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取代法改善镁基储氢合金性能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目录1. 前言 (3)2. 储氢材料 (4)2.1金属储氢材料 (4)2.1.1镁基储氢材料 (5)2.1.2钛基(Fe-Ti)储氢材料 (8)2.1.3稀土系合金储氢材料 (9)2.1.4锆系合金储氢材料 (10)2.1.5金属配位氢化物 (11)2.2碳质储氢材料 (11)2.3液态有机储氢材料 (12)3. 储氢方式 (14)3.1气态储存 (14)3.2液化储存 (14)3.3固态储存 (15)4. 氢能前景 (15)参考文献 (17)储氢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前景摘要:氢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 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储存技术是氢能利用的关键。

储氢材料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也是氢的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本文综述了目前已采用或正在研究的储氢材料, 如镁基储氢材料钛碳基储氢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碳质储氢等材料的研究进展、发展前景和方向。

关键字:储氢材料,储氢性能,储氢方式,发展前景1.前言当今世界, 化石燃料储量正在迅速减少, 现存储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世界能源的80%来源于化石燃料, 但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 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 加速能源系统向可再生能源转换以适应当前和未来世界能源需求, 是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氢原料来源广泛、无污染且能量转换效率高,是解决未来清洁能源需求问题的首选新能源之一。

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氢气燃烧后只产生水和热,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

氢能利用技术,如氢燃料电池和氢内燃机,可以提供稳定、高效、无污染的动力,在电动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氢能技术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与环境两大方面的重大作用,国内外对氢能技术都有大量资金投入,以加快氢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受到美、日、德、中、加等国家的高度重视,以期在21世纪中叶进入氢能经济(hydrogeneconomy)时代。

《2024年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范文

《2024年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范文

《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稀土系储氢合金因其良好的储氢性能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以其高储氢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成为研究的热点。

然而,其性能受元素替代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

本文旨在探讨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

二、元素替代的概述元素替代是改善储氢合金性能的有效手段。

通过将合金中的部分元素替换为其他元素,可以调整合金的电子结构、晶格参数和化学性质,从而优化其储氢性能。

常见的替代元素包括其他稀土元素、过渡金属元素等。

三、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结构的影响1. 晶格参数的变化元素替代会导致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的晶格参数发生变化。

替代元素的原子半径、电负性等因素会影响晶格的形状和大小。

这种变化会影响合金中氢原子的吸附和扩散,从而影响其储氢性能。

2. 合金相结构的变化元素替代还可能引起合金相结构的变化。

替代元素的加入可能会形成新的相或改变原有相的比例。

这些变化会影响合金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储氢性能。

四、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1. 储氢容量的变化元素替代可以改变合金的储氢容量。

替代元素的加入可能会增加或减少合金的储氢容量。

这种变化与替代元素的性质、替代量以及合金的相结构等因素有关。

2. 循环稳定性的改善适当的元素替代可以改善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通过调整合金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降低合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从而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五、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元素替代对AB5型稀土系储氢合金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元素替代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储氢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的替代元素对合金性能的影响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替代元素。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5 总结与展望
氢的储存技术是开发利用氢能的关键性技术,如何有效地对氢进行储存,并且在使用时能够方便地释放出来,是该项技术研究的焦点。以上介绍的每一种储氢材料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制约其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储氢合金虽是主要应用的储氢材料,但大多数储氢合金的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大规模应用仍然有困难。碳纳米管储氢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但基础研究不够,能否实用化还是个问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室温、常压下氢的吸附量,在吸附机理、吸附剂的合成和吸附剂的净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思路是制备新型的复合储氢材料,大部分储氢材料的性能都有加合的特点,而单一的储氢材料的性质也较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所以,复合储氢材料是未来储氢材料制备的一个走向。
有机物储氢的特点是:(1)储氢量大,苯和甲苯的理论储氢质量分数分别为7.19 %和6.18 %,比传统的金属氢化物、高压压缩的储氢量大得多;(2)储氢剂和氢载体的性质与汽油相似,储存、运输、维护保养安全方便,特别是储存设施的简便是传统储氢技术难以比拟的;(3)可多次循环使用,寿命长达20年;(4)加氢反应放出大量热可供利用。Touzani和Klvana等[16,17]系统地研究了MCH的脱氢反应,并对偶联于氢燃机上的脱氢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瑞士在研究随车脱氢,为汽车提供燃料的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35,36]。Parmaliana等[18]利用商品化的载Pt蜂窝状催化剂研究了苯/环己烷的加氢和脱氢反应,250℃~350℃,常压下,加氢效果最好。Cacciola等[19]论证了用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作氢载体的储氢和输氢的可行性。我国的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1994年石油大学进富[20]对利用Ni - Al2O3催化剂的甲苯气相加氢反应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3年,顾仁敖等[21]用共焦拉曼光谱研究了苯在光滑铂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行为,表明苯可直接还原生成环己烷。

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

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

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吴睿;陈用娇;周礼玮;韦小凤【摘要】由于资源丰富,储氢容量较高,价格低廉,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镁基储氢合金材料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其稳定的热力学性和缓慢的动力学性限制了它的应用,因而对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改性日益成为了镁基储氢合金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对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性能及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With high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rich in resources, low price and broa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the 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 materials are becoming focus of study. However, the stable thermo-dynamics and the slow dynamics limited its application. And thus, the Modification of 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beca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properti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was also prospected.【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6(018)007【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储氢合金;镁基储氢合金;改性;氢能;研究进展【作者】吴睿;陈用娇;周礼玮;韦小凤【作者单位】广西科技经济开发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广西丽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 530022;广西科技经济开发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广西科技经济开发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4随着世界人口的急速增长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了各国研究者研究的焦点。

镁-镍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

镁-镍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

镁-镍储氢合金材料的研究前言:Mg-Ni合金是最重要的镁系储氢合金之一,对镁镍合金的研究很能代表镁基合金的开展。

其中镁是吸氢相,镍是吸氢过程中的催化相,Ni的参加不仅大大地改善了纯Mg 的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同时还保持了其吸放氢容量大的优点。

它这种优越性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一、镁基储氢合金储氢的根本原理镁系储氢合金具有储氢量高,低本钱,轻质化等优点。

在300~400。

C和较高的氢压下,镁可与氢气直接反响,反响生成MgH2 。

MgH2在287。

C时的分解压为101.3kPa,其理论含氢量〔质量分数〕可达7.65% ,具有金红石构造,性能比拟稳定。

由于纯镁吸氢和放氢速率都很慢,而且放氢温度高,因此人们很少用纯镁来存储氢气,而是通过合金化或制成复合材料的方法来改善镁的充放氢性能。

二、镁镍储氢合金〔Mg2Ni〕介绍及性能特点镁基储氢合金是最有潜力的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之一, 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过渡金属、稀土金属和碱土金属是3类主要考虑的合金化元素。

过渡金属中,Ni被认为是最好的合金化元素。

因为根据Miedema规那么,储氢合金最好由一个强氢化物形成元素和一个弱氢化物形成元素组成。

Ni与氢的结合力较弱,氢化物形成焓低,Mg2Ni 吸氢后形成Mg2NiH4,形成焓为-64.5kJ/mol·H2,较MgH2低。

Ni对氢分子具有催化活性,在电化学储氢中,过多的Ni还具有抗阳极氧化的能力。

Mg2Ni氢化后构造发生较大变化,由六方晶胞膨胀并重组为萤石构造的高温相(>250℃),而低温相由高温相发生轻微的扭曲形成。

一般认为Mg2NiH4是一种配位氢化物,H与低化合价过渡金属Ni组成[NiH4]4-配位体,而电负性较低的Mg原子奉献两个电子以稳定配位体构造。

因此H并不是存在于Mg2NiH4晶格的间隙。

镁镍基储氢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储氢容量很高, Mg2NiH4的含氢质量分数w到达3.6%;(2)镁是地壳中含量为第六位的金属元素, 价格低廉, 资源丰富; (3)吸放氢平台好; (4)无污染.近年来,对Mg2Ni型合金的性能研究说明,它的理论放电容量接近1000mAh/g,远高于当前主要商用LaNi5型合金(放电容量仅为370mAh/g)。

