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2)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5.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7.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8.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 耐力素质: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10. 遗传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一般采用百分率表示。

二、填空题1. 竞技体育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组成。

2.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有(竞技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3. 运动训练学的的主要学科特征是(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4. 运动训练可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5. 竞技能力的遗传一般规律是(连续性)、(相关性)和(阶段性)。

6. 运动员选材可分(自然选材阶段)、(经验选材阶段)和(科学选材阶段)。

7.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

运动训练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运动训练学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体育分类: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四)、竞技体育的成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2、心理学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认识到了竞技体育对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五)、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六)、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七)、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转向竞技的过程之中。

(八)、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

(九)、体能的影响因素:身体形态:指机体外部(身高、臂长、腿长、肩宽……)内部(肌肉形状,横断面积)身体机能: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十)、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十一)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十二)、力量训练要注意的因素: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神经系统1注意不同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掌握儿少发育趋势,科学的安排力量训练;不能进行大强度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立性练习,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不宜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练习(十三)、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运动智能、(十四)、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2、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3、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实现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时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5、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的训练原则(十五)、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十六)、运动技术的构成:动作要素: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技术结构:动作基本结构、技术组合(十七)、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协调能力2、客体因素: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十八)战术观念:是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的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十九)竞技战术的构成: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二十)战术的分类:1、按战术的表现特点: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2、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3、按战术的攻防性质: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4、按战术的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二十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战术任务和具体目标、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确定战术原则、己方的战术行动、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应变措施、适应竞赛环境的措施、赛前战术训练的安排、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二十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竞赛规则、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战术意识:这一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由战术信息选择与战术行为决策两个部分组成(二十三)、运动员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2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2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加油哦!!!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5、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出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6、动作节奏: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

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的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要素。

7、竞技需要: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

选择、填空、判断1、体育竞技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动因是多元的,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心理学因素,三是社会学因素。

2、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部分组成。

3、心理素质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

4、全运会和奥运会每隔4 年举行一次。

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竞技体育的目的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7、动作要素有7 个: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

8、运动选材应考虑的因素:专项的运动能力、身体机能、各个运动项目特点。

9、运动竞赛是在裁判的组织下进行的个人与运动队之间的较量。

10、运动训练原则的具体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概念题1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运动训练周期:以重要比赛次数为依据,将比赛划分为周期,按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消失将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

7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简答题(概念、基本内容)1竞技体育4个要素1)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2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之间的异同①与运动能力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是指,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2.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是指,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3.运动员的运动战术:运动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未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运动员的心理能力: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是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5.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6.分解训练法:分解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7.持续训练法: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训练的方法。

8.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竞技参赛和竞技体育管理4个部分组成。

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以人为本,加强医务监督做好目标监控,信息反馈,及时调节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决定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因素: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运动技术的构成-动作要素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等运动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直观法和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和表象法、减难法与加难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项目制胜规律深刻领会战术意识培养的核心作用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运动能力处理好和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重视战术组合加强战术创新研究目标设置技能:表现的目标与结果的目标挑战性的目标与轻而易举的目标现实的目标和非现实的目标具体的目标与笼统的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个体目标与全队的目标运动训练负荷的结构与类型,负荷量、负荷强度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训练负荷包含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维度,负荷量是指练习的时间、次数、组数、重量,负荷强度是指训练达到的高度、远度、难度、练习的密度、准确度、节奏等。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填空:1.竞技体育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2.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3.体能的构成: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

4.体能的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补充题:1.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2.训练课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类。

3.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实战法)。

4.补充能量基本上可有三个途径:(磷酸肌酸系统)、(乳酸系统)和(氧化系统)。

5.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由(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三个时期构成。

6.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

7.体能构成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

8.训练课的基本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9.训练课可划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课)、(调整训练课)四种类型。

10.训练效果主要是由(训练方法)、(训练中的运动负荷)两个因素决定的。

11.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有竞技需要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区别对待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

12.竞技状态有(获得)、(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 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复习资料

《 运动训练学 》—期末考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期末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完整训练法:3、灵敏素质:4、耐力素质:5、重复训练法:6、力量素质:7、速度素质:8、战术意识:9、持续训练法:10、间歇训练法:二、填空题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是:()、()和()。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有:()、()、()、()、()、()。

