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诗词 改编
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
![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https://img.taocdn.com/s3/m/27f2f2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1.png)
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清明这首诗的扩写加改写清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
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条也婀娜多姿,在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
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
多美的春色!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观赏青春的漂亮景色。
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
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
走在稀稀稀稀的人流中,他显得非常醒目。
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尊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想请教小哥,四周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查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著名的村庄,专产好酒。
书生听了,忙忙道谢。
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奇的地方——“杏花村。
二.大侠们,谁能帮我把《清明》一诗扩写成400字作文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兴奋,这里面蕴含了很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上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假如根据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终吃掉酒食回家。
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
![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d90b031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2.png)
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明节,天灰蒙蒙的,绵绵细雨沙沙的下个不停,那声音,像极了蚕儿吃着桑叶的声音。
下面是关于改写古诗《清明》作文500字的内容,欢迎阅读!改写古诗《清明》作文四月的清明节,下起了蒙蒙细雨,诗人杜牧独自在他乡,和家人各隔一方。
伤感之情顿时涌上心头,想饮酒浇愁,可一人家中喝酒会感到孤独,于是出门找酒馆。
路上的远行的就如断了魂一样迷乱凄凉。
杜牧心想,在这一种环境下怎能找到酒家呢?忽然,在雾中听到了一阵悦耳动听的歌声。
原来有一个牧童,骑着一头大黄牛向这里走过来。
杜牧向前走了几步,走到了一棵柳树下,问道:“这里哪有酒家?”牧童深思了一会,扬手指向前面开满杏花的村子—杏花村。
远远望去,红色的杏花把村子映的火红。
正前他们对话时,一缕缕轻纱似地微风,吹动那一条条开满新芽的'柳条,把柳条吹响了杏花村的方向,像是在给杜牧指引方向!杜牧随着牧童的指点,跑向杏花村。
一进杏花村便闻到了一股杏花酒的浓香。
他走进酒家,一杯一杯的饮了下去,伴随着思乡的感受写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首悲伤的、凄凉的古诗,也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之情!改写古诗《清明》作文清明节,天灰蒙蒙的,绵绵细雨沙沙的下个不停,那声音,像极了蚕儿吃着桑叶的声音。
雨儿打来,身上凉丝丝的。
诗人走在路上,看见芳草青青、百花争艳,真是美不胜收。
可是,远离家乡的诗人却不能和朋友一起踏青,不能和家人一起扫墓;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忧伤的走在雨中的小道上,感到十分凄凉。
怎么才能高兴起来呢?诗人眨巴着眼睛,突然,诗人一拍脑门,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找家酒店,一醉方休。
诗人又愣住了,这人生地不熟,怎能找到一家好酒店呢?突然,“哞哞哞”的牛叫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
他抬头一看,一头老黄牛正悠悠地像自己走来,牛背上一个小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正兴致勃勃地吹着短笛。
杜牧《清明》诗词改编
![杜牧《清明》诗词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4da9907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5.png)
《清明》改编——杜牧《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
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
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
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
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
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
砍后之诗云:雨纷纷,欲断魂。
何处有?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
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
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
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
微型剧本之变体。
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古诗意境表演剧本_清明
![古诗意境表演剧本_清明](https://img.taocdn.com/s3/m/3043bb7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4b.png)
剧本《清明》
——根据杜牧的《清明》改编
【报幕人】朔秋的风,清明的雨,都是离人心上苦;梦也悠悠,泪也悠悠,叹一声欲说还休。
又是一年清明时,几家欢喜几家愁?烟雨迷蒙的乡间小路上,远远地走来了一个人。
他,就是大诗人杜牧。
【杜牧】轻舞飞扬的雨啊,你可知道我的忧伤?清明时节,本来应该祭拜故去的亲友。
可是,我一个人却飘零异乡,连为他们扫墓都做不到。
可叹啊可叹,就算有写不尽的诗句,又怎么能道出我此时的愁绪?唯有借酒浇愁,一醉方休。
只是,哪里有酒馆呢?哦,那边来了个牧童,待我问他一问。
【牧童】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祭祖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哎呀,雨大了,快回家去。
【杜牧】小童,打扰了。
借问一下,这里附近有酒馆吗?【牧童】回先生的话,那边的杏花村边就有一家。
【杜牧】多谢了!
