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语法系统

合集下载

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

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

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1.引言1.1 概述中古英语是指从11世纪到15世纪期间使用的英语形式。

在这个时期,英语经历了很多变化,同时也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

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是中古英语中的一种语法形式,用于陈述事实、描述现象和表达观点。

它是一种非常直接和简洁的语气,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

在中古英语中,直陈式语气的形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一般来说,直陈式语气的动词形式与主语的人称和数保持一致,但并不受时态的限制。

这意味着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件陈述。

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的用法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陈述历史事件、描述人物特征以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与其他语气形式相比,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更加简洁明了,使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和获取信息。

而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其直接传达信息的优势,它还对现代英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很多现代英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正是从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中演化而来。

因此,对于学习和理解现代英语来说,了解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的形式和用法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实际应用中,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信息。

通过运用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我们可以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更加准确和清晰地陈述事实和观点。

这对于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特别是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学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是中古英语中的一种语法形式,其形式和用法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

它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直接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并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和应用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将对我们在学习、研究和使用英语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的结构来进行论述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的形式和用法。

首先,我们会对中古英语的定义和特点进行介绍和讨论,以便读者对中古英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古英语直陈式语气的形式和用法,包括其在不同场景和句式中的表达方式。

中古汉语释义

中古汉语释义

中古汉语释义
中古汉语是指汉语古代时期的一种历史阶段,时间大致在公元
3世纪至公元7世纪。

中古汉语与古汉语相比,已经发生了一
些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化。

中古汉语的语音方面,已经出现了声母、韵母的变化,动态声调的降低,介音的消失等。

例如,“p”、“t”、“k”等塞擦音发音变化成了相应的浊塞音,“sh”、“ch”、“zh”等舌面音发音方式
发生了转变。

中古汉语的语法方面,相对于古汉语来说,动词的时制和语序发生了变化。

例如,动词的时态用助词表示,主谓宾语的语序开始倾向于主宾反序。

中古汉语的词汇方面,新词的创造和其他语言的影响开始增多。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中古汉语开始借用了一些外来词汇,并根据汉字的发音和意义进行了汉化。

总体来说,中古汉语是汉语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古代汉语演变到现代汉语的过渡期,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史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古汉语副词连用的线性次序

中古汉语副词连用的线性次序

中古汉语副词连用线性次序
一、中古汉语副词的总体概述
中古汉语副词是中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一种重要部分,它们是用来表达语气、语气、语体、语调、语意等的一种虚词,可以构成句子的一部分。

中古汉语副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否定副词、肯定副词、疑问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状语副词等。

二、中古汉语副词连用的线性次序
1.否定副词+肯定副词
例:不见,却见。

2.否定副词+疑问副词
例:不知,何也。

3.疑问副词+肯定副词
例:何许,乃见。

4.程度副词+肯定副词
例:甚至,更见。

5.程度副词+否定副词
例:甚至,不见。

6.时间副词+肯定副词
例:既见,又见。

7.时间副词+否定副词
例:既见,不见。

8.状语副词+肯定副词
例:然而,却见。

9.状语副词+否定副词
例:然而,不见。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古汉语副词连用的线性次序是:否定副词+肯定副词、否定副词+疑问副词、疑问副词+肯定副词、程度副词+肯定副词、程度副词+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肯定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状语副词+肯定副词、状语副词+否定副词。

这种次序的规律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古汉语的语法规则,从而更好地学习和运用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

ຫໍສະໝຸດ 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
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 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 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 的持续,“过”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 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 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 “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 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疑问代词做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做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 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 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 取得一致。
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演变
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 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 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桑”“北京”为小名, “树”“市”为大名。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这可能反映史前汉语的一些特点。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 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 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 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 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语法释例
中古汉语虚词在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存在一些差异,包括用法和意义的变化。

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助词、虚词和副词等。

1. 助词:中古汉语中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有时可以表示语法关系,有时可以表示语气或情感。

例如:
- 所:表示动作的施事或着力,如“所杀者”(杀的那个人)。

- 之:表示宾语或动作的对象,如“言之”(说话)。

- 乎: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如“乎哉”(真是啊)。

- 矣:表示肯定、断定或命令,如“已然矣”(已经了)。

2. 虚词:中古汉语中的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和助词等。

例如: - 而:表示转折或承接的关系,如“游而不登”(游了但没有
登上)。

- 于:表示处所、时间、手段等,如“于斯”(在此)。

- 以:表示手段、目的或依据等,如“以言”(用语言)。

- 何:表示疑问或反问,如“何独”(为什么)。

3. 副词:中古汉语中的副词一般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例如:
- 忽:表示突然、猛然,如“忽然”(突然)。

