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冶金学
焊接冶金学共19页文档
![焊接冶金学共19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cc399b7580216fc700afdd5.png)
从发展趋势看,焊接逐步向高效率、高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降低能源消耗的方向发展。
焊接能源应当:热量高度集中,可快速实现焊接过程,并保证得到致密而强韧的焊缝和最小的焊接热影响区热源种类电弧热、化学热、电阻热、高频热源、摩擦热、等离子焰、电子束、激光束等等。
焊接过程的热效率热源提供的热量为Q0,有效地用于加热焊件的热量为Q,那一定条件下η是常数,决定于热源性质、焊接工艺方法、焊接材料种类、焊接金属的性质及尺寸形状等。
焊接传热的基本形式:电弧焊条件下,由热源传给焊件主要以辐射和对流为主;母材和焊条获取热量后,以热传导为主。
焊接传热研究内容主要是焊件上的温度变化及其分布。
温度梯度:构件上某点温度最大方向导数。
稳定温度场:焊件上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的改变而变。
焊接准稳定温度场:对于正常焊接条件下移动热源,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焊件各点温度虽随时间而变化,但温度能跟随热源一起移动,热源下各点的温度相对保持不变。
加热和熔化焊条的热能:电阻热、电弧热和化学反应热。
电阻加热:电阻加热使焊芯和药皮的温度升高。
焊条金属的熔化: 焊条金属的熔化速度在焊接过程中是不均匀的。
焊条金属平均熔化速度: 单位时间内熔化焊芯的质量或长度,即平均熔化速度,试验表明与焊接电流成正比。
熔敷速度:单位时间内焊接材料进入焊缝金属的质量。
损失系数:飞溅、氧化和金属蒸发损失焊条金属与熔化金属总量之比。
分析可知提高焊条熔化速度的途径:增加电弧在焊条端部析热;提高过渡频率,以细颗粒过渡;在药皮中加入铁粉或其他金属添加剂;适当增加电阻热等研究熔滴过渡的意义:过渡影响焊接过程稳定性、飞溅大小、焊缝成形和缺陷产生;影响高温冶金反应的时间、温度、比表面;调节焊接热输入,影响焊缝结晶、改变热影响区的尺寸和性能;影响焊条金属的溶化速度比表面:熔滴的表面积Fg与其体积Vg或质量之比对低碳钢熔滴平均温度2100~2700K。
电流 I↑,熔滴温度T↑焊条直径Φ↑,T↓熔池的形状、尺寸、温度、存在时间、流动状态对熔池中的冶金反应、结晶方向、晶体结构、夹杂物数量分布、焊接缺陷的产生均有重要影响。
第10讲焊接冶金学(3)
![第10讲焊接冶金学(3)](https://img.taocdn.com/s3/m/3f089be7daef5ef7bb0d3c75.png)
30
22
⑶ 氮的控制 ① 加强焊接区的保护 氮来自空气,故控制氮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焊接 区的保护,防止空气与液态金属发生接触。目前生 产上对焊接区的保护措施主要有:气体保护、熔渣 保护、气渣联合保护和抽真空等。
30
23
下表为用不同焊接方范焊接低碳钢时焊缝的含 氮量,说明了各自氮的保护效果。
焊条药皮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 皮的成分和数量。
有利于氮的逸出。
30
图 合金元素1600℃下对氮在 铁中的溶解度的 影响
29
本讲小结
气体的来源与产生 气体分解 氮在金属中的溶解 氮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氮的控制
30
30
30
4
⑵ 气体的产生
焊接区内的气体除了外界侵入或人为直接输入 气体外,一般都是通过如下物化反应产生:
① 有机物的分解和燃烧 如焊条药皮中常用的淀粉、纤维素、糊精等有 机物作通气剂和增塑剂,受热后将发生热氧化分解 反应,产生CO、CO2、 H2和水气等气体。
30
5
② 碳酸盐和高阶氧化物的分解
在焊接冶金中常使用碳酸盐,如CaCO3、 MgCO3等,用来造气和造渣,也有利于稳定电弧。 当加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就开始发生分解,产上 CO2气体。
第三章 焊接冶金学
第10讲
30
1
上讲回顾
焊接熔渣的作用 熔渣的结构 熔渣的碱度 熔渣的物理性能:粘度、表面张力、
熔点、导电性
30
2
3.3 氮、氢对金属的作用
焊接时,焊接区内气相成分重要有CO、 CO2 、 H2O、N2、H2、O2 、金属和熔渣的蒸气以及 它们的分解物和电离物等。
30
9
2. 气体分解 焊接区内的气体是以分子、原子及离子等状
焊接冶金学
![焊接冶金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45beca80eb6294dd886c74.png)
绪论焊接: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二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称为焊接。
焊接实质:当两个被焊的固体金属表面接近到相距r时,就可以在接触表面上A进行扩散、再结晶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形成金属键,达到焊接的目的。
为了克服阻碍金属表面紧密接触的各种因素,两种措施:1.对被焊接的材质施加压力2.对被焊材料加热(局部或整体)焊接热源:1.电弧热2.化学热3.电阻热4.高频感应热5.摩擦热6.等离子焰7.电子束8.激光束焊接接头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加热、熔化、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固态相变,直至形成焊接接头提高焊缝韧性:加入微量合金元素(Ti、Mo、Nb、V、Zr、B和稀土等)排除焊缝杂质(S、P、O、N、H等)焊缝缺陷:偏析、夹杂、气孔、热裂纹、冷裂纹、脆化等第一章焊接化学冶金1.1熔池:母材上由熔化的焊条金属与局部熔化的母材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液体金属叫做熔池熔池中流体的运动:1.原因1)温度分布不均匀由液态金属的密度差造成自由对流运动2)表面张力差所引起的强对流运动3)热源的各种机械力所产生的搅拌作用 2.作用:1)使熔池中焊丝金属和母材金属混合均匀,使冶金反应顺利进行2)获得成分均匀的焊缝金属,有利于气体和非金属夹杂逸出1.2焊接过程中对金属的保护熔渣:埋弧焊、电渣焊、不含造气成分的焊条和药芯焊丝焊接。
