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社会中的贫困:加尔布雷思的政治经济思想研究
《哲学的贫困》中的贫困理论逻辑研究
![《哲学的贫困》中的贫困理论逻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b090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8.png)
《哲学的贫困》中的贫困理论逻辑研究《哲学的贫困》是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斯(Herbert Marcuse)于1932年出版的一本哲学著作。
在书中,马尔库塞斯提出了贫困理论,对现代社会中的贫困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逻辑,从而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实提供了思想启示。
马尔库塞斯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两种形式的贫困,这两种贫困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整体。
他指出,物质贫困是指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经济困境和贫穷,使人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精神贫困则是指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受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压迫,导致人们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
为了研究这种贫困,马尔库塞斯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逻辑,即批判性理论逻辑。
这种逻辑主张超越传统的形而上学和科学理性,通过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揭示贫困的根源和机理。
批判性理论逻辑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解放和解救人类的权力。
马尔库塞斯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理论逻辑概念和观点。
首先,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贫困的根源和制度性因素。
在这个社会中,贫富悬殊和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物质资源和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其次,他强调了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限制和束缚,使人们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人格发展。
最后,他提出了超越贫困的解放和社会变革的理念,主张通过斗争和改变现有社会秩序,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尔库塞斯的《哲学的贫困》中的贫困理论逻辑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为人们深入理解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批判性理论逻辑的实践,人们可以重新审视社会现实,揭示贫困的根源和机理,并探索改变和解救的途径,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和发展。
加尔布雷思的市场经济理论述评
![加尔布雷思的市场经济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cc85163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2.png)
加尔布雷思的市场经济理论述评
张志勇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评论》
【年(卷),期】2000(000)001
【摘要】@@ 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现代制度学派的代表。
本文拟从市场经济角度,就“公共目标”、“生产者主权”、“二元结构”以及“制度变革”等方面,介绍评价加尔布雷思的经济理论。
rn 一、“公共目标”的偏离……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张志勇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新常态”视野中的加尔布雷思“平衡经济学” [J], 刘珍英;马拥军
2.J.K.罗琳戏谈笔名“罗伯特·加尔布雷思” [J], David Greene;德孟
3.马克思与加尔布雷思就业理论比较研究 [J], 储丽琴
4.大型企业的监管之道——梯若尔与加尔布雷思垄断理论的一个比较 [J], 吴俊
5.新型贫困:加尔布雷思的探究及其启示 [J], 张士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探讨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3adc1fbed5b9f3f90f1c3a.png)
探讨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作者:陈粉牙赵欢来源:《商情》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加尔布雷思的经济学研究主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中实际存在的两个内部矛盾以及由此所构建起来的经济思想体系,于此发现加尔布雷思从制度层面入手通过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的存在。
同时,运用整体分析方法厘清了整个美国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和存在的突出矛盾,此外,他的研究方法虽然属于现象描述法中的一种形式,但是却富有现代主流经济学整体上所缺乏的人文关怀和伦理含义。
【关键词】社会经济体系;加尔布雷思;经济学研究方法一、《经济学和公共目标》的研究方法总结(一)研究主体加尔布雷思立足美国经济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寻找问题根源的分析过程中注重结合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实际,定位于本国资本的所有者阶级。
虽然加尔布雷思所关注的研究主体与其他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无异,但是他却因袭了美国制度经济学的传统,即从制度入手研究经济问题,以公司结构、社会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把对公共目标的关切作为主导思想,理论焦点落脚于权力分配,二元体系作为理论框架,尽而其所提出的改革措施是以结构改革、权力均等化和收入均等化为主。
由此可知,加尔布雷思所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改良主义。
其中,最能体现加尔布雷思其思想特点就在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较为深刻地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内部运行存在的矛盾,因此,这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有所帮助。
(二)研究重点加尔布雷思的研究重点在于结构改革。
所谓结构主要侧重于制度设置层面,他认为,制度的合理与否以及公众目标的实现和被破坏程度远比经济增长幅度更为重要,为此,就必须全面分析构成结构的制度形式,从小到家庭大到工会、垄断组织、国家等都属于制度所研究的范畴。
