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合集下载

1980年-2010年美国、中国、日本历年GDP比较

1980年-2010年美国、中国、日本历年GDP比较
(¥90429.712亿元)
$44628亿美元
(¥154100.484亿元)
$2975.731305亿美元
(¥10275.2亿元)
$20033.2亿美元
(¥69174.64亿元)
$42203亿美元
(¥123950.211亿元)
$3069.799115亿美元
¥39710.00亿元)
军事占gdp支出:
2000 2005 2007
0.98 0.97 0.93
$43025.81亿美元
(¥314045.4亿元人民币)
$48869.5亿美元
(¥356698.48亿元人民币)
$140618亿美元
(¥1098648.434亿元)
$34021.54亿美元
(¥265810.3亿元)
$43779.6亿美元
(¥342050.03亿元)
$133989.3亿美元(¥1081427.62亿元)
$26801.44亿美元
(¥216314.4亿元)
$43625.8亿美元
(¥352103.84亿元)
$124220亿美元
(¥1028168.94亿元)
$22343.53亿美元
(¥184937.4亿元)
$45521.9亿美元
(¥376784.75亿元)
$116860亿美元
(¥967250.22亿元)
$19315.97亿美元
19
$146241.8亿美元
(¥972507.95亿元)
$59847.07亿美元
(¥397983亿元)
$54742亿美元
(¥364034.3亿元)
$141190.5亿美元
(¥963342.78亿元)

真实的历史日本经济发展

真实的历史日本经济发展

真实的历史日本经济发展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的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的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的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的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的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 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的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的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的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为 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的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的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的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的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而美、英、法各国的义务教育的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的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的强有力的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的“传统因素”的贡献分不开的;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的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的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的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的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的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的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的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的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的从军记者语般的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的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的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的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的结果,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的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的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的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的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的经济复兴之路的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的;在经济复兴的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的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的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的“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的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的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的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的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的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的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的价格补贴和巨额的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的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的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的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的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的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的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的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的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的“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的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的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的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的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的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的实际GNP 超过1944 年的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的56%;从1946—1955 年的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的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宣言”;1955 年度的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的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的判断,所依据的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的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的4%—5%的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的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的战败之初过低的经济水平的补偿即越是低水平的经济越容易达到高的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的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的;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的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的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的出发点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的增长率数字9%—10%的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终点”年份,日本的实际GNP 达到1946 年的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的倍;日本的人均GNP从50年代不及美国的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的60%;这样的增长速度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的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特需”为主导的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即迅速增长的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的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的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的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的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的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象征,使广大的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的增长;迅速增长的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的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的规模从1958 年的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的年产20万吨,1973 年的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的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的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的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的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的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的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的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的英文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的新的中心;其中小轿车的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的辆,1973 年的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的日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的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的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的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的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的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的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的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的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的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的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的“不平衡”的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的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的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的“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的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的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的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的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的日本经济的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的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的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的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的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的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的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企业素质的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的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的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的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随着日本的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的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的时代走向独创的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的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良好的经济表现与迅速的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日本的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的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的 3 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的“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的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 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价格会继续上涨的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的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的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 种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出来的达到创记录的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的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的人们手里的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的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的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的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的“大型景气”的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的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的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的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的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的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的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的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的不动产价格的下降与所保有的股票价格的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的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的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的资金需从同系列的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的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的重任的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的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的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的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的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的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除政府政策的失误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的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的后遗症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日本的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

