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四)

合集下载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乌海市乌达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其次,乌海市乌达区的水体污染也较为突出。

调查表明,该地区的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

乌达区的工业企业密集,大量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引起了水质污染问题。

此外,部分居民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存在问题,致使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排放,加剧了水质污染的程度。

乌海市乌达区的水体污染状况亟待改善。

再次,乌海市乌达区的噪声污染较为严重。

调查发现,该地区的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等方面。

乌海市乌达区的交通密集,车辆的噪声不仅给居民带来困扰,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该地区的工业企业和建筑工地噪音也较为明显,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乌海市乌达区需要加强噪声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最后,乌海市乌达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值得关注。

调查发现,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较低,植被破坏严重。

乌海市乌达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土地被开垦用于工业和城市建设,导致原有的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此外,乌达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护工作也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乌海市乌达区的环境现状较差。

空气质量差、水体污染严重、噪声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为改善乌海市乌达区的环境质量,应加强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治理,加强废水处理和噪声治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力度。

只有这样,乌海市乌达区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为居民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4篇

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范文4篇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通过**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浮现。

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

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

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为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

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份简单,可以自然降解。

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份再也不简单,加之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

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惟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往往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者流入河流。

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为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村,特殊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

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分析
健康影响
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威胁 ,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经济影响
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旅游业等产生 负面影响,造成经济损失。
社会影响
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稳 定和发展。
PART 05
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现 状调查与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范围和评价标准
调查范围
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广泛,可以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各个环境要素,也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对象 进行深入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污染状况等,涉及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指数、 生物多样性指数等。
噪声源调查
调查主要噪声源,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等。
健康影响评估
分析噪声对人类听力和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改善措施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如加强噪声控制、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等。
固体废物评价
固体废物产生量统计
统计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来源和 去向。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评估固体废物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 潜在风险。
处理设施评价
评估现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运行状 况和处理效果。
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分析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潜力和可 行性。
PART 04
环境问题分析
污染源分析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 等污染物,排放量大且难以处理。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 品,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废水。

4.周围环境

4.周围环境

4.0建设项目周围环境概况4.1地理位置九江县,古称柴桑,位于长江之滨,东界九江市,南麓庐山,北与黄梅宿松隔江相望,历史上素谓吴头楚尾”居华中、华东两大区之间。

交通得天独厚,是江西省唯一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水运上达汉渝,下抵宁沪,内通五河;京九武九铁路在我县庐山站交汇,并建有大型列车编组站;与南九公路纵贯南北。

境内建有九江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航班。

拟建厂址位于九江县赛城湖玉兔山(原九江造纸厂内),距九江县9.9公里,厂区东面为荒地,西南面距厂区约200m左右为县物资局仓库,中间为荒地,北面为厂办公区和少量造纸厂职工宿舍。

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4.2自然环境概况4.2.1地势、地貌拟建厂址位于赛城湖和八里湖之间的滨江冲积平原上,水网密布,堤垸纵横,周围地势较为平坦,西南部有一小山丘,厂址北 1.5公里处为长江。

4.2.2水文状况九江县境内河流以长江为主,湖泊以赤湖较大,厂址东为八里湖,厂址西为赛城湖。

境内长江河面宽约1.1〜1.8km,每年6〜9月为丰水期,12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历年丰水期平均水位17.25m,枯水期平均水位9.5m。

最大流量为77000m3/s,最小流量314400 m /s。

4.2.3气象条件九江县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7C,年平均降雨量1420.4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4.3社会经济概况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总面积873平方公里,98年末全县人口33.4万人。

九江县农业以种值业为主,主产粮、棉、油。

经过近几年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突出棉、油优势。

县内工业大抵是70年代起步,改革开放大潮促进国有、集体、私营企业一齐上,初步形成以建材、纺织、食品、冶金、化工、电子机械、家俱、服装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

99年末有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24家,固定资产原值20270万元,完成产值37000万元,实现利税858万元。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和指标要求, 以及本项目总量指标落实的指导思想,以便确定本项目总量指标 落实的方案。
4.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
(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 的覆盖面及相关规划;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 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 供依据。
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 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 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地的自然环境概况 和环境功能区划; 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 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现 状数据; 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
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 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 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 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 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 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地理位置 (2)地质环境 (3)地形地貌 (4)气候与气象 (5)地面水环境 (6)地下水环境 (7)声环境 (8)土壤与水土流失 (9)动植物与生态
2.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 (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
(1)社会经济
二、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 调查目的地表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调查和评价当前地表水环境的现状,为改善水质和保护水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2.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了多个地区的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