加尔布雷思认为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社会中的诸多不平等现象、无意义和无价值的革新、对政府的控制权、通货膨胀、市场行业间缺乏协调性等都属于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也正是现实问题的一部分。
加尔布雷思经济思想评价
![加尔布雷思经济思想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b47eb166bd97f192279e959.png)
了美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 并 对主流 经济 学进 行 了深刻 的批 判 。他认 为 大型 企业是 现代 经济 的支柱 、 “ 看不 见的手 “ 不 能至使 社会福利 自动达到最 大化 , 政府 和 计划应 当发挥 相应 的作 用。本文 分析和评价 了加 尔布 雷思的经 济思 想, 并希 望找 出对我 国现 阶段经 济发展具有指 导意 义的思想、理论 和方 法。 关键 词 : 加 尔布 雷思 ; 生产者主权 ; 技 术 阶级 ; 二 元体 系; 新社会主 义
一
、
基 本理论介绍
1 、权力转移理论 。从加尔布雷思看来 , 经济 中最主要的生产要 素的重要性是不断改变 的。在 同一社 会的不 同时期或者不 同的社 会 中, 谁掌握 了最重要的生产要 素, 谁就掌握 了权力。资本主义之 前,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 因此 , 权力就归地主所有 。随着资本 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 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变成了资本, 所 以权力就转 向 了资本家。在后工业化时期, 技术在汽车 、钢铁工业的发展 , 导致企 业的任务和性 质发生深刻 巨变。权力转移到了 “ 技术结构阶层 ” 的知识所有者 手中。这种权力的变动使大公司内部 的人群关系和 利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 2 、生产者主权理论 。生产者主权指的是生产者决定产 品的生 产及价格的定制, 消费者要依据生产者的意愿进行购买和消费。加 尔布雷思认为如果生产创造了它要设法满足的需求 , 或者需求与生 产同时出现 , 那么需求的迫切性就不能再被用来为生产迫切性进行 辩解 。在现实中, 由于大型企业垄断因素的存在, 市场不能实现 自由 的最优配置 , 从而限制了消费者主权的发挥 。生产者凭借生产能力 优势所形成 的规模经济 、专利占有和产品差异等形成 了对 产品生 产的独 占。生产者垄断使得生产者主权增强。他们可 以抵制新厂 商的进入 , 减少竞争 , 而且还可 以获得额外利润 。同时, 消费者要 比 以往付出更高的价格进行购买, 消费者剩余减少 , 利益流向的垄断生 产者。 3 、二元体系理论 。加尔布雷思认为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为支 撑的美 国是一个二元体系 , 由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构成。计划体系, 是指 由一千多家大型公司组成的。它能有计划地 进行生产 、经营 和销售 , 同时也拥有操纵价格 的能力 , 支配消费者 。 而市场系统是 由为数众 多的小企业主 、农场主、个体经营者等组成 的。市场系 统是受市场力量支配的, 由市场的变化决定其命运。这两个系统不 断相互影响, 但是双方的地位和权利是不平等的。 4 、新社会主义理论。加尔布雷思认为, 现代工业系统的不同技 术组织形式体现 了不同的社会制度 , 分别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将会趋 同, 计划和市场将达到新 的平衡。通过限制资本主义社会计划体系 的权力 , 提高市场体系的地位 , 就能够在这两个部 门间实现权力和收 人的均等化 , 从而实现 “ 新社会主义”。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e1252d1a8956bec0875e37a.png)
现代经济学十大主流理论及基本观点经济学派,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
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
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目前最为活跃的经济学派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二者对政府干预的看法截然相反。
而国内比较流行的奥地利学派,并不处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位置。
当前,现代经济学的十大主流学派如下:一、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古典综合派是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由对立转向共存和相互融合形成的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2.基本观点(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
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⑷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1.理论背景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
富裕社会中贫困的消除:加尔布雷思的探究及启示
![富裕社会中贫困的消除:加尔布雷思的探究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ae2b0c7551810a6f424861f.png)
富裕社会中贫困的消除:加尔布雷思的探究及启示作者:张士引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5期[摘要]贫困表现为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富裕社会”中的贫困表现为私人生产、物质生产的过剩和公共生产、精神生产的不足。
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富裕社会”中贫困的原因是不平衡的“二元经济体系”,只要实行“新社会主义”,实现“计划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平衡,就能解决“富裕”背后的贫困问题。
由于这一设想是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所以,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改良。
只有扬弃经济学的“传统智慧”,建构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生产”经济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富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富裕社会;贫困;二元经济体系;新社会主义;“全面生产”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5-0141-07Abstract:Poverty is that the basic need of people can not meet. The poverty of “affluent society” is mainly the surplus of private production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public production and spirit production. “Total production” refers to meeting the comprehensive needs of people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Galbraith’s “affluent society” theory,unbalanced “dual economy”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poverty.Implementing the “new socialism” and constructing “balance” Economics is the main solution to the poverty. The precondition of his measures is not to change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capitalism,which determines that it can only be a palliative improvement. Only by abandoning the “traditional wisdom” of economics,establishing“total production” economics to promot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can we eliminate the poverty problem in the “affluent society”.Key words:affluent society; poverty;dual economy;new socialism;“total production” economics[收稿日期]2015-07-02[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自由个性之路——基于劳动异化、物化及其扬弃的视角”(CXJJ—2014—428)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和威廉·米尔博格在其《经济社会的起源》一书中提到:“在美国主要城市里的人行道上,看到无家可归的人蜷缩成一团,这告诉我们即使富裕的国家也会窝藏着贫困。
希望中的丰裕社会天天中彩票被央视点名
![希望中的丰裕社会天天中彩票被央视点名](https://img.taocdn.com/s3/m/29979a8677232f60dccca1d0.png)
《希望中的丰裕社会:天天中彩票被央视点名》摘要:了解农民的需求,解释在经济增长中农民需求的变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吃好饭的标志是经常打牙祭,中国农民最大的牙祭是春节,“春天来、春天来,大人盼犁田,小孩盼过年”,在农业社会,“文化”这一概念有特定含义,从经济学的原理看,文化与交流、沟通、认同有关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平稳增长,在国力、财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城乡的收入差距被不断拉大,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速度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看病难、行路难等诸多问题突显城乡发展的巨大反差。
在这一背景下,与共同富裕理念相悖的态势使人们必须正视农村的欠发达问题。
目前有关的关注一般倾向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农民的生活从痛苦的角度考察较多,先验上就设定农民是不幸的;二是从供给的角度来考察和关注农户,例如:从资本、劳动力等供给要素的资源配置上给予关注和支持。
但我认为,如果换一种考察的角度,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来体验农民的喜怒哀乐,从快乐与痛苦的权衡中来考察农民的幸福与福祉所在,并且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农民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从而把握农村社会变化的规律,可能更有利于解剖农民的经济行为。
塞林斯在他的名著《原初丰裕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版)中指出:原始社会人们的经济需求不是无限制的,在手段与目标之间,手段足以负担那些有节制的目标,人们的流动需求限制了贪欲的增长。
的确,经济学的存在就缘于人们的欲求始终超过供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尔布雷思在他的代表作《丰裕社会》中说:达到丰裕社会有两个途径,不外乎是生产多些或是需求少些,人们的需求大而无限,其手段虽可改善但毕竟有限,两者差距靠生产来缩小。
从这个意义上讲,丰裕就是快乐的满足。
丰裕不能仅仅用物质丰富的程度来给予界定。
马克思也同意这一看法,他曾说过:在穷国人们过得很舒服,在富国人们一般都可怜。
为什么呢?在欠发达经济中,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较低生活水平之上的。
加尔布雷斯提出“富裕社会”:私人富足与公共贫穷
![加尔布雷斯提出“富裕社会”:私人富足与公共贫穷](https://img.taocdn.com/s3/m/ebc6320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a.png)
加尔布雷斯提出“富裕社会”:私人富足与公共贫穷提出“富裕社会”概念的美国自由派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去年刚刚去世,享年97岁。
他一生著有30余部作品,1958年出版的《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一译丰裕社会),堪称其中最著名的。
它迫使一个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价值观,因而被视为可以和《有闲阶级论》、《孤独的人群》、《权力精英》等相媲美的美国现代思想经典。
深具历史感的加尔布雷斯写道,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内,“冻饿和疾病”威胁着几乎每一个人。
“贫困是一个世界上无处不在的事实。
然而我们明显摆脱了它。
”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人们一扫对大萧条卷土重来的恐慌,经济呈现一派繁荣之势。
20世纪30年代,美国平均失业率高达18.2%;到50年代,只有4.5%。
1946年,仅仅8000个家庭拥有电视;到1960年,90%的家庭都看上了电视。
然而,在这种富裕当中,加尔布雷斯却看出了问题。
他写道:“开着桃木内饰、配备空调、动力转向和刹车功能的汽车出游的家庭,穿过了坑坑洼洼、垃圾遍地、建筑破败、广告林立和到处拉着乱七八糟电线的城市,到达了被商业艺术遮蔽不见的乡村。
”书中提出一个二元命题:“私人的富足和公共的污秽”(private opulence and public squalor),意思是说,美国市场上虽然充斥着消费性商品,但社会服务却相当贫乏,发展起来的经济并未适当地满足社区需求。
关于私人富足,加尔布雷斯认为,经济学向来关心短缺,而现在,基本需要已得到广泛满足,消费者变得厌烦充裕,被下一步想要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弄得糊里糊涂;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容易接受广告和推销的宣传,人为地产生某些兴趣和偏好。
这样一些兴趣和偏好是通过唤起人们最低级的本能、欲望和不安定感而蓄意制造的。
他对消费主义大肆攻击,指责消费者借贷过度,严厉批判大企业对于社会和市场的过度控制,强调私人财富的过度累积会牺牲公共利益。
2021《经济学与公共目标》中的“二元体系论”研究范文2
![2021《经济学与公共目标》中的“二元体系论”研究范文2](https://img.taocdn.com/s3/m/894090b1f5335a8103d22043.png)
2021《经济学与公共目标》中的“二元体系论”研究范文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政治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认为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而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然而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相似和相通之处大大增加,因此在西方国家中引发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趋同论”.“趋同论”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可以互相融合,趋同为一种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新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找到适应中国历史和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
