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特征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特征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题材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主题,绘制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意义的图案,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细节丰富,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图案的主要特征包括:
1.细腻写实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生动,呈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画面上的人物装束、饰物、器物等物品,具有明代时期的特征,反映出时代的审
美和文化特征。
3.在绘制人物的面部表情时,往往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画面
更具有情感共鸣力。
4.人物画面的排列通常按照传统的中国画法,强调构图的和谐与美感,营造出优美
的视觉效果。
5.青花色彩浓郁鲜艳,线条流畅自然,构图和谐,画面清晰明快,具有浓郁的艺术
风格和历史文化气息。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题材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新阶段,对后来的青花瓷制作和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之一,以其工艺精湛、器型优美、釉色典雅、色调高贵而著称于世。
其中,青花器是明代官窑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
青花钴料是青花器制作中的关键元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
1、官窑早期青花钴料明代官窑早期青花钴料主要应用的是传统的“天青”,这是一种天然铜矾,通常用于制作低温陶瓷器物。
官窑早期采用的“天青”青花钴料呈现出浅蓝色或深蓝色,色调清新自然,清晰明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形态上,早期的官窑青花器型一般较为朴素简单,以钵、盘、瓶为主,通常以线条为主导,勾勒出结构简洁、比例协调的美感。
明代官窑中期开始采用“坛青”的钴料,这是一种来源于江西铜矿的含铜矿渣,色泽呈现蓝紫色,比早期的“天青”更为丰富鲜艳。
官窑中期青花钴料使用更为广泛,不仅应用在陶瓷器物上,还被用于书画作为颜料。
中期青花器的形制多样化,器型通常较完整,细节刻画更为精细,瓶身的彩绘与发色具有独特的银灰光泽。
明代官窑后期是青花钴料的发展高峰,其青花钴料的特点在于越釉色的使用。
越釉色是釉上画的一种绘画技法,也是后期官窑青花器制作中比较常用的技法之一。
它可以将青花钴料的光泽和发色透过釉面发挥到极致,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后期官窑青花器的器形多样,品种丰富,其华美程度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是极为鲜明的。
综上所述,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早期主要采用天青青花钴料,色调清新自然;中期开始采用坛青钴料,色泽丰富鲜艳;后期则被越釉色技法的运用,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这些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对明代官窑青花器的景品和收藏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时期(1436—1449)的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它以精致、华丽、洁净的外表,集成了唐代、宋朝两代瓷器的优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是以碧青(青花)为主体,蓝彩、金彩、紫砂等颜料作辅的。
其形制在元末宋五代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器形秀丽、外形富有爆发力,整体比较小巧,高色饱和,青花施工精细,精美、图案繁多。
青花釉里彩因釉色的变化,偏绿、偏黑、偏紫,其装饰有清秀文人般的古意,有流畅自然的大气。
青花釉里彩在历代瓷器史上备受青睐,因其色泽淡雅,不拘小节,多半是以花、鱼、鸟、果等为题材,可以说是青花瓷器的极品。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比较稀少,保存完好者极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艺术产物之一,其琢色精美,胎质细腻,令人爱不释手,今天也是众多藏友收藏的对象。
- 1 -。
明晚期青花瓷
明晚期青花瓷作者:陈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3期明代晚期青花瓷绘画风格,笔意豪放,无所拘束,用的是皴、劈、点、染、涂、擦和一笔平涂各种表现手法,绘画作品表现得酣畅淋漓。
明晚期70多年的青花瓷,细细探讨,各朝还是有各自的特点。
明晚期是指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五朝。
嘉靖朝(1522~1566年)主要用回青料,呈色艳紫,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底青花、黄底青花、蓝底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常见云鹤、杂宝和八卦纹等纹饰。
从嘉靖开始“官搭民烧”,民窑中精品与官窑不相上下。
文字类装饰也是一大特色,在整个嘉靖朝十分流行,常以树木或花枝缠绕成“福”、“寿”、“康”、“宁”等,还常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祈福语句,有粉饰太平之意。
嘉靖的胎骨多数较前朝厚重,器身所罩的透明釉,白中闪青。
同清代瓷器相比较,明代器物的釉汁大多显得肥腴、古拙、釉面欠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
瓷器绘画艺术作品中写意特征。
明代胎体有些迎光透视呈肉红色,清代是青白色。
隆庆朝(1567~1572年)青花完全承袭嘉靖风格。
未署年款的青花瓷器,很难与嘉靖、万历朝的区别开来。
主要用回青料,部分发色纯蓝稳定,另一部分灰淡。
品种有折地青花、黄地青花、外豆青内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绿彩、淡描青花等。
螭虎纹饰为隆庆朝独有。
盘子的底部常见明显下凹。
万历朝(1573~1620年)早期用回青料,青色浓艳、蓝中色泽泛微紫。
