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神奇的水粉画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神奇的水粉画教案(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36afc92b160b4e767fcfe8.png)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神奇的水粉画教案(附教学反思)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水粉画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点,活动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感受、梳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能把熟知的大自然某些事物,大胆的运用水粉画美术方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提高绘画兴趣和审美意识,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的水粉画教案吧。
活动目标:1、感受、梳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能把熟知的大自然某些事物,大胆的运用水粉画美术方式表现出来,进一步提高绘画兴趣和审美意识。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重点:1、感受、梳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热爱大自然。
2、能够大胆的运用水粉画方式表现大自然的美。
活动难点:运用水粉方式表现大自然美的同时,能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并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活动准备:材料:事先对大自然有大体的了解,部分动植物的图片、棉棒若干、水粉纸、调色盘、水粉颜料、小抹布等。
活动过程:一、回忆答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引发作画兴趣。
我首先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了解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回答是:“有许多的植物和动物……”我提议:我们一起把看到的、喜欢的大自然的事物用多彩的水粉画出来,好不好?”我的提议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绘画的欲望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二、发放材料鼓励幼儿大胆用水粉进行绘画,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1、出示教师作品,引导幼儿观察水粉画简单的绘画方法。
2、讲述绘画的具体要求:姿势及卫生等等。
3、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我充当的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支持者的多重角色。
幼儿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选择绘画内容,通过现场绘画让幼儿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大胆表现,从而幼儿想象力、观察力都有很大提高。
幼儿亲身在感受和体验水粉绘画的过程中,水粉绘画的技巧同样有所提高。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f9dc5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d.png)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在教学《神奇的水》这一课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这个反思过程,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但是我在实施实验和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控制得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下一次,我会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组织实验小组,并且允许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虽然我通过提问和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是整个过程显得有些呆板。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适时地引导他们和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和讨论。
这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我发现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尽管本课程内容较为生动有趣,但是我在课堂上没有以足够的热情和激情来传授知识。
下一次,我将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教学辅助工具,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相应的拓展活动,例如观察其他酸碱反应或者利用化学实验模拟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以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研究兴趣。
此外,我还要反思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无法一一回答或者解释清楚。
这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和疑问。
所以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事先查漏补缺,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提前准备好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好回答的准备。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效果。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展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思考过程进行评价,也没有给予他们及时反馈。
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https://img.taocdn.com/s3/m/a90c1b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b.png)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
教案名称: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2.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水、不同颜色的墨水、吸管、杯子、搅拌棒等。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水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那么你们知道水有什么特性吗?”以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水。
二、新课讲授(20分钟)
1. 水的基本性质
教师讲解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等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观察一杯清水,验证这些性质。
2. 实验活动:颜色的变化
将不同的颜色的墨水滴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颜色的变化。
然后用搅拌棒搅拌,再次观察颜色的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混合和溶解的概念。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每组配发一套实验材料。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堂小结(10分钟)
请各组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教师总结水的性质和实验中的科学原理。
五、课后作业
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有哪些东西可以溶于水,哪些不能溶于水,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但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实验可能做得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深化。
以上就是“神奇的水”这一主题的大班科学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水》的评课稿
![《水》的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236fea3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5.png)
《水》的评课稿第一篇:《水》的评课稿《水》这篇课文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
文中通过了泉眼挑水的艰辛、雨中洗澡的快乐、用一勺水的舒服这三个方面写出了水的珍贵和缺水的苦涩,并以此警示人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课文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有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在这一课中,赵老师不仅让孩子们进入课文领略了“水”给作者带来的“苦”与“乐”,还让所有听课教师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看到了一盏明灯——原来,语文味是这样“品”出来的:一、品文开课前的谈话中,赵老师就“拨乱反正”——咱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表现的。