3、速度素质包括()、()和()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4、训练课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准备活动和()准备活动两类。

5、耐力素质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可分为:()、()。

6、技术结构包括()和()两层含义。

7、战术按表现特点可分为()、()。

三、单项选择题1、篮球、足球属于()项目。

A、耐力性; B 、对抗性; C、周期性; D、速度性。

2、训练适应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情况、心理状态等,其中(C)起着决定作用。

A、负荷和身体;B、负荷和心理;C、负荷和恢复;D、身体和心理3、间歇训练法每次(组)练习之间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心率来表示,可在心率恢复到()是进行下一次(组)训练。

A、110次/分之下;B、120次/分之下;C、130次/之下;D、140/次之下。

4、协调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时,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

A、方法;B、手段;C、本领;D、途径。

5、篮球、足球过人的动作属于()速度。

A、反应;B、动作;C、位移;D、灵敏。

6、在提高条件(难度)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是战术训练()之一。

A、任务;B、方法;C、类型;D、要求。

7、男孩子力量增长最快的年龄阶段是()岁。

A、7-10;B、11-13;C、14-17;D、18-21。

8、发展战术能力是全过程多年训练阶段中的()阶段。

A、基础训练;B、最佳竞技;C、专项提高;D、竞技保持。

9、发展绝对速度的主要训练手段是()。

A、300米计时跑;B、150米计时跑C、200米计时跑;D、60米计时跑。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笔记和课后习题解析) 【圣才出品】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笔记和课后习题解析) 【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训练学导言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表1-1竞技体育2.运动训练表1-2运动训练3.运动训练学表1-3运动训练学考点二: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理论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2.项群训练理论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是指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1)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①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表1-4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②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表1-5按动作结构对运动项目的分类③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表1-6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的分类(2)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表1-7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3.专项训练理论表1-8专项训练理论考点三: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表1-9运动成绩(2)竞技能力①释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构成因素及其表现表1-10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及其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③结构模型表1-11竞技能力结构模型2.运动训练方法(1)释义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多维分类体系表1-12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3)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①系统控制性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总 复 习

运动训练学总 复 习

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2、适宜的运动负荷原则3、超量恢复原理:4、体能:5、训练原则:6、多年训练计划:7、运动训练方法:8、训练的大周期:9、力量素质:10、竞技能力:11、竞技水平:12、运动训练:13、运动训练手段:14、重复训练法:15、间歇训练法:16、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7、变换训练法:18、比赛训练法:19、法特莱克训练法:20、速度素质:21、最大力量:22、快速力量:23、爆发力:24、分解训练法,25、完整训练法:26、循环训练法:二、填空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2、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

3、最终目的:。

4、竞技体育的基本构件:、、、,主要的是;5、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

其中体能包括、、三个方面。

6、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诊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7、分解训练法主要有:、、、、。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9、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10、动力特征:、、3要素。

11、动作构成:、、、、、、7要素。

12、动作过程:、、3阶段。

13、比赛训练法包括有:训练法、比赛法、比赛法、比赛训练法14、法特莱克训练法在身体训练中的运用目的是:以发展系统为主,适当发展与系统混合供能能力。

15、完整训练法在技战术训练运用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或的完整结构和的内在联系。

16、顺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及作用:便于建立和的完整概念,形成良好的和。

17、逆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与作用: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的技术或战术的训练,如、、等动作。

18、负荷变换训练法有4种搭配方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

19、构成体能的3因素是:、、。

20.负荷量:可通过、、、等反应出来。

负荷强度:可通过、、、表现出来。

21.重复训练法的类型:、、重复训练方法。

22.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1) 2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1) 2

运动训练学1.第一章2.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激烈的竞争性(2)广泛的社会性(3)高度的公平性(4)独特的欣赏性(5)巨大的功利性(6)无止境的追求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与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展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4、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它的主要特征有: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

第二章1、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有: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三个方面。

2、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成绩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三个因素。

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各种练习施加于运动员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训练刺激。

常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5、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运动员做一个练习,有时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有时则吧=把一个练习分成若干段,每两段练习之间加上一定时间的间歇,经过若干段的操作,最后完成一项内容的练习。

