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物理学

工厂物理学
工厂物理学

XJTU-IE, 2007.9-2008.9, M: xuchen.xu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徐琛), lucifer_tcl@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李慰祖)

第八章 变动性基础

上帝不掷骰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不要吩咐上帝该做什么。

——尼尔斯·波尔

8.1 引言

由里特定律(TH = WIP/CT )得出,周期时间长在制品水平高,或者周期时间短在制品水平低,可能达到相同的产出。当然,周期时间短在制品水平低的制造系统更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不同呢?大量实例表明,答案是变动性。

当运行在最佳情形(best case )下,第七章的硬币制造系统会以= 4(临界在制品数量)的在制品水平实现最大产出(0.5件/小时);但是当处于实际最差情形(practical worst case )时,它要求27件在制品以实现90%的产能(57件在制品实现95%的产能);当处于最差情形(worst case )状态,甚至连90%的产出都不可能实现。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那就是变动性!

0W 作为工厂的一部分,Briar Patch 制造厂有两个非常相似的工站。它们都是由一台机器组成,该机器以4件/小时的产出运行;它们都是为了满足相同的需求,平均工作量为69件/天(2.875件/小时);而且它们都存在定期的随机停机。然而,对于Hare X19机器的工站,停机不会频繁发生,一旦发生便会持续很长时间;对于包括Tortoise 2000机器的另一个工站,停机会更加频繁而时间会相应更短。两种机器都能达到75%的利用率(即机器正常工作的时间)。因此,这两个工站的产量都是4×0.75= 3件/小时。既然产量相同且满足相同的需求,那它们是不是应该有相同的绩效——周期时间、在制品数量、提前期、客户服务水平?不是。事实证明,在所有这些绩效指标上,Hare X19都要比Tortoise 2000差。为什么?答案依旧是变动性!

变动性存在于所有的制造系统中,并且对绩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48|249)由于这个原因,测度、理解和控制变动性的能力对于有效的制造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章,我们将介绍描述制造系统变动性的基本工具以及直觉的知识。下一章,我们将深入探索变动性降低系统绩效的方式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方法。

8.2 变动性与随机性

确切地讲,什么是变动性?书面定义是一组实体的不均匀性(the quality of nonuniformity of a class of entities )。例如,一组体重完全相同的人群在体重上就不存在变动性,然而体重差异很大的一组人在这方面则是高度变动性的。在制造系统中,很多属性存在变动性,如物理尺寸、运行时间、机器失效/修复时间、产品质量测度、温度、材料硬度、生产准备时间等等都是易于产生不均匀性的例子。

变动性与随机性(randomness)密切相关(但不相同)。因此,为了理解变动性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必须掌握随机性的定义和相关概念——概率(probability)。在这一章,我们将尽可能用非量化(loose)和直觉的方式来研究必要的概念。然而,为了保证精确性,有几点我们必须运用正式语言来描述可能性,通过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体现的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的概念和特性在这点上尤为必要。对这一术语感到陌生的读者在开始本章之前可以参考附表2A中对概率基础知识的回顾。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最差情形和实际最差情形均代表绩效被变动性削弱的系统,然而最差情形下的变动性是可预测的——不良控制的结果——而变动性在实际最差情形里是不可预测的、随机的。为了理解其中的不同,我们必须区分可控的变动与随机的变动。

可控的变动(controllable variation)是由决策直接导致的。比如,当一个工厂生产几种产品时,产品描述(如,它们的物理尺寸、制造时间等)将存在变动性。同样,当材料按批量搬运到下一工序时,首先完成的部件将不得不比最后完成的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被搬运,因此批量搬运情况下等待时间将比每次搬运一件更具有变动性。

与此相反,随机的变动(random variation)是由超出我们即时控制的事件产生的结果。例如,客户需求的时间间隔通常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各个特定工站的波动范围内预测其工作量。同样,我们不知道一台机器何时会出故障。由于在作业完成之前必须等待机器恢复,这样便增加了有效加工时间(effective process time)。既然此类突发事件无法预测和控制(至少在短期内如此),机器中断就由于随机性增加了有效加工时间的变动性。

尽管两种变动都会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随机变动的影响更隐蔽且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来刻画。由于这个原因,本章我们将主要集中于随机变动。

8.2.1 随机性的根源

很遗憾的是,随机性这个概念困扰着大多数人(也包括哲学家)。独立于与初始环境的事情怎么会发生呢?难道这没有违反因果对等的原则吗?(249|250)完全透彻地讨论这一哲学难题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因而针对随机性的特性进行一些基本观察会更有趣。

随机性的一种解释是因为我们拥有的信息不完整(或不完全),系统因而表现出随机地行为。这一观点的潜在前提是:当我们理解了所有的物理定律并对宇宙有了完整刻画的时候,理论上来讲从那时开始我们便能确定地预测宇宙发展的各个细节。

随机性的另一种解释是宇宙的运行实际上就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对宇宙和物理定律的完整刻画是不足以预测未来的,这些至多能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供统计估计,而且相同的初始环境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由于这一解释明显违反了因果对等原则,哲学界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它的支持者已经指出,因果原则可以通过定义其他不受随机性影响的更为基本的量度来修正。1

在20世纪初的物理学界,这两个学派之间的争论变得异常激烈。爱因斯坦支持第一种观点(知识不足)并强调说“上帝从不掷骰子”;而玻尔和其他人则相信第二种观点(随机的宇宙 random universe),并建议爱因斯坦“不要吩咐上帝该做什么”。(见普朗克1936年对这一争议的讨论)近些年,实验证据已趋向于支持随机性宇宙的看法,这对一些哲学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不管随机性是自然存在的还是知识缺乏所导致的,其影响都一样——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包括制造管理,都是难以预测的。这意味着管理活动的结果永远得不到保证。事实上,在相同的环境下,运用相同的控制政策也会因时间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对工厂的管理,只是表明我们应该集中于寻找稳健政策,它

1一些数量,如量子数(quantum number),定义明确并且确定了随机现象,如位置和速度的概率分布,而不是实际结果。

在大部分时间是起作用的。稳健政策不同于最适用特定环境的最佳政策,它几乎从来不是最佳的而通常是“比较好”的。相反,最佳政策可能会在针对其设计的特性环境里非常有用,但是在其他很多环境中表现极其不佳。面对随机性,管理者用来识别有效的稳健政策的最有力工具是良好的概率直觉。遗憾的是,这种直觉很不常见。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这样一种重要技能。

8.2.2 概率直觉

直觉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做的大多数决定都是基于某种形式的直觉。例如,汽车转向时我们会减速,这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驾驶产生的直觉而不是对汽车物理结构的详细了解;我们决定是否融资购置住房,取决于对经济的直觉而非正式的经济分析;我们决定申请加薪的时机,主要根据对老板心情的直觉而不是基于对其心理倾向分析的深奥理论。

许多情况下,对于“首因(first-order)”效应我们的直觉是相当有用的。例如,当我们加速产线瓶颈(最忙的工站)而不改变其他部分时,我们期望获得更多的产品。(250|251)这种直觉通常来自于行动时自认为的不存在随机性的确定性(deterministic)世界。用概率统计的话说,这一推理主要基于第一属性(first moment)或其中的随机变量的均值(mean)。只要均值的变化(如,提高机器的平均速度)与其中的随机性高度相关,首因直觉通常表现良好。

而对于第二属性(即,包含随机变量变动的数量),我们的直觉就贫乏得多。例如,哪一个的加工时间有更多变动,一个部件还是一批部件?哪一种机器故障更具有破坏性,短期、高频还是长期、低频?在哪里削减加工时间的变动性更能改进产线的绩效,接近线首还是线尾?与发现加快瓶颈速率可以增加产出相比,以上问题和其他涉及变动性并与工厂运营相关的问题需要更为微妙的直觉。

因为对于第二属性人们通常缺乏已建立的良好直觉,他们常常会曲解随机现象。发生在学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在第一次考试中成绩低的学生会在第二次考试中取得相对进步,而第一次得到高分的学生则会在第二次表现得相比较差。这是向均值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现象的一个实例。第一次考试的极端分数(极高或极低)有可能,至少是部分由于随机性(如,侥幸或倒霉的猜题、测试当日头痛等等)。既然对于某个学生,随机性的影响不大可能连续两次导致极端现象,那么第一次成绩极端的学生有可能在第二次得到更为正常的分数。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就此认为终于获得差学生的进步却正在失去好学生。现实中,简单的随机性也能很好地说明这种影响。

对向均值回归的总体趋势的曲解也会发生在制造经理之中。在特别低的产出时期后,经理可能会做出苛刻的评价和处分。当然,产量提升了。类似地,超额绩效和表扬之后,产量下降——很显著的原因是员工开始自满了。当然,只要随机性存在,即使没有任何变动,同样的行为——由好变坏和由坏变好——随时有可能发生。

除了前两个属性(均值和方差),随机现象还受到第三(偏态)、第四(峰态)甚至更高属性的影响。这些高级属性的影响通常不如前两个的显著,因此我们将仅集中在均值和方差。此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由于均值的影响相当直观而方差的影响隐蔽得多,我们将侧重于对方差的刻画。

8.3 加工时间变动性

工厂物理学中首先提到的随机变量是工站中工件的有效加工时间(effective process

time )。在此我们使用实际这个标签是因为指的是我们“看到”加工任务在工站处的时间。这样做是因为:从逻辑角度看,当工件在机器A处加工,机器B因等待而处于空闲时,工件事实上是正在加工还是因机器A 的原因(正在修理、启动、因质量问题返工或等待作业员从休息中回来)而被延迟都无关紧要。(251|252)对于B而言,所有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将这些和其他影响合并到一个总的变动性量度中。

8.3.1 变动性的量度与分类

为了有效分析变动性,必须要能够对其量化。主要通过统计学中的标准量度来定义工厂物理学中的一系列变动性的种类。

方差(Variance ),通常用表示,和标准差都是绝对变化的量度,而标准差2

σσ用方差的平方根来定义。但是,绝对变化通常不如相对变化重要。例如,10μm 的标准差对于两英寸长的螺栓表现出非常小的变动性,但是对于宽度均值只有5μm 的芯片来说却是高度变动性。一个表示随机变量变动性的合理量度是标准差除以均值,称作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如果用t 表示均值(用是因为这里要考虑的主要随机变量是时间)