日本经济发展史1.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1868 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建立了强有力(de)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将赶超西方强国、推进经济增长作为国家目标.但是,可称之为“近代经济增长”(de)过程实际开始于19 世纪(de)80 年代后期,其标志是:民间企业开始迅速发展;制造业(de)产值开始迅速增加;近代(de)财政、金融体制开始形成;明治初期(de)经济混乱状况开始改观,至少可能从统计上加以把握.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de)起始阶段(de)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de)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de)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de)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de) GNP 和人均 GNP (de)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和%、%和%、%和%、%和%.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de)经济政策,自上而下地培育现代产业(例如由政府开办“模范工厂”,然后廉价出售给民间),促使工业化获得了迅速(de)进展,对追赶欧美先进国家起到了重要(de)效果.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将工业化与经济增长带来(de)“国富”用于“强兵”,而不是用于改善国民(de)生活,终于走上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de)道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与进行掠夺成为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获得较快增长(de)极为重要(de)原因.例如,在1894—1895 年发生(de)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称之为“日清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割地”(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 亿3150 两白银,相当于3 亿6 400 万日元,而当时(de)中央政府(de)一般会计岁出为7 000—8 000 万日元)及在中国开放港口(de)通商特权.从一定意义上说,获取战争赔款,通过侵占殖民地掠夺国外资源与财富,对日本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de)意义,这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de)一个特点.从国内看,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得益于明治政府积极推行(de)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先进(de)技术和制度;同时,从江户时代(亦称“德川时代”,1603—1867 年)以来日本就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支质量较高(de)劳动力队伍,因而,使从国外引进(de)先进技术与制度能够得到很好(de)消化.许多后进国家为了追求现代经济增长,普遍采取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制度(de)政策,但未必都像日本那样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日本现代化过程(de)一个特点是,其义务教育(de)开始早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而美、英、法各国(de)义务教育(de)开始晚于现代经济增长(de)开始.因此,日本之所以能实现较快(de)经济增长,除去依靠明治维新(de)政治变革与明治政府(de)强有力(de)经济政策(这给日本带来了“现代因素”)以外,也是与其重视教育(de)“传统因素”(de)贡献分不开(de).随着工业化(de)进展,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年)以后,从慢性(de)债务国转变为债权国,在经济结构上则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18年工业比重超过50%,达到%),虽然工业结构是以轻工业为中心,钢铁、造船、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了相当(de)发展.但是,与工业化与经济军事化加速推进(de)同时,社会发展十分迟缓,三大差距(不同社会阶级、阶层(de)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之间(de)地区差距、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二重结构”)不断扩大,劳动人民(de)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923 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造成了生命财产(de)巨大损失.1929 年又卷入世界性经济恐慌,使日本(de)工、农业及金融业遭到沉重打击.从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1 年挑起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费用更加扶摇直上,达到了 7558 亿日元这样(de)天文数字,国债余额从1930 年(de)62 亿日元增加到 1945 年底(de) 1439 亿日元,整个经济陷入了崩溃(de)边缘.1945 年日本战败,战争给日本留下(de)是“大东亚共荣圈”幻梦(de)破灭,是“人工沙漠”(随美国占领军抵达日本(de)从军记者语)般(de)一片废墟,是足以令国民发誓“决不能让战争重演”(de)深刻教训.2. 战后经济复兴( 1946— 1955 年)二战结束(de)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由于长期战争(de)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de)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de)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de)结果,导致恶性(de)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de)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de)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全国(de)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de)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大批无家可归(de)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可以说战后(de)经济复兴之路(de)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de).在经济复兴(de)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de)“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战后改革使日本在外力(de)推动之下确立了战后(de)和平发展道路,并使市场竞争原理在除金融外(de)大多数产业领域得以发挥作用,为整个战后(de)日本经济、社会(de)发展奠定了基础.1946 年采取(de)“倾斜生产方式”对经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当时(de)能源中心是煤炭,产业“粮食”是钢铁,为了全面恢复生产,首先需要倾全力于增产煤炭与钢铁.“倾斜生产方式”就是选准煤炭与钢铁作为恢复经济(de)突破口,首先将依靠美国援助,从美国进口(de)重油优先投入钢铁生产,接着将增产(de)钢铁优先投入煤炭生产,再将增产(de)煤炭投向钢铁生产,通过钢铁业与煤炭业(de)相互促进与共同振兴来带动电力、化肥、交通等其他产业部门(de)发展.为了实施“倾斜生产方式”,日本政府还对重点产业部门实施价格补贴,并于1947 年初设立了“复兴金融金库”,给重点产业部门提供低息贷款.这样,到了1948 年日本经济虽然摆脱萎缩状态而走上了扩大再生产(de)道路,使整个经济重建工作开始走上轨道,但是,大量(de)价格补贴和巨额(de)低息贷款加剧了通货膨胀,出现了所谓“狂乱物价时期”.为了稳定日本经济,克服通货膨胀,美国政府于1948 年底提出了稳定日本经济(de)9 条方针,并委派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为占领军司令部(de)财政金__融顾问.1949 年根据道奇(de)指示(道奇路线),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废除了价格补贴和低息复兴贷款,并编制了超平衡预算,使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物资供应(de)紧张局面得到缓和,对经济(de)统制也逐步撤销,为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推行紧缩(de)财政、金融政策,虽使通货膨胀趋于收敛,却又引起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导致日本经济一步步地陷入危机(de)深渊.