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

合集下载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的改革。

需求管理则是通过调节需求总量、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等手段,来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关系,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协调二者,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是经济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供给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内生增长动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而需求管理则是在宏观调控的框架下,采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总需求的大小和结构,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

二者在经济运行中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互制约。

通过合理协调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保持经济增长的平衡和稳定。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和释放消费需求,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需求管理也可以通过调节需求结构,引导消费升级,进而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

通过制定消费扶贫政策,鼓励高品质优质产品的消费,可以激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制造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供给侧改革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和较长的周期才能见效,而需求管理往往需要及时有效地调节,要求政策的立即性和灵活性。

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提高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又往往受制于市场机制和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很高。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更多地考虑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供给与需求的双方面,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管理工作。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供给方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良性发展;需求管理是指通过对需求方进行管理和调控,以实现市场的平衡和经济的增长。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供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是供给管理的核心问题。

供给管理通过对供给方进行管理和调控,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引导和规范供给行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产业效率,增加产出,推动经济的增长。

需求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市场的平衡和经济的增长。

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驱动力量,市场需求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需求管理通过对需求方进行管理和调控,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整需求结构,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同时也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市场的平衡和经济的增长。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在实践中都面临一些挑战。

在实践中,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面临一些挑战。

供给管理需要解决供给结构问题,提高供给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管理需要解决需求结构问题,提高消费水平,推动需求多元化和升级。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通过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疏导和引导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实践中,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需要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和创新,鼓励企业改善供给结构和推动供给侧改革,同时也需要引导消费者优化消费结构和提高消费水平,推动需求多元化和升级。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促进市场规范运行,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改革方式。

需求管理则是指通
过调控需求,引导消费和投资,维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式。

本文将从宏
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的关系和作用。

宏观层面,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是相辅相成的。

供给侧改革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

而需求管理则通过调控总需求的大小
和结构,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相互依存,既需要
供给侧改革为需求提供支撑,又需要需求管理为供给提供引导。

只有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
理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福利。

供给侧
改革可以通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税费负担、优化市场环境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
创新能力,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就业。

需求管理则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改善社会保障、
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福利水平,促进消费升级和改善居民生活。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相互促进,既可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福利,也可以促进社会的稳
定和和谐发展。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目标、策略等方面分析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相关内容。

一、供给管理的定义与特征供给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协调生产过程和优化供应链等方式,以满足社会各类需要为目标,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活动。

供给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供给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的,要求在资源利用方面能够合理配置和优化,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

2. 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供给管理强调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和引导供给行为,提高供给方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敏感度和应变能力。

3. 综合协调的管理方式:供给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供给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影响,采取协调手段,确保供给链的高效运转。

二、供给管理的目标与策略供给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提高供给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供给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方法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2. 加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供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加强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协同效应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率,确保产品能够按时、按质供应给消费者。

3. 引导消费需求:供给管理可以通过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购买的信心和满意度等方式,引导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提高市场需求的活跃度。

三、需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需求管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策划等方式,研究和分析市场需求情况,预测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通过产品设计、价格制定等方式,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活动。

需求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导向的管理方式:需求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研究市场需求情况和竞争格局,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满足市场需求。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课件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课件
资金资源 提取销售收入的3%~5%作为技术开发费,制定规范使开发费提取到位、使用合理。技术开发费的统计、计算,应规范、统一; 利用好各级政府部门给予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由技术部负责收集有关政策文件,分析后提出对策和可能争取的项目的年度计划; 推行科研开发费用预算制度,根据公司的统一办法,在公司预算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制年度、季度和月度预算,按轻重缓急以有限资金支持有限项目的实施; 对重点科研项目的经费实施中期考评并根据考评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添加标题
支持——全社会的理解和广泛支持
添加标题
转化——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造力,运用到实践
创新思维的实践
#2022
用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服务机制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竞争机制
奖惩机制
升降机制
发展机制
企业文化
用人所长,废物成才
用人所长,越用越长,用人所短,越用越短。
能否用人所短?——
关键——视短为长,将短变长
反向思维 相关思维 相似思维 求同思维
求异思维 替代思维 聚合思维 想象思维
联想思维 逆向思维 侧向思维 创新思维
思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伟人、哲人的论述——
思维是行动的前提
——80%的思考,20%的行动
案例——泰坦尼克号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创新源于实践)
营销部门
市场开发
1.新产品及成熟产品的销售 2.用户信息反馈 3.用户市场细分、研究与开拓 4.提交《产品开发(改进)项目建议》
技术中心
作为第一层次的开发力量,负责超前性、关键性、基础性及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零部件及整机性能实验及试验研究 2.全新门类产品研究、规划及开发 3.中试基地、负责重点产品的试制 4.标准化、CAE等工作的指导与归口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者:刘凤霞来源:《中国经贸》2018年第15期【摘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可以起到较大的影响,但是需求管理的前提是生产可能性的边界不出现变化,而供给管理的前提则是扩大生产边界。

