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_本质_因素与结果_郭风岚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
《围城》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作者:刘毓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刘毓容(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摘要: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
语言变异不仅受到语言本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人们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围城》为例,从避俗求雅的心理、求新、求变的心理、时尚崇外心理的影响分析社会心理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变异;社会心理;有序异质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70-03一、语言变异本质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nce)指的是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
本世纪三十年代,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Jan Mukarosky认为语言变异就是“突出”,引起别人的注意,使语言别出心裁。
肖建安把语言变异分为语言的社会性变异和语言的艺术性变异[1]。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语言的艺术性变异,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获得一定的交际和美学功能试图突破语言常规所产生的语言现象。
本文试图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以《围城》为例,分析语言变异的本质,和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心理成因。
语言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人们在日常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都默默的遵守着这套“常规”(norm)。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相同的场合由于说话对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语体是人们都认同的常规。
有一些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故意偏离常规而选择特殊的新鲜的表达方式,即产生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
即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
作家为了体现自己独到的“风格”往往会刻意偏离常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过程,“新”就是他再创造的核心,新词语代替旧词语,这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变异促进语言发展。
这种故意违反语言常规的技巧是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读者或听者体验美的感受,这就是变异艺术。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同地区、不同社群甚至不同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变异与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语言变异与变化的社会因素,语言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原因,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地位与语言变异社会地位是一种决定个体在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属性。
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语言变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使用更加规范、标准的语言,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口语化、方言化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上,还表现在语音、语调等方面。
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更注重书面语的准确使用,而地位较低的人可能更多地使用俚语、口头禅等非正式表达方式。
二、社会群体与语言变异社会群体包括各种社群、团体和群体,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认同与归属感。
语言变异与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群内的成员往往使用共同的语言风格和词汇,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这种语言变异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使用的专业词汇、行业术语上,以及特定社区独有的俚语、隐语等。
例如,在不同的年龄群体和职业群体中,人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他们所属的社群身份和特点。
三、媒体与语言变异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对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媒体以其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成为介绍和推广不同方言、语言变体的重要平台。
不同地区的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平台促进了语言变异的发展。
例如,在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直播中,各种地方方言和特定社群的特殊语言表达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变革与语言变化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语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都会对语言习惯、词汇使用以及语法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社会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兴行业和新的专业术语,也推动了语言的变化。
语言变异的概念整合阐释
语言变异的概念整合阐释语言变异是一种语言变体现象,包括声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化。
变异是一种健康的语言发展,它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充满活力,在过去的历史过程中,语言变异发生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变异也是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由于社会经济变革,20世纪中国的南方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由于多种因素(如家庭、经济、教育水平等)而产生的对标准语言的变异。
语言变异是由人们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并创造出新的变异形式所构成的,从而使得语言变异拥有更多的功能特征。
典型的语言变异包括方言、口头语、俚语等,这些变体形式本质上来自标准语。
根据语言变异理论,语言变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基于规范或标准的语言变化;另一种是基于个体语言习得的语言变化;最后一种是基于话语行为的语言变化。
规范化变体中的变异主要与标准语法、语音、词汇和语义有关,所以它也称为任务变体。
语言变体基于个体发音和使用习惯,它在某些社群中受欢迎,但在个体表达上可能造成困惑和不确定性。
最后,行为变体是一种由参与者主动语言习得而产生的变异,它是一种在语言社会中受欢迎的变异,而且可以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参与者的语言习得进程。
