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教案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让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道德修养的方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4. 道德情感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讨论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技巧。
道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道德情感的培养。
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道德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 自我评价: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进步。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认识到德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回顾《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比喻和论证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等。
3. 现实问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为政以德”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5. 现实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文本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比喻和论证手法方面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相关论述。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 现实案例: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运用“为政以德”思想的例子。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代的政治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实践意义。
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政治决策过程,体会德治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论证手法,以及如何将“为政以德”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2024版《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 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 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 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8
关键概念阐释
为政以德
这是孔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强调 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通过领导者 的德行影响民众,实现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2024/1/28
北辰
指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空 的中心,众星围绕它旋转,象征着 德治天下的理想状态。
《为政以德》经典教案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孔子政治伦理观探讨 • 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未来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1/28
3
《为政以德》概述
《为政以德》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政治 和伦理道德的观点。
2024/1/28
该篇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 修养来影响和教化民众。
文章中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观点,即 政治领袖应以德治国,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中心,而百姓则像其他 星星一样围绕着他。
4
儒家思想与政治伦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秩 序。
18
05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案 例分析
2024/1/28
19
分组讨论会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与儒家思想相关的问题或话题进行讨论,如“儒家
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儒家道德观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等。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意义。
(2)能够理解“以德服人”的重要性。
(3)能够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为政以德”的基本概念。
(2)通过合作探讨,分析“为政以德”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3)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为政以德”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概念,并思考“为政以德”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具体表现。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5. 总结与反思:四、课后作业:1. 请简要概括“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为政以德”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和现实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为政以德”的具体体现。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为政以德”的实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政以德”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政以德教案
02
积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03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仁爱、诚信、正义、礼制等,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品格锤炼
增强自律意识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做 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培养良好品格
积极培养勤奋、诚实、守 信、宽容等良好品格,形 成健全的人格。
建议三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履行自 己的道德责任,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可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全球 范围内的道德问题和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践行为政以德体现
分析这些优秀公务员在工作中如何 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如坚持原则、 勇于担当、注重实效等。
案例三:企业家社会责任担当
企业家代表选择
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如马云、 马化腾等,他们在商业领域取得 巨大成功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社
会责任。
社会责任表现
详细介绍这些企业家在公益事业、 环保、教育等领域的投入和贡献, 以及他们在企业内部推行绿色生
02
学员二
以前我认为政治和道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我意识到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政治需要以道德为基础,而道德也需要政
治的保障和推动。
03
学员三
通过学习“为政以德”,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儒家
思想所倡导的仁爱、礼义等道德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对未来学习和发展提出建议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 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其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案例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课堂讨论总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讨论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政以德》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1. 学生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第二节课:案例讨论,分享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3. 第三节课:课堂总结,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3)分析“为政以德”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3. “为政以德”对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2. 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3. 比较“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孔子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5. 案例分析法:选取生活实例,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3. 讲解演示:讲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孔子思想主张及其历史背景;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为政以德”与西方政治理念的异同;6.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实例,运用“为政以德”的思想解决问题;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践行“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政治智慧,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领导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古代圣贤思想中的地位。
理解道德在政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政治智慧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第二章:孔子的为政以德2.1 课程内容介绍孔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孔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2 教学目标掌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三章:孟子的为政以德3.1 课程内容介绍孟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孟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3.2 教学目标掌握孟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四章:荀子的为政以德4.1 课程内容介绍荀子的政治思想,重点讲解“为政以德”的理念。
分析荀子关于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观点。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4.2 教学目标掌握荀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内涵。
了解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荀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课程内容总结孔、孟、荀三位思想家的“为政以德”思想,分析它们的异同。