利用焊剂以及其熔化以后形成的熔渣隔离空气保护金属的,焊接的保护效果取决于焊剂的粒度和结构、混合气体)中焊接。
保护效气体:气焊、在惰性气体和其他保护气体(如CO2果取决于保护气的性质与纯度、焊炬的结构、气体的特性等因素熔渣和气体:具有造气成分的焊条和药芯焊丝焊接。
一般由造气剂、造渣剂和钛合金等组成的。
造渣剂融化以后形成熔渣,覆盖在熔滴和熔池表面上将空气隔开。
熔渣凝固以后,在焊缝上面形成渣壳,可以防止处于高温的焊缝金属与空气接触。
焊接冶金学 绪论
![焊接冶金学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ddc311b4431b90d6c85c7d4.png)
第 0章 绪论 第 0章 绪论
3.焊接接头及其形成过程
(2)焊接接头的形成过程
固态相 对于有同素异构转变的材料而言,焊接过程中会发生 固态相变。相变过程既可发生在热影响区,也可出现 变过程 在焊缝。 相变的 焊缝成分是由被焊材料和填加材料共同组成,因而焊 缝相变过程与热影响区有所不同。热影响区中各点所 差异性 经受的焊接热作用不同,因而组织转变也不同。
焊接冶金学
刘会杰
焊接冶金学 焊接冶金学
第0章 绪论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焊接的本质和途径
焊接的概念及内涵, 实现焊接的途径。
焊接接头及其形成过程
焊接接头的组成,焊接接头的形成过程。
焊接方法的种类和特点
熔焊方法的种类,熔焊方法的特点。
焊接温度场和焊接热循环
温度场类型及成因,热循环参数和特点。
响区的形成过程。
过程 由于各区所经历的焊接 热作用不同,其形成所 差异 经历的过程也不相同。 过程 经历
焊接热过程 固-液状态演变过程 焊接化学冶金过程 固态相变过程
图0-3 焊接接头形成过程描述图 T—温度 t—时间 T0—初始温度 Tr—相变温度 TS—固相线温度 TL—液相线温度 Tm—峰值温度
准稳定温度场形成后,热源周围的温度分布不变。当采用 坐标原点与热源中心重合的移动坐标系时,工件上各点温 度只取决于它们的空间坐标,而与热源的移动距离无关。
第 0章 绪论 第 0章 绪论
5.焊接温度场和焊接热循环
(1)焊接温度场
准 稳 定 温 度 场
恒定功率的热源作 用在工件的固定位 置时,经过一段时 间后,工件上就会 形成等温线或等温 面形状和尺寸不变 的准稳定温度场。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aefa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4.png)
➢ 熔池前部
–母材不断地熔化
➢ 熔池尾部
–熔池金属不断凝固,温 度逐渐降低
1.3 焊接温度场 field of weld temperature
a. 坐标示意图 b. xoy面上沿x轴的温度分
布 c. xoy面上的等温线 d. yoz面上沿y轴的温度分
•y ’
•y
•vt
•O’
•O
•x
•z ’
•z
➢ 某个热流密度的热源以恒定的速度沿x轴移动,热
源周围的温度分布即“焊接温度场”
1.3 焊接温度场 field of weld temperature
➢ 焊条电弧焊时,焊接 电弧做为热源,对焊 条和母材进行加热
➢ 在焊接热源作用下, 母材上所形成的具有 一定几何形状的液态 金属部分称为熔池
1.4 焊接热循环 weld thermal cycle
➢ 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 ④ 冷却时间
• 从800oC冷却到500oC时所用时间 – 碳钢、不易淬火的低合金钢
• 从800oC冷却到300oC时所用时间 – 易淬火的低合金钢(马氏体相变点300oC左右)
• 从高温冷却到100oC时所用时间 – 扩散氢
– 加热速度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 特别是新工艺、如真空电子束焊接等数据很缺乏
1.4 焊接热循环 weld thermal cycle
➢ 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 ② 加热的最高温度
– 据焊缝远近不同的各点,加热的最高温度不同
1.4 焊接热循环 weld thermal cycle
➢ 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 ③ 在相变温度以上的停留时间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 理
2024年2月9日星期五
焊接冶金学-焊接化学冶金
![焊接冶金学-焊接化学冶金](https://img.taocdn.com/s3/m/4724e2592b160b4e767fcf95.png)
§ 2-2 焊接区内气体与金属的作用
一、焊接区内的气体 (一)气体的种类、来源及供给途径 1.种类: CO、CO2、H 2、H 2 O、O2、N 2 金属及熔渣蒸气
2.来源:1)焊接材料 2)气体介质 3)焊丝和母材表面上的油锈等杂质。 4)金属和熔渣的蒸发产生的气体
27
3.供给途径: 一部分是直接输入或侵入的原始气体; 另一部分是通过物化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38
(3)氢在金属中的溶解
1)、氢在金属中的溶解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焊条药皮、焊剂、焊丝药芯中水分 ,药皮中有机物为、焊件表面杂质(锈 、油)空气中水分 第一类能形成稳定氢化物金属 第二类不形成稳定氢化物的金属
39
氢的溶解机制
焊接区为氢可以处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状态
① 氢以原子或质子形式溶入(气保焊)
4).熔渣和熔滴金属进行强烈的搅拌,混合.