重点关注城市化进程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工业和农业排放对水质的影响。

3. 调查方法3.1 采样点的确定在各个地区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包括城市区域、农村地区和工业区域,以全面了解地表水环境的状况。

3.2 采样及分析对每个采样点的水样进行采集,并进行化学和生物学分析,以评价水质的各项指标,如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

3.3 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4. 现状评价4.1 水质等级根据调查数据,将地表水体的水质分为优良、良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评价出不同水域的水质状况。

4.2 污染源分析通过分析各个采样点的数据,找出不同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排放物质,探讨其对水质的影响。

4.3 生态影响分析水质差异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不同水域的生态系统状况。

5. 展望与建议综合调查数据和现状评价结果,提出以下改善地表水环境的建议: -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减少城市和工业区的排污量; -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 -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6. 结论本文通过对地表水环境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水质差异及其主要污染源,为完善水体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地表水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1地理位置巨鹿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市域中部,东经114°50'至115°14'、北纬37°8'至37°25'。

东与南宫市、广宗县相邻,西与任县、隆尧县接壤,北与宁晋县、新河县毗邻,南与平乡县为邻。

西距邢台市60km,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05km。

全县南北长31km,东西宽28.2km,土地总面积623km2。

县内主要公路有邢德线、邢新线、冯南线、巨广线、宁常线等公路过境。

巨鹿县产业园区(现改名为河北巨鹿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西部,北至邢德新路,南至县城南外环路延长线,东至西平街,西至张家庄、屯里村东,规划面积为23.78km2。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河北巨鹿经济开发区兴泽路以南、4号路以东10米,厂址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4°58'44.62"、北纬37°14'41.03"。

厂区东、南侧均为空地,北侧为兴泽路,隔路为空地,西侧为4号路隔路为空地。

厂址边界西距屯里村880m,东南距瓜刘庄村530m,北距胡林寨村1620m,与项目距离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厂区东南侧530m处的瓜刘庄村。

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周边关系见附图2。

3.1.2地形、地貌巨鹿县位于邢台市域中部,地处太行山以东、黑龙港流域的低平原,属河北冲积平原,在构造体上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地质土壤为新生界第三、四纪沉积物,厚度大于500m。

全县境内均为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略有倾斜,平均坡降为1.25/10000,海拔介于25.5~31m之间,地貌较为单一。

历史上由于黄河和漳河多次泛滥、改道的影响,县境内形成许多沙丘、缓岗和封闭洼地,微地貌复杂多变。

沙丘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面积约为33.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1%。

低注地面积约94.3km2,占15.21%,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较大洼地有纪家寨洼、校场洼、小吕寨洼、屯罩洼和神仙洼等五大洼地。

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项目建成后,生产废水经处理达到《蟒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41-776-2012)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标准后回用,生活污水和 清净下水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 4 三级标 准限值后排入玉川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出水满足《城镇污 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A 标准后达标排入盘溪河,经盘溪河流入
本项目厂址位于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以南,距其实验区边界约 5000m。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范围见附图 4。 4.2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根据项目排污特征和区域环境特征,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分布情况详 见表 4.2-1。
-4—5-
第 4 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表 4.2-1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一览表
环境要素
保护目标名称
本项目厂址位于济源市北部的玉川产业集聚区,区域地形以丘陵为 主,丘陵北为山前倾斜平原,丘陵南为平原,丘陵区域宽度约 3~5km。 4.1.3 地质
根据国家地震局武汉地震大队 1977 年编制的《河南省地震裂度区划 图》载,济源市城区及王屋、承柳、思礼、克井、辛庄等乡镇大部分地区
-4—1-
第 4 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要素
执行标准
项目
标准值μg/m3
年平均
60
SO2
24 小时平均
150
1 小时平均
50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年平均
40
环境空气
(GB3095-2012) 二级
NO2
24 小时平均
80
1 小时平均
200
24 小时平均
4mg/m3
CO
1 小时平均
10 mg/m3
O3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1地理位置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地区南端。

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县相望,西邻冀州区,西南与邢台南宫市相接,北接桃城区和武邑县。

