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简称结核杆菌,首次由德国科学家Robert Koch于 1882年由肺结核病人的痰液中分离得到,并被证实为结 核病的病原菌核杆菌在分类上隶属于放线菌目、分支杆 菌科、分支杆菌属,是种不能运动、不产芽孢、专性需 氧的短小杆菌。菌体-般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多呈 单个或分枝状排列,大小约1-4×0.4μm。
革兰氏染色呈阳性;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呈红色 ,非抗酸性细菌则呈蓝色。结核杆菌的抗酸性主要取决 于其胞壁内所含的分枝菌酸残基,亦和其胞壁固有层的 完整性有关。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其意义
02 治疗性结核病疫苗的种类 2.1 活载体疫苗 2.2 亚单位疫苗 2.3 DNA疫苗 2.4 全菌灭活疫苗 2.5 其他疫苗 03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现状 04 结核病治疗性疫苗的展望
12 / 12
END! 感谢观看
이 문서는 나눔글꼴로 작성되었습니다. 설치하기
10 / 12
04 展望
结核疫苗快速发展,并能对致病性结核杆菌产 生保护性免疫应答,为TB的防治带来了希望。然而, 迄今还没有一个重组疫苗能达到BCG的免疫水平。 其原因在于,重组疫苗虽可激活免疫系统,但不能 引起长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记忆,所以开发一种与B CG协同的、可产生长效免疫应答的疫苗十分重要。 初免-加强免疫策略的出现,有效联合了BCG与新型 结核疫苗,为预防结核、诱导机体产生长期免疫保 护作用提供了可能。
等
MTB肝素结合血凝
素
DNA疫苗
HG85 A/B
临床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 嵌合 DNA疫苗 A 医学科学院(吴雪琼) g85A/Ag85B 等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
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抗结核病新药研发进展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以影响其他部位。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有10百万人患有结核病,其中有1.4百万人死亡。
结核病问题仍然是世界面临的健康挑战之一。
现有的结核病药物疗法需要长期治疗,并且长期的药物使用会导致耐药性出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的抗结核病药物的研发进展。
BedaquilineBedaquiline是一种新型结核病药物,于2012年获得欧盟批准,并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
它是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结核病药物,用于治疗多药耐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
Bedaquiline通过抑制ATP合成降低菌体代谢,从而达到抗击结核菌的作用。
据研究表明,Bedaquiline治疗广泛或多药耐药结核病的疗效显著,获得了全球医学专家的认可。
PretomanirPretomanir是一种结核病新药,于2019年5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
它与Bedauiline和Linezolid组合使用,三药联合治疗对于治愈多药耐药结核病的患者有很大的帮助。
Pretomanir通过抑制mycolic acid合成来杀死结核菌,并显著提高了治愈患者的疗效。
研究表明,Pretomanir联合使用Bedauiline和Linezolid,可以缩短治疗的周期,减少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副作用。
SutezolidSutezolid是一种治疗结核病的新型药物。
它和生物反应修饰剂Liniskin组合使用,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和副作用时间。
Sutezolid具有广泛的抗微生物谱,对多种微生物菌株具有杀菌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可以在肺部和外周组织中起到作用。
有研究显示Sutezolid可以在八周内治愈多重耐药结核病。
TBAJ-587TBAJ-587是一种针对结核病的新型药物。
它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结核菌,研究显示,TBAJ-587能够在低浓度下杀死菌体,减少治疗的时间和副作用。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对利福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徐凯悦;强翠欣;赵建宏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年(卷),期】2017(16)2
【摘要】利福霉素为袢霉素类家族成员,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结核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艰难梭菌引起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 CDAD)、衣原体的持续感染、旅行者腹泻等。
然而,利福霉素广泛用于临床感染治疗的同时,细菌耐药问题却使该杀菌“利器”变得“钝化”。
结核分枝杆菌极易对利福平(rifampin, RIF)耐药,约有3.6%新增结核病和20.2%复治结核病为耐多药结核病。
【总页数】5页(P186-190)
【作者】徐凯悦;强翠欣;赵建宏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8
【相关文献】
1.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J], 杨旭; 罗维; 白玲; 舒鸣; 王湘; 侯强红
2.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流行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J], 刘家旭; 汪
志勇
3.细菌生物膜引起致病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肽LL-37对生物膜作用的研究进展 [J], 魏建仝;钱军;苏秦柳晔;刘志侠;王徐龙;王勇平;谢瑞敏;李想
4.肠杆菌科细菌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朱瑞奇;吴韩;曾杨梅;吴俊伟
5.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殷俪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研究进展
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研究进展陆君卓;程磊【摘要】Persistent bacteria is a microbial subpopulation which can survive from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Unlike the resistant bacteria which usually acquire the resistance from heritable gene mutations, persisters are genetically identical to regular cells in genome but show a distinct antibiotic tolerant phenotype through a state of dormancy. Once the antimicrobial therapy is removed,the persisters can regrow to a new population and cause the re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increased threats due to the in-fections and drug tolerance caused by persistent bacteria promote the interests of preventing bacterial persistence.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harmfulness of persistent infections, the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persistence and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strategies,aiming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类可耐受致死浓度药物作用而存活的表型耐药亚群,普遍存在于细菌群体中而难以杀灭.持留菌有别于具有基因抗药性突变的耐药菌,它们通过一种复杂的休眠机制而抵御抗菌药物的作用.持留菌一旦从休眠状态复苏则会造成感染疾病的复发,成为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如何清除持留菌成为研究热点与难题,近年来文献报道的方法从分子机制水平到感染器官整体水平均有涉及,文章综述近年来针对持留菌的控制与清除方法,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持留菌;细菌感染;耐药性;抗生素【作者】陆君卓;程磊【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610041成都,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0 引言随着抗生素在全球的大量广泛使用,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导致抗菌治疗的失败以及细菌感染的复发[1]。
