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

《元日》说课稿

一、说教材(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元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作者王安石在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的欢快情景和万象更新的情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王安石既是诗人,又是政治家,他不少描景绘物的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就是通过对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画中的热闹场景所吸引。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会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能够感受到诗中洋溢着的欢快气氛,也能够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美好未来的期盼之情。而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三年级的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标准的新要求,我制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朗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其中教学目标2是本课重点,教学目标1、3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一课时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准备课件及写有古诗的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的天地呢?我尝试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在教学中用多层次的吟诵、多层次的问、拎出一条主线

等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并收集其他诗句,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大背景,让学生课上品析、课后创作,从中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整堂课以问为针,以读为线,力求创建语感共生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聊”出“年景”。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让学生走进诗的情境,就要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唤醒他们的情感积累。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将迎来中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到啦,过年啦!哦,大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为什么这么开心呀?”紧接着,学生就会说到在春节里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而这些快乐的事是由过年时那丰富多彩的习俗带来的。老师在评价时也要运用多种方式营造快乐的氛围,令学生感受到春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如让学生模拟爆竹声、引导学生想象使用压岁钱的情景等。这里,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聊出春节的特色,春节的气氛,既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心理铺垫。随后揭示课题,这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初读有“韵”。

古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转承合辙的韵律,遵循这一文体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字音、节奏两方面的要求——字正腔圆和有板有眼地自由朗读古诗,接着在反馈时注意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划分节奏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落实这两个层次的朗读要求,扎扎实实读好诗。由“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的初读要求使学生明白诗所特有的节奏魅力,并掌握了读出韵味的基本方法——划分停顿符号。经过三年古诗文大环境的熏陶,大多数学生都明白读诗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是不够的,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就向学生提出了朗读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接着就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巧问促“悟”

首先让学生轻声地读这首诗,读的时候结合插图和有关注释,想想这首诗大

概在讲什么?并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在读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看注释、看插图,是对他们运用资料自学古诗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意、感悟情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一直是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因此,随后在交流古诗意思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而是提出了两个大问题,第一问:“在这一岁之首的元日,有哪些东西换了?”并要求学生用“在一岁之首的元日,……换成了……”的句式说一说。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到旧符换成了新桃、寒风换成了春风、旧岁换成了新年这些辞旧迎新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快说辞旧迎新的心情,进而让学生带着那样的心情齐读《元日》,通过这第一问完成了感悟性朗读上的第一次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当学生交流到寒风换成了春风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曈曈日”,可以这样问学生:“春风吹拂在我们脸上暖洋洋的,你从诗中的哪里还可以感受到这股暖意呢?”学生接着便会提到“曈曈日”的意思,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第二问:“冬尽春来,万物更新,人们心中都充满着辞旧迎新的喜悦,那么人们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辞旧迎新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他们很快就会说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方式。这时陡然一转,以一个追问“咦,人们怎么都选择这些方式来辞旧迎新呢?”激发学生再次运用注释、探索文本的热情。学生便会发现燃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些春节习俗中所传达出的人们期盼新的一年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紧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人们还会期盼些什么呢?”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说话注意完整性的同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如用得好的四字词语)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说话逐步有质量上的提升。随后引导学生读出企盼、读出祝愿就水到渠成了。通过第二问又进行了朗读的第二次提升。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想象,并结合整首诗说一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最后一问引导学生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学生说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带着感情说。随后就分别从把祝福送给诗中的人们,送给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及自己和送给全世界的人这三个角度朗读《元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有层次的问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很自然地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以问串起一条主线,

打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增强了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让学生依靠想象走进诗境,增强了体验的有效性。一首《元日》,仅仅是学习春节诗篇的开始,这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

(四)走向延伸

投影出示描绘春节场景的其他诗句(3句),要求学生按照初读《元日》的要求先自由朗读这些诗句,读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再交流从这些诗句中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随后引导学生课后也试着写一写关于过年的诗句或诗篇。拓展阅读让学生触类旁通,感悟更深,课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使学生“我口写我心”,写出积累的情感体验,萌发一种我是“诗人”的自豪感!