镁基Mg2Ni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改善研究进展

镁基Mg2Ni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改善研究进展

镁基Mg2Ni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改善研究进展段如霞;田晓;赵凤岐;郑鑫遥;张怀伟;李星国【期刊名称】《材料导报》【年(卷),期】2016(030)011【摘要】镁基Mg2Ni储氢合金由于具有理论储氢容量高、资源丰富、价格廉价、质量轻等突出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该类合金因制备困难、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实际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对近几十年来镁基Mg2 Ni储氢合金的制备和性能改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类合金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总页数】8页(P20-27)【作者】段如霞;田晓;赵凤岐;郑鑫遥;张怀伟;李星国【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22;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22;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39+7【相关文献】1.机械合金化法制备镁基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J], 马行驰;岳留振;何国求;何大海;张俊喜2.镁基储氢合金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陈玉安;周上祺;丁培道2Mg17稀土镁基储氢合金制备工艺及储氢性能研究 [J], 卢其云;唐仁衡;王英;肖方明4.电沉积和化学镀技术在镁基储氢合金制备及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J], 王栋;李燕;王玲;李云东5.新能源汽车用Mg2Ni基储氢合金的制备与性能 [J], 宋云波; 赵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

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9 期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能及研究进展史柯柯,刘木子,赵强,李晋平,刘光(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24)摘要: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容量高、价格低廉、在自然界中镁资源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类固态储氢材料。

由于MgH 2稳定性好且放氢焓值高(75kJ/mol H 2),氢分子在Mg 表面解离能高及氢原子在镁晶格中扩散速率慢,导致吸放氢热力学稳定、动力学缓慢,从而限制了其在储氢方面的应用。

对于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改善,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报道,归纳了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方法,重点阐述了合金化、纳米化和添加催化剂对于优化和改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以及吸放氢机理的影响。

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基于现有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综合运用添加催化剂和纳米化改性双重机制对MgH 2体系热力学性能进行调控,以获得具有高容量、高性能的Mg/MgH 2储氢体系,满足商业化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储氢;镁基储氢材料;纳米化;吸放氢性能中图分类号:TG13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09-4731-15Propertie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magnesium based hydrogen storagematerialsSHI Keke ,LIU Muzi ,ZHAO Qiang ,LI Jinping ,LIU Guang(Shanxi Key Laboratory of Gas Energy Efficient and Clean Utilizatio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Shanxi, China)Abstract: Magnesium 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high hydrogen storage capacity, low price, and abundant magnesium resources in nature, and thus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soli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Due to the good stability of MgH 2, the high enthalpy of hydrogen desorption (75kJ/mol H 2), the high dissociation energy of hydrogen molecules on the surface of Mg and the slow diffusion rate of hydrogen atoms in the magnesium lattice, the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hydrogen are stable in thermodynamics but the kinetics is slow, which limits its application in hydrogen storage.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and this paper reviews these research reports, and summarizes the modification methods with the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alloying, nanocrystallization and catalyst addition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properties, and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is field are prospect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catalyst addition and nano modification should be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2-1905收稿日期:2022-10-13;修改稿日期:2023-01-01。

镁基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镁基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镁一 系 和镁 一 系 , 多研 究 工 镍 铝 很
合金可以提高合金氢化物的解吸
等 温线 放 氢 平 台压 , 实 验 室 以 本
前 的工作也发 现 。i c 取 代 T和 u 后 的 Mg i 系合 金氢 化物 的解 吸 N
等温 线 平 台 压得 到 明 显 提 高 , 从 而 改 善 了 吸 、 氢 特性 。 由此 可 放
取得 的 巨大 突破 , 以及 氢 能 汽 车 的发 展 , 发 安全 、 量 轻 、 构 开 重 结 紧 凑 的氢 气 存储 材 料 迫 在 眉 睫 。
) 系列合金 中,o c 取代 的合 c和 r 金 吸 氢 量 比 Mg i 加 。 Lz — 增 N _a
lsi 报 导 了 C uk 等 u取 代 的 Mg i z N
元 素取 代 不仅 能 明 显改 善 Mg i 2 N 系储氢 合金 的吸 、 放氢 性能 , 在另

方面. 元素取代也能显著提高
应 ,球磨结束时合金中储氢量达
到 1 %。Sn 等采 用机 械球 磨 、 . 6 og 熔 炼和烧 结 的方法 制备 了合金样 品 。使合 金 的吸放 氢性 能得 到改
传 统 冶 金法 以外 的新合 成 方 法 。
土) , 等 通过粉末冶金或机械合金 化 的方 式制 成复 合材料 。在 这方
面方 面 .印 度 B nrsHid aaa n u大 学物 理 系 的 P Madl 人做 了 . na 等
20 . ・ 舶 物 资与 市场 086 船
代 N. i 和用主族金属元素部分取 代 Mg i t等 人研究 了结 构 为 。Hr a a
镁基储氢材料 由于储氢量高 , 资
源丰 富 、 成本 低 廉 , 公 认 为 最 被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530012)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104139)资助项目张健:男,1980年生,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镁基储氢材料的设计与计算 周惦武:通讯联系人 E mail:ZDW e_mail@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张 健1,2,周惦武1,3,刘金水2,张楚慧1(1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与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82;2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2;3 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长沙410082)摘要 对近年来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开发概况、制备技术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分析了影响镁基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主要因素,总结了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储氢合金组元部分替代、添加催化剂制成复合材料及表面改性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储氢性能,并对镁基储氢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关键词 镁基储氢材料 储氢性能 机械合金化 复合材料 催化剂中图分类号:T G139.7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g basedHydogen Storage MaterialZH ANG Jian 1,2,ZH OU Dianw u 1,3,LIU Jinshui 2,ZHANG Chuhui 1(1 State K ey L abo rato ry of A dv anced Design and M anufact ur ing fo r V ehicle Body,H unan U niver sity ,Chang sha 410082;2 Schoo l of M ateria ls Science and Engineer ing ,H unan U niver sity ,Chang sha 410082;3 Scho ol of M achine and A uto mobile Eng ineer ing,Hunan U niversit y,Changsha 410082)Abstract T he r esea rch histo ry ,preparat ion technolog ies and applications of M g based hy dr og en sto rag e mater ials in t he r ecent years are ex patiat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factor s affecting hydro gen sto rage pro per ties o f M g based hy dr og en sto rag e materials are analyzed.I t is summarized that ado pting mechanical alloy ing method,pa rtially substituting co nstit uents of hy dr og en storag e a lloys,adding catalysts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ar e mo re effective ap pr oaches to improv ing hydrog enation pr operties.In addition,the pivo tal pro blems in these research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 end in the fut ur e is pr oposed.Key words M g based hy dr og en stor age material,hydro gen st orag e pr operties,mechanical alloy ing,com po site materia ls,catalysts镁基储氢材料由于具有储氢量大、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及重量轻等优点,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作为M H N i 电池的负极候选材料,可用于生产高容量的电池,极有可能成为商业化L aNi 5的取代者,是一种最具发展前途的储氢材料。

浅析新能源汽车电池用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浅析新能源汽车电池用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浅析新能源汽车电池用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组织与性能新型的清洁能源备受业界关注,其中氢能是人们普遍认为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能源之一。

储氢合金是促使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中,镁基储氢合金由于轻便、安全性好、储氢容量大和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被誉为新一代极具竞争力的储氢合金。

