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胃肠功能紊乱)中医治疗验案

合集下载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仅供参考)

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痞病西医病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以胃脘痞胀、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痞”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一条或多条: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脾虚气滞证:胃脘痞闷或胀痛,食少纳呆,纳少泛恶,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2.肝胃不和证:胃部胀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痞塞不舒,心烦易怒,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寒证:胃寒隐痛或痞满,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纳呆,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4.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口苦,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弦。

5.寒热错杂证:胃脘痞满或疼痛,遇寒加重,肢冷便溏,嗳气纳呆,嘈杂泛酸,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气滞证治法:健脾理气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合香砂枳术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姜厚朴、木香、砂仁、元胡、法半夏等)中成药:枳术丸、香砂六君子丸、胃乃安胶囊等2.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法夏、佛手、木香、炙甘草等)中成药:胃苏颗粒、达利通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党参、炒白术、干姜、炙甘草、苏梗、姜厚朴、炒神曲、制香附等)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虚寒胃痛颗粒等。

4.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祛湿推荐方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姜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陈皮、芦根、茵陈、生苡仁等)6.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

安军明主任医师针灸治疗胃痞案一则

安军明主任医师针灸治疗胃痞案一则

安军明主任医师针灸治疗胃痞案一则近日,78岁的倪大爷经人介绍来到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安军明主任医师门诊就诊。

据倪大爷自述,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夜寐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倪大爷曾到市内多家医院求治,日常也自行腹部揉搓,但效果始终不理想。

安军明主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胃痞,脾胃虚寒证。

给予针灸治疗,选取关元穴,水道穴,天枢穴,梁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一次针,留针期间配合TDP局部照射。

经过五次针灸治疗后,倪大爷脘腹胀满明显减轻,食欲好转,大便也顺畅许多。

倪大爷激动不已,直呼针灸疗效神奇。

胃痞是由于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导致的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本病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胃痞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行气除痞为法则。

安军明主任医师指出,腹部是人身多条经脉循行所过之处。

《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中脘穴为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主治胃痛、腹胀、呃逆等脾胃疾病;天枢穴为大肠经的募穴,善疗腹痛,腹胀,便秘等疾患;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善治脐腹疼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等;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下合穴,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针刺腹部关元穴、水道穴、天枢穴、梁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调理脾胃、行气除痞的作用。

胃痞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季节变化,防寒保暖,尤应注意胃脘部保暖,久病体虚的患者,应充分休息,劳逸适度。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及腌制、辛辣伤胃的食物。

胃痞患者的中医治疗

胃痞患者的中医治疗

2014年2月析纯;UV-1206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1.2 方法(1)制备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定适量1,8-二羟基蒽醌对照品,加乙醇制成0.23mg/mL的溶液。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1g决明子粉末,放置在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100mL回流提取至无色,将回收浓渣加40mL的浓度为1mol/L的盐酸溶液回流水解3h,后使用120mL氯仿分4次进行回流萃取,每次30mL。

残渣加氯仿溶液并将其转移到25mL容量瓶中,后加氯仿定容,即得总蒽醌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定1g决明子粉末,放置在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100mL回流提取至无色,将回收浓渣加120mL 氯仿分4次进行回流提取至无色,后续操作同总蒽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即得结合蒽醌供试品溶液。

(3)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将1g聚酰胺加入到适量总蒽醌供试品溶液中拌匀蒸干,通过内镜1.5cm、长30cm的聚酰胺树脂柱加30mL 水洗脱,将水液弃去,再采用200mL的95%乙醇洗脱后将洗脱液收集蒸干。

另取适量对照品溶液,水浴蒸干后在残渣中加入MgAC-乙醇溶液将之转移到25mL容量瓶中定容并摇匀,以相应的试剂做空白,在400-800nm范围内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光谱扫描,对其最大吸收波长进行考察。

(4)制备标准曲线:精密吸取0.2、0.3、0.4、0.5、0.6、0.7、0.8mL 对照品溶液分别放置在10mL的容量瓶中,水浴蒸干,在残渣中加入MgAC-乙醇溶液定容摇匀,以相应试剂做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广度法,在510nm波长处对吸收度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时以浓度作为横坐标,以吸收度作为纵坐标,回归方程为A=0.0488C+0.0496(r=0.9998,n=7)。

