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气候变化对农户的经济影响研究——基于南疆红枣主产区农户收入安全视角

气候变化对农户的经济影响研究——基于南疆红枣主产区农户收入安全视角

气候变化对农户的经济影响研究——基于南疆红枣主产区农户收入安全视角李博;李青;陈红梅【摘要】气候对农户的影响存在于以农户为中心的两阶段价值链(生产和产后环节)中,农户收入是气候直接影响和农户为规避气候风险调整生产经营行为的结果.基于阿克苏地区2011~2014年316户枣农微观面板数据,在Ricardian模型理论基础上提出气候-两阶段影响模型,运用考虑气候影响的随机系数模型,构建全要素适应性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表明:4~8月生长期和9~10月成熟期气温升高对农户增加收入有利,但农户对极端高温的适应能力不足;4~8月主产区降水增加对农户的影响利大于弊,9~10月成熟期降水增加使农户不可避免陷入由气候导致的市场风险;生产阶段气温升高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下降,降水增加使肥料的产出弹性上升,农药的产出弹性下降,气候变化导致农业成本增加,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调整行为不科学.为保证农户收入安全,农户在生产和产后阶段气候适应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应充分考虑产后阶段的气候适应性措施.%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farmers exists in the two stages (production and sale) of the value chain.Household income is a comprehensiv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adjusted behavior.Based on 316 jujube farmers' panel data in Aksu 2011-2014,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total factor adaptive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using the climate-related random coefficient modeland Ricardian model theor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creasing in growing season (April to August) and maturity season (September to October)had positive impacts on household income,but the farmers lacke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in growingseason (April to August) can compensate the harm of waterdeficit.However more precipitation in maturity season (September to October) seriously affected jujube quality and sales.In addition,with the growing of temperature,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fertilizers decreased which meant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fertilize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costs.Climate chang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the agriculture costs,and the adaptive behavior of farmers was unscientific.To ensure the safety of farmers' income,farmers' adaptive capacity needed to be improved in production and sale stage,such as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on-control,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rc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encouraging farmers to build warehousing facilities.【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6(037)012【总页数】6页(P192-197)【关键词】红枣;收入安全;气候适应能力;全要素适应性生产函数模型;两阶段价值链【作者】李博;李青;陈红梅【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F323.8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了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指出气候变化使“三农”面临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收入损失、农村贫困以及生态产品功能和服务损失的风险。

气候变化_怀疑论_分析及启示

气候变化_怀疑论_分析及启示

气候变化“怀疑论”分析及启示赵宏图[内容提要]气候变化“怀疑论”由来已久,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后引发空前关注。

“怀疑论”者成员复杂,也并无统一理论观点,他们或质疑全球变暖的真实性和严重性,或质疑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及当前应对措施的合理性。

“怀疑论”升温将使本已步履维艰的全球气候谈判难度进一步增大,但难以逆转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

从另一个角度看,“怀疑论”各种观点的披露也有助于使未来气候变化研究更加谨慎、全面,相关应对措施更加务实和理性。

[关键词]气候变化 怀疑论 全球变暖 I PCC 低碳经济[作者介绍]赵宏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能源、环境等问题研究。

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人类需大幅减排温室气体以应对全球变暖已成主流观点和联合国相关谈判的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变暖已成为气候变化的代名词。

但近年来质疑全球变暖的声音也在增强,特别是2009年底英国气候学界的“邮件门”、2010年初联合国报告一系列出错事件以及北半球罕见严冬等,使气候变化“怀疑论”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怀疑论”升温不可避免会使民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和支持率有所下降,未来联合国气候谈判难度增大,但国际社会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趋势难以逆转。

同时,对主流观点的质疑与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在研究与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促使相关气候政策更多基于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而非对夸大的危险乃至世界末日的恐惧。

由来及演变气候变化领域有关全球变暖的争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气候变冷。

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根据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较早提出地球气候将进入冷周期。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 rys on)认为,地球正缓慢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一批欧美知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召开题为“当前的间冰期何时及如何结束”的研讨会。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其经济影响与政策含义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其经济影响与政策含义