所以,现阶段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其涉及到的内容一方面有供给相关的内容,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片面追求高增长,而不考虑长久发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质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从刺激需求和改善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这也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所提到的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其产生的基础都是市场经济,其在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都非常重要。

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可行的对策。

但是,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过分强调需求管理,对供给管理和长期管理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样以来,就需要我们结合新的特征,将供给和需求管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给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经济发展方式和供给、需求因素之间的关系1.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消费需求的扩大、刺激消费,并且结合投资和出口拉动来保投资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其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如果对于出口过度依赖,这样会直接导致经济发展出现更剧烈的波动,甚至还会过多消耗国内资源,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我们积极拉动国内的需求。

其次,无论是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是提升人力资本,都需要进一步拉动内需,现在我国消费需求仍显不足,这样以来,很多人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劳动技能都无法跟上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换而言之,就是没有做的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销售业绩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只有通过科学的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将就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定义、意义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供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供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得产品和服务得以及时、适量、适时地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管理活动。

供给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生产运营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而供给管理的实施,通常包括生产计划、物流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

供给管理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通过科学的生产计划,确保企业生产的顺畅进行。

通过对订单和市场需求的分析,确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避免生产过剩和缺货的情况,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供给管理对于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供给管理,企业可以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它也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确保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资的供应充足。

供给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供给管理,企业可以更快速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需求管理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调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一种管理活动。

需求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调查、预测消费者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策略,使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需求管理的实施通常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位、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等方面。

需求管理对企业市场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需求管理对于产品定位和差异化竞争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需求管理,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差异,针对性地制定产品的差异化策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之一。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企业经营成功与发展的基石。

供给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生产设备、人员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确保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供给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需求管理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市场调研、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产品等方式来管理和满足市场需求,以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度,从而增加企业收益。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供给管理是为了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而需求管理则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两者的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是持续的过程。

企业需要不断地对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总之,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这两个过程,以提高效率和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保持竞争优势。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供给侧改革和需求管理是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战略。

供给侧改革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提高产业链水平、优化供给结构为目标,实现供给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需求管理则是强调稳定和调控经济总需求,达到宏观经济平衡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虽然二者有着不同的重点,但是需要相互配合,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供给侧改革的改革内容主要包括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升级、推进创新、优化行业结构和改善营商环境等。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能的质量和效率,避免无序扩张和劣质低价竞争对市场动荡的影响。

对于政府来说,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避免市场失衡和不合理竞争。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减税降费、合理补贴等多种途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需求管理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调节经济总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关系,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在实践中,需求管理主要采用经济政策和财政金融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

根据实际需要,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调整货币和信贷政策,调节经济增长的节奏;采用逆周期调节手段,弥补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避免过快上涨或下跌引发的财富效应和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管理不应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波动,而是应该关注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需求管理需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支持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实践中,需要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总之,需求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经济平衡和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政府应该科学制定政策,更好地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加大对“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作者:谭曌来源:《财讯》2019年第21期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投资消费结构失衡,收入分配不合理,人口红利消失,供给与需求这两个词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需求管理或者供给侧改革引发了社会的大探讨。