但是,现有的Mg2Ni 镁基储氢合金存在电化学循环稳定性不好,限制了镁基储氢合金的商业化进程,迫切需要对现有的镁基储氢合金进行改性。

鉴于此,笔者在Mg2Ni 镁基储氢合金中复合添加合金元素V和Co,采用超声振动辅助感应熔炼法制备了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并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X 射线衍射分析、吸放氢性能和电化学稳定性的测试与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采用工业级金属原料Mg、V、Ni 和Mg-10Co、Mg-5Mn 中间合金,在自制的超声振动辅助感应熔炼炉中进行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制备。

熔炼温度为(705依5)℃、超声振动频率为35Hz。

制备出的合金试样,经DM2300 型能量弥散X 射线荧光分析仪测试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为院9.047V、49.778Ni、2.614Co、0.187Mn、0.011Fe、余量Mg。

合金中添加Mn 主要起到除杂的作用。

采用PG18 型金相显微镜和EVO18 型扫描电镜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曰采用D8ADVANCE 型X 射线衍射仪进行XRD 分析曰采用H-Sorb2600 型全自动PCT 储氢材料测试仪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测试温度为室温曰采用CHI660E 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测试,充电电流为120mAh/g、充电时间3 h、放电电流60 mAh/g、放电截止电位-0.4V。

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1 XRD 分析试验制备的Mg1.8V0.2Ni0.95Co0.05 新型镁基储氢合金的XRD 图谱,可看出,该合金由Mg2Ni 基体相和少量V3Ni 相组成。

Mg-Ni型储氢材料取代改性研究概述

Mg-Ni型储氢材料取代改性研究概述
( 北 ! 范 大 学 化 学 与 材 料 科 学 学 院 ,河 北 家 庄 0 0 1 ) 河 J 『 『 j 5 0 6

要:氧能是术米 能源 【最』 发展前途 的能源 。镁基储氧合金 以其储氯容量大 、成本低廉 、无污染 等特 点,被视 为 { r
最 l潜 的储 钒 合 金 之 一 。主 要 对 镁 基 储 氧 材 料 的研 究 历 史 和 分 类 、 l 索取 代 改性 、 理论 研 究 概况 及研 究方 法 等 进 仃 元 行 了综述 。分别 按 照 A、1 3两测 元 素 的性 质 ,讨 论 了元 素 部 分取 代 A B型 MgN 合 金 叫的 Mg和 N 对 合 金 储氧 性 能 的 2 2i I i 影 响 ,并 对 其 发 展 趋 势进 行 了展 望 ,提 小 尚需研 究 的 问题 。 关 键 词 :镁 基 ;储 氧 材 料 ;元 索 取 代 ;理 论 研 究 中图 分类 号 :O6 1 4

邯郸学院学报
J u a nd n Cole e o r lof Ha a n lg
21 0 0年 9 月
Se .2 0 pt 01


MgN 型储 氢材料取代 改性研 究概述 .i
史洪存 ,孟令鹏 ,李晓艳 ,郑世钧
18 9 7年机械合 金化方法成功制 备 MgNi 出现 ,镁基储氢 材料 的研 究取得 快速发展 。 2 的 与此 同时,人 们也开始运用 量子力 学和分 子模 拟等 论 方法从微 观上探 讨储氢材料 的结构与性 质 ,早在 1 8 93 年 , sael” 之 wet k 【】 蛇对 L Ni L N 等镧系氢 化物 中氢 与金属 的化学计量 关系和氢 在金属 晶格问隙 中占有 位置 1 o a ai , A1

A1、Cr元素对Mg2Ni储氢合金的协同改性研究:(Ⅱ)对电化学储氢性质的影响

A1、Cr元素对Mg2Ni储氢合金的协同改性研究:(Ⅱ)对电化学储氢性质的影响

NoCo 储氢 合金 电极 的放 电曲线 。电极充 电时 间均为 i8r2
3 ,断 电 5 n后 以 5mA g电流 密度 进 行恒 电流 放 电 , h mi 0 /
放 电截止电压为 一05 (s C ) . v. E 。从图中可 以看出,A 元 V S J 素 的加入较 为明显地改善 了 MgN 储氢合金电极的放 电 zi
(. 1 重庆大学 化学化工学 院,重庆 4 0 4 ;2重庆大 学 材料科 学与工程学 院,重庆 4 0 4 004 . 00 ) 4
摘 要 : 采 用烧 结一 械球 磨二 步法 制备 了 MgN 、 机 2i
M g Al i M g2 o Cr_ M ga Al 2 i 8 o 储 a 7 oN 、 3 Ni 8 o 2、 8 o N o Cr 2
素 的存 在 抑 制 了 Al 素 与 N 元 素之 间形 成 A 3 i非 吸 元 i l 2 N
3 结 果 与 讨 论
31 A1 r . 、C 元素对 MgN 储氢合金放 电性 能的影响 2i
图 1为 MgNiMg oNiMgNi8 o 和 Mg . I2 z 、 aAl 、 z oCr. 7 3 . 2 1 o .
2 实 验
21 储 氢 合 金 的 制 备 . 将 纯 度 ≥9 %的 Mg i 1 C 粉 末 按 设 定 组 9 、N 、A 和 r
分 均匀混 合分别进 行烧 结一 磨 ,实验 条件 为:烧结 时 球
间 6 ,烧 结 温 度 5 0 6 0 ,氩 气 保 护 ,随 炉 冷 却 后 h 7 ̄ 0℃
氢相 ,因此储 氢合金容 量没有 下降反 而增加;A 元素 能 I 降低合 金 电极腐蚀 的原 因是 形成 了保 护性表 面氧化 物