- 常:表示经常、常常,如“长常”(经常)。

- 皆:表示都、全都,如“皆无”(都没有)。

以上只是中古汉语虚词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中古汉语的虚词非常丰富多样,其用法和含义也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古汉语(语法部分)

古汉语(语法部分)
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或否认某一件事,有时候是 追究原因。例如: 自是君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杜甫诗) 我不是不会,就是未谙得(明高僧传卷六) 由承认的意思又产生了变相的容许式。如: 奴才说是说了,还得太太告诉老太太,想个万全 的主意总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 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他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的。 (同上第二十八回)
·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的创始人是瑞士语言学家
德·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他的讲学内容被 整理为《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他被称为“西方现代语 言学之父”。
·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是乔姆斯基(1923—Chomsky),
它不像结构主义语法那样着重语言的描写,而着重于对人 类语言能力的解释。
二 使动用法
•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 所谓“使动用法”
语怎么样的意思,即以动宾结构表达递系 的结构的内容。 • (一)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见教材
•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描写语法学:对某一语言或方言的某一断面作静态的
描写说明(历史语法学是作动态的分析),目的在于 建立语法体系。
(二)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传统语法学:传统语法学源于拉丁语法,它根据词的形态
变化归纳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规定出词类和句法成分 之间的关系,从而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写、怎么说。
者说具有形式上的标记。古代汉语中就有概念上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 的被动句。第一种是“可”字句及其类似的结构。 例如: 万民之所便利,而能强从事焉,则万民之亲可得 也。(墨子尚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

语言学

语言学

Brief Introduction to Schools of Linguistics西方语言学流派简介一、传统语法(古希腊语法,古罗马语法,中世纪语法,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1、古希腊语法苏格拉底(Socrates, 470BC ~ 399BC) 柏拉图(Plato, 429BC ~ 347BC)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BC ~ 322BC) 斯多葛派(Stoics)哲学家1)、自然派: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

它是一种自然产物,它来自外部原则,人类对语言无能为力。

2)、惯例派:语言受惯例支配。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随着人类的习惯发展起来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2.古罗马语法瓦罗(Marcus Varro, 116BC ~ 27BC) 《论拉丁语》(De Lingua Latin)瓦罗把语言研究分为三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多纳特斯(Donatus,公元四世纪) 普利森(Priscian,公元六世纪)普利森著的《语法惯例》(Institutiones Grammaticea)共十八卷,是整个中古时期语法理论界的经典。

3.中世纪语法欧洲的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3.1 “七艺”教育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音乐数学几何学天文学3.2 思辨语法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speculative grammar, speculative来自于拉丁语的speculum,意为“反映现实的镜子”),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

3.4 中世纪初波依修斯(Boethius, 480 ~ 524)不仅要研究孤立词语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

3.5 十二世纪中期彼得·海利亚斯(Peter Helias)用逻辑方法研究语言问题3.5 十三世纪希思帕尼斯(Petrus Hispanus)《逻辑纲要》(Summulae Logicales) 160次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3.6 摩迪斯泰学派(思辩语法,Modistae)探讨语言存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4.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的语言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分析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对事物进行孤立的分析研究,强调客观依据,强调实用价值。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1引言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是从中古(1008~1368年间)开始的。

考古学家分析旧籍文献和折旧散传,收集古代汉语语法上的资料,在今天仍然是令人钦佩的杰出成果。

近代汉语语言研究(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紧随其后,不仅开启了今天言语学研究的大门,也在汉语发展和历史前进的道路上,作出了重要突破。

2中古阶段从中古开始,汉语语法研究已有数千年的时间,从文献中收集古代语法的工作行在一直持续至今。

从语言的发展角度看,中古汉语语法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至第五世纪,至第六世纪古汉语字被统一,形成汉语的《说文解字》,而汉语的核心词汇体系大致也可以追溯至此。