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其经济影响与政策含义刘昌义;潘家华【摘要】气候变化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就成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成本收益方法都假定气候敏感性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效用函数和损失函数.斯特恩对这些方法提出了批评,指出气候变化问题不适用于边际分析.继《斯特恩报告》之后,以哈佛大学的魏茨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气候变化经济学中的结构性不确定性展开研究.魏茨曼指出气候敏感性应服从厚尾分布,这一观点既具有气候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也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认可.而传统的成本收益方法由于假定气候敏感性服从瘦尾分布,因此对气候敏感性、效用函数和损失函数的设定都存在偏误,从而低估了未来气候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害的程度.围绕厚尾分布的观点,魏茨曼提出并证明了“悲观定理”,这一定理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未来的气候灾难,愿意牺牲当前部分甚至全部的消费,从而在理论上揭示了不确定条件下气候变化公共决策的理论依据.他指出当前的减缓投资相当于是为了避免未来气候灾难的“保险”,而当前减排行动所依据的正是预防原则.预防原则的来源,则是气候灾难这种小概率、大影响事件所导致的恐惧因素或者模糊厌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依据厚尾分布改变气候敏感性和损失函数,未来气候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要远大于传统模型的结果.基于以上理由,魏茨曼批判了以诺德豪斯为代表的“缓行战略”和“气候政策斜坡”的政策建议,从而间接支持了《斯特恩报告》立即大幅减缓的观点.%There are numerous uncertainties in climate change, thus uncertainty becomes a difficult but vital topic i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st-benefit analysis assumes thai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follows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set their utility function and damage function accordingly. Stem once criticized thesemethod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limate problem was not suitable for the marginal analysis. Shortly after the Stem Review, Martin Weitzman with other economists begins studying the deep structural uncertainties of climate change, Weitzman points out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should follow fat-tailed distribution, which not only has solid bases from the climate science research, but also be widely accepted by many economists. The traditional cost-benefit analysis, which based on normal distribution, underestimates the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the probability and the extent of damages of possible future climate catastrophes, and thus incorrectly set their utility function and damage function. Furthermore, Weitzman proposes and proves the Dismal Theorem based on the fat-tail assumption,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ground for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climate policies. He claims that the current mitigation investment plays as an insurance to avoid the future climate catastrophe; the ntitigation decision is based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While the source of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comes from the fear factor and (or) the ambiguity aversion of climate catastrophe which has a low probability but big impact. Empirical studies discover that once the model uses the fat-tail distribution and the according damage function, the potential damage brought by the future possible climate catastrophe is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the results of tradition model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Weitzman criticizes the wait-and-see and "climate policy ramp" strategies claimed by Nordhaus et al. , and indirectly supports the viewpoint of the Stern Review that we should take strong actions to mitigate.【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2(022)011【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厚尾分布;预防原则;模糊厌恶【作者】刘昌义;潘家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北京102488;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斯特恩曾指出,传统模型使用的边际方法并不适用于分析气候变化问题,因为未来的气候路径和气候系统反馈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传统模型使用较高的市场贴现率低估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1]。

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安东尼·吉登斯的理论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但是 , 在吉 登斯 此书问世之前 , 学术界并没 有从 政治学 那样 的情况 , 我们就 不再 有行动的余地 了, 一切都 为时 的意 义上探讨 过气候 变化 问题 , 没有理解 气候 变化 已晚。… 如 果我们再 不把气候 变化 问题 有效 地纳入 并 的社会学意义和 政治学意义。 吉登斯 对气候 变化政 治 的阐述可谓 广博 深厚 , 对
“ 登斯悖 论 ” 吉 主要 指这样 一种 困境 : 气候 变化 问
影 响。2 0 年 , 登斯再 出新著 《 09 吉 气候 变化 的政治 》 题尽 管是一 个结果 非常严重 的 问题 , , 但对于 大多数 公
民来说 , 在 日常生活中感受不直接 , 由于 人们 虽然 意识 在 当今 的这个世界 和时 代 , 气候 变化政 策是 一个 到 它的重要性 , 普通人 的 日常生活却鲜 有 因此发生 改
英 国著 名社会 学家 、 敦政治 经济 学院前 院长安 伦 去 的4 年 里 , 提 出的一 系列 理论对世界 产生 了重要 0 他 并迅速在全球学术界和政治界引起广泛关注。


破 解“ 吉登斯 悖论 ” —— 给各级 地方政 府 以节
东 尼 ・ 登斯是 当今世界 最重 要的思 想家之一 。在过 能减排降耗的动力与激励 吉
这本 书里 , 登斯特 别提到 了中国 , 中国治理 气候 变 部 的考核 指标 , 吉 “ 但是宣传 和推行都 不够 高调 , 目前来说
化 的决 策遇到 的最 大障碍就 是 中央政府 的“ 政治整合 ” 这一举措没有运行起来 , 其成效不彰是必然的。
和 “ 济整合 ” 经 在上令 下达 的过程 中 , 往往经 过层层 官
国家不能回避的重要主题。这一 问题 的解决最终要走 变 , 更没 有动 力做 出实质性的努力 , 几乎没 有人 以 自己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XJY007)作者简介:刘 勇(1979—),男,重庆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低碳经济学研究;张雅宁(1998—),男,河北唐山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

2023 6No 6,2023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6月Jun ,2023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刘 勇,张雅宁(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要: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出持续变暖的总体趋势,不仅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对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冲击,这一背景催生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但是气候变化对经济系统影响的传导机制及其微观基础仍不清晰。

马克思主义从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和级差地租三个方面有效奠定了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

单个劳动力的价值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劳动力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进而最终影响劳动力的价值。