《清明》说课稿

《清明》这首诗所表达的茫然若失的心情,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对此,教师可积极诱导,一是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解释,加深对诗句的了解;二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2.理解诗句大意,并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为了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诗句大意,能够描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并熟读成诵。难点定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水无常形,教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课我将采用朗读品味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法。我认为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读、品、悟”的方法学习课文,以达到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受到感悟。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四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们回顾以前所学过的关于春天的古诗词,并让同学们自由补充最喜欢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顺势引出,今天我

们来学习一首特别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清明》板书课题,进入第二个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完之后,我将请学生概括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简单地复述一下,我会给予中肯的评价。以此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诗句做好铺垫。从而来到我预设的第三环节。

第三环节:潜心赏读,品文悟情。

首先我会安排学生进行品读,然后交流读懂的内容;其次进行师生交流,介绍清明这一传统节日。再次请学生说说诗中诗人描绘的春雨的特点,学生应该能很快找到答案是“纷纷”,我将引导学生理解“纷纷”二字的用意,体会春雨绵绵的意境。并再次向学生提出质疑,“欲断魂”是什么意思,从“欲断魂”可以看出诗人当时在路上行走是怎样的心情?由讨论,建议同桌互说互评。学生会结合当时情境可能会说诗人是没有灵魂怀着悲伤、寂寥、惆怅、苦闷的心情走在路上。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重新读读这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和第一次读一句诗有很大的区别。从而指导学生在品读古诗时,自己也要融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接着品读第三、四句诗。想想诗人为何要找酒家?只是为了喝酒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喝酒又是为了什么?学生有可能反馈说是为了借酒消愁。我会根据学生的答案加以引申。就这样,通过学生自学诗歌,培养他们的理解鉴赏能力,运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快乐学习。最后,我会设计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小组读、男女交替读来使学生加深对全诗的印象,悟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

第四环节:总结拓展,升华情感结合诗歌内容。

我会设计这一的导语: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给死去的亲人扫墓,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路上行人匆匆,天上落下的纷纷小雨更是让诗人平添一份愁绪。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全诗。接着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往清明节时期的所见所闻,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样,便真正做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相结合,能够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最后我来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所以我根据课文内容,这

样设计,力求更贴近文本,让学生能够有所得,有所悟,还能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全班齐背诵《夜书所见》。

(2)师:大家背的很熟,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新诗。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生:“忆”是回忆,想念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说九月九日想起山东的兄弟。

师:为什么要在九月九日才想起山东的兄弟,同学们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九月九日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中国古代,六为阴数,就为阳数,两个九位为重阳,所以叫重阳节。古代东汉(25-225年)皇宫中有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登高的习惯。

生:山东兄弟不是指山东,而是指王维的家乡,华山以东。

师:对,这样说准确。老师想问问大家,谁知道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生:诗人王维十几岁就离开故乡参加科举考试,到了20岁才中进士,自然会产生思乡的念头,尤其到了重阳节。

师:说的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讲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来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出示幻灯片)

师:谁能来读一读。(师范读、生齐读、生个别读)

师:你们在小声读一读,共同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借助注释来理解诗的意思。遇到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四人一小组)

生:“独”是什么意思?“异”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倍”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板书)

生:“独”是指独自;“异”是不同,别的,其他的;“逢”是遇到;“倍”

是加倍;“遥”是遥远的意思。(板书)

生:答。

师:补充不懂得,问懂得整首诗的意思吗?

生:答。

师:谁还要补充一下。

生:答。

师:讲得好。谁还有意见?

生:逐句讲解。

三、分析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小声读读,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答。

师:分析得很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分析得很好,诗人借九月九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吗?

生:有。

师:你们是以什么方式联系的呢?

生:打电话、视频。

师:谁来演一演?

师:请大家齐读古诗,看看谁能很快背下来。

四、作业。

背诵古诗。

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2019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径、斜、赠”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盖”等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 2.过程与方法: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诗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 (学生发现交流,再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句。)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时练习

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 ..无风镜未磨 ..秋月两.相和.,潭面 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重点诗句品析 1.根据诗意写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 1.李白“诗仙” 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精选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