(完整版)镁基储氢材料发展进展

(完整版)镁基储氢材料发展进展

hydride(MgH
) synthesized by controlled reactivemechanical
Oelerich W, Klassen T, Bormann R. Metal oxides as catalysts for improved
sorption in nanocrystalline Mgbased materials. Journal of Alloys and
Deepa等
在环己烯中,通过反应球磨法制备了无烟煤-镁复合材料,
1273 K时析氢量为0.6%,由程序控制温度脱附仪联合质谱仪(TPD-MS)
认为其是由环己烯在球磨过程中脱除的。对球磨制得材料放氢后
结果表明,吸氢过程是可逆的,在室温和常压下快速吸收0.3%~
的氢气,球磨后结构没有完全饱和。卢国俭等[18]利用无烟煤制备微晶碳并
Kwon S, Baek S, Mumm D R. Enhancement of the hydrogen storge
of Mg by reactive mechanical grinding with Ni, Fe and Ti.
Varin R A, Czujko T, Wasmund E B, et al. Catalytic effects of various forms of
基储氢材料的进展
能量高,干净无污染的二次能源已经引起了人们的
,随着“氢经济”(以氢为能源而驱动的政治和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其中储存问题是制约整个氢能系统应用的关键步骤,在已经探明的储
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储氢体积密度大、安全性好的优势,比较容易操
运行成本较低,因此,金属氢化物技术的开发与研究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王丽婷;王守志;孙晨财【摘要】镁基储氢材料分为镁单质储氢材料、镁基合金储氢材料和镁基复合储氢材料.影响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因素有微观结构和催化剂等方面.着重介绍了如何用机械合金化法和氢化燃烧合成法制备镁基储氢材料,镁基储氢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并对镁基储氢材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6【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镁基储氢材料;改性;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作者】王丽婷;王守志;孙晨财【作者单位】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技术部,江苏镇江212132;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技术部,江苏镇江212132;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技术部,江苏镇江2121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G139+.7目前,传统能源如石油、煤炭的燃烧产物会产生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污染环境,因此寻找新能源已迫在眉睫.氢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已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1].氢气可以采用气态、液态和固态3种储存与运输方式,其中,固态储氢更安全,更经济.在众多储氢材料中,镁基储氢材料的优点最为明显,其质量轻,价格低,原料丰富,储氢能力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储氢介质[2],其中纯镁的理论储氢可高达7.6%(质量分数,下同).另外,其还具有价格低廉和吸/放氢平台好的特点,因此,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该材料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循环寿命差,反应动力学性能差,吸/放氢速度慢和放氢温度较高,因此,要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对这些性能的改善就显得十分关键.本文将简单介绍近几年来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储氢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镁基储氢材料有复合储氢材料、单质储氢材料和合金储氢材料3大类[3].单质镁储氢材料很少被用来储存氢气,主要是由于镁单质的吸/放氢温度高和吸/放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因此,需要将镁单质制成复合材料或进行合金化以改善镁的储氢性能.本文主要介绍镁基复合储氢材料和镁基合金储氢材料两大类.目前,人们已研究了三百多种镁基储氢合金材料.其中,Mg-Ni系储氢合金最具有代表性.Mg2Ni在一定条件下(1.4 MPa,约200 ℃)与氢反应生成Mg2NiH4,其中氢的含量为3.6%[4],且形成的氢化物在室温下不易脱氢.但是Mg2NiH4与强碱KOH接触后,在储氢材料表面易发生化学反应,能阻止电解液与材料表面的氢交换,导致Mg2Ni合金储氢材料存在循环寿命低和电化学容量小的问题[5].而三元合金则解决了此问题.文献[6]就研究了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Mg2-xTixNi(x=0,0.2,0.4)储氢合金材料,该材料的含氢量虽然少,但其吸收动力学性能更好,放氢温度也得到了降低.文献[7]研究了在Mg3Mn储氢材料合金中加入Ni和Co元素的影响,原始Mg3Mn的储氢量为2.91 %,而Mg3MmNi0.1和Mg3MmNi0.1Co0.1的储氢量可达3.26%和3.05%.因为Ni的添加改变了Mg3Mn的储氢机制,而Co的添加则可以更好地改善储氢速率.镁基复合储氢材料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成化合物与镁基材料的复合、合金元素与镁基材料的复合2种.与化合物复合的主要有Mg-LaNi5,Mg-FeTi,Mg-Mg2Ni 等,它通过机械球磨进行复合,优点是吸/放氢性能较好.目前,在镁基储氢材料中主要添加Fe,Ti,Pd等单质元素.如,文献[8]研究了采用不断辊压结合(ARB)方式制备的Ti与镁基储氢复合材料,在350 ℃就能进行氢的循环,在激活状态下形成的TiH2的吸/放氢循环较稳定.目前,主要采用机械合金化法进行化合物与镁基材料的复合.化合物镁基复合材料主要有:Mg-Mg2Ni,Mg-LaNi5和Mg-TiFe.文献[9]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的Mg+x%LaMg2Ni(x=0,5,10,20,30)复合材料,在120 ℃时储氢量能达到4.1%,在180 ℃时储氢量达到4.3%以上,表现出了优异的吸/放氢性能.研究发现,储氢纳米材料[10]的吸氢性能较好,且纳米颗粒的大小对储氢性能有显著影响,主要是由于该类材料具有较多的缺陷和晶界.储氢纳米材料的界面存在较多的晶格变型,这就为氢原子的扩散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从而使扩散更加容易;纳米颗粒的体积较小,氢原子更容易从表面向中心扩散[11].研究表明,在300 ℃,1 MPa的条件下,粒径大于1 μm的镁粉几乎不吸氢;而粒径小于1 μm的镁粉吸氢速度较快;晶粒越小,吸氢速度越快,吸氢量越大[12].粒径为50 nm的镁粉,在120 min内吸氢量为5.8%;而粒径为30 nm的镁粉,在120 min内吸氢量为6.2%.在镁基储氢材料中添加催化剂,不仅能降低其吸/放氢温度,而且能提高其吸/放氢的动力学性能.催化剂主要有过渡族金属、金属卤化物、金属氧化物等.镁基储氢材料的催化机理主要在于:在镁基储氢材料表面提供活性位置;为Mg—H键提供电子交互,降低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氢活化能,更利于反应进行;增强氢的扩散能力. 目前,镁基储氢材料中,改善吸/放氢性能最有效的金属单质是Ni,Ti,V,Fe,Nb.文献[13]用反应球磨法制备Mg/C复合储氢材料,并在其中添加了金属Ni,结果表明,Ni有助于球魔,同时还能增大放氢量和提高放氢温度.文献[14]认为,金属Ti对MgNi合金储氢材料的放氢能力有改善作用.氧化物催化剂可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例如,将MgH2按照一定比例分别与V2O5,TiO2,Mn2O3,Cr2O3,Al2O3,Fe3O4,CuO进行球磨,其储氢性能均有明显改善[15].文献[16]的研究表明,通过机械研磨制备的Mg-15%Ni-5%Fe2O3的吸氢量可达6.43%.文献[17]的研究表明,通过球磨法制得的90%(Mg-23.5Ni)-10%Nb2O5合金的吸氢量为4.75%.文献[18]表明,在镁基储氢材料中添加2%(摩尔分数)的NbF5储氢量较好.当温度为300 ℃时,进行机械球磨5 h,在1 min内吸氢量可达6%.有机物的存在可影响石墨的解体形式.在球磨过程中,添加有机物添加剂,石墨会逐渐解体,但是其晶格结构仍然存在,这就使镁与石墨之间的电子易发生转移,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因此,其在吸/放氢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好的可逆性[19].目前,对镁系储氢材料进行表面处理有氟化处理法和化学镀法.这些方法主要是在不改变材料整体性质的条件下,改变其表面状态,减缓Mg(OH)2层的形成,促进材料中氢的活化、电离与扩散,并加快与表面电荷的交换.镁基储氢材料的制备方法影响其储氢性能.镁基储氢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高温熔炼法[20]、置换扩散法[21]、固相扩散法[22]、燃烧合成法[23]、机械合金化法[24]等.本文重点介绍机械合金化法、氢化燃烧合成法和混合合成法.机械合金化是一种固态反应方法,在球磨机中磨球的作用下,不同元素的材料互相碰撞和挤压,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将不同的元素组份冷焊在一起,经过不断重复,使得不同的元素组份总是在最短尺度的原子面上互相接触,最终实现合金化.机械合金化法是最为重要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晶镁基储氢材料的低温吸/放氢性能和动力学性能较好.氢化燃烧合成法是将镁和镍混合粉末放在高压氢气内,在低于577 ℃下,可直接得到氢化镁镍合金.优点是省能、设备简单、节时,同时产物不需要进行激活处理,其储氢量可达到3.6%.目前,利用氢化燃烧合成法已成功制备出了Mg2CoH5,Mg2NiH4和Mg2FeH6的氢化物储氢材料[25].镁基储氢材料可选用几种方法混合制备.文献[26]先用氢化燃烧法制备Mg2Ni基储氢材料,然后通过机械合金化与金属元素进行复合,提高了材料的储氢能力和释放氢的速率.文献[27]用实验优选了几种混合制备方法.其中储氢性能最好的混合制备方式是氢化燃烧合成加机械合金化,其储氢能力可达578 mA·h/g,电流交换密度可达58.8 mA/g.镁基储氢材料不仅可以用于燃料电池中,还可以用作NiMH电池的负极材料;镁基储氢材料在吸/放氢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可用于热泵的蓄热和空调的制冷;储氢材料也可作为催化剂应用于化学合成中的加氢反应和脱氢反应.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方法来改进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质,现在最主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制备出相应特性的材料,比如,燃氢汽车所用的储氢材料需要储氢量大,电池负极则需要循环性能好等.可通过两方面进行改进:对镁基储氢材料的添加物进行成分和比例上的调整;对制备方法进行改进,将现有的几种制备方法结合起来或研究新的制备方法.【相关文献】[1] W LUO,RONNEBRO E.Towards a Viable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for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J].Cheminform,2006,37(10):392-395.。

新型含镁储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新型含镁储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256馘拽鲁穰2008年8月第22卷专辑Ⅺ新型含镁储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刘燕芳,朱云峰,李李泉(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09)摘要重点介绍了能改善含镁储氢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方法:元素取代、与其它材料组成复合材料等;特别介绍了一种制备镁基储氢电极合金的新工艺,即采用氢化燃烧合成与机械球磨复合制备工艺。

