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cee36280eb6294dc886c8b.png)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
![中华文化:书院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4d714d150e2524de5187ed0.png)
前 言 ●历史悠久,贡献卓著。
历史长:起于唐代,废于清末,绵延达 千年以上。 数量众:由唐至清,逐渐增多,至清代 有近5000所书院(历史上共有7000 多所)。 分布广:既有位于省府的高级别的省级 书院,也有大量遍布州县、乡镇的地方书院。
特色明:书院一般是在个别著名学者领 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众授徒,教学与 研究相结合。 贡献著:书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军, 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又是传播文 化、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 影响大:书院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 影响深远,她还走出国门,对中外文化交 流、世界文明化进程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新式书院的建立
——以尊经书院为例子
清代书院的科举化,即基本上都是把应试教 育放在首位的现实,导致其弊端丛生,而且积重 难返,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 有志之士纷纷要求整顿书院,甚至起而新建书院。 在近代舞台上声誉卓著的尊经书院就是在这一背 景下建立起来的。
尊经书院是1874年由四川学政张之洞
4、书院在近代的走向
在近代社会巨变的历史情况下,书院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一是书院的教学内容起了变化,针对中学的 西学进入书院,针对科举的经世致用之学受到重 视。 二是书院的名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 了以学堂取代书院的趋势,或是改书院为学堂, 或是建立新的学堂 。
(1)西学进入书院
这可以从各书院的购书、藏书情况去看。 如僻居川东北的四川大竹凤鸣书院,在中日甲午 海战以后,曾派人专门到上海购书。 据1901年的统计,该书院藏有许多关于 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著作,如历史类有《万国 通史》、《西学考略》、《西洋史要》等10多 种;还有《数理精蕴》、《代数通艺录》、《西 学算术丛书》、《化学实用分析》、《西学军政 全书》、《各国学校制度》等等。
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
![中国古代的书院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8af26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3.png)
创新。
著名学者及其贡献
朱熹
王阳明
南宋理学家,创办白鹿洞书院,提出“格 物致知”等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心学家,曾在龙场悟道,提出“致良 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对书院教育 产生重要影响。
顾炎武
黄宗羲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提倡经世致用之 学,注重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对清代学 术风气产生重要影响。
经世致用
书院教育强调学问的实用 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自由讲学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鼓励 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开放 、包容的学术氛围。
学术传承与创新
经典传承
书院是传承古代经典的重要场所 ,通过研读经史子集,传承中华
文化。
学术创新
书院鼓励学者在传承经典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推动学术发展。
会讲制度
尊师重教的传统
书院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在现代教育中得以延续,教师 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和才 能的重任。
经典诵读的实践
现代教育体系中,经典诵读仍然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播
书院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播场所,对于儒家思想在社会文化中 的地位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轴对称
书院建筑布局以中轴线为对称,主 体建筑如讲堂、祭祠等位于中轴线 上,其他建筑则分布于两侧,彰显 秩序与和谐。
封闭与开放并存
书院既有围墙、门楼等封闭性建筑 ,也有开放的园林、亭台等,形成 既独立又与外界相通的空间格局。
文化象征意义
01
02
03
学术传承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e1800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6.png)
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 知识传播。
提供教育机会: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为平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如私塾、书院等。
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稻壳学院
中国古代的教 育制度与书院 文化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书院文化的兴起与特点
书院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 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书院文 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01 02 03 04 05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书院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书院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 程
书院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 中的作用
书院文化对中华文化创新 的影响
书院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 值与意义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书院文化是中国古 代教育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外 文化交流产生了深 远影响。
书院文化促进了中 外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视角。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 化交流中起到了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 相互理解和尊重。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 化交流中展示了中 国文化的魅力和价 值,提升了中国文 化的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书院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 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书院教育