正在这个关头,美国侵朝战争于1950 年6 月爆发,大量(de)战争“特需”犹如及时雨润泽了日趋干枯(de)日本经济,使工矿业生产部门重又活跃起来,不仅摆脱了道奇路线造成(de)经济危机,而且带来了空前(de)“特需景气”.1952 年朝鲜停战之后,由于美国不再从日本大量采购战争物资,致使日本经济一度陷入短暂(de)不景气,但此时日本经济已经度过了最困难(de)时期,企业得以依靠其资本积累扩大设备投资,实行产业(de)合理化,提高国际竞争力;城乡居民在收入明显提高(de)条件下,对耐用消费品等(de)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生产(de)发展,因而很快出现了“投资、消费景气”.至1953 年日本(de)实际GNP 超过1944 年(de)水平,而在1946 年实际GNP 只及1944 年(de)56%.从1946—1955 年(de)10 年间,GNP 年均增长率达到%.3.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 年)1956 年发表(de)经济白皮书宣称:“现在已不是战后了”.这句话一时成为流行语,甚至被后人认为是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代(de)“宣言”.1955 年度(de)日本经济不仅在国民收入、矿工业生产等“流量”方面,而且在企业设备等“存量”(即业已积累起来(de)资源)方面,都超过了战前水平.“现在已不是战后”(de)判断,所依据(de)正是对战前、战后经济实力(de)比较.然而,日本经济彻底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其增长率是否也将恢复到战前(de)4%—5%(de)平均水平去呢如果把经济复兴阶段(de)高增长率看作是对作为复兴出发点(de)战败之初过低(de)经济水平(de)补偿(即越是低水平(de)经济越容易达到高(de)增长率),那么,在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之后,还能保持这样高(de)增长率吗对此很多人是抱有疑问(de).然而,“奇迹”再次发生了.从1955 年到1973 年将近20 年期间,尽管增长率年年都有变动,但平均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0%以上,甚至比复兴时期(de)平均增长率还要高一些,既然高速增长时期(de)出发点与经济复兴时期(de)出发点是大相径庭(de),因此,两个时期十分相近(de)增长率数字(9%—10%)(de)含义显然是不能同日而语(de).在1973 年、即经济高速增长时期(de)“终点”年份,日本(de)实际GNP 达到1946 年(de)11 倍,达到战前水平(1934—1936 年)(de) 倍.日本(de)人均GNP从50 年代不及美国(de)1/10,增长到相当于美国(de)60%.这样(de)增长速度在日本(de)历史上是空前(de),在世界(de)历史上也是少有(de).如果说,在经济复兴时期(de)经济增长是以出口(“外需”、特别是朝鲜战争(de)“特需”)为主导(de)增长,那么,高速增长时期(de)经济增长则是以投资为主导(de)增长,即迅速增长(de)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成为经济高速增长(de)主要动力.从数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率(民间企业(de)设备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高达%,包括政府投资在内(de)投资率更是高达%.当时,日本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消费方面,都以美国作为样板,为此所需要(de)技术,也无需自己从头开发,只要把先进技术引进来,通过模仿、消化与改良,就能迅速使之产业化、产品化.由于竞相引进技术而导致了设备投资(de)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投资呼唤投资”(de)热潮.通过设备投资热潮,在战争期间由发达国家开发(de)新技术、新产品大量流进日本,使原有(de)产业设备一举更新,崛起了钢铁、合成纤维、石油化学、电子工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从产业结构(de)角度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就是战后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de)过程.1960 年由池田内阁提出(de)“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de)一个象征,使广大(de)民间企业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则有力地刺激了民间投资(de)增长.迅速增长(de)投资促使生产设备日趋先进化、大型化:在钢铁业,最大高炉容量从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扩大到 1964 年超过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过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de) 5 座高炉中日本占了 4 座,并迅速导入氧气顶吹转炉等最先进(de)炼钢技术;在石油化工业,最大乙烯工厂(de)规模从1958 年(de)年产2 万吨扩大到1966 年(de)年产20 万吨,1973 年(de)30 万吨,建成了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de)石化生产体系;在电力工业,最大火力发电机容量从50 年代后半期(de) 万千瓦扩大到1967 年(de)60 万千瓦,进而向100 万千瓦升级.与“大量生产”形成相互促进关系(de)是“大量消费”,特别是“家庭电器热”成为高速增长时代国民消费(de)一大特征.在50 年代,号称为“三种神器”(de)黑白电视、洗衣机、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电视迅速普及是在每台价格相当于人们一个月工资(de)50 年代后半期.到了60 年代,彩电、空调、小轿车(由于这三大件(de)英文词(de)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又称“3C”)成为国民消费需求(de)新(de)中心.其中小轿车(de)普及率从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辆提高到1965 年(de) 辆,1973 年(de) 辆.由于技术引进与革新提高了生产力,加上1949 年设定(de)日元对美元(de)固定汇率偏低(1 美元等于360 日元),日本(de)出口产业(de)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出口以两倍于GNP 增长率(de)速度增加,其结果在60 年代后半期开始形成贸易收支(de)黑字态势(出口大于进口).随着经济实力(de)增强,日本于1964 年加入经合组织(OECD),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以美元换算(de)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于1967 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 年超过了西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de)第二经济大国.日本(de)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de)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de)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de)水平(占世界第20 位).1969 年度(de)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de)表述,刻画了当时日本(de)经济实力,认为导致日本(de)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de)“不平衡”(de)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de)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de)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de)劳动力(de)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de)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de)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高速增长总(de)来说使蕴藏在日本国民中(de)“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de)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de)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de)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70 年代初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de)实际增长率为%,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de)冲击增长率下降到%,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为战后第一次出现(de)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增长(de)转折产生了决定性(de)影响,给战后日本经济(de)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86 年)1970 年由于美国(de)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de)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8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de)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de)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de)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de)日本经济(de)冲击更大.