县境位于北纬37°08′~37 °35′、东经115°35′~115°58′。

以县城为起点北至首都北京约272km,西北至省会石家庄市约124km。

县域南北两端狭窄,中部较宽,总面积892.3km2。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肖张村北(肖张工业园区内),其中心点坐标为北纬37°36′31.14″,东经115°43′7.54″。

厂址距离较近的村庄主要为南侧670m的肖张村,西南侧1260m的程杨村,西北侧1050m的半壁店村,东北侧860m的西李纸房村,东北侧东780m刘家纸房村,厂址周边关系情况见附图2。

厂址所处区域为平原地形,地势空阔,交通便利。

评价区域内无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点保护文物及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点。

项目厂址地理位置见附图1。

4.1.2 地形地貌枣强县属于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许沙丘外,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黄海高程)23~29m,地面坡降七千分之一。

本县由古代河流冲积而成,地势总体平坦,但微地貌较复杂,存在有不少洼地。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肖张村北(肖张工业园区内),区域地势平坦,满足项目建设需求。

4.1.3 气候气象该区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2.7℃,七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6.8℃,一月气温最低,平均为-4.3℃。

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7℃,多年极端最低气温-23℃。

年平均降雨量510mm,年蒸发量1321.9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

全年无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风速2.16m/s,年主导风向SSW风,频率为10.3%,次主导风向为S风,频率为9.35%,全年以NW风向频率最低,为6.13%。

4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4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4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1地理位置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25′~101°02′,北纬25°12′~25°52′。

总面积2498平方千米,其中坝区面积332平方千米,是云南省四大平坝之一。

地处滇中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交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成三级阶梯下降,地高山旷,河短流急。

境内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433米,坝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900—2000米。

祥云县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北为宾川县、西连弥渡县、西南接大姚、姚安,东南为南华县,东距昆明市282km,西距大理市46km。

县境南北最大跨距71.5km,东西最大跨距62.5km,全县辖8镇4乡,国土面积2425km2。

祥云坝子是云南省四大高原平坝之一,坝区面积332 km2。

祥云是滇西的东大门,由东向西有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和320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向南有214国道和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向北有祥云至宁蒗进四川三级公路,是通往滇西八地州及思茅部分地区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禾甸位于祥云县境北部,东接东山乡,南连刘厂镇,西与祥城镇毗邻,北与米甸镇连接,国土面积305.88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主要河流禾米河横穿南北,主要公路祥姚路直贯东西。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2886米,最低海拔1946米,主要山脉多集中在东部,境内属温带半干燥区气候,年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472毫米,冬春多风干旱。

辖区内有新兴苴、许长两座水库,可蓄水1890万立方米。

禾甸民族风情浓厚,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勇敢,坝子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境内有万寿寺、小鸡山、莲花湖等自然风景区,有检村西汉晚期石棺墓群遗址。

镇人民政府驻地禾甸街,距祥云县人民政府驻地22千米。

项目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新兴底行政村3组(白沙箐自然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778680°,北纬25.542072°。

0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0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对于平坦地形,不利气象条件通常包括静风、小风,逆温、熏烟等;
对于复杂地形,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地
方20性24风/7/2,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城市热岛环流等。
9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N NNW 10
NW
8
6
WNW
4
2
W
0
NNE NE
N NNW 20
NW
15
10 ENE WNW
列表统计最大浓度值占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 情况;
分析污染物浓度日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重污染分别情况及影响原因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要求:与评价等级、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污染排
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一、二级评价:范围小于50 km,必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于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 监测制度
监测时间和频次: 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 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 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对于评价 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4
4.0 4.0 4.3 1.5 0.8 1.5 3.5 14.0 15.3 5.5 3.8 1.5 4.0 2.8 4.5 2.8 26.3
7
2.0 2.5 3.0 2.0 1.3 0.3 10.8 36.0 10.3 2.8 1.5 1.0 1.3 1.8 3.0 2.3 17.0
10 8.5 7.5 9.5 4.3 1.0 0.5 1.5 5.3 6.8 4.3 0.8 1.3 3.8 7.0 10.5 9.5 15.0

某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范文

某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范文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 地理位置某市位于某省东北部,某江中下游,东经116o41′~117o28′,北纬27o51′~28o38′。