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各种极端天气会影响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进而对剩余价值产生影响,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厂商榨取剩余劳动的行为也会做出相应调整。

级差地租受到土地等级、肥力、地理位置和投资生产率的综合影响,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土地肥力和土地位置作用于土地的级差地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气候变化经济学;价值理论;级差地租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6-0109-07 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当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_王军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_王军

① Cline和 Nordhaus被称为模型化气候变 化经 济效应 的两位 先驱 , Weitzman(2007a)对二 者分 析思 路与 研究方 法做 过比 较 。 Nordhaus极力主张放弃目前的污染排放许可制度, 转而支持征收碳排放税 。 Nordhaus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研究全 球变暖的经济学 方法 , 设计 出气候和经济的动态统一模型 (DynamicIntegratedModelofClimateandtheEconomy, 简称 “ DICE”模型 )等 , 为制 订应对气候变化 的有关政 策提供了基础 。
① 不确定性是环境政策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 详见 Pindyck(2007)对此问题的权威阐述 。 ② 例如 , 2006 年 5月出版的 《美国经济评论 》开篇即围绕 《京都议定书 》和气候变 暖问题刊登了 4篇 文章 , 并将这 组文章置 于 “国家 安全的经济学 ”之前 , 表明了经济学界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切 , 4 篇文章谈论的 均是如何 构建有效 的国际环 境协议 , 它 反映出国 际协议 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所在 。 ③ 可参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杂志 20012页的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 》即 “斯特恩报告 ”一书共分 6大 部分 , 其中第 6部分 即为 “国际集 体行动 ” 。 可 见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际集体行动 , 更离不开国际环境合作 。 详见 Stern(2007), 此书的初稿可在线 阅读 :/independentreviews/sternreview economicsclimatechange/sternreview report.cfm。 世界经济 * 2008年第 8期 · 86·
本文试图对当前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 , 尤其是通过对贴现率概念和国际 环境协议等领域重要文献的评述 , 反映出当前气候变化经济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及研究的主要方面 , 并大 致勾勒出目前气候谈判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④ 本文剩余部分的安排 :第二部分以斯特恩报告为例 , 引出 了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学涵义及当前围绕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所展开的争论 ;第二部分在强调气候问题 全球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上 , 详细描述了气候问题的难点 , 对解决气候问题的正式途径即通过签署国际 环境协议如 《京都议定书 》来体现 , 通过开展国际环境合作来进行 , 签署国际协议和开展有效的国际环境 合作进行了说明 , 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 , 并简要概述了当前气候谈判所遇到的障碍 ;第三部分讨 论了国际环境合作的经济学机制 , 我们以旁支付和议题关联为例 , 阐述了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推动气候谈 判 、解决气候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在第四部分的结论中我们归纳了全文的主要论点 , 并对若干值得关注的

杭州市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杭州市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气候系统。

2007年IPCC 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总共升高了0.74°C ,而且最近50年来的升温是过去100年来的2倍,并预测出到21世纪末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会升高1.1-6.4°C ,因此全球变暖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1]。

除了气温的升高,还有一系列的气候因子的变化。

在全球中高纬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增加的趋势,并且增加的趋势达到0.5-1.0%每10年[2]。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全球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会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国家利益和安全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已经是很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热点。

对区域气温和降水量研究越来越多。

而各项研究也表明,全球不同地区气候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差异,因此研究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杭州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近五六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活动频繁的同时也造成了杭州地区气候的相应变化。

研究杭州市近56年来的气候变化,不仅为学者研究区域之间气候变化差异提供依据,也可侧面反映杭州市的经济发展变化和人民生活变化,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杭州站1960-2015年降水及气温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杭州气象台站建立较早,且无变迁,数据完整无缺失)。

将天降水量累加得到月降水量,再将月降水量累加得到年降水量,每天的气温数据累加除于一年总天数得到年平均气温。

二、1960-2015年杭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一)气温变化分析1.趋势变化图1 1960-2015年杭州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曲线基于杭州站1960-2015年年均温时间序列,进行时间趋势变化特征分析。

碳中和目标下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碳中和目标下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碳中和目标下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1.3 文献综述 (4)二、碳中和目标概述 (6)2.1 碳中和定义 (7)2.2 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线 (8)2.3 碳中和目标的全球态势 (9)三、最优经济增长路径的理论基础 (10)3.1 经济增长理论 (12)3.2 碳排放理论 (13)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四、碳中和目标下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15)4.1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7)4.2 投资与技术创新 (18)4.3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19)4.4 政策支持与引导 (20)五、案例分析 (22)5.1 国际典型案例 (23)5.2 国内典型案例 (25)六、政策建议 (26)6.1 加强碳排放监管 (27)6.2 推动绿色投资 (28)6.3 优化产业结构 (29)6.4 完善政策体系 (30)七、结论与展望 (31)7.1 主要结论 (32)7.2 研究展望 (33)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分析在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实现最优经济增长路径。