万历中期以后,进口回青料告罄,改用浙江产的钴料及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
绝大多数青花为双勾线分水,达二个色价以上。
品种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彩,后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广泛使用,延续到天启,色泽淡雅有致。
万历琢器肩部常见锦上开光纹饰。
泰昌朝(1620~1621年)仅几个月。
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江西陶瓷史展中,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开光花卉纹盘,应为万历产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明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全球瓷器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商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青花瓷的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
初创时期明代初期,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转型期。
唐宋时期的白瓷逐渐被青花瓷所取代,成为了瓷器的主导品种。
此时的青花瓷还不够完美,粗糙的质感和技术不到位的绘画,使得它远不如后来的精美绝伦的瓷器。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工匠经常迁徙的地方。
这时的青花瓷,制作粗糙,图案简单,没有经过精细的磨光和处理。
不过,这个时期的青花瓷相对较为实用,也是青花瓷发展的先声。
明成化时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成为了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青花瓷从初生婴儿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青花瓷的技术和制作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制作细致、瓷胎坚韧、釉薄且透明,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图案多使用禅意的意象,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这时期的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被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成为了中国陶瓷的重要传播者。
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逐渐趋向于成熟、稳定和成熟。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不仅体量较大,器型也更加轻盈、修长,这和其制作工艺有关,绘画画面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彩,图案趋向于高雅化、典雅化和经典化。
此时期的青花瓷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技术精华,绘画出的花纹多采多姿,图案中不仅有禅意和道教哲学的意蕴,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给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真正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代末期明代末期的青花瓷生产受到了种种因素的不利影响,此时的青花瓷显得购买力低下、工艺粗糙,经济形势严峻导致了瓷器生产的困境,许多工艺达到了一段瓶颈。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
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明嘉靖青花瓷的胎釉】嘉靖青花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
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明嘉靖青花瓷的靑料】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
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二)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二)明代前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这时民窑从胎釉到制作技术比元代有了进一步提高,胎土淘练精细,胎体温润细腻,轻重适度,釉面平净,釉层晶莹肥厚、青花发色深兰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晕散现象,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墨晕,使画面显得深融沉着。
永乐、宣德民窑青花料有的采用进口原料,即文献记载中的“苏麻离”青料,价格昂贵,但呈色好。
据从湖田出土的青花瓷片看,虽然早在宣德年间,民窑青花器也有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的宗教用器和民用品,但明初到成化以前的产品,用得较多的还是国产料、其色泽比“苏麻离”青稍灰,没有黑色的斑点。
这样民窑青花的发色也就有呈色上的区别,不如官窑器色泽鲜亮。
人们总认为民窑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比较粗劣,实际上民窑生产在装饰、器型上已日趋丰富多变,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
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如:明代吉祥纹饰蝙蝠、鱼纹、如意纹都几乎是一笔连划而成,仿佛书法之行草,意到笔到,这种大写意的中国水墨画技法运用到青花装饰上,使得青花装饰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正应合谢赫《画品》中的意韵。
这种技法的形成即受中国画的影响又与明代民窑陶瓷器皿大批量生产有关,由于绘瓷匠人劳作的强度大,使得一些青花纹饰装饰程序化、纹样也由繁复变为简略,这样既降低了绘制的难度,又增加了瓷器的产量。
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
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
