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文、赏析
偶然间得到的妙语佳句成语
![偶然间得到的妙语佳句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1c275e6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6.png)
偶然间得到的妙语佳句成语
妙手偶得
拼音[miào shǒu ǒu dé]
【解释】: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出自】: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
【示例】:若不是~,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茅盾《白杨礼赞》
造句:
1.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茅盾《白杨礼赞》)
2.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
3.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4.有此约款,藉以破开永远驻兵之议,所谓妙手偶得之也。
(清·盛宣怀《寄北京张宫保》)。
夸好诗文才的诗词
![夸好诗文才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7c6cc4f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3.png)
夸好诗文才的诗词1.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赏析:此句中“敏捷诗千首”,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人作诗速度之快且数量之多。
短短五个字,就将那种才思敏捷、文思泉涌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灵感在脑海中不断跳跃,迅速转化为一首又一首的诗作,这是对文才极高的夸赞,而“飘零酒一杯”又增添了一种潇洒不羁的气质,仿佛文才是在这种洒脱的状态下自然流露的。
2.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赏析:这里将所夸赞之人与庾信和鲍照相比。
庾信的诗风清新,鲍照的诗风俊逸,说某人具有庾信的清新和鲍照的俊逸,是从风格的角度对其文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意味着此人的诗作既能给人清新之感,如同春日微风拂面,又有着鲍照诗中的那种俊逸洒脱,仿佛骏马奔腾在草原之上,可见其文才的多元与高超。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赏析:“读书破万卷”点明了知识储备的丰富,这是拥有卓越文才的基础。
一个人读了无数的书籍,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像有神助一般。
“下笔如有神”把创作过程描绘得极为神奇,仿佛不是人力所为,而是受到了神灵的眷顾,这是对文才深厚、创作能力高强的一种赞叹。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文思就会如泉水般汩汩流出,写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赏析:此句用词极为精妙。
“惊风雨”,一个“惊”字,生动地展现出笔下文字的力量,仿佛文字落下能让风雨都为之惊愕。
“泣鬼神”的“泣”字更是夸张又精准,写出诗作感染力之强,连鬼神都会为之感动哭泣,高度夸赞了文才的超凡入圣。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赏析:“破万卷”体现出知识积累的深厚程度,万卷书的阅读量是一种深厚底蕴的象征。
“下笔如有神”则直接夸赞文才,仿佛有神助一般,这是因为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创作时文思泉涌,如此表达简洁而有力地肯定了文才的来源。
3.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赏析:这里通过与庾信和鲍照作比来夸赞。
庾信的文风清新,鲍照的文风俊逸,用这两人来形容,一方面是借助他们的文学地位来抬高,另一方面“清新”和“俊逸”两个词精准地概括了被夸赞者文才的风格特点,既有清新脱俗之感,又不失俊朗飘逸之态。
10首因灵感迸发而偶成的诗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10首因灵感迸发而偶成的诗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https://img.taocdn.com/s3/m/b801f49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9.png)
10首因灵感迸发而偶成的诗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文学家陆游在《文章》一诗中写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结合创作灵感厚积薄发的产物。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也有“锦囊藏诗”的典故流传至今。
据说,李贺出门必带的装备是一个旧的锦囊,游历途中,想到好词好句立即记成小纸条投入锦囊,晚上回家后整理成篇,诗人的许多名篇佳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后人称好诗佳句为“锦囊佳句”也典出于此。
本文收集10首诗人灵感迸发而偶成的诗作,真情、实感、佳作!【一】《回乡偶书二首》(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远离了朝堂纷争的诗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虽然家乡的人和事变化太多,儿童们居然把诗人当成了客人,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诗人虽然感慨世事沧桑,但是心里的喜悦却也溢于言表,偶书表达的是诗人此时的真实的想法——回家真好!【二】《夏昼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盛夏时节,暑热使人像喝醉酒一样昏昏欲睡,诗人推开北窗,倚着几案酣然入睡;一觉醒来,周围万籁俱寂,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敲击茶臼的声音传来。
诗人被贬永州,仕途的挫折、才华得不到施展,诗人长期处于沉重压抑的状态,这首偶作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幽静闲适生活的向往。
【三】《偶书》(唐)刘叉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人曾经是个“侠义之士”,少年时因一次酒后打抱不平而杀过人,遇到大赦才被免罪。
从那儿以后,诗人改志从学,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诗人仍然是从前那个侠义的少年。
诗人看到人世间太多不平的事情,心中充满了愤怒,但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正义感爆棚却不能拔刀相助,只能任由昔日仗义的宝刀磨损,压抑又憋屈。
【四】《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唐)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妙手偶得之是谁的诗句
![妙手偶得之是谁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6e348ae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9.png)
妙手偶得之是谁的诗句
妙手偶得之是谁的诗句:陆游。
《文章》
宋代陆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妙手偶得
![妙手偶得](https://img.taocdn.com/s3/m/93e6c3b1f121dd36a32d82d5.png)
妙手偶得陆游《剑南诗稿·文章》中有这么一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一直以来我都奉之为佳句,但不知是出于对诗人的崇敬还是缘于对这句话的由衷喜爱,我且假设两者都有一半吧。
且不论这千古名句被多少人解释过并且验证过,我想说的是任何外在的浮夸或是简单的修饰都无法与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相媲美,趁着这午夜清凉,尽情享受这辽阔深邃的夜的宁静吧。
偶然间睡不着,自觉精神抖擞,想来已很久没有动过笔墨,可能文笔会有所生疏,在动手之前我可是苦苦酝酿了一番,因为像我们这种人最见不得做文章半途而废,这是比不让你看一部精彩的电影来得更糟糕,于是我鼓起勇气,用夜的宁静来凝聚思绪。