(5)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0.6g已知总蒽醌含量的决明子5份,分别按照样品中总蒽醌含量的80%、100%、120%精密加入对照品,每个梯度设置3份,按照总蒽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测定方法同最大吸收波长测定,计算回收率。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痞(肝胃不和型),症见两胁肋部胀痛,受冷后易腹痛腹泻,大便有黏液,手足冰冷,工作压力大,有恐惧感,心慌,时有泛酸,睡眠欠安,梦多,舌淡苔薄,脉弦细。

【方药】:延胡索,炒白芍,西砂仁,广木香,广郁金,太子参,半夏,连翘,陈皮,甘草,黄连,白茯苓,炒白术,黄芩,柴胡,龙骨,牡蛎。

【功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此案患者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日久积劳成疾,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气机失调,在上则为嗳气,在中则为撑胀,在下则为飧泄。

脾失健运,清阳不能实四肢,故见手足冰冷,心神失养,则见夜寐欠安,多梦,心肾失交,可见恐惧感。

但究其病因总归为肝郁所致,故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疏肝理气,六君子汤健脾和胃,配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临证中要通过错综复杂的症状、体征,抓住主要矛盾,辨证施治,方能迎刃而解。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胃痞治验举隅

胃痞治验举隅

闷胀 、 嘈杂不适 , 恶心 欲呕 、 不思饮食 、 大便稀 溏, 日行 2 ~3次 , 口干口粘 , 舌质红 、 苔薄黄腻 、 脉滑 。治 以辛开苦降 、 气消痞 , 行 予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 : 姜半夏 1 , 黄芩 1 , 2g炒 0g 黄连 6g 太 ,
子参 2 , 5g 草豆蔻 1 , 5g 苏梗 1 , 2g 厚朴 1 , 白术 1 , 2g 炒 5g茯苓
文献标识 码 : B
中图分 类号 : 2 63 R 5 .
嘱患者服 成药逍 遥 丸 1 月 , 个 月经 不调 、 烦躁 不安 、 阵阵烘热
诸证明显好转 。 3 辛开苦 降行气 消痞
文章编号 :0 7 2 4 (0 0 0 -0 9 -0 10 - 3921)3 、 外无 胀 急之形 为其 主症 的病 证, 临床 多见 上腹 部 不适 、 气 、 胀 、 心 、 吐等 。《 胀 饱 恶 呕 伤寒 论 》 但满不痛 , 为痞 ” 《 述“ 此 , 内经 》 “ 、 、 满 、 塞” 。 称 痞 满 痞 痞 等 多见 于慢性 浅表性 胃炎 、 能性 消化不 良、 功 胃神 经官能 症等 。 笔者在跟师临诊及 多年的临床实践 中 , 前人 的经验 , 宗 辨证施
言凡属 中虚寒热失调所致 的心下痞硬 、 闷不舒之证 , 满 皆可用 之 。但 临床 出现虚实寒热 夹杂时 , 往病 情复杂 , 往 因而 尚难 提 出半夏 泻心汤的应用标准 , 笔者经 过多年 的临床观察 和体会 , 认 为凡临床 出现 ( ) 1 上热 下寒 : 口苦 口干 、 有 舌红 、 酸 ; 泛 又有
月于 20 0 9年 7月 2 日就 诊 。 胃 镜 示 : 性 浅 表 性 胃窦 炎 。 1 慢
只是虚 损较 轻 , 以疏 肝 和 胃行气 之 外 , 应有护 扶脾 胃之 所 还

痞证的中医治疗方案

痞证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痞证,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胸膈痞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痞证多由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原因引起。

中医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为主。

以下为痞证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导致痞满。

2. 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血瘀,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出现痞满。

3. 痰湿内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湿邪内生,痰湿内阻,影响脾胃运化,出现痞满。

