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及过程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二)部门预算的内容
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依托,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将预算 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部门。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 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算组成。
四、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二)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我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
1、《政府采购法》的宗旨和原则 2、政府采购当事人 3、政府采购方式 4、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5、政府采购的对外开放要循序渐进 6、财政部门在政府采购中的职责
一、我国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有关预算草案编制时限的规定不科学,影响了编制质量。 2.采用“基数加增长”即增量预算的方法来编制预算。 3.按经济性质编制预算,不利于支出的控制。一是预算职能被部 门肢解。最突出的是基本建设预算和科技部门的预算以及行政经费预 算。各部门的基本建设预算由发改委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由科技部负 责,行政单位的工资和经费预算由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预算职 能被肢解,财政对部门预算的控制十分困难。其结果是,财政部很难 说清楚一个部门一年到底花了多少钱。二是由于按资金性质编制预算 和进行资金管理,一个部门可以同时向财政部的几个司局要钱,经常 出现重复支出的现象。 4.分预算内、外编制预算,使预算失去完整性。
1。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政 府职责范围。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自求平衡。
2。在收入划分上实行分税制,分税、分管和分征相 结合
3。 预算调节制度一般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支出:公共品的层次性 收入:税种的覆盖范围和调节功能 2、集权与分权关系
1。级次: 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 算 (五级财政)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
中国预算制度的发展史中国的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并于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边区达到一个高峰:实现了预算民主。
经过议会审议的预算,从根本上说,是用于解决政府和人民的财产关系问题,这是一国政治中最重要的宪法关系。
把宪政理念引入预算领域,其意义在于,以民主法治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以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和公共财政体制的良好运行。
晚清肇始1911年的预算案,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有了制约皇室财权的制度。
近代中国实质上的进步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预算思想开始的。
先是一些曾经到过西方的中国人及来华的传教士撰文介绍西方国家的预算知识,主张仿效之以推进中国财政制度的进步,随之一批在近代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也纷纷发表预算言论,一时出现了理论的“扎堆”现象。
预算始成为人民大众对抗封建专制、争夺民权的工具。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期间所作的《日本变政考》中,主张仿效西方,实行预算公开。
光绪皇帝予以采纳,诏令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因变法失败而未及施行也。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先后“驾崩”,其时革命风潮大涨,其势不可遏,摄政王载沣被迫诏令办理立宪事宜,成立各省咨议局,将九年立宪改为六年。
此后,预算与税收便成为立宪派与皇室之间最重要的权力之争。
1910年,梁启超发表《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一文,对清政府颁布的预算草案的收支进行猛烈抨击。
他认为,从预算可窥一国政府的施政方向,是政治而非经济所能概括,这是当时中国人对预算最为深刻的认识了。
“资政院”是中国议会的雏形,这个清政府自己建立起来的机构一经面世,就给皇权专制造成不小的麻烦。
开院之初,议员们经过多次详细审议讨论,据理力争,竟迫使历来强盛不可一世的清政府屈服,将原预算额37635万两核减掉7790万两,使岁入总额略有盈余。
1911年11月3日公布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中规定:“本年度之预算,未经国会决议者,不得照前年度预算开支。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保障要素与产品在全国的自由流动,从而在地方政府间 形成有效竞争与约束。
➢ 预算硬约束。是地方政府间有效竞争的基本要求。使
地方政府面临困难时不能违反政府间的基本财政安排, 以促使地方官员谨慎地管理其辖区内财政。
➢ 权力制度化。要求上级政府不能随意地对地方政府财
➢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 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 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让每个个人在为组织“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
16
激励相容原则
➢激励相容:
➢ 即一种体制设计,要使得所有的参与人即使按 照自己的利益去运作,也能导致整体利益最大 化。
➢ 事权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分
配与权力划分
➢ 支出责任: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范围及成本费用在
各级政府之间的合理界定、划分和分摊的依据及标准
➢ 收入划分:为履行政府职能及相应的支出责任所需要的政
府财政收入在各级政府间进行分配的制度和办法
➢ 转移支付:中央政府或上级地方政府对地区间的财政能力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提要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省以下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2
第一节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含义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3
我国政府财政的管理级次
中央财政
国家财政体系主体
政府财政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
地方财政
市(设区市、自治州)财政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财政
财政与税收(第五版) 第5章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包括报表
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四、我国国家预算的改革
(一)部门预算 1. 部门预算定义及组成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 方法,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 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
组成: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和本部门机关经费预 算组成。编制部门预算要求各部门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
点,各级政府预算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
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二)国家预算的执行
国家预算的执行是指各级政府依照立
法机构批准的预算方案,组织筹集预算收
入、安排和使用预算支出的活动与过程。
其内容包括:
1.组织预算收入 2. 拨付预算支出 3. 预算调整
(三)国家预算的决算
国家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
户,各单位在统一账户下设立分类账户,实行集中管理, 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设账户保存。
(2)各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可以在经批准的预
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所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但要由 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支付货款,不再分散支付。 (3)除某些特殊用途外,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资金都要通过 国库直接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货商。