22
3熔池反应区
1)反应速度低 熔池T 1600~1900℃低于熔滴T ;比表面积,接 触面积小300~1300cm2/kg;时间长,手工焊3~8 秒埋弧焊6 ~ 25s 2)熔池温度不均匀的突出特点 熔池前斗部分发生金属熔化和气体的吸收 ,利于吸 热反应熔池后斗部分发生金属凝固和气体的析出, 利于放热反应 3)具有一定的搅拌作用 促进焊缝成分的均匀化,有助于加快反应速度, 有益于气体和夹渣物的排除。然而,没有熔滴阶 段激烈。
48
2).自由氧对金属的氧化
[Fe] O (FeO)
1 Fe O FeO 2
3).CO2对金属的氧化
[Fe] CO2 [ FeO]
4).H2O气对金属的氧化
[Fe] H2O气 [FeO] H2
5).混合气体对金属的氧化
第14讲焊接冶金学(7)PPT课件
![第14讲焊接冶金学(7)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ff9501fd0a79563c1e72f3.png)
⑸ 药皮的质量系数Kb
在焊条药皮中合金剂含量相同情况下,Kb
增加,过渡系数减小。 一般认为随着药皮厚度增加,合金剂进入
金属所经路程增大,从而使氧化和残留损失 加大。
22
⑹ 焊接方法 不同焊接方法因对焊接区保护的方式以及
所用保护介质各不相同,即使用含有同样合 金元素的填充金属,其过渡系数也各不相同, 见下表。
26
熔池凝固时S容易偏析,以 低熔点共晶Fe+FeS(熔点约 985℃)或FeS+FeO (熔点约 940℃)的形式呈片状或链状 分布于晶界,增加焊缝金 属结晶裂纹的倾向,降低 冲击韧度和抗腐蚀性。
图 Fe+FeS相图
一般情况下通过药皮过渡的过渡系数较小 ,而通过焊
丝过渡时过渡系数较大。
15
3.5.3 影响过渡系数的因素 焊接过程合金元素主要损失于:
蒸发、氧化和残留在熔渣中 只要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就能提高其过渡系数。
16
⑴ 合金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沸点:越低,焊接时的蒸发损失就越大,其过渡系 数就越小,例如Mn的沸点仅2027℃,在焊接时极 易蒸发,故其过渡系数小。
第三章 焊接冶金学
第14讲
1
上讲回顾
❖ 活性熔渣对金属的氧化 ❖ 焊件表面氧化物对金属的氧化 ❖ 氧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 焊缝金属的脱氧
2
3.5 焊缝金属的合金化
3.5.1 合金化的目的及方式 合金过渡是把所需的合金元素通过焊接材料过渡
到焊缝金属(或堆焊金属)中去的过程,又称焊缝金 属合金化。
3
例如:在碱性药皮中加入Al和Ti,可提高Si和 Mn的过渡系数。
18
⑵ 合金元素的含量 试验表明,随着药皮或焊剂中合金元素含量的增
加,其过渡系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一个定值。
武汉理工大学焊接冶金学知识要点
![武汉理工大学焊接冶金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ffe40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4.png)
武汉理工大学焊接冶金学知识要点焊接冶金学知识要点一、名词解释1.焊接: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二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称为焊接(Welding)。
(P1)2.焊接线能量:热源功率q与焊接速度v之比(P9)3.焊接平均熔化系数: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电流时所熔化焊条(丝)金属的重量。
(电弧焊P43)4.药皮重量系数:单位长度上药皮和焊芯的质量比。
5.熔合比: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称为熔合比(P27)6.合金过渡:把所需要的合金元素通过焊接材料过渡到焊缝金属(或堆焊金属)中去的过程。
(P68)7.偏析:在熔池进行结晶的过程中,由于冷却速度很快,已凝固的焊缝金属中化学成分来不及扩散,合金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出现所谓偏析现象(P127)8.过冷度:熔融金属平衡状态下的相变温度与实际相变温度的差值/液态金属温度与金属熔点之差。
(百度/金属学P44)9.扩散氢:与焊缝金属形成间隙固溶体,这一部分氢可以在焊缝金属的晶格中自由扩散。
(P40)10.拘束度:单位长度焊缝,在根部间隙产生单位长度的弹性位移所需要的力。
(P249)二、问答题1.焊接热循环特点:P175答:1)加热的温度高2)加热的速度快3)高温停留时间短4)自然条件下连续冷却5)局部加热2.药芯焊丝的特点:P114答:1)焊接飞溅小由于药芯焊丝中加入了稳弧剂而使电弧稳定燃烧。
熔滴为均匀地喷射状过渡。
所以焊接飞剑很少,并且飞溅颗粒也小。
减少了清理焊缝的工时2)焊缝成形美观药芯焊丝熔化时所产生的熔渣对于焊缝成形起着良好的作用3)熔敷速度高于实心焊丝由于药芯焊丝的电流密度高,所以焊丝熔化速度快4)可进行全位置焊接,并可以采用较大的焊接电流3.焊条设计原则:P94答:在技术上必须满足设计任务的要求,达到各项技术指标的规定,在制造工艺上必须切实可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要好,焊条的卫生指标要先进,确保焊工的身体健康。
焊接冶金学
![焊接冶金学](https://img.taocdn.com/s3/m/4d6d18f969dc5022aaea00e5.png)
焊接冶金学结论一、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1、焊接定义被焊工件的材质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二者并用,用或不用添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称为焊接。
