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途径。

合集下载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及其主要对策摘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

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

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可怕的数字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资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存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新时代下,发展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历史遗留问题,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恶化。

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林木大量砍伐,草原沙漠化加剧,动植物种群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日益加剧。

在城市方面,大量的工业排放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导致雾霾频发。

工厂废水废气乱排放,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源,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农村地区的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田退化严重,农作物品质下降。

林木资源严重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草原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

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受威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状况十分严峻,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恢复。

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2.2 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与推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civilization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思考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它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

它强调以人为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福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通过加强环保科技投入和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

2. 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它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文明传承、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同时,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

3. 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生产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教育,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规划,确保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

4. 国际形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国内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展现了我国在环保领域的理念和苦心经营,有益于推动全球环保行动和对我国进行国际声誉提升。

三、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积极宣传宣传是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宣传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还可以引导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投入。

同时,在宣传中加强青年人的参与和推动,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2. 推动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政策力度、建立相应的法律和规范,加强环保行业的监管,同时促进有关企业的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最大程度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和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先进科技的效用,实现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利用。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政治方面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二)经济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著,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改变,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经由单纯依赖逐渐走向索取破坏,这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

生态问题的凸显同时制约了人类的进步,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结合我国自然环境现状,找出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前言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密切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1]我国在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发展过程中,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生态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要实现“中国梦”[2],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完善国家的规章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指导思想之一。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3]。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1、生态环境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钱利益至上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意义及措施探析 蔡志平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意义及措施探析 蔡志平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意义及措施探析蔡志平摘要: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发展,但随着近些年城市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产生的相关危害不仅对当代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延续到子孙后代,为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意义措施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然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上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治理难度显著增大。

为做好全省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亟须构建长期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此保障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生态文明的实质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全球环境的保护工作是全人类的责任,为了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表明了我国今后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在逐渐的探索中发现的一种进入更高级文明的前进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指导方针就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要以尊重自然和维护自然为前提,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社会形态将逐渐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结构,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能力可以逐渐提升,真正实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战略。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社会的发展逐渐从生态环境中分离出来,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仿佛给人类带来了摆脱自然限制的曙光,但在近几十年的全球发展,因为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开始认识到无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如何变革,人类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现阶段开始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逐渐建设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成为了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主要发展方向,利用现代文明影响生态文明向适合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

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

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

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

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

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形势、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索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形势、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索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形势、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索宗梦琪1张震1吴娅琳2高锴1*(1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天津3001912天津天滨瑞成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91)引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 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早期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依靠资源环境的支持与牺牲。

在党的十八大上,我党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解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对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1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进展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1][2]。

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基本国策。

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在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规则化制度化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责任。

加入联合国伊始,我国就已拉开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外交和国际合作的序幕。

在后续合作进程中,我国始终呼吁加强共同合作,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基础工程建设。

我国不断夯实主体功能区建设、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工程,实现并有效维护了自然环境及物质条件的可持续性及循环利用。

2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与进展;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仍不容忽视,值得引起关注并敲响警钟。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2008年11月总第60期第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 O UR NA L OF H AR BIN C OMMITTEE S CHOO L OF THE C CPN ov.,2008Ser ial N o.60N o.6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胡术阁(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摘 要:在当前形势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意义非常重大。

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有些区域已带有毁灭性,因此必须积极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修复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良性循环。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X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8)06-0084-03 收稿日期:2008-09-05 作者简介胡术阁(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天然林锐减,功能明显弱化。

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尽管我国林木覆盖率已达18.21%,但天然林仅占国土面积不到10%,人工林占很大比重,同原始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生态防护功能相当低下,很难形成生态防护功能的大气候。

而且2005年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0.6公顷的1Π6。

2.草原大面积退化,功能减弱,土地沙化严重。

我国现有草原3.9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41.7%,是世界上第二草原大国。

但是,由于人们对草原的功能价值认识不足,长期实行毁草垦荒、超载放牧以及乱采滥挖等非理性开发,致使草原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处于退化状态。

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程度不同地退化,天然草地还以每年六七十万公顷的速度减少。

农业部有关资料显示,自1950年以来,经过四次大垦荒,全国近2000万公顷的草甸、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论文导读:生态文明建,发表论文,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修订稿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的教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的总态势是:资源总量大国,人均资源短缺,资源供给难以满足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资源降耗困难重重,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污染已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形成威胁,生态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各类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在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显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刘年东 2014710029)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

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浅析了我国为何要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十八大”报告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强调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观念。