【牧童】先生,不敢,不敢。
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
【杜牧】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唉,村童尚且可以祭拜亲人,可我——唉!此情此景,魂销肠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报幕人】就在这迷蒙的烟雨里,大诗人杜牧以满怀的
凄婉愁苦,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所有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古诗改故事(共五则)
![《清明》古诗改故事(共五则)](https://img.taocdn.com/s3/m/372bdfc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9.png)
《清明》古诗改故事(共五则)第一篇:《清明》古诗改故事《清明》改写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
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
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
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
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
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
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
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
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
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
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
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
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唉!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
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
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
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
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
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
把杜牧清明改成一个小故事呢作文
![把杜牧清明改成一个小故事呢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3e0246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e.png)
把杜牧清明改成一个小故事呢作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在那纷纷扬扬的细雨中,我仿佛走进了杜牧笔下的清明世界。
清明时节,雨丝如愁绪般绵绵不断。
我行走在这湿滑的乡间小路上,路旁的柳树低垂着嫩绿的枝条,像是被这细雨压弯了腰。
远处的山峦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仿佛一幅水墨画,若隐若现。
我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旅人,本想趁着这清明时节,回乡祭奠先祖,看望亲人。
却不想这雨来得如此突然,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身上的衣衫渐渐被雨水浸湿,透着丝丝凉意。
脚下的泥土也变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力气。
走着走着,我瞧见前方有一个小村庄。
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上的烟囱升腾着袅袅炊烟。
心想,或许能在那里寻得一处避雨之所,顺便打听一下前行的路。
走进村子,我看到一家酒肆,门口的幌子在风雨中摇曳着。
此时的我又冷又饿,便决定进去歇歇脚。
刚一进店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店里的人不算多,几个村民围坐在桌旁,低声交谈着。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招呼店家来一壶热酒和一些吃食。
店家是个憨厚的中年人,很快就把酒和食物端了上来。
我端起酒杯,轻抿一口,那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流下,顿时让身体暖和了不少。
望着窗外的雨幕,我不禁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突发奇想,若是把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该是怎样的呢?就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名叫杜宇。
这杜宇家境贫寒,但却勤奋好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这一年的清明,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回乡祭祖的路途。
一路上,杜宇的心情十分沉重。
他想起了已经逝去的亲人,那些曾经温暖的笑容如今只能在回忆中找寻。
而自己多年来寒窗苦读,却仍未取得功名,心中不免有些愧疚。
走着走着,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雨。
这雨越下越大,杜宇没有带伞,很快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他四处张望着,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就在这时,他看到前方有一个放牛的牧童。
杜宇连忙跑过去,向牧童打听哪里有可以避雨的地方。
牧童眨了眨眼睛,指了指远处的一个村子说:“那里有个杏花村,村里有一家酒肆,可以避雨。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045e5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0.png)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总是让人想起那些逝去的亲人。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
虽然我不能像他那样写诗,但我可以用我的笔,来描绘一下这个节日的氛围。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写得真是妙啊!就像今天一样,天空中下起了小雨,淅沥沥的,仿佛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清新。
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水打在地面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们。