这话说得好!我不禁暗中鼓掌,孩子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存在是为孩子们学习服务的,教学并非学生配合老师“秀”给评委看。
开课伊始,赵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品”字。
“品”即“品味”,它如同一把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品味了乡亲们烈日下长途跋涉辛苦挑水的画面;品味了课文中表现出水之珍贵的词句;品味了四兄弟“勺浴”时的“苦”“雨浴”时的“乐”。
我与“我”融为一体,学习者与文中人物在课堂中完全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人文合一,学的便不是课文,而是真实的生活。
从赵老师的教学中可以看出,他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
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
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赵老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药水》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药水》](https://img.taocdn.com/s3/m/f27fbb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8.png)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药水》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液体;2.能够观察、描述、感知生活中的液体与非液体之间的差异,并了解液体的特性;3.懂得通过课堂实验的形式,学习有关液体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液体的视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液体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接触过哪些液体,引导学生步入新课的内容。
2.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假如有一种药水,它能够治疗所有疾病,那这种药水应该长什么样子呢?”3. 展示实验在课堂中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液体的特性,例如“观察瓶子里有多少水,然后将瓶子封口,瓶子放在冰箱里冷冻一下,冷冻后瓶子里还会是那么多水吗?”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可变性,并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液体与非液体之间的本质差别。
4. 讲解理论在实验展示结束后,教师可以讲解一些有关液体的理论知识,例如:什么是液体,它有什么特性等。
5. 学生练习在讲解理论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液体”这个主题的探究,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液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或者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一些实验,来测试不同种类的液体的性质。
6. 总结反思在学生练习环节结束后,通过一个总结反思的环节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的知识。
同时,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和感受,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指导。
三、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安排,学生能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液体的正确理解。
2.通过本课的展示和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知识进行掌握。
3.在课程实践中,认为有关“液体”的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并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实践,探索知识。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https://img.taocdn.com/s3/m/d3536d16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9.png)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如:水的呈现形式、水能够溶解的物质、水的密度等;2.提升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水杯、小勺、糖、盐、饮用水等。
2. 教学过程2.1 导入1.大班科学的课,今天我们学习神奇的水,猜一猜今天要做什么实验?2.老师拿出水杯,询问孩子们瓶子里是什么。
发现是水,带着孩子们观察水的颜色、状态等特征。
2.2 实验操作1.老师逐一分享小勺里的物质(盐、糖),并询问孩子们知道是什么。
2.老师把水杯里的水倒在一处;分别取两勺糖、盐放入不同的碗中;3.老师逐一询问孩子们要对水做什么实验,比如:把糖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把盐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孩子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4.老师再把糖放到水里,观察糖在水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发现糖完全溶解在水中,而没有固体残留下来,向学生解释「水能够溶解的物质」是一个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能的概念;5.再把盐放到水中,观察盐在水中的表现,引导孩子们发现盐也完全溶解在水中,但是剩下的会发现是一些细小的晶体,和糖是不同的,可以向孩子们解释不同的物质在水中会有不同的溶解效果,教育孩子们学会观察细节;6.最后老师让孩子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盐溶解的效果与糖不同呢?2.3 拓展延伸1.老师特意带来水的分子模型,让孩子了解水分子形态;2.借助碗放置的区别,让孩子了解重物和轻物在水中的表现;3.善于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启发孩子探究,加深孩子对科学的认知。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一些概念,孩子们理解得不太深入。
例如,在实验中,虽然孩子们表现出观察的细节,但是他们还不理解是「分子摆动」导致糖、盐溶解;2.孩子们不能配合实验。
在进行实验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局限,需要更多的老师引导;3.不同概念和知识间的联系没有被有效地展示。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https://img.taocdn.com/s3/m/622a2a5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c.png)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在设计这节大班科学公开课时,我以《神奇的水》为主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水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水的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知水的特性。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容器、水、色素、肥皂水、吸管、棉花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透明容器、一支吸管、一团棉花。
四、活动过程1. 引入:以“水的作用”为主题,让孩子们讨论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洗手、喝水、浇花等。
2. 实验一:无色无味的水a. 向孩子们展示两杯透明的水,一杯加入色素,一杯不变色。
b. 让孩子们分别品尝两杯水,感知水的无色无味。
3. 实验二:透明的水a. 向孩子们展示一个透明容器,注入清水,让他们观察水的透明度。
b. 分别在水中加入肥皂水、棉花等物品,让孩子们观察水的变化。
4. 实验三:水的张力a. 在一个透明容器中注入水,放入吸管,让孩子们观察吸管在水面上的变化。
b. 让孩子们尝试用吸管将棉花吸起,感知水的张力。
5. 实验四:水的流动a. 在一个透明容器中注入水,放入吸管,让孩子们观察水的流动。
b. 让孩子们用吸管引导水的流动,感知水的流动性。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知水的特性。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水的特性,如无色、无味、透明等。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孩子对水的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水的污染和保护水资源的讨论,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中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1ba3cc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e.png)