研究发现,语言变异的类型有助于改善说话者的说话能力,并且可以改善说话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例如,在多元语言社会,母语使用者和非母语使用者均可以从标准语言中构建出变体语言形式,而这些变体语言形式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表达共同意义。
此外,基于任务变体的语言变异也可以促进说话者说话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说话者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最后,语言变异的整合存在着深刻的意义。
语言变异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活跃而丰富的语言环境,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人们之间的话语行为提供了一种可以遵守的规则。
最后,语言变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以更全面的方式理解语言。
总之,语言变异是一种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阳历记日词“日、号”演变研究
阳历记日词“日、号”演变研究刘曼摘要清末,随着西历在中国逐渐产生影响,西历记日词“日、号”应运而生,并用于汉语书面语。
民国改历后,“号”使用范围扩大,进入共同语口语;1927年“国历运动”开始后,阳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优势地位,“号”被淘汰出书面语,专用于口语。
其演变动因有象似原则、经济原则、民族主义心理等。
关键词号日变异和变化语体对立及分工“号”作为阳历记日词,与中国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时最早需要掌握的词之一,但其产生时间和来源尚未见专门讨论。
明清时期,西历传入中国,催生的新记日词除了“号”,还有“日”。
今天书面语用“日”,口语用“号”,这一语言变异是如何形成的似未得到关注。
邱克威(2014),周琼(2017),车淑娅、周琼(2018)的研究均只涉及二者在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中的使用及演变情况,语料的范围和类型有限,未能揭示二者语体对立及互补的形成过程。
本文将从变异理论视角出发,考察西(阳)历记日词“日、号”的来源和传播,揭示二者从并用于书面语到语体对立、形成分工的过程,并探讨影响这一演变的语言内外因素。
一、“日、号”西历记日功能的形成新记日词的产生和流传受到西历传入、晩清至民国时期历法体系变迁的宜接影响。
下面结合这一历史背景,讨论新词的来源和产生过程。
(一)“日”从表阴历到表西历、阳历“日”本用于阴历记日,如:(1)神爵三年正月十五日,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安志里女子杨惠买亡夫时户下髯奴便了,决贾万五千。
(西汉王褒《僮约》)明末,西历由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影响仅限于天文学和宗教领域。
真正在中国产生影响大约是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方交往日渐增多,西历与时宪历并存,逐渐出现在外交、工商以及近代媒体传播领域。
(吴岩,李帆2011)西历记日开始见于中外条约、传教士或外国人所办报刊,如《南京条约》《虎门条约》《遐迩贯珍》《六合丛谈》《申报》等。
“日”开始表*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民国常用词兴替与汉民族共同语词汇的形成”(项目编号16XJC740006);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晚清民国时期汉语常用词更替研究”(项目编号2016K025)。
第二语言习得第6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的变异研究
❖ 3. “双重能力模式” ❖ 这种研究范式是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
产生变异的原因。
❖ 采用这种研究范式的学者认为,某些因素影 响了学习者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第二语言 知识的掌握能力。
❖ 例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系 统性差异,取决于它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
15/60
❖ 由此产生了两个研究模式:
❖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2/60
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 “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 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 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 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 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7/60
3.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 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 异”。
❖ (1)“系统变异”
❖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 而变化。
❖ (1a)He plays basketball. (formal, careful style)
16/60
思考和讨论
❖ 1.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 2.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 3.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研究的范式有哪
些?
17/60
第二节 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
❖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的两个领域: ❖ 系统变异研究 ❖ 主要介绍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以及心理
27/60
“中介语风格连续体”
28/60
❖ Torane认为,语体变换是由心理语言机制即学习者 对语言形式的注意造成的。
语言变异_本质_因素与结果_郭风岚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郭风岚提要 本文讨论语言变异的本质、影响变异的因素及结果,认为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受非语言要素即外因和语言要素即内因的制约而导致的交际者语言使用上的差异,非语言要素和语言要素在语言变异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语言变异最终会出现断裂性变异、进行中的变化、完成了的变化三种结果。
关键词 语言变异;语言要素;非语言要素;断裂性变异;进行中的变化;完成了的变化一 语言变异的本质自从20世纪中期“有序异质(o r d e r l y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语言理论兴起以来,语言变异(v a r i a-t i o n)就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与研究单位。
本文所讨论的语言变异也是在社会语言学框架下进行的。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是一个纯而又纯的自足的同质的有序符号系统,而会因交际者、交际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充满了“有序的”变异,可以说语言变异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变异无处不在,只要人类言语交际活动存在,语言变异就会发生,所以语言变异也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重视。
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的认识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拉波夫(W i l l i a mL a b o v)认为,语言变异就是“对同一件事物存在不同的说法”(转引自祝畹瑾1992:100)。