,用t σ表示标准差,那么变异系数c 就可以写为 t c σ

=

事实证明,许多情况下用变异系数的平方(squar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SCV )表示更方便 22

2t c σ=

我们将广泛运用CV 和SCV 来表示和分析生产系统的变动性。当一个随机变量的变异系数小于0.75时称为低度变动性(low variability ,LV ),当变异系数介于0.75与1.33之间时称为中度变动性(moderate variability ,MV ),而当变异系数大于1.33则称为高度变动性(high variability ,HV )。表8.1列举了这三种情况并举出实例。

表8.1 变动性的种类

8.3.2 低度与中度变动性

提到加工时间,我们倾向于考虑一台机器或一个作业员在工件上所花费的真实时间(即,不包括故障失效时间和生产准备时间)。这些时间趋向于像钟形曲线那样的概率分布。图8.1显示了均值为20分钟,标准差为6.3分钟的加工时间的概率分布,。注意曲线下面的大部分面积是如何在20分钟左右对称分布的。这个例子的变异系数大约是0.32,因此它在低度变动性(LV )的范围内,这也是大多数LV 加工时间都有的钟形概率密度曲线的特征。(252|253)

图8.1 一个低度变动性分布

图8.2 低度与中度变动性分布

现在考虑一种状况,加工时间均值为20分钟但CV大约是0.75,即刚刚进入中度变动性。一个例子可能是手工作业的加工时间,大部分时间操作很简单但偶尔会有困难出现。图8.2对两种分布进行了比较。注意到LV情形下大部分概率都集中在均值20的左右,而在MV情情形下最可能出现的加工时间,大约是9分钟,实际上低于均值。然而,LV图在40附近结尾,而MV图则一直延续到80附近。因此尽管均值相同,方差却极为不同。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种差异对工站的运营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得到变动性的一系列运行效果,假设LV制程供给MV制程。刚开始的一会儿,MV 制程能不费力地跟上。然而,一旦出现较长的加工时间,MV制程前将建立起待加工的工件队列。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第二个工站中中一连串短的加工时间可能会消耗完队列,导致第一个工站出现空闲。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产能损失掉了而且不能“储存”起来在下一个较长的加工时间中使用。2

另一种对此的看法是,当一个制程供给另一个时,所有的输入必须输出,即物料守恒

2在图8.2所示的中度变动性制程,20%的加工时间小于或等于20分钟,另有20%大于或等于31分钟。为了保持均值在20分钟,大小两种数值都将出现。

(conservation of material)。除了第二个制程满溢(称作阻塞,并将在后续讨论)时关掉从第一个制程来的工件流,第二个制程前的工件数量将无限地增长。由于存在第二个工站比第一个工站运行快得多的时刻,并且平均输出速率一定等于平均输入速率,因此趋向于出现待加工工件队列。

我们将在8.6节对此进行完整地讨论。现在我们注意到有效加工时间的变动性越大,平均队列会越长。应用里特定律也意味着变动性越大,周期时间越长。(253|254)

8.3.3 高度变动的加工时间

图8.3 高度与低度变动性的比较

图8.4 在40分钟以上的时间尺度上比较高度与低度变动性

可能很难想象CV大于1.33的加工时间,但却能很容易用如此大的变动性构建有效加工时间。假设没有断供时,某台机器的平均加工时间为15分钟,CV为0.225。这比前面的低度变动性情形具有更少的变动。但是现在假设机器一般在平均744分钟的生产后出现平均

时间为248分钟的断供,我们能证明(细节稍后给出)这时会导致20分钟(如前)的有效加工时间和值为2.5的特大CV !图8.3对这个HV 分布和前面的LV 分布进行了比较。由于HV 分布更高更陡,初看起来它似乎显示了比LV 分布更少的变动。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远期将出现的情况。一旦超过40分钟,图像改变了。图8.4在大于40分钟的时间尺度下对两种分布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发现,LV 分布迅速下降接近为零,而HV 分布则几乎没什么变化。事实上,它下降得非常缓慢。这说明极长的加工时间会以一个小的概率出现,这也是为什么HV 的加工时间会在图8.3显示了较低的均值。大部分时间里大约会是15分钟,但是每50件中大约有一件为17倍。这使得均值抬高至20分钟左右,并驱使CV 到2.5。 该水平的变动性对产线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假设产出为每22分钟一件。由于包含断供的平均加工时间为20分钟,因此从产能方面考虑是不存在问题的。然而,250分钟的断供将建立起差不多12件的队列。当机器重新开始工作后,该队列的消耗速度将是47

1221151≈?。因此,假设不再有任何停工发生,清空该队列的时间差不多是536分钟!若在此期间在此发生停工,队列又会增长。在用复杂方法(即,指数分布的失效时间)发现的普遍情况下,这种停工的概率是。这说明队列清空之前,再次发生断供的可能性超过50%。所以,平均队列中的工件数会多于12,事实上会在20左右(如我们将在8.6节中所见)。(254|255)

51.01744/536=??e

8.4 变动性的起因

为了确定面对变动性时的生产系统管理战略,首先理解变动性的起因是非常重要的。制造环境,变动性最普遍的来源是:

·“自然”变动性,包括由作业员、机器和原材料的差异引起的加工时间的较小波动 ·随机断供(random outages )

·生产准备(setup )

·作业员可用性(operator availability )

·重工(recycle )

以下将分别对它们进行讨论。

8.4.1 自然变动性

自然变动性是自然加工时间(natural process time )的内在变动性,包括随机停机、生产准备或其它外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该类含有源头未详细指出(如,作业员眼里的一片灰尘)的变动性,故而它是包罗万象的。因为许多未识别的变动性的来源都与作业员相关,所以手工作业一般比机器作业有更多自然变动性。但即使在大多数最严密控制的制程中,也一直存在某些自然变动性。比如,在完全自动作业中,材料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同,导致加工速度有轻微变化。

我们分别以、0t 0σ标记自然加工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其变异系数可以表示为 000t c σ=

在大多数系统中,自然加工时间为LV ,因此< 0.75。

0c 自然加工时间只是计算有效加工时间的起点。在任何真正的生产系统中,工站受各种扰动(detractor )的制约,如,停机、生产准备、无可用的作业员等等。正如前面讨论的,这些将会抬高有效加工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我们现在提供一种量化这种影响的方法。

8.4.2 源于占先断供(故障)的变动性

在前面讨论过的高度变动性例子中,我们发现不定期故障会极大地抬高有效加工时间的均值和标准差。确实,在许多系统中,这是产生变动的最大原因。幸运的是,有许多实用的方法可以削弱它的影响。由于这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将进行详细讨论。

通常将故障停机看作是占先断供(preemptive outages ),是因为不论我们是否需要它都会发生(如,正当加工工件时,它就发生了)。停电、作业员因紧急情况离开、消耗品(如,切削油)断料)是占先断供的其他可能源头。(255|256)由于这些因素对产线的运行会产生类似的影响,因此用前面讨论的方法将它们合并起来当作机器停机来处理是讲得通的(如,包括当计算MTTF 与MTTR 时由这些原因产生的停工和其他真正停机)。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非占先断供(nonpreemptive outages )(即,发生于加工任务之间,而不是作业过程中的中断)。

为了发现机器断供如何引起变动性,让我们回头看看Briar Patch Mfg 的例子并提供一些用数字表示的细节。Hare X19和Tortoise 2000有相同的加工时间均值和自然标准差,分别

是= 15分钟、

0t 0σ= 3.35分钟。因此,两个工站的自然CV 值000/t c σ== 3.35 / 15.0 = 0.05。两台机器都会发生失效且长期可用率(即,正常运行时间的比例)均为75%。但是,Hare X19存在长时间、低频率的断供,而Tortoise 2000则为短时间、高频率的断供。特别是,Hare X19的平均失效间隔(MTTF ),用表示,为12.4小时或是744分钟;平均恢复间隔(MTTR )用表示,为4.133小时或是248分钟。Tortoise 2000的MTTF 为= 1.90小时或是114分钟,MTTR 为= 0.663小时或是38.0分钟。注意到,Hare X19的失效时间、恢复时间都比Tortoise 2000的大三倍。最后,假设恢复时间是变动的,并且两台机器的CV = 1.0(中度变动性)。

f m r m f m r m 当计算平均产能时,工业中的大多数产能计划工具都会涉及随机断供。这一点通过计算可用率(availability )来实现,由、给出

f m r m

r f f m m m A += (8.1) 因此,对以上两台机器,可用率A 248

744744+=+=r f f

m m m A = 0.75 假设用来说明机器不可用的时间比例的自然加工时间产生了平均有效加工时间(effective mean process time ),表示为

0t e t

A t t e 0= (8.2) 因此,在两种情形下,= 20分钟。回忆在第七章中,我们推导出工站的产能是机器数量m 除以平均有效加工时间。所以当表示自然产能(产出)时,有效产能(effective capacity )(产出)为

e t 0r e r 00Ar t m A t m t e e ==== 0.75×4 = 3件/小时 (8.3)

因此Hare X19和Tortoise 2000有着相同的有效产能。既然在工业中所有用来分析故障的维护体系仅考虑对可用率和产能的影响,那么这两个工站通常被认为是相当的。

但是,当考虑变动性的影响,两个工站极为不同。为了找出原因,考虑它们作为产线的一部分时有何种行为。如果Hare X19工站失效12.4小时(它的平均失效持续时间),它将需要保持12.4小时的在制品以防止下游饥饿。而另一方面,Tortoise 2000需要少于以上1/6的在制品来应付平均长度的失效。由于失效有着随机的特性,所以下游缓冲中的在制品量必须随时维持,以防止产出的损失。很显然,使用Tortoise 2000的产线与使用Hare X19的产线相比,将能够保持较少的WIP 来实现相同水平的防止效果,从而产生相同水平的产出。3(256|257)净效果是,Hare X19的产线比Tortoise 2000的产线效率低(如,在给定的在制品水平下产出较低,或者需要更高水平的在制品量和周期时间来达到相同的产出)。