中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味道、透明度等;2.学习水的三种物态变化;3.了解水的重要性及水的使用场景;4.培养观察、思考、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水杯、水瓶、不同颜色食品染料、冰块、热水、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水类实物;2.PPT等多媒体教具。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水,如水杯中的水、自来水等,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2. 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水的颜色、味道、透明度等基本性质,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记录在小黑板上。
3. 水的三种物态变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气态。
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实物进行示范,如热水化成水蒸汽、冰块化成水等。
4. 水的使用场景让学生思考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如饮用水、冲洗水、洗衣水、浇花水等。
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场景下水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5. 神奇的水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神奇之处,如水疗、水力发电、雾霾天气中雾霾通过水的萃取等。
老师可以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具进行展示。
6. 小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总结本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以自己的话在小黑板上概括所学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了解水的基本性质、物态变化、使用场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创设情境,增加课堂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建议下次教学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和游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神奇之处,提高教学效果。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https://img.taocdn.com/s3/m/3f8881c8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6.png)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一、教案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水的性质和变态,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水的神奇之处。
二、教学准备1.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水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步骤。
2.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水、吸管、食用盐、冰块。
3.实验记录表格:记录学生实验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幻灯片,向学生介绍水是什么,以及水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占有空间等。
2. 实验步骤(20分钟)1.给每位学生一个透明玻璃杯,并让学生观察玻璃杯中的水的颜色。
2.让学生尝一尝杯中的水的味道,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3.让学生通过用吸管吹水的方式,观察水的表面,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4.在另一个杯子中加入一小勺食用盐,让学生观察水中加入盐后的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5.给每位学生一个冰块,并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形状和颜色。
6.让学生将冰块放入杯子中,观察冰块融化后水的变化,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3. 教学反思(10分钟)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1.水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2.水的味道是什么样的?为什么?3.吸管能在水的表面吹出一个泡泡,为什么?4.加入食用盐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5.冰块融化后的水和冰块前的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教学反思中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水的性质和变态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延伸活动1.邀请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水,如河流、湖泊、雨水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观察水的不同特性,如水的表面张力、水的沸点等。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水的性质和变态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更加关注水的神奇之处,并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大班美术神奇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美术神奇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c83b0b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6.png)
大班美术神奇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及颜色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及创造能力。
3.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及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水的颜色变化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颜色变化。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判断不同颜色物质是否溶于水中,提高其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1.教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及颜色变化。
2.班级集体观察颜色呈浅黄色的水,分别讨论它的特征,比如颜色、味道等。
3.教师将水中加入食盐,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讨论水为何变成了透明的。
4.教师将水中加入食用色素,让学生观察颜色变化,发现红色或其他颜色变成了浅色,探讨为何会这样。
5.结束本节课。
第二课时:神奇的水花样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水可以被用来做很多艺术品。
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各种可以上色的材料及涂料。
2.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水可以被用来做水彩画、水印、漫画等。
3.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不同的水花样,如用水彩画画出简单的风景、用水印做自己的印章等。
4.学生之间互相展示各自的作品,让同学们相互借鉴、交流。
5.教师进行课堂点评,鼓励学生开发更多创意。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让他们在体验中掌握知识。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及认知水平,我们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去引导他们思考。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择了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颜色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而在第二课时中,让学生在水的艺术世界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让学生提高对美的感知及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加强。
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安排更多的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我还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神奇的水》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小学科学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a51c95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f.png)