在石油危机(de)影响下,日本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de)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de)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日本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de)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de)上下摆动也不大.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de)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de)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de)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de)提高.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日本经济承受不了这样(de)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de)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日本会进入“零增长”(de)经济萧条时代.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de)日本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日本经济由于产业结构(de)高度化与企业素质(de)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de)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8—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 年中期(de)每桶13 美元暴涨到1980—1981 年(de)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总之,日本经济走上了稳定增长(de)道路,其经济表现在发达国家之中实属上乘(见下表).石油危机前后10 年(de)实际增长率随着日本(de)经济、科技水平日益赶上欧美,日本政府越来越感到必须加强自主(de)技术研究、开发,“从模仿外国技术(de)时代走向独创(de)时代”.为此,于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制定了“创造科学技术推进制度”(科技厅)、“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通产省)等重要(de)研究开发计划,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产官学”(“产”指民间企业,“官”指政府研究机构,“学”指大学)(de)科技合作与交流.然而,日本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de)良好(de)经济表现与迅速(de)技术进步,却带来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de)重大变化.由于国际竞争力(de)增强,日本(de)工业品出口持续扩大,1974—1975 年(de)经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转为黑字,此后出超幅度迅速扩大.特别是在日美之间,由于美国从1982 年起实行高汇率政策,使日美贸易不平衡日益加剧,日美贸易摩擦接连不断,日趋激化.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de) 3 年多一点(de)时间里,从 1 美元兑换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兑换121 日元.5.泡沫经济(de)膨胀与破灭(1986—1997 年)由于1987 年10 月(de)“黑色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于1988 年达到 1 美元兑换122 日元(de)水准.为了防止日元进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日本银行将再贴现率调整到空前(de)低水平,即%.这导致大量游资流向土地、股票市场,引起地价、股价(de)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de)价格会继续上涨(de)心理作用下,人们争相购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结果,土地、股票(de)价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经平均指数(日本最常用(de)股价指数,它是根据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de)有代表性(de)225 种股票(de)平均价格计算出来(de))达到创记录(de)日元.地价、股价等资产价格暴涨导致产业“资产效应”:其一,刺激了消费(de)膨胀,因为拥有土地、股票(de)人们手里(de)资产大幅增值,以至于感到自己顿时“阔”了起来,于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钱,贵金属、宝石、绘画、名牌汽车等高价商品居然成了抢手货;其二,导致建筑、土地(de)交易空前活跃,金融机构则积极开展融资活动(因为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上升),向企业、个人提供设备投资资金、住宅投资资金及消费资金;其三,在股票市场十分兴旺(de)背景下,企业积极开展伴随股票发行(de)筹资活动,用于设备投资与建设面向职工(de)福利设施.随着这种带有泡沫膨胀性质(de)“大型景气”(de)发展,企业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结果导致工资上升,为了防止物价跟着攀升,日本银行于1989 年5月将再贴现率一下子提高到%,其后股价继续上升了一段时间,终于在1989 年12 月上涨到顶转为下跌.在股价首先开始下落之后,地价(de)上涨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顶,其后上涨减缓,至1992 年转为下跌.地价、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紧缩效应,同时工资上升率(de)下降,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购入了过多(de)耐用消费品使家计也发生了“过剩库存”,国民(de)消费意识由热转冷,个人消费趋于不振,这导致了商品库存(de)增加,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另一方面,企业则由于利率(de)上升加上泡沫膨胀时期进行过度投资所带来(de)过剩设备问题而不得不抑制贷款,企业效益也趋于下降.然而,受泡沫经济崩溃之苦最大(de)是金融机构.由于作为担保(de)不动产价格(de)下降与所保有(de)股票价格(de)下降,部分贷款显然已无法回收,加上通过所谓“非银行”贷出(de)大量资金也成了坏账.结果,名词解释“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不受理存款(de)公司,如住宅金融专门公司等等.非银行开展融资(de)资金需从同系列(de)金融机构等处筹措,由于非银行在泡沫经济膨胀期间融资过度,在景气后退以后无法回收,致使向非银行融资(de)金融机构也发生了不良债权问题.本来在经济萧条时应担负向企业提供救济、支持企业再建(de)重任(de)金融机构自身也陷入了危机状态,对贷款变得十分慎重.金融机构(de)问题使这次萧条成为“复合萧条”,并使萧条长期化.1993 年10 月日本经济走出谷底,其后日本经济虽进入了复苏阶段,但为了处理不良债权而拖了景气(de)后腿,使复苏步伐缓慢、乏力,“创了历史__记录”.继1992 年度增长%之后,1993、1994 两年度又接连出现零增长(实际增长率分别为%、%),这是战后第一次出现连续3 年(de)零增长局面,连经济企划厅也承认90 年代(de)日本经济出现了“令人惊异(de)低增长”.1995、1996 年度增长率有所回升,分别为 2. 4%、 3. 5%,然而,到了1997 年度日本经济出现了跌落为%(de)负增长,导致这种局面(de)原因除政府政策(de)失误(在“内需不足”(de)情况下采取增税、减少公共投资等紧缩财政(de)政策)和泡沫经济崩溃(de)后遗症以外,最根本(de)原因还在于日本(de)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de)发展.世纪日本(de)经济、人口、人均产值(de)增长率。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日本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日本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日本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经济实力(一)经济规模 1.GDP 的国际比较经过战后的高速增长、中速增长或稳定增长,到8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空前提高,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90年代,尽管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的状态,但其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没有多大的动摇,反而还由于日元升值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在日元升值达到顶点的1995年,日本GDP 高达51374亿美元,接近美国的70%,分别相当于德国的2.09倍、法国的3.31倍和英国的4.57倍。