那么,汉语在中古时期的发展到底是什么?3中古汉语语法特征从中古汉语语法史上来看,古汉语在语法上有以下几大特点:(1)词汇数量较少,句式简单。

(2)句子结构简单,主要由实义动词与构成,一般由实义动词、定语和宾语三部分组成。

(3)形容词词类较少,一般以定语形式出现,也就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4)及物动词的宾语一般与主语的人称和数没有明显的关联,但表示动作形式的动词在不同句子结构中有不同的变化。

(5)名词和动词之间没有时态和语态上的区别。

4近代阶段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言语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汉语语言研究大量收集古典文献、古汉语语料,勘正历代古文,重新复原和编订古文,有效地研究了汉语语言发展的历史性特征及一些未被充分发掘的普遍规律。

5近代汉语语法特征从近代汉语语言史上看,近代汉语语法有以下几大特点:(1)词汇数量增加。

新词、外来词、合变词等都汇于近代汉语,其他几大核心字也有进一步增加。

(2)句子结构复杂化,可以分为主谓宾结构,并具有动作方向和情态波动等互涉关系。

(3)形容词词类增多,甚至出现了以形容词作主语等词组。

(4)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与主语的人称和数开始有明显的关联;表示动作形式的动词也出现了词素的分裂和成立的情况。

语言学——精选推荐

语言学——精选推荐

中古欧洲从教学语法到思辨语法中古欧洲概述公元476年到15世纪文艺复兴。

分两期。

中古前期:476——1100年左右,“黑暗时代”中古后期:1100——1450年,文艺复兴中世纪早晚语言学的区别前期(黑暗时代),拉丁语教学语法研究。

教会所用的接近口语的后期拉丁语,跟文献所用的古典拉丁语不同。

后期,基督教已传遍欧洲,对各种语言已有所认识,伴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语言研究的重心移到普遍语法。

中世纪教育的“七艺”中世纪教育以“七艺”(Seven liberal arts)为基础。

三才(trivium):语法、逻辑(雄辩术)、修辞。

语法是“知识的钥匙”。

四技(quadrivium):音乐、算术、几何、天文。

(中国周代教育称为“六艺”:五礼、六乐、舞射、五驭、六书、九数。

)“七艺”的创始人——波爱修波爱修(Boethius,480—524)。

曾在巴黎和雅典求学,是中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学者,把许多希腊经典(尤其亚里士多德著作)译成拉丁语。

当时为数不多的希腊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翻译的拉丁文本。

波爱修的贡献1. 提出“七艺”分“三才”和“四技”。

语法是“知识的钥匙”,是中世纪学术的基础,也是正确读写拉丁语的必要知识。

语法研究主要是为了实用和规范化,也就是把语言学用于更好地教学。

第一次提出语言的普遍问题。

认为语义有普遍性。

“人”、好、道德等词包含的概念有普遍性,各语言共同。

主张不仅要研究孤立的词语的意思,更应研究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词义。

拉丁语教学语法中世纪早期权威的拉丁语教学语法是多纳图斯(Donatus)及普利西安(Priscian)语法。

Donatus是4世纪人(属古罗马时代)。

Priscian是6世纪人(属中世纪早期)。

但普氏《语法原理》(Institutione Grammaticae)到公元800年后才与多氏著作齐名。

普氏更长更全面,后来取代了多纳图斯。

(中世纪后期,拉丁语的发音和用法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普里西安所描述的古典拉丁语相差很远。

中古英语特点

中古英语特点

中古英语特点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是英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起始于公元11世纪末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直至约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早期。

这一时期英语经历了显著变化,既受到外来语言如法语的深远影响,又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拼写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特征。

Middle English is an essential ph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ommencing at the end of the 11th century with the Norman Conquest and extending until the early Renaissance period around the late 15th century. During this time, English underwent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s, experiencing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foreign languages such as French while evolv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areas like phonology,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pelling.II. Phonological Changes中古英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英语有显著差异。

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尚未发生,故许多长元音发音与古英语相似。

此外,中古英语引入了大量源自法语的软音“g”(/ʒ/)和“c”(/s/),如在“gild”和“cell”中。

语音连缀现象也更为普遍,导致词尾辅音常被省略,如“-mb”在“combe”中变为“-m”。

Middle English phonology significantly differs from that of Modern English. The Great Vowel Shift had yet to occur, rendering many long vowels similar to their Old English counterparts. Moreover, Middle English introduced numerous soft "g" (/ʒ/) and "c" (/s/) sounds borrowed from French, as seen in words like "gild" and "cell". Consonant cluster assimilation was also more prevalent, often leading to the elision of final consonants, as in the "-mb" of "combe" becoming "-m".III. Lexical Development诺曼征服后,法语成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和贵族阶层的通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古英语的词汇。

