优惠的行为。
该情况破坏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的权利。
但基于特定职业内在需要而区别对待的不应被视为歧视。
一、我国目前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1. 户口歧视。
我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和长期的存续, 导致二元户籍制度。
户口歧视便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户口歧视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歧视农村户口;二是歧视外来人口。
2. 性别歧视。
这是就业中几乎所有女性都曾遇到的问题。
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显然是对妇女这一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和践踏。
3. 健康歧视。
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
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
如乙肝歧视问题, 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
4. 学历歧视。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招规模的逐年扩大, 涌入求职场所的劳动者的整体学历水平也相对地提高得很快, 伴随而来的是用人单位的条件也水涨船高, 即使是一些适合大专生的岗位, 也非要本科生、研究生不可, 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
5. 履历歧视。
有的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 而'..是过分注重劳动者的履历, 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
还有一些招聘中, 注明要求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有相关工作经历等条件, 以规避“劳动法”为其设定的对劳动者进行培训的义务。
履历歧视导致了很多求职者夸大事实, 凭空捏造履历, 对社会诚信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还有体貌歧视、年龄歧视、属相歧视、婚姻歧视, 甚至连姓氏、血型都会产生歧视, 甚至有的证券公司拒绝录用姓“阴”的, 只要姓“阳”, 五花八门, 歧视理由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
二、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1. 从劳动者的情况分析。
我国劳动者总体特征是数量巨大, 素质不高, 技能缺乏, 在职业技能、维权意识等方面都缺乏和用人单位谈判的意识和筹码。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精选作文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目前,随着高校中女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歧视的现象愈发明显。
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女生比例已经高达44%,真正是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
然而,尽管女大学生数量日益变多,而且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工作态度和能力等方面与男生不相上下,甚至略高一筹,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率次依旧远低于男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在2009年6月13日发表的《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招聘中基于性别的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4个女性被调查者就有1个因自己的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
调查还显示,学历高的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当前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研究、分析和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问题,无论是对女大学生还是对我们整个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而且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分析对于就业歧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其中,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及建议书,将就业歧视定义为“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而目前国内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就业歧视是指在条件相等或相近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或者受聘者在就业时因某些与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不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配置、升迁、培训机会、就业安全保障的平等待遇,从而使其平等就业机会受到损害的情况。
所谓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就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或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基于性别而采取各种手段来区分、排斥或限制女大学生,从而导致女性平等择业机会丧失的一种行为。
对于女大学生遭遇到的就业歧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刘秀英、孙水裕、金更欢(2009)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一些问题却凸显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歧视。
在许多招聘过程中,大学生常常面临着来自用人单位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缺乏工作经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很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 学历不匹配:有时候,一些用人单位存在对学历的过分看重。
他们更倾向于招聘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而对本科生持有偏见。
3. 年龄歧视:一些用人单位可能更青睐年龄稍大的应聘者,他们认为年龄较大的人更成熟稳重,并且在工作经验方面更有优势。