前面已说明Hare X19的CV 为2.5,该值是通过使用现在要描述的数学工具得到的。我们假设失效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即,它们为MV )。4除了服从某种概率分布,我们不对修复时间做其他假设。定义修复时间的标准差为r σ、CV 为r r r t c /σ=。在这个例子中,为1.0(即,我们假定修复时间具有中度变动性)。

r c 在这些假设下,我们可以计算有效加工时间的均值、方差和变异系数平方(分别是、和)

e t 2r σ2e c

A t t e 0= (8.4) r r r e Am t A m A 022202)1)((?++??????=σσσ (8.5) 0220222

)1()1(t m A A c t c r r e e e ?++==σσ (8.6)

3 实际上,由于这些只是平均的故障期,使用Hare X19的产线需要超过12.4小时的WIP ,而使用Tortoise 2000的产线需要超过4.133小时的WIP 。然而不变的是,使用Hare X19的产线需要多得多的WIP 来达到同样的产出。

4 在实践中这通常是一个好的假设,尤其适用于那些诸如由新旧设备结合而成的复杂设备。这样,指数分布的无机已经趋于在有旧的或者新的组件的失效引发的任何断供的时间内成立。

有效加工时间的CV 值可以通过给开方来计算。

e c 2e c 注意到(8.4)式给出的平均有效加工时间只依赖于平均自然加时间和可用率,因此两个工站的值是一样的,为: 75

.0150==A t t e = 20.0分钟 但是(8.6)式中有效加工时间的SCV 不仅仅依赖于平均加工时间与可用率。为了理解其中的影响,我们可以将(8.6)式改写为 0

20202)1()1(t m A A c t m A A c c r r r e ?+?+= 第一项源于加工中的自然变动性(未说明的)。第二项则来源于随机断供的事实。即使断供本身(即,修复时间)是恒定的(即,= 0),第二项依然存在。例如,一直需要同样加工时间完成的定期检修,其= 0。因此消除修复时间的变动性对削减这一项没有用处。然而最后一项很明显是由于修复时间的变动性,而且将随变动性被消除而消失。可用率给定时,后两项都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其他量度均相等时,较长的修复时间会引发较大的变动性。

r c 2r c r m 将例子中的数值代入这些式子,得 15

248)75.01(75.0)11(05.02?++=e c = 6.25 或是= 2.5,表明Hare X19正是落在HV 范围内。而Tortoise 2000有

e c 15

38)75.01(75.0)11(05.02?++=e c = 1.0 因此=1,这说明它落在MV 范围内。

e c 因此使用Hare X19的产线比使用Tortoise 2000的具有更高的变动性。我们将会在第8.6节详细探讨它如何影响WIP 和周期时间。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当可用率相同时,高频率、短时间的断供比低频率、长时间的断供更可取。这个结论可能与我们的非概率直觉有点相反,直觉可能暗示(suggest )我们的是,每月一次大的头痛可能比每天的小阵痛好。但是从逻辑上来讲,每天的阵痛更容易医治。 这是一直有潜在价值的洞察力,因为在实际中我们会将长时间、低频率的失效转化为短时间、高频率的失效(如,通过预防性维护程序)。但是,为防读者变得自满,完全没有失效会比短时间、高频率的失效更好。没有什么理由值得降低为提高整体可靠性而付出的努力。

8.4.3 源于非占先断供的变动性

非占先断供(Nonpreemptive outages )代表不可避免要发生的停机;但其何时发生,我们能施加一些控制。相反地,占先断供可能由机器的灾难性故障或剧烈的失调引起,迫使当前工件完成作业与否都要暂停。非占先断供的例子有工具变钝需要替换,电路板的载具磨损等。在类似的状况下,我们可以一直等到当前工件完成作业后再停止生产。

生产工艺变化(如,更换外罩)而非产品变化引起的工艺转换(换模)可以被视为非占先断供。产品变化(如,准备生产一个新部件)引起的转换较容易被控制,且是第九章、第十章的主题。其他非占先断供,包括预防性维护、中途休息、作业员会议和(我们希望是)换班等。它们一般发生于不同的作业之间,而非某一项作业之内。非占先断供需要一些与占先断供有点不同的处理方法。因为它的最常见来源是机器换模,我们将据此建立讨论框架。然而,该方法适用于所有形式的非占先断供,正如我们对停机的分析适用于所有形式的占先断供那样。

与占先断供一样,通常的产能计算没能完全分析非占先换模的影响。平均产能分析只告诉我们短时间换模优于长时间换模,它不能评估当具有相同的有效产能时,短换模时间的低速机器与长换模时间的高速机器之间的区别。(258|259)

例如,决定是否用不需换模的低速、柔性机器替代需要定期换模的相对高速机器。机器1,高速,平均可以每小时生产一件,但是平均生产四件需要一次两小时的换模;机器2,柔性,不需要换模但速率较低,平均生产一件需要1.5小时。机器1的有效产能是 e r 3

264==e r 件/小时 由于它是单机工站,有效加工时间就是有效产能的倒数,因此= 1.5小时。由此可知,机器1和机器2具有相同的有效产能。

e t 只考虑平均产能的传统产能分析认为这两台机器是相当的,因此不会对用机器2替换机器1提供任何支持。但是,前面关于机器停机的工厂物理处理方法显示,在评估存在停机的机器时考虑变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他量度均相等时,机器2将比机器1有着更小的变动有效加工时间(即,机器1上每生产四个工件就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换模加入其有效加工时间)。因此,用机器2代替机器1将有助于降低加工时间CV 从而使产线更有效率。这种变动性削减效应给JIT 的短换模时间倾向提供深入支持,它也是柔性制造技术的显著动机。

然而,对柔性收益的评估可能是微妙的(subtle )。上面的条件“其他量度均相等时”要求机器1、2的自然变动性相同(即,确保机器1的换模不会显著地增加其有效加工时间CV )。但是如果柔性机器也有较多的自然变动性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计算并比较两台机器的有效加工时间 CV 。

计算有换模的机器的有效加工时间CV 时,我们首先需要关于自然加工时间的数据,即均值和方差(等效地,由于,也可以使用均值和CV )。接下来我们必须对换模进行刻画。主要通过假设两次换模之间机器平均加工个部件(或加工任务),换模时间均值为、CV 为c 我们还假设每个工件完成作业后发生换模的概率相同。0t 20σs t 202020t c =σ0t s N 0c s 。5也就是说,如果两次换模之间平均生产10件,那么无论上一次换模之后已经生产了多少件,当前工件完成加工后发生换模的可能性为1/10。

在这些假设下,均值、方差与有效加工时间的SCV 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s s e N t t t +=0 (8.7) 5 这个假设意味着两次换模之间加工的工件数量是中度变动性的(即,均值与标准差相等)。也可以对其他考虑换模间隔时间变动性的的假设进行类似的分析。

222021s s s s s e t N N N ?++

=σσσ (8.8)

222

e e e t c σ= (8.9) 为了说明这些公式的作用,考虑另一个对两台机器进行比较的案例。机器1是柔性的,无换模,但加工时间有变动性。特别地,它的平均自然加工时间= 1.2小时、CV = 0.5。(259|260)机器2在两次换模之间平均产出= 10件,平均自然加工时间= 1.0小时、CV = 0.25,平均换模时间= 2小时、CV = 0.25。哪台机器较好?

0t 0c s N s c 0t 0c s t

首先,考虑有效产能。机器1

2.1110==t r e = 0.833 而机器2 2111+==e e t r = 0.833 在这方面两台机器是等效的。因此,哪台机器较好的问题就变成,哪台机器的变动性较低? 应用(8.9)式,对机器1我们可以计算出== 0.25,机器2为= 0.31。因此,无换模、变动性较多的机器1比有换模、变动性较少的机器2,有着较低的总体变动性。 2e c 20c 2

e c 当然,该结论是例子中具体数据的结果。柔性机器不总是有着较低的变动性。例如,考虑如果机器2在平均生产= 5件之后有较短的换模时间(= 1小时)会发生什么。有效产能保持不变。然而机器2的有效变动性显著降低,= 0.16。这种情况下,有换模的机器2是较好的选择。

s N s t 2e c

8.4.4源于重工(recycle)的变动性

制造系统中变动性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质量问题。用来分析的最简单的质量案例是单一工站处的返工。当工站执行一项任务并检查该任务是否被正确完成时,它就会发生。如果没有正确地完成,那么该任务就要重复。倘若把花费在“校正工件”上的时间看作是停机,那就会很容易发现这种情况与非占先断供是等效的。因此,重工(rework )与换模有着类似的效应,也就是,它即损失产能,又极大地提高了有效加工时间的变动性。

与停机、换模一样,传统的减少重工的理由是防止有效产能的损失(即,减少浪费)。当然,与停机、换模的传统的分析一样,这种方法会把两台有效产能相同、返工比例不同的机器看作是等效的。但是,类似分析换模的方法表明当重工比例上升时,有效加工时间的CV 会随之增大。因此,较多的重工意味着较大的变动性。较大的变动性会导致较多的阻塞、WIP 和周期时间。所以,这些变动性与产能的损失一起发生影响,使得重工成为实在的破坏性问题。我们将在第十二章更详细地讨论这个质量与运营之间的重要界面(interface )。

8.4.5 变动性相关公式的汇总

占先断供与非占先断供情形下、与的计算公式总结在表8.2中。注意,如果遇到同时包括占先、非占先断供(如,同时发生停机和换模)的例子,这些公式必须衔接地使用。(260|261)例如,我们始于自然加工时间参数、,然后运用占先断供公式计算有效加工时间的、e t 2e σ2

e c 0t 20c e t e σ与将机器失效的影响考虑进来。最后在非占先断供的公式中,通过、2e c e t e σ与取代、2e c 0t e σ来考虑环换模的影响。最终的均值、标准差e t e σ和SCV 将因此被“膨胀”而反映两种类型的断供。

2e c

表8.2 计算有效加工时间参数的公式的汇总

8.5流动变动性(Flow Variability)

以上所有讨论只集中于单一工站的加工时间变动性。但是在产线上,一个工站的变动性会通过另一种类型的变动性来影响其他工站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流动变动性(flow variability )。流动是指工件或部件在工站之间的转移。很明显如果上游工站有高度变动的加工时间,那么它供给下游工站的流也将是高度变动的。因此,为了分析变动性对产线的影响,我们必须刻画流动的变动性。