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
到了明代中期,以成化宣德为代表,景德镇民窑逐渐改变了朴素凝重的风貌,胎体轻薄,近光透视呈牙白或肉红色,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平等青”,也叫“陂塘青”。
烧成后呈现柔和、淡雅而透彻的兰色,并且装饰技法上以勾勒渲染为主,并适应青花色料如水墨的特性,用渲染填色的技法使得所绘纹饰层次丰富,典雅柔和,装饰轻松愉快,疏简轻柔。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演变,在制瓷工艺、纹饰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特点,彰显了明代陶瓷艺术的辉煌成就。
制瓷工艺的不断精进明代青花瓷继承了元代制瓷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景德镇官窑的建立,为青花瓷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技术保障。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胎质细腻洁白,釉面肥厚滋润,青花发色浓艳鲜明。
嘉靖、万历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青花发色呈靛蓝宝石色,釉面光亮晶莹,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纹饰风格的多元化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丰富多样,既有继承传统,也有创新突破。
早期青花瓷以缠枝花卉纹、莲池水禽纹为主,线条流畅优美,构图疏朗简洁。
中期出现海水江崖纹、折枝花卉纹、人物故事纹等,图案复杂精细,画面生动传神。
晚期青花瓷纹饰追求装饰性,龙纹、凤纹、云气纹等纹饰成为主流,整体布局繁密华丽,显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文化内涵的深化明代青花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瓷纹饰中融入儒家思想、道教观念、佛教文化等元素,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龙凤纹饰寓意皇权至上,梅兰竹菊纹饰代表君子风范,松鹤延年纹饰寄托长寿祝愿,这些纹饰图案不仅美化瓷器,更赋予其吉祥富贵的文化内涵。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明代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官窑和民窑的共同繁荣。
景德镇官窑受皇家需求驱使,追求极致工匠精神,青花瓷器精美绝伦,以宣德青花最为著名。
民窑青花瓷则面向市场,满足民间生活需求,纹饰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官窑与民窑的并行发展,丰富了明代青花瓷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了陶瓷文化的传播。
外销贸易的推动明代海上对外贸易兴盛,青花瓷成为重要外销商品。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大量进口明代青花瓷,青花瓷的纹饰风格也受到外国文化的融合,出现了西式花卉、动物等装饰元素,满足了西方市场需求。
外销贸易的推动,促进了明代青花瓷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瓷器简介(九 明嘉靖、隆庆时期)
明嘉靖、隆庆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
“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青花八宝碗 (一对) 明嘉靖直径8·2厘米估价:RMB40000一60000侈口,圆腰不收,圈足,碗外绘莲花莉八吉祥纹。
八吉祥是倪教常用的象征吉注的八件器物,有法纶、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及盘肠,瓷器上常与莲花组成图案,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它是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因人们视它为吉祥之兆,所以广泛流行于瓷器和其他工艺品上。
青花双龙纹盖罐,通高54.2cm,口径25.2cm,底径30cm。
(故)罐敞口,溜肩,肩下渐敛,平底。
盖面隆起,上有宝珠形圆钮。
罐里光素无纹,外部青花装饰。
肩绘缠枝莲纹,腹部绘双行龙、盘寿字及海水朵云纹饰,近底处绘勾云纹。
盖上绘异兽、缠枝团寿及云头纹。
罐外口沿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罐造型浑厚雄伟,构图繁密严谨,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明代青花瓷纹饰演变研究
(6)、莲池纹饰平行线方向排列,水草细长飘动。
(7)、婴戏、高士、麒麟、秋葵、栀子花、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皆为此 时常用的图案。
(8)、受佛教影响,如长生莲、宝杵、梵文、八宝等纹饰,开始兴盛。
(9)、团花和以松为主体的三友图案,为成化官窑首创。
(10)、夔龙,成化称花式龙、香草龙,其特征为:鼻长如象,口衔莲花,尾 如卷草,身有双翼,发为竖发。
4、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翠青色或亮 青色的积釉。
5、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 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
6、大器采用分段接合法,所以横向接合痕,清晰可见。 而清代仿品则纵向接合,痕在两侧。
7、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 (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人物纹是景泰朝最突出的装饰图案,常用大片卷云作背 景,有历史故事、高人逸士、侍女婴戏等,线条清晰, 形象生动。人物画中有左右飘拂的链条或弹簧状卷云。 历史人物故事图中的垂柳用连续“人字纹”表示。高士 图常伴以礼帽状花草。神仙佛像头后有光轮一环。婴戏 图的婴儿面容健壮,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翘起的发辫, 斜向额前。
主要有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缠枝菊纹、折 枝牡丹纹、折枝莲纹、折枝菊纹、松竹梅纹、 菊石纹、秋瓜纹、海水瑞兽纹、双狮滚球纹、 花鸟纹、莲池水鸟纹、月华纹、波斯文。
特有的纹样有各种团花、加藤蔓卷须的花卉、 三叠或多叠龟背纹锦、仙人掌状海水浪花、复 叶卷草、套叠卐字、狭长三角形、锯齿边缘, 叶尖如芒刺的蕉叶,外有双勾葵瓣边缘的蕉叶。
