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能背诵名句。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根据重点词语意思翻译句子。
4、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本文写法和主旨。
情感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具体授课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复习了一个单元的古文,请回顾思考复习古文的步骤方法。学生回答(预计可以回答出复习步骤:了解作者,出处;背诵默写原文;记忆重点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几个步骤复习《马说》。
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采用提问法:韩愈,字(),()代()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唐宋把大家”之一。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
背景资料: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曾三次上书宰相,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仕途坎坷。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
三、熟悉课文
1、齐背课文一边
2、将课文中的难写字、易错字写一写。
3、自读课文,找出名句重点句。(由学生自己找出,并说明理由)
教师明确:作者的观点句(揭示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文章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4、找一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由学生自己找并解释)教师提示:课下注释中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自己用已有知识无法译对的词;不太熟悉的虚词;特殊用法的词
试一试译句子:根据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整理作者的思路
学生自己说说作者的思路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本文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对论点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而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3、主题: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猛烈的抨击。
4、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文中的“伯乐”实际上比喻的是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
“千里马”比喻的是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的则是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5、写法:《马说》托物寓意,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6、拓展训练:古往今来,曾有许多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说说你知道的人及其发出的感慨。
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简要阐述。
作业:
1、复习《马说》
教学反思:
联系中考不紧密
缺少对中考古文考试形式,考点的联系
缺少对近几年中考题的分析和研究,应该将近几年的中考题找一找,看一看。
缺少综合
如加入中考考试题型的练习,字词部分,理解题部分,可用中考原题,可编写类似题型,让学生练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