202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全文)
202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全文)摘要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传统病原学对其诊断效率较低,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早期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治至关重要。
文中对近年来出现的可用千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新型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主要分为核酸检测方法、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3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 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脑脊膜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是结核病中最致命的肺外结核病型。
尽管接受了抗结核治疗,TBM患者的病死率仍超过30%[ 1 ] 。
在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 mmunodeficiency v irus, HIV)感染的TBM患者中病死率接近40%,而合并HIV感染的耐药TBM患者病死率可高达100%[ 2 ]。
TBM患者能否得到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3 ] 。
但TBM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难以通过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生化等参数与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进行鉴别[4, 5 ]。
此外,TBM患者脑脊液中Mtb的载量通常较低,这对TBM的病原学诊断提出了极大的挑战[6, 7 J。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和普及快速有效、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M t b及其耐药性检测方法,对TB M诊疗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8 ] 。
在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中,抗酸染色廉价、快速、简单易实施,但敏感度欠佳,无法检出低菌载矗样本中的病原体[9' 10 ];尽管后来提出的改良抗酸染色能够使细胞内外的M t b同时在镜下呈现,增加了对脑脊液样本中M t b的检出率,但通过染色镜检无法区别M t b与非结核分枝杆菌,且无法提供病原菌的耐药信息[ 10, 11, 12]。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进展临床1班 王小蕾 90301136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但缺少英文文献是为憾事9分细菌L型,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指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而能够继续生长和分裂的菌株。
[1]1935年klieneberger首先从念珠状链杆菌的菌落中发现,并以她工作的Lister研究院命名为“L型”。
迄今为止, 几乎所有的细菌、螺旋体和真菌中都发现L 型的存在。
[2]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发现实际上要早于细菌L型概念的提出。
1908年,Much在结核性冷性脓肿、浆液性渗出液、淋巴结和痰液中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非抗酸染色的微小颗粒样异常,被后人称为Much 颗粒。
一般认为, Much 颗粒是结核杆菌的非耐酸性细胞, 有感染豚鼠并发育成正常抗酸杆菌的能力。
有人认为Much粒可能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结核杆菌L型主要有三种形态:球菌相、颗粒相和滤过相。
球菌相: 1936年由Steenken发现,杆菌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失去细胞壁成分而形成球状体。
球状相结核菌由双层质膜包裹, 原生质中核糖体丰富, 间体消失。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发生返祖。
颗粒相:即Much颗粒。
滤过相: Khomenko 于1991 年发现,是形态小于常杆菌20 倍的超小型结核杆菌,具有电子致密的外壳和很低的蛋白含量,可以通过除菌滤膜,并可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
[3]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对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研究逐渐深入,该菌与一些疾病的关系也逐渐明朗,现将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产生原因、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检查、治疗方法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一、结核分枝杆菌L型的诱导产生结核分枝杆菌既可以体外诱导产生也可以在患者体内产生。
已知的诱导剂及其作用机制概括起来有: (1) 使细菌细胞突变, 如物理因素的紫外线, 化学因素的人胆汁, 尿素, 微量元素铁、锌、镁。
(2)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如氨基酸类的甘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 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异烟肼、链霉素、环丝氨酸等。
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研究的新进展
A src T bru s T )pss r th lnet imuo gs , stersns hoi i et ncaatr bta t uecl i B oe ge ae g o s( a ac l o m nl is a irpeet a rnc n c o hrc — o t c f i e
的 设 计 和研 制 。
关 键词 结核 杆 菌 ; T细胞 ; 疫 应 答 免
中 图分 类号 R 2R 7.1 5 ; 3 8 9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0 7 2 ( 0 2 O 一 0 5— 5 0 5— 0 1 2 1 ) l 0 7 0
Adv nc d i m m u s o s s M e i t d b c ls d i h a e n I ne Re p n e d a e y T e l urng t e I e to wih M y o a t ru t b r u o / nf c i n t c b c e i m u e c l ss
ie e sse e o h aho e z d by p ritnc ft e p t g n. W he e pei n swe ec ri d o n boh h n x rme t r are uti t uma sa d a i as,o ft et se n n nm l neo h e td
a d d tr n d c r ce it s o d ptv mmu e po s s t y o a tru t b ru o i n ee mi e haa trsi fa a ie i c ne r s n e o M c b cei m u ec lss wa d l y n t e e ry s a ea i h al sa e o n e to fT— eli t g fifc in o c l mmun es o e .Re e tsu e a e rv ae h c a imst a o ti ut o ti e— e r p ns s c n tdish v e e ld t e me h n s h tc nrb e t h sd