拉波夫的这一经典定义被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者们作了更加具体的诠释或补充,诸如: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它是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的”(祝畹瑾1992:7);语言变异“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的状况”(陈松岑1999:48),等等。
虽然描述不同,但学者们对语言变异的界定都反映了语言变异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我们认为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处于时间—空间—社群(即社会人群)三维世界中,语言变异即发生在其中,因此,可以说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受异质的非语言要素即外因和同质的语言要素即内因的制约而导致的交际者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它具有如下特点:(1)语言变异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语言变异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不同区域、部族、群体、阶层、性别、年龄、职业等的使用者在各自的语言使用中,如发音、语音、语法、词汇、意义等方面产生差异所形成的语言变种。
这种变异现象通常被称为方言。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方言的地位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方言可分为官话、非官话和少数民族语言三大类。
官话是标准汉语,是作为整个汉族大部分人使用的共同语言,是国家和政府机关以及各种宣传媒介的正式语言。
非官话包括北方方言、南方方言、西南方言、闽南方言等。
少数民族语言则是诸如藏语、蒙古语、朝鲜语等。
由于方言所处的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方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特征。
方言的变异特点通常反映了一个特定的语言使用者群体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
例如,广东话的变异特点,更多的是受到粤籍移民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所影响;而四川方言中,“儿化音”则是一种普遍的语音变异特征,且较明显地反映了一个民族语境中的特点。
同样的例子还有:闽南方言中的“跑马灯”、“打虎炮”等都是它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所产生的方言特征。
除此之外,方言的变异特点还有一些较为普遍的特征。
例如,有一些地方的方言经常会用口音、俚语等语言习惯来表达情感,就像湖南话中的“不爽”、“倔犟”等,这些是通过方言来体现了该区域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一些方言则更注重“码头趣味”,比如广东话常用的“唔系咯”、“令人唔舒服”等,这些则更多的是反映了该方言所处的背景和环境。
方言之间的变异差异也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它们所引起的。
相互作用和协调是方言变异的重要因素。
广东话、潮汕话、客家话所在的语言区是固定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情况。
由于方言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方言的混杂现象。
混杂的方言不仅不同于原来的方言,还吸收了其他语言的特点,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例如:香港话和广东话常受英语和广东话之间的混合影响;而台湾话则受到了客家话、福建话、广东话、日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的影响。
浅析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条件
浅析语言变异及其产生的条件语言变异是语言使用中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弃和偏离。
语言变异是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语言变异同样需要语言规范。
标签:语言变异社会社会心理模因论语言规范一、语言变异界说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变异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常常把语言变异看作是对语言规范的背弃和偏离,是在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下被边缘化的负面语言现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对这种思想发生了转变。
美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是语言变异研究的创始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序的异质体,语言变异是对同一件事物存在不同的说法。
随着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对语言变异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在《社会语言学概论》一书中,祝畹瑾指出:“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它是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的。
”[1]陈松岑教授在她的专著《语言变异研究》一书中指出:“‘变异’这个词,在当代的语言变异理论中,是一个特定的术语。
它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的状况。
”[3]陈章太认为:“从宏观上说,指一个语言社区,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语言社区的语言状况发生了变化;从微观上说,语言变异,指的是同一个内容,因为语言使用者的不同,或场合、语境、话题的不同,语言表达目的的不同等,而引起的语言变体,或对语码选择的不同及语言风格的不同等。
”[4]综观各家对语言变异概念的表述,我们可以窥探语言变异存在的某些共同特征: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存在的一种正常的动态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弃和偏离。
语言变异是语言系统中新质要素不断出现、旧质要素不断隐退和消亡的结果。
二、语言变异条件综观中西方社会语言学家的研究,语言变异是由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语言变异产生的条件。
1.语言变异内部动因语言变异是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异质要素的改变将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
社会语言学提纲
一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理论意义三个方面:1 拓宽了语言研究领域。
2 提出数量化的概念。
3提出了历时和共时之间的一个中间概念,静态和动态研究结合。
(二)实践价值3个方面:1 为制订语言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 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和资料。
3 有助于认识社会文化和历史。
二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一)问卷调查法(二)访谈法(三)观察法(四)实验法(二)访谈法:拉波夫认为访谈的不同语境导致了谈话的不同语体风格,掌握语体差异:语体材料都具有研究价值,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调查者要有意设置相应的语境以引导谈话,获取所需的材料。
1 念词表体:语体最为正规。
2 念语段体:语体的正式度略低。
3 留意说话体:语体较平时说话时正式,但低于上述两种情况。
4 随便说话体:最自然的日常语体。
(三)观察法1 隐蔽观察法调查人员以其他身份,暗地观察记录。
优点可获得自然状态语料,缺点是无法充分控制变量,不能完全掌握被调查者的特征。
可以隐蔽地使用录音、摄像等,在公共场所进行调查,免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嫌疑。
2 快速隐匿观察法这种方法是由拉波夫在调查纽约市三家百货公司的社会分层时首先使用的,调查人员不暴露自己的身份,采用巧妙的诱导技巧,能不露真相地让被观察者说出所需了解的语言变异形式,迅速地搜集到有用的言语资料。
3 参与观察法调查人员深入到被调查对象的实际生活中,参与其言语活动,观察、搜集所需的资料。