表
现行中央地方支出责任划分
国防、武警经费,外交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 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 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中央安排的 中央财政支出 农业支出,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 出,以及中央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 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民兵事业费,地 方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改造和 地方财政支出 新产品试制经费,地方安排的农业支出,城市维 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 业费以及其他支出。
政府预算管理
第一章政府预算管理理论答案:隐藏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第一节政府预算的含义及特征一、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制度保证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
政府预算的含义(一)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以年度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形式存在的。
(二)从性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政府预算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国家权力机关审定预算内容和赋予政府预算执行权的过程。
(三)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集中支配财力的分配过程。
(四)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预算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1.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支出结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3.公平社会分配。
【例1·多选题】下列关于政府预算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政府预算是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B.政府预算必须经过国家行政机关批准后据以执行C.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D.政府预算反映政府集中支配财力的分配过程E.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正确答案』ACDE【例2·多选题】政府预算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B.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C.控制市场投资的总量D.公平社会分配E.筹集财政资金,健全财政政策『正确答案』ABD二、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一)法律性政府预算的形成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二)预测性(三)集中性(四)综合性政府预算是各项财政收支的汇集点和枢纽,综合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全貌,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例1·多选题】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有()。
A.预测性B.法律性C.集中性D.综合性E.固定性『正确答案』ABCD【例2·单选题】(2005年)政府预算是各项财政收支的汇集点和枢纽,这体现了政府预算的()A.预测性B.法律性C.集中性D.综合性『正确答案』D三、现代政府预算的多重研究视角(一)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预算经济学对政府预算的研究,最为注重的是政府预算的效率问题。
政府预算
第一章政府预算理论1.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预算就是指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
狭义的预算指预算文件或预算书,是静态的预算;广义的预算指编制、批准、执行、决算、审计结果的公布与评价等所有环节,实际上是整个预算制度,是动态的预算。
2.多重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内涵:(1)政治学的视角:政府预算是各利益相关方为争取利益进行政治争夺的过程,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在预算过程当中做出。
(2)法学的视角: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具有法制性。
政府预算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国家立法机构审定预算内容和赋予政府预算执行权的过程。
(3)经济学视角:政府预算是筹集和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的工具。
每一个预算中都包括可能得到或者得不到的经济利益,也包括经济成本。
(4)管理学的视角:预算是制定政府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工具,阐明了与政府活动计划有关的资金量,体现了行政首脑的施政纲领。
3.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预算分配的目的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预算的运行方式要公开、透明、规范。
(2)法治性:政府预算的形成和执行结果都要经过立法机构审查批准。
(3)计划预算性:政府预算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政府为下一年度财政收支编制的计划。
(4)集中性:预算资金是集中性的政府财政资金。
它的规模、来源、去向、收支结构比例和平衡状况由国家按照社会公共需要,从国家全局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分配。
(5)全面性:政府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向。
(6)年度性:政府预算应按年度预算编制,不得有间断。
预算年度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的有效起讫期限,通常为一年。
4.政府预算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政府预算功能包括分配(最主要手段)、反映和监督、调节等三个方面。
(1)预算集中了政府的主要财力,约占GDP的三分之一。
(2)预算是实现政府职能,为公共产品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
(3)预算是以计划为基础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 —2006 年)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 、长期稳定阶段(1952 —1992 年) 、初步改革阶段(1992 —1998 年) 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 年至今) 。
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
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20 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目标的确立,政府预算改革成为近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客观考察与分析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沿革,探索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取向,对于公共财政框架的顺利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的政府预算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论述,主要是着重于对财政体制发展变化的描述,即主要是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发展变化。
然而,财政体制虽然是影响政府预算制度的重要因素,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并不完全一致。
在财政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政府预算制度受到既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往往还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因此,财政体制的变迁并不能作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演进的标志。
从政府预算制度自身的发展变化特点来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阶段:1949 —1951 年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国家为了扭转这种困难局面,于1950 年采取了统一财政经济管理的重大决策,对财政管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