![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书院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8b0f223647d27284b735141.png)
陈 婷
( 南师 范 大学 湖
中图分类号 : 4 G6 0 文献标识码 : A
书 院教 育
400 ) 1 0 6
文 章 编 号 : 2 7 9 ( 0 3 — 4 — 2 17 — 8 42 1 5 0 5 0 6 0)
湖南・ 沙 长
者就相 当于我们 的高考 ,前述健 康明道书 院之 “ 引疑义一 篇, 文理通 明者 , 请入书院。以杜其泛 ” 就是这 个意思 。入学 考试或称“ 甄别” 或称 “ , 考录” , 等 名称 各不相 同。开 考的时
的是 以普 及和提 高文化 素质, 或者说 求知 为主要 目的。所
以, 在这个 意义上说, 书院在 教育 目的上更 多的是现今我 们
所 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 。例 如它特别重视 学术和文化 的传
承 、交流, 生关 系融洽, 乎每一个 书院都有 自己的 “ 师 几 院
风 ” “ 训 ” 、院 。
3 书院 的学 生管 理
书院招生制 度包 括入学 考试 和名额 限制 两项 内容 , 前
我所 了解 到的书院是一个将 藏书 、教学 和研究融为一
励 , 院还是发展 得很快 的 。当时 , 著名 的 书院有 四所 : 书 最 白鹿 洞 书 院 、 鼓 书 院 、 天 府 书 院 、 麓 书 院 , 称 四 大 石 应 岳 号
4 书 院的教 学 目的
书院教育 注重 学生个性 的 自然养成 , 是与其 特有 的游 离于科举之外 以道德涵 养为核心 的教 育 目的分不开 的。书 院打破 了应试教 育和素 质教育完 全脱离 的局 面, 构建 了应 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 合的新 的教育 理念 。通 常书院的培 养 对象没有严格 的身份性 限制, 打破了地域 的限制 , 校 也 学 不 仅面 向本地, 也面 向外地, 而且 以面 向下层社会 为 目的 。 从整体 上说 , 院不是把科举仕进 作为办学的 目的, 书 而更多
中国古代书院精讲PPT课件精选全文
![中国古代书院精讲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083e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c.png)
主要内容
•
中国古代书院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书院的主要特点
•
对当今高等教育的启示
Hale Waihona Puke 一、起源与发展•萌芽期——唐末及五代时期
•
兴盛期——北宋以后
•
衰落期——明末、元代、官学化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主要特点
• 教学特点 • 管理特点
1、教学特点
• 教育宗旨 • 教育主体 • 教育内容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方法
德育管理
• 内容以儒家三纲五常为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君臣、尊卑、上下之分;要求辨明父子、长幼、亲疏之别,其 共同特点就是泛道德主义
• 。孔子眼中的“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以及朱熹推崇的“圣人”,
• 学规
• 详细规定了书院的培养目标,进德修业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以及书院教学生活的基本守则等,主要用以规 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励善规过,是书院特色与先进性的又一集中体现
• 《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白鹿洞书院学规》) • 《丽泽堂学约》 • 《程董二先生学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 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教育质量 ,其根本目的在 于促进学业的进步,这反映出书院考课制度的成熟
经费管理
• 来源多样化 • 家族继承或供奉、私人捐赠或主办、地方士绅集资合办、官府出资 • 学田制
• 书院经济上一般是独立的或是自给自足的,在组织管理 上也多是自主自治的,因而在学术上也较为自由,能够 维持书院的稳定发展和学术上的独立。古代书院人才辈 出、影响广泛,不能不说与经济独立、学术自治,书院 一众师生没有后顾之忧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16d488f6529647d27285269.png)
(二)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
学术下移 士阶层崛起
士的构成
没落贵族子弟 司礼乐的官员流落民间 庶民等级上升而来
(三)各家私学概况
儒家私学:孔子创立,战国时分八派, 儒家私学:孔子创立,战国时分八派,影响最大的 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是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 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墨子创立,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汉 代转入民间,成为侠者。 代转入民间,成为侠者。 道家私学:老子创立,战国时分为两派, 道家私学:老子创立,战国时分为两派,其一为稷 下黄老学派;其二庄子学派。 下黄老学派;其二庄子学派。 法家私学:本源于儒家,但反儒最为彻底, 法家私学:本源于儒家,但反儒最为彻底,主张 “壹教”,铲除私学。 壹教” 铲除私学。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融官学与私学为一体 ——融官学与私学为一体
教学管理原则—— 教学管理原则——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自由教学论辩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生管理守则—— 弟子职》 学生管理守则——《弟子职》 ——《
三、秦朝的学校教育
书同文、 书同文、行同伦 禁私学 行吏师制
(一)书同文、行同伦 书同文、
重选举以任用贤才 选举人才的办法得到制度化、 选举人才的办法得到制度化、法制化 。
(二)官学制度
中央官学 太学。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之始。 太学。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学之始。 博士、祭酒、 博士、祭酒、博士弟子员 宫邸学。皇室的家学。 宫邸学。皇室的家学。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学在四夷;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学在四夷; 官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官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贵族子弟养尊处优,不思进取,无心向学。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讲稿(17页)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讲稿(1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efbeb0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8.png)
中国古代书院概况一、何为中国古代书院书院比较正式的解释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教育系统。
这句话的含义是,书院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最早发端于中国,是古代的教育系统,并且和官学有所区别。
据我考证,书院一词有文字确切记载的时间是唐玄宗开元六年,在当时的东都洛阳,设立了丽正书院。
从唐代以后,书院的发展几起几落。
可以说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在发展的过程中,书院逐渐从地方扩展到全国,后来又走出国门,传到了当时的朝鲜和日本,再后来又发展到了欧美。