《神奇的水》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神奇的水》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篇一」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
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老师们讨论一下: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
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通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
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如科学第四课《蚯蚓》,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
问学生:蚯蚓是什么们样子的?它怎么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2.从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处提问对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
如第七课《土壤的保护》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保护土壤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通过和水土流失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学生在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土壤,防止流失。
3.从课文中的对立之处提问有些课文中有看似对立之处,那正是编者老师们匠心独具所在。
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
如第九课《沉与阜一课,有这么一个学生活动;(1)、瓶子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2)、橡皮泥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用8分钟时到10分钟)在活动前让同学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只说出了一个结果“要改变它们”.我说怎么改呀?同学们说“加水、变形状.”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
小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及反思
![小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e56d6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3.png)
小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及反思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水的特性:透明、无味、无色、重要性。
2. 能够观察和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3. 能够简单了解水的循环。
二、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1. 导入环节:播放水的音乐、展示水的图片、问答环节。
2. 展示环节:观察水的特性。
3. 探索环节: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4. 运用环节:运用水的特性。
5. 结构环节:了解水的循环。
6. 总结环节:总结、评价、反思。
三、教学重点1. 水的特性:透明、无味、无色、重要性。
2. 水的状态变化。
3. 水的循环。
四、教学难点1. 学生能否清楚地理解水的状态变化。
2.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
五、教学反思本次小班科学教学以《神奇的水》为主题,通过观察和探究水的特性和状态变化等方面,了解水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自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丰富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小河淌水”,引导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开展了问答环节,使学生能够对水有了初步的认知。
接着,在展示环节,我通过展示实物瓶装水以及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水的特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深入了解水的特性。
然后,在探索环节,我设计了与水相关的小实验,如将水加热、放入冰箱等,引导学生探究水的状态变化。
这样的活动鼓励了学生动手实践,深入探究水的奥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接着,在运用环节,我引导学生了解利用水的特性,如撕毁纸张、冲泡食品等。
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通过结构环节,我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通过图片和小动画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水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本次小班科学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开心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我也要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神奇的水》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1643ff476c66137ef061997.png)
科学《神奇的水》教学反思科学《神奇的水》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科学《神奇的水》教学反思1面对充满变数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保证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完成起来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
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它还承载着一种教学艺术,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境界,实现这个目标,教学设计致关重要。
根据教学设计,我将本课内容稍做调整,可以说是将信息技术与水资源情况整合的一堂课,全课以“水乡―水资源”内容为载体,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将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自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最后互相交流成果。
一、谈‘可取’1、本课要求学生在已经基本掌握信息搜索、保存等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从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既要学会信息技术技能,又要学习服务于生活实践的知识,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贴近学生的,人文性强的课题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水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这一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水的短缺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选题搜索资料的环节,我特地设计了多个的实践活动选题提供给学生参考,让学生能在多方位多视角去了解和探究问题。
2、设计的引入很突出,对比性强。
由美丽的江南水乡到令人发指的水污染情况,美丑的极端对比,让学生在视觉和心理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惊,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游秀丽江南水乡想到对水资源的保护,进入本课研究的课题。
3、利用在线互动的教学网站服务教学课堂,教学网站上有全面的学习导航:帮助学习的“知识锦囊”,师生交流的“你说我说”,交互评价的“人气榜单”,知识巩固的“在线检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协作,学生完成网上搜集水资源保护的资料,并用表单提交的方式填写任务完成的资料展示表,最后成果网上展示,即时又直观。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7e665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0.png)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水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活动适用于大班幼儿园儿童,主要是通过亲身参与,以有趣、生动的方式引导孩子对水的认识和探索,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习水的成分和性质。
2.学习水的不同状态。
3.了解水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用途。
4.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引入水的话题,引导幼儿们对水产生兴趣,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1.你们平时都喝什么水呢?2.水是什么?我们平时怎么使用水呢?3.你们知道水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吗?第二步:探究水的性质1.观察水的性质首先,教师准备一个水桶,让孩子们围在桶旁,观察水的状态。