一、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人类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在此进程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议题。

其中,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疾病、饥饿和贫苦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全球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就迫在眉睫,所以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类过上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新生活。

这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建构出来,并逐步得到了认可,生态保护主义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潮流。

2、国内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7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饮用水质问题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考试日期:年月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人们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对身边自然生态的保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该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央文件。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1[。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建议及原因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建议及原因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建议及原因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可以对该长文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使用如下的文本作为参考: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维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并且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提出措施,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并且详细阐述每个措施的原因和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旨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案,为构建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将提出一些重要的措施,如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生态产业发展以及加强环境管理等。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

而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措施,如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绿色交通发展以及倡导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等。

这些措施将帮助我们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的结论将对以上提出的措施进行总结,并提出对于未来的建议,以期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结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的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及其原因,并具体提出了两个措施。

然后,在正文部分的第三部分,将阐述绿色低碳发展的措施及其原因,并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措施。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与升华。

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

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

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建设布局1.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自然灾难频繁,水旱灾难交替发生.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林草覆盖率低.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空气污染.煤和石油等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等排放到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这些酸性物质随着降水等回到地球的表面而形成的酸雨;煤、石油等燃烧使硫、氮等发生氧化作用,消耗空气中极富活性的臭氧,再加上作为超制冷剂、烟雾剂、杀虫剂原料的氟利昂也会降解臭氧,使大气中臭氧量减少,太阳紫外线能更多地穿透到大地,人类正逐渐失去臭氧层对生命的保护;工业气体排放物,尤其是化石燃料燃烧时排放的气体进入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的大规模变化等.2.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出现的原因众所周知,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问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以上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们的行为受其意识和观念的支配,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看成支配自然的主人,忽视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公民的环保观念日益增强,环保认知度不断提升,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然而,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况依然十分明显。

(2)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承担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压力,付出极其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及国家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及国家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及国家意义导语: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环境。

义乌市把环境污染整治作为改善民生福祉,打造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化整治的思路,大力开展空气、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切实加强义乌江流域、城市、农村、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强化电镀、印染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全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20XX年,义乌市地表水4类水占50.6%,城区空气环境API指数优良天数318天, 20XX年, 1-5月, AQI指数达到优良以上的天数53.3%。

生活垃圾全部进行焚烧发电或填埋处理,处理率100%,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虽然目前义乌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彻底好转仍有很大差距。

一是义乌江水质不稳定,小溪流污染严重。

义乌市现有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污水排放总量中 73%来自生活污水,地表水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其中80%来自生活污水。

义乌江水质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和上游来水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反弹,20XX年,义乌江出境断面水质3类水质达42%,4类水质24%,20XX年前4个月,交接断面水质全部为不合格。

义乌市19条小溪流 30个断面中,劣5类水体20XX年占76.6%,20XX年占86.6%,20XX年占73.3%。

彻底改善义乌市水环境质量必须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上下游共同努力,即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困难。

近年来,义乌市灰霾天气逐年增加(20XX年为84天,20XX年 124天),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属于由机动车尾气、扬尘、烟尘、工业废气等因素引起的复合型污染,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
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没有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导致污染排放严重。

这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开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推进绿色能源、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等举措,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

3.国际环保标准的提高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面临着国际环保标准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加强力度,提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4.政策导向和人民群众的诉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政府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提高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洁环境的需求,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意基础,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为了打造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我们急需采取重要的途径与措施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从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一、改善环境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环节。

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重要途径与措施:1. 强化环境监管: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污染企业,推动其进行环境治理。

2. 提高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工作,推动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减少环境污染。

3.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采取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管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

4. 促进水资源保护:加大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严禁乱采乱用水资源的行为。

二、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与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与措施:1. 打造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保护区域和红线,严禁在生态保护区内开展破坏生态的活动,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健康。

2. 推行生态修复:加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推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增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严格限制开发活动,保护珍稀物种与生态系统。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经济补偿,激励各方参与生态保护。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与措施:1. 推动绿色发展: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施低碳、循环和清洁生产模式。

2. 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确保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

2010.11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既涉及经济因素,也涉及观念和制度因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此再次做了强调,这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既涉及经济因素,也涉及观念和制度等因素。

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加快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1.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尚未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和生态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存在是其主要原因。

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安秀伟572010.11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性的发展观,引导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增长率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把GDP作为指挥经济发展的指挥棒。

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没有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纳入其中。