可获得大量真实的语料,而且能体验、感受到该群体的语言习惯、交际方式、文化特点等。
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四)实验法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研究者可以运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物质手段有计划地干预、控制或模拟语言现象,以取得一些研究资料。
它主要用于测试人们对某种语言现象的态度或反应。
优点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因变量,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保持不变;缺点是实验条件下的材料不如实际生活中真实。
三社会语言学研究者的素质和要求: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具有基本的研究素质。
北京语言大学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
北京语言大学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一、专业的设置及考试科目二、导师简介曹志耘,男,汉族,浙江金华人。
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语言资源,长期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致力于地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和语言资源抢救保护工作。
已出版《汉语方言地图集》(主编)、《南部吴语语音研究》、《严州方言研究》、《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合作)、《金华方言词典》、《汤溪方言民俗图典》、《走过田野——一位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等著作,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语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郭风岚,女,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对外汉语教学,发表学术论文有《中国神话中的姓氏名号及其文化意义》、《日本留学生对汉语部分称谓的适应与认同》、《黑龙江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70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应用曹志耘(本年度停招)①1011英语或1012日语②2022语言学理论③3034语料分析郭风岚①1011英语或1012日语②2022语言学理论③3035语言变异理论与语言应用张世方①1011英语或1012日语②2022语言学理论③3036语言变异与变化站话的分布区域与归属》、《文化缺失与语言的濒危-以站人、站话为例》、《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日常会话中的言语应对及其性别差异》、《当代北京口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分层与陈述》、《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等近30篇。
专著有《选择与再创—姓名的社会语言学探索》、《宣化方言及其时空变异研究》。
语言变异名词解释
语言变异名词解释语言变异,是指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导致语言结构和词汇在原有基础上发生的一种变化。
语言的变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并且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其出现的时间,语言变异可以分为新旧两种,即近代语言变异与古代语言变异。
新的语言变异是指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语言变异;古代语言变异则是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因时间久远已经被人们忘记或无意中遗失的语言变异。
按照产生原因的不同,语言变异可以分为自然变异和人为变异。
语言变异有多种类型,这里主要讨论几种常见的类型。
一、外来词汇变异所谓外来词汇变异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到本族语言中来的词汇,它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属于文化的范畴,故又称之为文化语言变异。
人们知道,语言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社会制度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一些相似或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词汇。
但是当语言系统演变为本族语后,词汇也会发生变化,原来借入语的词汇逐渐被替换成本族语中的词汇,由此使得本族语的词汇量发生增减变化。
由于人们对原有词汇和新词的认识差异,往往对某些词汇赋予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形成了一些新词。
这些新词语有的虽然最初只是在交际中偶尔用到,但当它们渗透到本族语中,而且发音和拼写方式均与原来词汇完全一样时,就会造成一种“语言变异”。
二、大众传媒变异语言是由口头传播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已经养成了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的习惯。
当报纸、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新词汇时,如果人们没有注意,就会忽略这些词汇的存在,当他们需要这些词汇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或者认为词汇与自己平常说的话没什么区别,也不会引起重视。
三、社会变迁导致的语言变异社会变迁往往会引起词语使用的变化,例如,由于各种事物价值取向的转变,人们原来偏爱的词汇,现在可能就变成贬义词了。
又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前一些反映工人阶级利益的词语,现在可能就变成表示奢侈品消费的褒义词了。
专业的语言变异理论
专业的语言变异理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下,语言会产生变异和演变。
为了理解和研究语言变异的原因和规律,语言变异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专业的语言变异理论,并探讨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什么是语言变异理论语言变异理论是语言学中一门涉及语言变异和演变的学科。
它试图解释不同社会群体或地理区域中语言系统的差异,并研究不同语言变种之间的关系。
语言变异理论关注的是语言的多样性和其变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异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影响。
二、语言变异的分类1. 地理变异:地理变异指不同地理区域中语言的差异。
地理变异可以表现为方言的存在,即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会有一些词汇、语法或发音上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普通话会有一些方言的特点差异。
2. 社会变异:社会变异是指社会群体内的语言差异。
社会变异可以因为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而产生。
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或者语气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3. 语篇变异:语篇变异指在不同交际场合中语言的变化。
同一人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下的语言表达可能会因为受众或者社会期望的不同而产生变异。
例如,同一个人在写一封正式的信件和跟朋友聊天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语言变异的原因语言变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异原因: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等。
不同社会群体在使用语言时可能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语言变异。
