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适宜性评价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c40f740b4e767f5acfceee.png)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评价研究的背景如今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地球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中国,环境问题是很迫切需要解奂的。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存在问题的,开始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多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都是比较重视的,所以现在中国也应该把解决土地建设生态化问题提上日程,否则环境的破坏会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千年大国,也是文明国家,中国一直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今,土地建设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来开发。
但是,由于现在土地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全面,所以经常会被人们遗忘。
所以,国家在针对土地建设的问题需要提出合理的规章制度,这项规章制度包含的内容毕竟是多元化的,包含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这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环境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评价研究的意义城镇在中国占了很大的比重,城镇连接着城市和农村,所以,现在城镇的土地建设是中国面临的比较大的问题,我们既要合琿地利用土地,又要保护地球环境。
3.国外评价研究的状态现在国外对于土地建设的问题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对于土地政策的落实上面,土地建设必须和政策相关联。
所以,在国外规章制度对于土地建设是很重要的。
4.国内评价研究的状态定位性评价偏多现在在中国的土地建设考量中,主要是采用相关的概率选取一部分土地进行分析,但是选择的数量不是很多,这样的测量结果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多次试验,保证测试结果更准确。
城市土地建设评价少在对于土地建设考察的例子当中,对于国家城市用地的分析研究少于城镇用地的研究,但是评判的标准是基本一样的,可是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是完全不相同的。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c6c92a4b73f242336c5fbb.png)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期
周爱国等: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3
3. 2 河西走廊地区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 体系的确定
壤 土壤软硬程度
环
土壤有效厚度
土壤温度 境
土壤 pH 值
水、盐分因子 盐分因子 空间因子 温度、空间和水因子 温度、盐分和水分因子 盐分因子
土壤污染程度
盐分和辐射因子
土壤侵蚀程度
盐分和空间因子
大气降水量及盐分 水分与盐分
水 地表水水量及盐分 温度、水分与盐分
土壤水含量 环 地下水水位
摘 要: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 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 方法, 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 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探讨了有待研究的评价 标准、现状评价与预测评价、评价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 地质环境评价; 生态适宜性; 指标体系; 生态因子; 河西走廊 中图分类号: X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7849 (2001) 0220071204
主, 其次有河湖、沼泽及河谷平原。 其分布是由东南 向西北从洪积扇到洪积平原到冲积扇, 再到河积三 角洲。 由于气候条件严酷, 研究区内土壤的盐化、沙 化和风蚀十分严重, 有机质成分含量极低, 土质极为 贫瘠。
区域内的地表水体主要有石羊河、黑河和疏勒 河三大内陆河。 地下水主要是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 水。受地形控制, 由南向北水位埋深由深变浅, 从 30 m 渐变到 3 m 左右, 一些地区甚至小于 1 m ; 地下水 矿化度增大, 由小于 0. 5 g L 变化到数十 g L。
生态适宜性评价
![生态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742820ab7360b4c2e3f64c9.png)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黄丽华王亚男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一、前言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
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
4景观生态评价:适宜性与相容度
![4景观生态评价:适宜性与相容度](https://img.taocdn.com/s3/m/3f78ec3483c4bb4cf7ecd1db.png)
三个时代的三大理论与模式
• 20世纪90年代末Philip.H.Lewis的区域规划过 程的演进理论 区域规划过程演进理论(Evolving regional design process)(Philip.H.Lewis,1998)是 将区域作为自然过程、人文过程高度有机融合 的整体,同时这个整体与区域河川流域具有高 度有机复合关系,所有的景观空间和景观资源 展布都镶嵌在河流生态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之 上,并沿生态廊道集中展开。在廊道演进过程 的指导下,区域规划过程的演进理论以维斯康 星州为案例,以流域廊道为框架,进行州级尺 度的游憩景观生态研究与景观生态评价。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从国内外的研究发展来看,游憩景观生态评价起步较早, 但研究并不完善。相关的主要成果集中在景观资源的适宜 性评价(IAN L.Mcharg,1969)、景观干扰与协调 (Simonds,1978)、旅游开发对植物的影响(李贞等, 1998)、旅游开发对社会的影响(Dai Fan、保继刚, 1996)、旅游对环境的影响(Wall,1977、王资荣, 1988、周进步,1990)、游客出游行为研究(吴必虎, 1994)、旅游空间行为研究(陆林,1996)、游憩生态 学研究(David.N.Cole,1990)、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郑光磊,1982)、自然保护区生态设计 (Farina,1998、王军,1999)、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俞孔坚,1994)、景观相容度评价(王云才, 2003)、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牛亚非,1999、钟林生, 2003)、乡村景观评价(王云才,2001、2002、 2003)、流域景观评价与规划(Lewis,1998)等研究领 域。
旷奥度
自然度 人地 作用 关系 特征 景观 潜在 利用 方式 敏感度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07a75d055270722182ef742.png)
基于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摘要:生态适宜性评价需考虑众多影响因素,以GIS为研究工具,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弥补传统景观规划中在此方面能力不足的弱点。
相比等权叠加法,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权重,能够弱化权重赋值过于主观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提出以GIS为应用平台,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因子权重的方法,以评价场地生态适宜性。