4. 肝胆湿热:肝胆湿热,横逆犯胃,导致脾胃气机不畅,出现痞满。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调和脾胃(1)中药治疗:选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的中药,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若脾胃虚寒,可加附子、干姜等温中散寒之品;若脾胃湿热,可加黄芩、黄连等清热燥湿之品。

(2)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采用补法,以调和脾胃,改善痞满症状。

2. 疏肝理气(1)中药治疗:选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若肝郁气滞,可加香附、川芎等行气活血之品;若肝胆湿热,可加茵陈、栀子等清热利湿之品。

(2)针灸治疗:选取肝俞、胆俞、期门、太冲等穴位,采用泻法,以疏肝理气,改善痞满症状。

3. 活血化瘀(1)中药治疗: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若气滞血瘀,可加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若瘀血阻滞,可加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之品。

(2)针灸治疗:选取膈俞、血海、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泻法,以活血化瘀,改善痞满症状。

4. 燥湿化痰(1)中药治疗:选用燥湿化痰、健脾利湿的中药,如二陈汤、平胃散等。

若湿痰内阻,可加半夏、陈皮等燥湿化痰之品;若脾胃虚弱,可加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

(2)针灸治疗:选取肺俞、脾俞、胃俞等穴位,采用泻法,以燥湿化痰,改善痞满症状。

四、注意事项1. 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痞证的中医治疗

痞证的中医治疗

痞证的中医治疗痞证的中医治疗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的病证。

其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同时与肺、肝关系密切,在治疗上强调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同时要审证求因,根据不同邪气加以散寒、除湿、泄热、消食、化瘀等。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

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泄泻等。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1.寒痞胃因寒而痞,由寒凝于胃,气滞不降所致。

多由外感寒凉,或饮食生冷,或寒湿困阻所发。

临床表现为胃脘堵闷,呕恶不食,不敢食凉,胃部害怕风吹,喜温喜按,舌苔白腻。

可用加减厚朴温中汤治疗。

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原方为厚朴、姜制陈皮各一两,炙甘草、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合为粗散,每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忌一切冷物。

具有行气温中,燥湿除满的功能,多用于寒湿气滞证之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

2.热痞由热聚胃中,气滞不降所致。

热由嗜食辛辣温燥化火;感寒日久化火;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胃气聚不降。

临床表现主要为心下痞满,按之濡软。

常伴心烦,口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臭等,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伤寒论》原文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而胃中有火之人,有不少伴有阳气的不足,汗出、恶寒,免疫力下降,但又不可食补,一补即上火,往往有频繁感冒,呈现越上火越感冒的局面。

这是由于心火壅滞于中焦,不得下温于肾,肾阳亏虚所致,也是《伤寒论》讲的附子泻心汤证。

李永成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验案一则

李永成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验案一则
关键 词 : 李 永成教授 ; 半夏 泻心 汤 ; 痞 满 中 图分类 号 : R 2 5 6 . 3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7 ) l 2 — 0 0 5 8 — 0 l
0 g, 五灵脂 1 0 g, 蒲黄 炭 1 0 g, 吴茱萸 2 g , 共 7剂 , 水煎 服 , 早 晚 半夏 泻 心汤 源于 张 仲 景所 著 《 伤 寒 论》 《 金 匮 要 略》 中亦有 记 载 , 蛸3 . 5 h后 温服 。 主治 寒热 错 杂之 心 下 痞 证 。心 下 即 胃脘 部 , 此处 痞 证 为 小 柴 胡 汤误 O 按: 患 者平 素喜 食生冷 辛辣 之物 , 最 易损伤脾 胃. 导 致脾 胃升 降失 下, 损伤中阳, 少 阳邪 热趁 虚 内陷所致 。“ 伤寒五六 日, 呕 而发热 者 , 柴
5 8
内蒙古 中医药
I 临证 经 验
李 永 成 教 授 运 用 半 夏 泻 心 汤 治 疗 痞 满 验 案 一 则
高 望 李 慧臻 ’ 李永成
天津 3 0 0 1 5 0 ) ( 天 津 中医药大 学第二 附属 医院
摘Leabharlann 要: 李 永成教授 是 天 津 中医 药大学 第二 附属 医院主 任 医师 、 教授 , 天 津市 名老 中 医, 全 国 第三 、 五批 学术继 承人指 导教 师 , 全 国名 老 中 医药
气 机不 利 , 痞 塞于 中焦 , 则 胃脘 部痞 满不 舒 , 脾 气陷 于下 , 则 下利 便 胡 汤证具 , 而 以他 药下 之 , 柴 胡 证仍 在 者 , 复 与柴 胡 汤 。此 虽 已下 之 , 司, 胃气逆 于上 , 则 暖气 反 酸 。肝 火 旺盛 、 横 逆克脾 , 腑气 不通 、 胃气 不 不 为逆 , 必 蒸 蒸而 振 , 却 发热 汗 出而 解 。若 心下 满 , 而硬 痛者 , 此 为结 溏 ;