我们将回顾碳中和目标的背景和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碳中和目标对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引导企业和政府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碳中和目标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包括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影响。

碳中和目标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分析各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以及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碳中和目标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来实现最优经济增长路径。

通过对碳中和目标下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档旨在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中和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探讨

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探讨

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探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这些问题不仅对个体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学原理在社会现象中的作用。

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配置、生产和分配的学科,能够为理解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供科学的框架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当前社会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是贫富差距与财富分配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贫富差距问题愈发凸显。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但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问题却在加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政府调控的不足。

资本的回报率往往高于劳动的回报率,这使得资本拥有者能够更快地积累财富,而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

政府的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教育投入等在调节财富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通过税收调节、财富再分配以及提升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年来,全球多国面临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问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阶段,物价上涨成为各国政府亟需解决的挑战。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质量,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受到了严重冲击。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长期来看,过度的货币供应和需求膨胀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建议,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既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又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以实现物价稳定与就业最大化的双重目标。

三是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经济问题。

温室气体排放、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指出,气候变化的成本往往未被企业和个人充分考虑,而是由全社会承担。

为此,政府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如碳税、排放交易机制等,来内化这些外部性成本。

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绿色经济”概念,倡导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础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础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基础-庇古、科斯和欧玲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承诺在2020年之前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政策,既能达成承诺的减排量,同时又能保证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本国经济效率发展,成了各国国家政府制定气候政策的一个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理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有效地制定气候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三位经济学家是庇古、科斯和欧玲。

这三位经济学者中,后两者因为对经济学的贡献分别在1991年和2009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从1969年才开始设立的,而庇古在1959年就去世了,要不诺贝尔经济学奖也有他的一份。

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是福利经济学分析体系的建立者,他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区别了生产中的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如果私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企业就存在所谓的“外部性”。

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混合使用税收和补贴来校正“外部性”。

如果是正的“外部性”,应该对企业补贴;如果是负的“外部性”,应该对企业收税。

因为他的这个贡献,在经济学上,这种税收就被称为“庇古税”。

庇古的理论奠定了现代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的基础。

环境污染就是典型的负的“外部性”,社会承担的成本大于企业的成本,这导致了社会分配中的不公平和非效率。

按照庇古的理论,应该对污染的企业征收“庇古税”,这也就我们在现实政策中的排污税,来校正环境污染的不公平和非效率。

按照现在主流科学的观点,人类经济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很有可能造成了现在的地球温暖化。

这样,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给整个地球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比如海洋岛屿国家和低地的淹没,大量物种的灭绝以及疾病的流行等,而这些社会成本没有计算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负的“外部性”。

如何校正这些负的“外部性”?按照庇古的理论,我们要对这些企业征收“庇古税”,让企业来承担这些社会成本。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_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_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_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低碳经济发展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环境问题愈发突出,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旨在通过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政策选择两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将碳排放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基于低耗能、低排放、高效能的生产模式,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不仅关注碳排放问题,还注重资源利用效率,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创新理论。

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碳排放。

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一)减排政策1. 制定碳排放限额:政府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限额,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2. 碳税和碳交易:通过对碳排放征税或建立碳交易市场,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碳税可以从宏观角度引导整个社会减少碳排放,而碳交易可以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企业之间的碳减排交易。

(二)能源政策1. 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

2. 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能源利用效率的监管和评估,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能源消耗。

(三)产业政策1. 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提供税收减免和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 改造和升级高碳行业:加强对高碳行业的监管,推动其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

宏观经济学对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分析与治理

宏观经济学对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分析与治理

宏观经济学对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分析与治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而在这个问题上,宏观经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宏观经济学对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分析与治理进行探讨,以期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宏观经济学分析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原因1.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对环境资源的不断剥夺和污染。

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也为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市场失灵与环境外部性市场经济的运作主要以市场价格为信号,然而环境资源的价值难以量化和内部化,导致市场对环境问题反应不足,进而引发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等问题。

这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宏观经济学的治理策略1.环境税制的引入环境税制是一种通过内部化环境外部性来引导经济主体行为的方式。

它通过对排放、消费等环境活动征收税收,使污染者承担相关成本,并借此激励企业改善生产技术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2.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减缓气候变化和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应该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落实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

3.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传统的增长模式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点,难以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应该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从资源密集型、污染严重的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局限性与应对策略1.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失灵环境问题往往存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情况,这给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与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了应对这一局限性,宏观经济学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结合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

2.全球合作与治理架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全球性特点,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大气环境:基于 PSTR 模型的实证研究

