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合集下载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结构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减震与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实践应用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减震与隔震技术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采取的两种重要手段。

减震技术通过在结构中引入减震装置,吸收和减少地震能量的传递,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而隔震技术则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基分离,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进行自由摆动,避免较大振动传递给建筑物。

这两种技术在地震中起到保护结构和提高建筑物稳定性的作用。

2.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实践应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抗震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例如,位于日本的东京湾海底隧道通过采用减震技术,成功地减少了地震对隧道的破坏风险。

此外,在高层建筑方面,许多国家采用了隔震技术,使得建筑物可以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如洛杉矶的斯坦福大厦和台北的大楼等。

这些实践应用表明了减震与隔震技术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重要性。

3. 减震与隔震技术的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结构抗震能力要求的提高,减震与隔震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突破。

在减震技术方面,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改进减震装置的性能和耐久性,以更好地吸收地震能量。

而在隔震技术方面,随着地震工程领域的不断研究,新的隔震材料和结构形式也将不断涌现。

此外,与减震与隔震相关的智能材料、传感器和控制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也将为减震与隔震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减震与隔震技术是建筑工程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实践应用和前景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减震与隔震技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推广,减震与隔震技术必将为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

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

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人们提出了各种防震减灾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隔震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地震减灾技术,在地震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震工程中的隔震技术,包括隔震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隔震技术的原理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中设置一定数量的隔震装置,通过这些装置将建筑物与地基或地面隔离开来,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的变形和能量耗散来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

隔震装置通常由橡胶、钢材、铅芯橡胶等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性能。

在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传递,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响应,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隔震技术的应用范围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设计中,包括住宅、办公楼、桥梁、医院、学校等。

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和重要设施中,隔震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例如,日本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大量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中国,隔震技术也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为抗震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三、隔震技术的优缺点隔震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地震减灾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响应,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和修复成本。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风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然而,隔震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隔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充分考虑,增加了建筑物的投资成本。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隔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的技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措施,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震的振动隔离开来,从而达到保护结构和减少地震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的目的。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影响。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隔离和减振。

隔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隔震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使地震的振动无法直接传递到结构上。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橡胶支座、滑移支座和球形支座等。

这些隔震装置具有较高的弹性和低的刚度,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此外,隔震装置还能够调节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与地震的频率不同步,进一步降低地震的影响。

减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减振装置,减小地震的振动对结构造成的影响。

常见的减振装置包括液体阻尼器、挠性装置和质量阻尼器等。

这些装置能够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和位移。

液体阻尼器通过液体的黏滞阻尼特性,将地震的振动能量转化为液体的热能,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挠性装置通过其柔软的特性,吸收并分散地震的振动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力。

质量阻尼器通过调节质量的大小和位置,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减小地震对结构的位移。

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地震的振动能量有效地吸收、分散和转化,从而保护建筑和工程结构免受地震的破坏。

隔震技术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隔震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建筑和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还可以改善结构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

隔震技术可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降低结构的振动和噪音,提供更好的使用环境。

隔震技术还可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结构的维修和维护成本。

因此,隔震技术在建筑和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隔离和减振装置,将建筑或工程结构与地面隔离开来,减小地震的振动传递到结构上的技术。

建筑隔震技术原理

建筑隔震技术原理

建筑隔震技术原理建筑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的方法,旨在减少地震震动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

它适用于地震频发地区,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地减小建筑物的震动,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下面将介绍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

一、建筑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地基与基础之间设置隔离层,使其能够在地震中与地面分离,从而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

隔离层通常采用弹簧、摩擦器、沉箱等材料制成,其特点是能够在地震中吸收和消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隔离层的设置可以大大降低建筑物的震动位移和加速度,有效改善建筑物的地震响应。