前者即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的训练方法叫做持续训练法,如10公里越野跑、45分钟的足球赛、连续100次垫接扣来的排球等;后者即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则为间歇训练法或重复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2)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2)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2)一卷一. 填空题1.竞技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按照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练负荷的基本单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教材是___________年由过家兴主持编写的。

5.以有氧氧化供能负荷为主的运动,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恢复时间一般需要________小时。

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

2.简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3.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4.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5.简述如何有效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6.简述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

7.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应用题结合某一运动项目中的某个技术动作学习,请设计一份该技术动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一卷答案一. 填空题1.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及比赛发挥、对手竞技能力及比赛发挥、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2.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3.负荷强度、负荷量4.19835.24-48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运动训练的极限性;(7)高度注重训练后的恢复;(8)训练的个人针对性;(9)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2.简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含义: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doc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doc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妃竞技体育的重要纟II成部分,足为提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竞技体竹是体竹的熏要组成部分,是以体竹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缋,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裾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S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周期性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拟则运动训练方法:足运动训练活动屮,提品竞技运动水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屮,以提W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刈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AI时的1川歇时1川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S 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负荷量: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fi,足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而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側。

训练密度:指单位时间内运动员承受刺激的频率。

训练效來:指4:训练课后恢复期中所产生的身体机能与消耗物质的超苗:补偿现象。

竞技状态:在屮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卜‘,体力、技术、夂体素质、心理能力方而达到较高水平,并.R.平衡、协调、稳定,冇机活动达到完善程度,在比赛中表现出优异成绩。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陈作竞技水平。

模:成训结法:是一种按具有M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祚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孕控制的方法。

状态诊断:生物适应:基础知识:※竞技体育包含的有机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基木特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2020年8月整理).pdf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2020年8月整理).pdf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运动训练学复习题

运动训练学复习题

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狭义):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的竞技的过程之中。

5、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横特征及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6、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7、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8、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8、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9、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0、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12、体能:1)、是以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学 部分 考试资料 (高教版,可参考一下)

运动训练学 部分 考试资料 (高教版,可参考一下)

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训练适应: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外部加于人体的负荷能引起人体功能的改变,使之更好的承受外加的负荷,这就是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这一现象称为训练适应。

4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6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

7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和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8项群:是指具有共同特点的同一类项目群组的总称,9项群训练理论;指研究同一项群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与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的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2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比赛安排规律系统的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原则。

13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是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人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作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1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答案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答案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答案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异成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运动。

2.竞技需要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3、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4、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5、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

6、致胜规律:所谓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有优异运动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7、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答: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答: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答: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4、体能训练的意义。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运动训练学的总复习资料:
1. 运动生理学:包括生理学基本概念、能量代谢、运动生理变化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
统在运动中的作用和适应。

2. 运动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基本概念、运动心理状态、运动动机、
自我效能、焦虑和压力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心理
素质、心理调节和心理干预。

3. 运动解剖学:包括人体解剖学、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关键肌群、运动技术和运动损伤
防护。

4. 运动训练方法学:包括运动训练基本原理、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
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训练目标、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

5. 运动营养学:包括营养学基本概念、运动营养需求、饮食原则等
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的摄取。

6. 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和力矩、运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员的姿势和动作技术。

7. 运动康复学: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8. 运动管理学:包括运动组织与管理、运动政策与法规、运动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复习运动组织的结构、管理和运营。

以上仅是运动训练学的一部分内容,复习资料还需根据具体课程和课本内容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的资料进行复习。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d文档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d文档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

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

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卷一. 填空题1.竞技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按照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练负荷的基本单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教材是___________年由过家兴主持编写的。

5.以有氧氧化供能负荷为主的运动,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恢复时间一般需要________小时。

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

2.简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3.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4.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5.简述如何有效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6.简述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

7.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应用题结合某一运动项目中的某个技术动作学习,请设计一份该技术动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一卷答案一. 填空题1.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及比赛发挥、对手竞技能力及比赛发挥、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2.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3.负荷强度、负荷量4.19835.24-48二.简答题1.简述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特征。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6)运动训练的极限性;(7)高度注重训练后的恢复;(8)训练的个人针对性;(9)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2.简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含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含义: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机体在过渡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训练学要点: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科学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3.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1)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相结合。

(2)合理安排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

(3)训练比重应以任、因时而异。

(4)训练内容主要是运动素质训练。

(5)训练过程中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4.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6)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7)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8)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9)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工作5.简述如何有效进行柔韧素质训练。