8.5.1 刻画流动变动性

研究流动的起点是工件到达单个工站。工件离开这个工站也就是到达下一个工站。因此,一旦我们刻画工件到达工站的变动性并确定它离开此工站(并因此到达下一个工站)的变动性,我们将能够刻画整条产线的流动变动性。

用来描述工件到达工站的第一个参数就是到达速率(arrival rate ),以单位时间的工件数量来量度。为了一致,到达速率的单位必须与产能相同。例如,如果我们规定产能的单位为件/小时,那么到达速率也必须表达为件/小时。正如既可以用平均加工时间,又可以用e t

工站平均速率来刻画产能,我们可以用平均到达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arrivals )

或平均到达速率来描述工站的到达速率。

(261|262)这两个量度恰好是简单的倒数关系 e r a t a r a

a t r 1= 并且能够有着完全等效的信息。

为了使工站能够跟得上工件的不断到达,工站产能基本上要大于到达速率,即

a e r r > 事实上所有现实的例子中(即,存在变动性的),产能必须严格大于到达速率以保证工站不至于超负荷。我们将在下文较精确地检视其原因。

正如加工时间存在变动性,到达间隔时间同样是有变动性的。同加工时间一样,我们可以定义到达间隔时间为一个合理的变动性量度。如果a σ为到达时间间隔的标准差,则到达间隔时间的变异系数为

a c a a

a t c σ=

我们将其称为到达CV (arrival CV ),区别于加工时间CV (process time CV )。直观地看,低的到达CV 表示有序的、节拍平稳的到达进程,而高的CV 表示不平均的、或是“爆炸式”的到达。它们的不同之处如图8.5所示。到达CV , 同平均间到达隔时间一起概述了工件到达工站过程的基本情况。

e c a t a c

图8.5 低度CV 与高度CV 的到达进程

下一步是刻画工件离开工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与描述到达事件相似的量度,即平均离开间隔时间,离开速率d t d d r 1=, 离开CV 。在工站i 的全部为工站i +1的输入的串联产线中,工站i 的离开速率必须等于工站i +1的到达速率,即

d c )()1(i t i t d a =+

当然,在没有产出损失或重工的串联产线,每个工站的到达速率等于产出TH 。同样,工站i 的离开变成工站i +1的到达的串联产线,工站i 的离开CV 等于工站i+1的到达CV 。 )()1(i c i c d a =+

图8.6描述了这些关系。(262|263)

图8.6 紧邻工站之间的变动性传递

最后一个决定流动变动性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到达和加工时间的变动性来刻画离开的变动性。离开的变动性是到达和加工时间变动的共同作用结果。这两个影响因素的相对贡献由工站的利用率(utilization )决定。如前所述工站利用率用u 表示,是从长期来看它处于运转的时间的比例。对于一个有m 台相同机器的工站,利用率的正式定义为 m

t r u e a = 注意到这里u 同到达速率和平均有效加工时间一同增长。利用率的上限为1(即,100%),意味着有效加工时间必须满足

a e r m t < 如果u 接近1,工站几乎总是繁忙的。因此,在这些条件下,离开间隔时间实质上同加工时间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离开CV 同加工时间CV 一致(即,)。

e d c c = 另一种极端情况是,当 u 接近0时,工站近乎空负荷。事实上每次工件被加工完,工站都要为下一个等待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加工时间只是离开间隔时间的一小部分,离开间隔时间基本等于到达间隔时间。因此,在这些条件下我们认为到达和离开CVs 一致(即,)。

a d c c = 一个好的、简单的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插值的方法是利用如下的利用率的平方:6 )

(8.10) 1(22222u c u c c a e d ?+=如果工站总是处于繁忙状态,则u = 1, 进而有。类似地,如果机器几乎总是闲置,

则u = 0, 进而有。利用率的中间水平,0 < u < 1,离开SCV 是到达SCV 和加工SCV 的组合。

22e d c c =22a d c c =2d c 2

a c 2e c 当工站处不止一台机器(即,m > 1)时,下式是估计的合理方法(也有其他的方法;参见Buzacott 和 Shanthikumar 1993)

2d c 6 注意到包含CVs 的等式再次以它们的SCVs 表示。

)1()1)(1(122222

?+??+=e a d c m u c u c (8.11)

注意当m = 1此式简化成(8.10)式。

净效果就是,流动变动性与加工时间变动性一样,在实际状况中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利用与加工时间变动性相同的分类表,我们可以根据到达CV 将到达事件分类如下 a c

低度变动性(LV ) ≤ 0.75 a c

中度变动性(MV ) 0.75 <≤ 1.33 a c 高度变动性(HV ) > 1.33

a c 根据离开CV ,离开事件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分类。

d c 例如,高负荷LV 工站的离开事件趋向于LV ,而高负荷HV 工站的离开事件趋向于HV 。(263|264)由MV 到达事件供给的MV 产线将产生MV 的离开。所有这些离开事件依次转化成其他工站的到达事件,所以实际中各种类型的到达事件都会发生。

实际中MV 到达事件发生是另一种情况是工站由多个源头供给。例如,热处理作业可能从多条不同的产线接受工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上一个到达之后的间隔时间并不能为下一个达到会在何时发生提供多少信息(因为工件可能从很多地方送来)。因此,到达间隔时间趋向于无记忆性(即,服从指数分布),因此将接近1。甚至从每个给定的源头过来的到达事件都可能是规则的(即,LV ),所有到达叠合(superposition )将趋向于显示为MV 。 a c

8.5.2 成批到达与离开

流动变动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批到达(batch arrivals )。当工件形成批量以便运输到工站时,它就会发生。例如,假设一个叉车每次(8小时)能运送16个工件到一个工站。因为到达事件总是无随机性地以这种方式发生,因此,人们可能无可非议地认为变动性和CV 是零。

然而,从单个工件的角度看,批次中工件的到达间隔时间展示了一幅极为不同的图景。批次中第一个工件的到达间隔时间(即,从前一个到达算起)是8小时。其他15个工件间隔到达时间是0。因此,平均到达间隔时间为1.5小时(8小时除以16个工件),这些时间的方差

a t

22161221615216125.0)8()]0()8([?=?+=a a t σ= 3.75 因此到达SCV 为 22)

5.0(75.3=a c = 15 通常,如果批量是k ,这种分析将得出结果= k – 1。

2a c 那么,究竟哪个是正确的,是= 15还是= 0?事实上系统表现于“中间的某处”。2a c 2

a c

因为成批混淆两种作用效果。第一种作用是成本身。这并不是随机性,而是如我们在第七章讨论过的最差情形,一种不良控制(bad control )。另一种作用就是成批到达本身的变动性(即,由成批到达CV 来刻画)。我们将在第九章中更详细地讨论成批与变动性的关系。

8.6 变动性交互作用----排队

加工时间变动性与流动变动性的上述结果是刻画整个产线中变动性的影响的构建模块。现在我们将关注转移到评估这些类型的变动性对产线绩效量度,即WIP 、周期时间、产出的影响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要观测到实际加工时间(包括有生产准备、停工等),一般只占工厂总周期时间的一小部分(5%~10%)。它被记载于众多已发表的调查中(如,Bradt 1983)。其他时间中的大部分都用来等待各种资源(如,工站、运输设备、机器作业员等)。因此,工厂物理学的一个基本议题就是其理解造成这些等待的根本性原因。(264|265) 关于排队的科学被成为排队论(queueing theory )。在英国,人们并stand in line ,而是stand in a queue 。因此,排队论是关于队列的理论。7因为工件诸如等待加工、等待转运、等待部件时都在“排队”,所以排队论是分析制造系统的一个有力工具。

排队系统(queueing system )合并了到目前为止的已经考虑的部分:到达进程、服务(即,生产)进程以及队列。到达进程可以包含单个的工件或成批工件。工件可以是相同的或有着不同的特征。到达间隔时间可以是恒定或随机的。工站可以是只有一台机器的或有多台并联机器,并且其加工时间可以是恒定或随机的。排队规则可以是先到先服务(FCFS )、后到先服务(LCFS )、最早交期(EDD )、最短加工时间(SPT )或任何形式的优先权。排队的空间可以是无限或有限的。排队系统的类型计划无限。

不管当下考察的排队系统属性如何,排队论的任务是用一系列的描述性参数来刻画系统的绩效量度。我们用这个方法对几个适用于大多数制造系统的排队系统进行描述。

8.6.1 排队系统的记号与量度

为了用排队论来描述单个工站的性能,我们设定以下的参数:

a r = 工件到达工站的速度。在没有产出损失或重工的串联产线,每个工站处 TH r a =a t = a r 1= 平均到达间隔时间

a c = 到达CV

m =

工站中并联机器的数量

b = 缓冲区的容量(即,系统中容许的工件的最大数量)

e t = 平均有效加工时间。工站的速度(产能)为e e t m r /=

e c = 有效加工时间CV

7

排队(queueing )也是我们能想起来的唯一的包含五个元音的单词,这点信息可能对于填字游戏有帮助(which could be useful if one is a contestant on a game show )。

我们将关注的绩效量度有

n

p

=工站中存在n个加工任务的概率

q

CT =在队列中的期望等待时间

CT =在工站处的期望驻留时间(,即,等待时间加上加工时间)

WIP = 工站处的平均WIP水平

q

WIP=队列中的期望WIP水平

除了以上参数,排队系统还以一系列特定的假设来刻画,包括有到达的种类和加工时间的概率分布、调度规则、阻行约定(balking protocols)、成批到达或加工等,而不论它是否由等待工站的网络构成,是否有单一或各种工件类型,及其他状况。Kendall记号(Kendall’s notation)表示一类单机、单工件类型的排队系统,它用四个参数刻画排队系统中的工站:(265|266)

b

m

B

A/

/

/

这里,A表示到达间隔时间的概率分布,B表示加工时间的概率分布,m表示工站中机器的台数,b表示系统中能够容纳的工件的最大数量。也有一些其他类型,但A与B的典型取值为

D:常值(确定性)分布

M:指数(马尔科夫过程)分布

G:完全一般类型的分布(如,正态、均匀)