关键词:生态适宜性评价GIS 层次分析法1.引言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超过其所能承受的平衡限度,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
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努力寻求两者的协调发展。
景观生态规划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在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及建议[1]。
2.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在生态调研的基础上,寻求最佳可行的土地有效合理利用方案,根据研究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提供合理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策略[2]。
生态适宜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McHarg教授提出,将其定义为“由土地具有的水文、地理、地形、地址、生物、人文等特征所决定的,对特定、持续性用途的股友适宜性程度”[3],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林业局等组织和机构也作出不同的定义。
其内容主要是为最大程度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对研究区域内的场地进行适宜程度等级评价,并指出适宜用于人为开发利用区域范围和面积。
生态适宜性评价主要应用于以下几大类型:①城乡建设用地评价;②自然保护区选址及评价;③项目选址确定及环境影响评价;④旅游区评价;⑤景观规划。
通过建立生态适宜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研究区域分为最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和禁止开发等若干用地等级,并对不同级别提出相应的开发程度要求。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e831529dd36a32d73758140.png)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摘要】: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工生态系统。
目前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协调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的关系;探讨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本文试从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的实际工程,探讨目前城市生态规划的具体方法并提出自己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abstract: the city is a people-oriented artificial ecosystem. this artificial ecosystem, how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ecology; explore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urgent task before us.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pecific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their own understanding.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methods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1.研究背景生态、可持续是目前见诸于各大媒体、报纸、书籍以及人们口头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第四章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详解
![第四章生态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17712f0336c1eb91a375db2.png)
三、生态适宜性分析指标体系的 确定
很不适宜、不适宜、基本适宜、适宜、很适宜5级。也可分为很适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宜、基本适宜3级。
•很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很弱,自动恢复很难, 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很高;
•不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弱,自动恢复难,使用土 地的环境补偿费用多;
•基本适宜:指对环境破坏或干扰的调控能力中等,自动恢复能力中 等,使用土地的环境补偿费用中等;
六、生态评价的一般方法
• 图形叠置法 • 生态机理分析法 • 类比法 • 列表清单法 • 综合指标法 • 景观生态学方法 • 系统分析法 • 生产力评价法 • 数学模型评价法
第二节 生态适宜性分析
• 生态适宜性分析(Ecological Suitability)——是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区域发展的目标来分析区 域的资源与环境条件,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生态 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素,并与区 域现状资源环境进行匹配分析,划分适宜性等级 的过程。
五、生态适宜性析方法
1. 形态法:形态法是最早使用的适宜性分析方法,主 要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2. 地图叠加法:地图叠加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运用于 规划之中,但将其用于生态规划,并发展成为一种较为 完善的适宜性分析方法当推McHarg(麦克哈格),故也 称之为McHarg适宜性分析方法。
3.因子加权平均法:因子加权的基本原理与地图叠加法 相似,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叠加法中等权相加的 缺点,以及地图叠加法中烦琐的照相制图过程,同时, 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
背景或本底值
以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和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植被覆盖 率、水土流失本底值、生物生产量、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生态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9a9e2cf08a1284ac8504383.png)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制定生态规划 方案的基础。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重要 手段之一。麦克哈格“千层饼”模 式是生态规划的经典方法之一。麦 克哈格在其生态规划方法中,基于 生态适宜性分析,提出了生态适宜 性分析的七个步骤 (见图4-1)。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范围和目标
2、地图叠加法
优点:是一种形象直 观,可将社会、自然 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 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的一种土地利用生态 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五、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2、地图叠加法
缺陷:叠加法实质上是等权相加方法, 而实际上各个因素的作用是不相等的。 而且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 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叠加的方法 相当烦琐,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 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但地图叠 加法仍是生态规划中应用最广泛的方 法之一。