结核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di ee ni ls ce ae us e i l o if cin wih t i r a im nd a e s r e a v l a l o l rt e t y o f rnta ma pe i s r s c ptbe t n e to t hs o g ns a h v e v d s a u b e to sf h sud f f o t e c lss Th s o mo l e x rme tla i a deso u e c l ssae mo e,a bi a une g . Ea h ub r uo i. e mo tc m ny usd e pe i n a nm lmo l ft b r u o i r us r b t nd g i apis c mo e a t wn me isf rsud i u a ub r uo i a d n n ompe ey mi c he h d lh sis o rt t yng h m n t e c lss, n o e c o ltl mis t uma ie s . The su is o n dsae t d e f TB i lb r tr a mas n a o aoy ni l ha e i nfc nl i c e s d ur un e sa i g f t e too y,vr e c a p t g n ss f v sg iia ty n r a e o d rtnd n o h eilg iuln e nd aho e e i o
d s a e I d ii n t he e t r e s e i s, u e c l s s r s a c a c a i na l nv l e o h i e s . n a d t o t s h e p c e t b r u o i e e r h h s o c so ly i o v d n n uma r ma e . Th s r v e o n p i ts i e i w
结核杆菌的研究进展-PPT课件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第二种策略是对已接种卡介苗的儿童进行强化免疫,进而加强免疫应答并将免疫保护力延续至成人阶段。这一策略目前公认的最佳方案是应用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亚单位疫苗组成明确,结构简单,可应用于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倍受人们关注。亚单位疫苗主要是由有限数量的抗原构成,所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也高度集中。但其在体内滞留时间短,免疫应答的持续时间也较短,必须与佐剂联用才有效,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几种主要的候选疫苗均采用了将单抗原与多聚蛋白融合的方法,这样不仅增强了单抗原的免疫力,也易于进行规模化生产。所以佐剂的发展对强化免疫策略的实现功不可没。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4、噬茵体报告技术 该技术原理为,萤光素酶指示的分枝杆菌噬菌体与在含抗结核药物培养基中短暂培养的待检菌混合后,能感染活的耐药菌,使之表达萤光素酶基因,再加入萤光素底物,活菌会产生荧光,而敏感菌无荧光产生。此办法直观性高、用时短,但如要被广泛应用于结核杆菌的快速检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必须使用标准化的细菌、标准化的萤光素酶系统,以及标准化的培养基和发光检测仪,并能与用常规方法所测最低抑菌浓度值相符。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第三种策略是将重组BCG 和亚单位疫苗或两种以上的疫苗结合到一起,从而解决结核疫苗免疫效果低下这一难题,虽然这个方法要求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这就需要做一个时间计划表来设法减少疫苗期试验,做一个成功的疫苗接种计划。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从疫苗结构完整性来看一般可分为:重组BCG、亚单位疫苗、DNA 疫苗基因和缺失疫苗等。
结核杆菌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3、MB/BacT系统 MB/BacT系统是由德国Heipha—Biotest公司生产的一种液体培养基系统,该系统对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BC)初代分离率高于全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BACTE)TB460,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细菌生长,且无放射性污染.但不能用于分支杆菌的菌型鉴定。
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历史及生物学性状!
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历史及⽣物学性状!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历史及⽣物学性状!!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历史及⽣物学性状的研究历史结核分枝杆菌的⼀、⼀、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简称为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i)。
早在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柯赫(Robert Koch,1843-1910)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本菌可侵犯全⾝各组织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见。
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度⼤幅下降。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吸毒、贫困及⼈⼝流动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
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中就有1个⼈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近⼆⼗年由于艾滋病的流⾏,感染了HIV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未感染HIV者⾼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
此外,在HIV感染的发展进程中,结核是最早发⽣的⼀种机会性感染,结核病加重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的疾病负担,使其更易死亡。
21世纪以来全球每年约出现8百万结核新病例,并导致约3百万⼈死亡。
中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约25万之多,是各类传染病死亡⼈数总和的两倍多。
因此,结核病⼜成为了威胁⼈类健康的全球性卫⽣问题,并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艾滋病⾼发区⼈群的⾸要死因。
⼆、结核分枝杆菌⽣物学性状形态与染⾊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1~4X0.4µm。
⽜分枝杆菌则⽐较粗短。
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较⾼,约占⼲重的60%,特别是有⼤量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包围在肽聚糖层的外⾯,可影响染料的穿⼊。
分枝杆菌⼀般⽤齐尼(Ziehl- Neelsen)抗酸染⾊法,以5% ⽯炭酸复红加温染⾊后可以染上,但⽤3%盐酸⼄醇不易脱⾊。
结核分枝杆菌的进化与致病性的研究
结核分枝杆菌的进化与致病性的研究摘要】分子流行病学是研究结核分枝杆菌传播和种群进化的有力工具。
特别是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方法, 能将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分为三大家族,并且确立其种系发生关系。
研究表明, 不同进化分支上的结核分枝杆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流行,不同基因型菌株的致病性和传播力不尽相同。
如细胞和动物模型都证明在东亚流行的北京基因型菌株比其他基因型菌株具有更高的毒力,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
本文综述近年来在结核分枝杆菌进化、分型及菌株致病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单核苷酸多态性致病性毒力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 但到目前为止, 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 该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每年全球有超过200万人死于结核病[1]。