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大气环境:基于 PSTR 模型的实证研究

ai 1 X it it Yit ai 2 X it it
if qit if qit
(1)
q it 是转移变量, 参数 λ 说明了机制发生转移的位置, 即阈值。 Aslanidis 其中, X 为解释变量向量。
和 Xepapadeas(2008)曾利用 PTR 得到了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的倒 V 型曲线。 根据 q it c 还是 q it c , PTR 在阈值两侧呈现为不同的线性模型,其转移函数是离散的,机制转移是突变的。然而,假设经 济增长-环境污染之间呈现为两机制、离散的线性关系,在理论上过于严格。机制在阈值处的突然转 移暗含着,所有经济主体(Economic Agents)必须迅速、同时采取一致行动,现实中这一假设往往很 难成立(Aslanidis、 Xepapadeas, 2006)。 Gonzalez,Teräsvirta,Van Dijk(2004)和 Fok,Van Dijk, Franses(2004) 放松了在阈值两侧呈现线性关系的假定,在 PTR 基础上提出了面板平滑转移回归(Panel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PSTR)。一个具有 m+1 个机制的 PSTR,其一般形式为:
三、中国经济增长和大气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PSTR 模型的理论来源
包含机制转移效应(Regime Switching Effects)的回归模型,是上世纪 90 年代发展起来的经济计 量方法。其中,关于时间序列的平滑转移回归(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STR)和平滑转移自回归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on Regression, STAR)已被广泛用于经济、金融、资本市场、宏观政策 模拟等领域。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赵进文和范继涛(2007)利用 STR 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 费问题。STR 和 STAR 的模型估计,要求样本的时间序列要足够长。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 获取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总是很困难。 Hansen(1999) 首先提出了面板转移回归 (Panel Transition Regression,PTR):如果转移变量的值低于阈值,函数由一个模型决定;如果高于阈值,模型机制 发生转变,函数取决于另一个模型。PTR 不但克服了时间序列模型中数据不足的限制,与传统的固 定效应或随机效应面板模型相比,在捕捉截面单元的异质性方面更进一步。一个两机制 PTR 可表示 为: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范文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对我国农业经济产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

因此,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业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我国遭受了多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袭击,如暴雨、干旱、冰雹、低温等,这些极端天气不仅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导致了农作物减产、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进而影响了农业经济产出。

因此,深入研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我国近十年的农业经济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数据等。

四、实证研究结果1.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近十年我国各地区农作物产量与气象数据,发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作物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容易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低温、冰雹等事件则会对农作物的品质造成影响。

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往往会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进而引起农产品价格波动。

如干旱、洪涝等灾害会导致农产品供应减少,从而引发价格上涨;而过度降雨等则可能导致农产品滞销,价格下跌。

3. 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因素分析除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外,农业经济产出还受到种植技术、农业政策、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政策的支持对提高农业经济产出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成果。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现代经济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Solow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等传统增长理论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包括创新驱动增长、人力资本积累等新的增长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在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学者们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结论,这对于指导实际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宏观经济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新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比如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未来,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可能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的深入研究将会是未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应对新技术革命、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实施机制将会是未来的研究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深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性和风险防范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新问题上的研究将会是未来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领域,如何通过经济政策手段来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将成为未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企业行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

在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模式的出现给传统的市场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学者们提出并研究了一系列新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模型,为理解和规范新经济领域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

非营利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非营利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41・
2 0 1 3年第2期 理论经济研究
学 清 洁发展 机制研 究会 等 7个成 员单 位发起 组成 的 中 国青 年应 对气候 变化 行动 网络 ( C Y C A N) , 致 力于 组 织 中国青 年 开展有 关全 球变 暖 、 能 源 问题 的项 目, 推动 资源节 约 型校 园建设 。 的驱使 , 企业很 难 会 主 动 去减 少 碳 排放 量 。尽 管 近 年 来一些 企业 主动 去 购 买碳 排 放 权 , 使 得 企 业做 到
包括 国外 非 营利组 织 驻 华 机 构 , 这 些 非 营利 组 织 在 我 国也从 事一些 与 气 候 变 化相 关 的活 动 , 对 于 推 动
全 球 气候 变 化 是 当前 国 际社 会 关 注 的热 点 , 也 是本 世纪 人类 面 临 的最复 杂 的挑 战之一 。应 对 全球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外部性 问题 , 从公共经济学 的角
陷, 其根本原 因就在于空气的公共属性 , 即空气是公 共物品, 正是这种公共物品属性使得非营利组织参
是 限于文件层 面, 而没有 落到 实处 。与之相比, 非营利组 织从 实践层面通过各种手段 , 努力 降低 全球 温室气体排放
量, 为应对 气候变化做 出了重要 贡献。政府 和企业在应对 全球 气候 变化 方面存 在着 不足 与缺 陷, 其根本原 因就在
于空气的公共属性 , 即空气是公共物 品, 正是这种公共物 品属 性使得 非营利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 必然。 [ 关键词 ] 公共物 品; 非营利组织 ; 气候 变化
低碳或者是零碳 , 但这些行为从根本上来讲 , 都是为
了重塑企业形象 , 是一种变相的广告策略。因此 , 企 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政府