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上陷入不利境地。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采取以下对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1. 工作实习: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实习,这样可以增加个人工作经验,提高应聘竞争力。
此外,通过实习也能够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增加就业机会。
2. 学业成绩突出:在大学期间,大学生要注重学业,争取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优秀的学业成绩可以证明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努力程度,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3. 培养综合素质:除了学业成绩,大学生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 发展个人特长:大学生要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争取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或者专业人士。
个人特长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竞争力,还能够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
5. 争取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平等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减少就业歧视现象的发生。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与对策研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日益凸显,给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改善。
一、就业歧视问题的背景原因1. 学历过剩引发的就业竞争激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普及,导致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相对职位的数量并未相应增加。
这种供需失衡的现象使得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挑剔。
2.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一些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
这种认识导致了对有经验者的偏好,并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歧视。
3. 就业导向不合理:过于追求名校、热门专业的就业导向使得一些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一些行业对女性、少数民族、农村学生等具有特殊身份的学生存在偏见。
二、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1. 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大学应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实践经验融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2. 改变用人观念与制度:企业应更加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而非过于偏重学历和工作经验。
同时,建立公正的员工招聘程序,避免歧视行为的出现。
3. 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用人行为。
同时,鼓励企业设立实习基地,提供更多机会给予毕业生实践锻炼。
4. 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学校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职业规划、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帮助毕业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成功率。
5. 增加中小微企业的机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提供更多多元化的就业机会。
中小微企业对于人才较为宽容,也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是当前教育就业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
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改变用人观念与制度、强化政府监管和引导、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以及增加中小微企业的机会等对策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满意度。
就业歧视现象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就业歧视现象的成因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在现代社会,就业是每个人最迫切的需求之一,是一个人和家庭获得安全和稳定的基石。
然而,尽管我们的社会和法律制度一再提倡平等,但就业歧视现象却时有发生。
就业歧视表现在雇用、职业晋升、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多个方面,给劳动者带来很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社会公平及和谐。
因此,本文将就就业歧视现象的成因分析及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行研究。
一、归因为主观歧视歧视是形成于社会文化、习俗及经济背景交织的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不同的因素,就业歧视可分为结构性歧视和个体歧视。
其中,个体歧视又可分为执法型歧视和亚文化型歧视。
执法型歧视是指某些雇主或招聘者在聘用时,明显违反平等的相关制度或法律,特别是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蓄意差别对待,在聘用过程中造成的一种明显的不平等待遇。
亚文化型歧视是指某些民族或文化群体有没有科学依据的特殊形容词或定义,使得这些群体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进而造成失业、经济困难、社会隔离和不安全感等一系列问题。
主观歧视的发生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差异性歧视差异来自于社会的不同人群在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同背景,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及其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化和矛盾也逐渐加剧,不同阶级之间的分类甚至使得某些劳动力在雇佣和职业晋升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