1995年以后,因汇率变动,日本GDP 虽明显减少,但一直居美国之后,稳稳保住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参见表1〕。

2005年,日本GDP 为44327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36.1%,分别为德国的1.67倍、英国的1.99倍和法国的2.19倍。

表1 主要发达国家GDP 与人均GDP 比较情况(总额,亿美元,人均美元)资料来源:<日>内阁府,《世界经济新潮流》,2006年6月发行。

2.人均GDP 的增加与国际比较1968年,日本GDP 虽然已经超过了西德、英国和法国,跃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人均GDP1970年只为2323美元,只分别相当于西德的76.0%和法国的82.6%。

直到8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人均GDP 才全面超过了西欧各国。

90年代以后,在大多数年份里,日本人均GDP 又超过了美国;其中,1995年为40935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43倍、德国的1.36倍、法国的1.51倍和英国的2.10倍。

2005年,日本人均GDP 为34696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91.6%、英国的93.0%、法国的106.2%和德国的107.8%。

3.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在日元升值达到顶点的1995年,日本GDP 曾经占世界的1/6左右,其后随着日元贬值而有所下降,2000年占15.3%,2003年占12.1%(参见表2)。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研究领域:其它领域(世界经济)一、日本经济增长与波动形态的测定分析经济波动形态,一般以经济增长率波动为主要考察对象,所用指标是GDP或GNP增长率。

本文是对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进行分析,由于资料的原因,1952-1969年经济增长率采用的指标是日本的国民总生产,即GNP,1970年以来采用的指标是日本的国内总生产,即GDP,1951年采用的指标是国民所得。

图1是1951-2002年间日本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图,从图中可直观看出,日本经济增长在这半个世纪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图1 日本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资料来源:根据表1绘制。

按照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peak)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trough)到另一个波谷1,本文按照“谷-谷”法划分,那么从1951-2002年的52年中,日本经济波动可划分为11个周期(参见表1)。

本文计算到2002年,2002年是波谷,2003年又开始了新1Lewis,W. Arthur (1978),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George Allen & Unwin Ltd,p17注释10(p300、301)。

资料来源:1951年引自《国民所得白书·昭和30年度的国民所得》,东洋经济新报社,第14页;1952-1955年引自《国民所得白书·昭和33年度的国民所得》,经济企画厅编,第223页;1956-1964年引自《国民所得白书·昭和40年版》,经济企画厅编,第72、73页;1965-1970年引自各年度《国民所得统计年报》;1971-1991年引自《国民经济计算年报•平成12年版》,经济企画厅编,第144-147页;1992-2001年引自《国民经济计算年报•平成15年版》,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编,第216、217页;2002年引自内阁府。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重建与发展初期(1945-1960年代):二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的战争摧毁,然而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日本迅速进行了重建与恢复。

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例如造船、纺织等领域的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2. 高度经济增长期(1960-1970年代):通过有效的政府规划和私人企业的努力,日本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汽车、电子、钢铁、化工等,日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广泛认可。

同时,日本政府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进口并鼓励出口,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3. 经济转型期(1980-1990年代):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国内市场的饱和,日本开始面临一系列挑战。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金融自由化、企业并购与重组等。

同时,日本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直接投资和出口扩大经济规模。

4. 泡沫经济崩溃与失去势头(1990-2000年代):19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破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这一阶段,日本面临诸多问题,包括高失业率、恶性通缩等。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结构性改革,然而经济的恢复进程缓慢,日本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经济优势。