1951 —1952 年又实行了初步分级管理的财政管理体制。
1951 年3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将财政收支由高度集中,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大行政区、省(市) 三级财政,并实行初步的分级管理,各级政府都设立相应的财政管理部门。
《财政学》国家预算制度(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析我国四个预算的总体比较,一般公共预算是支柱,税收税收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二、我国政府预算的组成我国《预算法》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1)一般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根据《2018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确定的收支范围,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基金共43项。
按收入来源划分,向社会征收的基金31项,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
其他收入来源的基金12项,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彩票公益金、政府住房基金等。
按收入归属划分,属于中央收入的基金9项,属于地方收入的基金20项,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的基金14项。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支出主要用于对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
我国2008年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4)社会保险预算,是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
2010年,纳入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的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
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
*原则*
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使用财政资源,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促进各 级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各地 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必须承认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及效益差别,明确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社会公 平的要求。
规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从形式上看,国家预算就是按一定的 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排 列,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 政收支活动的特定表格。 从内容看,国家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 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国家预算的执 行是财政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过程。
*分类*
它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汇集编 单式 入一个总预算之内,形成一个收支 预算 项目安排对照表。 是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 复式 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 预算 算,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 支对照表。
*执行*
预算执行是整个预算工作程
序的重要环节。收入入库、支 出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须 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 行。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 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 门负责。
*调整*
预算调整 是预算执行的一项 重要程序。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 准的国家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 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 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举借债 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改变。预算 调整必须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1.
2.
科学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 权和财权 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
*改革与完善*
3.
4.
5.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国家预算 管理体制 税费改革--规范预算外资 金(详见第6章)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 -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
*改革与完善*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走向作者:林娜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年第05期关键词:预算制度;预算绩效;预算法;预算监督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5-0061-08预算是一种对政府和政府官员“非暴力的制度控制方法”。
作为一种制度,预算要求民主、公开、透明、绩效与问责。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肇始于晚清,民国时期有所发展,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法律,但是大部分预算制度变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已日趋成熟,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进入新的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预算管理实践与预算法的原则规定存在着某种制度性冲突(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政府预算),需要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绩效管理与问责机制更为有效的政府预算制度,以确保政府预算的法定性、预算边界的清晰性、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预算信息的畅通性和预算监督的健全性。
我国的《预算法》于1994年3月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经过社会各界20年的讨论,终于在20年后完成首次修改。
在《预算法》修改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管理法”与“控权法”两种思路的交锋。
争论的实质,其实是对《预算法》根本价值、法律定位和作用的不同认识。
[1]这是因为过去我国还没有提出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对预算民主和预算法治也没有充分的认识,过于强调预算对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政府收支权力的监控功能。
[2]在现实中,政府预算是我们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是法治政府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全球看,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是现代财政管理的核心。
从它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能够看出,13世纪初开始萌芽,最终确立下来是在18世纪末,中间经过了五六百年的时间。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分析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分析摘要:制度变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代替另一种效益较低的制度的现实动态过程。
政府预算制度也是一种制度,并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发展变化各个阶段的特征来看,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符合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
