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外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16篇)

外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16篇)

外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16篇)外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精选16篇)外科医院感染工作总结篇11.加强领导,成立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1)成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护士长、科室副主任以及专职人员担任(兼职控制感染护士等),负责日常科室感染监控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3)培养和提高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定时组织业务人员的培训,有计划的对有关人员进行感染管理教育,特别对新上岗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2.完善的建筑布局和设备。

(1)科室要有卫生处置室的.设置,病区要有隔离室、卫生间、洗漱间和污物间,治疗室、抢救室的布局应便于消毒,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

(2)有条件者,对清洁和污染物品的运输设立不同的通道。

(3)换药室、病房、治疗室、重症病房等在设置和布局上应符合预防感染和控制交叉感染的要求。

3.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措施。

(1)加强感染源的管理,防止传染病的流行,院内、病房禁止病人相互之间走访,减少家属陪伴,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尤其是敷料必须妥善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如增加病人的营养,正确处理开放伤口。

4.建立完整的隔离消毒制度、监测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熟悉消毒隔离制度,定期检测各项指标,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合理使用抗生素。

(1)组织学习《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使用实施细则》。

(2)尽可能做到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素,针对对细菌敏感药使用(即目标用药)。

(3)杜绝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抗菌素的合理使用也是控制院内感染主要措施之一。

6.加强病人管理,尤其是危重病人护理。

(1)加强临床生活护理,注意口腔、皮肤的护理和大小便的处理,保持病床清洁干燥。

(2)在进行诊断治疗技术操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防止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感染。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监测月份:年月填表人。

审核人:一、基本资料1、科室:2、住院号:3、床号:4、姓名:5、性别:6、年龄:岁月天7、疾病诊断:8、住院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二、手术资料1、手术日期:年月日2、手术医生:3、手术名称:4、手术腔镜使用:否□ 是□ ()5、手术类型:急诊□ 择期□6、麻醉方式:全麻□ 非全麻□7、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感染切口□8、危险因素评分:得分。

分危险因素切口清洁度 ASA评分评分标准清洁、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疾病。

有轻度或中度全身疾病。

分值 1 1 2评分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丧失工作能力。

3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4病情危急,属急抢救手术。

59、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中用药手术前用药(手术时间>3h或出血)手术后用药总用药时间<2h >2h未用用未用≤48h >48h≤72 h >72 h药物名称剂量。

给药途径。

三、手术部位感染资料1、医院感染:否□ 是□2、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XXX切口□ 器官腔隙□3、感染诊断:4、感染日期:年月日5、病原体:病原学检查日期标本种类方法结果药敏试验敏感耐药四、备注: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为了降低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自2012年3月1日开始对全院所有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情况,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3.1 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采取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5.1 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1. 简介手术部位感染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本报告通过对某医疗机构的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

2. 目标性监测概述2.1 目标性监测定义目标性监测是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系统的、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种类、感染因素等信息,为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

2.2 目标性监测内容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耐药性、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等。

3. 数据分析3.1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数据,我们统计了近一年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

共进行了1800例手术,其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有30例,感染发生率为1.67%。

3.2 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通过对感染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感染病原菌的50%,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分别占30%和20%。

另外,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耐药性,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这需要我们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3.3 手术类别的感染风险比较我们将手术按照类别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结果显示,骨科手术的感染发生率最高,达到2.5%;其次是普外科手术,感染发生率为2.3%;而其他手术类别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小于2%。

这表明骨科手术和普外科手术是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类别,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

4. 影响因素分析4.1 患者因素手术患者个体的免疫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有一定影响。

虚弱的免疫系统和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感染,而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并发症。

4.2 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分析目的评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的效果,分析手术部位感染防控的意义。

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普外科、妇产科、骨科住院手术的患者为目标性监测人群,对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存在问题,积极干预。

结果3年共监测手术患者5496例,2008、2009、2010年3年手术部位感染率依次为1.61%、0.74%、0.55%,阑尾手术的切口感染率依次为11.35%、8.73%、5.13%。

结论多途径加强围术期医院感染管理,积极采取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率。

标签:手术部位;目标监测;效果;措施手术切口感染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医院感染的20%,切口感染由多因素所致[1]。

开展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积极查找感染的危险因素,落实多环节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努力改善在诊疗操作和环境中易于导致污染和发生感染的诸多环节,使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较监测前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普外科、妇产科、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5496例患者中,女性4053例,男性1443例;年龄1~82岁,平均41.26岁。

以2009年6月目标性监测开始时间为分界,将患者分为目标性监测前和目标性监测后。

目标性监测后患者资料由监测小组负责填写,目标性监测前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资料内容与监测后相同。

1.2 监测方法院感专职人员每日查看手术患者的信息,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

床旁询问手术患者,特别注意手术3 d之后的体温、切口外观、应用抗生素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发生感染或疑似感染,指导及时、正确做分泌物拭子涂片或培养。