他们的脸上带着哀伤,脚步沉重,好像每一步都踏在我的心上。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祭祖的地方,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黄梅时节家家雨”,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清风吹柳树”,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白日依山尽”,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在清明节扫墓的人。
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在天堂里得到安宁。
我知道,他们在寻找他们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改编清明古诗
![改编清明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fe2dbf5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d.png)
改编清明古诗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编版:
清明时候雨飘飘,路上人儿心焦焦。
想问酒家在哪梢?小童手指杏花寮。
解析
咱先看原诗哈,“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这么一句,一下就把清明节那种下雨的氛围给带出来了,感觉那雨就像帘子一样,稀稀拉拉地落着。
“路上行人欲断魂”呢,你想啊,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能是去扫墓啥的,再加上这雨,心情那叫一个低落,就像丢了魂儿似的。
后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就很妙啦。
行人心里难受,就想找个酒家喝点酒解解愁,然后碰见个小牧童,小牧童手那么一指,说酒家在杏花村呢,画面感超强。
再看咱改编的。
“清明时候雨飘飘”,也是说清明下雨,“飘飘”就感觉这雨像羽毛似的,轻轻地落。
“路上人儿心焦焦”,把那种行人的心情直接说出来了,很直白,就是心里焦急又烦闷。
“想问酒家在哪梢”,这个“梢”呢,有点方言的感觉,就是哪里的意思,比较口语化。
“小童手指杏花寮”,“寮”也是屋子的意思,这里
就把杏花村改成杏花寮,有点像那种乡村小酒馆的感觉,也是很有画面感,不过就更口语化、更接地气啦。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273f1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c7.png)
请把杜牧的清明改写成一篇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时节,天公不作美,老天爷像是故意跟我们作对似的,一早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我们这群小伙伴,一大早就兴奋得像打了鸡血似的,准备去郊外扫墓祭祖。
“走啊,去郊外!”我一边撑着伞,一边大声地喊着伙伴们。
他们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脚步轻快得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
到了墓地,我们先是忙着给祖先烧纸钱、点香烛,然后就开始忙活起来。
有的挖土,有的搬石头,还有的负责打扫卫生。
虽然都是些力气活儿,但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仿佛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运动会。
“你们看,那边的老柳树是不是长得特别壮实?”我指着一棵老柳树,好奇地问小伙伴们。
大家纷纷围了过去,只见这棵老柳树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简直就像是一把大伞,为我们挡风遮雨。
“是啊,这棵树可是咱们这片地方的守护神呢!”有人开玩笑说。
我们都笑了起来,觉得这棵老柳树真是我们的好伙伴。
扫完墓后,我们又聚在一起吃起了烧烤。
大家一边吃着美味的烧烤,一边聊着天,笑得前仰后合。
那笑声,仿佛就像是春天里的一阵和煦的微风,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夜幕降临,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虽然今天过得有些累,但我觉得非常充实和快乐。
因为我们知道,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到亲情、友情和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下次清明节,我们还要一起来扫墓祭祖哦!到时候,我们可以带上风筝,一起放飞梦想,让风筝带着我们的祝福飞向蓝天。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8fb0e403d8ce2f006623e8.png)
Energy and persistence conquer all things.(页眉可删)古诗《清明》改写作文古诗《清明》改写作文1“雨纷纷,雨纷纷,落红枯叶任飘零,繁华吹断灯火眠。
叹难忘,思亲人,又是一眠寒霜夜,人凄凄,人凄凄……”一阵阵凄凉的歌声让我从睡梦中惊醒了过来。
我抬头看看了灰蒙蒙的的天空,又下起了毛毛细雨。
听着凄凉的歌声,我的心情在这种氛围下不知不觉的沉闷了起来。
这是哪里,我怎么会来到这个让人心情郁闷的地方,我又怎会睡在柳树下。
这一切让我无从可知,我只有随便擦了擦身上的泥土,站起身了眺望远方,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我感觉腹中传来一阵饥饿,我便拖着疲倦的身体向着的村子走去。
走在乌云笼罩的田野上,潮湿的地面泥泞不堪,我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身上溅到泥水,突然不知何时有一位骑着牛的牧童来到了我身边,我们相互打量了对方一会,我便开口问到:“你好,请问这是哪里?”牧童指着不远处的村庄说到:“杏花村。
”我点了点头,心想好熟悉的名字,我好像在哪里听过。
谢过牧童我继续向村庄走去。
进了村子,发现这是一个很干净整洁的山村,村里的人各自忙着,有的杀鸡,有的宰猪,感觉像是有什么喜事,但你仔细看村民脸上的神色又不是,他们的脸上带着沉痛和怀恋之情。
我便带着疑问来到了一个卖香纸的摊位前询问:“你好,请问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吗?”卖香纸的老奶奶,耐心的告诉我:“孩子,你不知道吗?今天是四月四日,清明节呀!”我焕然大悟。
原来一切场景都在杜牧的诗句中,清明,雨纷纷,行人,牧童……不对,我突然想起还差就酒家。
我急忙在村中到处寻找酒家,终于在村庄的另一头找了《有间酒家》,站在《有间酒家》门口,我高声念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念完后我放声大笑。
就在我狂笑不止的时候,耳旁传来了:“宝贝,快醒醒,我们到了。
”原来这一切都是我去祭拜老祖路途中的车上做的梦。
梦虽然是假的,不真实的,但我对亲人的怀恋是发自内心的。
高二作文古诗《清明》改写作文
![高二作文古诗《清明》改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446de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8.png)
高二作文古诗《清明》改写作文
导语:这是古诗《清明》改写作文,《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整理了《清明》改写作文,(同学)们可以参考写作古诗改写作文,更多古诗《清明》改写作文尽在百度攻略。
“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
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
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漂亮的小眼睛,奇怪地望着四周的一切。
雨静静地落在草地上,草儿坚韧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
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头贪欲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