中世纪英语语法特点

中世纪英语语法特点

中世纪英语语法特点1.名词变格中世纪英语使用了名词的格变化。

名词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功能而发生变化。

主格、宾格、所有格和与格是中古英语中常见的名词变格。

例如,在句子中,“a book”(一本书)中的“book”是主格,“the book”(这本书)中的“book”是宾格,“book’s cover”(书的封面)中的“book”是所有格,“give the book to him”(把书给他)中的“book”是与格。

2.代词的格变化中世纪英语的代词根据其在句子中的角色发生格变化。

与名词一样,代词也具有主格、宾格、所有格和与格。

例如,“he”(他)是主格,“him”(他)是宾格,“his”(他的)是所有格,“to him”(给他)中的“him”是与格。

3.语法名词性中世纪英语的名词性也与现代英语有所不同。

例如,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可以用作名词。

例如,动词“to laugh”(笑)可以用作名词,并且可以变为“a laugh”(一笑)。

“right”(对的)和“wrong”(错的)也可以用作名词。

4.冠词的变化5.动词时态和语态6.句子结构7.词序8.名词性从句与现代英语类似,中世纪英语中也使用了名词性从句。

然而,中世纪英语中的名词性从句结构较为复杂,通常使用连词“that”引导从句,而不是像现代英语中常用的“that”和“if”等连词。

总结:中世纪英语与现代英语在语法上有许多不同点。

中世纪英语使用名词的变格,代词的格变化,动词和形容词的名词性,冠词的变化等。

动词时态和语态形式以及句子结构和词序也与现代英语有所不同。

虽然中世纪英语较现代英语复杂,但其是英语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阶段,对英语语言的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内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第八讲 上古到中古汉语语法发展梗概

第八讲  上古到中古汉语语法发展梗概

▪ 四、名词词尾趋盛
▪ 上古“子”作为名词词尾例子罕见,但到 了中古时期,以“子”为词尾的名词已遍 及动植物以及各种生活用品,也并无明显 的南北之别。中古词尾“儿”不如“子” 那么发达,只限于附加在有生名词上,而 且主要是用作狎昵轻贱之称。中古“头” 与方位词的搭配也不乏其例(如“上、下、 前、后、外、东、西、南、北”等),也 可搭配其它的名物(如“舌、刀、伞” 等),可判定已用为词尾。可以说上述的 词尾在中古时期已成为构新词的一个重要 手段,同时也是中古词汇双音节化的一个 重要特征。
第八讲 上古到中古汉语语法发展梗概
▪ 该讲的主旨是论述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 重要发展,而论述的方式是由中古回顾先 秦,把上古到中古的重要语法演变具体列 举出来,并逐条描述其演变的过程及重要 性,或者是集数条来推拟其间可能有的关 联。由于本讲所列的各项演变基本上是以 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 位》所列的各项语法特征为基础,因此除 了演变时间的描述外,所有的相关说明或 论证将不再复赘,对于魏文不及论列者则 视情况加以补充。
▪ 二、名动同形的词项剧减
▪ 在先秦,名词用为“述语”(即VP 的中心 词)或动词用作名词时,有以语音来区别 的(其手段不离前一项所述),但语音不 变而维持同形者也是常见的。上古由于异 词同形的情况常见,因此一形式多功能的 倾向特别显著。一形而具不同的词性,其 功能的区辨免不了要依赖一些句法的手段, 如名词用为述语经常需要有副词或宾语的 搭配以资辨别。
▪ 五、名词词头兴起
▪ “阿”作为名词词头在先秦文献中尚难以 证实,但应可验之于西汉,中古则已有不 少例证,可冠于人名、亲属称谓、排行及 人称代词上,其中除了人称代词例子不多, 且罕见于北方的材料之外,别类的例子都 还算不少,且似无南北之别。中古“老” 出现了一些冠于亲属称谓之上的例子(如 “老兄、老姊”),疑已失去词汇意义而 可归为词头。偶见冠于动物上(如“老 鼠”)。至于冠于人名、排行之例则尚未 出现。

