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理论和衰老学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衰老理论和衰老学说

目录

衰老学说概述

衰老学说研究

自然交联学说及其对经典生命难题的解释

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与其他衰老学说

其他衰老学说简介

衰老理论和衰老学说无论是英汉词典还是汉英词典,“理论”和“学说”的英文释义都是“Theory”,这说明理论和学说在英文语境中没有明显的差异。与英文不同,中文语境中理论等同于真理;学说则相等于假设。因此,用中文评价衰老说,就应当区分理论和学说两种类型。本文尝试以理论和学说为两极,理性分析现在流行的各种衰老学说,希望能折射它们在这一直线座标系的相对位置及其到达理论顶点的“距离”。衰老学说概述

自19世纪末应用实验方法研究衰老以来,先后提出的学说不下数十种,有些学说已被否定(如大肠中毒说),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有代表性的学说大致有:程序衰老说、密码子限制说、DNA修复缺陷说、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免疫机能退化说、大分子交联说、神经内分泌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自由基学说、交联学说、生物钟学说、基因调节学说(细胞分裂速度逐渐减慢最终停止说)、剩余信息学说、衰老的免疫学说、端粒学说、基因阻遏平衡论等十几种。

毫无疑问,这些学说的许多观点是正确的,由于生命过程太过繁杂,研究者的观察角度不同、位置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准确程度也就不同。就象饮水思源,长江的源头在哪里?虽然模糊了几千年,直到1978年才得出至今仍存争议的沱沱河,即使沱沱河就是长江源头,那么汇聚成沱沱河源头的山涧哪一条最长?离长江出口最远的一股泉水出自长江上游的哪一条山沟!至此,我想传统意义的饮水思源到此可以为止了;如果要寻找更深层次的源头,应该还可以追溯到某个山顶的某一颗树,那么这树上的水又是哪里来的呢?于是会追溯到某一团云彩,会追溯到生成这一团云彩的是某某水,会追溯到水的物理循环、水的理化性质。这许多因素中对我们饮水思源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从社会层面说我们应该饮水不忘挖井人,从更深层次我们应该感谢自然界赋予水的自然属性,是水的理化性质和自然环境以及地形地貌、万有引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形成清澈的山泉,汇聚成奔腾的长江,周而复始,永不枯竭。虽然我们不希望把衰老的原因描述成一个哲学问题,但是让我们带着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探讨这个问题是必须的,在饮水思源的例子中,长江之水永不枯竭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水的自然属性,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生物的衰老也是如此,有很多种衰老的原因: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因此,一切有意义的衰老学说所证明的原因应该也不会超出内因和外因这样两种

类型,内因是本质性的是由生物分子的自然属性所致,外因是环境因素包括一些有关的自然规律。只有内在的衰老原因才能说明生命的全过程并合理地解释所有正确的衰老学说。水在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万有引力定律的作用下形成奔腾不息的河流,铁和铜等其他物质却不能!可以充分说明内因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因此,尽管衰老原因或者衰老学说有很多种,我们应该研究它是否内因性和是否关键性!是否能把其它原因和正确的衰老学说合理地“串”起来。以下对几个重要的学说进行分析。

衰老学说研究

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将衰老学说分为内因驱动和非内因驱动两种类型,这种划分实际上可以将两种类型作为一条直线座标的两极,各种衰老学说将依据其内因所占的比重分布在这一直线座标的相应位置。毫无疑问,内因是深层次的原因,越是“内因”的越有可能接近衰老原因的本质和核心,也就是说,在直线座标系中,越接近内因极点的衰老学说越可能接近衰老的本来面目。

我们认为,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交联说和大分子交联说是比较典型的内因驱动型衰老学说;自由基学说则是比较典型的非内因驱动型学说,它把环境的因素作为衰老的主要动力;程序衰老说及免疫机能退化说等也可以划入非内因驱动一类,它们大多把衰老过程的一些现象或衰老的中间环节作为衰老的原因提出来并加以论证。在上述的内因驱动型的三个学说中,都强调分子交联是生物衰老的主要原因,从各方面看,其中比较完善的是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在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的相关论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生物分子的自然交联是一种自然运动,它与其它的物质运动具有相同的一面。在自然界,各种无机物总是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这种稳定形式就象天体运动一样,是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经过漫长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达成某种平衡而稳定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和现象的普遍性说明各种物质都具有使自身与环境达成平衡而稳定的一种趋势,生物分子的自然交联就是这一趋势在有机生物界的反映。