缠枝牡丹纹花叶常绘成三种式样,最多的是“老虎 脚爪”,另一种呈三角枫叶状“鹅掌形”,也有绘 成菊花叶形的。
缠枝菊纹一般绘在盘、碗里壁,常和绘在外壁的缠 枝牡丹纹相互斗艳,花心部绘成细方格纹,格内点 细点。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胎足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随着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通常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时期的具体特征:
1. 宣德时期:宣德青花的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
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
2. 成化时期:成化青花瓷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呈半透明状,迎光透视隐约可见淡淡的肉红色,这种釉色是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万历时期:万历青花瓷胎也是明青花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底足处理草率,有跳刀、粘砂等特征。
接头明显,露胎处火石红明显,手感沉重。
器物多有夹扁、翅棱、塌底,底心下凹等特征。
4. 崇祯时期: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综上所述,明代青花瓷器的胎足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瓷技术和审美趋势。
在鉴定和欣赏明代青花瓷器时,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特点及区别[ 录入者:szz | 时间:2012-03-15 09:30:38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63次]永乐、宣德青花瓷是青花瓷器中的骄子,历来受到世人好评。
主要原因是那淋漓尽致的刚健画风,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入木三分的雄劲美感。
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作品,仍是官窑产品。
永乐、宣德两朝共计30余年,青花作品艺术风格大体一致,但在造型及纹饰、工艺等方面略有差异,对二者详细分辨,也只是近30年的事情。
永乐青花带款的仅有一种,即压手杯。
此杯现在世界仅存有三件完整的,另有破碎的一件,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谷应泰所著《博物要览》记载的款心花纹有三种:双狮款、鸳鸯款、葵花心款,现传世三件不见鸳鸯款。
双狮款和葵花款皆在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
压手杯为永乐青花绝品,后世多仿,明万历及清康熙、光绪时均有仿品,但仿品造型不对,尺寸大于真品,胎体厚重,画风亦显粗犷。
只要见过真品,一望便知其为赝品。
80年代初,故宫博物院曾携真品到景德镇仿制了数百件,其中精者有数十件,造型、纹饰及青花色调均绝类真品,是历代仿古青花最成功的作晶。
但当时仅仿了葵花心款的一种,故见到此种款识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宣德青花有款的比较多,款多为楷书,极个别的也有篆书款,其书款部位没有定式。
有写在器底的,也有写于器身的,其字体虽不一样,但总体风格较为一致。
楷书款的“德”字均在“心”上少一横,这是鉴定时要注意的。
另外,也有不具年号的,而以青花篆书“大德吉祥场”或楷书“坛”字的,也属官窑所产。
孙瀛洲先生积一生经验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
”先生的经验来源于细心的观察和认真的总结。
我们要想学会鉴定其款识的要诀,最好的方法还是看几件真物的款识,熟记其书法风格,这样自会融会贯通。
后世仿宣德款的最多,从成化到今,从未间断,但均具本朝特点,与真物不一样。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分各时期】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
明代青花瓷器特征一、釉色单一:明代青花瓷器的釉色以明净的青色为主,通常与白色瓷器相搭配。
这种明亮的釉色给人纯净、清新的感觉,富有朝气。
同时,这种釉色也与明代中期以后的时局相呼应,明代中期以后,国家逐渐朝着统一、稳定的方向发展,这种釉色也可看作是民心所向、希望的象征。
二、装饰题材丰富: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包括传统的岭南山水、江南水乡、仕女图、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故事、谚语、俏皮话等,展示了明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的生活。
三、写意勾勒: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特点是富有写意和勾勒感。
虽然器物表面的图案多为线描或点画,但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物象的形态和动感。
画面线条流畅,造型简洁,极具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
四、青花技法成熟:明代青花瓷器的青花技法在工艺上达到了巅峰,表现为勾勒、填色和渲染等各个方面的成熟。
在勾勒方面,以毛笔的细、疏、粗、浓为特点,勾勒出线条的丰富层次感。
在填色方面,选材考究,颜色鲜艳饱满,运用了浓淡相宜的原则,使色彩更加生动,突出主题。
在渲染方面,利用水墨的特性,运用不同浓度的青花料涂抹或点状擦拭,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变。
五、装点繁琐:明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往往比较繁琐。
在器物的表面常常能够看到大量的装饰细节,这些细节既丰富了装饰图案,也体现了明代人追求繁荣富贵的心理需求。
另外,这些装饰细节还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明代社会、政治和议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六、造型新颖:明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多采用传统的汝窑、定窑等形式,并融合南京瓷器的特色。
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并注重实用性和功能美的结合。
整体形态多样,有壶、碗、盘、瓶、罐等多种类型,大小适宜,线条流畅,造型新颖。