1973年加尔布雷思出版了他最着名的理论代表作《经济学与公共目标》,书本中提出的“二元体系论”、“结构改革论”和“新社会主义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危机现象的起源,大型垄断企业对个体生产者和小企业的剥削的本质等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掀起一股强烈的热潮。
这对我们新一代中国人探索新社会主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二元体系的含义 加尔布雷思作为美国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把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是一种不幸,把资源配置与利用作为研究对象是一种错误。
他坚持以“公共目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以制度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且以此提出了二元体系理论。
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包括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元体系”模式。
一个称之为“计划体系”,它是由一千家左右大公司组成的有组织的经济,实行计划生产和计划销售。
在计划体系范围内,权力掌握在技术和管理人员手中,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公司的稳定发展,大企业控制着市场和价格。
另一个称之为“市场体系”,它由一千二百万家分散的小企业、农场、个体生产者组成,完全听任于市场。
在市场体系范围内,所有者仍然掌握着权力,追求最大限度利润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目标,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消费者主权。
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3c04572be23482fb4da4c45.png)
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综述作者:舒浪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阐述了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的概念内容,并对已有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概念比较(一)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研究的发源地是美国。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在《富裕社会》中首次正式提出生活质量这一概念。
此后,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对于生活质量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有:罗斯托(1971)认为,“生活质量是与经济增长阶段相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必然产物”。
加尔布雷斯(1958)认为:“生活质量是指人们生活舒适、便利程度以及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或乐趣”。
苏斯耐和费舍(1987)认为:“生活质量含有所有满足需要的各种感觉,不管是强的还是弱的,正的还是负的”。
坎贝尔等在1976年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
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形成了一些关于生活质量的定义。
如林南(1987)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全面评价。
” 周长城(2001)将生活质量定义为:“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风笑天,易松国(1995)认为生活质量是“社会成员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方面情况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社会个体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感”。
(二)主观生活质量国外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多数国外学者倾向于将主观生活质量等同于主观幸福感,他们认为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应侧重于对人们的态度、期望、感受、欲望、价值等方面的考察,着眼于人们的幸福体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就是主观生活质量。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Diener(1999)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包括情感成份和认知成份。
哲学的贫困专题教育课件
![哲学的贫困专题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e173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4.png)
• 在《哲学旳贫困》一书中,马克思对普鲁东进行了彻底旳 清算。他经过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旳努力,揭发了普鲁 东对资本主义批判旳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旳反革命特征。
• 在这本书中,马克思对普鲁东价值论旳经济学批判与对普 鲁东旳历史观措施论旳批判是分别进行旳。对资产阶级自 然主义历史观和形而上学措施论旳批判与肯定李嘉图旳价 值理论同步发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
• 在这本书旳第一章中,马克思直接批评普鲁东旳价值理论。 在上面旳讨论中,普鲁东旳经济范围往往是一种与神学式 旳假哲学混杂在一起旳东西,用马克思旳话来说,就是 “分工和这种分工所涉及旳互换等都是凭空掉下来旳。” (注:马克思:《哲学旳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第78页。)
• 普鲁东根本不懂得人类社会生活存在旳历史性特征。 • 例如“互换有它自己旳历史,它经历各个不同旳阶段”。如在中世纪,
• 第八章普鲁东用了一种非常吓人旳标题: “人和上帝在矛盾律下旳责任,或天命旳 解答”。他还在鼓吹:“社会旳任务就在 于不断地处理它旳二律背反”。(注:普 鲁东:《贫困旳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第327页。)
• 例如人旳理性与无限旳神性矛盾,劳动与资本旳矛盾(社会发展中旳 二律背反)。“劳动,发明了工作措施和机器,因而无可限量地增长 了它旳力量,然后用竞争来鼓励工业旳天才,用资本旳利润和企业旳 特权来确保它旳收获,从而使阶级社会旳组织变得更为深刻,更是不 可防止旳”。普鲁东说,“有关这一切,不应该指责任何人”。(注: 普鲁东:《贫困旳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34页。)
6、《哲学旳贫困》研究内容
• 在当初,这种现实旳研究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旳经 济学实证批判,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旳分阶段详细旳现实旳历史 反思。
经济学必读十大书籍