所以,书院是中国对人类文明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有人曾说过,书院的创立开启了教育起点公平的先河。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老百姓想要受教育,难度是非常之大的,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只有相当少的人才有条件接受教育。
普通老百姓想要接受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书院的创立,为那些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窗口,所以书院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六大职能中国古代书院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概括了六大职能:编书、藏书、教书、印书、祭书、写书。
中国古代书院的第一大职能——编书。
编书是中国古代书院最初的职能,有文字可考的中国第一所书院叫做丽正书院,它设立于唐玄宗开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
丽正书院设立的目的是唐玄宗想要编撰一些比较大的文史著作,比如,张说(音:yue)、贺知章等这些当时的大咖就被请到丽正书院参与编写大部头的著作,其中很有名的一部就是《六典》。
有朋友问我,在唐玄宗之前就没有编书的专门机构吗?这个确实有。
比如,西汉的时候,这样的机构叫做石渠。
东汉的时候叫做兰台。
可以说,唐玄宗之前都有类似的机构,只不过当时不叫书院。
在这里,我想给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有关兰台的故事。
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里有一句“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里的兰台和一个人以及一部书有关,这个人叫班固,这部书叫做《汉书》。
很多朋友不一定知道,没有兰台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有《汉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ef2a43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0.png)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演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08a17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f.png)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演变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08ec7c01f69e3143329419.png)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教学特点刘瞻予⑴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由于书院的私立性质,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体现着独立的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
组织方面,中国古代书院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完全如此),官方对其的干预相对较少。
教学方面,学生“进德广业”是书院教学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老师和学生都不大受科举的影响。
老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可以自由读书、学习、思考、辩论。
学术研究方面,由于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本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以后,一直保留了这个传统。
书院里坐堂讲学、研修的学人一般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人,他们奉行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的原则,在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幽静的环境里,专心教学——培育人才、治学——提高修养。
况且,历代书院出任山长的人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比如,被理学家奉为圭臬的《朱子语类》,就是朱熹的讲学语录。
它影响了我国思想一千余年。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学术是路人尽知的知识,思想像营养不良贫血病人的脸色一样苍白。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一句,我们大学的独立精神哪里去了?书院的兴盛与衰落过程,与我国一千多年的灿烂辉煌文化相联系,仅仅是因为我们官办,人家私立吗?同是教学治学的大学,套用范伟的话说,“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⑵学术辩论。
朱熹创立了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求是的精神。
而且,求是精神历来是书院所秉持、所追求的精神品格。
什么是求是的精神?胡适先生的解释是“只认真理,不肯调和”。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修订)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5fdfa918763231126edb1124.png)
第一,培养目标不同。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
第二,自由讲学。每一个学派的大师所主持的书院、精舍,
第三,学生自由择师。不受家庭出身及籍贯等的限
制。
第四,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之间注重
质疑问难。宋代之后所流行的各家语录,一般就是 书院师徒间的问答记录。 书院倡导并推行“会讲”制度,所谓“会讲”就是 一种学术研讨会,在书院所举行的定期会讲中,各 派学者云集荟萃,彼此议论学术上的得失。
宋代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 :
重视文教,思想文化环境宽松
佛教与儒学相融,理学兴起。 乱世渐平,就学读书的社会需求提升。
北宋初期,书院开始兴旺起来,其规模和数量大幅
度扩展,成为宋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书院兴盛的原因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
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
私人所设的书院多是读书人私人读书之地,他们把
自己的书房称为书院,如遂宁张九宗书院,衡阳石
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选址——风景优美、山川灵秀的名胜之地。 建筑——秩序严谨的内部布局。
(照壁、泮池、讲堂、斋舍、祠堂、 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审美取向 + 读书入世 + 谨守礼教
三、两宋的书院及其管理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
官学:官府开办的学校。 私学: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书院: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 个人读书治学兼授徒讲学。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