近年来, 结核分枝杆菌与人类免疫缺陷(humanimmuno def iciency virus, HIV)共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
而多重耐药结核( multi-drug resistanttuber culosis, MDR-TB)菌株尤其是广泛耐药结核(ex tensive 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 sis, XDR-TB)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为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困难。
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2]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o rld HealthOrg aniza tio n, WHO) 发布报告, 2008年中国结核病发病100万-160万人, 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
所以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在我国尤为重要。
据估计,全球有1/ 3的人口已潜伏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是只有5%-1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病。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所感染菌株的毒力、菌量以及引发宿主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一些特定基因型的菌株能在某些地区暴发流行。
不仅细胞和动物实验显示这些菌株在毒力和引发宿主免疫应答方面具有优势,临床观察的结果也表明不同基因型的菌株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与生物膜
关 键 词 : 结核分枝杆菌 ; 毒素 -抗毒素系统 ; 生物膜
Toxin-antitoxi
biofilm
of
Mycobacterium
ZHAO Jili1, $ , LIU Wei1, $ , WANG Tiepeng2, YUAN Li1
R . Department o f Pathogenic Biology and Immunology , Medical School o 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S32000 , China ; 2 . Department o f Biochemistry, Medical School o f Shihesi University, Shihesi 832000 ,China
h ttp : " jmi. fudan. edu. cn
.3 7 5 .
•综述•
结核 分 枝 杆 菌 毒 素 -抗 毒 素 系 统 与 生 物 膜
赵继利1 $ , 刘微1 $ , 王铁鹏2, 袁俐1 1 .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石 河 子 832000; 2 . 石 河 子 大 学 医 学 院 生 物 化 学 教 研 室 ,
$ 同为第一作者
. 376 .
微 生 物 与 感 染 of Mcrobes ami
December 25, 2017, 12(6) & 375-380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 er/w m ⑴ berctJosis ,
体 则 存 在 TAS/13]。因 此 , T A S 可能具有物种特异 性, 而不仅仅反映细菌的生活方式与致病性的相关 性 。T A S 中的毒素一般是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 < 1 0 000), 毒素中心由数个片层紧密折叠成球状而抗毒素可为蛋白或起调节作用的小分子 RNA 6 。 不 同 TA S 家 族 的 毒 素 结 构 不 同 , 作用方式也不相 同。蛋白型抗毒素较少有共同结构, 并缺乏合适的 折叠, 易被蛋白酶降解6 。T A S 的作用机制取决于 病原菌在不同生活时期的生物学特性。毒素抵抗力 强, 比抗毒素寿命长, 抗毒素易被细胞核酸酶或蛋白 酶降解。受不同的环境或细胞内刺激后, 毒素与抗 毒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抵抗力强的毒素被激活, 作 用于胞内靶分子, 引起抑菌或杀菌效应6 。这些作 用对细菌群体是有益的, 面对外界压力, T A S 呈现 抑菌活性, 或诱导部分细菌利他型“ 自杀” 。 根据抗毒素抑制毒素活性的机制, T A S 可分成 6 个型6 : I 型 , 反 义 R N A 抗毒素和毒素 mRNA ) 成异源双链, 阻止毒素翻译。 n 型 , 毒素与抗毒素均 为蛋白, 两者结合在一起, 形 成稳定复合物, 抗毒素 遮盖了毒素的活性位点。 m 型 , 抗 毒 素 为 小 RN A , 直接与毒素相互作用, 阻碍毒素的活性。F 型 , 抗毒 素直接与毒素的作用靶点相结合, 保护该靶蛋白免 受毒素作用。V 型, 抗毒素作为毒素的特异性
硒纳米颗粒的合成、安全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009:00:1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230308.1807.002.html硒纳米颗粒的合成、安全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石廷玉1,2,3,4,何彩林1,黄 胜1,2,3,刘 绪1,2,3,王嘉军1(湖北民族大学1.医学部、2.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3.硒科学与产业研究院,湖北恩施 445000;4.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doi:10.12360/CPB2021120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3-0406-08中国图书分类号:R318;R329 25;R392;R916 3;R978;R979 摘要:硒作为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在抗氧化和维持各种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稳态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硒纳米颗粒(seleniumnanoparticles,SeNPs)由于其低毒性、易降解和高药效而成为极具潜力的生物医学药物。
由于具有激活凋亡或自噬和调节活性氧产生的能力,SeNPs广泛用于抗癌治疗和病原菌的杀灭或清除。
另外,SeNPs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药物的包装能力,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纳米载体,用于抗癌、抗炎和抗感染治疗。
有趣的是,SeNPs在免疫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巨噬细胞和T效应细胞的活化),为抗癌和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新的纳收稿日期:2022-09-21,修回日期:2022-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8180197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资助项目(No32160141);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219CFB358);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NoPT012209)作者简介:石廷玉(1983-),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学,中药药理学,通信作者,E mail:shitingyu198@126.com米-免疫协调治疗策略。
噬菌体作为结核病新兴诊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噬菌体作为结核病新兴诊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潘稚芬张亚会彭草云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36期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耐药、耐多药(multi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和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TB)结核菌株的传播,TB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