5. 超低利率和经济调整(21世纪):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实施了超低利率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的量化宽松措施。

虽然这些措施一度提振了股市和出口,但日本仍面临着长期经济调整的挑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减少、政府债务高企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创新、技术升级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

日本历年GDP及人均GDP一览(1950-2013

日本历年GDP及人均GDP一览(1950-2013

日本历年GDP及人均GDP一览(1950-2013
2013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下调至4783683亿日元,同比增长1.5%。

———————————————————————————————————————————————
日本内阁府6月9日发布2014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次速报修正值,经通货膨胀调整后,当季日本实际GDP向上修正至环比增长1.6%,换算成年率增长6.7%,均较此前公布的初值有所提高。

根据内阁府5月15日公布的初值数字,2014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增长1.5%,换算成年率增长5.9%。

本次公布的二次速报值较初值有所调高,主要原因是来自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数据的大幅向上修正,较初值的环比增长4.9%调高至增长7.6%。

不过,按当前价格计算的名义GDP,则从初次速报时的1205746亿日元下调至1205516亿日元,减少230亿日元;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则从1345943亿日元上调至1346835亿日元,同比增长3.0%,上修0.07个百分点。

日本历年季度GDP统计数据(1955—2013)。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8任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内, 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翻了又翻,由家徒四壁到家家粮满 仓。 1985年之后,人民基本摆脱贫困,农作物生产过剩,很多农 村乡镇开始了商品经营,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发展成为以农 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小城 镇,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2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工涌向城市,加快了 城市化建设,1978年的2000多个城镇发展为2007年的19200个
11
近30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情 况
背景:70年的日本已经完成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基 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从外国几十个国家引进25000 多项优秀的技术,成本60亿,总价值2000多亿
12
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

17
谢谢观赏
18


1992年,日本设备过剩,人员过剩,房地产过剩 到1997年,经济稍微有点回升

整个90年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是日本经济失去的 10年

14

2001年,日本工厂经济泡沫,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5年经济增长率依然很小 2008年再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 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10




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经济成就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了14倍,2008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109亿美元增加到08年 的21838亿,从27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世贸组织的重 要成员 在2010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1987年GDP 3201.9 2012年GDP 82000.0亿

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趋势经过50年代、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日本经济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进入低速增长期,在1982年至90年代初进入调整期。

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日本经济明显高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使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1982年底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82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5.2%,联邦德国的1.6倍,英国的2.2倍,法国的2倍。

同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1680美元,在西方7国中仅次于美国,跃居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成为世界上头号债权大国。

过了一年,对外纯资产又跃升到了1298亿美元。

198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同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7142美元,超过美国(16591美元)跃居西方7国之首,仅次于瑞士和卢森堡,世界排名为第三位。

至199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达29641美元,约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

在此期间,日本经济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如生产过剩,尤其是制造业开工不足的情况进一步突出起来。

平均开工率从1965-1973年间的90%下降到1974-1982年间73.9%,近1/3生产能力过剩。

为此日本政府自1974年的石油危机之后,在其“政治大国”的总目标下,根据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提出并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科技立国”的新战略1.“科技立国”新战略的由来。

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到“科技立国”的转变,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第一,石油危机的冲击。

70年代中期,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遭受的打击很大。

因为日本所需石油的99.8%需要进口,其中,82.6%来自于中东。

石油价格猛涨大大增加了成本,加深了日本经济的萧条。

日本的企业家再一次深切感到,缺乏资源和能源实在是日本经济的一大弱点。

他们开始拼命发展省能源、省材料的技术,以及改善企业的体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日本产品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日本工业化进程总结

日本工业化进程总结

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1)快速工业化阶段(1945-1970)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日本工业化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战后,日本工业遭到重创,但经过战后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工业经济重新复苏。

20世纪中叶,日本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在历史上日本称为“经济高度成长期”。

1945年二战结束时,日本还属于贫穷落后国家或地区。

虽然日本国内军事工业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当时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总体经济水平还很低。

194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2765(盖凯)美元1(美国当时为8215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经济严重衰退,1945年日本人均GDP降到1295美元(美国当时为11722美元)。

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次大战之后,在战后的最初8年间,日本GDP的年均增率为7.67%;随后的15年间,GDP的年均增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1970年日本重化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为62.2%,达到顶峰,它标志着重化工业化的完成,从此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历经3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最初的20年其速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

(2)产业结构调整阶段(1971-1990)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日元升值、能源短缺、环境制约、商品生产能力过剩,工业发展步伐放缓,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物价大幅度上涨。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开始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971年,日本产业结构审议委员会在咨询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四个方面:研究开发工业、高级装配工业、时兴型工业和知识产业,提出通过国际水平分工和知识融合化来促进日本产业结构的新发展。

日本工业很快走出低迷,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经济衰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尤其是1997年秋季以来,日本经济更是一蹶不振。