![经济学必读十大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3254fec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c.png)
经济学必读十大书籍1、《国富论》亚当斯密《国富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作为第一本科学讨论政治经济原理的书籍,它是之后所有经济学思想的源泉。
斯密关于资本积累、增长、长期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观点至今仍影响着当代经济学。
2、《资本论》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是理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社会和阶级冲突理论的标志性著作。
这本著作尖锐地批评了私有制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在英国的生活形成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新的观点。
他认为资本主义会不断产生财富和福利的分化,并预测资本主义会被生产方式的共同所有制体系所废弃和取代。
《资本论》一经出版就迅速受到了社会主义党派领导人的青睐,尤其在俄罗斯和德国,最终在全世界流行,进而变成了“工人阶级的指南”(恩格斯)。
3、《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这本书影响力极大,争论也极大,时至今日,《通论》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通论》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动物精神”仍然是最重要的内容。
4、《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波兰尼《大转型》是波兰尼对于经济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他研究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并解释了自由市场的缺陷,还解释了无节制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可怕社会后果。
5、《全球化及其不满》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就是斯蒂格利茨对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经济事件的研究,他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如此憎恨全球化。
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改革路径对当今的部分国家逆全球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6、《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向全世界介绍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这也极大地改变了全世界经济学的思考方式。
7、《有闲阶级论》凡勃仑《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仑研究了美国富饶的社会。
凡勃仑对演化过程的分析将贪婪视为现代经济体系的至高动机。
有闲阶层真正的用处在于什么?这就必须从制度的起源与演化,加上社会特征来进行回答。
8、《The Affluent Society》加尔布雷斯《The Affluent Society》是加尔布雷斯对战后美国的私人财富与公共贫困的研究。
加尔布雷斯理论与政策主张·
![加尔布雷斯理论与政策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674ce3212f60ddccda38a025.png)
第二,大公司及“专家组合”力图保持其独立 性。加尔布雷斯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 大公司及“专家组合”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一趋势,使得大公司中的资本家被剥夺了实 际权利;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公司组织结构要 简单得多,计划化的许多职能由国家执行,但 公司也反对党政机关和工会等外部力量的干涉。 第三,国家调节总供求、物价和工资,这在 资本主家在培训人员方面的作用加强。在 加尔布雷斯看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达, 政府就必须兴办教育,加强人才的培养。
在丰裕社会中,人们的心理性需求的比 重不断加大,而心理性需求的特点之一 是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这样就存在 对其引导和管理的可能,有条件做到这 一点的只有大公司。 再次,大公司资金雄厚,自身积累能力 强,可以摆脱银行界的控制。最后,大 公司具有影响政府的能力。政府在某种 程度上是为大公司服务的。 相比之下,市场体系处于明显的不利地 位;小公司无力操控价格,是价格的接 受者;小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小,无法 对消费者进行引导;小公司本小利微, 无法摆脱金融界的控制;小公司更无力 影响政府。
另一个是最近几年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提 出的二元经济,后者是郎咸平在他一贯主 张的全球产业链理论基础上,指出民营企 业投资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出现“过冷” 和“过热”的投资部门,使得通货膨胀和 通货紧缩同时存在,经济结构扭曲化。 而本文中二元经济体系指的是具有垄断性 质的国有企业体系和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
经济政策主张
社会统制 与 国民经济计划
结构改革
社会统制与国民经济计划
调节总需求以消除失业 加强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 要制定教育和培训职工的人力政策 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是社会统制的最主 要内容
结构改革
实行“信念解放” 消除二元体系的不平等
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
![加尔布雷思-丰裕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2aa868dc76a20029bd642d32.png)
主要著作
《美國資本主義:抗衡力量的概念》(1952年)
《1929年大崩盤》(1955年)
《豐裕社會》(1958年)(《好社會:人道的
記事本》加爾佈雷思晚年力作,是對其名著 《豐裕社會》觀念的補充修正。) 《新工業國》(1967年) 《經濟學與公共目標》(1973年) 《不確定的年代》(1976年) 《一個永久開明人士的記述》(1971年)
《丰裕社会》
在加尔布雷斯看来, “看不见的手”有促使私人经济繁荣和公 营经济凋敝的趋势。国市场上虽然充斥着消费性商品, 但社会 服务却相当贫乏。商品繁荣剥夺了诸如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街 道、良好的学校、高雅的艺术等社会福利。如果人们在个人奢 侈消费上开支少一些, 在外部公共环境上开支多一些, 那么美 国人民的生活就会更长远, 更有意义。书中提出一个二元命题: “私人的富足和公共的污秽”( private opulence and public squalor) , 下面这段描述可谓入木三分: 开着桃木内饰、配备空调、动开着桃木内饰、配备空调、动力 转向和机动刹车功能的汽车出游的家庭, 穿过了一座座坑坑洼 洼、垃圾遍地、建筑破败、广告林立和到处立着横七竖八的电 线杆的城市, 到达了几乎被商业艺术遮蔽不见的乡村⋯⋯。他们 从便携式冰箱里取出包装精美的食物, 在污浊的河流边野餐。 他们在一个停车场过夜, 这里危及着公共卫生和道德。他们躺 在尼龙帐篷下面的气垫床上, 被腐败的垃圾散பைடு நூலகம்出的阵阵恶臭 包裹着, 就在入睡前, 或许他们会反思幸福为何如此不均等。 难道这就是美国的精英吗?