二、建筑隔震技术的工作原理建筑隔震技术是利用隔离层的特性,通过吸收和分散地震波能量来保护建筑物。

在地震发生时,隔离层能够减少地震波的传递,并将部分地震能转化为热能。

具体来说,建筑隔震技术有以下几个工作原理:1. 隔离抗震原理:隔震层可以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隔离层自身的形变能,并将其分散到地震波经过建筑物的过程中。

隔离层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动力反应,减少其对外力的响应。

2. 降低地震波传递:隔震层在地震波传递过程中能够减小波峰和波谷的传递效果,将地震波的振动能量减少到建筑物较低的程度。

这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强度,减小墙体和结构的震动幅度,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损害降至最低。

3. 减小建筑物的加速度:隔离层的引入可以改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运动方式,减小建筑物的加速度,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这样可以避免建筑物因地震引起的倾斜、位移等现象,保护建筑物中的人员的生命安全。

4. 降低震害风险:隔离层的设置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减弱结构的震动,防止房屋发生坍塌和破坏。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地震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抗震能力。

三、建筑隔震技术的具体应用建筑隔震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大型建筑物、桥梁、核电站等对地震反应要求较高的场所。

隔震与减震技术介绍

隔震与减震技术介绍

隔震与减震一、概述二、基底隔震三、悬挂隔震四、耗能减震五、冲击减震六、吸振减震七、主动控制减震一、概述•地震引起结构振动的全过程是:由震源产生地震动,通过传播途径传递到结构上,从而引起结构的振动反应。

•通过在不同部分采取振动控制措施,就成为不同的积极的抗震方法。

1、消震通过减弱震源振动强度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

2、隔震通过某种装置,将地震动与结构隔开,减弱或改变地震动对结构作用的强度或方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隔震方法:基底隔震 悬挂隔震3、被动减震通过采用一定的措施或附加子结构,吸收或消耗地震传递给主结构的能量,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被动减震方法: 耗能减震 冲击减震 吸震减震4、主动减震根据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主动给结构施加控制力,达到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

• 两大类减震方法:(1)被动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无外部能源供给,也称无源控制技术。

包括隔震技术和被动减震技术。

(2)主动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有外部能源供给,也称有源控制技术。

• 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减震方法优点:(1)减小地震作用,降低结构造价,提高结构抗震可靠度。

隔震方法能够控制传到结构上的地震力,克服确定荷载的困难。

(2)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保证非结构构件不破坏,减小震后维修费用,对现代建筑,非结构构件的造价占总造价的80%以上。

(3)隔震、减震装置的更换或维修比更换、维修结构构件方便、经济。

(4)精密加工设备、核工业设备等结构物,只能用隔震、减震的方法满足严格的抗震要求二、基底隔震1、原理• 基底隔震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

• 基底隔震,主要用于隔离水平地震作用。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显著低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

此时可近似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体,如图8.18所示。

设结构的总质量为m ,绝对水平位移为y ,地震动的水平位移为xg ,隔震层的水平刚度为k ,阻尼系数为c ,则底部隔震系统的运动平衡方程为: •• 上部结构绝对位移(加速度)振幅与地震动位移(加速度)振幅的比值R 为g g kx x c ky y c ym +=++ 2222222max max max max ]4)1[(41βξββξ+-+===g g x y x y R•R称为绝对隔震传递率。

隔震技术概述

隔震技术概述

《结构抗震工程概论》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授课教师:隔震概述摘要: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是考虑结构的延性来耗散地震能量。

但问题在于它是用结构承重构件本身来抵御地震,为了经济起见往往使承重构件在塑性阶段工作。

这样受到一次强烈地震时,结构构件在利用它的延性和自身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的同时,自身机构也受到了破坏。

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结构上附加各种耗能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地震反应,从而促进了工程减震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在,以改变结构频率为主的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控制技术中研究和应用最多、最成熟的技术。

关键词:抗震设计、隔震技术、耗能阻尼器1 前言隔震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地面以下部分设置隔震装置(或机构),以减弱地震动输入给地面以上结构的能量,减小结构振动而采取的一种结构抗震技术措施。