我首先便听到了寂静夜空下时不时传来的稀疏错落的车的声音,虽然已是司空见惯,但在这个时候我分明听见了晚归者那急促的呼吸声以及趁夜出行者那对未来满满的期待,和我上高中那段时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还记得那棵梧桐树,永远是那样高大而静谧地矗立在一角,每当周日我为了赶汽车不得不睁开惺忪的睡眼从他的脚下经过时,他总是轻轻地抖那么几下,像是我的廋小的身躯已经将他撼动啦,其实在我心里面更觉得那是“鬼神在作怪”,于是,我的脚步快了。
而现在,同样的时刻,我分明看见了路灯下也有各种阴影,但是我知道,那是勤快的商人已经早早开了铺子准备新鲜美味的早餐,我能体会到他们的那份欣悦和满足感,因为这是他们的对于生活的最真实的表达。
车子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我知道新的一天即将变得热闹起来,而我,又将开始新的一天繁忙的奋斗。
于是,我不得不收回我的思绪,想想近日以来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我想到了一首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是白居易写的《问刘十九》,当然本篇要说的不是这个人物,重点在于作品上面。
这是近日在一个好友处淘得的一首自认为很好的诗作,因此初次见闻便爱不释口,每日非得开口大念几遍不可,到最后众人都以为是我的大作呢,不过这又何妨,我倒是情愿我能沾上这首诗的一点光。
如何理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中的哲理?
![如何理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中的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22faa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7.png)
如何理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中的哲理?2018-07-26 09:24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选自《剑南诗稿·文章》其中“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堪称佳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同时也经常被用来说明写文章的道理。
这句话究竟在向我们传达什么呢?从下面两句“粹然无瑕疵,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蠡器,巧拙两无施。
”可以看出,陆游首先认为,文章本来就不是人工雕琢的,乃天然而成,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得到的。
好比上等的美玉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接着,他以古代的青铜祭器作比方,指出作品原先的精巧和笨拙都不能改变,形象地说明“文章本天成”的道理。
陆游自己的诗歌创作,是不是这样呢?示儿南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一首妇孺皆知的《示儿》,写得情真意切,俨然跟自己的儿子对话,亲切自然。
不像李白、杜甫诗那样雄奇莫测,他的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是七古也不例外。
他擅长的诗体是七言体,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其中的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着称,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惟村诗话》前集)。
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致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你看,陆游正是“文章本天成”的实践者啊。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一首《咏梅》是不是读起来清新自然,毫无做作之感呢?似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心想法本来就是梅花已有的。
唐代李白也主张作品的艺术美应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文章的自然天成,我个人觉得至少会在结构、行文、用语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下面就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对您有启发。
1.结构巧妙自然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集中体现。
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
![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6dd6c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a.png)
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大家有读过鸟鸣涧这首诗吗?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啊整理的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鸟鸣涧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时:时而,偶尔。
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惊:惊动,惊扰。
闲:安静。
鸟鸣涧翻译一、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二、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鸟鸣涧赏析这首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写知识渊博的诗句
![写知识渊博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a62e460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d.png)
写知识渊博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写学问渊博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在古代诗词中有哪些形容学问渊博的词语或诗句1、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南宋·陆游《文章》译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自然而成的,是技艺超群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2、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
唐·李白《早秋赠裴107仲堪》译文:裴先生你英雄豪迈、才华灼灼,陡然崛起。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102白210韵》译文:发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发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
4、天下才共1石,曹子建独得8斗,我得1斗,自古及今共用1斗。
南北朝·《南史·谢灵运传》译文:天下的人才1共1石那么多,曹子建占了其中的8斗,我占了其中的1斗,古往今来的人占1斗。
5、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唐·杜甫《寄李102白210韵》译文: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5首·其2》译文:国家代代都有许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7、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唐·杜甫《寄李102白210韵》译文: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
8、复羡2龙去,才华冠世雄。
唐·李白《鲁中送2从弟赴举之西京》译文:令人艳羡的是你们2位前去应举,真犹如2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9、灵敏诗千首,飘落酒1杯。