肺结核现有的诊疗技术有限,导致大量MDR-TB和XDR-TB无法获得有效治疗,因此有必要探讨结核病诊疗的新方法。
噬菌体能特异性感染并裂解细菌,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近年来因结核耐药形势严峻,噬菌体在结核病的诊疗中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2]。
笔者对噬菌体的特性及分枝杆菌噬菌体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噬菌体的结构与种类1.1噬菌体的一般特性噬菌体是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根据不同蛋白质结构分为三类:球状、蝌蚪状和线状。
根据不同的核酸特点分为四类:单链脱氧核糖核酸(single strand deoxyribonucleic acid,ssDNA)、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ouble stranded deoxyribonucleic acid,dsDNA)、单链核糖核酸(single strand ribonucleic acid,ssRNA)和双链核糖核酸(double stranded ribonucleic acid,dsRNA)。
综合噬菌体组成可分为A~F六种类型[3],其中,A、B、C三类为有头部的蝌蚪状蛋白质结构20面体dsDNA,A类以收缩性长尾为显著性特征,如T4噬菌体;B类为非收缩性长尾,如λ噬菌体;C类为以T3噬菌体为例的非收缩性短尾噬菌体。
D、E二类为有头部的球状无尾20面体,D类为ssDNA、如ΦX174噬菌体;E类以ssRNA核酸种类为代表的MS2噬菌体、以Φ6噬菌体为代表的核酸为dsRNA;F类为仅有尾部的线状体、核酸为ssRNA,如M13噬菌体。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
结核疫苗研究进展袁伟;秦川【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卡介苗对于新生儿和儿童的严重播散性疾病有很好的保护效果,但对于成人活动性结核病的有效性,却存在很大的争议.近年来,人们一直努力研发新疫苗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新型结核疫苗在临床测试中的结果是非常令人兴奋和鼓舞人心的.但是,我们仍需继续探索新型结核疫苗.%Tuberculosis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which is one of the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that ar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The vaccine currently used, Bacille Calmette and Guerin (BCG)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most severe disseminated forms of disease in children and newborns, but its efficacy against active TB in adults has been challenged by several clinical studi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search for a new vaccine has obtained a new momentum. Thes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linical testing of new TB vaccines are very exciting and promising. However,there is a need to continue the search for additional vaccine candidates.【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21)002【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结核病;疫苗【作者】袁伟;秦川【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1;R332结核病是一种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仅肺结核患者才具有传染性。
藏药虎耳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研究
藏药虎耳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研究赵丽竹,李丽,任明辉,央拉,李常玉,丁月田,杨娟*(西藏大学,新疆拉萨850000)摘要: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探究藏药虎耳草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利用3种不同浓度(65%、75%、95%)的乙醇溶剂对藏药虎耳草进行粗提,再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萃取藏药虎耳草粗提物,最后利用MABA 法对藏药虎耳草抗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活性追踪。
得到藏药虎耳草的乙醇粗提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相萃取物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的MIC 值分别为15.088μg/mL 、29.79μg/mL 、17.82μg/mL 、20.07μg/mL 、216.35μg/mL 。
研究表明,藏药虎耳草的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表现出较高的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有进一步进行活性成分分离的研究价值,同时也表明藏药虎耳草在抗结核分枝杆菌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中草药;藏药虎耳草;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1试验材料1.1实验菌株和药材实验菌株为H37Ra (ATCC 25177),将保存于-80℃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H37Ra 取出,并置于37℃的恒温水浴锅中复苏,接种环取菌液一环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管斜面,并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6周,培养基斜面出现米黄色菌落或菌苔后,置于4℃的冷藏室存放备用。
藏药虎儿草产自西藏山南,经过阴干、全草入药,粉碎,过20目筛备用。
1.2仪器与试剂超声提取仪Branson5800(美国必能信)、旋转蒸发仪Buchi R300(瑞士布奇)、菌量浊度仪MOO7230(法国梅里埃)、蒸汽凝固器ZHM-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
乙醇、石油醚、正丁醇、乙酸乙酯、吐温80、二甲基亚砜(均购自成都金山化学试剂有限公司),Mid-dLebrook 7H9干粉培养基、MiddLebrook OADC (均购自美国BD 公司)。
2试验方法2.1藏药虎耳草的提取与活性分离将藏药虎耳草进行阴干、粉碎,过20目筛,称取50g ,以1︰10的比例分别选用75%、95%、65%浓度的乙醇室温浸泡24h 后超声提取30min 。
生物类专业博士论文题目选题
生物类专业博士论文题目选题论文的写作,是一种脑力创造性的活动,需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研究的课题。
那么生物方向的论文选题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生物类专业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生物制药毕业论文题目1、生物制药产业化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2、现代生物技术管理的企业策略与集群发展研究3、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企业的相关策略研究4、武汉华龙生物制药的营销策略研究5、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研究6、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研究7、亮菌口服液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的研究8、基于生命周期的生物制药企业之融资策略研究9、B医药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10、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效果比较研究11、基于财务视角的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12、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