结合这些方法综述了新型舍镁储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含镁储氢电极合金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元素取代复合材料R e s ear c h Pr ogr e ss i n N ew—t ype H ydr ogen St or age E l e ct r odeA l l oys C ont ai ni ng M a gnes i umL I U Y anf ang,Z H U Y unf eng,LI L i quan(Col l ege of M at er i a l s S c i e nce a nd Engi nee ri ng,N a nj i ng U ni ve r si t y O f Tech nol og y,N am i ng210009)A bs t ract I n t his pape r,s om e m et h ods w hi ch c a n i m pr o ve t he el e ct r oc hem i c al pr ope r t i es of hydr ogen st o r ageel ect r ode al l oys co nt ai ni n g M g ar e i nt r oduc ed,i ncl udi ng el em e nt s subst i t ut i on,c om bi na t i on w i t h ot h er s t o f o r m cor n-pos i t es and SO on.Anov el t ec hnol ogy,na m e l y hydr i di ng c om bus t i on synt h esi s pl us m e chani ca l m i l l i n g,i s i nt r oduce d especi al l y f or t he pr epa r at i on i n M g-b as ed hy dr o gen st or age el ect r ode al l oys.And t he r e sear c h pr og r es s i n new-t yp e hy—drogen st or age el e ct r ode al l oys co nt a i ni n g M g i s r evi ew ed.K ey w or ds hydr ogen st or age el e ct r ode al l oys con t ai ni ng M g,di sc har ge capac i t y,cy cl i c st ab i l i t y,el em e nt s subst i t ut i on,com pos i t e s0引言1元素取代近年来,储氢合金作为镍氢(N i—M H)电池的负极材料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

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

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

种 元素 替 代 Mg和 Ni , 表 达 式 为 Mg 2 一 。 Ni 1 — 6 Yb ( X- -Y) ; ④ 用不 同 的元 素 替代 Mg和 Ni , 表 达 式 为
Mg 2 一 。 Ni 卜6 ( X≠ Y) .
( M- -L a , C a , Z r ) 系及 C e - C a - Mg - Ni 系 等 多 元 镁 基 储 氢合 金 的研究 和开发也 正在进行 之 中[ 2 ] . 基 于 国 内
l 4 4







2 O 1 3
4 O 以上 , 且 可通过 控制 值来 调节平 衡压 . 另一 种 是 用 V, C r , Mn , F e , C o中的任一 种元 素置换 Mg Ni 中的部分 Ni , 形 成 Mg 。 Ni Mx 合金 , 氢化速 率 和分 解 速率 均 比 Mg 2 Ni 高. 李 谦[ ] 研 究 发 现 用 Ag , Al 部 分 替 代 Mg后 , Mg 一M Ni ( M — Ag , A1 ) 合 金 的 吸放 氢 平 台 压 增 加, 吸放 氢温 度降低 , 吸氢量减 少 , 吸放 氢速 率增 大 . 适量( z <O . 2 ) 替 代 可获 得 良好 的吸 放 氢综 合 性 能 , 过 量取 代则 会 出现 非 储 氢 相增 加 , 导 致 合 金储 放 氢
第 7卷
第 3期







Vo 1 . 7, No . 3 S e p t .2 01 3
2 0 1 3年 9月
M ATE RI AL S RE S EARCH AND AP PLI CAT1 0N

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应化0903+李俊+1505091019

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应化0903+李俊+1505091019

储氢合金的种类及研究现状(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俊应化0903班1505091019)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储氢合金的种类和研究现状关键字:储氢,合金,能源1.定义20世纪60年代,材料王国里出现了能储存氢的金属和合金,统称为储氢合金(hydrogen storage metal),这些金属或合金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它可以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氢分子在合金(或金属)中先分解成单个的原子,而这些氢原子便“见缝插针”般地进入合金原子之间的缝隙中,并与合金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metal hydrides),外在表现为大量“吸收”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热量。

而当对这些金属氢化物进行加热时,它们又会发生分解反应,氢原子又能结合成氢分子释放出来,而且伴随有明显的吸热效应。

20世纪70年代,LaNi5和Mg2Ni在荷兰Philips与美国Brookhaven实验室相继被发现具有可逆的吸放氢能力并伴随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机理变化。

1973年起,LaNi5开始被试图作为二次电池负极材料采用,但由于其循环性能较差,未能成功。

1984年,荷兰Philips公司成功解决了LaNi5合金在循环中的容量衰减问题,为MH/Ni电池发展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

2.研究现状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薪柴煤炭和石油三个能源阶段——从未来社会能源结构看人类一方面要面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又要正视矿物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等已给人类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

而汽车尾气也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寻找一种可替代传统碳氢化合物能源的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毕生奋斗的目标。

氢在宇宙间含量丰富,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是理想的二次能源,氢燃烧能量密度值很高,燃烧后生成水,具有零污染特点,因此对于氢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氢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其密度为约为空气密度的十四分之一。

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能改进

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能改进

镁基储氢材料的性能改进材料1103 班摘要: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其吸氢量大、成本低、产生氢气纯度高的优点,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固体储氢材料。

但是镁基储氢材料又有吸放氢速度慢、温度高、反应动力学差、易被氧化等缺点,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

本文从材料的纳米化、添加催化剂、热处理等方面对提高镁基储氢材料吸放氢性能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镁基储氢材料纳米化催化剂热处理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Magnesium 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Abstract: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is promising for the large amount of hydrogen absorption,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and highly purified hydrogen . However, the applications of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 are limited by virtue of its slow absorption, high temperature,poor reaction kinetics, and susceptible to oxidation.In this paper, some brief introductions are made on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such as nano materials, adding catalyst and heat treatment.Key words: Mg-based hydrogen storage; catalyst; nanorized; heat treatment1、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面对的重大问题。

镁基储氢材料电化学性能简述

镁基储氢材料电化学性能简述

积和 应力 的产生使 合金 动力学性 能得 以改善 。 氟化 处理 即是 在氢 氟酸 或含 氟的 溶液 中处 理储 氢合 金 ,使 合 金表
面 的氧化 物逐渐溶 解 ,在表面形 成一层 富 N i 层 ,使 电极具 有较 高 的电
催化 活性 。
料 。镁 基储 氢 合金 形成 的氢 化物 在室 温下 稳定不 易脱氢 ,有 高 的放氢
通过添 加第 三 、第 四或 更多组 元 ,对 Mg侧或 N i 侧 单独 或者 同时部 分
替代 ,以提 高 Mg系合金 循环稳 定性 的一种方 法 1 . 3 表面 处理 。镁 系储 氢合 金的循 环稳定 性差 ,主要 是因 为循环 过
程 中 ,合金 表面 被氧 化成 Mg ( O H ) 所 致 。表面处 理 的 目的是在 基本 不
探索 新型 电解质体 系 等 。镁 基合 金 电极 在碱 性 电解 液( 6 M 储氢 电极 材料 是指 将两 种 或 多种储 氢 材
料 通 过机 械方 式混 合组 成 的电极 材料 。其 中主 相具 有 良好 的储 氢性 能 和抗腐蚀 性能 ,次相 主要作 为表面 催化剂 。 s . 这种材料 具 备以下优 点 : 5 . 1 降低 了初期活 化能 ;
从而缩 短 了 固态粒 子 间的相 互扩 散距 离 ,加速 合金 化过 程 。 由于 原 子 间相 互扩 散 ,原 始 颗粒 的 特 性 逐渐 消 失 ,直 到 最 后 形 成 均 匀 的 亚 稳
结构 。
无机酸处 理是指 利用 一定浓度 的酸溶 液( H C 1 、H N O3处 理 或
HA c — Na A c 缓 蚀溶液 等) 对储氢 合金 的表 面进行 浸蚀 ,以改变合 金表 面 成分 、结 构和 状态 。经 过酸 处理 后 的合金 粉表 面 变得 疏松 多孔 ,比表 面 积 增大 ,并 引入 新 的催化 活性 中心 ,利 于合 金 的初期 活化 ,并能 提 高合金容 量 。