中医章浩军治疗胃痞病(医案)

中医章浩军治疗胃痞病(医案)

中医章浩军治疗胃痞病(医案)张某某,男,49岁,已婚,龙岩市新罗区人初诊(2019年10月15日):患者诉上腹胀满,进食后加重,易饥易饱,口干口苦,性情急躁,身重,形寒肢冷,大便黏腻、稀溏,住院前日解3-4次,经治疗后日解1-2次,无嗳气、反酸、烧心,此次因1月前住院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遂寻求中医门诊治疗,舌红苔黄腻,脉弦。

诊断:胃痞病,厥阴证。

处方: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

方药:乌梅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0g,附子10g,党参10g,当归10g,桂枝10g,北柴胡10g,枳实20g,白芍10g,炙甘草10g。

7剂,冲服,日1剂。

二诊(2019年10月21日):腹胀好转,大便由黏腻、稀溏转为先干后溏,身重怕冷好转,矢气增多,腹部有热感,守上方加厚朴10g,陈皮10g。

7剂,冲服,日1剂。

三诊(2019年10月31日):诉腹胀、大便稀溏已明显好转,口干;守上方加炒建曲10g,苦杏仁10g,14剂巩固疗效。

按:肝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肝阳不足则不用,疏泄失司,相火不循其道则内郁而上冲,则成寒热错杂。

本案见胃脘胀满、饥不欲食、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等热症,和身重、形寒肢冷、大便黏腻稀溏、脉弦等寒症,以及性情急躁等气郁之症,故其病机符合寒热错杂兼气郁证。

章师予乌梅丸合四逆散加减,乌梅酸敛柔肝、涩肠止泻;干姜、附子补肾暖肝,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上焦热盛故以黄芩易黄柏,寒凝不甚故去川椒、细辛;黄芩、黄连、干姜寓泻心之意,清上温下,辛开苦降复中焦升降之功;党参、甘草以安太阴脾土,当归、桂枝温通血脉而通四逆,柴胡疏肝,枳实降胃,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白芍、甘草柔肝扶脾,柴芩同用清厥阴出少阳之热,加茯苓利小便实大便,诸药共奏调寒热、畅中焦、和气血之功。

患者药后明显好转,三诊再予14剂,以巩固疗效。

经方治疗胃痞医案二则

经方治疗胃痞医案二则

经方治疗胃痞医案二则春暖花开这是2年前的病例,印象比较深刻。

母子同症不同证,治法各不同,今天总结一下。

医案一仇某,女,56岁胃胀疼半年余,平素不敢吃晚餐,食则撑胀加剧,彻夜难眠,不恶寒发热,汗可,晨起手略胀。

大便略干,三四天一次,小便可,咳嗽时似有遗尿感。

口舌干燥,舌苔白厚,脉:滑,关脉抟。

首诊开的半夏泻心汤,清半夏20g 黄连3g 黄芩10g干姜15g 党参10g 炙甘草10g大枣3个14付,水煎温服,日分三次服。

复诊的时候其实效果并不好,稍微减轻一点,但是晚餐还是不敢吃。

诸证如前。

脉象也没有变化。

本半夏泻心汤取通降腑气之意,但水饮不化,腑气难降,《伤寒论》中有这样一句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故复诊换成五苓散,茯苓20g 桂枝20g 生白术20g泽泻30g 猪苓15g14付,水煎温服,日分三次服。