唐·杜甫《不见》译文:思维灵敏作诗千首,身世飘落喝1杯酒足矣2.用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学问渊博的人杜甫的诗句来形容学问渊博的人,有两句分别是如下: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f3072274ff00bed5b8f31d4f.png)
身处异乡,思念故乡的诗句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
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https://img.taocdn.com/s3/m/3b3e14e183d049649b665891.png)
一、激发写作兴趣,自然轻松 初中生对写作的态度怎样,用一句顺口溜 可以了解:学生就怕写作文,老师出题难死人。 其实倒不是说教师故意为难学生,而是学生对 写作没有 兴 趣,提 不 起 写 作 的 兴 致 来,当 然 感 觉难了。心中没有对事物或事情的触动,学生 也就没有内心深处的有感而发,当然写文章也 只能应付差事,不了了之。而在自然状态下发 生的一件看似偶然的事,实际上是让学生置身 其中,在情 绪 上 没 有 对 写 作 的 排 斥 厌 烦,而 是 轻松愉悦、兴 趣 盎 然 地 参 与 体 验 和 写 作,全 身 心投入到写作中去。 如一次 我 们 正 在 上 课,天 空 忽 然 下 起 了 雪,雪越下越大,不知道谁在教室内说了一句: “下雪了!”这 一 声 让 学 生 们 都 把 脸 转 向 外 面, 看来这课也上不下去了,于是索性我就让学生 站在窗户边看雪,同学们高兴极了,一边看,一 边谈,他们 陶 醉 其 中,仿 佛 回 到 了 无 忧 无 虑 的 童年。看着学生这么有兴致,我干脆把那堂课 变成了作 文 课,学 生 对 写 作 有 那 样 的 抵 触 情 绪,竟然那 堂 课 学 生 兴 致 勃 勃,看 来 这 场 雪 给 学生带来 了 快 乐,他 们 有 话 要 说,当 然 对 于 写 作,他们的心情轻松愉悦。 二、促进认真观察,生动形象 没有细致入微地观察,就不会引起内心的
有一次,正 上 着 课 呢,我 发 现 学 生 的 眼 神 不对,学生 眼 睛 往 下 游 移,原 来 不 知 从 哪 里 跑 来了一只 小 狗,溜 进 了 我 们 的 教 室,学 生 注 意 力都在这只可爱的小狗身上,看来课是无法进 行,你要强 行 把 狗 赶 走,学 生 的 魂 估 计 也 跟 着 小狗走了。干脆我就让小狗留在教室里,让学 生围上来静静地观察小狗,别把它吓坏了。你 别说,学生们非常乖巧懂事,默默地看着小狗, 有的同学 太 喜 欢 小 狗 了,想 伸 手 摸 一 下,让 其 他学生默默地制止了。虽然这是个无声地观 察 ,但他们观察得够仔细,生怕漏掉了什么。 这为下面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次 写作中,文 章 写 得 真 实 感 人,看 来 他 们 在 观 察 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https://img.taocdn.com/s3/m/0336af5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2.png)
古诗词鉴赏浣溪沙古诗词鉴赏浣溪沙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
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一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
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
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
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
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
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
![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edab65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3.png)
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篇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诗意鉴赏晏殊一辈子巨著颇丰,是宋代婉约派闻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初颇负盛名。
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袭用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余风,多抒写酒足饭饱然后的娱宾谴兴和描画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正题。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参差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
”此话比较正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风味。
上头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
因为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相国,政事以外,过着“喜宾朋,未始一日不宴饮”的生计,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
这么的地位、生计、思想情谊,所以表决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点许淡淡的闲愁。
上头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撰著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计和对晚春残景的叹惋怅惘,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笔者生计的优裕和神魂生计的寂寞虚空,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神魂面貌。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不过骤然记起客岁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亭台,同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故而未免深深长叹。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75e33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b.png)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篇1《春晓》原文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春晓》赏析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
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平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平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
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
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
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近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0d1cf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6.png)
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回乡偶书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文章·文章本天成》注释及鉴赏
![《文章·文章本天成》注释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fdde8cd4e518964bcf847cd3.png)