日本的经济奇迹和泡沫经济的崩溃

日本的经济奇迹和泡沫经济的崩溃

日本的经济奇迹和泡沫经济的崩溃以日本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既令人瞩目又令人警惕的经济奇迹和随之而来的泡沫经济的崩溃。

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一经济繁荣并未持续太久,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带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日本的经济奇迹是指从战后重建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快速经济增长。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GDP以每年高达9%的速度增长,日本的制造业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汽车、电子、钢铁等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日本的经济奇迹首先得益于其强大的工业基础。

二战后,日本把重点放在了工业化上。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出口。

此外,日本的企业文化也是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的企业注重质量和效率,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不断壮大自己的品牌。

另外,日本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也为经济奇迹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政府通过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优惠贷款以及对战略性产业的投资等方式,为国内企业创造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二、泡沫经济的崩溃虽然日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泡沫经济指的是经济资产价格出现持续大幅度上涨,投机行为泛滥的现象。

1980年代后期,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价格飞涨,人们疯狂投资,形成了一场巨大的泡沫。

泡沫的崩溃导致了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局面。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迅速下跌,人们的财富缩水,对经济的消费和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银行信贷风险暴露出来,很多银行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

此外,政府也未能有效地应对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冲击,导致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

三、泡沫经济教训及经济重建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崩溃往往与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和政府干预密不可分。

因此,避免泡沫的形成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并建立透明、健全的金融体系。

日本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化

日本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的变化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与货币政策的变化日本战后经济可以分解为5个时期。

具体如下:①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1954年)②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③安定成长期(1974年-1984年)④泡沫经济期(1985-1990年)⑤后泡沫经济破灭期(1991年-现在)一、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1954年)战后复兴期主要是恢复阶段,为了对应通胀,1946年日本央行开始缩紧货币政策,1949年开始实行Dodge Line政策,规定了日元对美元360:1的货币挂钩政策。

虽然通货膨胀有所抑制,也导致了经济的萎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国军队的介入,外部需求增加,才使得日本出现经济好转。

其1951-1952年实现了实际GDP,实际工资,个人消费,民间投资等经济指标恢复到1935年的水平。

二、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随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成长期(1955年-1973年),在这段时期内日本经济实际GDP成长率平均达到9.3%。

而促成其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战前延续下来的较高的教育普及水平,较高的科技✧日本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利用✧高储蓄率✧日元汇率比较低,✧护送船团方式(政府指导企业互相帮助,共同生存,使一个行业间的企业共同协助发展,保持这一行业全体的稳定性)✧以凯恩斯经济模型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增加出口,增加外汇保有量。

2.提升就业率。

3.减小地区间、产业间的所得分配不均问题。

4.农业,小企业,落后地区的开发),以及政府规划工业区,针对特定企业设备投资补助。

如图1所示一般是经常项目收支赤字,日本央行进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进口,防止经济过热,压低物价,使得经常项目收支转为盈利。

在其物价稳定,经常项目转为盈利以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又再转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注:柱状代表经常项目收支,实点线代表M2+CD总量,方框线代表PPI,叉线代表工业生产指数图2:日本战后复兴期及高速成长期实际GDP成长率和实际GNP增长情况注:粉红色方框代表实际GNP,蓝色线条代表实际GDP(基准价格为68年价格)两个时期(战后复兴和高速成长)都不涉及浮动汇率,所以货币政策仅与国内经济冷热相关,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经常帐的变化。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自1868年明治维新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以发达国家为目标的追赶史。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跃居世界第二位。

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日本不仅在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而且在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

这些表明,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追赶时代在日本已经结束。

以追赶为目标建立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以及经营思想等,面临着深刻的调整。

但是,日本似乎没有意识到大转折时期的到来。

它仍然延续过去的政策思想和发展模式,没有注意培育自主开拓发展的能力与机制。

大量的过剩资本没有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而是流向房地产和股市,制造出泡沫经济。

由此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后遗症,如大量的银行不良债权,股市疲软,投资信心不足,消费低迷,巨额财政赤字等,至今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目前正处在130多年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的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这种转折,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进入弯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转折的迟误和泡沫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大了转折的难度。

世界经济的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

2001年日本出现经济负增长可以说毫不奇怪。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有其客观必然性像日本经济辉煌时期引起世界瞩目一样,日本近10年来的经济低迷,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实,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其客观必然性,除了日本正处在转折期之外,还有如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经济基数的增大。

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到中国的1/25,总人口相当于中国的1/10,然而日本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是中国的4.44倍。