在许多情况下,队列长度并未被严格被限制(如,缓冲区可以很大)。我们用A/B/m/∞或更简单的A/B/m表示这种情形。

例如,M/G/3排队系统表示,有三台机器的工站,到达间隔时间服从指数分布,加工时间服从一般类型的分布,缓冲区容量无限大。

最开始我们将聚焦于M/M/1与M/M/m的排队系统,因为它们能提供需要的直觉并可能作为更加一般的系统的构建模块使用。然后我们将会考虑G/G/1与G/G/m的排队系统,原因是它们可以直接有效地用于工站建模。最后,我们将在M/M/1/b与G/G/1/b情形下讨论限制缓冲区容量时的状况。

简单地说,我们将限制所考虑的系统在单任务类型(即,一种产品)。当然,大部分的制造系统有多种产品。但通过单任务类型的模型,我们可以发展出对于制造系统中变动性的作用的关键洞察力。而且,这些模型有时可以用来近似地的估计多任务类型系统的行为。Buzacott与Shanthikumar(1993)的工作详述了实现的细节以及更精巧的多任务类型模型的开发过程。

8.6.2基本关系

在考虑特殊的排队系统之前,我们注意到一些基本关系对于所有的单工站系统都成立(即,不论到达与加工时间分布的假设,不论机器数量,等等)。首先是利用率(utilization),即工站处于运转状态的概率,表述如下

m t r r r u e a e a == (8.12) 第二个是驻留于工站的平均时间CT 与驻留于队列的平均时间之间的关系。均值是可加的,因而有

q CT e q t CT CT +=

(8.13) 第三个,应用里特定律于工站,可以得到WIP 、CT 与到达速率之间的关系: CT TH WIP ×= (8.14)

第四个,应用里特定律于队列,可以得到、与到达速率之间的关系:

q WIP q CT q a q CT r WIP ×= (8.15) 有了上面的关系式并知道四个绩效量度(、、WIP 或)中的任何一个,我们能计算出其他三个。(266|267)

CT q CT q WIP

8.6.3 M/M/1队列

用于分析的最简单的排队系统之一是M /M /1。这个模型假设指数分布的到达间隔时间、有着指数分布的加工时间的单台机器、先到先服务的规则,并且队列中的等待工件有无限大的可用空间。尽管不能精确地代表大多数的制造工站,M /M /1队列易于处理并且为更复杂与现实的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洞察力。

分析M /M /1队列的关键是指数分布的无记忆性。理解其原因,我们考察刻画系统的未来需要什么信息。即,为了回答诸如一段特定时间之后系统出清的可能性如何之类的问题,我们应当知道系统当前状态的哪些方面?就是,我们需要知道的系统的准确的状态比如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后的系统是否是空闲的?或者是在一个加工任务被执行之前它的等待时间低于一个特定值的可能性如何?现在的议题不是如何计算出答案,而是简单地想,为了这么做,需要该系统的什么信息。

作为开始,我们需要到达间隔和加工时间的信息。因为我们假设它们服从指数分布的,所以要知道的是它们的均值(即,因为指数分布标准差与均值相等)。到达间隔时间的均值是,所以到达速率是a t a a t r 1=。加工时间的均值是。所以加工速率是e t e e t r 1=。

除了这些,惟一一项需要的信息是系统当前有多少加工任务。因为到达间隔时间与加工时间的概率分布都是无记忆性的,上一个到达事件发生了多久、当前工件已被加工多久与系统的未来行为无关。正因为如此,系统状态(state )可以用一个数字n 来表示,意为当前系统中的工件数目。通过计算出现每种状况的长期概率,我们可以刻画所有的长期(稳定状态)绩效量度,包括CT 、、WIP 或。我们在以下的技术性注释中用这种方法分析M /M /1队列。(267|268)

q CT q WIP

---------------------------------------------------------------------------------------------------------------------- 技术性注释

定义为发现系统处于状态n 的长期概率(即,正在加工与排队等待的加工任务总数为n p

n )。8由于加工任务一次只来一件,机器一次只加工一件,系统状态一次也只能改变一个单位。例如,若工站处现在有n 个加工任务,则状态只可能改变到n +1(来了一个)或n -1(走了一个)。系统从当前状态为n 转移到n +1的速率就是到达速率a r 。类似地,系统从当前状态为n 转移到n -1的速率就是加工速率e r 。系统的这种动态特性由图8.7显示出来。

图8.7 M /M /1队列的系统状态转移图

系统从n -1转移到n 的绝对(即,稳态)速率是,也就是处于状态n -1的概率乘以从n -1转移到n 的速率。类似的,系统从n 转移到n -1的速率是。为了使系统稳定,这两个速率必须相等(即,否则处于某个给定状态的概率将随时间“漂移”)。因此有, a n r p 1?e n r p =

a n r p 1?e n r p 或是(267|268)

11??==n n e a up p r r n p (8.16) 其中是利用率,也就是在无阻塞时,长期内机器处于繁忙状态的时间比例。 e a e a r r t r u /== 按照利用率的定义,可以知道工站未作业的概率(长期时间比例)为1-u 。机器只在系统中无加工任务时才空闲,这就意味着=1-u 。它给出一个值。为了算出其他的,我们按n = 1, 2, 3, ..., 写出(8.16)式

0p n p

()u u up p ?==10 1

()()u u u u u up ?=??==112p 12

()()u u u u up ?=??==11223u 3p

……

8 这些概率仅仅对于稳态(steady state )有意义。这也意味着我们只能从的值中计算出长期量度。幸运的是,我们的关键量度CT 、WIP 、CT 与都是长期量度。分析排队系统的暂态(transient )(即,短期)行为很困难,我们不在这里讨论。

n p q q WIP

原子物理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 试计算氢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上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线速度和加速度。 解:电子在第一玻尔轨道上即年n=1。根据量子化条件, π φ2h n mvr p == 可得:频率 21211222ma h ma nh a v πππν= == 赫兹151058.6?= 速度:61110188.2/2?===ma h a v νπ米/秒 加速度:222122/10046.9//秒米?===a v r v w 试由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计算基态氢原子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 解:电离能为1E E E i -=∞,把氢原子的能级公式2 /n Rhc E n -=代入,得: Rhc hc R E H i =∞-=)1 1 1(2=电子伏特。 电离电势:60.13== e E V i i 伏特 第一激发能:20.1060.1343 43)2 111(2 2=?==-=Rhc hc R E H i 电子伏特 第一激发电势:20.101 1== e E V 伏特 用能量为电子伏特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问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基跃迁时,会出现那些波长的光谱线 解:把氢原子有基态激发到你n=2,3,4……等能级上去所需要的能量是: )1 11(22n hcR E H -= 其中6.13=H hcR 电子伏特 2.10)21 1(6.1321=-?=E 电子伏特 1.12)31 1(6.1322=-?=E 电子伏特 8.12)4 1 1(6.1323=-?=E 电子伏特 其中21E E 和小于电子伏特,3E 大于电子伏特。可见,具有电子伏特能量的电子不足以把基

态氢原子激发到4≥n 的能级上去,所以只能出现3≤n 的能级间的跃迁。跃迁时可能发出的光谱线的波长为: ο ο ο λλλλλλA R R A R R A R R H H H H H H 102598 )3 111( 1121543)2 111( 1 656536/5)3 121( 1 32 23 22 22 1221 ==-===-===-= 试估算一次电离的氦离子+ e H 、二次电离的锂离子+ i L 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电离电势、第一激发电势和赖曼系第一条谱线波长分别与氢原子的上述物理量之比值。 解:在估算时,不考虑原子核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即把原子核视为不动,这样简单些。 a)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的轨道半径: 3 1,2132,1,10529177.0443,2,1,44102 22 01212 2220= ======?==? ?===++++++ ++-Li H H Li H H H He Z Z r r Z Z r r Z Li Z H Z H Z me h a n Z n a mZe n h r e 径之比是因此,玻尔第一轨道半;,;对于;对于是核电荷数,对于一轨道半径;米,是氢原子的玻尔第其中ππεππε b) 氢和类氢离子的能量公式: ??=?=-=3,2,1,)4(222 12 220242n n Z E h n Z me E πεπ 其中基态能量。电子伏特,是氢原子的6.13)4(22 204 21-≈-=h me E πεπ 电离能之比: 9 00,4002 222== --==--+ ++ ++ H Li H Li H He H He Z Z E E Z Z E E c) 第一激发能之比: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学科概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目标,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相互转换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中北大学于1998年获批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依托“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电污染物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学科平台;形成了以北方通用动力研究院、柴油机高增压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山西省增压器工程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现拥有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24名,其中入选三晋学者、山西省BRJH、三晋英才等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多名。已承担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在动力机械系统设计、热流科学与工程、太阳能综合利用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二、培养目标 以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宽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洁净转化与利用、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专业知识,能从事能源、动力、环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人才。 三、培养年限 学术型硕士生培养年限3年,最长5年。提前答辩和延期答辩要经过严格审批,要求论文时间不少于1.5年。 四、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1、动力机械系统科学与结构技术 针对动力机械能量转化效率、清洁排放及可靠性,开展动力机械能量管理、内燃机增压与性能优化、清洁燃料燃烧与排气净化、动力机械系统复杂载荷环境下动态设计、寿命预测与抗疲劳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MBA课程教材及参考教材