储氢合金的研究论文

储氢合金的研究论文

储氢合金的研究1 储氢材料的研究背景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

目前,世界能源消耗还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之类的矿物能源为主,但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方面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使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的威胁,另一方面,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如全球变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公害等诸多灾难,形成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因此发展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新能源迫在眉睫。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能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不高,能源结构也不合理。

2009年,中国风力发电量达到了25.8亿瓦,超过了德国的25.77亿瓦,仅次于美国35亿瓦;2020年,中国将投入足以实现年发电量150亿瓦的风力涡轮机,成为世界最大的风能生产国。

尽管在新能源领域有了大规模的增长,但风力发电量只占据中国电力消耗总量的1%。

为缓解和解决能源危机,科学家提出资源与能源最充分利用技术和环境最小负担技术。

新能源与新能源材料是两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能源的发展必须靠利用新的原理来发展新的能源系统,同时还必须靠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才能使新系统得以实现,并提高其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发展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新能源材料是指能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材料,主要包括:储氢合金为代表的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二次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电池为代表的燃料电池材料,硅半导体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和以铀、氘、氚为代表的反应堆核能材料等。

而其中氢能由于其高效性和清洁性有望成为未来的理想能源,并成为各种能量形式之间转化的最优良载体。

其优点主要有:(1)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元素,资源资源丰富,无穷无尽-不存在枯竭问题;(2)氢的可再生性可通过水的分解循环-永无止境;(3)氢的燃烧值高,高于所有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燃烧产物是水,可实现零排放,无污染,是最环保的能源;(4)氢的燃烧能以高效和可控的方式进行,且燃烧稳定性好,燃烧充分(5)氢气具有可储存性,这是与电、热最大的不同,且氢的储运方式较多,包括气体、液体、固体或化合物;(6)氢是安全能源氢的扩散能力很大,不具毒性及放射性氢能的使用主要包括氢气的制备,储存和能量转化,而氢气的储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取代法改善镁基储氢合金性能的研究进展袁华堂冯艳宋赫男王一菁(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南开-天津大学联合研究院天津 300071)摘要镁基储氢合金的优点是储氢能力高储量丰富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性能的改善关键词镁基合金储氢元素取代The Development of Improv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sium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by Meansof Elements SubstitutionYuan Huatang, Feng Yan, Song Henan, Wang Yijing (Institute of New Energy Material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 Unite Institute of Nankai-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Abstract The advantage of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is that they have high hydrogen storage density, low cost and abundant resources. But since these are some drawbacks for use in the aspects of dynamics, thermodynamics and anti-corrup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ir propestie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s of improving on the propesties of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by means of elements substitution have been reviewed briefly.Key words Magnesium-bas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Hydrogen storage, Elements substitution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氢能是最好的选择[1]ÓÉÓÚMg密度小(1.74g/cm3)价格低其典型代表为Mg2Ni理论容量为999mAhg-1½âÎüµÈÎÂÏßƽ̹ÊÇÒƶ¯×°ÖÃÉÏÀíÏëµÄ´¢ÇâºÏ½ðþ»ùºÏ½ðµÄÖ÷ҪȱµãÊÇ吸放氢速度较慢(2)镁及其合金的性质活泼在水溶液中易被氧化成Mg(OH)2ÕâЩȱµã¶¼³ÉΪÆäʵÓû¯µÄÕÏ°-ËùÒԻ´¦ÀíʱÐèÒªºÜ³¤µÄÓÕµ¼ÆÚ1 镁基合金的合成方法袁华堂男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开发规划项目(G2000026405)国家863计划(2001AA5150)2003-01-24修回1.1 高温熔炼法高温熔炼法是最经典的制备方法产率高对于镁基合金来说不作任何保护就熔炼会损失很大另外实验证实此法合成的合金吸氢需反复活化多次才能吸氢较难形成吸放氢所需的通道沉淀过滤后灼烧得到产物合金不需要长时间活化即可吸氢但该法工艺复杂适应性也不好是利用金属镁易于扩散的特点这种方法可视为对熔炼法的改进如高压惰气保护等此法优点是相对来说工艺周期较短不需要高温易于操作和控制合金的组成还有比表面大等优点得到的合金气固相反应性能突出缺点是设备要求比熔炼法高1.4 氢化燃烧合成法此法可以直接制备Mg2NiH4金属氢化物[3]×îÖյõ½ÎüÇâºóµÄþ»ùºÏ½ðÓÐÀûÓÚ½ÚԼʱ¼äºÍÄÜÔ´¾¡¹ÜÇ⻯¹ý³Ì²»ÍêÃÀËûÃÇÔÚʵÑéÖл¹·¢ÏÖ823K通过此法合成Mg2NiH4在经历了两个吸放氢循环时共发生了9个反应而Mg2NiH4则是6倍[5]ͨ¹ý¹Ì̬·´Ó¦À´ºÏ³É»¯ºÏÎïMg氢化层的厚度大于50µm就会成为放氢的动力学障碍其粉末的颗粒直径应在60ÓÃÕâÖÖ·½·¨À´ÖƱ¸Mg基合金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8,9]Ni 粉末进行机械球磨金属间化合物而且还由于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所造成的粉末颗粒的极度细化和颗粒内部严重机械变形因此Mg-Ni合金的吸放氢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较熔炼合金有了很大的改善Mg2Ni具有很高的储氢容量约3.6(wt)%制备Mg2Ni系纳米晶合金有三个途径[10,11](2)在高能球磨机中将已熔炼好的储氢合金(Mg2Ni)晶态进行球磨(3)快速淬灭法[12]ÔÚÕâζÈÏÂÉú³ÉµÄMg2NiH4为立方结构(a=0.6490nm)[13]½á¹¹ËæÖ®±ä»¯Æä¿Õ¼äȺΪCm2很明显低温吸氢反应很慢在高温300°C时吸氢的速度非常快[16,17]Mg2Ni通常氢化的条件为温度25015ÔÚ250°C以下甚至在250°C以上即在高温(325°C)高压(20bar)下退火2.2 Mg2Ni合金的改性近年来非晶概念已被应用于储氢合金表现出较高的活化性能[18,19]ÇÒ±íÏÖ³öºÜ¿ìµÄÎüÇâËÙÂÊ30nm的晶粒尺寸[20]²»ÐèÔ¤ÏȻ以上的氢气氛中活化多次后才能使用在球磨过程中已经产生了非常活泼的活性中心Singh等[21]用此方法合成出晶粒更细的Mg2Ni纳米晶在300°C下热处理30min后将Mg2Ni合金在氢气氛下球磨可以使吸氢量达到1.6%(MgNi2H1.8)而不破坏Mg2Ni相的晶体结构[22],生成的金属氢化物在167°C下就能分解它是由具有晶体点阵结构主体相与畸变的表面相构成的近年来反应起始时的成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30<Ni<70(at)%成分的无定型化当镁含量较多时而后成为无定形相可直接由粉末获得热力学平衡相MgNi2»úеºÏ½ð»¯ÖƱ¸µÄ·Ç¾§MgNi x (xºÏ½ðµÄÑ-»·ÐÔÄÜÓÐËùÌá¸ßNi氧化物的形成用热分析法研究了纳米晶Mg-Ni 合金的吸放氢特性10(at)%)放入到3MPa的氢气中把合金在氢气中加热后可以得到合金的稳定焓焓值也在增加所以合金在而且500°C 