经济学论文的研究背景

经济学论文的研究背景

经济学论文的研究背景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关联的背景下,经济发展和增长成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的学科,对于理解和解决经济发展和增长中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将对某一方面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经济学领域取得一定的贡献。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经济全球化面临挑战。

各国间的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合作和资源配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们急需深入研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发展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机制和突破口。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贸易摩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数据的分析,本文将为解决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学术界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摩擦的理解,为政府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对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全球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兴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崛起,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和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因此,本论文也将探讨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在资源配置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论文还将探讨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将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和实证分析。

同时,还将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实际问题,为理论分析提供实践支持。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气候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气候治理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复杂的政策过程和深远的经济社会影响,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剖析全球气候治理的内在机制、动力与阻力,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策略与互动。

本文首先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气候治理的内涵与外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梳理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分析气候治理从单一国家行动向国际合作转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动因。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包括利益主体、权力结构、政策过程、市场机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分析,文章将揭示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层次动力和阻力。

在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框架后,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策略与互动。

这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国际组织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影响等。

文章将分析这些利益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立场、动机和行为策略,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对气候治理进程的影响。

本文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气候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推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涉及多个维度,包括国家间的权力关系、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分配以及市场机制等。

这些基础因素共同决定了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国家间的权力关系是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直接影响了其参与气候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发达国家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科技优势,因此在气候治理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利用经济学方法解析气候变化管理

利用经济学方法解析气候变化管理

利用经济学方法解析气候变化管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经济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的学科,可以为气候变化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气候变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环境资源和环境条件在经济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环境经济学的基础在于市场失灵理论,也就是指在市场机制下,当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存在时,市场无法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资源配置失灵。

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环境经济学可以提供多种经济学分析方法。

最为常见的分析手段就是碳排放定价。

碳排放定价,也就是指通过税收或是排放许可证等方式,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者面临一定的成本,从而实现降低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二、碳排放定价的优缺点碳排放定价作为减缓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优缺点比较明显。

1. 碳排放定价的优点碳排放定价能够迅速地将减排成本传递给消费者和生产者,从而在市场机制下反馈供需变化。

在经济学的定价机制作用下,高污染行业的市场份额会下降,而清洁能源行业的市场份额会上升,从而实现市场经济优化调节。

2. 碳排放定价的缺点碳排放定价可能会导致能源和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可能削弱可持续发展。

另外,碳排放定价管控的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但是并不能通盘考虑到不同排放源之间的差异和性质,可能导致一些特定的排放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管控。

三、气候变化管理的多种经济手段除了碳排放定价外,气候变化管理还可以通过以下多种经济手段实现。

1. 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是一种能够刺激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创新方式。

它指的是对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和供应链进行重构和调整,从而实现减少能源使用和减少废物排放等目的。