柔韧素质是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训练柔韧素质要把握好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柔韧素质训练要主要静力性训练、动力性训练、被动性训练、PNF拉伸训练等多种训练相结合;同时柔韧性训练要和专项运动相结合、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经常保持、动力与静力结合、注重身体发育敏感期训练。

6.简述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

训练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课的结构组成、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训练负荷大小、训练计划的制订、训练后的恢复。

7.简述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把握项目制胜规律;培养战术意识;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重视战术组合;加强战术创新研究。

三.应用题结合某一运动项目中的某个技术动作学习,请设计一份该技术动作学习的具体方案。

举出具体运动项目;能具体列出针对该项目哪项技术学习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学习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项技术特征,设计出掌握该项技术的方法、手段、组织实施,最终使学习者顺利掌握到该项技术。

二卷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3.力量素质4.程序训练法5.竞技制胜规律二、填空题1.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2.起始状态诊断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内容。

3.训练课的基本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基本类型。

6.按照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将力量素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氧耐力运动的供能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8. 运动技术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9.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工作形式。

10.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部分。

三、简答题1.简述最大力量的评定以及训练的基本方法。

2.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4.简述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二卷答案一.名词解释评分标准:与答案有出入者,视回答内容酌情得分参考答案:1、运动训练:是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

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5、运动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二. 填空题评分标准:与答案不符,原则上不得分参考答案:1、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2、竞技能力诊断、运动成绩诊断、训练负荷诊断3、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4、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5、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适应性比赛6、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7、磷酸盐供能、糖酵解供能8、泛化、分化、自动化9、动力性向心克制性运动、动力性离心退让性运动10、本源性学科、综合性学科、实践性学科三.简答题评分标准:与答案有出入者,视回答内容酌情得分参考答案:1、简述最大力量大小的确定方法及训练的基本方法。

最大力量评定:测定肌肉等动练习时的最大力量值。

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负荷强度:一般控制在75%左右,但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的训练,如90-95%的负荷强度。

负荷数量:应结合运动强度而定,如50%强度做20次,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强度,重复次数要减少两次。

组间间歇时间: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应越长,反之则小。

具体训练方法:如金字塔训练法、窄金字塔训练法、最大强度向心克制性训练法、最大强度离心退让性训练法、极限次数法、静力性练习法、动、静结合训练法,等等。

2、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有利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同项群运动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发展。

3、简述运动员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高原现象”出现原因:运动员进入青春期,各生理系统发育逐步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训练方法、手段不当及一些训练环境的不良影响;多年师从同一教练训练,对习惯性训练方法、手段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导致训练效应减弱;运动员因训练、经济、家庭、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下降。

克服方法:注意随运动员专项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段性训练目标,即使改变训练的排及要求;对出现明显的过渡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运动员,应采取果断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其健康状况的恢复;积极消除意外事故导致的心理障碍。

4、简述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赛前中短期集训是各级别竞赛中都经常面临到的现象,实施得当对运动成绩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反之则阻碍运动员成绩提高,甚至导致运动员出现身体损伤。

(2)集训中一般需注意:对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区别对待;对不同比赛层次运动员的区别对待。

三卷一、简答题1.简述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2.简述运动员心理焦虑的症状及克服方法。

3.简述“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克服方法。

4.简述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5.简述战术创新的基本内涵及战术创新的方法。

二、应用题假设你是一名教练员,承担了一次赛前中短期集训任务,集训队员起始条件各异,请你说明在制定训练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条件实施具体操作。

三、论述题结合运动单项试述无氧耐力素质的不同供能方式特点及相应的训练方法、手段、注意问题。

三卷答案一. 简答题1.简述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项群训练理论规律的探讨和揭示(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2.简述运动员心理焦虑的症状及克服方法。

心里焦虑: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对当前现状,或者是所预计的结果对自尊心有潜在的威胁的情景所具有的担忧倾向。

症状:紧张,呼吸不畅,情绪消极,脾气不易控制,易怒。

克服方法:引导队员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进行积极的想象;赛前演练比赛情形;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3.简述“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克服方法。

产生原因: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灵活性降低,发育停滞,训练方法、手段落后、单一,技术不合理,训练理念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