2. 信息不对称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求职者往往需要对自己进行个人描述和展示,而不同背景和教育水平的人对于这种表述的方式和内容往往有巨大的差异。
如果招聘方对这些表述缺乏有效的了解,那么就会对求职者产生不公正的判断。
此外,也有一些招聘、人力资源等中介机构故意误导求职者,提高自己的招聘成功率和收益。
3. 企业利益和文化背景企业利益是拥有高效运转的企业最终目的之一。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企业雇主可能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和文化背景,针对招聘和录用普通工人、管理人员等多个层次的人群进行歧视。
例如,某些国际化的公司雇佣人员时更喜欢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因为这样可以在沟通和管理方面更加高效。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其对策
就业歧视的成因及其对策近年来,就业歧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加剧,其中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受到的歧视尤为突出。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对受到歧视的个体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将从歧视的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就业歧视的成因1. 观念落后就业歧视的根源往往在于观念上的落后。
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着某些特定群体优越意识的问题,尤其是男女不平等、地区不平等、种族不平等等问题,导致社会环境对某些人群的歧视仍然十分普遍和严重。
此外,由于就业歧视涉及到相当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化传统,这也导致了就业歧视问题的难以解决。
2. 基础不足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础不足。
一些学校不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差、官僚主义、不良社会风气等都会导致群体基础不足,这些基础不足使得他们面对竞争的时候难以与他人相比,从而在招聘和职位晋升的时候遭到歧视。
3. 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就业市场不规范,也是导致就业歧视问题的原因之一。
许多公司只看重个人的出身背景、社会关系、面貌等,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力和业绩。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不遵循公平和正义原则,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安排进入企业,排挤掉了有实力和能力的人。
二、就业歧视的对策1.加强教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歧视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教育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平意识。
同时,中小学校和高校应该重视特才培训,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历证书。
只有我们把人才培养好,才能有优秀的人才进入各行各业,从而达到整体就业市场的高水平。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逐渐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同时,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歧视行为的惩罚力度。
当然,相关部门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兑现照应政策,这将引领企业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从而逐步改变就业歧视的倾向。
3.多元化招聘策略企业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招聘策略,不仅仅是跟据人的出身和成长背景,而是更要看重个人的能力和业绩。
就业歧视成因理论综述
就业歧视成因理论综述摘要:经济学认为,企业主体追求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是就业歧视的物质基础;社会学着眼于利益追求的制度化过程以及生产、再生产就业歧视现象的群体和群际动因;心理学则把无形、内在的精神利益纳入主体追求范畴,揭示了就业歧视的心理源流。
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假设,可以将就业歧视的不同理论整合为一个模型。
关键词:就业歧视;制度化;偏见;经济利益;精神利益引言2006年5月和10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在全国十大城市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累积有85.5%的人认为存在歧视。
在实际应聘和工作中,有54.9%的人认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歧视[1]。
就业歧视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就业。
因此,对于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市场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合法依据,对未来潜在的就业人员自行作出各种限制性条款和做法,从而排挤了本该符合相关职位人员的平等就业权的一种现象[2]。
对于就业歧视现象,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进行了研究,也形成了相关的理论。
但各学科的理论大都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内,综合各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尝试将各学科理论综合起来,从雇主、社会观念和制度以及雇员三个角度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雇主角度的歧视理论1.贝克尔歧视理论。
贝克尔(Becker)认为,歧视的根源在于偏见。
贝克尔理论认为,歧视是由雇主或者企业实施的,雇主实施歧视的原因在于雇主、雇员或者顾客等歧视者的偏好口味[3]。
依据贝克尔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长期看,歧视型雇主将被非歧视型雇主驱逐出市场,而且如果不同群体劳动力可以完全替代,那么由歧视而形成的工资差别将不复存在。
因为没有歧视偏见的雇主的目标函数是货币成本最小化,而非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投入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使市场竞争力提高,并且减少市场工资差别[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歧视成因理论综述摘要:经济学认为,企业主体追求和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是就业歧视的物质基础;社会学着眼于利益追求的制度化过程以及生产、再生产就业歧视现象的群体和群际动因;心理学则把无形、内在的精神利益纳入主体追求范畴,揭示了就业歧视的心理源流。