《丰裕社会》对中国的启示
读着加尔布雷斯对美国人当年处境的描
述,的确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时下 的中国社会。 我国自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现在举 国上下正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 目标的新要求。无疑中国称得上是丰裕 社会。丰裕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大 多数人富裕少数人贫困。在丰裕社会中, 富裕与贫困反差极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c7f3177c8d376eeaeaa31d0.png)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论不同理论语境中“贫困”的意蕴
![论不同理论语境中“贫困”的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723cef6a71fe910ef02df838.png)
论多重理论语境中“贫困”之意蕴杨楹内容提要:本文侧力对蒲鲁东、马克思和波普尔三个不同理论语境中的“贫困”进行深度地挖掘,具体解读并揭示“贫困”的本质内涵,进而梳理出“贫困”的具体表征。
首先,论述了蒲鲁东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标准的确立,误判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贫困”;其次,马克思从七个层面,批判与揭露了蒲鲁东哲学,进而指向德国哲学的“贫困”之实质所在,同时深刻地阐释了历史唯物论的重要思想;最后,通过对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语境中“贫困”之批判进行理论甄别,透析与反驳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误判中所持守的证伪主义原则。
最后文章强调,“理论”要超越“贫困”,就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导向,方可彰显出理论在批判现实、建构未来之途上的革命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贫困蒲鲁东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应该说,“贫困”是一个充满着丰富内涵的“范畴”,在不同的理论语境中,其所指之差异性是明显的,由此构成“贫困”的多维含义,如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进入不同理论的具体语境中,追问与落实其“贫困”具体而真实的内涵,免于抽象疏泛之论。
一蒲鲁东在《经济矛盾的体系·贫困的哲学》一书中,对以前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贫乏”予以了总结,进而“批判”此前的经济学家们只讲经济学,而未能以“哲学的方式”来使经济学具有逻辑,未能使经济学变为“形而上学”,如此,“哲学”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是如此的“贫困”而未能得到充分地彰显。
而将政治经济学变为“行动中的形而上学”,恰好是蒲鲁东自己的历史任务。
从蒲鲁东的理论视野来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并且其理论支撑与内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为此,蒲鲁东判断作为“矛盾的体系”之经济学中的“哲学”是“贫困的”。
其“贫困”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在蒲鲁东看来,李嘉图、亚当.斯密以及他之前的一切经济学家,都未能真正把握住经济关系的“形而上学本质”,并且充满着矛盾,正如他所说“这种政治经济学真是一团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裕社会中的贫困:加尔布雷思的政治经济思想研究刘合波【专题名称】理论经济学【专题号】F11【复印期号】2014年01期【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13年9期第110~115页【英文标题】Poverty in a Wealthy Society: A Study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Thought by Galbraith【作者简介】刘合波,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世纪50年代,美国进入了富裕社会,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与以往时期的贫困不同,富裕社会的贫困问题有了很大的变化,加尔布雷思将这种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题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贫穷,一种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贫乏。
对这两种贫困问题,加尔布雷思是通过与富裕社会中私人财富与产品的富足的对比来展开分析的。
加尔布雷思对当时美国社会问题作了现实反思,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分析了富裕社会中贫困的根源、贫富不均现象存在的动因,提出了富裕社会中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对富裕社会的目标也阐述了自己的设想,这些思考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解读加尔布雷思的《富裕社会》和《美好社会》两部著作的基础上,解析富裕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题,以此来阐释加尔布雷思的政治经济思想。
一、富裕社会中人的贫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贫困问题一直是诸多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对贫困的原因的研究就是对大部分人类的堕落原因的研究。
”那时城乡的很多人都缺乏必要的衣食和住房,他们劳累过度、教育不良,更谈不上休息和闲暇。