2.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地理区域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语言环境、接触群体和历史文化背景都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导致语言变异。
3. 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语言习惯、语言规范和语言价值观,从而导致语言的变异。
四、语言变异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1. 语言教育:语言变异理论可以帮助语言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语言变异的原因和类型,从而在语言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学研究中的语言变异与社会语言变迁
语言学研究中的语言变异与社会语言变迁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沟通的工具,它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言变异和社会语言变迁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领域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语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化。
这些差异可以是音韵、词汇、语法或语用方面的。
语言变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等。
地理因素是影响语言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理分隔,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习惯。
例如,在英语中,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发音、拼写和词汇方面存在差异。
人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口音和使用习惯来确定他们来自哪个地区。
历史因素也对语言变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言的发展是与历史事件和文化变迁相互交织的。
例如,古代英语与现代英语在语法和词汇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所致。
社会因素是引发语言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使用偏好。
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词汇选择上,口语表达中的语法规则遵循等方面。
例如,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俚语和口语习惯。
个人因素也可以导致语言变异。
个人的语言变异主要与他们的社会身份、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相关。
例如,一个双语家庭的孩子在家中和学校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环境中接受到的语言输入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社会语言变迁。
社会语言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语言使用方式的变化。
社会语言变迁通常与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这种变迁的原因包括社会地位的变化、科技进步和群体迁移等。
社会地位的变化是社会语言变迁的一个重要动因。
社会地位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的偏好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她们开始在语言使用中强调自己的权益和平等。
这种变化反映在词汇的使用和语言风格上。
语言的演变与变异语言学知识点
语言的演变与变异语言学知识点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语言会发生演变和变异。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问,它涵盖了许多知识点,例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演变与变异以及其中的语言学知识点。
一、语言的演变1.历史演变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逐渐演变。
例如,英语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特点。
这些演变可能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或社会变革引起的。
2.地理演变地理因素也对语言演变产生影响。
例如,同一语言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可能形成不同的方言,因为不同区域的人们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所差异。
这种地理演变还可能导致语言的分化,形成新的语言。
3.社会演变社会因素也会促使语言发生演变。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语言可能需要适应新的领域和需求。
例如,科技和商业的进步导致了许多新词汇的产生,这些词汇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化。
二、语言的变异1.地区变异语言的变异可以是地区性的,即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同一语言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发音、词汇和语法。
这种变异可以通过方言研究进行探索,有助于了解语言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变化。
2.社会变异语言的变异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使用同一语言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
例如,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3.个体变异每个人的语言使用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即使是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之间,也可能存在个别差异。
这种个体变异可能来源于个人的语言习惯、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等因素。
三、语言学知识点1.语音学语音学研究语言的发音特点和音位系统。
它关注语音的产生、分类和描述,例如不同语言中的声调、辅音和元音等。
2.词汇学词汇学研究词汇的形成和使用。
它研究词汇的构词法、词义学和语用学等方面,帮助我们理解词汇的演变和语义变化。
3.语法学语法学研究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规则。
语言学中的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
语言学中的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会发生变异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中的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语言变异语言变异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中出现的差异。
这种变异可能涉及发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
语言变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理和社会因素。
地理因素是造成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理障碍,不同地区的人们很难进行频繁的交流,这导致了语言在不同地区的独立演化。
例如,中国的方言就是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的典型例子。
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长期的隔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发音和词汇。
这种地理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使得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交流障碍。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等。