隔震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已经懂得用蒸熟的糯米和石灰混合,利用具有柔性和衰减性能的糯米层对地震能量的吸收能力,对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基础进行处理,从而起到了隔震效果。

在日本,人们也早已懂得利用增加强度和阻尼控制结构反应对结构物进行减震隔震处理,譬如,在7世纪和8世纪建成的法隆寺五重塔,就是该塔上部吊有象电线竿那样的长木竿,竿的自重对五重塔起到了预压力作用,提高了塔的抗弯能力,竿的下部置于比竿直径还大的圆筒形洞内,地震时五重塔振动的一部分能量被竿的振动所转移,竿犹如振子振动碰撞洞壁,使能量耗散(这种方法与近代许多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原理一致)。

2 隔震简介与技术发展2.1 隔震的必要性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振动,过大的结构振动现象不仅会影响到结构物的正常使用,还会造成主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有的虽然主体结构未破坏,但由于建筑饰面、装修或非结构配件、室内昂贵仪器、设备的破坏而导致严重的损失。

传统的抗震设计都是通过提高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来保证结构抗震安全性的,结构的抗力与其强度和变形有关,而强度和变形的乘积是衡量结构耗能能力的标志,但是将地震作用看成能量输入时,它是一个较稳定的量,主要是与结构的总质量和基本自振周期有关,在传统设计方法中主要考虑的是安全性,而其它方面的性能却被忽略了。

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如何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抵御地震力的侵袭,成为了建筑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隔震技术成为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隔震技术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一定的隔震系统,将地震力减小到能够被建筑物所接受的范围内。

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的安全,防止地震造成的灾害。

首先,隔震技术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自然现象,其引起的地震波会对建筑物造成巨大的冲击力。

而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结构设计,将地震波的能量转化为建筑物所能承受的水平惯性力,从而减小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其次,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稳定性是抵抗地震力的关键。

通过引入隔震层,建筑物可以在地震波通过时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减少摇晃幅度,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

这一技术不仅可以保护建筑物本身,还可以保护建筑物内部的人员和设施,为人们提供了安全的避难区域。

另外,隔震技术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地震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在地震波通过后,建筑物可能会受到余震的影响。

隔震技术能够使建筑物在地震波过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并保持较好的平衡状态,从而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累计损伤,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当然,隔震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

由于隔震技术需要引入一系列复杂的结构和设备,其所需的经济投入较高。

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或者建筑物规模较小的地方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此外,隔震技术的施工难度也相对较大,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隔震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和普及。

通过合理应用隔震技术,我们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稳定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

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

建筑物隔震技术概说(三)
隔震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物中利用减震设备将地震动力转移到减震器上,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技术。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物隔震技术的一些具体概念和实际运用。

第一,隔震装置
隔震装置是指用于减少建筑结构振动的装置,通常由支撑构件、隔震副、控制装置、固定件等系统组成。

支撑构件的设计应符合地震反力的承担要求,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稳定地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其他荷载。

隔震副中所使用的隔震器应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抗震性能稳定、寿命长、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

控制装置作用是确保隔震副能够快速反应并避免出现危险振动,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及时启动减震作用并保持在安全的运行状态。

固定件主要用于支撑建筑物各个部分的结构,从而达到固定建筑物的目的,保证各个部分的正常工作运行。

第二,隔震效果
隔震效果是指隔震设备在地震发生时起到的减震效果,使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和所受地震力均被降低,从而避免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隔震效果与隔震系统的特性和质量有关,不同的隔震装置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可能会有差异。

第三,隔震优势
建筑物隔震技术的使用具有以下优势:
1. 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保障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
2. 可以减少建筑物损坏的可能性,减少地震修缮成本;
3. 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耐震程度,增加使用寿命。

另外,隔震技术还具有高度适应性,可以处理不同型号、不同大小的建筑物,有助于促进城市和环境的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物隔震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应对地震威胁的解决方
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应用,其将会更加完善,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基础或下部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以形成隔震层。