绿色创新可以为企业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和市场机会,同时又能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2. 策略性投资策略性投资指的是从长期角度考虑,通过有效的投资支持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ankhauser & R ichard 模 型 的 不 足 之 处 是: ( 1) 对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分析不足, 除了 储蓄效应、 资本积累效应的渠道之外, 还有结构效应 渠道 , 由于气候改变, 有些部门可能比其他部门增长 得更快, 结构效应改变了 G DP 的规模及构成形式。 ( 2) 没有考虑预防性投资需求, 例如兴修海堤可以对 抗气候变化带来的部分影响 , 因此会牺牲短期投资, 转向投资海堤这样的基础设施, 这种变化对其长期 增长潜力具有影响。( 3) 模型采用的是封闭经济 , 而 国际贸易可能加大某个地方的负效应 , 而缓解其他 地方的温室效应。由于国家间通过国际资本流动联 系起来, 气候改变会影响资本供给量与投资回报率。 ( 4) 没有分析气候变化影响健康和人力资本的具体 机制。气候变化会导致更多的人类疾病 , 进而影响 人力资本。 M cM ichael et al. ( 1996) 发现全球温室 效应使 疟疾 增加了 10% 。 Gallup et al. ( 1999) 认 为, 传染病尤其是疟疾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减少劳动 产量 , 现实中疟疾以每年 1% 的速度减慢非洲的经 济增长。但 F ankhauser & Richard 在其模型中没 有考虑到现实的发展。 L ecocq & Shalizi ( 2007) 对 Fankhauser & Richard( 2005) 的研究做了延伸。他们分析了气候 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方面: ( 1) 对资本存量 的影响。资本存量的一次性下降 ( 如龙卷风或海啸 造成工厂、 农田和建筑物的破坏 ) , 在短期内会影响 储蓄率和总产出的增长率, 但对总产出的长期增长 率没有影响, 因为经济最优增长路径并不依赖资本 的历史存量。在资本的突然消耗及其所导致的消费 减少之后 , 经济的最优选择是提高储蓄率, 从而暂时 提高总产出的增长率 , 直至回归均衡增长路径中人 均产出的比率。对资本存量多次冲击 ( 如极端的气 候事件发生频率提高 ) 将导致经济在短期内趋向于 均衡增长路径 , 这个重复的过程可用模型表示为资 本折旧率的提高。最终导致经济实现均衡增长路径 时的储蓄率提高, 人均资本率下降 , 人均消费下降。 ( 2) 资本生产力暂时的改变 ( 如气候变化暂时减少水 的供应, 对等量的资本存量而言 , 降低了产生能力 ) 并不会影响均衡增长路径, 但是资本生产力永恒的 降低将导致均衡增长路径上储蓄率、 人均资本和人 均消费的下降。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可能会正向或 负向改变嵌入资本的技术自主变化。因为在考虑技 术进步时 , 总产出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加 上技术变化率 , 所以气候变化对科技自主变化的任 何影响都对均衡增长路径上增长率有直接作用。气 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嵌入劳动生产力的技术进步自主
后, N or dhaus & Y ang ( 1996) 在 D ICE 模型的基础 上提出了气候与经济的区域综合模型 ( R eg ional In t eg rat ed mo del f or Climat e and the Economy , 简称 RICE) 。它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的一种单一 部门的最优 增长模 型。在 此模型 中, N ordhaus & Y ang 通过设定不同的减排控制率以及碳税对全球 合作与非合作的情景进行模拟。结果发现 , 虽然各 区域之间的合作会给高收入国家带来一定的损失, 但合作情景下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N or dhaus 等的这一研究具有两个不足 : 一是没有考 虑技术进步 ; 二 是没有 考虑各 国在 国际 贸易 下的 G DP 溢出。这两 个缺陷 导致模 型的说 服力较 弱。 因为发展中国家是技术追赶型国家 , 在发达国家向 他们低价转让技术时,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会更大。 之后 , N o rdhaus et al. ( 2002) 在 D ICE 模 型的基础 上增加了技术进步的因素 , 构建了 R& DICE 模型。 政策模拟的结果表明 , 由于碳减排技术的投资回报 率较低,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小于资本 对能源的替代效应。但他们的这一研究将 R & D 支 出增加引起外溢效应的可能性排除在外 , 也没有考 虑 R& D 从碳能 源生产向 碳能源节 约转移的 可能 性。 Po pp( 2004) 通过纳入诱导性技术创新对 DICE
*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促进经济增长 的低碳转型 : 理论 与政策 ( 09CJY041) ; 教育 部人文 社会科 学规划 项目 基于节
能减排的中国经济增长 : 理论与政策 ( 08JC790086) 的行修改, 比较分析了含有外生技术进步的气 候变化政策与含有内生技术进步的气候变化政策。 研究发现 , 若 R& D 活动发生市场失灵, 则诱导型技 术创新对碳减排的影响较小; 若使总 R& D 支出内 生地增加 , 则将使社会总体福利提高。 第二种最优增长模型建立在 R am sey - CassK oopmans 模 型 之 上。 Fankhauser & R ichard ( 2005) 以此为基础研究了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内在关系。气候变化以温度改变的形式进入效用 函数与资本积累方程。温度越高 , 表示气候变化的 影响就越显著。劳动供给的增长率受气候变化的影 响。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在于四个方面: ( 1) 市场效应。气候变化会降低气候的怡人价值 , 破坏 娱乐环境资产等 , 在效用函数中表现为负效用。( 2) 生产力效应。气候变化造成生产力下降或者产品被 损坏 , 致使产出下降 , 其净影响为负。( 3) 健康效应。 气候变化通过健康及道德影响人口增长, 降低人力 资本 , 其效应为负。 ( 4) 资本贬值效应。对资本使用 寿命的影响为正 , 更多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将要求 更频繁地调整资本存量, 降低资本的使用寿命 , 促使 资本加速贬值。 F ankhauser & R ichard 运用这 四 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资本积累、 储蓄的影 响。就前者而言 , 气候变化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方向 是不明确的。在大多数国家 , 市场效应及资本贬值 效应会超过健康效应。但在脆弱贫穷的国家 , 气候 的健康影响异常巨大 , 人均资本量异常低, 对资本存 量的影响为负。就后者而言 , 改变贴现率会对储蓄 产生影响。