社会地位的不同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差异。
例如,在某些社会群体中,高地位的人可能使用更正式和规范的语言,而低地位的人则使用更随意和非正式的语言。
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也会对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和语法习惯,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能使用更规范和标准的语言。
二、语言变化语言变化是指语言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演变。
语言变化可以分为内部变化和外部变化。
内部变化是指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包括音变、词汇变化和语法变化等。
外部变化是指语言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的变化,包括语言接触和语言借用等。
内部变化是语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音变是语言内部变化的典型例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音会发生变化。
例如,英语中的长元音/i:/在中古英语时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现代英语中的/ai/。
词汇变化和语法变化也是内部变化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新的词汇会被创造出来,而旧词汇则可能逐渐淘汰。
语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英语中的主谓一致规则在中古英语时期发生了变化。
语言学学习总结之语言变异与多样性
语言学学习总结之语言变异与多样性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语言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了解语言的变异与多样性。
本文将从语言变异的原因、语言变异的类型以及语言多样性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语言变异的原因语言变异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或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语言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是导致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会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方言或口音。
2.历史因素:历史因素也是导致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导致语言的差异。
比如,英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美式英语、英式英语等不同的变体。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导致语言变异。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等都会对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比如,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或语用规范。
二、语言变异的类型语言变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音系变异:音系变异是指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在发音上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某些音素的发音有所差异,比如英语中的/r/音在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中的发音就有所不同。
2.词汇变异:词汇变异是指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在词汇使用上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比如英语中的“elevator”和“lift”就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
3.语法变异:语法变异是指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在句法结构、时态使用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在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中的使用差异。
4.语用变异:语用变异是指不同地区或社会群体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在礼貌用语、称呼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中文中的称呼方式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分析
语言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分析引言: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异。
语言变异是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出现差异的现象。
这种差异可以涉及发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语言变异的原因及其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
一、地理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地理因素是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理隔离和交流受限,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会有所差异。
例如,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使用就存在一些差异,如发音、拼写和词汇的不同。
这是因为两个地区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语言发生了变异。
二、社会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社会因素也是语言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群体的不同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例如,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就很明显。
医生、律师和教师等专业人士使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与普通人有所不同。
这种语言变异反映了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专业特色。
三、个体因素导致的语言变异个体因素也可以导致语言变异。
每个人的语言习惯和口音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个体在语言学习和使用上的差异。
例如,同一地区的人们在发音上可能存在差异,有的人发音清晰准确,而有的人发音模糊不清。
这种个体差异可以归因于个体的语言习得经验和语音器官的特点。
四、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作用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言变异可以反映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语言变异,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交流方式。
其次,语言变异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变异的现象,可以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最后,语言变异还可以为语言教学和语言规范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和了解语言变异的特点和原因,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和规范语言使用。