本文通过简要梳理经济学史上关于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理论,再进一步讨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关键词: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在经济史上,关于供给和需求的讨论从未停歇。

15世纪,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虽没有明确提出需求决定论,但其主张国家干预政策,主张促进出口和实行进口关税,这实际上是对国家进出口需求的调控,即主张需求管理。

18世纪,法国出现主张发展农业,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来源的重农主义,这是一种侧重供给管理的理论。

随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也出现了重视供给管理的思想,他重新界定了财富和财富来源的概念,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宣称: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一切产品,任何部门的生产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

增加财富的过程中,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为增加生产工人人数,需要积累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充分的经济自由是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和基石,主张将资本的积累放在首位,强调生产和供给。

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和“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对日后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继亚当斯密之后,英国的李嘉图、马尔萨斯以及法国的西斯蒙第、萨伊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中,也对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有不同的重视程度。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萨伊提出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

“萨伊定律”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研究经济运行的,主张自由放任,肯定了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这成为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基础。

这是一种典型的供给主导经济的思想,也是具有其时代背景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处于发展的初期,社会整体供给上还未出现过剩,所以这个时代的经济学家们都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肯定了供给管理的重要性。

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萧条”,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出现,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需要对一国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着力点不是供给侧,而是在需求侧,需要采用反周期政策抑制经济波动,即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都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

供给管理是指企业或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生产、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资源配置方式的过程,以达到最优化的利润收益。

需求管理则是指企业或营销人员通过市场调研和研究消费者行为,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满足和引导消费者需求的过程。

供给管理强调的是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市场上对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关系。

在供给管理中,生产者应该关注市场对于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精确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供给策略。

这样会有效地提高供给效率,减少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同时,供给管理还需要考虑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方面。

需求管理则强调的是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可以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和服务。

需求管理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比如产品市场定位、品牌营销、推广策略、价格策略以及售后服务等。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提高销售额,增加品牌知名度。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实际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两者需要紧密协作。

对于供给管理而言,生产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水平、价格敏感度等调整产品生产数量和品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层次的需求。

而需求管理则需要了解市场上的供给,从中找到产品差异化点和突出卖点,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品牌营销。

同时,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生产者需要收集和分析市场需求数据、销售数据等信息,以便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等的策略。

营销人员则需要了解竞争对手价格、市场份额等信息,以制定更加精细的营销策略。

总之,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在市场经济中都是非常重要且互相关联的管理方式。

只有在两者的合理配合下,企业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需求管理则是指通过调控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两者相辅相成,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供给侧改革1.1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供给侧改革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在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凸显,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成为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改革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从扩张性增长向提质增长的转变。

这将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经济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就业,推动降本增效,促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利用等。

具体来说,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推动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少无效供给;加强环保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等。

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提质增速。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去产能过程中,部分企业受到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再比如在深化改革中,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等。

二、需求管理2.1 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需求管理是指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控制总需求的规模和构成,以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健康发展。

其基本作用在于,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调节经济增长速度,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

2.2 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需求管理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两者共同构成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动和竞争策略。

供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生产和销售,以满足市场需求;需求管理则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市场调研和客户关系管理等手段,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

供给管理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核心。

供给管理包括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等方面。

一个优秀的供给管理系统可以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资源,优化生产流程,最大化利润。

同时,供给管理应该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做出调整和变化。

需求管理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保障。

需求管理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研,收集意见和反馈信息,分析竞争对手和市场趋势。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客户需求的具体细节,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在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之间,要建立一个动态平衡的关系,保持灵活性和及时响应市场变化。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性价比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需要不断追求发展与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和工艺水平,优化生产成本,降低价格,提高竞争力。

2.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

通过不断关注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产品、定价、营销战略等方面做出调整和改进,以保证市场竞争力。

3. 企业需要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增强客户满意度。

主动收集客户反馈信息,积极回应客户反馈,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品质。

4. 做好供应商管理,保证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的及时性和质量。

同时,积极发挥供应商的技术创新优势,推动产品升级优化。

5. 做好员工管理,提高员工参与和创造力。

建立较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合作协作,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员工薪酬和福利待遇,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无论是供给管理还是需求管理,都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并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率和效益,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供给侧改革相对应的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调节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