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 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 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d5ca1e3700abb68a982fb7b.png)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1900年梁启超所写散文中这样写道,“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少年的强与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与衰,然而少年的强衰取决于少年接受的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教育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实践教育到诸子百家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清末的民主教育,中国从没松懈过,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利弊。
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古代的书院教育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古代被称为书院或私塾,而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
书院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所以,书院又可分为官方设立的书院和私人创建的书院。
官方设立的书院在我国古时历代都很注意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并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这件事,到了唐代,这种校书和藏书的地方才改称为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负责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
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
志书所记,“书院”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初成立时,组织很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没有其他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朝代、同一地区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e25f91c866fb84ae45c8d5e.png)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国家办的官学之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学。
在私学的各种办学方式中,书院是其中一种具有一定规模,办学制度严密的教育组织,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
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荫芽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宋代,历元、明、清三代一千余年,直到清末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讲我们就来考察书院这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就出现了书院这个名称〖详见教材P204〗,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一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一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到了唐朝末期,在私人设立的书院中,出现了授徒讲学的活动,虽然没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制度,规模也不大,但可以看成是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萌芽。
之所以在唐朝末年萌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经过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不断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境地,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断地进行战争,使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走向困顿,社会秩序紊乱,官学日趋衰弱,士人大量失学,不得不另找求学的途径。
2、书籍的积累与传播自从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发明后,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民间印刷作坊林立,书籍传播迅速。
[比如元稹在给白居易的诗集——《白氏长庆集》写的序文中就说:当时人们把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
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 这就给书院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3、私人讲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虽然在秦朝曾短暂采取了禁私学的文教政策,但到了汉朝私学马上得以恢复和发展,以书馆、经馆的形式遍设于全国城乡各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以家学的方式维系文化传承(象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可以说,每当社会发生动乱,官学无法维持时,私学往往能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成为维系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论古代书院的素质教育
![论古代书院的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73b35e7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3.png)
论古代书院的素质教育九江一中高一(16)班课题组指导教师程梦雷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中国具有教学功能书院始于中唐以后,由唐五代入宋。
此时书院发展迅速,其中著名书院,有十余所之多。
书院多属私人办学,它不以科举为目的,要少官吏的控制,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学的主动活泼,它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场所,历史上有名的书院,大多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中心,又是著名学者探讨学术的圣地。
中国古代的世俗教育,从来有大、小学两个层次。
一般是七岁上学,十五、六岁升大学。
朱熹明确规定小学所学任务是学其事,学其文,大学的使命则是明其理,讲明小学所学之事,之文的所以然。
因此,在朱熹自己创办的书院中,他主张使学生“苟以右苻理这当然”,“贵其身以必然”。
不取仅为“规矩防禁之具”来束缚他们。
朱熹“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之,而鼓励生徒自觉遵守而“贵之于身”。
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他所创立的精舍、书院便是实施大学教育的学校。
一、理学和书院的不解之缘。
1、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所建立的书院教学体系,是书院发展过程新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教学方式由“皆用口授”向“视简而诵”的重要转变。
这是古代学校教学发展史上重要飞跃,进而对于中国人民思维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2、近几年来有一种教学论见解,认定教学是一种“三体现象”。
这种见解将教学分解为教师、学生、教学资料三种因素构成为教材、课本、书等。