三、生态因子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2、指标体系的确定: 可针对各类发展用地自身的要 求,制定该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体系 标准,从而分析对该类用地适宜的 用地模式; 也可针对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 态适宜模式。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 生态发展模式。
刘贵利 (2000)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以城市用地适 宜性评价为目标,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图层。
三、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方法
表4-6 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的分级
分级 R值 土壤质地 地形起伏度 (米) 植被 分级赋值(C) 不敏感 <25 石砾、沙 轻度敏感 25-100 粗砂土、细砂 土、粘土 20-50 阔叶林、针叶 林、草甸、灌 丛和萌生矮林 3 中度敏感 100-400 面砂土、壤土 高度敏感 400-600 砂壤土、粉 粘土、壤粘 土 101-300 荒漠、一年 一熟粮作 7 极敏感 >600 砂粉土、 粉土 >300 无植被 9
基于GIS山地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
![基于GIS山地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fb0f3cf111f18583d05a48.png)
基于GIS的山地城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浅析摘要:山地城市土地资源贫瘠,生态环境敏感,在城市建设中所受的限制比平原城市更多。
为合理开发土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湖北通山县为例,在gis技术平台上对其城市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发展方向建议及土地利用对策,藉以对山地城市发展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生态适宜性;gis;我国山地占了全国陆地面积的2/3以上,山区是复杂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对维护城市整体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山地城市土地资源消耗的加大,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山地城市经济发展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维育、城市的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突出矛盾。
为了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城市规划中需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实现山地城市持续协调发展。
研究区域概况通山县地处鄂东南山区腹地,县域南北部大都为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林地多,耕地少;中部多为低山、丘陵;中西部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东部则地势低洼,水域广布。
全县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平畈占17.2%,丘陵占65.2%,低山占13.5%,中高山占4.1%,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利用格局。
本次研究区域主要是通山县城区。
通山县城区位于县域中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十分有限,在过去二十年中,通城城区形态基本沿山脊带状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但是受到地形因素限制,城市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
生态适宜性评价流程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从优先考虑生态的角度去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方法。
它是将一组变量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后形成的新的评价等级。
本文主要是利用arcgis9.2 为操作平台,在对现状进行调查后,选取在山地城市建设中对城市建设用地和环境有一点影响的城市生态因子,绘制单因子图;通过特德尔菲法确定各个单因子的生态敏感度的评价值,一般分5级,用9、7、5、3、1代表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分值越高,生态敏感性越强,就越不适宜做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成对比较法计算各因子权重值;在arcgis中利用加权叠加法进行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等级计算,得出生态适宜性评价图;对评价结果进行适宜性分析,划分适宜性等级,并进一步根据建设适宜性等级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区”,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建立山地城市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模型。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5db43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d.png)
制定具体的规划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调整、植被恢复、水资源保护、生态廊道建设等, 以实现规划目标。
05
CHAPTER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对于合理 规划城市空间、保护生态环境 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
意义。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存在差异,合理配置土 地利用类型是实现景观生态适
确定分析的目的和需求,如土地利用规划、 资源开发等。
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包括地理信息、环境质 量、社会经济状况等。
现状分析
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源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
确定评价因子
根据分析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因子,如土壤质量 、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
适宜性评价
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区域的适宜程度进 行评估。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总结词
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遥感与GIS技术、模型模拟 和野外实验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揭示生态系统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详细描述
遥感与GIS技术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用于获取和处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模型模拟是研究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 有助于理解复杂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野外实验则通 过对特定生态系统的干预和观测,揭示生态过程和机 制。此外,景观生态学还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 地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等。