此次效佳,前症均减,而且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原本关脉特别的抟,甚至看上去都是一个疙瘩的脉慢慢减少。

后来此方打散(五苓散本来就是散剂)一次拿一个月的,吃了能有三个月,这个抟脉彻底没了。

而且所有症状都没了,还甩掉了常年服用的奥美拉唑一类的西药。

这个是典型的水痞,案语我写在后面,再看其子的病例。

医案二胡某,男,34岁,原本无不适,陪同其母诊病时询问:胃口处一硬物如鸡卵大小,恐其为瘤,但西医检查无结果,故未服任何药物。

纳一般,食后或早上易干呕,余无不适,二便可,此硬物虽不痛不痒,但始终心存芥蒂,惶恐不安。

故诊之。

舌红,苔厚腻,关脉抟特别明显。

手触之硬物,真如鸡卵圆而硬。

(真是娘俩,脉及其相似)这不就是《伤寒论》所说的: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吗?我就直接开了甘草泻心汤:清半夏30g 生甘草30g 干姜15g党参10g 黄连3g 黄芩10g大枣3个。

14付,水煎温服,日分三次服。

复诊的时候,他觉得效果很好,主动要求拿上次的方。

运脾汤治疗胃痞验案举隅

运脾汤治疗胃痞验案举隅

脾虚失运之脘腹胀满、食少纳
纵观全方,健脾而不腻,行气而不燥。

该方妙在用大剂量白术加仙鹤草助脾运化,而不用传统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以防太过滋腻不利于脾胃运化,同时用大剂量枳壳宽中行气消胀,配合佛手行气运脾而不伤正气,也无温燥之品耗阴伤津之弊。

方中辅小剂量党参益气健脾,
胃阴虚明显者,加当归、白芍滋阴养血,加
麦冬、石斛养胃阴。

气滞者,加陈皮、香橼,助枳壳宽中行气。

痰湿明显者,加橘红、半夏祛中焦之痰湿。

湿盛舌苔厚腻者,去滋补之党参,加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郁热者,加连翘、黄芩、蒲公英清胃热。

便秘属气滞者,加槟榔行肠胃之气、消积导
滞;属实热者,加大黄通腑泄浊;属肾虚津液不
足、蠕动无力者,加肉苁蓉补肾润肠通便。

肝气犯胃之反酸者,加左金丸泄肝火、和胃
气;反酸严重者,再加海螵蛸、瓦楞子止酸抑酸。

久病入络见血瘀证而疼痛者,加川芎行血中
之气,以及失笑散活血散瘀,则疼痛自除。

42。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

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脾胃系列病症——胃痞诊治验方及医案展开全文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二) 胃痞王某,女,77岁,干部,2005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胃不适感已6年。

病史:1999年夏季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始感胃部胀满不适,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当时未予重视。

次年病情有加重趋势,乃自购“胃必治”“健胃消食片”等药服用约2个月,病有好转。

停服后病情时轻时重,影响活动及生活。

2002年9月,经市级医院诊治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按常规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

2004年4月底,省人民医院用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胶体次枸橼酸铋、阿莫西林、胃蛋白酶,病情有所好转。

依照医嘱停服后月余,病情再次加重,继服上药效果不显。

2005年9月再次复查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现胃脘痞满怕凉、不能进凉食,纳差,不思饮食,周身乏力,大便干结、劳累、心情不舒或饮食稍有不慎则病症加重。

望之面色少华,神情倦怠,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稍白腻;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胃失和降,中阳不振)。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温中,通降和胃。

方药:香砂温中汤加味。

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0g,旱半夏10g,香附10g,木香6g,厚朴10g,乌药10g,积壳10g,沉香3g,郁金10g,刘寄奴15g,桂枝5g,白芍10g,西茴10g,砂仁6g 焦,三仙各12g,甘草3g。