但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框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存在若干问题,通过重点剖析这些问题,我们找到了我国政府预算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变迁分析问题改革从清末到现在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经历了很长的发展沿革过程,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具体国情的束缚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与公共财政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们将制度变迁理论与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变迁结合起来,分析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变迁各阶段的特点、变迁方式,并从中找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来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制度变迁可以被看成是制度的替代、转化与交易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谁发动了制度变迁、为什么要进行制度变迁、如何进行制度变迁和制度变迁的效果如何等问题。
首先,制度变迁的主体就是指所有参与制度变迁的个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
一般对各个主体而言,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候,他才会参与推动制度变迁,否则就会阻碍制度变迁。
其次,进行制度变迁是因为旧制度的效率低于新制度的效率,理性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对制度进行了改革。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有效组织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需要依靠社会中介组织把经济主体关于制度需求的信息整合起来。
其次,制度变迁成本和制度变迁收益的比较是影响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模式研究(1949-2013)一、引言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工具和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预算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与演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1949年到2013年的历史时期中,系统地梳理和探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与改革模式。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预算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强大。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预算制度主要以中央计划为主导,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分配国家财政收支。
此时期的预算制度较为局限,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较低。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预算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预算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1981年,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该法规定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法律依据。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我国预算制度逐渐完善,财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四、21世纪初至2013年的预算制度改革模式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预算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改革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社会变革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主要遵循了以下几个模式。
1. 增加预算的公开透明度为了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了预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
在政府部门的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对外界的信息公开和信息化建设。
其次,建立了预算审计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推动政府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和监督。
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提高了政府预算的公开透明度,增强了社会对财政收支状况的监督和评价。
2. 强化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为了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预算绩效,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中注重加强对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监控和管理。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了政府预算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国预算改革历程——从国家预算走向政府公共预算
( 京物 资 学 院 , 京 1 14 ) 北 北 0 9 1
摘
办法 。
要: 国家预 算制度 改革一 直是财政 制度 改革的难 点所在 。本文 分析 了我 国预 算改革 的背景 、 准备 工
作, 重点检讨 了我 国原有的国家预算制度 , 筒述预算改革的历程 , 进而提 出预算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
关键 词 : 算制度 ; 预 国家预 算 ; 公共预 算
中图分类号 :8 03 F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 2 7 2 1 )5 0 2 - 6 1 9 2 7 (0 0 0 — 0 6 0 0
在我 国财政体 制改革过 程 中 ,国家财政 逐 步 向 公共 财政制度 转变 ,必然要 求 国家 预算 向政 府公 共
算报 告 、 审批 制 度 的恢 复使 政府 行 为 , 别 是政 府 特
的 经 济 行 为 纳 入 各 级 人 民代 表 大会 的 监 督 视 野 ,
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围宪法》 9 条 第 l 的规定 ,93年 9月 1 18 5日正式建 立 国家审计署 。审 计署的职责是审计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 政 收支 ; 中央各 部门 、 事业 单位及 下属单 位 的财务 收 支 ; 民政府 预算 的执行情 况 和决 算 ; 人 中央银行 的财 务 收支和 中央金 融机构 的资产 、 负债 和损 益状 况 ; 国 务 院各 部 门管理 的和受 国务 院委 托 由社 会 团体 管理 的社会 保 障基 金 、 环境 保护 资金 、 会捐赠 资金及 其 社 他有关 基金 、 资金 的财 务收支 ; 国际组 织 和外 国政 府
从 17 9 9年开 始 ,我 国正 式恢 复 了年度 国家预
全面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用单独的一个部分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作为财政管理的核心,以“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
一、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必要性(一)重投入轻绩效传统预算理念认为,政府预算只是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它是通过公共选择(非市场机制)来完成资源配置的。
实质上,这是一种投入预算理念,其侧重点在于预算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等过程,对预算资金的使用结果较为忽视,只管过程而不管结果。
按照现代预算理念,政府预算并不仅仅是一个投入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预算投入所产生的结果,讲求效率,这实质上是一种产出预算理念。
(二)重平衡轻支出传统预算管理理念偏重于收支平衡状态,对支出规模和支出政策审核不够,按照现代预算理念,预算审核的重点,将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建立跨年度财政平衡机制,这将有利于加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也有利于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依法治税。
(三)预算完整性不够从最初的预算内、预算外结合的综合预算,到一般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结合的复式预算,再到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结合的复式预算,传统预算的内容一直处于变革之中,预算完整性不够。