定义掌握三个要点:一是材料,可以是金属、非金属;可以是同种材料、异种材料。
二是达到原子间的结合。
三是永久性。
2、金属连接的障碍1)金属表面只有个别微观点接触;2)材料表面存在着氧化膜、油、杂质、污物、锈等。
3、解决的方法1)加热加热到熔化状态——熔化焊2)加压(加热或不加热)——压力焊4、分类1)冶金角度分:液相焊接:指熔化焊,利用热源加热侍焊部位,使之发生熔化,利用液相的相溶,达到原子间的结合。
它包括电弧焊、电渣焊、气焊、电子束焊、激光焊等。
固相焊接:指压力焊,是焊接时必须使用压力,使待焊部位的表面在固态下达到紧密接触,并使待焊表面的温度升高(一般低于材料的熔点),通过调解温度、压力和时间,造成接头处材料进行扩散,实现原子间的结合。
它包括电阻焊、磨擦焊、超声波焊等。
固-液相焊接:待焊表面并不直接接触,通过两者毛细间隙中的中间液相联系。
在待焊的同质或异质材质固态母材与中间液相之间存在两个固-液界面,由于固液相间能充分进行扩散,可实现原子间的结合。
2)从焊接方法上分:一是熔化焊:a、电弧焊:手工电弧焊、埋弧焊、气电焊。
b、气焊c、电渣焊d、等离子焊e、真空电子束焊f、激光焊二是压力焊:a、磨擦焊、b、接触焊:点焊、对焊、闪光焊、缝焊等。
c、超声波焊d、扩散焊三是钎焊:真空钎焊、火焰钎焊、感应钎焊等。
二、焊接热源种类及其特性1、热源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发现碳弧焊;1891年金属极电弧焊;本世纪初薄皮焊条电弧焊和氧乙炔气焊;30年代,厚皮焊条电弧焊、氢原子焊、氦气保护焊;40年代,埋弧焊和电阻焊;50年代,CO2气体保护焊和电渣焊;60年代,电子束焊和等离子弧焊与切割;70年代,激光焊焊接与切割;80年代,逐步完善电子束焊接和激光焊接工程;90年代,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微波等。
1焊接冶金学笔记知识点整理
![1焊接冶金学笔记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e6660c8360cba1aa811da31.png)
绪论1:焊接的定义:被焊工件的材质,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二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连接的工艺过程称为焊接。
2:焊接热源及特点(1)电弧热利用气体介质中放电过程所产生的热能作为焊接热源(2)化学热一利用可燃气体或铝、镁热剂进行化学反应时所生的热能作为焊接热源(3)电阻热一利用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焊接热源(4)高频感应热一对于有磁性的金属,利用高频感应所产生的二次电流作为热源,在局部集中加热。
(5)摩擦热一一由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热能作为焊接热源。
(6)等离子焰一电弧放电或高频放电产生高度电离的离子流,利用其携带的热量作为焊接热源。
(7)电子束:利用高压高速运动的电子在真空中猛烈撞击金属局部表面,是动能转化成热能作为焊接热源。
(8)激光束:使用能量高度集中的激光束作为焊接热源。
3:焊接接头的形成过程经历加热,熔化,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固态相变,直至形成焊接接头。
(1)焊接热过程被焊金属在热源下发生局部熔化。
整个焊接过程始终在焊接热过程中发生。
(与凝固结晶,冶金反应,固态相变,等有重要联系)(2)焊接化学冶金过程:金属,熔渣,气相之间一系列化学冶金反应。
(金属氧化,脱硫等)(直接影响焊接成分,组织,性能)(3)焊接时的金属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过程:随着热源离开,熔池金属就开始凝固结晶,即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具有同素异构转变的金属,随温度下降,发生固态相变。
(该过程可能产生偏析,夹杂,气孔等多种缺陷)4:焊接接头的组成焊缝——熔合区——热影响区5:焊接的传热方式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热传导)6:热导率概念表示金属的导热能力,物理意义——单位时间内,沿法线方向单位距离相差1℃时经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能。
第一章1:熔滴过渡形式:短路过渡,颗粒状过度,附壁过渡(酸性)细颗粒状过度,附壁过渡。
(碱性)短路过渡,大颗粒状过度2:三过渡的形式(1)短路过渡:焊条端部的熔滴长大与熔池发生接触。
焊接冶金学
![焊接冶金学](https://img.taocdn.com/s3/m/04daff7527d3240c8447efba.png)
武汉理工大学焊接冶金学复习资料第1页焊接冶金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焊接:焊接是指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二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
2. 焊接线能量:热源功率q与焊接速度v之比。
3. 焊接化学冶金过程:在熔焊过程中,焊接区内各种物质之间在高温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焊接化学冶金过程。
4. 焊条平均熔化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焊芯质量或长度称为焊条金属的平均熔化速度。