在观察完毕后,引导孩子们猜测水的性质,如温度、颜色等等,并让孩子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测。
2.科学实验为了让幼儿们更好地明白水的性质,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在手上涂抹肥皂,然后将手放在水里,观察水和肥皂发生的变化。
这时候,将会看到水波动并上涨,同时肥皂泡会被破裂,这说明水的密度比肥皂泡和孩子的手掌要大。
第三步:探究水的三种状态1.观察水的不同状态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水的三种状态,教师可以准备三个杯子,分别盛满水、冰块和蒸汽,然后让孩子们观察三种状态下的水,并让孩子们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
2.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以下两个实验演示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理解水的三种状态:a.将一碗水放在微波炉里加热,让孩子们观察到水的状态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化。
b.拿出一个装有冰块的碗并放在室外的太阳下,让孩子们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液态的过程。
第四步:探究水的用途1.聆听故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水的用途,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如饮水、洗澡、做饭等。
2.小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演示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水的使用:a.洗手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清洁水对身体的重要性。
b.种植实验,让孩子们在观察水培中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的过程中加深对水在大自然中的作用的理解。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189bc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8.png)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通用15篇)神奇的水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个完整的认识,第一课时选择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现象。
在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时,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大吸管、毛细管、玻璃片、纱布、粉笔这五种材料能否让水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特征?跟另外几种材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验操作中回到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对毛细现象的特点有自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毛细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最后,提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而在认识溶解现象时,通过讨论“高锰酸钾消失了吗?哪里去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高锰酸钾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但是做高锰酸钾和沙子的对比实验,会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两者的不同: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水变色了;沙子放入水中,水没有变色。
在之后学生的操作实验中,学生也致力于探究糖放入水中水没有变色,而面粉放入水中水变色了(其实是浑浊了)。
他们认为糖和面粉都溶解了,其实面粉颗粒还是看得见的,因此在刚开始的高锰酸钾实验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锰酸钾颗粒看不见但却分散在水中并没有消失,而沙子颗粒还是看得见。
在这里,我没有很好地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导致溶解的概念并不那么深刻。
在后面一节课回忆复习时,可以很明显发现,学生对毛细现象认识很准确并且深刻,但是对溶解现象的关键词“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和“均匀分散”掌握的并不是很到位。
在下面一个班级中应该注意在溶解这一部分稍微多放一点时间,为了让学生掌握地更好。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2)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
![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https://img.taocdn.com/s3/m/3b67d8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1.png)
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一、教学目标:1.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探索水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拓宽幼儿的水的认知,了解水的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水的美丽和神奇。
二、教学内容:1.水的特性:透明、无色、流动、无味、重力作用、污染等。
2.水的应用:自来水、洗衣、洗澡、游泳、钓鱼、浇花等。
3.美术创作主题:“神奇的水”。
三、教学重难点:1.以水为主题开展美术创作,实现幼儿的想象与表现的统一。
2.引导幼儿认识水的特性及应用,并理解水在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向幼儿展示一幅水彩画,引导幼儿谈论作品中的水是什么样子的,水的特性有哪些?2.教学内容:(1)讲解水的特性:透明、无色、流动、无味、重力作用、污染等。
(2)展示照片,让幼儿观察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自来水、洗衣、洗澡、游泳、钓鱼、浇花等。
(3)引导幼儿品味水在自然界中的美丽和神奇,如江河湖海、瀑布溪流、雨雪飘洒等。
(4)设计美术创作任务,让幼儿运用所学的水的特性和应用,创作《神奇的水》的作品。
3.教学实践:(1)幼儿动手实践制作,在画纸上自由发挥想象,用水彩颜料描绘神奇的水,可以是海洋、河流、湖泊等。
(2)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批评指导,使幼儿更好地表达和完善作品。
4.教学总结:通过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交流和分享创作的心得和感受,引导幼儿总结本次美术活动所收获的经验与成果。
五、教学反思:1.设计任务要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避免过于自由,否则幼儿难以学会具体的操作技能和创作要素。
2.在实践中,幼儿注意力难以集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支持,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3.教师应注意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方面的表达,使幼儿更容易明白和落实活动的目标和任务。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批评,激发幼儿的自信和创造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eef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d.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神奇的水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神奇的水教案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观察,探索水的性质和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和节约水资源。
3.学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活动材料:透明玻璃杯、水、饮管、纸巾、小塑料容器、小瓶子等。
2.图片或绘本:描绘水的不同形态和用途。
3.教具:扳手、浇水壶、水龙头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教师出示一本绘本或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
教师:大家看看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物体?学生:有鸟、花、树、小溪等。
教师:是的,我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一条小溪,请问大家小溪里有什么?学生:有水!水的摸索:1.教师拿起一杯水示范,让学生观察。
教师:大家看到了这杯水,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水吗?学生:因为要喝。
教师:还有其他用途吗?学生:可以洗澡、冲厕所、洗衣服等。
教师:是的,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我们平时要好好使用和节约。
2.教师让学生观察一杯清水。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杯水是什么样的?学生:是透明的。
教师:好,谁能告诉我,水有什么特点?学生:水不会变形。
教师:非常好,水是不会变形的。
那我们来进行一个实验,看看水有什么特点。