第二,这种发展观把物质文明的发展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从而忽视了人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第三,这种发展观是一种形而上的发展观,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导致了经济活动的短期性。

这种片面的发展观表现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就是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资源,忽略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态的可持续限度,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为代价,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和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观存在缺陷,也一再倡导与绿色文明相匹配的现代发展观,可这并没有完全内化为人们的意识,在经济与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还是会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看法和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看法和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这个主题下,我愿意共享我的看法和建议。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1.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2. 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为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而努力,但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能保障人民裙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有责任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需要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措施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形成系统完备的法规体系。

3. 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4. 提高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能力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大环境治理和修复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5. 强化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挑战1.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普遍参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途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这种成就的取得却是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为代价的。

所以,我国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天蓝、山绿、水清。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引言: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的过度增长、政策的失误、历史生态债务过多过重等原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虽然近几十年来,我们也进行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对抑制局域性生态环境恶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分析,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1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讲,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既有历史的积累,也有现代的破坏。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条件造成了生态环境体系的先天不足、脆弱不堪,北方地区大风与干旱严重,易产生风沙,水土流失强烈;南方地区降水集中,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而历史上不断的毁林垦荒和屯兵征战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使生态环境负债累累;现代人口压力的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些原因均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但总的来说,人为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建设等经济活动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2]1.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1.2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3]。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1.3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如黄河流域年入海输沙量高达 20亿吨。

[4]1.4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1.5各种污染严重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

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2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而存在的生态文明,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其前提是尊重和保护自然,宗旨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行为,着眼点是引导人们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活之道。

自省、自觉、自制是生态文明极为看重的,重视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永远无法逃脱的相互依存关系。

不但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更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生态的和谐。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所以也可以这样说,人类对于自身发展道路、模式和理念的之所以能够产生历史性的飞跃,是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的理性认识分不开的,是整个人类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首要原则,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人类社会必须停止任何改造自然的行为是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所追求的;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无视自然界自身的规律性,片面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人类生存面临严重的危机。

而生态文明虽然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但不主张人要主宰自然,而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同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也是社会建设的总目标一致的。

2.2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以我们在开发使用自然资源时,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要抛弃,经济暂时的繁荣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人人都要以尊敬、爱惜和保护自然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信守没有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就没有人类的明天这一基本准则,只有有了生态的文明才会有人类的真正文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就我国目前现状,“人一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之路应是我们的正确选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2.3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把“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上写人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表明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

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随着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高也会越来越牢固。

3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3.1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大力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社会群体间应推进相互监督这一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建设生态文明的氛围,为发展绿色经济制定各种文化约束机制和体制。

政府的执政理念也要进行变革,制定政策应统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考虑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企业也要转变经营理念,把低碳技术及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引进生产方式,淘汰落后的产能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大力宣传,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科学发展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使人人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积极投入到环保活动之中。

3.2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无疑就要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

考虑我国的实际,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生态经济的先进经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逐步推进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在内的生态经济的发展和普及。

国家应从法制、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大力推进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内的生态经济建设,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打造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才能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人民提供一个健康宜居的美好家园。

3.3生态文明建设要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法治的力量在我国长期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企业是犯罪者,百姓是受罪人”。

一些工业企业是主要的污染源(比如工业垃圾、工业污水等),但企业只注重赚钱,而对自己的污染行为不同不问或者是敷衍了事,一些化工厂周围几乎不适宜居住,百姓苦不堪言。

对于这些企业,一定要责任落实到人,严抓严管,否则限令企业停产整顿。

同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必须严格执行。

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如有可能提升环保方面的法律在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对于屡教不改的一些个人或企业行为,应用法律的手段在解决,让环保的法治理念得以普及和深入人心。

3.4倡导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蝴蝶效应”表明生态文明是无国界的,我们要积极与国际社会一起发起全球化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

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整个世界资源的无情掠夺与使用和对整个地球环境的残酷污染的基础上的,这些发的国家应对他们的行为负责,有义务为全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尽力尽责。

比如,他们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治理污染提供技术、人才上的帮助;在国际环境大会七不要再搞双重标准、地区保护主一,以此来推卸责任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在国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全球化而努力,为实现整个世界的天蓝、山绿、水清而奋斗。

4结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李爱贞编著,生态环境保护概论,气象出版社,2005.03,第6页[2](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编写)赵廷宁,丁国栋,马履一主编,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02月第1版,第52页.[3]朱震达,陈广庭,等著,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4]过孝民,张慧勤主编,公元二〇〇〇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5]潘岳:“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