这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从而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

同时,它还可以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达到预期的抗震防震要求,使建筑物的安全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隔震技术主要包括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两种方式。

基础隔震技术是用水平力很“柔”的隔震元件将上部建筑与基础隔离,由于隔震层的刚度很小,当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将发挥“隔”的作用,承受地震动引起的位移运动,而上部结构只作近似平动。

层间隔震则是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以及上部建筑层间设置隔震层,以达到隔离地震能量的目的。

隔震体系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隔震特性、复位特性和阻尼消能特性等基本特征。

其中,隔震装置的竖向承载力必须大于上部结构的所有荷载,以确保建筑结构物在使用状态下的绝对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

同时,隔震装置还需要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以在强风或微小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水平刚度,而在中等强度地震下则能转变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从而把地面震动有效地隔开。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各种生命线工程、宿舍楼、商场、精密仪器室等重要建筑中,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隔震技术应用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隔震技术介绍前言: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回顾过去的历史,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本网站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隔震结构的平台,提供隔震理论与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相关资料,并时刻关注隔震结构前沿发展,期望使人们对隔震建筑有全面的了解,以推动我国隔震建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隔震结构与普通结构建造成本比较: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尽管增加了隔震部分的成本,但可以使上部建筑的设防烈度降低了一度,从而减少了相关的成本。

隔震理论:隔震结构基本信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强烈地震,仅上个世纪的百年中,由地震引起的伤亡人数超过 5 万人的强震就多达近20次。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28分,在我国河北省北部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强地震,中心区烈度达到11度。

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42769,受伤人数达到164851,倒塌房屋总数近322万间。

日本在经历了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l月17日,死亡100000人)仁后,对建筑物的抗震及防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5500人,受伤人数约为35000人,全部损坏或部分损坏的房屋达 180000 户,1995年2月16日读卖新闻消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稳步发展的现代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疑问。

传统抗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 20-30年代的静力计算理论, 40-50年代的反应谱计算理论后,于60年代又逐步过渡到动力分析理论方面。

无可置疑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人类在抵抗地震这种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在减少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方面可以认为是没有明显的进展,这一观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事实上现代社会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远远大于1个世纪前。

建筑结构隔震的概念与原理

建筑结构隔震的概念与原理

建筑结构隔震的概念与原理大家好啊,今天来聊聊一个有点“高大上”,但又能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的东西——建筑结构隔震。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别看名字高大,其实这个技术也没那么复杂。

你要是见过那种一到地震就摇晃得不行的大楼,心里一定会觉得怪怪的,甚至有点害怕。

可你知道吗?其实这些大楼是可以通过一些神奇的手段,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种技术——隔震。

简单来说,隔震就是给建筑“穿上防震的衣服”。

你想象一下,如果地震来了,整个建筑就像个大皮球,在地面上蹦跳。

这样的晃动可不光让人害怕,还能导致房屋倒塌。

可是,隔震技术就像是给建筑装了一个弹簧系统,当地震来的时候,建筑不会直接跟地面“亲密接触”,它能先通过这些装置“缓冲”,把震动消耗掉,让建筑本身少受影响。

是不是很神奇?像一个人走在软软的草地上,脚下虽然有地震的波动,可身体却稳稳的,不会失去平衡。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那隔震是怎么实现的?是不是很复杂?”隔震的原理并不神秘。

通常它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加装一些特殊的设备,比如弹簧、橡胶垫或者液压装置。