生态图法
根据地图和相关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 条件,确定不同区域的适宜程度。
生态敏感性分析法
通过评估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确定不同 区域的适宜程度。
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 制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并评估其适宜程度。
基于MSPA和MCR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韶关市始兴县为例
![基于MSPA和MCR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韶关市始兴县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870222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3.png)
System ; Evaluation of land ecological suitability
收稿日期:2021-04-19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高原学科项目(712018010) o 第一作者简介:莫惠萍(1997—),女,湖南麻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陆东芳(1977—),女,福建仙游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及植物修复。
—20 —
------ A Case Study of Shixing County, Shaoguan City
MO Hui-ping, LIN Mei-ling, HU Xin-yu, HUANG Yu-bin, LU Dong-fang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基于MSPA和MCR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以韶关市始兴县为例
莫惠萍林美玲胡欣雨黄宇斌陆东芳 **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成为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
分析选定生态源地,以生态需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两种用地扩张类型作为目标层,选定地形、水域、植被覆盖、土地利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land ecological suita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_王介勇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_王介勇](https://img.taocdn.com/s3/m/97edd35ce45c3b3567ec8b9d.png)
29 2
山 地 学 报
25卷
图 1 主要评价因子生态适宜性分析 Fig.1 Theecologicalsuitabilityanalysisofmainsinglefactor
制用作工业用地 , 并假定已建成的居民点 、交通 、水
利设施及独立工矿等建设用地将来不再向工业用地
转化 , 即已有建设用地不再适宜用作新的工业用地 。
1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海南岛是海南省域的主体部分 , 由山地 、丘陵 、
台地 、平原等组成的环形圈层状区域自然结构 , 山地 多平地少 , 山地面积占 72%。 在经济区位上 , 海南 省地处香港 、澳门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区为核心 的华南经济圈内 , 又是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的南端 , 华 南 、西南大陆与南海周边关键的结合处 , 靠近世界环 球航线 , 有利于借助发达地区经济辐射 。 随着经济 全球化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完善 , 海南省的区位 优势和地缘优势更加凸现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 济特区 , 自 1988年建省以来 GDP平均增长速度为
0~ 5 >20 普通耕地 >0.441 >200 >15 >300
注 :I1 表示海拔 (m), I2 表示坡度 , I3 表 示距旅游与自然保护地距离 (km), I4 表示土地利用 与覆被状况 ;I5 交通便 捷程度 , I6 土地利用效率 (万元 / hm2), I7 土地开发程度 (%), I8 人口密度 (人 / km2)。
因子分级 0
200 ~ 400 10 ~ 15 5 ~ 10 林地
0.265 ~ 0.353 50 ~ 100 5 ~ 10 100 ~ 200
1 100 ~ 200
5 ~ 10 10 ~ 20 园地 、草地 0.353 ~ 0.441 100 ~ 200 10 ~ 15 200 ~ 300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公示稿).pdf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公示稿).pdf](https://img.taocdn.com/s3/m/244c0180a98271fe900ef92a.png)
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和地区统计资料及旅游景区相关规划。
5.2.2 能源资源
5.2.2.1 海洋能源
此处可利用的海洋能主要考虑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和潮流能。利用替代价值法,采用海洋能源理 论发电量(Twh)量化海洋能源的实物量。
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和地区海洋和能源相关统计资料。
5.2.2.2 矿产资源
I
DB33/T XXXX —2021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指标、指标计算、指标分级、权重、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精度不小于1 km×1 km的栅格单元为评价单元对浙江省所辖海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 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பைடு நூலகம்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1
DB33/T XXXX—2021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一级指标
海洋生 态环境 适宜性
生境结构 生境功能
海洋生 态适宜
性
海洋自 然资源 适宜性
空间资源 能源资源
海洋社 会经济 适宜性
社会经济 条件
海域利用 现状
二级指标 群落结构 环境质量 自然岸线完整性 海洋灾害风险分布 重要保护价值 景观类型 生产供给 深水岸线资源 滩涂资源 景观文化资源 海洋能源 矿产资源 海洋经济 沿海人口状况 区位条件 海域利用程度 围填海开发
ICS 01.040.07 CCS A 45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33/T XXXX—XXXX
海洋生态适宜性 评价标准 指南
![海洋生态适宜性 评价标准 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905196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4.png)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指南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旨在评估特定海域的生态环境对于特定活动或工程的适宜程度。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eb92d0aaef8941ea66e05b7.png)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林业工程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1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1.1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生?B适宜度评价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土地生态要求为原则,可以了解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生态优化的原则,从而能够明确林地的开发是否能够达到林业产业和林业工程建设的目的。