患者出院时告知一旦出现切口异常,立即复诊及时与感控组联系。

1.3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诊断。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监测月份:年月填表人:审核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通过2011年11月15日起对我院遴选的Ⅰ类切口患者不用抗生素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目标病例无一例感染。

为此,自2012年3月1日开始,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

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

(见附表)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

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5。

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5。

2。

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5。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临床医师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

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

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感控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抗感染治疗小组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

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

欢迎共阅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210月日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

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本季度神经外科监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43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见表4-6统计。

表4.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30min)注:(1)某医生感染专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医院感染检测工作总结范文

医院感染检测工作总结范文

医院感染检测工作总结范文
医院感染检测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新的感染或原有
感染的加重。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还会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医院感染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医院加强了医院感染检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每日定时对病房、手术室等重点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确保感染的及时发现和控制。

其次,我们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对于高危人群,如手术患者、重症患者等,我们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消毒、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和病原学分析工作。

通过对感染病例的
病原学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和耐药情况,为感染的防控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总的来说,医院感染检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医院
的声誉。

我们将继续加强医院感染检测工作,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就医环境。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确定诊断:初步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医学资料 12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说明
1 .临床显示典型手术部位感染,即使培养阴性亦可确诊;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但毋须再次手术者,
应视为深部切口并发症,仅需报深部切口感染
• 当发生感染或可疑感染时及时送检(涂片/培养)
• 病人术后30天随访
• 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医学资料
15
标本采样方法(1)
• 如果怀疑切口感染
– 不要急于开放病灶,先消毒脓肿表面皮肤(消毒面 积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 – 用无菌注射器将脓肿内容物吸出,立即进行涂片, 然后用橡皮胶塞封闭注射器连同涂片立即(厌氧培 养要求10分钟内)送检。 – 如果脓液较多也可以注入培养瓶送检(可厌氧/需 氧都做,首选厌氧培养)。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台州医院院感科 徐春丽
医学资料 1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 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产生,对本院的医 院感染存在的问题已基本搞清,医院工作人员
基本树立了控制医院感染的观点。在这个基础
上,为了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用在最需要解决的 问题上去,目标性监测方法才应运而生。
医学资料
医学资料
] 次数 [
] 次数 [ ] 次数 [
]途径:
]途径: ]途径:
27
切口调查数据
• 抗生素(术中): [ 是Y /否N ] • 术后: [ N / P / W / T ],[ N 术后未用/ P 24小时 内应用,包括Ⅰ类有植入物、Ⅱ类 / W Ⅰ类用 了,Ⅰ类有植入物或Ⅱ类应用超过24小时/ T Ⅲ、

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总结

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总结

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总结一、感染监控数据统计在本季度中,我院共监测到院内感染病例XX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XX例,泌尿道感染XX例,手术部位感染XX例,胃肠道感染XX 例,皮肤软组织感染XX例。

感染病例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

感染病例的病原学送检率为XX%。

二、感染监控工作流程监测计划制定: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指南,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监测计划和目标。

监测数据收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全院各科室患者的住院信息,特别是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病例数据。

数据整理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筛选出疑似院内感染病例。

现场调查核实:对筛选出的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现场调查核实,了解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诊疗情况。

反馈与改进: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持续监测改进效果。

三、感染监控措施实施情况健全组织架构:成立院内感染监控领导小组,明确各科室职责分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严格手卫生管理:加强手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同时,增加手卫生设施配备,提高手卫生质量。

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强化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加强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管理和监管力度。

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处置流程,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患者安全教育: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宣传,提高患者对院内感染防控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感染控制效果评估指标监测:通过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指标,评估感染控制效果。

目标达成度评估:将监测数据与预设目标进行比较,分析目标达成度及存在的问题。

根本原因分析:对未达目标的项目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持续监测改进效果。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现代医院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本报告对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二、监测方法为了准确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医院采用了目标性监测方法。

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以下指标作为监测对象:1. 手术切口感染:监测术后切口是否感染,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 外科手术感染:针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 深部组织感染:监测术后深部组织感染的情况,收集数据并进行评估。

三、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手术切口感染率:根据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5%,其中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2%,清洁-污染手术切口感染率为6.8%。

2. 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针对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3.9%,其中膝关节置换手术感染率最高,为6.2%。

3. 外科手术感染:对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数据表明,感染率为6.8%。

其中,剖宫产手术感染率最高,达到8.2%。

4. 深部组织感染:对术后深部组织感染进行的目标性监测结果表明,感染率为2.3%。

其中,胸部手术感染率最高,为3.6%。

四、分析与讨论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数据,我们分析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1. 环境清洁:手术室的环境清洁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加强手术室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台面的洁净。

2. 切口处理:切口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并确保手术器械无菌。

3. 预防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包括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情况报告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展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根据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在我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共监测手术例。