2006秋季学期MBA课程教材及参考教材 一、 2006秋季脱产班课程教材及参考教材 (一)、管理信息系统(彭赓) (1)、肯尼思?劳登,管理信息系统精要—网络企业的组织和技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2)、参考教材 u 斯蒂芬?哈格等著,严建援等译,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 u 林达?阿普尔盖特,罗伯特?奥斯汀,沃伦?麦克法伦,公司信息战略与管理—教程与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u 吴琮番,谢清佳,管理信息系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u 黄梯云主编,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u 陈国青,雷凯,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u 仲秋雁,刘友德,管理信息系统,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二)数据模型与决策(董纪昌) 1、教材: 迪米特里斯.伯特西马斯、罗伯特.M.弗罗因德著,李新中译,《数据、模型与决策—管理科学基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中信出版社,2003。 2、主要参考书: (1)戴维.R.安德森等,《数据、模型与决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陈挺,《决策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 (3) G. Gregory, Decision Analysis, Pitman, London, 1988. (4)詹姆斯.R.埃文斯,《商业统计学精要》,2004-7-28 (5)韩伯棠,《管理运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施锡铨、范正绮,《决策与模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约翰.鲍威尔编著,吴亮、李洁译:《定量决策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三)战略管理(霍国庆) 1、教材: 1.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英文版,原书第6版),[美]Michael A. Hitt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 2. 战略管理案例集,霍国庆编,2005年。 2、主要参考书: 1. [美] F.R.戴维著,战略管理(第八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3。 2. [美]D.J. 科利斯、C.A. 科利斯,公司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大连,2000。 3. [美]M.E. 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北京,1997。 4. [美]M.E. 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北京,1997。 5. 贺力等,与100名老板对话精选本(1)(2)(3)(4)(5),经济管理出版社,北京,1998。 6. 李胜基著,胜局,沈阳出版社,沈阳,2002。 7. 吴晓波著,大败局,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01。 8. [美] J.C.柯林斯、J.C.波拉斯,基业常青,中信出版社,北京,2002。 9. [美] 吉姆 ? 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北京,2003 10. [英] 菲利普 ? 赛德勒,持续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11. [美] J.C.波拉斯,永续基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12. [美] 杰克 ? 韦尔奇,赢,中信出版社,北京,2005。 (四)、商务英语(李莉文)

2014工程热物理年会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2014年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将于2014年秋季由学会组织召开学术会议。现将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欢迎投稿。 一、征文内容,包括下列学科: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热机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多相流;流体机械。欢迎从事工程热物理各有关领域和能源、航空、航天、动力、发电、制冷、冶金、石油、煤炭、环境保护、材料等部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踊跃投稿,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二、要求应征稿件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公式正确、图表清晰、文字简练。 三、来稿有关要求如下:(1)题目:二号黑体字,一般不超过18个字;作者姓名:小四号仿宋体;作者单位、邮政编码:小五号宋体;联系电话、E-mail:五号宋体;(为便于联系请作者务必给出电话、E-mail)摘要:“摘要”二字为小五号黑体,摘要内容200字左右,为小五号宋体;关键词:“关键词”三字为小五号黑体,关键词一般为3~5个,为小五号宋体;引言、正文、结论:标题为小四号黑体,内容为五号宋体;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为五号黑体,内容为小五号宋体;插图:图说、图中字、坐标值均为小五号宋体,图及符号尽量插在文内。(2)所投稿件,一律使用Word电子文档,纸张大小:A4。页面设置,页边距:上4.0cm;下3.7cm;左3.5cm;右3.5cm。即:打字部分高22cm,宽14cm,单倍行距,切勿超出。稿件首页第一行左边打印“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右边打印稿件是属于第一项中所列举六个学科的“哪一个学科”;第二行左边打印“学术会议论文”,右边打印“编号:”,(号码暂空),均为小五号字,请注意不要再另设页眉页脚。 四、稿件无论录取与否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五、经审稿录取的论文由学会统一编号,并将审查意见通知第一作者。作者按上述格式修改后寄回学会,由学会统一出版。不符合格式要求的稿件,必须重新排印。 六、请勿一稿两投。凡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书籍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过的论文、报告,内容无重大改进者,恕不接受。 七、应征论文请发送到:xhlw@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请在邮件主题标明所投学科名称。 八、征文截止日期为2014年6月15日(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 九、经审查录取的论文在2014年7月底通知第一作者,8月1日尚未接到录取通知的作者请在8月20日前通过email:cset@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查询。 十、经学术会议评审出的优秀论文,将推荐在《工程热物理学报》上发表。 十一、学术会议的地点和开会日期,另行通知。 十二、欢迎各企业、事业单位来人、来函商讨各项业务事宜。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2013年9月

工厂供电(第二章)上课讲义

工厂供电 第二章工厂的电力负荷及其计算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2-1 电力负荷按重要程度分哪几级?各级负荷对供电电源有什么要求? 2-2 工厂用电设备按其工作制分哪几类?什么叫负荷持续率?它表征哪类设备的工作特性? 2-3 什么叫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什么叫年最大负荷和年平均负荷?什么叫负荷系数? 2-4 什么叫计算负荷?为什么计算负荷通常采用半小时最大负荷?正确确定计算负荷有何意义? 2-5 确定计算负荷的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各有什么特点?各适用于哪些场合? 2-6 在确定多组用电设备总的视在计算负荷和计算电流时,可否将各组的视在计算负荷和计算电流分别相加来求得?为 什么?应如何正确计算? 2-7 在接有单相用电设备的三相线路中,什么情况下可将单相设备与三相设备综合按三相负荷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计算 负荷? 2-8 什么叫平均功率因数和最大功率因数?各如何计算?各有何用途? 2-9 为什么要进行无功功率补偿?如何确定其补偿容量? 2-10 什么叫尖峰电流?如何计算单台和多台设备的尖峰电流?

第二章习题(红字标出的为应完成的作业) 2-1 某大批生产的机械加工车间,拥有金属切削机床电动机容量共800kW,通风机容量共56kW,线路电压为380V。试分别确定各组和车间的计算负荷、、和。 2-2 某机修车间,拥有冷加工机床52台,共200kW;行车1台,共5.1kW(ε=15%);通风机4台,共5kW;点焊机3台,共10.5kW(ε=65%)。车间采用220/380V三相四线制(TN-C系统)配电。试确定该车间的计算负荷、、和。 2-3 有一380V三相线路,供电给35台小批生产的冷加工机床电动机,总容量为85kW,其中较大容量的电动机有7.5kW 1台,4kW 3台,3kW 12台。试分别用需要系数法和二项式法确定其计算负荷、、和。2-4 某实验室拟装设5台220V单相加热器,其中1kW的3台,3kW的2台。试合理分配上列各加热器于220/380V线路上,并求 其计算负荷、、和。 2-5 某220/380V线路上,接有如表2-5所列的用电设备。试确定该线路的计算负荷、、和。 30P 30Q 30S 30I 30P 30Q 30S 30 I 30P 30Q 30S 30I 30P 30Q 30S 30I 30P 30Q 30S 30I 表2-5 习题2-5的负荷资料 2-6 某厂变电所装有一台630kVA 变压器,其二次侧(380V)的有功计算负荷为420kW ,无功计算负荷为350kvar 。试求此变电所一次侧(10kV )的计算负荷及其功率因数。如果功率因数未达到0.9,问此变电所低压母线上应装设多大并联电容器的容量才能达到要求? 4.5kW 6kW 3kW 10.3kVA(ε=50%) 17kVA(ε=100%) 21kVA(ε=65%) 单台设备容量 1122 1 1 设备台数C B A CA BC AB 接入相序220V 电热箱 380V 单头手动弧焊机 设备名称

关于大学物理教材.pdf

大学物理教材.pdf 文档介绍:1------------------------------第一章绪论§1.1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它的英文词physics来源于希腊文,原义是自然,而中文的含义是“物”(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理”(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中文含义与现代观点颇为吻合.现代观点认为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和运动,或物质世界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物质的基本组成及它们的相互作用.物质可以小至微观粒子——分子、原子以至“基本”粒子(elementaryparticles).所谓基本粒子,顾名思义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本身没有结构.然而基本与否与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对“基本”的理解有阶段性.有鉴于此,物理学家简单地称之为“粒子”.有时为了表达认识的层次,我们仍然可以说:“现阶段的基本粒子为……”.当前我们认为基本粒子有轻于(lepton)、夸克(quark)、光子(photon)和胶子(gluon)等等.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自由夸克.此外,分数电荷、磁单极也在寻找之列.我们周围的物体是物质的聚集状态.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感知大多数聚集状态的物质,并称它们为宏观(macroscopic)物质以区别前面所说的微观(microscopic)粒子.居间的尺度是介观(mesoscopic),而更大的尺度是宇观

(cosmological).场(field)传递相互作用,电磁场和引力场就是例子.在物理学的范围内,物质的运动是指机械运动、热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原子核和粒子间的反应等等.运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首先是作为物质 运动的舞台,但最后也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现在知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四种,即万有引力、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生前曾致力于统一场论的工作,试图用统一的理论来描述各

13 拉式计划体系

XJTU-IE, 2007.9-2008.9, M: xuchen.xu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徐琛), lucifer_tcl@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李慰祖) 第三篇 实践的原则 In matters of style, swim with the current; In maters of principle, stand like a rock. ——托马斯·杰斐逊 第十三章 拉式计划体系 We think in generalities, we live in detail. ——AN怀特海 13.1 引言 回忆起我们在本书的开始指出运营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基础知识(Basics) 1. 直觉(Intuition) 2. 3. 综合(Synthesis) 第一篇和第二篇中,我们几乎全部在讨论前两项。例如,第一篇中引进的工具和术语(如,EOQ、(Q,r)、BOM、MPS)与第二篇中变动性的量度(如,变异系数)和基本的排队概念都是对于制造经理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传统库存模型提供的洞察力,MRP,在第一篇中观察的JIT,产出、WIP与周期时间的工厂物理学关系以及在第二篇中开发的变动性原理都是制定良好运营决策所需要的强有力直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除了运营与第十一章的行为科学的比较,以及第十二章的质量的广泛方面有一些综合之外,我们几乎没有涉及过第三项,综合(synthesis)。现在我们要通过建立一个将第一篇和第二篇中发展的原则应用到实际制造问题的框架来填补这个重要的空白。 我们的方法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 组织不同层级处的问题需要不同水平的细节、建模建设和计划频率。 1. 不同层级之间的计划和分析工具必须一致。 2. 第一个前提促使我们针对具体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工具。不幸的是,在体系内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程序容易与第二个前提冲突。由于这种潜在的不一致性,常常可以看到工业中的某些计划工具被扩展应用到了它们不适合的场所。例如,我们曾工作过的一家工厂使用的排配工具计算各台机器处细节的、一分钟一分钟的(minute-by-minute)产量来产生两年的集结生产计划。这个工具对于短期计划(如,一条或一周)可能还是合适的,但用于长期计划就太麻烦了(输入数据和调试就用了一周时间!)。此外,向前几周之后它就非常不精确了,以致