直到2010年底,我国做出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彻底取消预算外资金的概念,预算完整性才从理论上得到彻底解决。
(四)预算规范性不强作为一项纳税人关注的重要政府活动,用法治规范预算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深水区。
《预算法》从1995年开始实施,到2012年《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迟迟不能定稿。
这其中显示了社会大众对规范预算、民主参与的极大热情。
传统预算规范性不强的另一个表现是预算科学性、精细度不够,约束力不强,对超收收入使用随意性强,不能有效接受人大审议。
政府预算
第一章政府预算概论1.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金预算共同构成。
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利,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支出预算。
它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政府性基金预算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居于辅助地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收支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是指根据国家社会保险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反映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手指的年度计划。
政府性基金预算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居于补充地位。
2.按照一级政府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国家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我国行政预算体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与行政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预算相应划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中央预算包括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地方预算包括总预算、本级政府预算以及汇总的下一集总预算。
3.单式预算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将政府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单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再区分各类预算收支的经济性质。
起源于英国。
优点:符合预算完整性原则、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缺点:不利于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人为的扩大了预算规模、容易造成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指出的相互挤占。
4.复式预算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将政府全部的预算收入和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中,从而编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
通常分为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起源于丹麦。
优点:结构清晰、增强了预算透明度、便于分类管理和控制、预算功能扩大;缺点:整体功能差结构复杂、容易掩盖支出浪费现象、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影响国民经济稳定5.政府预算管理的要素: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财政法规的立法主体)、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政策的决策主体)、财政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财政预算的执行主体)。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
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简介:我国预算管理制度的演进轨迹:1979--2014 年杨志勇内容提要: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内容提要:1979 年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1993 年,我国恢复了预算报告与批准制度,建立了以《国家预算管理条例》为标志的新预算管理制度,着重加强预算平衡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4--1999 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初步形成,注重预算收入管理,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复式预算体系,完成了《预算法》的立法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了预算平衡与赤字控制和债务管理。
2000--2013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逐步健全。
这一阶段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中心,以支出预算管理为重点,统筹预算内外资金。
2013 年至今,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总体方向进行改革。
未来预算管理制度将在中期财政规划、预算体系、预算公开与监督等多方面同时展开,并将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关键词:预算管理;政府预算;财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预算管理的重点实现了从赤字、收入到支出的转变。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全口径预算管理改革的推进,预算外资金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我国已形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内的全口径预算体系。
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正在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精神进行改革。
为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或大或小,从没有停止过。
一、预算管理制度的恢复:1979--1993 年1979 年,我国预算管理制度开始恢复重建。
经济建设与市场化改革的同步进行,使财政支出压力陡增,预算平衡不断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财政资金”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扩大,使得既有制度无法适应管理的需要。
国家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
02
案例一: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 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府机构分联邦、州、地方三个层次,各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财权,实行分别立法、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的财权划分方式。美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税收体系,享受各自的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税款征收管理的权利。三级政府各自行使归属于本级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及执行权,这使得美国形成了统一的联邦税收制度和有差别的州和地方税收制度并存的格局。
各级政府都有一些属于自身的税种,且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主体税种。联邦政府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国内消费税、遗产税、关税和赠予税,其中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州政府的主要税种有销售税、州的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消费税等,其中以销售税为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主要税种有财产税、地方政府的销售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各级政府也同时采用共享税源、税率分享的形式来划分税收收入。
国 家 预 算
中央预算
地 方预 算
省(直辖市、自治区)预算 市(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 县(不设区的市、区、旗)预算 乡(镇)预算