《文章·文章本天成》注释及鉴赏《文章·文章本天成》作者为宋朝诗人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前言】《文章·文章本天成》是陆游诗词。
这是一首淡写文章的诗。
讲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道理,意即好文章本来是自然天成,大手笔无非是偶然得来。
【注释】粹然:纯粹的样子。
瑕疵:本谓玉病,这里指文章的毛病。
人为:人力所为,与“天成”相对。
彝器: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
无施:没有施加人力的影响,意谓是“天成”的。
汉:汉代。
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
固:本来。
淳纯:质朴敦厚。
漓:浇薄。
这两句说:汉代与先秦紧接,可是在淳厚和浇薄上,表现得已经很不同了。
言外是说,汉代较薄,先秦淳厚。
胡部: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
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当时称“胡部新声”。
豪竹:竹制的乐器。
哀丝:弦乐器。
后夔:人名,相传为舜的乐官。
期:约会。
这两句说:后夔已成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再写乐曲了,千年以来,还有谁会创作出他那样“纯粹无瑕疵”的乐曲来?【翻译】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
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
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赏析】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提出问题以后,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最后发出不能复见后夔的感概。
其实作者所说的“天成”,并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于偶然出发而捕捉到灵感。
只要能做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
清人刘熙载说:“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4ee30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5.png)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107o)的作品,共有三首五言诗组成,分别记述寒食当日亲人离散、孤独悲伤及自己的坎坷命运。
这是一封托孤之书,也是一首抒情诗,全文直抒胸臆,感情深沉而又含蓄,笔势奔放而又凝重,内容丰富而又深刻,艺术感染力极强,充分显示了苏轼的创作个性和高度成就,也是苏轼书法史上的代表作。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境内。
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从宋哲宗绍圣元年( 1094)十月,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时他才二十七岁,可谓“少年得志,风华正茂”。
但好景不长,次年四月,他便将要远赴岭南,开始谪居生活。
虽是生活所迫,但这种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然而,在政治风浪中打滚多年的苏轼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面对困难,也许有的人会消沉下去,但是苏轼不会。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107o)的作品,共有三首五言诗组成,分别记述寒食当日亲人离散、孤独悲伤及自己的坎坷命运。
这是一封托孤之书,也是一首抒情诗,全文直抒胸臆,感情深沉而又含蓄,笔势奔放而又凝重,内容丰富而又深刻,艺术感染力极强,充分显示了苏轼的创作个性和高度成就,也是苏轼书法史上的代表作。
黄州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境内。
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从宋哲宗绍圣元年( 1094)十月,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时他才二十七岁,可谓“少年得志,风华正茂”。
但好景不长,次年四月,他便将要远赴岭南,开始谪居生活。
虽是生活所迫,但这种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然而,在政治风浪中打滚多年的苏轼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面对困难,也许有的人会消沉下去,但是苏轼不会。
苏轼在政治上很不得志,而在文学艺术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优秀传统,同时积极入世,用他那特有的潇洒、旷达、超脱、豪迈的文人士大夫的情怀歌咏现实,关注民生,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清醒的政治意识。
陆游的诗带欺字的诗句
![陆游的诗带欺字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249d67b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30.png)
陆游的诗带欺字的诗句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三十条关于陆游诗中带“欺”字的诗句及相关例子:1.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这句诗岂不是在诉说着才华不可欺?就像那璀璨星辰,岂是凡人可随意触碰?比如他自己,一生壮志未酬,才华被乱世所欺,令人惋惜啊!2. 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难道不是在告诫后人莫让空谈欺了实践?好比那建房子,只在图纸上规划,能抵得过亲手一砖一瓦的搭建吗?3.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此句尽显忠诚,可现实却常将忠臣欺。
想想看,这不就像那在风雨中坚守的孤舟,任凭风浪击打却无处躲避?4.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这般爱国情怀怎容得被忽视与欺瞒?这难道不像那熊熊燃烧的烈火,无论多大的风雨也无法将其熄灭?5.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对诸葛亮的赞颂中,是否也暗含着对世间不公与欺骗的愤懑?仿佛那高山仰止的巍峨,却被低矮的丘陵所嫉妒。
6.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梦境都被现实所欺,我们又怎能在安逸中迷失?这就好像在黑暗中前行,光明总是遥不可及。
7.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至死都盼望着收复失地,可命运为何总将他的心愿欺?这不恰似那断线的风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回到手中。
8.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年轻时的豪情怎能被岁月和困境所欺?犹如那初升的朝阳,岂会被乌云永远遮蔽?9.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般壮丽的场景,却被战争的残酷所欺。
这难道不像美好的花朵被寒霜无情摧残?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在困境中仍怀揣希望,可生活有时不也会将这希望欺?就如同那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的旅人,眼看绿洲近在眼前,却只是海市蜃楼。
1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强调做学问的坚持,难道成功就不会被懒惰和懈怠欺?好比那登山者,一步偷懒就可能滑落谷底。
12.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的悲愤溢于言表,岁月怎可如此将英雄欺?这像不像那锋利的宝剑,还未出鞘就已生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出自宋代陆游的《文章》
原文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
译文
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