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美学三书讨论发言稿范文

美学三书讨论发言稿范文

美学三书讨论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来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是关于美学三书。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探索着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的原则与规律。

在美学三书中,包括了庄子的《齐物论》,墨子《墨子》和刘慈欣的《三体》。

这三本书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探讨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探索。

通过对这三本书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学的多重内涵,以及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三本书的主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和大家一同探讨其中的精彩之处。

首先,我想讨论的是庄子的《齐物论》。

在这本书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阐述了他的"道"观念,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道,每一个自然对象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都在追寻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功利的心态,与自然保持和谐,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其次,我想讨论的是墨子的《墨子》。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师之一,也是宇宙观中的唯物主义者。

在《墨子》中,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宽容、和平、公正、亲善,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爱与和平,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

墨子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后世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最后,我想讨论的是刘慈欣的《三体》。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通过虚构的宇宙背景,探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和问题。

小说中提到了"三体问题",即宇宙中的三体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

在这个宇宙中,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局限性与可能的未来。

美学的感悟与体验读后感

美学的感悟与体验读后感

美学的感悟与体验读后感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以探讨美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为主要内容。

在读完相关美学理论著作后,我深深感悟到了美学所带来的思考和体验。

以下是我对美学的感悟与体验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美学是一门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美学的世界里,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

通过这些美的体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内心世界。

其次,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美的事物或情境,如美食、美景、美容等。

这些美丽的元素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幸福感。

此外,美学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通过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创造出了众多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情感,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美学还涉及到艺术创作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情感和思想,而观众则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体验。

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需要观众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和理解。

观众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审美意识都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美学的体验也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可能不同。

美学的研究和体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阅读相关的美学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美学所探讨的范畴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标准、美的特征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美学的理论知识,还通过与作者的思想对话,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和审美视野。

在美学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去欣赏和品味艺术作品。

通过参观艺术展览和音乐会,我能够深入感受和理解艺术家的用心和创意。

同时,我也尝试自己进行一些艺术创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美学与艺术读后感

美学与艺术读后感

美学与艺术读后感读了有关美学与艺术的书籍后,我就像一个在奇幻森林里迷路却又惊喜不断的小探险家。

美学这东西,一开始感觉就像一团神秘的迷雾。

你知道它就在那儿,但是你很难确切地抓住它。

就好比你想抓住风,风从指缝间溜走,美学从概念上也总是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这也正是它迷人的地方。

书里讲了很多关于美的定义。

你以为美就只是那些好看的脸蛋或者漂亮的风景吗?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美学里的美,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从古希腊那些充满力量感的雕塑,它们的肌肉线条仿佛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到中国古代山水画里那种空灵、悠远的意境,仿佛能把人一下子拉进那片宁静的山水之间。

这些都是美,但是美的形式和内涵又千差万别。

音乐呢,那更是一种无形的魔法。

音符在空气中跳跃,有时候像调皮的小精灵,在你的耳边轻快地蹦跶,让你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有时候又像深沉的智者,低吟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让你沉浸在无尽的思绪里。

我听贝多芬的交响曲时,就感觉自己像是在经历一场宏大的冒险,从低沉压抑的旋律开始,就像在黑暗的山谷里摸索,然后逐渐走向激昂澎湃的高潮,就像爬上了山峰,看到了壮丽的景色,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

在美学与艺术的世界里,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每个人对美和艺术的理解都像是一块独特的拼图。

有些人可能喜欢写实的艺术,觉得那种逼真到能数清汗毛的画作才是艺术的极致;而有些人就偏爱抽象的东西,觉得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线条和色彩背后有着无限的深意。

这就好比吃菜,有人喜欢清淡的蔬菜沙拉,觉得原汁原味才是真,有人却钟情于麻辣火锅,觉得那种热辣刺激才够味。

读完这些关于美学与艺术的内容后,我觉得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都变了。

以前走在街上,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堆建筑和来来往往的人群,现在却能发现很多美的小细节。

比如阳光洒在古老建筑的墙壁上形成的光影图案,或者街头艺人那充满激情的表演,这些都像是生活中的美学小宝藏,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们闪闪发光。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学》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

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

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

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

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

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美学》一书由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于1979年出版,是对美学这一哲学领域的全面阐述。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美学的定义、美的概念、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审美经验的特征等方面。

通过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现象的探究,布尔迪厄深入解构了我们对美的认识,拓展了思维的边界,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审视艺术和审美体验。

首先,本书对美学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布尔迪厄认为,美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涉及艺术和审美,还涉及到我们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的理解。

他将美学定义为一种“反常”(anti-ordinary)的思维,即通过对具体对象的审美经验,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和实用性。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还能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其次,布尔迪厄对美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也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

美是一种感知和经验,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他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历史时期和个人经验的比较,揭示了美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这种对美的多维度解读,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规范。