在监测过程中,及时与相关科室进展沟通,对手术部位感染和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展分析。

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表一〕Ⅰ类手术切口按科室统计2017 年1月- 2017年6月,外科11例,妇产科0例,口腔科0例,均无感染病例。

〔表二〕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表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级别统计分析〔表四〕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医院各类切口44例次,Ⅰ类切口23例,Ⅱ类为21例,无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00 %。

Ⅰ类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91%;全院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09%,〔其中外科术前给药率为77.41%,妇产科均为剖宫产术,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给药率为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标准方面,医生、麻醉、护士均已普遍承受标准、合理承受抗生素合理应用时机的理念,并能自觉执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进步。

另外,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面,对于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52.63%,非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47.37%。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偏长(超过3天以上的占到50%),不能到达相关标准的要求,但与2016年同期比拟,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的比例及使用天数均在下降,虽然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但经过手术室条件的改善及对医务人员的反复培训。

大家已逐步开场尝试尽量不使用或缩短使用抗生素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工程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到达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2011年上半年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

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

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2、切口分析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医生,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3==0.001.1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1.2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1.3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0.81%,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0.81%1.4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13.16%,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0.20%1.5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0.00%,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0.00%1.6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6.67%,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6.67%1.7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16.67%,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6==16.67%2各科室分析2.1骨科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医生: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00%。

2.4肝胆外科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完整word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100%%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均危险指数=2 %)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3(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1例;1例,感染16级0例,2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1-3由表.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理感染迹象。
回顾性监测
在手术后对手术患者进行随访和 观察,以回顾性方式评估和诊断
手术部位感染。
方法
通过病历记录、患者随访、样本 采集等方式进行监测,并对数据 进行整理和分析,评估感染发生
率和相关风险因素。
CHAPTER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流 程
监测前准备
明确监测目的

制定监测方案
培训监测人员 准备监测工具
CHAPTER
手术部位感染案例分析
案例一: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原因 感染症状 治疗方案
案例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02
感染症状
03
治疗方案
案例三:心血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原因 感染症状 治疗方案
案例四: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感染原因 感染症状 治疗方案
案例五: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 监测详解课件
目 录
•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法 •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流程 •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数据分析与利用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 手术部位感染案例分析
contents
CHAPTER
手术部位感染概述
定义及分类
手术部位感染 分类
感染发生机制
术中预防措施
手术室环境
1
手术器械消毒
2
无菌操作
3
术后预防措施
伤口护理 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以减少细菌滋生。
抗生素治疗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治疗和 预防术后感染。
营养支持
术后患者往往处于高代谢状态,合理 营养支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感 染风险。

(完整word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312-2009)

(完整word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312-2009)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期限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3 术语和定义3.1 医院感染监测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3全院综合性监测 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

在种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
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
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
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
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
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
(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
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抵抗力差,术中冲洗不够彻底等有关;
病例二:304932,病人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于2013年12月13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上段癌、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12月28日请山东省肿瘤医院张百江主任手术,病人术后7天行造影证实吻合口瘘,由于术中颈动脉鞘已被打开,3天后因吻合口瘘引起感染所致颈内静脉破裂大出血死亡。

分析其原因为;该患者病情较重(经评估后不推荐其手术治疗,家属要求手术,并外请专家)并伴有糖尿病等易感因素,术后吻合口瘘是直接原因;
病例三:305520,病人因“吞咽不畅2月余”于2013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食管癌?2.高血压病”;12月30日行右胸、上腹、左颈食管癌根治术,切口为二类切口,手术创伤大,术中使用国产电刀,止血效果差,需很高功率才能达到良好止血效果,组织损伤大,术后第5天诊断感染。

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年龄大,抵抗力较差,术中损伤中,出血较多为易感因素,二类切口无菌环境未达到为主要因素。

二、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1、本季度神经外科监测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43例,感染0例,感染率为0%,见表4-6统计。

表4.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30min)
表5.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
表6. 第四季度神经外科目标检测手术-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注:(1)某医生感染专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
表4-6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43例,合计感染危险因素指数51,感染率为0%。

0级手术4例、1级手术27例、2级手术12例,均无感染,无3级手术。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1.19,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43例手术由7位医生完成,详细信息见表6,均无感染。

3、改进措施
(1)继续加强监护,对危重、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诊疗措施,减少陪人和探视,病房环境保持清洁,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对手术患者严格实施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3)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在手术和切口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4)加强引流管的管理,严格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
(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三、乳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
1、第四季度乳腺外科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11例,感染0例,感染率0%,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7~9。

表7. 第四季度乳腺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180min)
表8. 第四季度乳腺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
表9. 第四季度乳腺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
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
(1)继续加强监护,对危重、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诊疗措施,减少陪人和探视,病房环境保持清洁,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
(2)对手术患者严格实施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3)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在手术和切口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4)加强引流管的管理,严格手卫生,切断感染途径;
(5)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