半导体物理学答案 第二章

第五章 金属-半导体接触 1、 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置于真空中的金、银、铜三种金属和施主浓度皆为1×1016cm -3的锗、硅、砷化镓三种半导体的清洁表面,欲使其向真空发射电子,求各自的激发光临界波长。计算时需要的相关参数见表5-1和5-2(下同)。 解:根据能量与波长关系:λ γc h h E ==可得E hc = λ 金、银、铜三种金属的功函数分别为5.20eV 4.42eV 4.59eV 施主浓度皆为1×1016cm -3的锗、硅、砷化镓三种半导体的功函数分别为 4.31eV 4.25eV 4.17eV 对于金:nm E hc 239106.120.51031062.619 8 34=?????==--λ 对于银:nm E hc 281106.142.41031062.6198 34=?????==--λ 对于铜:nm E hc 270106.159.41031062.619 8 34=?????==--λ 对于锗:nm E hc 288106.131.41031062.619 8 34=?????==--λ 对于硅:nm E hc 292106.125.41031062.6198 34=?????==--λ 对于砷化镓:nm E hc 29810 6.11 7.41031062.619 8 34=?????==--λ 2、 计算N D = 5×1016cm -3 的n-Si 室温下的功函数。将其分别与铝、钨、铂三种金属的清洁 表面相接触,若不考虑表面态的影响,形成的是阻挡层还是反阻挡层?分别画出能带图说明之。 解:设室温下杂质全部电离,则其费米能级由n 0=N D =5?1015cm -3求得: 17 C C C 19 C 10ln 0.026ln 0.15 eV 2.810 D F N E E kT E E N =+=+=-? 其功函数即为:C () 4.050.15 4.20V S F W E E e χ=+-=+= 若将其与功函数较小的Al (W Al =4.18eV )接触,则形成反阻挡层,若将其与功函数 较大的Au (W Au =5.2eV )和Mo (W Mo =4.21eV )则形成阻挡层。 3、 用N D = 3×1015cm -3的 n-Si 与金属Cr 形成理想的肖特基势垒接触。求300K 下该接触的肖特基势垒高度及接触电势差,以及在5V 反偏压下的最大电场强度及势垒比电容。 解:室温下杂志强电离,费米能级为)ln( 0c D c F N N T k E E +=

17西交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考研资料与专业综合解析

研途宝考研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3791439.html,/ 门类/领域名称:工学[08] 一级学科/领域代码:[0807] 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本一级学科包含六个二级学科。其中热能工程学科,主要研究燃料燃烧及能量传递、转换和利用的原理与方法;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研究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其内部流体流动的规律;化工过程与机械学科,研究流体密封、过程设备检测及安全技术等设备和系统。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③ 301数学一④ 804材料科学基础或805工程热力学或806化工原理或807环境学或 808核工程基础(核反应堆物理分析、核反应堆热工分析各占50%)或810电路或812固体物理或813传热学或814计算机基础综合(含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或816工程力学(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或 818高等代数与线性代数或821有机化学或822普通物理学或843流体力学或842原子核物理 研究方向: 01工程热物理 02热能工程 03动力机械及工程 04流体机械及工程 05制冷及低温工程 06★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7★能源环境技术 201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课考研参考书目: 《原子核物理》杨福家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有机化学上、下册》胡宏纹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版)(英文版)》 CliffordA.Shaffer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年第三版; 《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学出版社 2010年版; 201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考研专业课资料: 《2017西安交通大学流体力学考研复习精编》 《西安交通大学814计算机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电子版)》 《2017西安交通大学工程热力学考研复习精编》 《2017西安交通大学流体力学考研冲刺宝典》

第0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业

物理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作业题 习题1 看仿P27-29所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见书后 习题2 (1)如果一系统从环境接受了160J 的功,内能增加了200J ,试问系统将吸收或是放出多少热?(2)一系统在膨胀过程中,对环境做了10540J 的功,同时吸收了27110J 的热,试问系统的内能变化为若干? [答案:(1) 吸收40J ;(2) 16570J] 习题3 一蓄电池其端电压为12V ,在输出电流为10A 下工作2小时,这时蓄电池的内能减少了1265000J ,试求算此过程中蓄电池将吸收还是放出多少热? [答案:放热401000J] 习题4 体积为4.10dm 3的理想气体作定温膨胀,其压力从106 Pa 降低到105 Pa,计算此过程所能作出的最大功为若干? [答案:9441J] 习题5 在25℃下,将50gN 2作定温可逆压缩,从105Pa 压级到2×106Pa ,试计算此过程的功。如果被压缩了的气体反抗恒定外压105Pa 作定温膨胀到原来的状态,问此膨胀过程的功又为若干? [答案:–1.33×104J ;4.20×103J] 习题6 计算1mol 理想气体在下列四个过程中所作的体积功。已知始态体积为25dm 3终态体积为100dm 3;始态及终态温度均为100℃。 (1)向真空膨胀; (2)在外压恒定为气体终态的压力下膨胀; (3)先在外压恒定为体积等于50dm 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膨胀,当膨胀到50dm 3(此时温度仍为100℃)以后,再在外压等于100 dm 3时气体的平衡压力下膨胀; (4)定温可逆膨胀。 试比较这四个过程的功。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0;2326J ;310l J ;4299J] 习题7 试证明对遵守范德华方程的1mol 实际气体来说,其定温可逆膨胀所作的功可用下式求算。 )11()ln(2 ,12,1,2,V V a b V b V RT W m m m -----= 已知范德华方程为 RT b V V a p m m =-+))((2 习题8 1mol 液体水在100℃和标准压力下蒸发,试计算此过程的体积功。 (1)已知在100℃和标准压力下,水蒸气的比体积(体积除以质量)为1677cm 3·g -1,水的比体积为1.043cm 3·g -1。 (2)假设水的体积比之蒸气的体积可略去不计,蒸气作为理想气体。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进展

浙江工业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 文献综述 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课程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进展 任课教师包士毅等 姓名赵李盼 2016年1月10日

多相流技术在泵研究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概述 两相流动主要分为气液和固液的混合运动。两相流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冶金,核能、冶金等领域。早在年,两相流就被用来减少波浪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此后,在工程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在河口用气泡幕防止盐水入侵控制水库和湖泊中的分层结构以及改善水质加速反应装置中的物质混合、热量交换、以及化学反应过程在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中,用纯氧曝气复氧来治理污染河流、消除黑臭。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火力发电厂的水力除灰系统中,和火力发电厂湿式石灰石洗涤法脱硫系统中。气液两相流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泡运动形态以及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气液两相流动中,气液两相的流速是不同的。在流动时,气液两相的流动结构又是多样的,而且,带有随机性。有关固液两相流的问题很早就己经提出。早在年就己经较系统地研究过明渠水流中泥沙的沉降和输运。于年研究过声波在泡沫液体中传播时强度的衰减。但是许多经验和研究成果分散在各个不同领域,交流不多。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刁`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归纳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用两相流的统一观点系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五十年代以后相关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内容包括两相流边界层,空化理论,流态化技术,喷管流动等。六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描述两相流运动规律的基本方程。两相流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并有了迅猛阶段,但迄今为止还没有非常成熟的体系,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方面都要依赖于经验数据,而且数据

PMC精益思想五步骤

PMC精益思想五步骤 本文拟以精益思想五步骤理解大野耐一的话“我们所做的,其实就是注意从接到顾客订单向顾客收账这期间的作业时间,由此剔除不能创造价值的浪费,以缩短作业时间。” 要先强调,精益思想五步骤是顺序相依、形成循环的“五步骤”(从步骤五回到步骤一的循环),而不是无关顺序、条列式的“五原则”。 1. 定义价值 2. 识别价值流 3. 畅流 4. 拉动 5. 尽善尽美 第一步定义价值——确定战略

个人认为定义价值是定义“移除客户限制的用途”。而价值的确定就是战略的选择。 大野耐一的话就是丰田的战略。透过移除顾客短交期多样化需求的限制,达到丰田缩短现金转换周期、建立汽车产业的目标。 二战后日本资源匮乏,丰田如果将资金压在库存上,有可能发生“黑字倒闭”,因此希望缩短现金转换周期,提高资金的周转。但,这个是丰田自己的想法,需要和客户的利益合一,一个双赢的方案。 当时,业界福特单一廉价的T型车具有成本与价格优势,但品种单一;通用则是提供多车型让消费者选择,移除顾客在车型选择的限制,满足顾客需求与福特竞争。 平准化生产,战术,的用途是移除顾客短交期多样化配置的限制! 买车的人,希望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配置,例如颜色,而且取车的时间要短。AAABBC AAABBC AAABBC……平准化的生产计划(补货),就是减少A款(黑色)库存,不生产过多、缩短喜欢C款(黄色)顾客的等待时间,即以少量的库存及频繁的小批量补货,满足顾客短交期多样化的需求也实现丰田缩短现金转换周期的目标,搭起双赢的桥梁。 在80年代,丰田低成本、高竞争力的汽车打入美国市场,让美国人讶异——日本能为什么美国不能? 大野耐一回答了美国人的提问。 第二步识别价值流——落地战略的要素与连接

北京蓝靛厂中学物理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篇)(Word版 含解析)