5. 熔合比: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称为熔合比。
6. 药皮重量系数:单位长度上药皮和焊芯的质量比。
7. 偏析:在熔池进行结晶的过程中,由于冷却速度很快,已凝固的焊缝金属中化学成分来不及扩散,合金元素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出现所谓的偏析现象。
8. 过冷度: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平衡结晶温度或者称为理论结晶温度,但是,在实际结晶过程中,实际结晶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两者的温度差值被称为过冷度。
9. 扩散氢:可以在焊缝金属的晶格中自由扩散的氢。
10. 拘束度:单位长度焊缝,在根部间隙产生单位长度的弹性位移所需要的力。
二、基本概念1. 焊接热循环的特点? a) 加热温度高 b) 加热速度快 c) 高温停留时间短 d) 自然条件下连续冷却 e) 局部加热2. 药芯焊丝的特性? a) 焊接飞溅小 b) 焊缝成形美观c) 熔敷速度高于实心焊丝d) 可进行全位置焊接,并可以采用较大的焊接电流。
3. 焊条设计原则?在技术上,必须满足设计任务的要求,达到各项技术指标的规定,在制造工艺上必须切实可行,同时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要好;焊条的卫生指标要先进,确保焊工的身体健康。
4. 焊条的设计依据a) 被焊母材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指标b) 焊件的工作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以及是否有耐磨性,耐腐蚀性等特殊要求c) 施工现场的焊接设备条件以及施工的条件等 d) 考虑电焊条制造的生产工艺条件 5. 选择脱氧剂的原则a) 在焊接温度下脱氧剂对氧的亲和力应大于母材对氧的亲和力。
焊接冶金学
![焊接冶金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e5833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9.png)
焊接冶金学绪论1、试述焊接、钎焊和粘接在本质上有何区别?答、焊接:使两个被焊材料之间(母材与焊缝)形成共同的晶粒钎焊:只是钎料熔化,而母材不熔化,故在连理处一般不易形成共同的晶粒,只是在钎料与母材之间形成有相互原于渗透的机械结合。
粘接:是靠粘结剂与母材之间的粘合作用,一般来讲没有原子的相互渗透或扩散。
2、怎样才能实现焊接,应有什么外界条件?答、从理论来讲,就是当两个被焊好的固体金属表面接近到相距原子平衡距离时,就可以在接触表面上进行扩散、再结晶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形成金属键,达到焊接的目的。
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条件,事实上即使是经过精细加工的表面,在微观上也会存在凹凸不平之处,更何况在一般金属的表面上还常常带有氮化膜、油污和水分等吸附层。
这样,就会阻碍金属表面的紧密接触。
为了克服阻碍金属表面紧密接触的各种因素,在焊接工艺上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对被焊接的材质施加压力目的是破坏接触表面的氧化膜,使结合处增加有效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紧密接触。
2)对被焊材料加热(局部或整体) 对金属来讲,使结合处达到塑性或熔化状态,此时接触面的氧化膜迅速破坏,降低金属变形的阻力,加热也会增加原于的振动能,促进扩散、再结晶、化学反应和结晶过程的进行。
3、能实现焊接的能源大致有哪几种?答:1)电弧热2)化学热3)电阻热4)高频感应热5)摩擦热6)等离子焰7)电子束8)激光束4、焊接线能量对等温线有何影响?答:采用的焊接线能变量不同,温度场的分布不同①当q=常数时,随焊接速度V的增加,等温线的范围变小,即温度场的宽度和长度都变小,但宽度的减小会大些,所以温度的形状变得细长。
②当V=常数时随热源功率q的增加,温度场的范围也随之增大。
③如q/v保持定值,等比例改变q及v时,则此时会使等温线有所拉长。
5、焊接电弧加热区的特点及其热分布?热源把热能传给焊件是通过焊件上一定的作用面积进行的。
对于电弧焊来讲,这个作用面积称为加热区,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时,加热区又可分为加热斑点区和活性斑点区(1)活性斑点区活性斑点区是带电质点(电子和离于)集中轰击的部位,并把电能转为热能(2)加热斑点区在加热斑点区焊件受热是通过电弧的辐射和周围介质的对流进行的。
《焊接冶金学》知识点总结
![《焊接冶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329b4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0.png)
《焊接冶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篇:《焊接冶金学》知识点总结焊接冶金学,焊接科学中的战斗机,O Ye!1.对被焊材质经过加热加压或者二者并用的方法,并且用或者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间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叫焊接。
2.当被焊接的固体金属表面接近相距ra时,就可以在接触面上进行扩散,再结晶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形成金属健,达到焊接的目的。
(原子间的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图中,在ra的距离时,吸引力最大。