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
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
他们来去匆忙,个个心事重重。
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非常哀思;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
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
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三年级清明古诗改写作文200
![三年级清明古诗改写作文200](https://img.taocdn.com/s3/m/528458fffc4ffe473268abd5.png)
三年级清明古诗改写作文200(1)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
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
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
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
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
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
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
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
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
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上坟的经过不具体)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
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
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
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杜牧写的清明古诗。
今天是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说:“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是我们中华的风俗。
”我得意地说:“谁不知道啊!好像就你知道一样。
杜牧《清明》诗歌的九种改编
![杜牧《清明》诗歌的九种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94bed42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2.png)
杜牧《清明》诗歌的九种改编杏花村位于池州市城西,古时曾有“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佳境记载,是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
曾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春游池州杏花村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在想:杜牧是陕西西安人,想必他到江南时候恰遇清明时节,眼见江南人清明扫墓时,一个个失魂落魄的样子,联想到自己仕途失意的心中惆怅,想找一处酒家喝一点小酒借酒浇愁,在朦朦细雨的江南泥土路上,遇到了牧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之后,他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句极美,意境特佳,一直有很多人非常喜欢诵读。
一些人把杜牧的这首名诗改写成各种体裁,吟诵起来也饶有兴趣。
1、改变为其他诗的六字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五字诗: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四字诗:清明雨纷,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三字诗:清明雨,人断魂。
酒家何,杏花村。
2、有另辟另辟蹊径,将其改写为词的:0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有改写为散文小品的:01、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2、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有改写为短剧本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1957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也是用杜牧《清明》诗改的:“时间:清明节。
地点:路上。
人物、情节: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有人把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杜牧清明改写作文指导
![杜牧清明改写作文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bf71f9fc59eef8c75fbfb3f6.png)
杜牧清明改写作文指导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回家祭祖,老天也格外地伤心,“眼泪”落个不停,到处都烟雨蒙蒙,给这个令人悲伤的节日增添惆怅的气氛. 路上的行人满面哀伤,行色匆匆,几乎丢魂落魄. 这时的杜牧也行走在路上.他同样满面惆怅,想起别人都急忙忙回家祭祖,自己却身在异乡,和亲人天各一方,无法团聚,一时忧愁无法排解. 走着走着,杜牧便想找个酒馆喝点酒,以便借酒浇愁.这时,不远处过来一位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便上前问道:“请问,小朋友,你可知道哪儿有酒店吗?” 牧童用手指了指远处,说:“那儿,杏花村里有一家酒馆.” 诗人杜牧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有一座美丽的村庄,那儿开满杏花——那就是杏花村. 杜牧在酒店喝到酒酣耳热的时候,不禁诗兴大发,叫小二拿来纸笔,悬腕挥毫,写下了《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改编成故事:清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
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条也婀娜多姿,在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
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
多美的春色!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欣赏青春的美丽景色。
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
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
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显得格外醒目。
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请问小哥,附近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寻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村庄,专产好酒。