这些装置的作用就是在地震发生时,起到一个“减震器”的作用。

你看,地震来了,震动传递到建筑底部,隔震装置就会吸收这些震动,减少震波对建筑结构的冲击,让大楼不至于“晃得乱七八糟”。

比如说,最常见的隔震材料就是一种叫做“橡胶支座”的东西。

它看上去就像一个“橡皮糖”,但它能承受巨大的力量,同时吸收地震带来的冲击。

你别看它软软的,实际上它能提供很大的抗震能力。

这样一来,即便地面在震动,大楼也能稳定在原地,几乎感觉不到明显的摇晃。

这种材料不需要太复杂的技术,一些普通的施工队就能安装。

你想啊,这么简单有效的办法,能在灾难面前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简直就是个“建筑界的超人”。

隔震的效果不是万能的,也得看具体的建筑设计和应用。

如果建筑本身设计得不够坚固,或者隔震装置安装得不到位,效果自然打折扣。

所以说,隔震技术虽然厉害,但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隔震技术解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隔震技术解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隔震技术解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隔震技术的定义和原理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隔震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隔震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特定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方法来减少或避免建筑结构受到地震、风灾、交通振动等外力激励时的破坏或震动影响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引入隔震层,可以有效分离建筑结构与外部振动源之间的接触,从而达到减震效果。

隔震技术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地震频繁地区的建筑工程中,例如日本、中国等地。

通过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其次,隔震技术也被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中,如桥梁、隧道等,以减少地震、风灾和车辆振动对这些结构的损伤和影响。

此外,隔震技术还可以在科研实验室、医疗设备、文物保护等领域中得到应用,以保护敏感设备和文物避免受到外界振动的干扰或损坏。

综上所述,隔震技术是一项在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

它通过分离建筑结构与外界振动源之间的接触,有效地保护了建筑结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敏感设备和文物的安全和稳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在抗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有望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以解答隔震技术相关问题为主题,围绕隔震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其优点和发展前景展开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隔震技术进行概述,介绍其在工程领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随后,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安排,即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隔震技术的解答,揭示其的原理、应用和前景。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隔震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我们将解释隔震技术是如何利用装置或结构对地震或其他振动进行隔离的。

通过深入剖析其原理,我们将探讨隔震技术如何减缓地震或振动的传播,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安全。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隔震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应用,如桥梁、高速铁路和核电站等。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的新型技术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的新型技术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的新型技术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

而建筑物作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其抗震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抗震技术应运而生,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

基础隔震技术是近年来在抗震设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技术。

它的原理就像是给建筑物穿上了一双“减震鞋”。

通过在建筑物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滑移支座等,将地震能量有效隔离和消耗,从而减少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

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晃动幅度会大大减小,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消能减震技术则像是给建筑物安装了“减震器”。

在结构中合理布置消能部件,如阻尼器、耗能支撑等。

当地震能量传递到建筑物时,这些消能部件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

常见的阻尼器有黏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它们能够在地震中发挥重要的减震作用,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除了以上两种技术,还有一种新型的抗震技术——智能抗震技术。

这是一种将现代智能控制理论与传统抗震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方法。

通过在建筑物中安装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地震作用和结构的响应,并根据监测结果自动调整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实现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主动控制。

这种技术就像是给建筑物配备了一个“智能大脑”,能够根据地震的情况做出灵活的应对。

新型抗震材料的出现也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能够在地震中承受更大的荷载。

此外,形状记忆合金等智能材料也开始应用于抗震领域。

这些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形状变化,并在一定条件下恢复原状,从而消耗地震能量,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建筑结构体系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例如,装配式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装配式建筑通过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拼装,能够保证构件的质量和精度,同时通过合理的节点连接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

隔震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1. 简介隔震技术是一种有效地减少地震、车辆振动、机械振动等外部震动对建筑物、桥梁、设备、仪器等的影响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将建筑物或结构与地基之间插入隔震层,利用隔震层的高阻尼、低刚度特性,将震动的能量吸收和消散,从而减小震动对上层结构的传递。

隔震技术已经在许多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隔震的技术原理隔震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隔震层减小地震和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下面是隔震的技术原理的主要要点:•高阻尼特性:隔震层通常采用橡胶材料等具有高阻尼特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震动的能量,减少震动对上层结构的传递。