这说明,日本的经济基数已经相当大。

按照2000年中日两国GDP的比值来算,如果日本GDP增长2%,中国要在GDP绝对量的增加上与日本持平,就需要有8.88%增长速度。

但是,人们却往往认为2%是低速度,8.88%是高速度。

对日本1952——2007GDP增长率分析

对日本1952——2007GDP增长率分析

对日本1952-2007年GDP增长率的分析一.我个人认为一种现象的出现与历史有关。

所以,我先以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

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2-1955年日本GDP增长率平均在9%左右,甚至高达12%以上。

这都是在战后日本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发展经济。

而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关系和资源。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

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

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年份名义GDP(亿日元)名义增长(%)实际增长(%)名义GDP(亿美元)年平均汇率(美元兑日元)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1995 4,951,660.0 1.4 2 52643.63 94.06 1996 5,050,120.0 2.0 2.7 46425.08 108.78 1997 5,156,440.0 2.1 1.6 42618.73 120.99 1998 5,049,050.0 -2.1 -2 38568.86 130.91 1999 4,976,290.0 -1.4 -0.1 43686.16 113.91 2000 5,029,900.0 1.1 2.9 46672.54 107.77 2001 4,977,200.0 -1.0 0.2 40954.50 121.53 2002 4,913,120.0 -1.3 0.3 39182.71 125.39 2003 4,902,940.0 -0.2 1.4 42292.25 115.93 2004 4,983,280.0 1.6 2.7 46060.45 108.19 2005 5,017,340.0 0.7 1.9 43141.36 116.3 2006 5,073,650.0 1.1 2 45998.64 110.3 2007 5,155,200.0 1.6 2.4 43780.89 117.75 2008 5,051,120.0 -2.0 -0.6 48845.57 103.41 2009 4,709,367.0 -6.6 -6.3 50303.00 93.62 2010 4,792,231.0 1.8 3.9 54607.30 87.751955-1993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使用的基期价格是1990年价格。

这一时期内,1956-1970年是日本经济的黄金发展时期,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特别是1966-1970年连续5年经济增长率在两位数以上。

1970年之后,除了1972、1973年这两年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外,其余年份大多在5%以下。

1971-1993年年平均增长率只有3.9%。

1994年之后使用的价格基期是2000年不变价。

分阶段来看年平均实际增长率:1955-1970年为9.7%,1970-1979年为5.2%,1980-1989年为3.8%,1991-1999年为1.5%,2000-2008年为1.5%。

而年平均名义增长率方面:1956-1970年为15.6%,1970-1979年为13.6%,1980-1989年为6.1%,1990-1999年为2.2%,2000-2008年为0.2%。

1966-2008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变化1966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381700亿日元;2008年增长到5051119亿日元,名义增长了12.2倍。

2008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则是1966年的4.5倍,增长了3.5倍。

1966年,日本三次产业比重为9.2:39.4:51.4%;2007年调整为1.4:26.5:72.0。

1966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为22.2:32.2:45.6,2008年调整为4.2:26.4:68.2。

1966年,日本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合计(剔除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重复计算)为73780亿日元;2008年预算为1389030亿日元,是1966年的18.8倍。

1966年,日本粗钢产量为4778.4万吨;2008年粗钢产量为11873.8万吨,是1966年的2.5倍,是其历史最高值2007年的98.8%。

1966年,日本东京日经平均指数年终值为1452点;2008年底上涨到8860点,是1966年的6.1倍,但仅相当于其历史峰值1989年38916的22.8%。

1966年,日本国际储备(黄金和外汇储备等)只有20.74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10306.47亿美元,是1966年的496.9倍。

1969年,日本对外国际援助金额为12.63亿美元,占GNI的比重为0.76%;2007年增长到464.89亿美元,占GNI的比重提高到1.03%。

1966年,日本完全失业率为1.3%,2008年则是4.0%。

1966年日本劳动者家庭月均收入为71347日元,月均消费53599日元;2008年增长到家庭月均收入534235日元,月均消费324929日元。

1966年,日本社会保障支出18670亿日元,占国民所得比重为5.9%;2006年社会保障支出为891100亿日元,已占到国民所得的23.9%。

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

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

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

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

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

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

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

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

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

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战后经济复兴(1946—1955 年)二战结束的第二年即1946 年,日本开始走上了经济复兴之路。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能力锐减,工业设备的30 %—60%遭到空袭破坏,未遭破坏的设备也急需修理与更新。

同时,由于战时大量支出军费的结果,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许多生活必需品供应奇缺。

1946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战前(1934—1936 年平均值)的65%,工矿业生产仅为战前的28%,农林渔业生产仅为78%。

全国的失业人口多达1300 万,从海外撤退回国的日本国民多达650 万人。

大批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露宿街头,食品不足导致许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可以说战后的经济复兴之路的起点是极为困难、悲惨的。

在经济复兴的开始,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间接统治”下,实行了战后改革,包括改革初期实施非军事化,制定“和平宪法”,同时实施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立法等三大民主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