书生听了,忙忙道谢。
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秘的地方——“杏花村!”A 篇杜牧的这首名诗还被改写成各种体裁,吟诵起来也饶有兴趣。
有改写为六字诗的: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有改写为五字诗的: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仿照清明这首诗写作文
![仿照清明这首诗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ba030d102de2bd97058875.png)
仿照清明这首诗写作文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
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
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
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
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
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
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
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
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
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
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
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上坟的经过不具体)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
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
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
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
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0feeb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8.png)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古诗《清明》改写作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清明》改写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1九百多年以前,我,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黄庭坚准,备在清明节这天出门踏青,寻春。
我更了便衣,踏出了家门。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小鸟在树枝高歌,情意绵绵;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舞姿轻盈。
啊,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恬静!罢了,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藏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在地下使活着的人感到难过,所以在这一天去祭奠死去的亲人,这让我不禁想到了齐人的故事。
某个齐人,家境贫苦,身无分文,天天到人家的墓地里吃祭奠的东西,东西可丰富了:大鱼大肉,午后小点,好酒贵酒……他就等祭奠的人走后,到人家的墓前大吃起来,吃得油嘴腻脸。
不过没有纸巾擦嘴,所以他还回家后给妻子和小妾看,对他们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想起来甚是恶心啊!但是也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的介子推。
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禄,宁可隐居山林。
晋文公三次请他出来做官,可他都谢绝了。
不知道哪个人出了个馊主意:把山烧了,让介子推下山。
结果后来晋文公带人上山时,发现他抱着一棵柳树,死了。
这么个伟人死了,甚是可惜啊!我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我回到家里,写了一首诗: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古诗《清明》改写作文2清明时节,天空飘着丝丝的细雨。
雨水给大地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远望去似白雾茫茫。
柳树在雨中静默着,柳条被雨水洗涮得更加翠绿,小草在雨水的滋润下,一个个伸起懒腰使劲地往上长,一片绿油油的,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毛毯。
清明古诗改写作文400字
![清明古诗改写作文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ad458c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1.png)
清明古诗改写作文400字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踏青、除尘的好时节,其名字也正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意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小诗.祭奠亲朋,在这个传统的日子里年复一年.又就是一年的冬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去了奶奶的墓前为奶奶扫墓.在奶奶的坟前,送上鲜花,期望奶奶能够晓得我们的思念,也期望能够获得老人祝福.也有许多人们去烈士墓园祭奠瞻仰那些死去的烈士,以寄托对他们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以此勉励自己的子女学习他们的精神.除了许多人拿着铁锹带着小树苗,至选定的地点义务植树,期望为自己的生活添枝加绿,更期望能够为子孙营造出来绿色的生活环境.清明节其实并非简单的扫墓,缅怀故人那么简单,还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节日精神讲究“生死并至”,就是说生与死同样重要.活着的人缅怀故人时,纪念并感恩;亲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荣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清明节的风俗就是多样有意思有的,除了讲究闻问、扫墓,除了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挂紫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就是对逝去的亲人最大的慰藉了!清明节前后,总是春雨绵绵。
雨水给大地弥漫上了一层雾气,远处的一切都是雾蒙蒙的。
雨水把爽滑的垂柳枝条冲洗得更加艳丽。
在春风的吹来下,柳枝变得更加婀娜多姿。
草地在雨水的滋润下,绿油油的,仿佛给大地刷上了一层厚厚的蓝绒毯。
旧水牛在悠闲地烫着青草。
放牛娃骑著在牛背上,手里握着一根短笛,时而放到嘴边弹奏着清爽的曲子,时而停下,看著烟雨蒙蒙的景色由涅恩。
此时,走过一位书生,身着长襟宽袖的外衣,头戴“太白”帽,白唇着算不上太长的胡须。