•低刚度特性:隔震层的刚度相对较低,可以使得建筑物对外界震动的响应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地震和振动引起的损坏风险。

•可调性:隔震技术还具备一定的可调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隔震层的特性,以实现不同场合的隔震效果。

3. 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隔震技术在建筑物、桥梁、设备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实例。

以下是几个隔震技术的应用实例:3.1. 建筑物领域•日本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的著名地标之一,通过在其基础上设置隔震装置,使得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大大降低了塔身的震动程度,保证了游客的安全。

•台北101大楼:台北101大楼是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建筑物之一,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多层的隔震装置,保证了其在台湾地震频繁地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2. 桥梁领域•仙峡大桥:仙峡大桥是中国的一座重要跨海大桥,为了减少地震对桥梁的影响,工程师采用了隔震技术,将隔震装置设置在桥墩和桥面板之间,成功地保护了桥梁的结构完整性。

•日本鹰島大桥:鹰島大桥是日本一座重要的跨海大桥,为了应对海底地震和大风引起的振动,工程师采用了隔震技术,通过在桥梁支撑柱上设置隔震装置,使得桥梁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

3.3. 设备领域•医疗设备:在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仪、电子显微镜等的使用过程中,隔震技术被广泛应用。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

抗震设计中—隔震技术系统介绍隔震技术是一种基于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将结构与地面隔离,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力,从而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隔震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主动隔震和被动隔震。

主动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物的基座上安装隔震装置,主动地调整和抑制地震力。

主动隔震装置包括液体柱、液体阻尼器、液体弹簧等,通过调整装置的阻尼和刚度参数来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主动隔震技术具有自适应性和可控性,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

被动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被动地接受并减小地震力。

被动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橡胶垫、摆隔震器、钢板摇摆器等。

被动隔震技术主要利用隔震装置的柔性和弹性特性,降低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传递。

被动隔震技术适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对于大型和高层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隔震技术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震力的预测和计算、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隔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设计。

首先,地震力的预测和计算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地震区域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地形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地震力。

然后,结合建筑结构的几何特征和材料性能等因素,进行地震力的计算,确定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大小和方向。

其次,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动力特性测试,包括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模态形态等参数的测定,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响应特性。

这些参数有助于确定隔震装置的刚度和阻尼参数,从而设计出合适的隔震系统。

隔震装置的选型和设计是隔震技术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尺度和性能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隔震装置。

不同的隔震装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选择。

最后,隔震技术系统设计需要与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设计相配合。

隔震技术系统设计应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抗震设计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震技术介绍本文源于上海大学隔震网,基于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隔震技术,将之copy至此。

切勿乱传。

谢谢配合。

前言: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回顾过去的历史,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本网站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隔震结构的平台,提供隔震理论与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相关资料,并时刻关注隔震结构前沿发展,期望使人们对隔震建筑有全面的了解,以推动我国隔震建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隔震结构与普通结构建造成本比较: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尽管增加了隔震部分的成本,但可以使上部建筑的设防烈度降低了一度,从而减少了相关的成本。

隔震理论:隔震结构基本信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强烈地震,仅上个世纪的百年中,由地震引起的伤亡人数超过 5 万人的强震就多达近20次。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28分,在我国河北省北部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强地震,中心区烈度达到11度。

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42769,受伤人数达到164851,倒塌房屋总数近322万间。

日本在经历了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l月17日,死亡100000人)仁后,对建筑物的抗震及防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5500人,受伤人数约为35000人,全部损坏或部分损坏的房屋达 180000 户,1995年2月16日读卖新闻消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稳步发展的现代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疑问。

传统抗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 20-30年代的静力计算理论, 40-50年代的反应谱计算理论后,于60年代又逐步过渡到动力分析理论方面。

无可置疑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人类在抵抗地震这种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在减少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方面可以认为是没有明显的进展,这一观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事实上现代社会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远远大于1个世纪前。