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假设,可以将就业歧视的不同理论整合为一个模型。
关键词:就业歧视;制度化;偏见;经济利益;精神利益引言2006年5月和10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在全国十大城市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累积有85.5%的人认为存在歧视。
在实际应聘和工作中,有54.9%的人认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歧视[1]。
就业歧视破坏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就业。
因此,对于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就业市场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合法依据,对未来潜在的就业人员自行作出各种限制性条款和做法,从而排挤了本该符合相关职位人员的平等就业权的一种现象[2]。
对于就业歧视现象,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进行了研究,也形成了相关的理论。
但各学科的理论大都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内,综合各学科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尝试将各学科理论综合起来,从雇主、社会观念和制度以及雇员三个角度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雇主角度的歧视理论1.贝克尔歧视理论。
贝克尔(Becker)认为,歧视的根源在于偏见。
贝克尔理论认为,歧视是由雇主或者企业实施的,雇主实施歧视的原因在于雇主、雇员或者顾客等歧视者的偏好口味[3]。
依据贝克尔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长期看,歧视型雇主将被非歧视型雇主驱逐出市场,而且如果不同群体劳动力可以完全替代,那么由歧视而形成的工资差别将不复存在。
因为没有歧视偏见的雇主的目标函数是货币成本最小化,而非成本最小化,因此可以投入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使市场竞争力提高,并且减少市场工资差别[4]。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针对贝克尔理论与事实的背离问题,其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贝克尔歧视理论作了拓展,以增强其解释力。
2.阿罗的雇员歧视模型。
阿罗(Arrow)雇员歧视模型中,考虑了劳动力的不完全替代性和存在劳动力调整成本的情况。
如果不同群体的雇员不能完全替代,并且雇佣和辞退都是有成本的,那么歧视性的工资差别就很难消除或只有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后才能逐步消失。
3.阿克劳夫的社会地位歧视模型。
阿克劳夫(Akerlof)认为,贝克尔模型是不稳定的,因为如果生产中普遍遵从歧视习俗,那么劳动力使用是没有效率的,结果是提高生产成本,这样那些打破社会歧视习俗的企业将获益。
但是如果其他交易商联合抵制违背社会习俗的企业,那么打破社会歧视习俗的企业将会失去一些交易商,就不可能会获益[5]。
因此阿克劳夫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歧视模型,也就是说即使存在没有歧视偏好的显著的少数群体,即使资本可以在不同歧视偏好的企业间流动,那些试图打破社会歧视习俗的企业也不能获益。
4.卡恩的顾客歧视模型。
卡恩(Kahn)发展了贝克尔的顾客歧视模型,他认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顾客歧视理论区别于雇主歧视和雇员歧视,特别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和非歧视性企业存在的情况下,被歧视的群体可以逃脱歧视,但顾客歧视仍可能存在。
歧视性工资差异存在取决于顾客需求、技术、少数群体劳动力的相对规模。
5.统计性歧视理论。
企业在雇佣过程中为了能以最低成本获取一定质量的劳动力,常常利用求职者所属的群体所具有的一般信息来预测群体中的个人。
同样,在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这种做法减少了管理成本,在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也是切实可行的。
上述的各种理论中,除了统计性歧视理论,其他歧视模型都认为雇主是歧视的实施者,但实施歧视的原因却在于雇主、雇员、顾客或交易商的偏见,换言之,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持偏者。
雇主为了满足这些持偏者的偏好,所以才在雇佣过程中实施歧视。
那么,这些持偏者的偏见又从何而来?这些持偏者也即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的偏见一方面因已有的社会制度或观念而产生,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偏见性的社会制度或观念。
因而,从社会制度和观念出发的歧视理论将进一步对就业歧视现象进行分析。
二、社会观念和制度角度的歧视理论社会观念和制度角度的歧视理论将从社会中人的心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和观念来分析歧视的成因。
1.歧视的替罪羊理论。
歧视的替罪羊理论认为,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
弗洛伊德认为,偏见是一种人类倾向于投射的功能。
投射有两种,第一种是相似性投射:即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把自己不受社会赞许的欲望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即想看到别人做我们最害怕被抓住的事情[6]。
如有些市民对自己不适应社会竞争、文化素质差感到心理恐惧,他们就将这种弱点投射到农民工身上,认为农民工是一个犯罪率较高的群体;第二种是互补性投射:如城市居民通过对农民工的贬低和打击,给自己找一个更低的参照群体,以满足自己的心理平衡。
歧视的替罪羊理论认为人们的偏见是为了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情绪,而有时人们为了提高自尊或是为了节省认知资源而分类时也会产生偏见,社会认同理论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
2.社会认同理论。
个体在认知周围世界的过程中,由于认知资源有限,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分类,或把它们纳入不同的范畴或类别,即社会的范畴化。
泰费尔在1963年通过实验发现这种类别化的作用。
他在实验中发现,当要求被试从不断变化的标为A的四根短线和标为B的四根长线之间判断长度时,他们都具有夸大A和B之间的差异的倾向,这种被称之为“加重效应”。
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对社会刺激的知觉上。
后来约翰·特纳的“自我分类理论”也进一步说明,人们确实会自动地将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并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和外群[7~8]。