结论:语言变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受到地理、社会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语言变异在社会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揭示语言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以及指导语言教学和规范语言使用。
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目录分类索引
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目录分类索引为了方便老师进行论文写作索引查询,专门列出24种外语类核心学术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录,并分为:语言学与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修辞学研究书刊评介六大类。
如在录入过程中出现错误,敬请大家谅解。
1.《当代语言学》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4.《四川外语学院子学报》5.《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6.《外语教学与研究》7.《外语与外语教学》8.《山东外语教学》9.《外语教学》10.《外语研究》11.《外语学刊》12.《外国语》13.《外语电化教学》14.《外语界》15.《中国科技翻译》16.《上海翻译》17.《修辞学习》18.《语言与翻译》19.《现代外语》20.《语言教学与研究》21.《外国文学研究》22.《外国文学评论》23.《国外外语教学》24.《语言科学》一、语言学与语言研究:1.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李红兵:分布形态理论:一种新的句法形态接口理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3.吴显友:《尤利西斯》的语音修辞及其语言诗化倾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4.费建华:连用修饰成分“N+デ”的语议指向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5.朱鹏霄:存在词做谓语的日语双重主语句的成句条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6.李红:浅析日语日常用语中的文化内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7.崔卫:俄语口语句法模式化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8.蒋勇敏:俄语数量名词的功能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9.周瑞敏,诗义生成及其函数模式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0.赵建新,朝鲜词缀、词类和词尾范畴的相互渗透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郭风岚提要 本文讨论语言变异的本质、影响变异的因素及结果,认为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受非语言要素即外因和语言要素即内因的制约而导致的交际者语言使用上的差异,非语言要素和语言要素在语言变异中所处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语言变异最终会出现断裂性变异、进行中的变化、完成了的变化三种结果。
关键词 语言变异;语言要素;非语言要素;断裂性变异;进行中的变化;完成了的变化一 语言变异的本质自从20世纪中期“有序异质(o r d e r l y 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语言理论兴起以来,语言变异(v a r i a-t i o n)就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与研究单位。
本文所讨论的语言变异也是在社会语言学框架下进行的。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是一个纯而又纯的自足的同质的有序符号系统,而会因交际者、交际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充满了“有序的”变异,可以说语言变异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变异无处不在,只要人类言语交际活动存在,语言变异就会发生,所以语言变异也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重视。
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的认识更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拉波夫(W i l l i a mL a b o v)认为,语言变异就是“对同一件事物存在不同的说法”(转引自祝畹瑾1992:100)。
拉波夫的这一经典定义被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者们作了更加具体的诠释或补充,诸如:语言变异“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它是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的”(祝畹瑾1992:7);语言变异“指的是某个语言项目,在实际使用着的话语中的状况”(陈松岑1999:48),等等。
虽然描述不同,但学者们对语言变异的界定都反映了语言变异的本质特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我们认为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处于时间—空间—社群(即社会人群)三维世界中,语言变异即发生在其中,因此,可以说语言变异是言语交际活动中受异质的非语言要素即外因和同质的语言要素即内因的制约而导致的交际者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它具有如下特点:(1)语言变异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言上的差异。
言语交际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语言变异更会受到交际者的身份(性别、年龄、职业等)及其所处的社团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它与交际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存在共变关系。
从这个角度说,语言变异的主体是社群,语言变异是语言的社会性变异。
(2)语言变异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变异,变异会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各个单位中,所以语言变异的发生最终将归结于语言本身。
语言各变异成分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则的、有序的,变异过程在受到社会因素制约的同时也会受到语言自身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3)语言变异最终导致交际者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产生如下三种结果:结果一,语言变异发生在特定的群体比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中,变异在时间变化流上或呈反复断续出现,或在某社群中出现后没有继续发展便消失了,其发展方向无法预测,我们将这种变异现象称为断裂性变异。
结果二,在共时状态中发生的语言变异正在使语言事实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将持续下去并最终完成,变化方向与结果是可以预测的。
我们借用拉波夫的说法,将这种共时状态中显示出来的语言的历时发展变化轨迹称为进行中的变化(c h a n g e i n p r o g r e s s)。
结果三,语言在不同时期的共时状态中发生的变异最终引起了语言变化,并对语言系统产生了影响,我们称为完成了的变化。
完成了的变化是进行中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当然,从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说,完成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永恒的。