1.2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关于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的方法主要有3 种,地图叠置法。
这是一种比较形象直观的方法,可以将各种因素重叠起来,例如社会、环境等因素都可以当做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因素,但是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当新增了其他分析因子之后分析过程会变得十分复杂;因子加权评分法。
与地图叠置法比较类似,但没有地图重叠法那么繁琐,不需要照相制图,避免了对阴影进行辨别的困难,这种方法从数学分析的角度来讲,也需要各种因子之间保持独立,一旦增加了新的分析因子,则各种因素之间很容易产生干扰和影响;生态因子组合法。
这种方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前者指的是利用一组合因子去判断适宜的等级和程度,然后再对这些因子进行独立分析,得出更加精确的结果。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
2 林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2.1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2.1.1 林种结构根据该案例调查分析,阔叶林面积大约有14094.02hm2,占林地总面积的大约15%,主要的树种有桉树、刺槐、杜仲、枫杨、核桃等。
针叶林面积大约有71172.41hm2,占林地总面积大约78%,主要树种为柏木、藏柏、柳杉等,在县内的各个乡镇都有分布。
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大约有5626.6hm2,占林地面积的6% 左右,在县内的各个乡镇都有分布,由此可见,境内针叶林面积最多,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面积最少,而且3 种树种的结构不太合理,对森林生态平衡的保持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适当增加混交林的面积,优化树种结构,并且不断改善林地质量。
生态适宜性降水量评价指标
![生态适宜性降水量评价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e85c62a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b.png)
生态适宜性降水量评价指标
作物一地理生态适宜性以下简称“生态适宜性”)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适生态因子需求与该地域种植生产中实际可提供的生态条件相互吻合的程度。
作物是一个生态经济概念,是生物的自然属性和生产的经济属性的统一。
水量:用降水量来衡量,年平均降水量越多,水分越充足,作物生长越好,生产力越高,其适宜性越好;但当年降水量低于700m时,不利于作物生长,则为不适宜。
根据生态适宜性定义,指标休系应能包括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体现生态因子方面作物需求与地域提供可能之间的吻合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园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实例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例黄丽华王亚男摘要本文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工业园区内部用地布局合理性评价中采用生态适宜度法进行评价,在详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自然、社会、环境三方面评价因子,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将工业园区规划用地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据此提出调整建议,为工业园区用地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用地布局一、前言近年来随区域开发活动迅速发展,工业园区作为规范区域开发活动,促进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
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特点具有较大差异,若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照搬相同的规划建设模式和强度,忽略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过度开发,将导致开发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带来较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因此,通过对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优化园区规划的用地布局,避免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方法(一)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目前生态适宜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有地图叠置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
1.地图叠置法:是一种形象直观,可以将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适宜性的分析方法。
缺点是当分析因子增加后,用不同深浅颜色表示适宜等级并进行重叠的方法相当繁琐,并且很难辨别综合图上不同深浅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
2.因子加权评分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的基本原理与地图重叠法的原理相似。
它克服了地图重叠法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该方法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
但是不论是地图重叠法还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角度上讲,要求各个因子应该是独立的,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联泵、相互影响的。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专家们又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称为“生态因子组合法”。
3.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
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
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
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
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一步。
三、生态适宜度评价在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的应用本次研究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利用GIS支持下的叠图法进行环境影n向识别,确定评价指标,采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对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生态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
(一)新疆石河子北工业周区基本概况新疆石河子市北工业园区地处新疆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新疆石河子市东北部。
目前园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田、果园、其他用地等。