之间Song等[26]研究了机械合金化合成Mg-10(wt)%Ni合金的放氢动力学10(wt)%Ni合金的放氢放应的速度控制步骤决定于与实验结果比较的理论速率方程5752.6bar 下的放氢反应<H a 0.5范围内α−固相溶液中的成核过程3 新型Mg 3MNi 2(M=Al,Ti)合金对镁基合金性能的改善以前的研究都是以Mg 2Ni 相为起点进行该性研究的用X 射线粉末衍射及多相Rietveld 分析证实Mg3AlNi 2结晶学数据和原子间键长值表示使新型合金具备了Mg 2Ni 合金所不具备的结构特点Mg 3AlNi 2相以Ni 为中心的配位数是12晶体密度值为3.748g/cm 3晶胞体积是604.5Å较大的晶胞体积和较高的配位数第二是新型合金中Mg结构比Mg 2Ni 中0.2642和0.268nm 长Ni键键强较Mg 2Ni 键弱与Mg 2Ni 相比更大的晶胞参数Mg ÐÂÏà½Ï³¤µÄMgÇâµÄλÄÜϽµ´Ó¶øʹºÏ½ð¾ßÓиüºÃµÄ»î»¯ÐÔÄܸü¸ßµÄ·ÅµçÈÝÁ¿ºÍÑ-»·ÊÙÃü¿ª´´Ò»¸öеÄÑо¿ÁìÓò´Ë·½·¨Ò»°ãÒÔÖ÷×å»ò¹ý¶É½ðÊôÔªËز¿·ÖÈ¡´úMgÒÔÆäËü¹ý¶É½ðÊôÔªËØÈ¡´úNi通过元素取代来降低其吸放氢温度加入其它的元素可起到催化的作用一般认为4.2 表面处理及合金粉末的表面包覆储氢合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粉化和氧化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池的综合性能对合金粉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从而提高合金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性能合金的氧化溶解和表面化学修饰(酸还原剂合金表面的电化学氧化合金表面金属学修饰镁极易氧化氧化物的存在阻碍了Mg 进一步吸氢4.3 机械球磨法文献中将球磨法称为MG (Mechanical Grinding)MG与MA工艺上相似应予以区分降低Mg2Ni合金粉末的颗粒尺寸同时在Mg2Ni合金颗粒的表面包覆上一层金属粉末经过MG处理的合金纳米晶或者非晶结构这跟球磨处理的时间和球磨的转速有关通过在合金的表面形成一层疏松的表面层提高合金表面的催化性能其目的是希望以一种体系作催化剂Yang等[30]曾证实蓬松的Mg x Ni1-x对于各种储氢合金都有较好的催化作用改变颗粒表面的结构和相的类型镁基合金的多相结构相互作用极大提高了镁基储氢合金的性能复合材料比单相Mg或Mg2Ni具有更高的活性和更高的吸氢效率AB A2B型这些另外有综述进行报道[31]5 元素取代对镁基合金性能的改善5.1 元素取代改善镁基合金的电化学性能Xue等[32]研究表明容量仍保持在200mAh/g以上阻止Mg2Ni 进一步氧化而且还发现Al成分与电流密度对合金循环寿命的影响是不同的最佳的组成为Mg1.8Al0.2Ni和Mg1.7Al0.3Ni Cui等[33]的实验表明L-1KOH水溶液中但却导致了放电滞后Goo等[34]研究了(Mg1-x Zr x) 2Ni (x=0.0,0.1,0.2,0.3,0.4)储氢电极x=0.3合金电极最大放电容量为530mAh/gMA制备的Mg0.9V0.1Ni并没有改变MgNi合金的放电容量Zhang等[36]合成了Mg90-x Ti10Ni x(x=50,55,60)三元储氢合金结果表明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有所提高有一个可混合的高台区域中10-4MPa±ÊÕßϵͳ»¯Ñо¿ÁËÈýԪþ»ùºÏ½ðÌåϵMg2Ni0.75M0.25(M为第四周期过渡元素)及二种四元体系Mg2-x Ti x Ni1-y Cu y发现用固相扩散法合成的三元镁基合金体系中同时添加Ti和Cu的Mg2-x Ti x Ni1-y Cu y四元合金但Ti和Cu的作用有矛盾性同时其体系电化学性质差笔者还研究了采用球磨+固相扩散法成功地合成了Mg1.5Al0.5-x V x Ni系列合金恒温6h XRD分析表明V的加入使合金晶胞体积增大电化学性能未经任何处理的Mg1.5Al0.3NiV0.2合金最大的放电容量达333mAhg-1(50mA/g,-0.5V vs. HgO/Hg)²¢ÏêϸÑо¿Á˺ϽðµÄ½á¹¹ºÍµç»¯Ñ§ÐÔÄÜMg1.5Al0.3NiV0.2合金具有纳米晶和非晶结构利用SEM·¢ÏÖDM Mg1.5Al0.3NiV0.2合金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合金微晶粉化和氧化腐蚀生成Mg6Al2(OH)18定增加破坏了活化特性5.2 元素取代改善镁基合金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Kohno等[38]也报道了用电负性更高的金属元素(例如Al和Mn)部分替代Mg能显著地降低合金的吸氢温度在温和的合成条件下(580°C和4h)x为六方晶体结构xËæ×ÅZr的加入观察到的最佳存储容量约为3.3(wt)%ÔÚGross等[40,41]的实验中但却有较好的吸氢动力学曲线相应的吸另外氢速度比在纯的Mg2Ni中加入1/3La2Mg17+40(wt)% LaNi5在250°C时平均吸氢速率达8.2((wt)%min-1)最终容量达3.7(wt)%ÔÚ300°C时经过一系列吸放循环后Mg和Mg2Ni的粉末合金(粒径约为1µm)keda等[42]研究发现(T=Co,Cu0.5)Co的替代使合金的晶化温度增加同时另一方面Terashita等[43]研究表明粉机械合金化制备出非晶MgNi0.9M0.12而且所有的合金的放氢温度都低于400K·¢ÏÖÓÃCa替代R可提高合金的吸氢容量又发现(Y0.5Ca0.5)MgCaNi9[46]改善了吸放氢容量在3.3 MPa H2(La0.65Ca0.35)(Mg1.32Ca0.68)Ni9可吸氢人们还对Ca,Mg,Y元素与Ni合成的A2B AB3型[48~51]结构进行了研究Tony等[52]研究表明其最大吸氢量为4.0(wt)%, MgNi20Mm5合金的发现具有很重要的75意义x=0-0.5)相对于MgNi(Mg1-x Al x)Ni在x=0x=0.3Tsushio等[54,55]报道了非晶MgNi0.86Ml0.03(ML=Cr,Fe,Co,Mn)合金的氢化性质压力为0.01MPa而Ml=Co,Mn放氢容量低于0.1(wt)%ÔڷǾ§ºÏ½ðÖжøÄÜÁ¿·Ö²¼È¡¾öÓÚÈ¡´úÔªËØÑ¡ÔñÊʵ±µÄÈ¡´úÔªËØÊǺÜÖØÒªµÄ其含氢相的不稳定性可能是由于可利用的填充空隙太小造成的机械研磨Spassov等[58]研究了迅速固化的镁基合金Mg-Ni-RE(RE=Y或Mm)的结构与储氢性能的关系在大量无定性的相中镶嵌着非晶体(平均尺寸为3nm)¶ÔÓÚMgNi18Y4合金来78说结果表明Okumura等[59]用机械合金化法合成了Mg2Ni-Mn½á¹û±íÃ÷ÔÚ250°C下氢化后吸氢量提高Khrussanova等[60]用机械合金化法合成Mg-Ti-V-Fe,并研究了其吸氢特性用高压机械球磨合成MgH-V2ÒÔ¼°ÄÉÃ×¾§MgH2-V组分结构的影响Ikeda等[62]研究了用机械合金化法合成了非定型(a-Mg(Ni1-x T x)(T=Co,Cu)x=0同过加入Co/Cu的组分来使结晶的温度升高在另一方面按照热量分析和循环稳定的原理Spassov等[63]使用金属Tsushio等[64]研究了MgNi0.86Ml0.03(Ml=Cr,Fe,Co,Mn)合金的储氢特性压力在0.01MPa和1MPa下就开始吸收0.4(wt)%mol-1H2´Óʵ¼ùʹÓÃÉÏÀ´Ëµµ«ÊÇËüµÄÎüÇ⺬Á¿²»ÊǺܺñíÃ÷ÕâЩºÏ½ðÓëδÌáÁ¶µÄ´ÖºÏ½ðµÄ´Ö¹²È۽ṹTsushio等[66]用球磨法合成MgNi0.86Ml0.03后从DSC¿ÉÒÔ»ñµÃCr和Fe组分合金具有很宽的分散能量mol-1H2mol-1mol -1H2µ«ÊÇÕâЩºÏ½ð²»»áÔÚµÍÎÂÏÂÎüÇâ±ØÐ뿼ÂÇ×é·ÖÔªËصÄÄÜÁ¿·Ö²¼Orimo等[67]研究了Mg-Ni-H体系的纳米/非晶-结构的氢化特性在这些合金中而放氢温度随着Ni含量的增加逐渐从低于440K 到373KLiang等[69]研究了机械合金化法合成的纳米晶MgH2+5(at)%V的放氢动力学性能建立了速率常数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图当驱动力很小时后期由氢的扩散来控制成核和核的生长过程主要决定放氢量而且提高了放氢的活化能放氢速率限制步骤在退火下不会改变用固相扩散法成功地合成了Mg2-xTi x Ni1-y Cu y-H2(0<x<2,0<y<1)½á¹û±íÃ÷ºÏ½ðµÄÖ÷ÏàÊÇMg2Ni结构气固相反应可以发生结果表明Ti的加入可以提高抗腐蚀性能6 镁基储氢合金的应用前景当前正致力于储氢量在3(wt)%和工作温度低于373K储氢合金的开发镁基储氢合金以其高容量及低成本的优点而成为有力的竞争者之一Ni-MH电池的负极储氢材料和燃料电池以及氢动力汽车的氢储存系统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降低合金的吸放氢温度和提高吸放氢的动力学性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提高合金在强碱中的循环稳定性衰减快为它们的实际应用扫除障碍快速凝固技术从而得到高质量的镁基储氢合金参考文献[1] S S Sai Raman, O N Srivastava.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6, 241: 167~171.[2] H T Yuan, Rui Cao et al. Hydrogen Energy Progress XIII, 2000, 1: 570~574.[3] T Akiyama, H Isogai.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52: L1~L4.[4] L Li, T Akiyama. J Yagi. Intermetallics, 1999, 7: 201~205.[5] L Li, T Akiyama et al. J. Alloys, 1990, 281: 175~180.[6] B Vigeholm, K Jensen et al. J. Less-Common Metals, 1987, 131: 133~138.[7] Z C Stander. Phys. Chem., 1977, 104: 229~233.[8] L Zaluski, A Zaluska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5, 217: 245~249.[9] S Orimo, K Ikeda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60: 173~146.