探讨“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的理念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能够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能够概括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理念;(2)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3)提高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认识“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实现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3)增强学生对社会、国家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3)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论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地位;(2)如何分析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3)如何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地位;(2)引出“为政以德”这一核心理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要论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为政以德”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3)评价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1)针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关题目练习;(2)让学生运用“为政以德”的理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2.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为政以德”的应用;3. 深入研究儒家思想,分析其在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体现;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课程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2.学习《为政以德》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原则。
3.掌握《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教科书《为政以德》、多媒体设备、PPT等。
2.教学手段:讲述、互动、讨论等。
3.教学方法:归纳、对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段视频、图片或者名言等,引出《为政以德》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
2.学习《为政以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1)介绍《为政以德》的背景和意义。
(2)总结《为政以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学习《为政以德》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原则(1)详细解读《为政以德》中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原则,比如仁、义、礼、智、信等。
(2)讨论《为政以德》中这些理念和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4.探讨《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方法(1)分组讨论《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比如在政治、教育、家庭等方面的应用。
(2)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展开互动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就《为政以德》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为政以德》的内容和意义。
6.梳理总结(1)对本次学习进行梳理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对于今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和原则。
四、课后作业1.撰写小结:整理自己在学习《为政以德》中的收获和体会,撰写一篇小结。
2.实践应用:选择一个实际场景,思考如何运用《为政以德》中的理念和原则解决问题,写出一篇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为政以德》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原则,同时也能够将这些理念和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为政以德”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
2. 讲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讲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总结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短视频或讲解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为政以德”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为政以德”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论语》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 讨论:组织学生就“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反思是否清晰地讲解了“为政以德”的概念和内涵,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回顾已学的关于“德”的相关知识。
(2)提问:“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解释其寓意。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为政以德”的理解和应用。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为政以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引用经典文献,解释“为政以德”的出处及其含义。
通过现实案例,展示“为政以德”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4.1 开场导入: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为政以德”的概念。
1.4.2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国内外政治领导人以德治国的事例,让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
1.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为政以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1.4.4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进一步阐述“为政以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为政以德”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包括道德、公正、仁爱等方面。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的原则应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经典文献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分析其中的道德、公正、仁爱等要素。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将“为政以德”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2.4.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
2.4.2 讲解分析:详细解读经典文献中关于“为政以德”的论述,强调其中的道德、公正、仁爱等要素。
2.4.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将“为政以德”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场景。
2.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角色扮演体验,讨论如何将“为政以德”原则应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中。
2.4.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和角色扮演进行点评,并进一步强调“为政以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教案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 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为政以德》的核心思想和主要 内容,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 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02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 握《为政以德》的基本概念和理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作业布置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思考题或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道德问题。
04
知识点梳理与解析
《为政以德》篇章结构
引言
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 性,提出“德治”与“法 治”相结合的观点。
正文
通过举例、论证等方式, 详细阐述“为政以德”的 内涵、特点、实施方式等 。
部分学生反映“为政以德”理念深奥,难以理解。这可能 是因为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者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效 。
学生参与度不足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程 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单一
本次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 课程内容。
《为政以德》教案
目录
• 教学内容与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与步骤 • 知识点梳理与解析 • 学生活动设计与组织 •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
01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概述
《为政以德》的背景与意义
01
阐述该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篇文章所讲的教材为《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这本教材是以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为主要内容,精选中国古代文化中众多名篇背后所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文字、注释、翻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能够通过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本教案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并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倡导的为政以德的法门,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现实纷扰,进而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案设计1.任务型阅读首先,老师要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存在问题,在阅读的教学中附上个别化的问题解答,并让学生做任务型阅读,即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例,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问答形式的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问题解答。
如:《三人行》(1)本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有意者进,请坐。
”中的“意者”指的是什么?(3)文章中的独孤口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要求,达到知道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2.课堂破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老师选择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破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以德而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是老师事前为学生准备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治天下”的思想,探究为政以德的具体实现路径。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在确保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地分析指导,引导学生避免与现实脱节。