三、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务院每年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财政部门 根据指示精神部署具体事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在国务院规定的时间内将本级总预算草案报国务院审核汇总。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在每年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一个月之前将本级预算草案主要内容提交本级人代会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初审,并在人代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预算草案的报告。 预算草案经人代会审查和批准后才可成立。中央预算草案由全国人代会审查和批准;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由本级人代会审查和批准。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
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概述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
1.编制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是指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及其履 行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开始编制,逐级上报、审 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给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 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通俗地讲,就是 “一个部门一本账”。部门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 成,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采取自 下面上的编制方式,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 2.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 2011年起,将各级政府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同时,健全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制度。
(3)建设和完善规范透明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实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4)建设和完善健康稳定的国债管理体系,为财政运行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筹资渠道。
(5)建设和完善科学高效的国库现金管理体系,在保证国库现金安全和财政支付需要的前提下,提高国 库现金管理市场运作能力。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财政学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
3.改进政府收支分类体系 (1)收入分类。按收入来源和性质,将预算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 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等6类。 (2)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具体分为:一般公共服务、 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 出、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 商业服务业等事务、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 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事务、预备费、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等类级科目。 (3)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 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予、债务利息支出、 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北京
目
一、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制度 二、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
录
一、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制度
(一) 政府预算的实质 (二)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政府预算的实质
政府预算制度是国家民主理财的制度 政府预算与财政的区别与联系
(二)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魂”:党的领导 (三)“形”:国家依法理财
预算工委预先审查 财经委初步审查 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 三个报告
– 决算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决算审查报告
• 党的领导:总揽全局,统筹各方 • 党的组织:全国代表大会,党中央、地方各级党 委,党组 • 党的方针、政策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预算的“形”:国家依法理财
• 宪法 • 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 • 预算法 • 国家收入、支出、债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 •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 预算法实施条例 •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预算审查第二阶段:初步审查
由全国人大财经委负责 听取汇报 会议简报 起草《审查结果报告》
预算审查第三阶段:大会审批
• 专门委员会会议
– 财经委向大会主席团提交预算审查结果报告
–
• 代表团会议
– 讨论,编发简报
• 主席团会议
– 审议预算审查报告并决定印发代表,讨论通过“大会关于 预算的决议”(草案),并印发代表审议
– 财政部负责预算编制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审计署负责国家审计监督
• 国务院直属机构
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纵向
• 我国的5级公共预算体系
– 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 – 总预算和本级预算
• 分税制
– 中央、地方支出和收入的划分; – 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预算的“魂”:党的领导
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横向 ——各级人大职权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5,3000 • 全国人大常委会,175 •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9
– 财经委员会负责预算的初步审查
•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
– 预算工作委员会负责预算审查的具体服务工作
预算管理职权的划分:横向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权
• 国务院 • 国务院组成部门
预算的“根”:人民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会制度
• 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 督; •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 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 •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 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 • 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 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 各少数民主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大会全体会议
– 表决“大会关于预算的决议”,同意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报告,决定对国家预算的批准
(三)预算执行的管理
• 国库集中收付 • 收支两条线 • 政府采购 • 全口径预算
(四)预算执行的监督——审计
• 真实性 • 合法性 • 效益性
(五)决算
• 决算的编制:政府 • 人大“三阶段”审查
二、政府预算管理的基本程序
(一)预算编制 (二)预算审查批准 (三)预算执行 (四)预算执行的监督:审计 (五)决算
(一)预算的编制
推行部门预算 预算编制与决策的统一 提前编制预算、细化预算
(二 )预算的审查批准
人大“三阶段”的预算审查
预算审查第一阶段:预先审查
由预算工作委员会负责 调查研究,听取意见; 听取财政部通报,与财政部交换意见; 《初步分析报告》和《预算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