)3.焊接过程中加压,目的是为了破坏工件表面的氧化物,使结合处增大有效接触的面积,从而达到紧密接触,行成化学键。
4.对被焊工价加热,是为了使金属结合处达到塑性或熔化状态,破坏氧化膜,降低金属的变形阻力,同时增加原子的振动能,促进扩散,再结晶,化学反应和结晶过程的进行。
5.金属成功焊接所需的压力和温度是有关系的,压力大,则温度低,反之亦然。
6.一般焊接和钎焊的区别是:钎焊母材没有熔化,所以只有钎料和母材间原子相互渗透的机械组合,而没有形成共同晶粒,但是一般熔化焊接是通过原子的扩散形成共同晶粒的。
7.粘贴是靠粘贴剂与母材之间的粘合作用,一般讲没有原子的相互渗透和扩散。
8.高频感应热是利用高频感应所产生的二次电流作为热源,实质上也是电阻热的另一种形式。
这种方法热量高度集中,所以可以实现很高的焊接速度,如高频焊管等,但对于不锈钢和铝等不易导磁的金属难以实现高频焊接。
9.电子束焊接,在真空中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金属表面,使之加热熔化,达到焊接的目的。
由于在真空中所以焊接质量比较好而且可焊接得较深的焊缝。
10.等离子焊接,就是利用等离子电弧,是将普通电弧压缩形成的高能量密度的电弧经行焊接。
11.热焊接性,冶金焊接性,工艺焊接性:分别指在不同的热循环,不同冶金过程,和不同的焊接工艺,所能得到优质焊缝的能力。
12.使用焊接性:整个焊接接头能满足技术规范和使用性能的程度。
13.焊接接头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加热,熔化,液晶反应,凝固和固态相变。
焊接冶金学总结
![焊接冶金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cbc6dcc0c22590102029dc9.png)
i.保护的原因
a)焊缝金属中的氧(7~35倍)和氮(20~45倍)的含量显著增加;
b)强度变化不大(N的强化作用);
c)锰,碳等有益合金元素含量减少;
d)焊缝金属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
e)电弧不稳定,熔渣飞溅,气孔多,成型差。
ii.保护方式和效果
a)埋弧焊通过焊剂熔化后的熔渣隔离空气保护金属,其保护效果取决于焊剂的粒度和结构;
用于熔化焊条的功率qe为
其中U为电弧电压,I为焊接电流, 为焊条加热有效系数。
iii.(化学反应热)
2.焊条金属熔化
i.焊条金属平均熔化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焊芯质量或长度。
ii.平均熔敷速度:单位时间内真正进入焊缝金属的金属质量。
iii.损失系数:由于飞溅,氧化和蒸发损失的那部分金属质量与熔化的焊芯质量之比。
i.药皮反应区:在固态药皮中进行,温度范围为100度到药皮的熔点。
a)吸附水的蒸发:100度以上;
b)分解反应:有机物,碳酸盐,高价氧化物分解产生大量气体
பைடு நூலகம்A.对熔化金属有机械保护作用;
B.对被焊金属和药皮中的铁合金有很大的氧化作用。
c)氧化反应:温度高于600度时发生铁合金的明显氧化,使气相的氧化性大大下降,即“先期脱氧”。
iii.熔池反应区:从熔滴和熔渣落入熔池,直到金属凝固属于熔池反应区。
反应特点:
a)比起熔滴反应区,平均温度较低,比表面积较小,反应时间更长;
b)熔池会发生有规律的搅拌作用,有利于加快反应速度,有利于气体和非金属夹杂物的逸出;
c)熔池头部(金属熔化和气体的吸收)和尾部(金属凝固和气体的外逸)温度不均,反应方向不同;
c)熔渣的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焊接冶金基础三、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焊接热影响区焊接接头各部位的加热峰值温度分布如图10所示。
加热时各部位组织变化情况是:加热温度超过Ac3开始发生α-γ的转变,在且Ac1~Ac3之间转变继进行,到达Ac3转变完了,温度继续升高达1100℃时,晶粒急剧长大,热影响区各点的组织变化首先取决于峰值温度Tmax不同焊接方法热影响区的平均尺寸如表2所示。
按照Tmax的不同,淬硬倾向小的低碳钢和淬硬倾向大的钢种热影响区的组织可分为以下几个区。
表2 不同焊接方法热影响区的平均尺寸1.低碳钢接头的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1)熔合区焊缝金属和母材之间的过渡区,即半熔化区和未混合区,称为熔合区,其温度处于固相线与液相线宰。
熔合区在化学成分和组织性能上都有较大的不均匀性,在接近母材一侧的金属组织是过热组织,塑性差。
同时又因温度梯度大,所以熔合区是很窄的,但对强度、塑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许多情况下,熔合区是产生裂纹、局部脆性破坏的发源地。
(2)过热区此区段处于1100℃到固相线温度的高温范围。
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奥氏体晶粒严重长大,尤其在1300℃以上时晶粒十分粗大,冷却后就获得粗大的过热组织(气焊时还可能得到魏氏组织),使材料的塑性大大降低,特别冲击韧性的影响尤为显著(通常要降低20%~30%)。
如果焊件的刚性很大,则常在此区产生裂纹。
所以,过热区是焊接接头中最危险的区段。
(3)正火区(相变重结晶区)金属被加热到止Ac3以上稍高的温度下,铁素体和珠光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由于焊接时加热速度很快,在高温下停留时间又短,所以奥氏体晶粒还未十分长大。
故该区空冷下来后,得到均匀细小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相当于热处理中的正火组织,是接头中综合力学性能最好的区段。
此区的温度范围约在Ac3~1000℃之间。
(4)不完全重结晶区此区段是温度范围在Ac1~Ac3之间的热影响区。
