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点周围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轨道交通站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
轨道交通作为大都市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伴随着轨道交通的延伸,轨道交通站点的价值日益突显,而如何通过站点的规划布局,提升轨道交通的价值,这是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新课题。下面,我们结合国外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就轨道交通站点的空间布局模式做相应的探讨。
国外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布局模式:
一、经典(TOD)模式——同心圆模式
TOD模式概念图
这种站点模式的特点是采取同心圆模式,即站点,公共商业区,游憩广场等构成站点核心区,站点的核心区外围才是居住区。
由于这种模式下站点与周边居住区的联系方式以步行为主,按步行舒适度极限半径600米(2000英尺)考虑,围绕站点的适宜用地范围为π
r2 =3.14*600*600=113万平方米左右,考虑到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用地面积,则总的可用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左右,按照容积率1计算,则总建筑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左右。这也是国内很多房地产大盘的规模。
如果更人性化一些,适当继续缩小步行范围,按按照400米半径考虑,则总建筑面积大约为50万平方米,这也是目前很多大多数郊区楼盘的规模尺度。
这种模式有其独到的优点:1、交通便利,社区居民步行最远600米即可到
达站点,通过轨道交通再到城市的各个功能区,非常便利;2、能够有效纾解城
市中心区居住人口,缓解中心城区居住压力。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缺点:1、仅有交通的便利,社区游憩空间与站点太近,社区私密感缺乏,社区归属感较差;2、站点辐射范围太小,站点的交通优
势仅仅体现在本社区与城市中心的联系方便,由于公共功能空间小,不能有效纾解城市中心功能,因此该模式仍是强化市中心的模式,这样的社区仍然是卧城的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同心圆式轨道交通站点更适合于如下的社区模式:
1、所在城市主要以纾解居住人口到郊区为主;
2、该轨道线为城市的放射型轨道线,用以连接城市功能区与城市郊区居住
区为主;
3、强调交通便利的优势,适用于以步行到站点为主的社区;
4、该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范围不大,辐射范围极限为600多米,适合于城市
近郊区,站点周边有1-2个社区(轨道两边各有一个社区或只有一个社
区)的站点。
目前,北京市轨道站点中纯粹以经典同心圆模式出现的站点开发并不明显,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TOD模式开发,站点辐射面积过小,可受益人群太少。
二,北京轨道建设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救急大于引导,也就是说,城市先覆盖到某个区域后,交通压力加大,为缓解交通问题,轨道建设才跟进。这就导致站点建设时,已经没有足够空间进行相应的布局调整了。
三,在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期,地产商更愿意把紧邻站点的区域进行更为赚钱的住宅产品开发,这直接导致开发商在利用轨道时,更希望挖掘眼前利益,而不太讲究未来住户长期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问题。
在今后城市发展中,可考虑轨道交通作为引导城市发展方向的引擎,在这基础上,才有机会尝试经典的TOD导向开发给城市带来的便利性。
二、毛细血管模式
由于传统TOD模式下,轨道站点辐射范围相对较小,如何放大其影响力?可以考虑一种轨道交通结合地面公交的方式进行,如果说轨道交通是城市的主要血管,那么这些发于轨道站点,中间连接社区,最后又回到轨道站点的公交则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因此,我们将这种站点空间布局模式称为毛细血管模式。该模式的示意图如下:
由于采取了公交连接,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了轨道站点的影响范围,也扩大了产业功能区的范围。但该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1、由于出行方式增加了公交,因此,增加了等车和换乘的时间,出行时间会大大增加,降低了轨道交通对居民的吸引力;2、整个站点布局依然强调交通的可达性,而居住的舒适性依然被忽略。
目前北京13号线的一些站点,如龙泽苑站的442路(内环与外环)、427路、443路(上行与下行)等公交就是结合已有的小区、道路情况和轨道站点情况,安排的社区公交,属于毛细血管模式的站点布局模式。
但是,目前社区公交运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于:由于有的社区已经定型,导致在选线上比较困难,有些站点人员乘客多而有些站点乘客很少,社区公交运行效率不太高。同时公交发车间隔过长也影响了出行效率。
三、哑铃型模式
怎样才能做到交通便利,功能平衡与环境改善三者相协调统一?城市公园系统如何与站点系统联动,从而构成一个更加便捷有活力的社区?哑铃型的轨道站点利用模式或许是个答案,哑铃型利用模式示意图如下:
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在考虑轨道站点价值的同时,也将城市公园空间价值提升到于轨道站点同级别的地位,在距离轨道站点600-800米的距离上,设置一个尺度较大的公园,形成站点与公园两个较大的影响级,并以步行系统加以联通,形似哑铃,从而有效扩大轨道站点影响面积。
在公园与站点之间的空间,用以布置从城市中心纾解出来的商务商业,以及其他产业等功能,而在功能区周边布置若干居住区,从而有效地扩大了站点的影响范围,有效地扩大了轨道交通的对城市中心区功能的纾解能力。
这种模式下,如果以骑车到站点最长10分钟计算,按照车速15公里/小时,则站点影响半径为15公里/小时*10分钟/60分钟=2.5公里,该模式下的适宜用地范围应为πr2 =3.14*2.5*2.5=20平方公里左右(考虑到站点与站点间距离一般不会超过3公里,也就是说相邻站点影响范围会有部分重合,因此,实际情况下该站点影响范围会有所降低),由此可见,如果说同心圆模式是郊区居住区或者郊区大盘的话,那么哑铃型模式则是真正的郊区卫星城或者郊区新城。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1、极大地扩大了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2、做到了交通便利与环境改善相协调,既提高了效率,又改善了环境,对居民的吸引力非常大;
3、有效纾解了城市中心过于巨大的商务商业以及其他产业功能的压力。
这种模式的缺点是:1、由于站点影响面积扩大,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相匹配,因此在近郊区实现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在距离城市稍远的地方方可实行,因此,到城市中心的轨道交通刚性时间有所增加;2、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不易吸引城市中心产业进驻;
通过以上的分析,哑铃型模式的轨道交通站点更适合于如下的社区模式:
1、有较大的用地可供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