显而易见,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用生物的衰老运动引证了生物分子的自然运动,用生物分子的自然运动提出并引证了自然界的万有趋衡规律,所谓万有趋衡规律,就是首次出现在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有关论文中的一种思想,即:在任一体系(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中,各种物质都具有使自身与所处环境达成平衡而稳定的一种趋势,当一个平衡被打破即意味一个新的平衡又开始,当一个小体系的平衡被打破即意味一个大体系的趋衡又开始。我们观察自然界的任何事物,无一不遵循这样一种万有趋衡规律,如:化学反应总是向生成较稳定的物质或达成平衡的方向进行;天体运动也是在各种力量逐渐平衡后才形成现有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地球的地壳运动、地震是地球应力趋衡的一种表现,从地球形成到现在,由大陆的剧烈漂移到现在的偶发地震,是一个逐渐平衡逐渐稳定的过程,人类对地球应力破坏的积累,也许是地球地震频发的原因。也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万有趋衡规律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自然界的一切行为和一切现象也许就是无数种各自趋衡、反复趋衡和整体趋衡的外在表现。温度在介质中的传递直至达成平衡,也可映证这样一种思想。因此,体系是否达成平衡

可以从温度、力学、相对化学活性、生物学因素等几个对平衡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方面加以衡量。

生物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各种生物分子是这一体系中的主要物质,从物质层面来说生物分子上的活泼基团的化学活性具有与其他活泼基团反应使双方活性

趋零而平衡的一种趋势。因此,活泼基团之间的反应随着时间推移使生物分子间键能增加,即进行性自然交联,逐渐高分子化,生物分子上的活泼基团也相应减少直至丧失。这种变化使生物分子的生物学活性逐渐减低直至消失。生物分子保持一定的生物活性是各种生命体维持生命活力的分子基础,所以生物分子万有趋衡作用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分子渐进性失去生物学活性使生物体衰老死亡,死亡生物体的相对独立体系被打破,其物质进入一个较大体系进行新的趋衡作用。这种衰老学说的主要外因是万有趋衡规律,内因是生物分子在外因作用下的进行性自然交联,因而称为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是由我国学者张先凡先生于一九九七年提出的。

自然交联学说及其对经典生命难题的解释

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是一个阐述生物生长、发育、衰老及其分子机理和相互关系的学说。由我国科技工作者张先凡先生提出,其阐述这一学说的主要论文“试论生物表型变化与分子交联”发表于《生物科学进展》1997年第一卷第一期,此后曾参加1998年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大会。

衰老的“生物分子自然交联学说”认为:生物衰老的根本原因是各种生物大分子中化学活泼基团相互作用而导致的进行性分子交联。该学说在论证生物体衰老的分子机制时指出:生物体是一个不稳定的化学体系,属于耗散结构。体系中各种生物分子具有大量的活泼基团,它们必然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使生物分子缓慢交联以趋向化学活性的稳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交联程度不断增加,生物分子的活泼基团不断消耗减少,原有的分子结构逐渐改变,这些变化的积累会使生物组织逐渐出现衰老现象。基因DNA的这些变化一方面可能会表达出不同活性甚至作用彻底改变的基因产物,另一方面还会影响RNA聚合酶的识别结合,从而影响转录活性,表现出基因的转录活性有次序地逐渐丧失,促使细胞、组织发生进行性和规律性的表型变化乃至衰老死亡。生物分子自然交联说论证生物衰老的分子机制的基本论点可归纳如下:其一,各种生物分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按一定自然模式发生进行性自然交联。其二,进行性自然交联使生物分子缓慢联结,分子间键能不断增加,逐渐高分子化,溶解度和膨润能力逐渐降低和丧失,其表型特征是细胞和组织出现老态。其三,进行性自然交联导致基因的有序失活,使细胞按特定模式生长分化,使生物体表现出程序化和模式化生长、发育、衰老以至死亡的动态变化历程。

1 细胞分化和肿瘤起源

前面谈到由于分子交联,基因会逐渐失活。根据有机化学可知,分子交联速度决定于各分子的化学活性、架构以及环境化学的影响,不同DNA分子化学活性的差异,使基因失活具有了特定的先后次序,这种次序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受环境化学影响而改变成另外一种或几种失活次序。基因按不同次序失活的细胞,各阶段活性基因的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