三国时期使用的中古汉语

三国时期使用的中古汉语

三国时期使用的中古汉语在三国时期,中古汉语作为中国古代汉语的中期阶段,主要被用作书面语。

与早期古汉语相比,中古汉语在语法、发音和词汇上有了一些变化。

在语法方面,中古汉语保留了古汉语的主要特点,如使用主谓宾的基本句型和各种修饰词的使用。

然而,中古汉语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语法现象。

例如,中古汉语开始使用动词作为谓语动词,形容词作为状语,这与古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不能充当谓语的语法规则有所不同。

此外,中古汉语中的词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更为固定。

在发音方面,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四声系统演变为六声系统。

此外,中古汉语开始出现了一些辅音的变异和合并。

例如,古汉语中的[z]音变为中古汉语中的[j]音,[ɬ]音变为中古汉语中的[z]音等。

在词汇方面,中古汉语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词汇。

由于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促使了新词汇的出现。

例如,与政治和军事有关的词汇如"魏"、"蜀"、"吴"、"丞相"、"帝王"等都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

同时,由于三国时期各地文化的交流,一些外来词汇也进入了中古汉语的词汇系统。

例如,"儿"、"马"、"茶"、"菜"等词汇都是这个时期从其他语言中借入的。

此外,在三国时期,中古汉语开始出现了一些文言文特征。

例如,许多句子中出现了呼应结构、对偶结构、双重否定等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了许多典故、成语和歇后语。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中古汉语在语法、发音和词汇上都有了一些变化,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文言文的特征。

这种变化和发展,为后来的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语法系统一.构词法中古音变构词能力下降,这一时期结构构词法多产,主要表现就是在附加构词中,产生了新的词头、词尾。

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1.阿名词词头,出现于上古末期,对其来源学界存有多种看法:①来源于‚伊‛王力《汉语语法史》P5向熹(《简明汉语史》)也认为,词头‚阿‛可能来源于上古的‚伊‛,因为‚伊‛‚阿‛同属于影母,是双声,而脂、歌韵部接近。

②‚阿‛是天生的前缀任学良《汉语造词法》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很多语言现象都不容易找出来源,这是很自然的,‚‘阿瞒’、‘阿姨’的‘阿’……都不好说明来源。

对于那些确实无演变痕迹可寻的形态标志,我们只能说它们是天生的‛。

③‚阿‛是发语词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沈怀兴(《复音单纯词、重叠词和派生词的产生和发展》)从发声学的角度看,认为‚阿‛是个衍声词头,在日常用语中,见了面打个招呼,‚阿‛一声应该是非常自然的,正因为如此,‚阿‛通常出现在亲属称谓与人名之前。

④来源于动词‚阿‛孙常叙(《汉语词汇》)、朱茂汉(《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杨天戈(《名词前缀‚阿‛探源》)等学者认为来自‚保育‛义的‚阿‛,最初用在亲属称谓、代词前,后来扩展到姓名、排行前。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济北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

‛正义:‚服虔云:乳母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于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于阿保之手。

‛‚阿‛的虚化过程:大土山、大丘陵→山的弯曲处→屈从、迎合→徇私、袒护→保育→亲昵西汉末和别的词类结合面渐宽,作为词头即已萌芽,开始可以附于女性专名前。

例如《汉书》出现‚乳母王阿舍‛、‚寡妇左阿君。

‛东汉、南北朝时出现于称谓中,如:阿母、阿妹、阿女、阿兄、阿爹、阿爷、阿姨、阿姑、阿翁、阿叔等东汉开始也可用于代词前:阿谁阿侬阿你后来范围扩大,出现于姓、名、字、行第前面:俞樾引宋〃王楙《野客丛书》:‚阿之一字缀以姓,阿阮;缀以名,阿戎;缀以字,阿平;缀以行第,阿六。

‛宋代以后,‚阿‛构词能力变弱,逐渐退出共同语,但现在在一些方言里还有存留。

2.老名词词头,源于形容词‚老‛,最初表示年长或年老的意思,先秦两汉时期,‚老+名词‛很多,如老臣、老妇、老儒等。

存在争议的‚老‛:①老彭《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老彭,殷贤大夫。

‛刘宝楠《正义》引郑玄:‚老,老聃。

彭,彭祖。

‛②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金〃元好问《示姪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③老鼠《方言》:‚伏翼,或谓之老鼠,或谓之仙鼠。