二 影响语言变异的因素联系社会因素揭示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任务和研究特色,语言变异理论也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能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符号系统,“所以没有一种语言,能不受社会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陈松岑1999:45)。
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因素并不是引起语言变异的惟一因素,语言变异的各种形式也不仅仅是社会因素单纯作用的结果,语言要素即语言内部要素也常常会决定语言变异的样式。
因此,如果我们把社会因素看作是引起语言变异的非语言要素的话,那么,语言要素即语言内部要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或制约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语言的变异与变化又常常会与这两个要素同时相关,也可以说是两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语言变异的产生、发展与结果是由非语言要素和语言要素两方面构成的,但两个因素在语言变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语言要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或制约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语言变异的具体存在形式———变素(v a r i a n t)的有序差异上,同时,语言要素在语言变异过程中并不一定每次都会起作用。
而非语言要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或制约则主要表现在由年龄、性别、阶层等因素形成的交际者语言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语言变异形式、变异形式的扩散以及可能引发的变化都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从语言变异理论角度说,人类的言语交际活动也是语言变异的生产活动,只要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发生语言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就一定与非语言要素相关。
以下我们通过具体事实来讨论非语言要素和语言要素在语言变异中的表现。
2.1关于非语言要素导致语言变异的非语言要素主要由性别、年龄、阶层等社会因素构成,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的重要理论基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随时随地都要使用它完成交际任务,但交际过程又不免要受到交际者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因而这些非语言要素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陈淑娟(2001)研究台湾桃源县新屋乡、观音乡大牛栏方言时发现,由于人们对大牛栏方言的负面评价,使得最能代表该区域方音特点的韵母[u i]发生了向优势音[]靠拢的变化,也即大牛栏方言韵母从[u i]音转为[]音的变化是由人们的语言态度导致的。
只要有语言变异的发生,就一定会有非语言要素的存在,而许多从语言要素中无法找到依据的变异与变化,也都能在非语言要素中得到很好的证明,犹如“语言本身没有生命,不会扩散;它的扩散完全是由人员的流动造成的,因而需要联系人民的迁徙、社会环境的改变来研究语言扩散”(徐通锵1996:220)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联系非语言要素探索语言的变异与变化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重点。
2.2关于语言要素语言系统中各子系统、各结构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构单位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相关结构单位的变化,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
语言变异归根到底是语言本身发生的变化,所以,在变异过程中有时会因内部条件的制约而导致变异形式的不同。
语言内部因素决定了变异的语言样式,我们不能无视语言要素在语言变异与变化中的作用,因为无论结合哪一种因素去解释语言的发展变化,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研究最终还是落脚到语言本身的变异过程与轨迹、变化结果与样式这一根本上。
河北宣化方言部分古影疑母开口字声母早期读[],这一特点如今依然保存在晋语大部分地区的老派方言中,郭风岚(2005)发现,影疑母开口字声母已经开始快速向前化、零声母化方向发展,其中零声母化在“2003老”(2003年调查时的老派,下同)和“2003少”(2003年调查时的新派,下同)两个年龄组中都存在一种迂回型发展模式,即影疑母开口字声母的发展不是从[]直接变为零声母,而是由[]经过前化再到零声母。
从前化到零声母的发展过程很复杂,比如“2003少”基本沿着[]※[]※[]、[]※[n]※[]或[]※[]※[n]※[]等路径变化。
那么,为什么影疑母开口字声母的零声母化没有全部直接到零声母,而是部分字要经过前化再到零声母呢?仔细观察我们发现,这一结果是由语言内部机制、语音成分相互调节、相互作用所致,迂回型发展模式主要发生在影疑母开口字主要元音是前元音的字中,如“岸爱安”,从音理上说,[]与前元音配合显然要比舌面中音[]和舌尖前音[n]费力,且发音时稍一松动,[]就有可能会向前滑落,所以为了与前元音协调,影疑母开口字声母的发音部位遂开始逐渐前移,最终导致古影疑母字的声母在共时层面上出现多种变异形式,这些变异模式显然不是由非语言因素直接造成的。
三 语言变异的结果上文我们谈到,语言变异是在时间、空间和社群中展开的,因而其变异过程也会受到三个维度的制约。
归纳现有的语言变异事实,我们将语言变异的结果概括为三类:断裂性变异、进行中的变化和完成了的变化。
3.1断裂性变异断裂性变异是指发生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语言变异,这种变异并不会直接对语言系统造成影响,经过一个时期,变异可能消失,也可能在某一特定群体中断续出现。
北京女国音现象即属于此类变异。
所谓女国音,就是北京以女性为代表的群体将舌面前音声母前移发成舌叶音或者舌尖前音的现象。
曹志耘(1987)详细描述了女国音的历史及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状况,指出:女国音现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劈柴女中的学生就有前化现象,黎锦熙、钱玄同等先生把这种发音戏称为“劈柴派”,20世纪50年代,徐世荣先生也谈到“有一部分北京人———特别是妇女,喜欢把j、q、x一律都改念z、c、s”。
曹志耘(1987)调查显示,前化现象集中发生在42岁以下的女性和部分19岁以下的男性中间,女性前化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但这种主发于北京青少年女性中的“获得了一种`娇柔美'的社会评价”的现象却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乃至基本消失,而且也未带来北京话语音系统的变化。
可见女国音是断续主发在北京青少年女性群体中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就产生了,由于是发生于特定群体中并具有特定的社会评价,使得这种前化现象历经近80年仍处于变异状态中。
3.2进行中的变化进行中的变化是指语言在共时状态中出现的差异已经导致语言事实发生变化或正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依据变化事实可以预测其发展变化的方向。
在语言变异过程中进行中的变化最为常见,其典型案例就是拉波夫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个社会语言学的经典性调查———美国纽约市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调查和24年后F o w l e r对拉波夫的调查所做的重复性调查。
拉波夫通过对纽约市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百货公司职员发/r/音情况的调查,得出了/r/发卷舌音的比率高低与发音人所属的社会层次和所处的具体交际环境等相关的若干结论,例如,处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阶层,/r/发卷舌音的比率也越高;无论属于哪一社会阶层,越是正规的场合,讲话时/r/卷舌的比率也越高。
20世纪80年代,F o w l e r对拉波夫当年所作的属于显像时间的调查重新作了重复性的真实时间的调查,调查变量、内容、方法、步骤、程序等均严格复制拉波夫当年的调查,F o w l e r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历经24年,纽约市高中低三个档次的百货公司的雇员卷舌音的使用比例增长了,而/r/音的变化仍处在进行中,这一变化何时完成尚不可知(参见徐大明等199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