这种见解认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读书,掌握教材、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
古代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在其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的教导,讲书和学生的读书、理会,正是把教学看作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
这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特征,他与先前以“皆用口授”为特征的学校有根本的区别,从而开辟了学校教育发展中“读书学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
3、正是书院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促进了人们思维发展的新变化,推进了理学的产生。
不论是戚同文、胡瑗、孙复、石介,还是周敦颐、朱熹,他们从前都是在私家讲读的书院一类学校中成长起来的,似乎也可以这么说,理学本身也孕育于书院之中。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b9b3849b6648d7c0c7464f.png)
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书院是中国古代超级有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唐朝,兴盛于宋朝,衰亡于明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院对中国的人材培育、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的奉献。
书院教学最大的特点确实是注重学生的自学。
本文尝试借鉴书院教学方式,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找出一些培育学生自学试探能力的好方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引路,学生自免教师第一要明确自己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引路人”。
朱熹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假设中间三十分功夫,自用费力去做,既有以喻之于始,又自免之于中,又其后得人商量正之。
那么所益厚矣。
不尔,那么亦何补于事?”这确实是说,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应把精力放在“示之于始”和“正之于终”上,其间让学生“自免”,“自用费力去做”。
这种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进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教师不能剥夺。
确信了教师是“引路人”,走路的事自然是学生自己做了。
《咬文嚼字》一课中有一个讨论题:对朱光潜(咬文嚼字)与马南饰(不求甚解)的不同观点,应该如何看?对那个问题的熟悉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来谈,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体验。
学生必需踊跃地投入学习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方式体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二、保证时刻,充分学习课堂和课后的时刻应该尽可能给学生自己支配。
书院的课堂上,教师教学,只是每次选取一点着重发挥,提倡启发式。
朱熹就启发式教学曾提出了三点具体方法,即教师讲论要突出重点、要少而精、要发人沉思。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少讲,尽可能把时刻交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
必要的教学,教师也要少讲,讲重点、难点和疑点。
此刻咱们的教学设计提倡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别离呈现,目的确实是提示教师注意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刻,把课堂学习的时刻更多地留给学生。
我在教《故都的秋》这一课时,对两个班采取了不同方式。
一个班偏重教学,另一班偏重学生自己学习,我只做必要的要求和点拨。
古代的书院教育
![古代的书院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460bfc73186bceb19e8bbb3.png)
尊经书院改为四川通省大学堂
1901年十月十五日,四川总督奎俊提出: 今拟即将尊经书院作为四川省城大学 堂,而以中西学堂并入其内,裨中西两种 学问均有涉猎。
1902年即正式建立了四川通省大学堂,不久 改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并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03年正月二十七日,四川总督岑春煊 在奏报清廷后,用饬令的形式照会四川学务处和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遵改书院为学堂之谕旨,即将锦江书院 裁撤,经费田产尽数拨入高等学堂……住院 诸人于五日内即行移寓,不准延留。 至此,尊经书院和锦江书院走完历史,三强合并, 学堂占领书院阵地。
遂宁县:共21所书院,19所建于乡镇 三台县:共30所书院,28所建于乡镇 达县:共28所书院,26所建于乡镇
2、清代的省级书院
——以锦江书院为例 在清代以前虽有省级书院,但不多,清代 则很突出,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四川的锦江 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它是时任四川按察使的 刘德芳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于文翁石 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四川历史上层次最高、 存续时间最长(1704—1903)、办学最 典型的书院。
右 接 物 之 要 。
诸己 己所 。不 欲 , 勿 施 于 人 。 行 有 不 得 , 返 求
右 处 事 之 要 。
正 其 谊 不 谋 其 利 , 明 其 道 不 计 其 功 。
右 修 身 之 要 。
言 忠 信 , 行 笃 敬 。 惩 忿 窒 欲 , 迁 善 改 过
接穷 行博 亦即 有父 物理 有此 之 学 序子 右 ,也 五是 右 ,有 。 之 亦。 为 焉也 五 , ,, 教 朋亲 各若 学 审 其学 之 友, 有夫 之 问 别者 目 有君 要笃 序 ,行 。 之 如学 。 信臣 其之 学 左此 尧 。有 , 别事 、 :而 舜 慎 义 如, 问 已使 思 。契 , 左则 、 之 而为 夫 :自 思 , 其司 妇 修、 身辨 明 所徒 有 以四 辨 以, 别 者 学敬 至 之 , 之敷 于, , 之五 长 处所 笃 序教 幼 事以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书院的发展嬗变
宋代
北宋书院的兴起时期; 南宋书院的兴盛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有史以来 的第一个高潮(与理学有关)。
元朝
书院教育也很举作为办教育的 重点,对书院不予重视,书院教育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不及宋、元两代发达。
清代
对书院先是限制,后又提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科举化”,失去了过去自由讲学的传统,而成为清 代科举考试的附庸。
建康明道书院学规: 第一,入学条款:士之有志于学者, 不拘远近,诣山长入状,帘引疑义 一篇。文理通明者,请入书院,以 杜其泛。 第二,课程安排、;每旬,山长入 堂,会集职事生员,授讲、签讲、 复讲如规。三八讲经,一六讲史, 并书于讲簿。每月三课,上旬经疑, 中旬释疑,下旬举业。 第三,学业考核:文理优者,传斋 书德业簿。诸生德业修否,置簿书 之,掌于直学,参考黜陟。 第四,学生服装:职事生员出入, 并用深衣。 第五,学生假期:请假有簿,出不 书簿者,罚。一应书院士友不得出 外请谒投献,违者议罚。有讼在官 者给假,事毕日参。请假逾三月者, 职事差替生员,不复再参。凡谒祠、 听讲、供课,若无故而不至者,书 于簿。及三,罢职住供。