总之,明代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不仅展现了明代时期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也为后世的瓷器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明代青花瓷发色特点
明代青花瓷发色特点我对这明代青花瓷的发色特点,那可是相当感兴趣,也颇有研究。
你看那洪武时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颜色大多是淡灰色,就像阴天的天空,灰蒙蒙的,没有元代青花瓷那种浓翠劲儿。
到了永乐时期,可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用的是进口青料,那青花的颜色,别提多鲜艳了,浓艳得很,就像蓝墨水洒在白纸上,洇开了一片,而且浓艳处还有黑斑和晕散现象,就像墨水滴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开来,特有艺术感。
宣德时期就更有意思了,既有国产青料,又有进口青料,还有两者结合的。
国产青料的青花呈色清淡,清新自然,每一件的颜色都略有差异,就像每个人的脸,看着相似,却又各有特点。
进口青料的青花呈色深沉,浓郁的蓝色,看着就有历史感,不过有时会出现黑斑和晕散,这反而让它更独特了。
两者结合的,那真是浓淡相宜,层次丰富,就像一幅水墨画,有浓有淡,韵味十足。
成化时期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国产青料的青花呈色多灰蓝,淡雅得很,像个文静的小姑娘。
进口青料的青花呈色则浓艳,有时候也会出现黑斑,这可是鉴别成化青花的重要特征。
弘治时期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呈色浅淡,有时泛灰或泛白,就像蒙了一层薄纱,虽然颜色淡,但清新自然,简洁明快,别有一番韵味。
正德时期早期用平等青料,青花色调灰青,古朴典雅。
晚期用回青料,颜色就变得浓翠了,还泛出一种紫色的色调,清新脱俗,就像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仙子,在瓷器上翩翩起舞。
嘉靖时期用回青料,青花呈色浓艳泛紫,那叫一个艳丽,就像盛开的牡丹花,红得发紫,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它情有独钟。
隆庆时期的回青料使青花呈色蓝色泛紫,而且色泽稳定,就像一个稳重的中年人,不慌不忙,沉稳大气。
万历时期早期色泽艳丽浓重,蓝中泛紫,就像熟透的葡萄,紫得发黑。
中期呈色逐渐变浅,呈现出浅淡的蓝色,略带灰色,就像褪色的牛仔裤。
晚期则变得灰暗,多有晕散现象,就像被烟熏过的墙壁,模糊不清。
天启时期的青花呈色不太稳定,色调相对浅淡,还泛灰黑,有晕散现象,就像一个没睡醒的人,迷迷糊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
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
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
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
触摸不到凹凸感。
因为"苏尼勃青"有晕散的特点,所以永宣青花少绘人物,多写走狩、花鸟、海涛、庭园等而收到绝佳的渲染效果。
有件典型永乐青花胡人奏乐起舞纹扁瓶堪称精绝品。
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总结为永乐器青花“体轻、色雅、纹疏”。
B、另一类,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A·D·)A、钴料与永乐相同。
品质则各有千秋,但永乐还是稍胜一筹,青花用料宣德时更多进口优质料,使用更普遍,技艺更娴熟,永乐注型,宣德重纹。
存世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对后世影响颇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自宣德以后,仿品日增。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确地鉴别永宣青花。
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维妙信肖、形神兼备、今时景德镇黄云鹏先生主持“黄窑”及熊氏,向氏等众多窑口、技艺颇高。
流传海内外。
B、国产钴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显影青型,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纹盘就有此现象。
C、进口料苏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取其优点、去其毛病。
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
浓郁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雅者,色灰暗犹如隐身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
这种二合一青花钴料,以浓郁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突现纹饰层次的效果。
二、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A·D·)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
计有: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
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
钴料:多数是国产料。
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
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1)成化(1465—1487A·D·)钴料:此时进口料已用完,没有进口补充。
改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
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
因斗彩的出现而推动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种。
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为享誉和影响久远。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窑况竞相仿造,盛极一进,传为佳话。
成化时期,历经进三十年正统、景泰、天顺之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由于成化皇帝艺术鉴赏水准颇高。
绘画亦有相当功力。
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尤其是斗彩,堪称明瓷第一。
此时民窑亦深受官窑作风影响,制作精美优良。