温度稍高于Ac1是地,首先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随温度的升高,在Ac1~Ac3温度范围内只有部分铁素体溶入奥氏体,其余部分铁素体则保留下来。
冷却后,奥氏体转变为细小的铁素体和珠光体;而未溶入奥氏体的铁素体不发生转变。
随着温度升高,晶粒略有长大。
因而冷却后晶粒大小和分布不均匀,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均匀。
若钢材在焊接之前经过塑性变形,有碎晶和晶格扭曲,在500℃~Ac1温度范围将进行再结晶。
再结晶区段的组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
在那些具有时效敏感性的钢种中,处于Ac1~300℃的温度范围内,强度稍有提高,而塑性急剧下降,产生脆化现象。
2.淬硬倾向较大的钢种接头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1)完全淬火区。
当加热温度超过Ac3以上的区域时,由于钢种的淬硬倾向较大,故冷却后得到淬火组织(马氏体),靠近焊缝附近(相当于低碳钢过热区)是粗大的马氏体,而相当于正火区的部分得到细小的马氏体。
当冷却速度较慢或含碳量较低时,会有索氏体和马氏体同时存在,用大线能量进行焊接时,还会出现贝氏体,从而形成与马氏体共存的混合组织(但以马氏体为主)。
这个区在组织上都属同一类型(马氏体),只有粗细之分,所以统称为完全淬火区。
由于出现淬火组织,故硬度和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出现脆化现象,易产生裂纹。
(2)不完全淬火区母材被加热到Ac1~Ac3温度之间的热影响区,在快速加热的条件下,铁素体很少溶解,而珠光体、贝氏体和索氏体等转变为奥氏体,在随后快速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原铁素体保持不变,最后形成马氏体-铁素体组织,故称为不完全淬火区。
该区性能不均匀,塑性和韧性下降。
如果母材焊前处于调质状态,那么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除存在上述的完全淬火区和不完全淬火区之外,还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回火处理,称为回火区。
此区内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的程度决定于焊前调质状态的回火温度。
例如焊前经淬火加500℃回火,焊接时低于500℃的区域,其组织和性能不发生变化;而高于500℃低于Ac1的区域,其组织和性能将发生变化,变化情况与淬火状态的母材相类似。
四、焊接接头熔合区的特征和性能熔合线是焊接接头中焊缝向母材热影响区过渡的部位。
通常所说的熔合线系指焊接接头横断面上焊缝和母材的分界线,即焊缝轮廓线。
但事实上,熔合线并不是一条圆滑的曲线,而是不规则的锯齿形曲线。
1.熔合区的构成熔合区由半熔化区与未混合区两部分组成。
半熔合区系指焊缝边界固液两相交错共存,而又凝固的部位,是由于母材坡口表面复杂的熔化情况而形成的。
首先,电弧吹力和金属熔滴过渡特性可能使熔化不均匀;其次,母材半熔化晶粒由于取向不同而熔化程度不一(如图11)。
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熔化了的晶粒,其中1、3、5等晶粒的取向有利于导热而熔化较多,2、4晶粒则熔化的少。
此外,母材各点的溶质分布实际上的不均匀,使各点的有效熔点与理论熔点存在的差值也不同,其结果必然是在理论熔点的等温面上存在了已经熔化的局部和尚未熔化的局部。
由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固液两相交错共存的区域就是半熔化区。
未熔合区指的是焊缝中紧邻焊缝边界的部位,是由焊接时熔化后再凝固的母材组成,而并未与填充金属相混合的区域。
这个区域的位置是在焊缝中,但化学成分却与母材相同,具有过渡的性质。
未混合区的形成是由于填充金属与母材混合时,熔池边缘的金属温度较低,对流与扩散难以进行,因而未能达到与填充金属混合的结果。
熔合区所包括的半熔化区与未混合区都具有过渡性。
焊缝的成分(首先取决于焊接材料)与母材差别越大,未混合区就越明显。
若焊缝与母材的成分完成相同(如钨极电弧不加焊丝的电熔焊),则不会出现未混合区。
一般在焊缝与母材成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用低碳钢焊条焊接A3钢),可以不考虑未混合区。
2.熔合区的化学不均匀性熔合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化学不均匀性。
造成此化学不均匀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不平衡的凝固过程,其次是焊缝与母材在化学成分上的差异。
3.熔合区的物理不均匀性熔合区的物理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加热所导致的显微缺陷──空位或位错的聚集或重新分布。
焊接时的高温加热,使原子热振动加强,削弱了原子间的健合力,而使空位的浓度增加,冷却后的空位浓度必然要超过平衡的空位浓度。
空位和位错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将产生位移,在高温和应力的作用下,晶格缺陷将发生运动和聚集,产生晶格畸变,对断裂性能会有明显的影响。
这种物理不均匀性,可能是熔合区产生延迟裂纹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熔合区内存在着严重的化学和物理的不均匀性,因此组织与性能也是不均匀的,因此熔合区是整个接头最薄弱的环节。
五、影响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因素为了获得优质的焊接接头,必须对影响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因素有所了解,以便根据具体情况,从各个环节加以控制。