地理位置优越,东联江、浙、沪,南襟闽和珠江三角洲,为华东内地衔接沿海的要冲,史称“六省通衢”。

某市交通极为便利,地处浙×、皖×和鹰厦三条铁路交汇之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四通八达,以城区为中心,不仅有连接邻近各县、市的线路,而且又是本省通往闽、浙、皖省际公路的重要叉口。

水运以某江为主,常年可航机帆船,上溯上饶、玉山,下抵鄱阳湖。

拟建工程位于某市城市西湖西南侧,东靠某河,西连规划7号路,南依规划中的38号路,北邻平湖。

厂址位于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方,远离城市居民生活区,目前周围为农田,地势相对较低,利于生活污水的集中。

地理位置详见附图一。

4.2 自然环境4.2.1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某市区及其周围地区地形以低缓丘陵及河谷平原为主,基本上属低丘岗地带,某江横贯东西。

南部多山,北部丘陵,中部某江两岸缓坡丘陵。

总的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

南部最高点为浪港山,海拔高度为1541米;最低点为某江河谷,海拔高程为30米左右。

城区用地高度多在海拔30米以上,沿江及沟渠约为海拔22米左右,城市建成区坡度一般不超过10%。

某市全市范围内的构造属南岭淮地边缘的某江凹陷带,大体上为一平缓的向斜构造,出露地层不全,从老到新有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中生代三叠――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

某市区周围大部分属某江Ⅱ级剥蚀层堆积阶地,基岩主要为第三纪砖红色、紫红色中细粒砂岩,地基土为第四纪冲积层、坡积层以及红砂岩,承压力一般为20~50吨/平方米。

土壤多偏酸性。

低丘岗地以红壤为主,耕作土以红壤性水稻土和冲积沙壤较多。

市区地下水不发育,仅个别红砂岩有裂隙水,但水量不大。

孔隙水埋深0.3~0.5米,主要出现于粘性土、砂和卵石中,含水层接近地表,由大气降水及地表积水和河水补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单项选择题第1题: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时,统计地面长期温度气象资料的内容是______。

A.小时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B.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C.旬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D.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地面长期温度气象资料的内容。

温度是决定烟气抬升的一个因素,温廓线即反映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的能力。

通过对温廓线的分析,可以知道逆温层出现的时间、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逆温层是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烟流向上和向下扩散,只在水平方向有扩散,在空中形成一个扇形的污染带,一旦逆温层消退,会有短时间的熏烟污染。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需统计长期地面气象资料中每月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一级评价项目除上述工作外,还需酌情对污染较严重时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做温廓线的分析,并分析逆温层出现的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

第2题:某地大气环境现状监测NO2日均值如下表,按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2mg/m<sup>3</sup>,标态)评价,该区域的超标率是______。

A.28.3%B.50.0%C.66.7%D.75.8%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境现状监测。

NO2日均值超标率的计算。

其关键是第一个数据0.120mg/m<sup>3</sup>为超标,大气就是这样规定的。

地面水和地下水监测值与标准值相等为达标。

4/6=66.7%。

第3题:某新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内有一个在建的120×104t/a焦化厂,无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区域污染源调查应采用______。

A.焦化厂可研资料B.类比调查资料C.物料衡算结果D.已批复的焦化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源的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

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第4题:某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建设项目,当地的年主导风向为E,冬季主导风向为NE,拟在1月份进行环境监测,必须布点的方向为______。

A.E、WB.NE、SWC.E、SED.NE、W参考答案:B本题实际考查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

关键是要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而不是当地的年主导风向。

三级评价项目,以监测期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0°、180°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也可根据局地地形条件、风频分布特征以及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所在方位做适当调整。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应能反映各环境空气敏感区、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如果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

第5题:由下面温度廓线图可以确定______。

A.逆温层的厚度为1000mB.逆温层的厚度为200mC.逆温层底的高度为200mD.逆温层底的高度为1000m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廓线图的含义。

从图可知,由于逆温从节点(16,200)开始,至(23,1000)结束,因而逆温层底的高度为200m。

逆温层顶的高度为1000m,逆温层的厚度为800m。

第6题:某电厂煤堆场附近监测点处颗粒物的浓度为0.35mg/m<sup>3</sup>(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限值为0.3mg/m<sup>3</sup>,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值为0.15mg/m<sup>3</sup>),其超标倍数为______。