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2000 亿美元,地震持续20秒,每秒的损失达 100 亿美元。

这样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基于传统建筑结构提出的抗震设计思想以“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为设防目标,建筑结构依靠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

在结构遭遇到中、小型地震时,依靠结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是可行的。

然而,当建筑结构遭遇到大地震或特大罕遇地震时,完全依靠结构难以吸收并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

因此,虽然采用了严格的设计,在遇到超过规范设计要求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时仍无法确保结构安全,寻求有别于传统抗震体系的新体系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地震能量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由隔震层的隔震装置吸收并消耗主要地震能量后,仅有少部分能量传到上部结构。

隔震层的设置改变了上部结构的周期,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确保上部结构在大地震时仍可处于弹性状态,或保持在弹塑形变形状态的初期状态。

美国Northridge大地震(1994年)和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中地震区隔震建筑记录到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表明: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峰值仅为非隔震结构的20%(隔震结构198Gal,非隔震结构965Gal)。

这是世界上最早实测到的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对比纪录,证实了隔震结构体系是当前一种较为理想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型结构体系。

隔震结构与抗震结构建筑物的规模、重量、强度、坚固性与人体的大小、体重、柔韧性相比要大的多,这种由质量和刚度构成的安定的建筑保障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空间。

建筑物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承受持续发挥作用的重量,但同时也要能抵挡频率较小的地震、台风等外界自然灾害。

建筑物设计早期,设计尚处于静力设计阶段,此时尚无抗震结构这个说法,结构依靠的是自身刚度抵御外界水平和竖向荷载。

所建成的结构都是所谓的“刚性结构体”。

然而,静力理论设计的房屋在历史许多地震受到重大损失。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房屋层高的不断增大,人们开始考虑建筑抗震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强震仪的出现和结构动力特性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沿用至今乃至今后的“延性结构设计”。

这种理论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结构体系的刚度,允许结构在中大震时发生变形,从而将地震能量以动能的形式耗散掉,从而保护建筑物不至于倒塌。

因此,传统抗震设计基本要素中,首先是保证建筑物要能持续支持自身重量,其次是能够通过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延性来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

但是,抗震结构有着不可弥补的致命弱点:它虽然能在地震中不至于倒塌,但是它允许结构变形,甚至是严重破坏。

因此,每当发生地震时,传统抗震结构通过混凝土裂缝以及钢筋屈服形式吸收地震能量,但多数情况下,建筑物内过大的加速度、速度和层间变形会使建筑物内部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震后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建筑物功能难以维持,震后维修费用大大增加。

抗震结构在地震中的糟糕表现促使全世界人们不断思考,隔震结构体系从此应运而生。

隔震结构的基本是通过在基础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使地震时上部结构与地基水平震动分离,从而保护上部结构。

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基础隔震建筑。

通过在隔震层设置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隔震装置,其中隔震支座能够安定持续地支撑建筑物重量、追随建筑物的水平变形,并且具有适当的弹性恢复力,而阻尼器能够用于吸收地震输入能量。

因此耳针结构是一种遵循并超越抗震设计思想的结构形式。

当结构遭受罕遇地震时,作用于上部结构的水平力比一般结构要小的多。

因此很容易对上部结构进行弹性设计。

所以即使遭受罕遇大地震时,隔震结构也能维持上部结构的功能,确保建筑物内部财产不遭受损失,保障生命安全。

隔震结构抵御地震的强大能力已在日本、美国、中国等许多国家得到验证。

隔震体系优良的抗震能力也表明,未来的结构抗震设计将是以隔震体系全面替代传统抗震体系而开展的。

隔震结构的发展一、隔震技术的发展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隔震结构是一种有效抵抗地震的结构。

早在 19 世纪,欧洲就已经萌发了基础隔震思想。

但直至上世纪 70 年代,新西兰学者Robinson研发出铅芯橡胶支座后,基础隔震技术才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