[10] L Jarvis. J. Power Sources, 1990, 32: 271~275.[11] T D Gregory, R J Hoffmanet al. J. Electrochem. Soc., 1990, 137: 775~780.[12] P Novak, J Desilvestro. J. Electrochem. Soc., 1993, 140: 140~143.[13] Z Gavara, M H Mintz et al. Inorg. Chem., 1979, 18: 3595~3599.[14] D Noreus, P E Werner. J. Less-Common Metals, 1984, 97: 215~219.[15] L Zaluski, A Zaluska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5, 217: 245~249.[16] N Nishimiya, A Suzuki et al. J. Hydrogen Energy, 1982, 7: 741~745.[17] K Nomura, E Akiba et al. J. Hydrogen Energy, 1981, 6: 295~298.[18] L Zaludki, S Hosatte et al. Phys. Chem., 1994, 183: 45~49.[19] S Orimo, H Fujii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4, 172: 37~41.[20] I Zaludki, A Zaluski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5, 217: 245~251.[21] K S Arvind, K S Ajay et al. J. Alloys and Comp, 1995, 227: 63~68.[22] S Orimo, H Fuji. J. Alloys and Comp, 1996, 232: L16~L20.[23] S G Zhang, Y Hara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9, 293: 552~555.[24] W Liu, Y Le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58: 243~247.[25] L Berlouis, E Cabrera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0, 305: 82~89.[26] M Y Song, J Manaud, B Darriet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9, 282: 243~247.[27] W H Liu, H Q Wu, Y Q Lei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7, 252: 234~237.[28] I Hiraca, T Matsnmoto et al. J. Less-Common Metals, 1983, 89: 85~89.[29] 张大为, 袁华堂等. 化学通报, 1998, (2): 19~24.[30] Q M Yang, M Ciureanu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1998, 274: 266~273.[31] 王芳香, 闫晓琪等. 化学通报, 2002, (2): 85~89.[32] J Xue, G Li, Y Hu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0, 307: 240~244.[33] N Cui, J L Luo. Electrochimica Acta, 1998, 44: 711~720.[34] N H Goo, W T Jeong et al. J. Power Sources, 2000, 87: 118~124.[35] S Nohara, K Hamasak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80: 1074~1076.[36] Y Zhang, B Lian et al. J.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1, 327: 195~200.[37] S Orimo, A Zuttel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93-295: 437~442.[38] T Kohno, M Kanda. J Electrochem. Soc., 1997, 144: 2384.[39] Y Zhang, H Yang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69: 259~270.[40] K J Gross, P Spatz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7, 261: 276~280.[41] K J Gross, D Chartoun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69: 259~270.[42] K Ikeda, S Orimo, A Züttel.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80: 279~283.[43] N Terashita, M Takahash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93-295: 541~545.[44] K Kadir, T Saka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7, 257: 115.[45] K Kadir, T Saka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84: 145~154.[46] K Kadir, T Saka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87: 264~270.[47] K Kadir, T Sakai et al. J. Allous Compounds, 2000, 302: 112~117.[48] K H J Buschow. J. Less-Common Met. ,1974,38:95~98.[49] H Oesterreicher, K Ensslen et al. Master. Res. Bull, 1980, 15: 275.[50] R H Van Essen, K H J Buschow et al. J. Less-Common Met., 1980, 70: 189~198.[51] V V Burnasheva, B P Tarasov. Russ. J. Inorg. Chem., 1984, 29: 651~655.[52] T Spassov, U Kõster.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87: 243~250.[53] S Orimo, A Zuttel et al. J. Allloys Compounds, 1999, 293-295: 437~442.[54] Y Tsushio, H Enok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81: 301~306.[55] Y Tsushio, H Enok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85: 298~301.[56] Y Y Tsushio, E Akiba.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69: 219~223.[57] K Yamamoto, Y Fujikawa et al. J. Electron Microscopy, 1998, 47: 461~470.[58]T Spassov,V Rangelova et al. J. of Alloys Compounds, 2002, 334: 219~223.[59] H Okumura, T Tabata et al. Materials Tractions, 2001, 42-7: 1305~1311.[60] M Khrussanova, E Grigorova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1, 327: 230~234.[61] Z Dehouch, R Djaozandry et al. J.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0, 305: 264~271.[62] K Ikeda, S Orimo.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80: 279~283.[63] T Spassov, U Koster. J. Alloys Compounds, 1998, 279: 279~286.[64] Y Tsushio, H Enoki.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85: 298~301.[65] K Tanaka, Y Kanda.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93-295: 521~525.[66] Y Tsushio, H Enok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85: 298~301.[67] S Orimo, H Fuji et al. J. Alloys Compounds, 1997, 253-254: 94~97.[68] T Spassov, U Koster. J.Alloys Compounds, 1999, 287: 243~250.[69] G Liang, J Huot. J. Alloys Compounds, 2000, 305: 239~245.[70] H T Yuan, E D Yang, B Liu. J. Alloys Compounds, 1999, 291: 244~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