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与感恩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生与感恩教育

朱薇薇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 成都 610031)

摘 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社会和学校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与此同时,却有一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甚至丧失的事件见诸媒体,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的音符。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的课题。

关键词:贫困生;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02-18

作者简介:朱薇薇(1980-)女,助理研究员,通信工程系团总支书记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

感恩,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被广泛认可个人的基本品德之一。传统文化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受教育的个体,有助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1 贫困生教育的现状

大学贫困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学生上大学读书不仅免交学费,而且还会享受“人民助学金”,不存在“贫困生”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在一些大学开始试行收费制度,到1997年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后,贫困生问题迅速凸现出来。客观地说,贫困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贫困大学生们大多数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对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恩,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予以回报。但确实也存在着极少数受助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缺乏感恩之心,把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制止,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当前高校的贫困生教育工作中,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仍然是工作的重点。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关心贫困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以开放、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工作中,贴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人格,体谅他们的心理感受。但是伴随着贫困生工作的深化,有一些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

1.1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重解决生活问题,轻思想教育的倾向

“不让一个贫困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的承诺,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之一。目前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核心的助困体系,在笔者工作的高校中,甚至设立专项的贫困生生活补助,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发现一个生活有困难的贫困生,即可立即申请补助,即请即得,马上解决生活困难。解决物质生活的困难成为工作首要目标,思想上的困难放到了次要地位,甚至有些教育者存在“物质决定意识,解决了生活问题就解决了思想问题”的认识误区。而对于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依然停留在“面”上,缺乏针对每一个贫困生个体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贫困生教育更多强调贫困生们的共性,忽视了个体的个性。

1.2 在思想教育中重励志轻感恩

在加强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以高校教育者为首的社会各界对贫困生在心理上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引导树立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成了贫困生工作的又一工作重点。而在具体工作中,将激励贫困生的意志品质和提高贫困生的精神境界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的同时,却忽视了贫困生对社会和他人帮助的感恩教育。有凌云之志而无感恩之心成为高校贫困生的突出特点。

1.3 感恩教育缺乏可行的具体工作措施

伴随着某些大学贫困生不懂得感恩的事例出现,对大学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甚至对全体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是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还没有提供开展感恩教育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法与措施,使得感恩教育很多时候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很好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2 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感恩之心的人,才是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接受感恩教育,懂得“感恩”,应该是高校除了专业技能教育之外更高的追求。众所周知,在高校不乏大量学习刻苦、奋发向上、以自己的优异成绩来回报社会和他人帮助的优秀大学贫困生。但是,也有不少缺乏感恩意识的大学贫困生存在。据报道,湖北襄樊5名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楚天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批评之声一时间充满了各种媒体。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忘恩负义的人大家都深恶痛绝。对他人的资助没有感恩行为的贫困大学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引起了高等教育从业者的深入思考。这些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甚至“忘恩负义”的表现虽然不是大学贫困生的主流,但也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社会形象。

没有感恩之心的大学贫困生,认为社会和他人给他们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这样的认识缺乏对“恩”的基本认识。更有甚者甚至怨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而产生怨恨情绪,故意疏远父母。有的贫困大学生知恩但是没有感恩的行为,部分贫困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认为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例如: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而发放的无息贷款,但近年来,少部分贫困生不顾做人的诚信原则,恶意拖欠偿还国家贷款,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忘恩表现。上述种种现实表现提醒我们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没有突出感恩教育的重要地位,在新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6高教版教材)中对感恩教育只字未提。针对这一现状,应加强在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才能营造出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