园区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园区外的石河子市、北泉镇、清泉集等环境敏感点,园区内的石河子山丹湖机场和红柳森林保护公园等环境敏感点(见图1)o根据《石河子市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北工业园区为石河子市高载能化工产业工业区,园区内拟进驻的一、二类产业为轻工和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棉纺、建材、农业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三类产业重点发展氯碱化工、煤化工和配套产业。
圈1 石河子北工业园区遥感影像图及环境敏癌点分布囤(二)研究区生态适宜度评价1.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生态适宜度分析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
由于总体规划只将北工业园区的用地大致划分为一、二、三类工业用地,未对仓储用地、公共谩施用地、绿化用地作具体布局,同时不安排居住用地。
在此仅对工业用地生态适宜度进行研究。
本次研究在全面深入了解工业固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园区的性质与功能,兼顾到项目实施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系统考虑,在征询多位环境专家及对罗列的环境、社会、经济等多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工业园区特点,构建起适合于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l。
2.评价指标量化分级评价指标的量化和分级,是确保评价结果准确的关键技术。
本次研究在充分考虑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的前提下,将各评价指标的适宜度分为3级,分别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见表1),,同时为保汪评价的合理性,采用极大值正规化法,.对表l评价标准值进行同一化,考虑数据的统汁学特性,制定如下无量纲评价标准(见表2)。
表l 北工业园区生态适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注:表中特殊用地指园区中的森林公园或飞机场,按国家法律规定有特殊管理要求的甩地。
环境敏感目标指园区周边较大的人群聚居区及园区内的森林公园等大气环境敏感且标。
表2工业用地适宜度无量纲评价标准注:表中特殊用地指园区中的森林公园或飞机场,按国家法律规定有特殊管理要求的用地。
环境敏感目标指园区周边较大的人群聚居区及园区内的森林公园等环境敏感目标。
区外主要交通干道指园区外的石莫公路、乌伊公路等高等级公路。
·3.不适宜临界条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评价因子均是相互独立的,某些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对工业用地的适宜度为零,如政府、学校、自然保护区等不管其他条件(如土地利用熵、基础设施)如何,均不适宜作为工业用地,但在GIS支持下进行图形空间叠置时,若其他评价指标(如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土地利用程度较大)均适宜,可能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为适宜或较适宜,为避免出现这样的结论,在评价时规定,某评价因子一旦满足以下任一临界条件:即用地位于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环境特别敏感,或常年主导的下风向为人群聚居区,则无论其余评价因子的适宜度如何,均视为工业用地不适宜区。
4.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l:10000的工作底图上,按500m×500m划分方格,评价区范围包括整个开发区及周围地区,面积约80 krr12.采用GIS的3D模型分析、掩膜分析、缓冲分析。
叠加权重模型分析、插值分析等多种空间法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结合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首先计算各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值,然后根据评价模型将各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值逐个方格叠加,根据综合评价标准,利用专题图绘制功能将工业园区工业用地分成适宜、较适宜、不适宜3个等级。
其中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如下:一 5.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与调整建议(1)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图(图2)统计结果见表3。
表3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分级统计裹┏━━━━━━━━━━━━┳━━━━━━━━━┳━━━━━━━━━━━┓┃生态适宜度评价等级┃所占面积/km2 ┃所占比例/% .┃┣━━━━━━━━━━━━╋━━━━━━━━━╋━━━━━━━━━━━┫┃工业区适宜用地┃19 ┃62 ┃┣━━━━━━━━━━━━╋━━━━━━━━━╋━━━━━━━━━━━┫┃工业区较适宜用地┃9 ┃29 ┃┣━━━━━━━━━━━━╋━━━━━━━━━╋━━━━━━━━━━━┫┃工业区不适宜用地┃ 3.2 ┃9 ┃┗━━━━━━━━━━━━┻━━━━━━━━━┻━━━━━━━━━━━┛图2北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图从评价结果可知,规划的工业用地总体布局方案较为合理,适宜作为工业用地的评价单元占62%,较适宜作为工业用地的评价单元占29%.不适宜的占9%。
不适宜区主要位于环境敏感区红柳森林公园分布区及与69233部队等环境敏感点距离的区域。
较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区域内环境敏感点红柳森林公园周边区域,及目前居住人口较多,居民撤迁补偿工作量较大的区域。
(2)调整建议根据评价结果建议位于红柳森林公用的工业用地不适宜区调整为生态绿地用地,在森林公园外围建宽度不小于lOOm的防护林带。
红柳森林公园周边较适宜区在工业布局时,企业厂界与红柳森林公园边界距离不小于500m,森林公园的南侧边界建宽度不小于lOOm的防护林带。
目前居住人口较多的较适宜区,建议作为园区远期发展的预留工业用地,居民搬迁可分批分期进行,减轻搬迁补偿工作对园区建设进程的影响。
四、结论本文在构建合理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园区建设特点进行生态适宜度分析,并将CIS技术引入生态适宜度评价模型,就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分析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石河子北工业冈区的应用结果表明,生态适宜度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彼此间的环境功能影响,找出工业园区发展的特点和限制因子,提出石河子北工业园区土地合理利用的调整建议,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协调。
由于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用于工业园区可供遵循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利用生态因子的信息(文字或图)相对匮乏,致使分析评价的因素不够全面,给单因子选择及评价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局限性,在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t需要进行地理、农林、生态、统计等学科的综合分析,并借助GIS技术的强大功能,使评估工作更加合理和完善,这也是今后工业园区生态适宜度评价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1】朱坦,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规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陈棠顾,等.深圳特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杜,1998.[3]郑爱榕,陈慈美,王宪.厦门地区主要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J】,台湾海峡,1997.16(4).[4]郑爱榕,蔡阿根,陈慈美,等.市域环境区划和用地生态适宦度分析方法【J】,台湾海峡,2000,19(4):435 - 438.[5】张红旗.GIS支持的县级区域柑艟上地适宜性综合评价[J].资源科学.1998,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