降低贴现率会加剧气候变化对储蓄、 资 本和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更低的贴现率引致经济 人为了未来收益而储蓄更多。但面对气候改变 , 他 们会降低储蓄比率, 因为气候变化引起资本产量下 降, 人们对此比低贴现率更敏感。总之 , 在一个能够 进行完美预期的世界中, 人们将依据对未来气候的 预期改变储蓄行为, 进而影响资本积累 , 并影响未来 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储蓄效应也是不确定的。一方 面, 储蓄率可能上升 , 个人希望对未来收入下降得到 补偿 ; 另一方面 , 气候改变降低了资本产出, 面对更 低的回报率, 个人更愿意少投资而多消费。从长期 来看 , 气候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 响: 人均资本收入下降 , 直接损害 达到温度每升 高 3 , GD P 至少下降 15% 。这种情况与气候灾难等 极端天气事件相一致, 可能发生在自然条件非常脆 弱的国家。换句话说, 对于大多数国家大多数气候 改变的情况, 气候改变影响将降低经济增长率 , 甚至 导致经济增长为负。
一、 最优增长模型
研究气 候变 化 较早 的 最优 增 长模 型 是 N or dhaus( 1994) 提出 的气 候与 经济的 动态 综合 模 型 ( Dy namic Int egr at ed m odel of Clim ate and the E conomy , 简称 D ICE 模型 ) 。 N o rdause 通过最大 化 社会福利函数确立了资本投资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最 优路径, 其中长生不老的代表性当事人将未来的效 用以一定的贴现率折现、 储蓄与投资内生决定。此
经济学动态 2011 年第 1 期
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任 力
*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是近年来增长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 其研究具有四种 思路: 一是从综合考虑气候变化与经济, 或者从无限期限模型出发 , 说明如何获得最优增长 ; 二是从 气候变化的滞后效应及对代际福利的影响出发, 构建基于气候变化的世代交叠模型; 三是基于气候 变化影响资本积累的途径 , 在 A K 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一个表示气候变化的温度函数 , 分析温室气体 减排的内生增长机制 ; 四是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从经验上说明是否存在倒 U 型的碳库兹 涅茨曲线的问题 。上述将气候变化纳入增长理论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 它进一步揭示了 索洛残差 的组成, 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资本的破坏机制 。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不足, 体现在没有考虑 气候变化成本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 , 理论基础本身存在局限性, 也没有涉及气候变化 的不确定性与碳排放锁定等重要特征。 关键词 : 气候变化 最优增长模型 世代交叠模型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IPCC) 的研 究, 自 1861 年以来, 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明显升高, 20 世纪气温增长了 0. 6 , 90 年代则是 1861 年以来气 温最高的一个时期。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提高了全 球尤其是北半球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尽 管气候变化可能是气候系统内部 因素的变化引 起 的, 但气象学的调查表明 , 过去 50 年所观察到的大 部分气候变化 是由 人类 经济活 动所 排放 的 CO 2 、 CH 4 等温室气体 引起的。气候变化反过来影 响人 类经济行为, 造成经济增长的巨大损失。为了揭示 其中的内在机理 , 近年来 , 将气候变化纳入长期经济 增长的分析成为增长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的 研究目的在于对这些理论进展做一系统的分析。 内生增长模型 碳库兹涅茨曲线
138
经济学动态 2011 年第 1 期
下降 , 这就会造成经济稳态时总产出增长率的下降。 在实证研究中, K eller et al. ( 2004) 研究了一个 最优经济增长模型中气候阀值、 参数的不确定性、 学 习的协同效应。他们的分析表明 , 显著地降低 CO 2 排放可以避免或者推延不明确或不可逆的气候变化 带来的破坏。 并且这些计划者认为在其他任何时期的政府执行者 也会遵循同样的策略。消除温室气候排放影响的边 际成本, 等于现在年轻个体的气体排放活动对其年 老时的经济造成损害的边际现值。 为了解 决气候 变化的 市场 失灵 , A nsuat eg i & Escapa 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 由社会计划者进行政 策干预。干预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对温室气体的排 放征收适当的税率 , 以补偿其将来对经济产出的负 面影响; 对不同代际之间需要设计适宜的转移支付 额, 以最大化社会福利。具体说来 , 如果社会计划者 是富有 远见 的, 社会计划者有能力进行代际转移 支付 , 污染对收入增长的滞后效应对温室排放与收 入增长的关系曲线就没有太大的影响 , 其最优税率 应该等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边际成本及其折现收 益。如果社会计划者是 近视 的, 或者即使社会计 划者富有远见但却没有能力进行代际转移支付, 污 染对收入增长滞后效应的存在将使温室气体排放与 收入增长的关系以递减的速率增长 , 其最优税率应 该等于消除 G H G 排放的边际成本与现在的气体排 放对将来经济造成损害的边际现值之和。 从 A nsuateg i & Escapa 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结 论: ( 1) 污染的时间发生率决定了排放随着收入增加 或减少的速率。( 2) 社会计划者的利己主义倾向和 程度是影响 G H G 排放与 经济增长关系 的重要因 素。一般而言 , 近视 的社会计划者没有把现在的 温室气体排放对未来的影响考虑在内 , 因而处于对 环境损害更严重的增长路径上。 ( 3) 对于消除温室 气体排放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而言 , 富有远见的 社会计划者( 政府 ) 是必要的, 因此从制度上保证能 够在代际之间进行收入转移非常必要。他们的研究 细致考察了环境变化下跨期的经济当事人行为, 及 其对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 在保持经济 的长期增长下 , 对平衡代际之间的福利提出了较好 的政策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