由于雨后道路泥泞,他跑得很慢,双目并无神,面色肃穆,似存有无穷心事。
放牛娃看到了书生,不禁心想,就是什么事情可以使他如此失魂落魄呢?也许就是冬至时节,正是凭吊墓地,缅怀先人的时候,他想念已故的亲人,心情不好了。
清明杜牧古诗改写作文600
![清明杜牧古诗改写作文600](https://img.taocdn.com/s3/m/73853798168884868662d678.png)
清明杜牧古诗改写作文600“沙沙沙!沙沙沙!”又下雨了。
雨纷纷扬扬的,轻如牛毛,细如丝线,如尘似雾,从天空飘落下来。
那雨轻轻地落在树枝上,树枝上的嫩芽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睁开美丽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
雨悄悄地落在草地上,草儿顽强地掀开了压在它身上的泥土,努力地钻了出来。
它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呵欠,开始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小草这儿一堆,那儿一簇,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衣裳。
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黄的油菜花、红的玫瑰花、紫的三角梅、白的郁金香,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几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真美啊!”可这样的雨中美景,却吸引不了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的目光。
他们来去匆匆,个个心事重重。
行人中,有的扛着扫把,带着祭品,去扫祖墓,想起去世的亲人,心情十分悲痛;有的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前途未卜,心情压抑;有的正走在投靠亲友的路上,前景不明,更是心烦意乱。
他们头上顶着阴郁的天空,心情在小雨的浸润中显得更加沉重了。
行人中,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杜牧。
他身材偏瘦,皮肤白净,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艰难。
杜牧脸色憔悴,眉头紧锁着,形成了“川”字,一边走,一边还摇头叹息着什么。
他已经赶了好几天的路了,加上这“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到处迷迷蒙蒙,更使他情绪低落。
此时此刻,他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口渴得喉咙像要冒烟。
他多么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吃口热饭,填饱肚子,再喝上几口老酒,解解渴,暖暖身子,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该有多爽啊。
然而这人生地不熟的,叫他往哪儿找酒家啊。
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清脆悠扬的笛声。
那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
杜牧的精神不由为之一振。
他抬起头来,放眼望去,只见迎面走来一只黄牛,黄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
他大约十一二岁,黑里透红的小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出了几分机灵、几分可爱、几分淘气。
杜牧心想:有牧童就有村庄,有村庄就有酒家,对了,我何不向他打听一下?他想到这里,走向前去,很有礼貌地问:“小兄弟,请问这儿有酒家吗?”牧童看见了他,点了点头,笑了一笑,向他扮了一个鬼脸,拿着笛子往身后的方向指了指,意思是:往前走,就有酒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改编——杜牧《清明》七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
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
首旬删“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
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二字当删。
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
末句“遥指”者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
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一首《清明》“三字经”了。
砍后之诗云:雨纷纷,欲断魂。
何处有?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
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
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
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与审美旨趣。
微型剧本之变体。
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绝妙好词之变体。
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
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雅趣酒令之变体。
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
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
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
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
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
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
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
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
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取诗一句。
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
”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
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
如有人这样行令道:“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3)仿拟。
仿拟,修辞格之一种。
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
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一塾师只顾自己逃避城乱躲入乡村而抛弃学生不管。
有人则仿拟《清明》诗讽刺道: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1976年清明节,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仿拟《清明》诗则别具意味,诗日: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