本文将对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重要性。

供给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

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包括减少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活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朝着高端、智能、绿色、创新的方向迈进。

与此需求管理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经济运行中,需求管理能够通过调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调整等手段,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大小和结构,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需求管理并非简单的拉动经济增长,而是要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形成有机的配合,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当供给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后,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的平稳增长。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地推动需求管理意味着要有能力引导需求向着符合供给侧改革要求的方向延伸,即在优化供给结构的促进需求结构的升级和提升,以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比如在德国、日本等经济体,过去实施供给侧改革时,也都伴随着相应的需求管理措施,以对抗经济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所带来的消费不振、投资不足等问题。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商业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供给和需求的合理管理,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本文将对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它们的含义、特点以及在实际商业运作中的应用。

一、供给管理的含义和特点供给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自身实际情况,对产品、服务和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和调配的过程。

供给管理的核心是要保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又不会出现供给过剩或不足的问题。

供给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

供给管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因此它要求企业具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决策体系。

2. 高效性。

供给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它要求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3. 全面性。

供给管理不仅涉及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还包括资源的调配和利用、生产成本的控制、市场营销和销售策略等方方面面。

需求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和消费者行为规律,在产品、服务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的过程。

需求管理的核心是要了解和预测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1. 消费者导向。

需求管理强调要以消费者为中心,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2. 市场导向。

需求管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产品规划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以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 持续性。

需求管理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改进,保持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反应速度。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供给管理的核心是保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而需求管理则是要了解和预测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

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企业运作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供给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如何有效地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而需求管理则关注如何通过市场调研和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供给管理是一种通过合理调配资源、管理供应链、优化生产流程等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方法。

它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物流、采购、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并通过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工艺控制来提供消费者所需的产品或服务。

供给管理需要合理分配生产要素,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它还需要合理设计和管理供应链,包括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

需求管理是一种通过市场调研和营销策略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管理方法。

它涉及到企业的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并通过了解和分析消费者需求,开发和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或服务。

需求管理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及市场的规模和竞争状况。

然后,企业需要根据这些调研结果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包括产品定位、市场推广、价格策略等,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供给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供充足的产品或服务。

而需求管理则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和营销策略来创造和扩大需求,以及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供给管理提供了满足需求所需的物质基础,而需求管理则通过创造需求来保证供给的充分利用和产出。

在现代经济中,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当经济增长过快时,供给管理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满足市场需求,避免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

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时,需求管理需要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良好运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

当前的宏观调控与长远的发展改革--经济学家常修泽研究员访谈录

当前的宏观调控与长远的发展改革--经济学家常修泽研究员访谈录

当前的宏观调控与长远的发展改革--经济学家常修泽研究员访
谈录
宋宏
【期刊名称】《经济师》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 宋宏:我国经济在1996年到2000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时段的紧缩运行;至2000年以来的几年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在新的消费升级需求拉动下保持着高速增长.由于出现局部过热现象,国家果断而及时地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以抑制局部过热、保持协调发展.人们关心的是,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改革的下一步走向将会如何?对此您是怎么看的?【总页数】2页(P6-6,8)
【作者】宋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交织时期的中国改革--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J], 常修泽;宋宏
2.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内涵与路径——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访谈录 [J], 宋宏
3.历史转折点上的中国改革战略——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访谈录 [J], 宋宏
4.顺乎潮流而特立独行的中国发展模式——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 [J], 宋宏
5.正确把握改革大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访谈录 [J], 杨建国;荣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修泽: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今天,应北京大学有关方面要求,让我从学术角度讲一下自己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①。

我讲三个问题:一是我为什么提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二是所谓的新方略究竟新在哪里;三是如何实施这一新方略。

一、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新方略的提出(一)中国经济总供求关系出现的复杂新变化我为什么提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最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中国经济总供求关系出现复杂新变化提出的。

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三个深层次矛盾:一个是结构性矛盾,一个是体制性矛盾,还有一个是经济周期性矛盾。