1969年,现代第一座隔震建筑出现在南斯拉夫,建筑结构为 3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隔震装置采用天然橡胶支座。

1970 年左右,法国在马赛兰蒙斯克镇建造了一幢 3 层教学楼,首次采用了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

1981年竣工的新西兰惠灵顿威廉克雷顿(William Clayton)大楼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铅芯橡胶支座的结构。

1984年,美国加州福希尔司律师事务中心落成,这是美国第一座隔震建筑,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高阻尼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物。

1984年,美国盐湖市政大厦采用隔震技术加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基础隔震方法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的工程,其中隔震系统采用铅芯橡胶支座。

2003年落成的日本大阪楠叶塔楼城最高部分达到136.8m,是目前在建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最高建筑物。

目前,日本、新西兰等多震国家在隔震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已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视抗震设计的国家之一,在设计建筑时考虑的抗震等级要普遍高于美国和欧洲。

自从1986年建成第一座大型现代隔震建筑后,日本的隔震建筑已经增加至1000栋左右,特别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建筑隔震技术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广。

隔震技术不仅应用于政府办公大楼和医院,而且越来越多的住宅建筑也开始考虑隔震技术。

日本的隔震建筑主要是新建的建筑物、桥梁,隔震技术用于结构维修加固的情况较少。

隔震装置多用夹层橡胶隔震垫。

早期隔震系统是由天然橡胶支座加阻尼器或铅芯橡胶支座组成。

近些年来,使用高阻尼天然橡胶支座的隔震建筑也越来越多。

新西兰的隔震装置以铅芯橡胶支座为主,主要用于桥梁结构,也用于重要建筑物。

1992年,新西兰学者合著了《工程隔震概率》,这是隔震领域内第一本较为系统而完整地介绍隔震技术在土水工程中应用的专著。

在我国,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隔震技术开始受到关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滑移摩擦隔震体系上,这是由于当时滑移摩擦隔震元件的价格低,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重点关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基金资助下,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周锡元和苏经宇、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

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

90年代后,我国隔震研究趋于活跃。

目前,我国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隔震元件和隔震体系的大量研究工作。

1980年,由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李立主持,在北京采用砂砾层隔震的方法建造了几座单层隔震房屋和北京中关村一幢 4层砖混房屋,这是我国最早的隔震建筑。

1993年,由广州大学周福霖主持,在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座夹层橡胶垫隔震房屋。

1993年,由建筑科学研究院周锡元、王亚勇等主持,在新疆独山子建成我国第一座滑移板(聚四氟乙烯)隔震房屋。

1994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唐家祥、刘再华主持,在安阳市建成我国第一座采用铅芯叠层橡胶隔垫的隔震房屋。

至今,我国已建成隔震结构有几百栋,分布于北京、上海、新疆、河南、江西、广东等20个省市,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震设防区。

二、隔震理论的发展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不久,抗震设计迈出了第一步。

抗震设计是在针对重力设计的结构中,增加抵抗地震的功能而开始的。

在不断摸索一种能从根本上避免地震灾害的基础上,导致了隔震结构的实现。

关东大地震后不久引入了震度法的概念,引发了是否提倡刚性结构的争论。

震度法是指在重力和地震力的作用下,使建筑物的应力状态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的一种设计方法。

这时,把地震施加在建筑物上的水平作用力,设定为建筑物重量的0.1倍。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高速经济成长,促进了城市建筑高层化的发展,有关地震多发国家是否适合兴建高层建筑的争论引发了第二次刚柔之争。

高层化会使建筑物的周期变长,与之成反比例作用于建筑物的震度也会明显减小,因此刚柔之争中柔性学说一方占了上风。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充实,地震时建筑物的状况能够更详细地得到了解。

短周期结构如果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用震度来表示建筑物所产生的水平力不只是达到了0.2,甚至能达到1.0,以震度0.2的水平力设计的建筑物抵抗大地震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塑性变形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