北京蓝靛厂中学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篇)(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如图所示,甲、乙、丙图中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初温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___两图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选择____ 两图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三个烧杯中a、b液体的质量必须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在研究不同燃料热值实验时,记录数据如下表: 燃料加热前液体温度/℃燃料燃尽时液体温度/℃燃料的热值/(J/kg)12040 2.4×106 22030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完全燃烧20g燃料1放出的热量为_____J,燃料2的热值是____J/kg; (3)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实验时,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min0123456 液体a25262728293031 液体b25272932343638 可知道:对液体a和液体b都加热6min,液体a吸收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比热容较大的是__________。 【答案】甲乙甲丙相等 4.8×104 1.2×106等于液体a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用不同的燃料给相同的液体加热,所以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 [2]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应用相同的燃料给不同的液体加热,所以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 [3]在实验中用上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所以要探究不同燃料的热值,除了燃料种类不同,其它物理量要控制相同,即液体的种类及其质量、初温要相同;同理要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时,除了液体种类不同,其它物理量要相同,即热源、燃料的质量要相同。 (2)[4]由表格数据知,完全燃烧20g燃料1放出的热量 Q放=m1q1=0.02kg×2.4×106J/kg=4.8×104J [5]完全燃烧10g燃料1放出的热量 44 1 4.810 1 J2J 1 22 .410 Q Q == =??? 放放 而甲图中,液体a吸收的热量等于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设液体的质量为m,据Q吸=cm(t-t0)得,液体a的比热容 () 3 4 1 10J 2 2 .4 1.210J ()(0) 40 Q Q c m t t m t t m m ? ==== --? ? - 吸放 ℃℃ 乙图中,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2 =Q吸2=cm(t'-t0')= 3 4 1.210J (3020) 1.210J m m ?-= ? ? ?℃℃ 则燃料2的热值 4 6 2 1.210J 1.210J/kg 0.01kg Q q m ? ===? 放2 燃料 (3)[6][7]在甲和丙中,用相同的热源给液体加热,在相同的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同,则a、b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分析表格数据知,吸收相同的热量,液体a升温慢,其比热容较大。 2.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想到一个问题:“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找来了小车、停表、刻度尺和充当斜面的木板进行探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影响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与小车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三: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物体下滑时的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而同一物体质量不变,高度越大势能越大,下滑速度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断定猜想二是正确的。(2)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在小车内放置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从高度相同的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由顶端下滑到底端的时间.小华测量的结果如下表,她怀疑第三次测量错误,这时她想起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对此她进行了反思: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小车的动能________,下滑时间缩短.于是修正了这一错误并

晶体是在物相转变的情况下形成的

晶体是在物相转变的情况下形成的。物相有三种,即气相、液相和固相。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由气相、液相转变成固相时形成晶体,固相之间也可以直接产生转变。 晶体生成的一般过程是先生成晶核,而后再逐渐长大。一般认为晶体从液相或气相中的生长有三个阶段:①介质达到过饱和、过冷却阶段;②成核阶段;②生长阶段。 在某种介质体系中,过饱和、过冷却状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整个体系的同时结晶。体系内各处首先出现瞬时的微细结晶粒子。这时由于温度或浓度的局部变化,外部撞击,或一些杂质粒子的影响,都会导致体系中出现局部过饱和度、过冷却度较高的区域,使结晶粒子的大小达到临界值以上。这种形成结晶微粒子的作用称之为成核作用。 介质体系内的质点同时进入不稳定状态形成新相,称为均匀成核作用。 在体系内的某些局部小区首先形成新相的核,称为不均匀成核作用。 均匀成核是指在一个体系内,各处的成核几宰相等,这要克服相当大的表面能位垒,即需要相当大的过冷却度才能成核。 非均匀成核过程是由于体系中已经存在某种不均匀性,例如悬浮的杂质微粒,容器壁上凹凸不平等,它们都有效地降低了表面能成核时的位垒,优先在这些具有不均匀性的地点形成晶核。因之在过冷却度很小时亦能局部地成核。 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所形成的核的数目称成核速度。它决定于物质的过饱和度或过冷却度。过饱和度和过冷却度越高,成核速度越大。成核速度还与介质的粘度有关,轮度大会阻碍物质的扩散,降低成核速度. 晶核形成后,将进一步成长。下面介绍关于晶体生长的两种主要的理论。 一、层生长理论 科塞尔(Kossel,1927)首先提出,后经斯特兰斯基(Stranski)加以发展的晶体的层生长理论亦称为科塞尔—斯特兰斯基理论。 它是论述在晶核的光滑表面上生长一层原子面时,质点在界面上进入晶格"座位"的最佳位置是具有三面凹入角的位置(图I-2-1中k)。质点在此位置上与晶核结合成键放出的能量最大。因为每一个来自环境相的新质点在环境相与新相界面的晶格上就位时,最可能结合的位置是能量上最有利的位置,即结合成键时应该是成键数目最多,释放出能量最大的位置。图I一2—1示质点在生长中的晶体表面上所可能有的各种生长位置: k为曲折面,具有三面凹人角,是最有利的生长位置;其次是S阶梯面,具有二面凹入角的位置;最不利的生长位置是A。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即晶体在理想情况下生长时,先长一条行列,然后长相邻的行列。在长满一层面网后,再开始长第二层面网。晶面(最外的面网)是平行向外推移而生长的。这就是晶体的层生长理论,用它可以解释如下的一些生长现象。 1)晶体常生长成为面平、棱直的多面体形态。 2)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环境可能有所变化,不同时刻生成的晶体在物性(如颜色)和成分等方面可能有细微的变化,因而在晶体的断面上常常可以看到带状构造(图I-2-2)。它表明晶面是平行向外推移生长的。 3)由于晶面是向外平行推移生长的,所以同种矿物不同晶体上对应晶面间的夹角不变。 4)晶体由小长大,许多晶面向外平行移动的轨迹形成以晶体中心为顶点的锥状体称为生长锥或砂钟状构造(图I-2-3、I-2-4、I-2-5)。在薄片中常常能看到。 然而晶体生长的实际情况要比简单层生长理论复杂得多。往往一次沉淀在一个晶面上的物质层的厚度可达几万或几十万个分子层。同时亦不一定是一层一层地顺序堆积,而是一层尚未长完,又有一个新层开始生长。这样继续生长下去的结果,使晶体表面不平坦,成为阶梯状称为晶面阶梯(图I-2-5)。科塞尔理论虽然有其正确的方面,但实际晶体生长过程并非完全按照二维层生长的机制进行的。因为当晶体的一层面网生长完成之后,再在其上开始生长第二层面网时有很大的困难,其原因是已长好的面网对溶液中质点的引力较小,不易克服质点的热振动使质点就位。因此,在过饱和度或过冷却度较低的情况下,晶的生长就需要用其它的生长机制加以解释。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如何,在晶体上哪些晶面发育,下面介绍有关这方面的几种主要理论。 一、布拉维法则 早在1855年,法国结晶学家布拉维(A.Bravis)从晶体具有空间格子构造的几何概念出发,论述了实际晶面与空间格子构造中面网之间的关系,即实际晶体的晶面常常平行网面结点密度最大的面网,这就是布拉维法则。 布拉维的这一结论系根据晶体上不同晶面的相对生长速度与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成反比的推论引导而出的。所谓晶面生长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晶面在其垂直方向上增长的厚度。如图I一2—9所示,晶面AB的网面上结点的密度最大,网面间距也最大,网面对外来质点的引力小,生长速度慢,晶面横向扩展,最终保留在晶体上;CD晶面次之;BC晶面的网面上结点密度最小,网面间距也就小,网面对外来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简介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简 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英文)名称: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s 一、学科概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其所涉及的主体行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支撑以及驱动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学科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燃烧学、化学反应原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多相流动力学、多相流热物理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光化学、电化学等为基础,以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节能与环保、可再生与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为重点研究方向,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力学、材料、能源资源、航空、机械、化工、仪器仪表、计算机与控制等多学科多领域,具有学科交叉集成度高、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等重要特征。本学科包含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工程等8个研究方向。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

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推动,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科学与应用技术体系。 当前,随着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和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及其它新能源已成为本学科的三大主要任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能源结构向多元化的转移以及用能设备和系统的高效低成本化、集成化、自动化、洁净无污染化。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是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它又与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 二、学科内涵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是以能源的高效洁净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为应用背景和最终目的,以研究能量的热、光、势能和动能等形式向功、电等形式转化或互逆转换的过程中能量转化、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等的一门工程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科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的理论基础。 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基础包括工程热力学、内流流体力学、两相与多相流动力学、传热传质学、多相流热物理学、化学反应原理及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燃烧学、多相流光热化学及光电化学、多相化学反应工程学、能源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热物性与热物理测试技术基础、热力系统动态特性学、生物流体力学热力学及传热学、火灾学等。

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一、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概述 工程热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能量以热的形式转化的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它研究各类热现象、热过程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工程实践。工程热物理学有着自己的基本定律: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Newton力学的定律、传热传质学的定律和化学动力学的定律。作为一门技术科学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的研究既包含知识创新的内容,也有许多技术创新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工程热物理学科是能源利用领域的主要基础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能源科技的进步。从人类利用能源和动力发展的历史看,古代人类几乎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人工或简单机械已经能够适应农耕社会的需要。近代以来,蒸汽机的发明唤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能源基础,则是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从小规模的发电技术,到大电网,支撑了大工业生产相应的大规模能源使用。石油、天然气在内燃机、柴油机中的广泛使用,奠定了现代交通基础,燃气轮机的技术进步使飞机突破声障,这些进一步适应了高度集中生产的需要。但是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且化石能源资源终将枯竭,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再一次主要地使用可再生能源。这预示着人类必将再次步入可再生能源时代——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建立在当代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崭新可再生能源时代。面对这个时代的召唤,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既要适应可再生能源分散的特点,又要能为大工业发展提供能源,需要构建分布与集中供能有机结合的新型能源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工程热物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和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将会出现许多伟大的变革,包括能源科技的重大发展。一些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如新型动力机械、新型发电技术、涌现的新能源等。 能源问题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关系全局的主要能源问题有:能源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矛盾尖锐;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能源短缺;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环境影响更加严重,减排治污、保护生态刻不容缓;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全球战略势在必行等。综上所述,我国面临能源和环境双重巨大压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瓶颈,是始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能源发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对我国至关重要,是确保清洁、经济、充足、安全能源供应的根本出路。大量研究和历史经验表明,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因此工程热物理等相关学科将承担起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与环境的重大需求,努力推进节能和科学用能已成为学科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而抓紧化石燃料的洁净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则是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战略重点。 二、近年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进展 (一)学科方向与进展 工程热物理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应用基础学科,就其主要研究领域应属技术学科,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背景。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分学科的基石是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目的是为从基本原理上考虑能源利用和环境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其它分支学科在热力学定律基础上,拥有各具特色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定律,传热传质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传热、传质定律,燃烧学分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等等。 1. 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分学科 热力学基础研究方面,在统计热力学及分子模拟领域有两方面进展,一是分形理论等新的分析手段的引进,取得了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统计热力学及分子模拟研究开始向实用化迈进。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的重大需求,各种余热驱动、低温余热利用以及大温差的制冷循环研究不断深入,吸收、吸附式制冷循环,复叠式制冷循环以及水基有机混合物相变蓄冷等新型蓄能技术被广泛研究。热声理论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热声制冷和热声发电技术在实验、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