20剂,水煎服。

医嘱:保持情志舒畅,饮食及生活规律,忌食油腻辛辣,勿过劳。

二诊:2005年7月5日。

大便每日1次、质软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口干。

舌质淡、体稍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稍黄腻,脉沉细弦。

二诊辨证论治:排便通畅,胃脘胀满及食欲好转,脾胃有健运之象、积滞渐化,大肠传导之职复常,口干、苔稍黄表明方药稍嫌温燥,上方加知母明12g,滋阴润燥,以防阴伤;萝卜籽15g下气宽中,加强消痞除胀之力。

三诊:2005年8月9日胃脘胀满感、口干消失,食欲增强。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证的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证的临床应用

诊断: 痞证 , 脾 虚湿 滞 。处 方 : 半 夏 泻 心 汤加 减 , 方 药 如 下: 制 附片 5 g , 法半 夏 1 0 g , 桂枝 2 O g , 白芍 1 0 g , 炮姜
1 0 g , 炙甘 草 2 0 g , 厚朴 1 0 g , 黄连 3 g , 黄芩 6 g , 羌活 5 g , 茯苓 3 O g 。三 诊 时 诸 症 减 轻 , 守 原 方 继 服 6剂
乔 珊 李 秀丽 万 维海
1 0 g , 桂枝 1 0 g , 白芍 l O g , 炮姜 1 5 g , 炙甘 草 1 5 g , 黄连
3 g , 黄芩 5 g , 党参 2 0 g , 金 钱草 2 0 g 。6剂 , 水 煎服 , 每 日 1剂 。复诊 时 患者 自诉 诸 症 减 轻 , 守 原 方 加 减 调 理 而愈。 按: 胃脘部 正是 “ 心下” , 胀 满 不 适 说 明有 气 机 的阻 滞, 大便 时干 时稀是 因为 脾虚 不 运 , 舌 苔 白腻 说 明挟 有
用, 张 仲景在 附子粳 米 汤 中就 用 了附 子 与半 夏 , 附子 与
诊 胃脘部 柔 软 , 无 硬结感 觉 , 或 腹壁 肌 肉有 一定 的张力 。 这 种病证 在 临床上 极为 常见 , 主要有 痞 、 呕、 利 三大 临床 症状 , 多是 消化道 疾病 , 如 现 代 西 医学 的幽 门螺旋 杆 菌
( 成 都 中 医药 大 学 , 四川 成 都 6 1 0 0 7 5 )
湿邪, 合 起来 看正符 合 寒 热错 杂 痞 证 的病 机 , 故选 用 半
夏 泻 心 汤 为 基 本 方 加 减 治 疗 。 附 子 与 半 夏 并 非 不 能 同
痞证 是病 人 自觉 胃脘 部胀 满不 适 的一 种病 证 , 但 触

胃痞中医诊断辩证治疗特效秘方

胃痞中医诊断辩证治疗特效秘方

胃痞中医诊断辩证治疗特效秘方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胃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拒按,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为实。

饥饱均满,喜暖喜按,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属虚。

2.辨寒热胃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

胃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二、治疗原则根据虚、实及虚实夹杂属性,施以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

三、分证论治1.肝胃不和证症舌脉:胃脘痞闷,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时有吞酸或吐苦水,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

病机分析:气机郁滞,肝失调达,木郁土壅,脾胃之气不得升降,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方药运用:(1)常用方:枳术凡加减。

药用枳实、香附、陈皮、白术。

方中重用枳实,意在消痞除满,行气化滞为君药;辅以香附、陈皮疏调肝脾之气机,以助枳实化滞消痞之力,为臣药;佐以白术健脾益胃,防理气伤正,同时白术与枳实相配,一升清~降浊,清升浊降,脾胃调和,两药相须为用,理气而不伤正,故使邪去正复,胃痞自除。