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这三个矛盾是叠加在一起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节的难度。

在以上三个深层次矛盾中,新的经济周期性矛盾是近年产生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性矛盾是根深蒂固而且是“久攻不克”的难题。

鉴于体制问题我在专著《包容性改革论》之“经济改革篇”已有论述,我这里着重用“人本”思想探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问题。

如果从全方位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经济结构,我认为主要有六个结构。

第一个是需求结构:经济运转首先必须有需求,这既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

第二个是供给结构:供给方是由产业来提供的,可以把它视为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都属于供给结构的问题(当然,严格地说,产业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研究角度和内涵不完全一样,还有制度供给问题)。

除了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这两个结构以外,第三个是要素投入结构。

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靠什么要素投入得以支撑、得以发展的问题。

无论是早期的哈罗德—多马模型,还是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再之后的内生增长理论,讨论的都是这个问题。

第四个结构是资源环境,从理论上说它也是一种要素投入,就是靠什么资源要素来投入的问题,但鉴于中国这个问题十分严峻,我特意将其独立出来,列为资源环境结构。

第五个是城乡结构,第六个是区域结构。

我的治学方法之一是在研究问题时“砸核桃”,砸开以后看看这里面究竟有几个“核桃仁”。

把结构这个“核桃”砸开后就会发现,结构里面有六个核桃仁,即六大结构。

在上述六大结构中,新阶段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两大难题”,既有需求问题: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过低;又有供给问题: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严重并存。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就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的。

(二)需求问题: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过低需求结构一般讲“三驾马车”。

一国的GDP构成按照“三驾马车”分成三个部分: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加起来叫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就是投资,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就是出口。

研究需求就是研究这“三驾马车”。

传统的需求管理理论特别看重“三驾马车”的投资,一直实行“投资驱动型”的路线,导致投资率居高不下,严重挤压消费。

从图-1三条曲线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需求的突出矛盾。

由于投资率挤压消费率(净出口率也一定程度挤压消费率,特别是“入世”后到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的这段时间里),导致消费这驾“马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呈下滑趋势。

从纵向看,改革开放以来最终消费率(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曾长期在60%~70%的区间内波动,但进入21世纪后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62.3%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48.2%,降低了14.1个百分点,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

2011年虽然上升至49.1%,之后又继续回升,2014年上升到51.4%,但与国际比较,中国的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30个百分点左右。

在最终消费率(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中,最突出的是居民消费率低下。

根据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当低,世界平均水平是60.4%,中国只有34.6%。

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是37.9%,比2012年有所提高。

即使是用37.9%与60.4%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

中国居民消费率过低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中国投资率过高,压制了消费率;另一个是消费本身的问题,包括消费能力、社会保障、消费安全、消费质量等。

③这是需求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

虽然我把需求结构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我并不是强调“投资驱动型”,我所强调的是需求结构中的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这是新需求管理理论与传统需求管理理论不同的地方。

(三)供给问题:既有供给过剩,更有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中国供给结构的问题呈现颇为复杂的局面——既有产能过剩、房产积压等供给过剩问题,又有供给不足,特别是创新性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性供给不足问题。

提出“供给侧改革”,我认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行的刺激需求政策有关。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时决策层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

对此问题,我的基本看法是一分为二。

一方面,这是“事出有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推出此举就是要抗击这个风险;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四万亿投资的“政府主导型”色彩太浓,而且所投资的一些项目效果不佳,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因此,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

当前,中国的供给环境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相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目前中国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严重不足。

很多地区的教育、医疗、廉租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很多欠账。

至于创新性的供给,无论是新产品、新产业,还是新业态,更是严重短缺。

因此,不能笼统说现在中国全面供给过剩,还有很多方面是不足的,而且这些不足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应该做却没有做好的。

另一方面,中国也确实有结构性的供给过剩问题。

到底中国是供给不足,还是供给过剩,我认为是结构性的,有的方面供给不足,有的方面供给过剩,两者并存。

2015年5月,我在《改革与战略》杂志发表的《中国新阶段经济发展与改革趋势分析——2015年2月在广东所作的学术报告》(以下简称《趋势分析》)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三个突出问题:“第一个大问题,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第二个大问题,地方债务风险以及杠杆率过高问题;第三个大问题,房地产衰退问题。