13、九阳生物人力资源战略研究14、以生物制药为例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效应的实证分析15、我国海洋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化政策研究16、生物制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问题研究17、中国制药产业价值链特征研究18、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对产出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1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应用研究20、我国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研究21、WS生物制药公司员工培训管理研究22、科兴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与设计23、我国生物制药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24、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选择与绩效研究25、AMP生物制药公司竞争战略研究26、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物制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27、DBZY公司财务能力测评及提升对策研究28、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29、生物制药企业专利权评估方法研究30、专利制度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影响31、生物制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探究32、CDZZ药业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33、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34、基于开放式创新的云南生物制药产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35、引入非财务指标的生物制药企业估值研究36、私募股权融资在科技初创企业的应用37、艺普生物制药教育公司发展战略研究38、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成长性分析39、基于EVA的安科生物企业价值评估研究40、基于自由现金流的上海莱士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生物博士论文题目参考1、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杆菌生产S-腺苷甲硫氨酸2、ElciRNA和ASATsiRNA功能机理研究3、蓝细菌异形胞发育关键转录因子HetR的结构和失活机制研究4、功能表达来源于KlebsiellaoxytocaKCTC1686的腈水合酶和酰胺酶及其应用5、产油真菌卷枝毛霉WJ11高产脂质的分子机制6、喷雾干燥法乳酸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仔猪体内的应用研究7、新型磁性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普鲁兰酶固定化方面的应用研究8、Candidaglycerinogenes渗透压调控型整合表达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9、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在病毒可视化示踪上的研究和应用10、不同小分子化合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中的功能交集研究11、新型猪3型腺病毒(PAdV-3)表达系统及衣壳表面展示系统的研究12、几种常见环境因素对小鼠海马成体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的影响13、桑树成花素FT基因瞬时表达体系构建与功能研究14、心血管疾病及中药治疗的系统药理学研究15、Pif1解旋酶解旋G4DNA分子机制的研究16、表达猪源GM-CSF或IL-4的重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效率评价17、内含子保留型可变剪切的识别方法和相关特征研究1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调控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19、转录因子、染色质重塑复合物以及远程染色质相互作用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20、驱油菌株筛选及其对原油与石蜡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21、产气荚膜梭菌B型C58-1株帷⑩1和宥舅氐母咝П泶镉朊庖咝Яζ兰奂吧??ひ崭慕?22、羊草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及形态响应特征23、铜绿假单胞菌F_(190-342)-I_(21-83)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菌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24、嗜热内切纤维素酶AcCel12B的酶学性质研究25、拟南芥蓝光受体隐花素CRY1光激活机制的研究26、利用体细胞核移植制备肾脏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的转基因工具猪27、AIE分子及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AFM单分子力谱研究28、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作用机制29、多抗性蛋白(CpLEA530、长白山森林土壤纤维素酶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克隆与表达31、组织培养诱导水稻发生的可遗传基因组变异及非生物胁迫下表型变异的研究32、中国两个生态区菜豆根瘤菌系统发育与群体结构研究33、RNA相关p53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鉴定及功能研究34、工频磁场暴露对大鼠内嗅皮层钙信号和谷氨酸受体表达的影响35、疾病相关氨基酸变异的生物信息学研究36、蛋白质结构识别:从天然折叠到诱导折叠37、样本断点距离问题的算法与复杂性研究38、基于整合组学策略的人类基因组功能元件的识别与注释39、水稻抗逆相关基因与miRNA的分子进化及OsCORA基因的抗寒功能分析40、海马齿状回的一氧化氮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41、秦岭川金丝猴社群分离聚合的生态学机制42、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位置行为模式研究43、耐辐射异常球菌笠蜃覵ig1和Sig2的功能鉴定及其热激胁迫反应的转录分析44、家禽EPCs分离培养及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45、核仁因子Def磷酸化修饰调控细胞周期和p53降解的研究46、工业链霉菌中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的研究及应用47、AMPK-嵩诼背媾咛シ⒂??讨卸韵赴?兴糠至训骺氐难芯?48、转录因子p8调控自噬的功能研究49、几种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50、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对石油烃污染的响应及其降解潜力研究医学微生物学论文题目参考1、PCR方法快速检验HBV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3、肠道菌群研究方法进展4、胃肠道微生物及其分子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5、基于血凝素的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6、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7、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8、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9、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小鼠细胞免疫效果10、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11、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1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研究新进展13、