(马歇尔,第24-25页)阿玛蒂亚·森也在其专著《贫困与饥荒》中,将贫困问题与政策定义、不平等、伦理及贫困产生的后果分离开来,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学术的抽象,认为贫困是按照一个社会的当前最低生活水平对穷人困境的描述。
(Sen,pp.9-10,22-23)马歇尔所描述的是20世纪初英格兰的贫困状况,阿玛蒂亚·森则是以印度、孟加拉等欠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与上述两位学者研究的现实基础大为不同,当时的美国已进入富裕社会阶段,贫困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无论在哪一个阶段或国家,人的贫困始终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尔布雷思对富裕社会中人的贫困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贫困的研究维度。
他认为,富裕社会中人的贫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绝对贫困。
在富裕社会中,尽管这种社会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消除大规模贫困的能力与手段,但还不能确保贫困的消除。
(加尔布雷思,2009年a,中译者序,第4页。
下引加尔布雷斯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二是相对贫困,即尽管社会整体富裕了,但仍有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社会共同体的平均收入,在此情况下,即使他们的收入足以生存,他们也依然是贫穷的。
他们既达不到共同体一般的评价标准,其生活层次也超出了共同体可接受的范围。
(同上,第225页)鉴于富裕社会中贫困问题所发生的变化,加尔布雷斯将贫困群体分为两类:个案贫穷与孤岛贫穷。
在每一个共同体中都存在着贫困的个体或家庭,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也不管这个共同体的富庶与时代的繁荣程度如何,都会有经济窘迫、生活条件较差的个体或家庭存在。
这些个体或家庭就属于个案贫穷。
加尔布雷思认为,个案贫穷总是与遭受贫穷的个人的某些特征具有某种联系,这些个体或家庭的某些特征使其不能参与到共同体的普遍繁荣之中,如智障、疾病或教育状况不佳等因素,都使其处于共同体的繁荣之外。
(2009年a,第226页)所谓孤岛贫穷,是大多数的现代贫困都具有的特性,这就是农村和城市中的贫民窟。
孤岛贫穷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所有社会共同体常见的各种力量限制或完全阻止了“孤岛”中的成员参与到具有稳定回报的经济生活中去,这些力量包括落后的经济状况等因素,而当这些孤岛贫民因之而集中于一隅时,这种状况会变得尤为严重。
“家庭的无助和被社会抛弃的感觉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衰落,都是这种共同灾难的产物”。
(同上,第228页) 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底层的情况每况愈下的反常现象,亨利·乔治曾指出这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结果。
(乔治,第15-17页)在美国进入富裕社会后,加尔布雷思也指出了同样的问题。
他认为正是由于产值的增长,而不是收入的再分配,使普通人的福利在物质方面有了大幅改善的可能,但这种增长却为处于收入金字塔底层的群体留下永远存在的边际贫穷。
(2009年a,第77-78页)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总体上来说私人已经比较富足,但在农村和城市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贫困群体,相当一部分人仍生活在社会共同体的平均水平之下。
然而,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加重了这种情势,从而导致了富裕社会中的贫富不均问题依然存续。
到60年代,贫困已经成为美国严肃的政治批判的主题。
但对于贫富不均的问题,美国政府已经多年未做过任何努力来改变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了。
到70年代初,美国社会中收入贫富差距问题并不乐观。
在加尔布雷思看来,与在其他社会阶段中贫富不均现象受到普遍关注的情形相比,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作为经济问题的贫富不均现象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在美国尤其如此。
关于这种关注度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加尔布雷思认为是日趋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并没有显示出形成暴力行动的倾向。
在富裕社会中,贫富不均的问题已较容易地为社会所接受,也被认为已无法激发起深层的恐惧。
(同上,第68-70页)凯恩斯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需要,即必需性需要;另一类是相对需要,也就是当这种需求的满足会产生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时才会感到的需要。
(凯恩斯,第274页)处于富裕社会期的美国已经渡过了奢侈与炫耀性消费的阶段,这也是影响国民对贫富不均问题态度的重要因素。
加尔布雷思认为是产量的增加导致了这种变化,并使富裕社会对贫富不均问题的关注度下降。
在发达国家,增加产量是再分配手段之外的一个可行性选择,它是由于贫富不均问题导致的紧张关系的调节剂。
增加产量会使贫富双方都能受益,可以缓解社会中因贫富不均而导致的棘手问题或冲突。
(2009年a,第77页)因此,整个社会对于生产的极大关注,弱化了生产本身所应具有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基本功能。
相反,生产成了衡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准,这就背离了生产最初的功能,而且这种生产增加所带来的边际贫困问题也被边缘化了。