个体在认知环境中,除了进行社会分类,还会进行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最早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个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自身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如果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手段来评价自身的能力和观点时,就倾向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判断自己的能力与观点[9]。
在社会比较中,群体成员为了满足自我激励和自尊这一基本需要,倾向于用积极区分原则以积极的特征来标定内群体,同时用消极的特征来标定外群体,以使自己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表现得比外群体成员更为出色。
通过对内群体和外群体差别化的比较和评价,一个人的自我评估能够获得提升。
但是这样的积极区分在内群体成员获得高自尊的同时,外群体成员势必面临低自尊或自尊遭受威胁的处境,群体间的偏见、歧视、敌意和冲突自然会相伴而生。
3.社会记忆理论。
在哈布瓦赫看来,不同的集体或群体就会有不同的记忆,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着多少集体记忆。
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拾回、重组记忆,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藉此,该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10]。
因为每个社会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因而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来说,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
例如,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工的记忆,总是偏向于农民工不好的方面,而对其好的方面,几乎是“视而不见”,或者“见了也会忘掉”。
集体记忆的保存、强化或重温依赖于媒介、图像或各种集体活动。
而在媒介、图像或各种集体活动中,语言是一个关键概念,因为语言是集体记忆的重要保存工具。
在口头文化中,对事件的记忆形式大多采用由记忆专家向听众反复背诵的操演形式。
而这种记忆保存形式经常会因为记忆专家的心理倾向(利益追求、自尊维护和社会认同)而产生扭曲,扭曲的记忆继续以扭曲的形式传递,经过长久的时间将会被固化为新的社会偏见性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对劣势群体成员的偏见和歧视。
例如,对被歧视者的地域歧视,有很多都是通过笑话、传说等口头文化来保存和表现的[11]。
偏见性的社会观念通过社会记忆产生长久的影响,这些具有影响的社会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演化为社会制度影响社会。
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和修罗的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从社会制度角度阐释了就业歧视现象。
4.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海瑞格和皮埃尔(Doringer & Piore)按照雇佣和报酬支付等特征,将整体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所提供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职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发展机会。
而二级市场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职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没有职业发展机会[12]。
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一级市场的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等由管理和制度性规则来调控,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因此处于劣势地位群体的成员几乎没有机会跨入一级市场,只能在二级市场竞争。
这种制度性的歧视的危害更大,也更难以消除。
5.修罗的多种歧视类型相互作用的垄断模型。
修罗(Thurow)认为,歧视不是发生在两个独立的群体中的,而是发生在一个社会中的两个群体中的。
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与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的交易与不交易的力量,就好像有歧视的垄断买主、卖主一样[13]。
三、雇员角度的歧视理论社会观念和制度、雇主、个体对劣势群体成员的歧视不仅相互影响,更使就业歧视现象变得更为复杂。
这些歧视也对被歧视群体产生了影响,被歧视群体体验或感知到歧视后,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加重歧视。
一些学者从这个角度分析了就业歧视现象。
1.预言的自我实现理论。
预言的自我实现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
来自社会或他人的预言通过个体的自我意识实现其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这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罗森塔尔效应可以证明,积极的看法会导致积极的效果,那么消极的看法也可能导致消极的效果。
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对他人形成的印象会暗示别人的行为方式。
刻板印象作为印象一个重要来源同样会引发这种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14]。
即社会对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的负性刻板印象,会对其产生暗示,使其表现出印证负性刻板印象的行为,从而又为他人的歧视提供了理由。
如社会认为女性重家庭而轻事业,因为在雇佣过程中歧视女性,而某些女性也认同这种刻板印象,从而按照这种刻板印象来表现,甚而一些不符合这些刻板印象的女性,会被社会看做“另类”,从而遭受一些社会压力。
既然易受暗示就易受歧视的影响,那如果个体不易受暗示,能够在被歧视的环境中进行理智的思考,会怎么样呢?自我歧视性投资理论和搜寻成本歧视理论认为即使个体避免了易受暗示的影响,他还是会受歧视环境影响。
2.自我歧视性投资理论。
被歧视的群体的自我歧视性投资,是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预期反应,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贝克尔(Becker)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要不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投资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