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筛选及生长曲线测定14、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15、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标准菌种管理16、马尔堡病毒形态特征研究17、乙型脑炎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18、5种病毒性脑炎相关RNA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19、肠道菌群调节制剂的研究进展20、适用于分离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21、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2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23、半枝莲总黄酮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药效学研究24、轮状病毒感染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2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进展26、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2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28、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29、人腺病毒的研究进展30、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31、肠道病毒71型研究进展32、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33、白念珠菌凋亡诱导研究进展34、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3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3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37、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培养的条件优化38、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39、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40、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概述41、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42、双歧杆菌降胆固醇的作用机制43、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44、军团菌检测方法概述45、噬菌体治疗中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46、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分布及毒力基因特征分析47、T细胞免疫在抗结核杆菌感染中的研究进展48、新发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致病性、传播力研究49、空肠弯曲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分型技术研究50、冠状病毒附属基因功能研究51、五种常用轮状病毒检测方法的评价及应用策略52、汉坦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53、分枝杆菌脂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54、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15例临床分析55、趋势分析方法在HIV血液筛查诊断试剂评价中的应用56、HIV-1 B亚型假病毒的制备与鉴定57、结核分枝杆菌与宿主作用相关蛋白研究进展58、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基因亚型的研究进展5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分析60、岱山县新型布尼亚病毒分离与鉴定。
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 12 在 P R基 础上发展 的核酸 扩增 技术 .. C
① P R 单链 C-
构象多态性分析 ( C .S P 。是检测单碱 基突变 可靠而 简 P RS C ) 便的方法 。P R产 物为两条 互补单链 , C 各单链 的碱基序列 不 同可形成不 同的空 间构 象 , 凝胶 上显示 不 同 的带型 , 确 在 可 定有 无突变 。 目前 采用 P R S C C —S P技术 分析 耐 多药结 核 杆 菌的耐药机理 已成为研究热点 , 尤其是该法 直接 检测临床 标 本中结核杆菌耐药基 因的成功 , 会对传统结核 药敏试验 产 将 生新的挑 战。S en等 学者 检测 比嗪酰胺 的耐药基 因 , he 与
2 结核病 的分 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2 1 核酸扩增技术 .
径。
基因突变 , 分别 检 出突变基 因 1 株 、9株 、4株 , 该法 不 6 1 l 但
能确定突变部位和性质 , 对操 作技 术要求 过 高 , 响因素 较 影
多 , 前 只在 条件 较好 的实 验 室 开展研 究 。② 序列 特 异 引 目
断, 缺点是无法 区别 死菌和活菌 。巢式 P R 半 巢式 P R采 C 、 C
近1 0余年 来 , 核病 发病呈 全球 持续 恶化 ,07年 死 结 20 于结 核病 的患者约 17万 j 7 。结 核杆菌 是结 核病 的主要致 病菌 , 可在人群 中传播 , 对外界环境 的抵抗力强 , 易产生耐 药
山东医药 2 1 年第 5 Biblioteka 第 3 期 01 1 l・
综述 与讲 座 ・
结 核 病 的分 子 生 物 学诊 断技 术 研 究 进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8, 6(3), 78-84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journal/hjmcehttps:///10.12677/hjmce.2018.63011Advances on Research of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BiofilmsMenglan Gan, Renfeng Wang, Zaichang Yang*School of Pharmac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Aug. 1st, 2018; accepted: Aug. 15th, 2018; published: Aug. 22nd, 2018AbstractBiofilms refer to a microbial community that is surrounded by a self-generated extracellular po-lymer and attached to the cell surface, but the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definition of the M. tuber-culosis biofilm have not yet been described. Because of its unique physiological state, M. tuberculo-sis biofilms limi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s, prolong the cycle of tuberculosis treatment, and seriously endanger human health.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structural composition and related function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of M. tuberculosis biofilms, and discussed the research ideas of using M. tuberculosis biofilms as novel anti-tuberculosis drugs to shorte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and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improv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uberculosis.Keyword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iofilms, Tolerance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甘梦兰,王仁凤,杨再昌*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18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22日摘要生物膜是指被自我产生的细胞外聚合物包裹,并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群落,但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通讯作者。