”④一年将过去,实践证明这三个判断是正确的: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前三个“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与“三个突出问题”基本精神“不谋而合”。

当然,现在问题更为复杂,其主要表现为四个突出问题。

第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问题是供给问题,是产业层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一直十分关注产能过剩问题。

我曾经提出:“在工业内部确实存在不少现实问题,如产能过剩呈现多产业、长时间的突出特点。

”⑤在一次国家宏观经济问题讨论会上有学者提出:“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认为中国没有产能过剩。

”我指出:“不能用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来看待,而应该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看待。

即使转换思维模式,产能过剩也是个实际问题。

不仅传统的钢铁、铁合金、焦炭、电石、化工、造船、水泥、电解铝以及纺织等产业,而且太阳能光伏、手机等新兴产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压力。

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已超过警戒线,致使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下降。

”⑥要从理论上来理解和把握产能过剩问题,需要确定产能过剩的标准线是多少。

一种说法是把产能利用率81%~82%作为判断产能是否过剩的分界点;⑦另外一种看法是参照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的标准,它们一般是把产能利用率78%作为把握产能是否过剩的分界点。

我认为,以80%作为判断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线比较合理,大体上就是八成以上是不过剩,八成以下为过剩;75%以下为严重过剩,用75%这个标准衡量,虽然我们国家总的工业产能利用率还没有到75%,但某些行业已经低于75%,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

中央决策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受产能过剩的困扰。

如果不解决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就很可能会出现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等问题,企业效益也无法提高。

鉴于国内大部分产能形成于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并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致使部分产能有所扩大,因此,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完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必须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个突出问题是房地产库存积压严重,即“房地产需要去库存化”问题。

我在《趋势分析》一文中曾用三张图——全国商品住宅房价与收入比、土地和商业住宅销售增长率、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减弱图来反映房地产库存积压问题,特别表明对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比较担忧⑧。

现在,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其中有不合理的占有差别因素)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除去部分年轻人和进城务工人员外,总体上说,供求紧张的时代基本过去。

目前房地产正面临中长期拐点,当然,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分化加剧,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大城市以及部分人口支撑因素比较有利的地区之外,相当一部分城市的房地产遇到困难。

自中央提出“商品房需要去库存”的概念之后,首先需要界定什么叫“商品房库存”,“衡量标准”是什么。

这里有三个口径:(1)窄口径,指“已竣工”可供销售但尚未销售出去的商品房建筑面积累积值;(2)中口径,指前者加“尚未竣工”正在建设并已经“获得预售资格”但尚未销售出去的商品房建筑面积累积值;(3)宽口径,指前两者加已经批准“正待开工”商品房建筑面积累积值(作为潜在的库存)。

讨论“商品房需要去库存”,我主张用宽口径,但全面准确的数据一时还拿不到。

就数据可获得性而言,我采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商品房待售(空置)面积的有关数据。

从该数据的时间趋势看,2007年之前中国房地产库存水平规模有限,且增长颇为缓慢,但之后增幅相当明显,特别是2011年之后增速异常显著,2015年达到顶点(见图-2)。

以上是1995—2015年全国商品房待售(空置)面积年度变化情况。

按照“砸核桃”的方法看看里边的结构,整个商品房待售(空置)包括四部分:一般住宅、别墅高档公寓、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

各类型商品房待售(空置)面积的年度变化情况通过图-3可以得到反映。

由图-3可见,待售(空置)住宅的增长态势与图-2全部待售(空置)商品房的增长态势大致相同,近年来也是扩张迅速;待售(空置)别墅、高档公寓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幅度较小。

而待售(空置)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则几乎没有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来商品房库存水平的急剧攀升并积压,主要归因于商品住宅库存积压,小部分归因于别墅、高档公寓库存积压。

近十年商品住宅库存水平的发展趋势,最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和2015年,这两年商品住宅库存积压及去化周期的情况更为严重(见图-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