3.教材外的拓展借此机会,老师还可以参考其他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和佳作来拓展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为政以德(人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引用经典案例,如古代圣贤的故事,说明“为政以德”的含义。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在政治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为政以德”的理解和看法。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道德与政治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道德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
引用相关的理论和观点,解释道德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与政治关系的理解和看法。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道德与政治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道德领导的重要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领导对国家和组织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领导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3.2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道德领导的重要性和作用。
引用相关的理论和观点,解释道德领导对社会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领导重要性的理解和看法。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道德领导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道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道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和影响。
引用相关的理论和观点,解释道德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道德在政策制定中作用的理解和看法。
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
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为政以德》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知道。
2、在知道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进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知道“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鉴戒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一) 德的本义探究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眼光直射。
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比方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
“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
“德”,此处也可说明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说明,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乃至在工作的劳累中,也能感遭到生命的跳动和欢乐,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
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特别是父母,庇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
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样,是自然显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
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夸耀、浪费,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邋遢不堪,这完全违抗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文风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遭到德行之光的感化,自然会归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政以德第一、二课时“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2.1 为政以德1.成语: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
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语后置2.无耻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
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
古义较今义宽泛。
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
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
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
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
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13.9 富民、教民1.庶:人多。
2.又何加焉3.富:使动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shàn):足,及。
奚:何。
暇:空闲时间。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篇》12.7 富民1.足:使动用法,使……充足2.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
民无信指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3.分析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富民、正己思想。
4.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这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这个问题是汉代王充在《论衡·问孔》篇中提出来的。
学生对此看法可以不同,但不注意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它材料结合起来看。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
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
既富矣,当教之。
”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
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
此亦一义命之辨。
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
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李泽厚《论语今读》)11.171.鸣鼓而攻之敲起鼓来声讨他。
后这个词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2.分析这与当时的田赋制度有关。
孔子反对对贵族有利、对百姓有害的新财政制度,所以大发脾气。
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痛恶,除了上面讲到的一点,还因为“季氏富于周公”本身就与礼相违,还要“聚敛”,这就更不合理了。
此处孔子说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反映了“为政以德”的一个方面,即举贤去恶。
孔子爱学生,但更爱礼义。
12.9 富民1.如之何2.君孰与不足3.分析:《朱注》: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这一章,可以联系上一章来看,讲得都是富民问题。
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当以人为本,而有若的这一番高论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怪不得西方社会亦主张学习儒家经典。
儒家的民本思想。
思考:有若与哀公的对话,反映了什么问题?儒家与统治者的分裂。
“抑哀公斯问也,其将丧邦乎?年饥,不忧民之饿莩,而忧己之不足,此岂君道哉?”(李光地《论误札记》)小结思考:1、13.9 12.7 11.17 12.9 这些章节的关键词是什么?富足2、儒家提出了哪些“富民”政策?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富与信:去食留信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3、“藏富于民”是否意味着“民富于君”或“与君同富”?(结合16.1回答这个问题)均无贫16.11.古今异义:(1)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2)以为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
现代汉语的“以为”是认为。
(3)既来之,则安之课文是使动句,“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为代词,指代上文的“远人”。
意为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代只是借用字面的意思,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句子成了主动句,“之”也已经完全虚化,只有填被音节的作用。
2.成语(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季孙之忧谓忧患将发生在内部,而不在外部。
(5)陈力就列陈力:贡献才力。
就列:担任职位或官职。
谓根据自己的才力就任相应的官职。
(6)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
后比喻放纵坏人。
(7)大动干戈干戈:古代两种兵器。
原指进行战争。
现多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均寡二字“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财宜乎均,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
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人宜乎安,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
下文云“均无贫”,此承上句言。
又云“和无寡,安无倾”,此承下句言。
观“均无贫”之一语,可知此文之误易矣。
《春秋繁露·度制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
”可据以订正。
”(俞樾《群经平议》)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的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
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
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再次小结孔子的“富民”政策富与教:主张先富后教,不是只富不教富与信:去食留信民富与君富:藏富于民均无贫6、“藏富于民”思想的作用?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庶之富之”),一直是儒家政治思想传统之一。
它对政府过头的财政搜刮、苛征重赋,有时可起某种缓冲、制衡的作用。
尽管“百代皆沿秦制”(毛泽东),政制和政策基本上的中央集仅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系,以强制性的剥削、强迫为特征,但儒学的温情脉脉,强调“爱民如子”“宽徭薄税”总是作为这一体系的补充、制衡、解毒而起着某种平衡作用。
(三)12.7章节中提到“民无信不立”,那么除了“富民”,怎样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1.5这一部分,孔子谈的是为政者正己的问题。
此处的正己包括三个方面:1.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守信用。
2.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
3.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性,不妨其生业。
13.61.虽:即使2.分析这一章讲的是正己。
言教不如身教,自古而然。
我们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
司马迁为李广父子作《李将军传》,描写李广这个人,嘴很笨,好像乡巴佬,但身先士卒,忠勇可感,其中就引用了这段话。
李广带兵,与程不识不同,靠的不是军法军令,严加管束,而是身先士卒,有个人魅力。
12.191.无道,有道:形容词作名词,不守道义的人,道德高尚的人。
2.就:靠拢,接近。
3.风,草:名词作动词,好比风,好比草。
4.成语: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5.分析这一章,孔子强调的仍然是正己、教民的问题,这里他指出政治责任在上而不在下。
不主张“杀”,而主张端正自己,从而教化百姓,“子欲善而民善矣”。
杀人的政治不得民心,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的秦始皇,外国的希特勒,均以杀戮为手段推行其政治,最终都留下千古骂名。
2.201.劝:努力2.忠以劝:以,而,并且3.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4.善、不能:形容词作名词。
优秀的人,能力差的人。
这一章谈到的是正己、教民、举贤的问题。
要使百姓敬、忠并且劝,即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为政者应该“临之以庄”,即用庄重的态度面对百姓,作为统治者能恭庄严肃地对待百姓,百姓自然也会敬其上,这是人心美德相互间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