甘梦兰等的生理学和遗传学定义至今尚未被描述。
抗菌药物耐受性通常与之形成的生物膜有关,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因其独特的生理状态,限制了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效果,延长了结核病治疗的周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该文就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定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以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为靶点新型抗痨药物的研究思路,为缩短结核病治疗时间,提高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一个新方向。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生物膜,耐受性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细菌形成生物膜可导致表型耐药(Phenotypic resistance),大约65%~80%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相关[1]。
20世纪90年代,Hall-Stoodley等[2]发现形成生物膜能使分枝杆菌逃避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因此生物膜是分枝杆菌长期栖居的场所。
2008年Ojha等[3]证实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生物膜内存在对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物高度耐药的MTB,而破坏生物膜后,这些耐药菌重新恢复对抗痨药物的敏感性,因此认为生物膜内的耐药菌为表型耐药。
随着对MTB生物膜的不断探索,认为MTB生物膜能屏蔽抗痨药物的作用,是导致结核病治疗周期长的原因之一,学术界对MTB生物膜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MTB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定量测定方法以及以MTB生物膜为靶点新型抗痨药物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综述。
2. MTB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生物膜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种不同的物理、化学、遗传、生物作用都参与生物膜成熟的整个过程[4]。
虽然生物膜形成机制尚未清楚,但生物膜在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形成过程中,可以分为可逆性粘附和不可逆性粘附两个阶段[5]。
MTB生物膜的形成机制与一般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相似,每个阶段都通过严格的基因调控,其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步骤[6]。
2.1. 附着(Attachment)附着是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主要取决于营养条件、疏水性、细胞表面电荷、细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等因素[7]。
表面附着触发促进生物膜生长的基因表达,例如:大肠杆菌中的主调控因子(CsgD)通过抑制鞭毛的合成来促进生物膜的形成,并通过激活adrA来诱导c-di-GMP (EPS合成的第二信使) [8]。
在此阶段,细菌可以松散地聚集,也可以分离成浮游形式。
2.2. 固着生长(Sessile Growth)待细菌附着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变得稳定后,细菌开始增殖和分裂,大量分泌细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并通过EPS发出特定的化学信号,诱导微菌落的形成[9][10]。
形成的EPS 可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消毒剂或者自然条件下的辐射等条件的影响[11]。
甘梦兰等2.3. 生物膜成熟(Biofilm Maturation)最终成熟的生物膜是由EPS和EPS所包围的微菌落组成,其结构是三维立体结构,包括营养和水分的运输通道[12]。
在这一阶段,微环境中生物膜形成自组织结构,信号分子分泌出自诱导物(Auto Inducer, AI),微生物细胞通过AI信号相互交流,以达到微生物所需的细胞密度[13][14]。
2.4. 分散(Dispersal)在这一阶段,生物膜内的微生物细胞进行快速增殖和分散,以使其转化为运动形态,同时生物膜内的细菌产生不同的糖分解酶(Saccharolytic Enzymes)帮助其表面的释放,例如大肠杆菌产生n-乙酰杆菌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海藻酸裂解酶、链球菌产生透明质酸,继而自然发生分散[9] [15]。
分散后又附着于别处并重新开始该过程。
3. MTB生物膜结构成分及相关功能MTB生物膜是由EPS和微菌落共同组成,EPS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脂质以及细胞外DNA等;微菌落是由包裹在EPS中的大量细菌组成。
Ojha等[3]研究发现,MTB生物膜被包埋在富含脂质的EPS 中,其中含有丰富的分枝菌酸。
Trivedi等[16]研究发现,MTB生物膜的EPS含有大量的多糖,纤维素是MTB生物膜EPS中的关键多糖。
细菌生物膜具有高度复杂性,其基本结构主要由多糖的成分和结构决定[13]。
MTB生物膜结构及相关功能涉及如下两个部分。
3.1. 孔隙、通道生物膜是紧密结合、相互连接的三维立体结构,产生的孔隙和通道用于分配重要的营养物质,并从中除去生物膜微菌落中的代谢废物[17]。
Trivedi等[16]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MTB生物膜的超微结构,可知MTB生物膜是由大量的生物材料组成,包括密集的孔隙和通道。
产生的孔隙和通道促进营养物质在MTB生物膜中整个细菌群体的分布及扩散。
3.2. 厚度生物膜厚度受微生物种类影响,不同微菌落的生物膜厚度不同。
影响MTB生物膜厚度原因主要有:1) 生长代数:随着MTB生长代数的增加,EPS累积增多,MTB生物膜的厚度也随之增加;2) 表面活性剂:MTB生物膜厚度受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Trivedi等[16]研究了在添加或没有添加吐温80的条件下MTB生物膜的生长情况,实验表明在没有添加吐温80的条件下,MTB生物膜就像一层薄薄的生物材料包裹着细菌细胞,与添加吐温80的生物膜的厚度显著不同。
4. MTB生物膜定量测定方法生物膜通过多种体外模型进行定量测定,其中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96孔板的静态模型[1][18]。
其定量测定原理可分为三类:1) 生物膜生物量(biomass)测定(基于基质、活细胞和死细胞的定量);2) 活力(viability)测定(基于活细胞的定量);3) 基质定量测定(基于基质组分的特异性染色)。
近年来,用于生物膜定量测定方法主要有[19]:结晶紫(CV)测定、XTT测定、Syto9测定、二乙酸荧光素(FDA)测定、刃天青测定和二甲基亚甲蓝测定等,其中MTB生物膜定量测定实验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有CV测定、XTT 测定以及刃天青测定等。
4.1. 结晶紫染色法(CV Assay)Christensen等[20]首先提出CV染色法,经过不断改进以适用于所有生物膜的定量测定。
CV是一种甘梦兰等碱性染料,可与细菌表面和生物膜细胞外基质上带负电分子结合,然后用乙醇或醋酸洗脱后进行定量分析[19]。
该方法用于定量生物膜的生物量,其局限性是[21]:1) 具有低重现性:这与生物膜生长的实验条件、溶剂的具体性质和浓度、洗脱时间有关;2) 活细胞和死亡细胞以及生物膜基质都会被CV染色,不能测定活菌实际数量,因此不适合评估抗菌物质的抗生物膜的效能。
Mothiba等[22]将结晶紫测定法基于96孔板中进行,待MTB生物膜形成后除去上清液,并用蒸馏水将残留的生物膜洗涤并风干,加入1% CV溶液并在室温下温育30分钟后,用蒸馏水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染料,空气干燥后使用70%乙醇提取剩余物中的CV,在57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值,进行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