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乐、宣德以来第二个高峰时期。
(2)弘治(1488—1505A·D·)钴料:大体与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雅致。
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
民窑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发色青淡,没有成化典雅质感。
有晕散现象。
另一类型,线条奔放,发色浓艳。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纤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为柔和飘逸。
有异工同曲之妙。
后期则与正德相比。
随着纪年器物的不断发现,弘治青花风貌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缠枝莲狩耳大瓶。
高62.1cm,瓶外口沿青花写款: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郁的青花色调及纪年的写款,显示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的风貌。
此瓶与该馆所藏另一对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汶双耳大瓶相似。
弘治青花除与成化相似外,有时还容与空白期景泰青花混淆。
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藏家还将弘治青花看成是元末期明初之物。
(3)正德(1506—1521A·D·)钴料: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
大部份呈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
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
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趋增多。
青花晕散,纹饰模糊。
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
这类多呈色滞重,飘浮流散。
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
正德中晚期改用回青料:也称佛头青,它的来源:“事物绀珠”说是:“正德间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
”天工开物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青料的输入是西亚回教民族地区或域外的回教国家是较为统一的说法”。
“回青”不能单一使用。
它要渗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
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四、嘉靖、隆庆、万历时期(1)嘉靖(1522—1566A·D·)钴料:嘉靖时期,烧制年代长,数量大增,新采用最具特色的回青料。
淳回青,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中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别,上青以混水,则颜色明亮(见“古铜瓷器考”)所以调配钴料不同,青花的呈色也就不同,由于嘉靖陶工改进制工艺,巧妙地控制了它的科学性能,所以创新了一种“特色幽青”的风格。
嘉靖青花呈色浓重鲜艳。
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
构成了鲜名的时代特色。
呈色可分为三种:A、嘉靖时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
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B、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
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
颇有成化遗风。
C、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
为嘉靖时青花典型上品,这中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利行的“陶说”里便提到:“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从元到明,回教文化与进口青花钴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就像一道桥染和纽带通过海上的丝绸陶瓷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与贸易。
(2)隆庆(1567—1572A·D·)钴料:嘉靖、隆庆及万历早期所用青花钴料均属回青料。
颜色亦相似,但隆庆时青花,由于陶工选料的精炼和技艺的娴熟,色调甚佳,回青的呈色纯正优良,蓝得发紫。
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成就最显著,光彩夺目,珍稀难觅。
更胜嘉靖、万历青花一筹。
民窑青花钴料:主要用回青,呈色纯蓝稳定,另一类色调在淡。
青花色调的浓郁比之官窑毫不逊色。
图案纹饰运用明代流行勾勒点染技法,较之官窑,更为简单随意奔放。
(3)万历(1572—1620A·D·)钴料:万历青花早期用料与嘉靖、隆庆相同,颜色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
亦系蓝中泛紫;像隆庆时那种浓艳深重色调日趋少见。
中期开始回青料消失,代表以石子青,蓝中带灰,呈色渐浅;晚期使用石子青,蓝色灰暗,多有晕散。
及至万历末期青花颜色更加浅淡,一直延伸至天启。
万历时期是晚期最常见及数量最多时期,外销驰誉海内外,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见踪迹。
东南亚印尼巴达维亚(今首都雅加达)更是兴盛中国陶瓷及香料交易中心,各国沿海,更是众多沉船藏宝海域,近年更有陆续打捞发现。
五、天启,崇祯时期(1)天启(1621—1627A·D·)钴料:天启时期青花料与万历后期青花用料相似,以石子青为主,青花颜色多种多样,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与浓郁的色调,有着明清过度时期的特色。
一些青花器物有浓郁的东邻日本和风即所谓的“日本风”别具一格、别有情调两支笔的分水(混水)技法流行与当时青花料十分配合。
天启官窑青花极之罕有常见多为民窑产品,绘纹草率写意,青花晕散或带有浓褐现象,很像明清青花瓷,而民窑中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尤为别致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