总之,书院将图书馆、学校教育、研究机 构集于一体,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形成了独具的特色,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
三、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
(一)世乱失学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社会由盛转衰,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战争不断,严重地危害了学校教育的发 展。五代时期,官学日趋衰落,士子失学。为此,一些笃 学之士便在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聚徒讲学。
(二)禅林影响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 极盛。到了唐代,佛教广为流行。佛教出于僻世遁俗、潜 心修行的宗旨,注重选择自然环境,公开讲经,注重修养, 对书院的影响很大。寺庙建立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 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
四、书院的特点
(一)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4.教育经费自主,保证书院的独立性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办学经费。书院的开 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
5.形成鲜明个性,各自独具特色
每个书院都是某一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许 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的时候,都注意 形成自己书院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 研特色。
三、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
(三)私学传统
汉唐以来,私学一直蓬勃发展,它与官学相并行, 不仅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教育管理上形 成了许多独具的特色,对书院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四)印刷发达
唐末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被广泛地采用,印书、藏书 之风流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书院得以产生,并迅速 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五讲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
一、什么是书院
1.南宋王应麟(1223-1296)的《玉海》定义: “院者,取名于周垣也”就是有围墙的校书和 藏书的地方。 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书院之名起 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 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 宫廷图书馆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 式,一般认为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书院制度的形 成则在宋代。 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起源于私人讲学,是 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书院教育的存在, 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 究领域的空白。
四、书院的特点
(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提倡创造与求真
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研 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 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2.学生个人研究为主,教师指点为辅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 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 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 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 不求一律。
四、书院的特点
(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3.百家争鸣,开放讲学
书院的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 行广泛的辩鸣 ,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 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 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朱熹、陆九渊 讲会制度
4.门户开放,来去自由
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 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 他书院师生前来听讲,来着不拒。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
商丘应天书院
镇江茅山
四、书院的特点
(一)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1.机构设置简单,管理人员精简
管理人员的设置:主持人(山长)兼主讲人,另设副山长、 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管理书院的教育教学等事宜。另外, 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
(五)理学的发展与繁荣
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 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 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北宋六大著名书院
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
这些书院的发展代表了宋朝书院教育发展的最 高水平,在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占有重要 的地位。
2.严格书院学规,进行制度化管理
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管理。所订学规要求师生 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白鹿洞书院学规:
第一,“五教之目”: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 第二,“为学之序”:博 学之。审问之。谨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第三,“修身之要”:言 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 (克制愤怒,抑制嗜欲)。 迁善改过。 第四,“处事之要”正其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 不计其功。(说做任何事 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 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第五,“交往之要”: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