(2)加减:胀满明显者,加厚朴、砂仁;嗳气甚者,加菖蒲、黄连、苏叶、郁金;呕恶明显者。

加法半夏、生姜;气郁久而化热者。

用丹栀逍遥散;纳呆者加茵陈、郁金、乌梅、炒麦芽、柴胡;血瘀者加丹参、红花。

(3)临证参考:董建华治疗本证常以理气通降方(香附、苏梗、香橼、佛手、陈皮、大腹皮)为主方加减治疗。

宋孝志治疗本证常用旋覆代赭汤加枳实等理气之品,以降肝胃逆气,条达肝气以行胃之壅滞。

2.湿热滞胃证症舌脉: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濡软,兼见纳差食减,口干黏腻而臭,口渴喜冷,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舌质红赤,苔白黄而腻。

脉濡数。

病机分析:湿热壅滞胃腑,阻滞气机.胃气郁遏,致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濡软;湿性黏滞,滞于胃腑,阻滞气机,湿滞难化,出现口黏腻,纳差食减;湿性重着,困脾则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而见头身沉重,肢软乏力;湿邪下注大肠则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爽;化热则口干而臭,口渴喜冷;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之象。

益胃汤治疗胃痞病医案

益胃汤治疗胃痞病医案

益胃汤治疗胃痞病医案1. 病情描述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胀闷、嗳气等症状。

患者常感到胃部胀满,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甚至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益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调和胃气、消食化滞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胃痞病。

2. 病案资料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胃部不适、胀闷、嗳气现病史:患者李某近期出现胃部不适、胀闷、嗳气等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症状持续时间约为2周。

3. 中医诊断痞满证4. 中药处方益胃汤组成: - 茯苓 10g - 陈皮 6g - 白术 10g - 炙甘草 3g - 神曲 12g - 牛黄0.5g煎服方法: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液,分为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5. 用药解释1.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开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痞病中的湿困脾胃。

2.陈皮:能行气健脾,化湿止呕,有助于改善胃部胀闷感和消化不良。

3.白术:具有健脾益气、除湿化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痞病。

4.炙甘草:具有和中益气、调和药性的作用,可协同其他药材调理胃气。

5.神曲:能够消食、化湿、理气,对胃痞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6.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作用,可用于胃痞病中的炽盛胃火。

6. 治疗过程及效果初始病情患者李某于2周前出现胃部不适、胀闷、嗳气等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经过详细询问和望、闻、问、切四诊,初步判断为痞满证。

治疗过程根据中医诊断,给予患者益胃汤治疗。

患者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连续服用一周。

治疗效果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的胃部不适、胀闷、嗳气等症状明显减轻,食欲逐渐恢复,消化功能明显改善。

经复诊确认,患者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7. 注意事项1.益胃汤具有温和的作用,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但对于过敏体质者或有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在服药期间,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严重不适,请及时就医。

胃痞满治疗方案

胃痞满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痞满是指胃脘部痞塞不舒,伴有胸膈不适、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症。

病因多样,如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等。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理气消痞。

以下将详细介绍胃痞满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分型(1)肝气郁结型:症见胃脘痞满,胸闷不舒,嗳气,情绪抑郁,脉弦。

(2)脾胃虚弱型:症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体倦乏力,面色萎黄,脉弱。

(3)痰湿中阻型:症见胃脘痞满,恶心呕吐,头身重困,脉滑。

2.治疗方法(1)肝气郁结型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甘草。

加减:若胸闷明显,加郁金、川芎;若嗳气频繁,加旋覆花、代赭石。

(2)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

加减:若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若体倦乏力,加黄芪、当归。

(3)痰湿中阻型治法:健脾除湿,理气和中。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生姜。

加减:若恶心呕吐,加旋覆花、代赭石;若头身重困,加泽泻、白术。

3.中成药(1)逍遥丸: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的作用。

(2)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3)二陈丸:适用于痰湿中阻型,具有健脾除湿、理气和中作用。

三、西医治疗方案1.病因治疗(1)饮食不当: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情志不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3)劳倦过度: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药物治疗(1)抗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痞满。