‛《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伏翼即蝙蝠,古云鼠所化,故有老鼠、仙鼠之名。

‛王力认为‚老‛成为名词词头,从唐代开始,可加在姓、称谓、动物名前,例如:白居易诗:‚每被老元偷格律。

‛《晋书〃郭奕传》:‚大丈夫岂当以老姊求名?‛刘纳言《谐噱录》:‚大虫老鼠,俱为十二属。

‛到宋元,又出现:老虎、老鸦、老婆等而且在宋代,名字前也可加‚老‛:苏轼诗:‚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范成大诗:‚快读老坡秋望赋。

‛但杨建国(《近代汉语引论》)认为这种语言现象在唐代已经出现:刘叉《答孟东野》:‚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

‛排行加‚老‛的情况,起源最晚,清代《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赵老二‛‚杨老六‛‚龙老三‛等。

3.子词尾‚子‛,由名词‚子‛而来,在古代有六种‚子‛不应该认为是词尾(见教材P9)‚子‛是由小称虚化而来的,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释名〃释形体》:‚瞳子,子,小称也。

‛《礼记〃檀弓下》:‚使吾二婢子夹我。

‛但上古用例少,魏晋南北朝多起来,一般放在有生命的物名前,如:奴子青雀子犊子师(狮)子汉子南北朝以后,分布扩大:刀子瓮子小笼子日子等(无生命)唐宋以后,用例更广:衫子巾子鞋子扇子手帕子车子本领子媳妇子在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的构词能力就很强,并且在唐代以后还发生重要变化痴子风(疯)子矮子合子倚子兜子宋代还产生了‚交子‛‚会子‛等现代还有傻子等等。

4.儿由名词虚化而来,《说文》:‚儿,孺子也。

‛本义为‚小儿‛。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史记〃袁盎鼂错列传》:‚从史尝盗爱盎侍儿。

‛《晋书〃王献之传》:‚偷儿,青氈乃我家旧物。

‛《淮南子》:‚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

‛《晋书》:‚尝有二偷入室。

‛《南史》:‚诸偷恐为所识,皆逃走。

‛‚儿‛由‚小儿‛发展为小称,开始用为小名(小字)的词尾,例如:《南齐书〃武帝本纪》:‚世祖武皇帝……小讳龙儿。

‛《南史〃梁本纪上》:‚梁高祖武皇帝……小讳练儿。

‛当它扩大到与动物名词、器物名词构词时,就虚化为词尾,这种现象从唐代开始产生,唐诗里出现了‚猫儿、鱼儿、雁儿、蜂儿、蛾儿、衫儿、瓶儿‛等等(动物名多,器物名少),宋代以后器物名增多,如‚车儿、船儿、葫芦儿、枣儿‛等,发展更为成熟。

但是,‚儿‛成词尾后,名词用法仍然存在,例如:庾信诗:可怜巢里凤凰儿。

杜甫诗:鹅儿黄似酒。

5.头由名词虚化而来,《说文》:‚头,首也。

‛本义是指人或动物的头部,如‚人头‛‚虎头‛等,引申指事物的顶端、前部,如‚山头‛、‚石头‛等,进而虚化为名词后缀。

王力认为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六朝,标志为‚头‛与方位名词相连,虚化为词尾《企喻歌》:‚前头看后头。

‛项斯诗:‚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但有学者(太田辰夫、周法高)把词尾‚头‛的产生推至汉魏∶《陌上桑》:‚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汉书》∶‚亦食糠覈耳。

‛孟康注∶‚覈,麦糠中不破也。

‛(晋)晋灼注:‚音纥,京师人谓粗屑为纥头。

‛唐代以后,用例增加:枕头指头骨头宋代可出现在抽象名词后,构成表抽象事理的新词:话头日头兆头彩头名头宋以后,可以放在形容词和动词后面,使之变为名词:朴实头《朱子语类》老实头《红楼梦》说头《红楼梦》听头《儿女英雄传》二.处臵式的产生及其发展(一)术语名称的由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凡用助动词将目的位提到叙述词的前面,以表示一种处臵者,叫做处臵式。

‛《汉语语法史》:‚处臵式就是‘把’字句。

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介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臵。

‛(名1)+把/将+名2+及物动词将那一舱活鱼都走了。

《水浒》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红楼梦》两鬓愁应白,劳心把镜看。

李频诗(二)处臵式的产生王力认为处臵式的产生大约在第七世纪到第八世纪之间,但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看法,认为从上古的‚以‛字结构就开始了(陈初生《早期处臵式略论》)。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把‛、‚将‛的虚化1.早期(唐宋)处臵式特点现代汉语处臵式:①把书送给老张。