3.实验一:水不会变形。
教师拿来一个小瓶子,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放进去(例如:小球、小鸭子等)。
教师:同学们,把你们选好的物体放进瓶子里,然后我们倒些水进去。
学生依次把物体放进小瓶子,教师帮助倒入水。
教师:同学们看,我们把物体放进了水里后,水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不会被物体撑开,这就是水不会变形的特点。
4.实验二:水可以进行变形活动。
教师拿出一根饮管,装满水后让学生用手捏住饮管下面一端。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水能不能通过饮管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里吗?学生:不能。
教师让学生按捏饮管下端,然后放开。
教师:大家看,我们按捏饮管下端后,水不能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这说明水具有变形能力。
5.实验三:水的表面弹性。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https://img.taocdn.com/s3/m/820161ac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2.png)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神奇的水》活动目标:1、自主探索接水管的多种方法。
2、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尝试用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长、中、短pvc管若干,直、弯接头数个。
拼图3张,小区模型楼房3幢;3盆水。
活动过程:1、拼图接水管。
(1)教师: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幅水管拼图,可是它们乱了,请你们来把它们拼一拼。
(幼儿分成3组,每组4人,拼一张水管拼图)(分析:本着教材来源于生活的原则,我在活动伊始就给孩子出示了几张零散的拼图,首先是激发起孩子对这些拼图的兴趣,让孩子们以集体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老师的要求,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2)介绍拼图上面的pvc管和二通接头。
教师:你们的拼图上有什么?(管子)这是什么管子?(pvc管)这是什么?.教.案网出处.教.案网出处(接头,有两个孔的是两孔接头)这些pvc 管子和接头可以连接吗?你是怎样连接的?(请两个幼儿来做示范)教师总结:管子和接头相连接,通过旋转接头可以改变管子的方向(示范)(分析:在介绍和使用pvc管和二通接头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孩子了解pvc管和二通接头的特点,这些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而且具有低结构材料的特点,既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动机和兴趣,让孩子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又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特别是让幼儿上来尝试接管的活动,即让孩子知道怎样将各节管子相连接,而且为下一个环节做好有效的铺垫。
)2、玩接管游戏(1)教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管子和接头,请你们就按照这个图上的画面,将这段水管做出来。
试一试吧。
(幼儿分组按图做水管)(2)教师:请你说一说,你们这组是用哪些东西来做的?用到了什么材料?(分析:这个环节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对上个拼图活动的延续,也是对帮小区接水管活动的铺垫,我先让幼儿通过观察,然后对着现成的拼图,尝试拼装相应的水管实物图,幼儿对动手拼接水管特别感兴趣,能主动动手操作,和同伴协商解决问题。
在幼儿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的幼儿拼出来的管子的长短是有出入的,但是老师并没有直接的给指出来,而始终充当的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在一旁暗暗观察,用隐形的指导语暗示幼儿,如你觉得这样对吗?仔细观察一下,好像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神奇的水》三上
![《神奇的水》三上](https://img.taocdn.com/s3/m/411b3cc09ec3d5bbfd0a7420.png)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执教人:王琳琳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24,学生课前准备:透明玻璃瓶、红色的水、薄纸巾或棉布条、一元硬币或曲别针、滴管、大的空塑料瓶、钉子或锥子、托盘或盆、盛水的容器、小物品(最好由一种材料构成的)、搅拌棒、玻璃棒。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养方面:1、能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育方面:科学知识: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发展方面: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愿意合作与交流。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
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
由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及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
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同时也渗透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有操作员、记录员、整理员、纪律员、汇报员。
一、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神奇的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新浪视频和土豆网等网站找到相关的实验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然后指导学生做好相关的实验,让同学们对水的神奇之处有切身体验。
教学方法当前形势下在科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结合现代教育理先进教学手段来进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有三个主要方面:(1)运用探索导学法,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构到功能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的传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虎山完小陈宏文科学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我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
《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根据餐巾纸和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毛细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使学生认识水的张力的大小。
本课的教学特点,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基本过程是:观察水沿餐巾纸上升,引出问题:“水往低处流。
水沿餐巾纸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发生毛细现象的,要体现“孔”、“隙”的多样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纸那样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样的孔、隙。
本课中,我首先让学生解释水沿餐巾纸上升,解释后又让学生找出与餐巾纸类似、水能沿着它上升的物体,说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怎样思考,怎样验证自己的解释。
经过这样思考:
(1)全体学生明白了假设的内容。
(2)经历了一次由此及彼,学习全面思考的过程。
(3)通过思考为“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什么等后续的学习活动” ,建立了充分的基础,特别是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础。
在教水的张力的时候,让学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满,忽视了强调实验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满”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些混乱,实验结果出现了误差。
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
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个一个地放回形针,到后来就一下子放很多个,结果就有误差,这样对水的表面张力的认识就不够深刻。
而且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了某些问题的存在却不能引起重视,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实验时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来。
总之,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
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
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