(2)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用于改善胃动力不足引起的胃痞满。

(3)解痉药:如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等,用于缓解胃痉挛引起的胃痞满。

四、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胃痞中医治疗杂病案---脾肾阳虚治验录

胃痞中医治疗杂病案---脾肾阳虚治验录

胃痞中医治疗杂病案---脾肾阳虚治验录
胃痞中医治疗杂病案---脾肾阳虚治验录
症状:问题多,主要表现如下-----
1.胃胀喜温20余年(自觉脘腹上热下寒)。

2.胆结石切除术10年,右胁偶痛。

3.手足厥冷10余年。

4.腰酸背痛10年,近一年加重。

平时思食而难消化(晚上不敢吃饭),近一月因早上吃五豆豆浆,桑椹子,黑芝麻,蜂蜜后大便烂不成形,夜尿涩少(以前大便偏干,小便尚正常)。

右侧腰痛,目雾耳鸣,口渴不思饮,月经量少,白发多,眠差梦多。

易上火易疲倦。

回忆曾于北方寒冷地区生活10余年。

检查:脉沉细涩,左更弱,舌淡胖。

辨证:脾肾阳衰,肝胃不和,中虚运迟。

治法:健脾温肾,疏肝和胃,行气导滞。

处方:十全大补汤,理中汤,金匮肾气丸,四逆散等化裁。

黄芪100克人参100克西洋参100克茯苓30克
白术60克当归30克川芎25克白芍30克
炒生地60克干姜15克益智仁30克黄连15克
豆豉30克枳实60克熟附片15克肉桂15克
山药100克山萸60克泽泻30克丹皮15克
柴胡30克丹参30克檀沉香各30克砂仁30克
刺猬皮100克九香虫30克青木香30克酸枣仁60克
柏子仁60克灵芝30克合欢皮花各25克鱼膘胶200克
蚂蚁150克升麻30克青陈皮各30克三棱30克
文术30克鸡血藤膏60克怀牛膝30克枸杞30克
菟丝子30克补骨脂30克制首乌30克黄精30克
海狗肾2条海马45克乌蛇60克焦三仙30克
诸药烘干研粉,炼蜜为丸,一天2—3次,每次6-12克,感冒停服。

张正元运用经方治疗痞证经验

张正元运用经方治疗痞证经验

张正元运用经方治疗痞证经验张正元是湖南省名老中医,从医40余载,医术精湛,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临床各科疾病均有研究,擅治脾胃系疾病,尤其娴熟于运用经方辨治痞证,效如桴鼓,他主导研制的“胃愈胶囊”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及各类型结肠炎疗效甚佳。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耳濡目染,获益良多,现将张正元治疗痞证的经验整理如下。

何为痞满痞证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名最初见于《黄帝内经》,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如否、痞、痞满、痞塞等。

而《伤寒论》中对痞证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证候特征以及证治方药做了详细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辨治痞证奠定了基础。

经方辨治痞满张仲景对于痞满的辨治如下。

一者因脾胃虚弱,经误下之后,邪热内陷所致,治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处方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149条云:“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夏泻心汤主之。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二者因伤寒汗后,胃阳虚弱,而水饮内停所致者,治以和胃消痞,散结除水,处方生姜泻心汤。

第157条载:“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方中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

《医宗金鉴》云:“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三者因多次误下,致脾胃虚损,而胃虚气逆而致者,治以益气和胃,消痞止呕,处方甘草泻心汤。

第166条载:“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痞证(胃肠功能紊乱)中医治验
郑××,女,40岁,重庆潼南县小渡镇人,住仁怀市中枢街道陵园社区。

因胃脘痞满不适月余,口苦,恶心,大便清稀于2014年12月25日就诊。

诊见患者胃脘痞满,压之无痛,时见恶心,口苦,纳差,神疲,大便清稀,偶有肠鸣,前额胀痛,小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脉细弦,平素体质较差。

诊为痞证(胃肠功能紊乱),属寒热互结,虚实错杂,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党参30克,大枣15克,炙甘草10克,白术30克,山药20克,白芷20克,炒麦芽30克,焦山楂20克,厚朴20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取剂300ml,分三次内服。

患者2015年1月5日因他病就诊,述上方三剂服完,胃脘痞满,口苦,恶心,大便清稀等症全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