另外,人们将关注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私人产品的生产上,使生产的初衷发生了质的变化,增加生产也成为转移视线、缓解矛盾的另一种选择,从而进一步淡化了对贫富不均问题的关注。
上述内容表明,在富裕社会里,贫困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多数人的问题,但生产率的提高却无法彻底解决富裕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题,而且正是由于生产的增加使人们转移了对生活在分配收入金字塔底层的贫困民众的关注。
在个案贫穷中,个体由于所具有的缺陷而无法融入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去,使其失去了脱离贫困的机会。
另外,在富裕社会中,社会进步尚未消解整个社会共同体对某些个体的种种限制和这些个体融入社会的障碍,富裕社会也因之而不能消除孤岛贫穷问题。
财富的不平等及巨大的财富与极度贫困并存的现象是不合理的,这是美国经济体系的一个严重缺陷。
(马歇尔,第364-365页)因此,富裕社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为这些群体改变贫困现状创造条件,否则,即使社会进步了也无法有效解决富裕社会中人的贫穷问题。
二、富裕社会中的公共贫困伴随社会的发展,私人财富得到了巨大的增长,但个人的高收入不足以使其免于疾病与无知,也难以保证其在教育和经济安全等方面占有有利的地位。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其终生操劳,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
(Tawney,p.126)这就需要国家或社会为满足集体需求而提供产品或服务,此即为公共产品或服务。
在富裕社会里,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贫乏是贫困问题中另一个维度的内容。
私人产品的富足与公共产品的匮乏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与严重失衡,是富裕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加尔布雷思一直在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他认为政府的不作为、生产社会对财富增长的过度追求,是导致公共贫困的重要因素,而这又进一步促发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衣、食、住和有序的环境为人们生活所必需,其中后者是前三者的保障。
但加尔布雷思认为,政府提供的秩序常常是昂贵却又不可靠的,保障秩序也常成为政府剥夺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的借口,这种情况在富裕社会中依然存在。
作为一种必须集体支付的服务,如市容管理、公共安全、疾病控制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尽管这些是在直接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进入人们的整体需求计划中的,但其亟需性的增长可能超过财富增长的速度。
特别是在财富增长与人口数量和密度同步增长的情况并存时,这种需求尤为迫切。
加尔布雷思认为,美国重私人财富的积累,而轻公共服务的投入,这造成了私人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明显差异。
由于公共服务不能使国民财富增长,相反却会消耗国民生产与增加支出,这使公共服务成了一种负担,从而导致了公共贫困。
(2009年a,第109-110页)通常来说,人们为了享有对他们极为重要的公共服务,需要交出一定的私人收入和产品,因此人们在从公共与私人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享受之间有一种平衡。
然而,需求管理和竞争的作用是为私人产品的生产服务的,这导致了公共服务的滞后趋势。
在发展的状态下,当汽车等私人产品在整个社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渗透时,私人产品而不是学校等公共设施或产品成为生产的主导。
(同上,第186-187页)为了给私人产品创造需求,这些产品经常进行吸引消费者注意的变化,以劝服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的重要性。
而在学校、贫民窟、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中,有大量现成的、不需要宣传与劝服的需求。
这就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要说服的边际需求,与亟需解决却供应严重不足的现实需求间的鲜明对比。
(同上,第213页)事实上,除了公共服务的滞后问题之外,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私人产品富足与公共贫困间的严重不平衡。
划分私人产品富裕与公共贫困范围的界限,基本就是划分通过私人生产而投入市场的商品、服务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的界限。
在富裕社会里,私人财富的增长与公共贫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在财富的增长势必要求有更多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其所带来的需求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供应危机就更加凸显了出来。
(同上,第180-181页)富裕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是生产和拥有的商品越多,需要保护的财产也越多,因而如果不能相应地辅之以相关法律条款,那么在福利增加的同时也会带来犯罪行为的相应增加。
(同上,第183页)因此,在富裕社会中私人产品的富足,给公共服务与产品带来了更多的要求与挑战;如果这种不平衡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严重的。
而另一方面,这种不平衡所带来的重要问题是其与贫富不均的关系。
贫富不均最终导致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或产品仅为既得利益者或富有者享有,而对于处于社会底端的人来说,他们由于社会分配不均而没有能力来享受这些公共产品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