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17.《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古诗时引导学生集中自主识记,对多音字“挑”的读音可以放到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要求会写的字和易错字老师要做重点指导。 本课的生字,除了在古诗中认读和理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这个生字的认知组词。如:“径”除了组词“石径”,还能组什么词语呢?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自然会引出很多含“径”的词,如“小径、山径”等;“斜”字除了组词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来理解这个字;“赠”可以提出问题:你收到过别人赠送的礼物吗?你赠送过别人礼物吗?通过日常情境来理解这个字。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3种结构,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易错字如“寒”,重点强调最后两笔是两点,不要写成两横。左右结构中左窄右宽的写法,可以归类指导。 2.古诗朗读 古诗朗读要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古诗的真正意境。可以先听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轻声跟读,了解停顿、诗中感情等,掌握好朗读停顿的要领,这样既可以有思考回味的时间,又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和声音美,准确表达古诗的思想感情。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 3.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古诗词三首》 ——明月?秋风?乡情 【教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 【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了解作者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t内容:明月?秋风?乡情 第一张ppt解说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但是三首诗抓住不同的点来抒情。 二、新授 1. 第二张ppt内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月思乡: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第二张ppt解说词:万般景语皆情语,一轮明月几多情。见月思乡,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原始冲动,渐成一种习惯,后变为一种文化。望月易产生莫名的乡愁,这是习惯的延续,也是文化的积淀。诗的结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

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 第三张ppt内容:《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秋风”带给你什么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第三张ppt解说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第四张ppt内容:《长相思》“故园无此声” ,将士思乡之情袒露无余,自然酣畅。 第四张ppt解说词:“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同样的山水,同样的风雨,将士们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三、总结 第五张ppt内容:《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1.古诗三首》微课2

《古诗三首》之 《示儿》赏析 微课案例 【教材】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 【微课目标】理解《示儿》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微课内容】 幻灯片1、2师:同学们了解陆游吗?(出示资料) 幻灯片3《示儿》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幻灯片4、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幻灯片5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

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幻灯片6、7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 小结:了解诗意,领悟诗情,我们一起赏析了《示儿》,在以后的学习中,你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新的古诗词哦!

部编三上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五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两课时

部编三上古诗三首教案部编五上《古诗三首》 教案完整两课时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 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写“万马齐喑、不拘一格”等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能讲解诗句的意思,能借助诗歌的 题目理解每首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没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导入: 展示:诵读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谈一谈你为什么喜欢;今天一起来学三首诗。 预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走近诗人: 出示图片:陆游林升龚自珍对这几位诗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乃熏亥恃擞 2.我有识字绝招!你说一个,我说一个。比一比谁得绝招多。 图片识字:祭祀精神抖擞形近字识字:恃 3.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4.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5.学习词语:不拘一格。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认真体会作者的感情。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求: (1)读好诗歌的节奏。 (2)读准每一个字音。 2.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这三首诗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预设:爱国 3.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预设: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三首》教案1

4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通用)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基础再现 1.看拼音,写词语。 chǔ jiāng gū fān jìng zi duàn kāi yín pán 2.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1欲望;○2想要,希望;○3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欲.把西湖比西子。() (3)小红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天门中断 ..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句“中断”的意思是,突出长江水 的;“回”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山 势的。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的意思是: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被长江册拦腰劈开的,碧水向东流到 此,回旋澎湃 B.诗中“断”“开”“流”“回”以及后两句的“出”“来”等动词,生动形 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C.这两句诗只赞美了长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2)水光潋滟 ..雨亦奇。 ..晴方好,山色空蒙 ○1有些词语可以想象出优美的画面,看到“潋滟”能想到(),看到“空蒙” 能想到(),通过这两个词语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4.活学活用 (1)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文文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2)我们一家去游览西湖,妈妈告诉我西湖又叫“西子湖”。西子是古代的大美女,不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都是那么美,就像这时晴时雨的西湖一样。知道了这些,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代诗人的古诗:,。,。 阅读提高 5.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

古诗三首微课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古诗词三首》 ——明月秋风乡情 【教材】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 【微课形式】视频(暂定) 【微课目标】了解作者通过抒情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微课内容】 一、导入 第一张ppt内容:明月秋风乡情 第一张ppt解说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但是三首诗抓住不同的点来抒情。 二、新授 1. 第二张ppt内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月思乡: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第二张ppt解说词:万般景语皆情语,一轮明月几多情。见月思乡,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原始冲动,渐成一种习惯,后变为一种文化。望月易产生莫名的乡愁,这是习惯的延续,也是文化的积淀。诗的结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以偿的喜悦,更无急不可待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

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第三张ppt内容:《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秋风”带给你什么感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第三张ppt解说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第四张ppt内容:《长相思》“故园无此声” ,将士思乡之情袒露无余,自然酣畅。 第四张ppt解说词:“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同样的山水,同样的风雨,将士们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三、总结 第五张ppt内容:《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