②把袖子往上卷。

③把头一抬。

④把黑板擦擦。

⑤把院子打扫干净。

⑥把大门上了锁。

⑦把衣服脱了。

早期(唐宋)处臵式跟现代汉语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动词前后没有别的成分,例如:料理中堂,将少府安臵。

《游仙窟》悠然散吾兴,欲把青天摸。

皮日休诗却思城外花台礼,不把庭前竹马骑。

《敦煌变文》(2)动词后面带宾语,例如: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吴融诗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旃檀。

寒山诗(3)动词后面有补语或助词,例如:用水头上攘之,将竹插于腰下。

《敦煌变文》沩山把一枝木吹两三下。

《祖堂集》如人一日只喫得三碗饭,不可将数日饭都一齐吃了。

《朱子语类》(4)动词前有各种修饰成分,例如:不期自己遭狼狈,将此情由何处申?《敦煌变文》(5)现代汉语里,处臵式的否定式一般把否定副词‚不‛放在‚将‛和‚把‛的前面,而不放在‚将‛、‚把‛和动词的中间,早期(唐宋)处臵式没有这种限制,‚不‛可以在‚将‛和‚把‛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例如:念我常能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杜甫诗今人所谓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

《朱子语类》(6)有些句子整个格式具有致使义,‚把/将‛后的宾语并不是受事,去掉‚把/将‛,句子是可以独立的一般施事句,现代学者称之为致使义处臵式,例如:二人辞了须好去,不用将心怨阿郎。

《敦煌变文集》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牧诗2.从结构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处臵式的研究梅祖麟《唐宋处臵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3)将唐宋时期的处臵式分为三类:(甲)双宾语结构 VB+O1+V(+于/与)+O2(1)处臵(给):把O1给O2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

《曹溪大师别传》(2)处臵(作):把O1当做/看作/比作O2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旃檀(寒山诗)(3)处臵(到):把O1放到或放在某处将竹插于腰下。

《敦煌变文》(乙)动词前后带其他成分(1)动词前带其他成分 VB+O+X+V若把白衣轻易脱。

杜荀鹤诗好把仙方次第传。

翁承赞诗(2)动词后带其他成分 VB+O+V+Y图把一春皆占断。

(秦韬玉诗)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

《朱子语类辑略》又将火箸一长一短并著。

《楞伽师资记》公只是将那头放重了。

《朱子语类辑略》沩山把一枝木吹两三下。

《祖堂集》①Y是补语(如结果、处所等);②Y是‚了‛或‚着‛;③ Y是动量词(丙)单纯动词居末位 VB+O+V仰山便把茶树摇。

《祖堂集》料理中堂,将少府安臵。

《游仙窟》后又有学者(吴福祥)在梅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类:致使义处臵式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牧诗)以此思量这丈夫,何必将心生爱恋。

《敦煌变文》关于来源:1.甲型句来源于以字句,‚把/将‛受‚以‛的沾染而产生词汇替代: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孟子》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孟子》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史记》先秦表示处臵(到),一般用‚V+O+(于)+PW‛: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先秦最常见的‚以‛字用法是引出工具语,如: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后来由引介工具变为引进受事的处臵式:鬼便以新钱数十正掷庾额。

《太平广记》引《述异记》2.丙型句来源于连谓结构:仰山便把茶树摇(茶树)。

《祖堂集》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

《齐民要术》3.乙型句来源于受事主语句,在受事主语句上加‚把/将‛:白衣轻易脱→若把白衣轻易脱一春皆占断→图把一春皆占断但蒋绍愚认为乙型句来源于丙型句。

4.致使义处臵式:蒋绍愚:《把字句略论—兼谈功能扩展》,《中国语文》1997.4《〈元曲选〉中的‚把‛字句》,《语言研究》1999.1一类:把/将+Sa+VP 来源于使动句A (1)林黛玉只是禁不住把脸红涨了。

←宝玉红涨了脸。

《红楼梦》(2)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

←可惜污了他的新裙子了。

《红楼梦》B (3)您孩儿只因谢金吾把母亲的头跌破了来。

←倒将我推下阶基,跌碎了这头。

《元曲选》功能扩展到含一般动词的致使义处臵式: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