影响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因素很多,下面把主要因素叙述如下。
1.材料的匹配材料的匹配主要是指焊接材料的选用,焊接材料将直接影响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通常情况下,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与母材相近。
但考虑到铸态焊缝的特点和焊接应力的作用,焊缝的晶粒比较粗大并有存在偏析,产生裂纹、气孔和夹渣等焊接缺陷的可能性,因此常通过调整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以改善焊接接头的性能。
2.线能量线能量是指热源功率与焊接速度之比。
焊接线能量的大小,不仅影响过热区晶粒粗大的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焊接热影响区的宽度。
焊接线能量越大,则焊接接头高温停留时间越长,过热区越宽,过热现象也越严重,晶粒也越粗大,因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也越严重,甚至会造成冷脆。
因此,应尽量采用较小的线能量,以减小过热区的宽度,降低晶粒长大的程度。
在低温钢焊接时尤为重要,应严格控制线能量,防止晶粒粗化而降低低温冲击韧性。
3.熔合比熔合比是指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
熔合比对焊缝性能的影响与焊接材料和母材的化学成分有关。
当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化学成分基本相近且熔池保护良好时,熔合比对焊缝的熔合区的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当焊接材料与母材的化学成分不同时,如碳、合金元素和硫、磷等杂质元素的含量不同,那么,在焊缝中紧邻熔合区的部位化学成分变化比较大,变化的幅度与焊接材料同母材间化学成分的差异及熔合比有关。
化学成分相差越大,熔合比越大,则变化幅度也越大,不均匀程度及其范围也增加,从而使该区组织变得较为复杂,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不利的组织带,导致性能大大下降。
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调节熔合比的大小,除了调节焊接线能量及其他工艺参数(如焊件预热温度、焊条直径等)以外,调节焊接坡口的大小,对熔合比有较大的影响。
因为不开坡口,熔合比最大;坡口越大,熔合比就越小。
4.焊接工艺方法在选择焊接工艺方法时,应根据其对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合其他要求综合考虑。
如为提高焊接接头的质量,在低碳钢和耐热钢管子的焊接中,气焊工艺已逐步为手工电弧焊和钨极氩弧焊所取代;低碳钢焊接时,由于埋弧自动焊的线能量很大,一般在-70℃以下的低温钢材料焊接时均不采用。
5.焊后热处理(1)消氢处理消氢处理主要是为了加速氢的扩散逸出,防止产生延迟裂纹。
其加热温度很低,不会使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
(2)消除应力热处理消除应力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焊接拉伸残余应力,以保证结构使用时安全可靠。
(3)改善性能热处理①对于低碳钢、不易淬火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低温钢以及铁素体不锈钢,一般不需要进行焊后改善性能的热处理。
②对于易淬火的低合金高强度钢和耐热钢,为了改善焊接接头的性能,提高高温性能,焊后必须进行高温回火热处理,以消除淬硬组织,并得到回火组织。
③对于奥氏体不锈钢,为改善焊接接头的抗晶间腐蚀性能,可在焊后进行稳定化热处理(加热温度为850℃,保温2h后空冷),使碳化铬充分析出,铬得以充分扩散,消除贫铬层,从而提高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④对于铁素不锈钢,焊后经600℃以上短时加热后空冷,可消除475℃脆性;加热到930~980℃急冷,可消除σ相脆化,使焊接接头的性能得到改善。
⑤对于马氏体不锈钢,其焊缝和热影响区有强烈的淬硬倾向和冷裂倾向,含碳量较高时更为敏感。
焊后必须进行高温回火处理(回火温度一般为730~790℃之间)。
为获得具有足够韧性的细晶组织,高温回火前应使焊件冷却到150~120℃,保温2h,使奥氏体的主要部分转变为马氏体,然后及时进行高温回火处理。
若冷至室温再热处理,则有产生裂纹的危险,若热处理前初始温度过高,则会产生粗大的结晶组织。
综上所述,影响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因素很多,所以应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其组织和性能得以改善,并减小性能的不均匀程度,从而得到优质的焊接接头。
第五节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的裂纹裂纹是焊接生产中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缺陷,对产品的制造质量与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有时还会酿成严重的事故。
裂纹的种类很多,考虑到温度及其他因素对形成焊接裂纹的作用,按照裂纹产生的条件通常分为热裂纹、再热裂纹、层状撕裂和冷裂纹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