A.2.33B.1.33C.1.17D.0.17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物超标倍数的计算。

关键是应清楚煤堆场附近监测点处颗粒物的浓度为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超标倍数为(0.35-0.3)/0.3=0.17。

第7题:某城市的风玫瑰图如下图所示,其主导风向为______。

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参考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风玫瑰图和主导风向的概念。

由题中信息可知,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频率为30%。

第8题: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某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SO2日平均浓度监测结果如下表,现状评价超标率统计正确的是______。

A.57.1%B.42.9%C.28.6%D.14.3%参考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物超标率统计计算。

其关键是要知道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功能区SO2日平均浓度限值为0.15mg/m<sup>3</sup>(标态);另外,SO2日平均浓度监测值等于浓度限值也属于超标。

超标率为4/7×100%=57.1%。

第9题:某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必须进行调查分析的大气污染源是______。

A.区域现有污染源B.区域在建污染源C.区域拟建污染源D.本项目污染源参考答案:D本题实际考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的大气污染源调查。

显而易见,由于三级评价不需要叠加其他污染源,只需调查本项目污染源。

第10题: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级别为一级,关于NO2小时浓度监测频次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监测5天,每天02、05、08、11、14、17、20、23时监测8次B.监测5天,每天02、08、14、20时监测4次C.监测7天,每天02、05、08、ll、14、17、20、23时监测8次D.监测7天,每天02、08、14、20时监测4次参考答案:C本题实际考查NO2小时浓度监测频次。

大气监测制度: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2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1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2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1期监测。

(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3)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

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1h质量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与地时间02、05、08、11、14、17、20、23时8个小时质量浓度值,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02、08、14、20时4个小时质量浓度值。

日平均质量浓度监测值应符合GB 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4)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质量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

第11题:某新建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关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案内容,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连续监测6天B.布设5个监测点C.必须进行二期监测D.应在监测季主导风向下风向加密布点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等级为二级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方案内容。

连续监测7天,布设6个监测点,必要时可进行一期监测。

第12题:下列方法中,不适用于新建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是______。

A.类比调查法B.设计资料确定法C.物料衡算法D.现场实测法参考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新建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的方法。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的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般对于新建项目可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现场实测法为己建项目大气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而新建项目还未建设,无法实测。

第13题:关于收集利用环境空气质量历史监测资料有效性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不大,近五年监测资料有效B.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不大,近三年监测资料有效C.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很大,近五年监测资料有效D.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很大,近三年监测资料有效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环境空气质量历史监测资料有效性的问题。

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收集的资料应注意资料的时效性和代表性,监测资料能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和主要敏感点的空气质量状况。

一般来说,评价范围内区域污染源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监测资料三年内有效。

若评价区域内污染源变化很大,则需要实测。

第14题:莫宁-奥布霍夫长度L是AERMOD模式中表征大气边界层层结的参数,不稳定层结时,______。

A.L=0B.L>0C.L<0D.L→∞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莫宁-奥布霍夫长度L的概念。

莫奥长度(Lmo):莫宁与奥布霍夫认为对于定常、水平均匀、无辐射和无相变的近地面层,其运动学和热力学结构仅决定于湍流状况。

莫奥长度(Lmo)反映了近地面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层结的状况。

当Lmo>0,近地面大气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当Lmo<0,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当|Lmo|→∞,边界层处于中性状态。

第15题:在地表水水质评价中,推荐采用标准指数进行评价。

已知饱和溶解氧浓度(DO<sub>f</sub>)为9.1=mg/L,溶解氧浓度实测值为6.0mg/L,溶解氧评价标准限值为5mg/L,应采用公式______计算标准指数(S<sub>DOj</sub>)。

A.S<sub>DOj</sub>=10-9DO<sub>j</sub>/DO<sub>s</sub>(DO<sub>j</sub><DO<sub>is</sub>)B.S<sub>DOj</sub>=|DO<sub>ij</sub>-DO<sub>j</sub>|/(DO<sub>f</sub>-DO<sub>s</sub>) (DO<sub>j</sub>≥DO<sub>s</sub>)C.S<sub>ij</sub>=C<sub>ij</sub>/C<sub>is</sub>D.S<sub>DOj</sub>=DO<sub>j</sub>/DO<sub>s</sub>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溶解氧的标准指数表达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