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
此诗对周总理的爱与对“四人帮”的恨溢于言表,是一首难得的仿拟佳作。
(4)集句。
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是谓集句。
集句诗始于晋代的诗人傅咸。
在杜牧《清明》诗之后,有不少集《清明》诗句者。
清人钱德苍《解人颐》载有一诗云: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
莫向西沙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诗以《清明》首句作结,凸现凄凉意境,效果甚佳。
(5)制谜。
在谜海中,以《清明》诗句人谜者,不胜枚举。
或作谜面,或作谜底,无一不可。
兹仅举作谜面者述之。
《清明》诗句句皆可作谜面,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打《西厢记》一句,即为:“天不与人行方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打一电影名,即:《苦难的历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数学名词一,即:求导。
“牧童遥指杏花村”,打一电视剧名,即:《爱在酒家》。
(6)对联。
在一些酒厂、酒肆、酒店的对联中,每每可见《清明》诗的意象与意境。
如:清李宝嘉《南亭四话》中,载有一幅酒铺对联云:“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另一联则更具形象美与画意美,云:“画栋前临柳杨岸,青帘高挂杏花村。
”还有将《清明》诗之四句分别与其他诗句集合成联者,如:“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
”“城南思妇愁多梦(杜甫《洗兵马》),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
”“牛郎欲问瘟神事(毛泽东《送瘟神二首》),牧童遥指杏花村。
”(7)用典。
“杏花村”最为典型。
台湾三民书店《大辞典》(1985年版)中“杏花村”条云:“《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后因泛指卖酒之处。
高启《五禽言和张水部》诗:‘提葫芦,去沽酒,杏花村中媪家有。
”(8)故事。
有一则“塾师索酒肉”的笑话故事这样写道:清代某文士于县城一富家设馆授业。
东家极为吝啬,供膳菲薄,久无酒肉,文士极感不快,恼怒难忍。
一日,学生送来题纸请先生出文题与诗题,文士不假思索,提笔即写道:“文题:三月不知肉味。
诗题:借问酒家何处有?”学生将题纸带回家,东家一看,甚感惭愧。
第二天,酒肉都给送来了。
文题出自《论语》,诗题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该文士亦真够善谑的了。
(9)唱词。
清王廷绍编订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卷二中载有一首据《清明》诗改写的民歌。
其歌词云:“桃花红,梨花白,/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时候。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扫坟茔,/化罢纸钱,个个把春游。
/则见那青山迭迭层层,/乱柳啼莺,百花开放。
遍地锦绣。
/又见那牧童顽婴,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头。
/上前去秉礼躬身,/借问声‘酒家在何处’,/说与我瓯上几瓯。
/牧童说——/转过小桥向东走。
/杏花村飘落酒旗翻'/桃花园醉倒几个闲游。
/上写着:开坛十里香、状元红,/拿来欢欢,/错过了今朝不能够。
”如此改编,原诗的基本精神大体不变,而形象性、故事性则更为鲜明突出了。
(10)题画诗。
上海会文堂曾出版过古印本小丛书,其中则刊有据《清明》诗意而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图,并配有据《清明》诗意自度的曲子。
其曲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欲问行人去哪边?/绿杨柳下,/流水呜咽;/杏帘高挂处,/袅袅茅舍炊烟。
/十里酒香,/惹人梦绕魂牵。
/且劳牧童哥哥指路,/暂事流连!”文辞虽有变化,但原诗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时则更有节奏感、韵律美。
(11)广告诗。
将《清明》诗的有关内容化于广告诗中,则又别具意味。
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写过一首广告诗便是如此。
诗云:“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
古今谁家酒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
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
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
”(12)争名。
关于《清明》诗中“杏花村”地名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千百年来聚讼不休,奠衷一是。
据笔者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著名的有6个:(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2)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3)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4)山西省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5)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杏花村”;(6)安徽省贵池县西“杏花村”。
上列这6处杏花村,皆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若要确认某一“杏花村”为杜牧作诗处,委实很难。
不过抢争名人以为一方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而赢得声誉与效益,亦并非坏事。
让“杏花村”这一文化资源为大家共享,则也无所不可。
尽管杜牧当时作《清明》诗时可能是即兴而为,并未实指“杏花村”为某个村庄,然而后人硬要将其坐实,那也只能听之任之,是非两便了。
这正应了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阅读接受效应。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千百年来竞能对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诸方面产生如此深人而广泛的影响,此乃杜牧始所未料者也。
尽管上述由《清明》诗衍生的诸多文体门类中有艺术高低之分,技巧优劣之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诗的钟情与酷爱。
它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清泉,只要你需要,你就可获得所期望的艺术养分。
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将是这样。
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那我们则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清明》诗的接受方式。
随着人们对接受方式的扩大,对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诗的影响将会更广更深更远。
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明》诗本身丰厚的情感内涵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