第三,布尔迪厄对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再创造和再呈现。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也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

他对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进行了分析,从绘画、音乐、戏剧到文学等,探讨了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布尔迪厄对审美经验的特征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独立于现实生活的特殊体验,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在这种体验中,我们可以暂时忘却自我,投入到艺术作品中,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通过审美经验,我们可以享受到艺术的乐趣和意义,也可以反省和思考我们自身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布尔迪厄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指出了现代审美的复杂性和表面化。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美学三书读后感(一)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第一篇:《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1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

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

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

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

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

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

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

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

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篇一:专业读物100种】专业读物100种郭勇健(编于2005年4月,修订于9月)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

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

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

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

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

知识量不小。

行文生动,文才斐然。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

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

《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

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

他的表述没有逻辑。

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

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以上几本均为必读书目。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篇1《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美学三书读后感

美学三书读后感

美学三书读后感
俗话说,读有所感,思有所启。

每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后,心里总能掀起丝丝涟漪,产生和作者的共鸣。

下面,为您带来“美学三书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尽在。

美学三书读后感
纵观中国历史的演变,托举出多少的传奇文明,各种思想、文化交互更迭,新旧更替循环往复,《美学三书》告诉我们“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正如老师上课曾提到过的,在物质资源缺乏的时期,精神领域如艺术、哲学却可以相对繁荣的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如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连绵战祸,经济萎缩,但其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繁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

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再如宋朝,在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下,绘画的主题从仕女牛马、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

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曲折的反应。

而以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为教义,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

以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为摹画对象即使这一思想在绘画上的体现。

它们早就有联系了,并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由此可见,艺术与社会条件是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内在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相互作用上,可能就是一种反作用,二者一消一涨,似是在寻求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然而,总观历史的轨迹,时代还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着的,不管是物质进步还是精神进步,都是在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进!。

《谈美》美学读后感

《谈美》美学读后感

谈美:美学读后感引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美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高潮次至的艺术作品、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人类优秀品质的展示等都展现出美的力量。

而美学作为研究美的学科,对人类思想和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读完《谈美》这本书,我深受其影响,对美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美学的定义与意义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学科,它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意义。

它不仅仅关注艺术领域的美,还包含了自然美、道德美等方面的研究。

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帮助人们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并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准则和价值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二、美的特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美的特征。

根据我在《谈美》中的阅读,美具有以下特征:1. 独特性:美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感觉和情感表达。

2. 秩序性:美具有一定的秩序和结构,它能够给人以和谐和平衡的感觉。

3. 丰富性:美是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4. 理性和感性的统一: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既能够让人产生思考,又能够引发情感共鸣。

5. 长久性:美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它能够在时间中长久存在并影响人们的生活。

三、美学与人的关系美学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美学帮助人们拓展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美学,人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形式的美,从而提高对艺术作品和自然风景的欣赏能力。

其次,美学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学研究的成果为人类的创造提供了灵感和指导。

最后,美学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建筑为例,一座美丽的建筑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的展示。

四、个人体会在读《谈美》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学的重要性。

美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它激发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美学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美的思考和理解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通过学习美学,我对自然风景、艺术作品等美的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的探索。

在阅读了关于美学的书籍或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美学让我认识到美并非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而是主观体验的产物。

美的感受是个人的、情感的,它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愉悦,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或功能。

这种观点打破了我对美的传统理解,让我开始思考美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之间产生共鸣的。

其次,美学书籍中对艺术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作为表达美的重要手段,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和思考。

艺术作品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界限,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阅读美学的过程中,我还被引入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入探讨。

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暂时放下了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考虑,完全沉浸在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中。

这种经验让我认识到,美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超越自我,体验到一种更广阔的存在。

此外,美学还涉及到了对美的标准和审美判断的讨论。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同的美的标准,这些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然而,尽管美的标准是多元的,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普遍的。

这种普遍性让我思考到,美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人类需求,它与我们对于和谐、秩序和完整性的渴望紧密相连。

最后,美学的阅读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美,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壮丽,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

我发现,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时,我们能够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美,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的阅读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原因、美的形式和美的规律的学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入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的本质,以及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美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对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并不是主观的、随意的东西,而是有其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的。

美学原理深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形式,揭示了美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对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

美学原理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美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随意的主观感受,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美学原理让我们意识到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美不仅是一种感受和享受,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可以激发我们的情感,启迪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品位,增强我们的审美能力。

美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修养。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欣赏和追求美,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美学原理让我们认识到美是普遍的、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个别的。

美学原理的研究告诉我们,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价值,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遍存在。

美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阶层,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更好地体会美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人类的和谐与团结。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深入学习,我对美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美学原理不仅让我认识到美是客观存在的、有规律的,更让我意识到美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美是普遍的、共同的。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更加注重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从而为人类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3篇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3篇

[标签:标题]篇一:浅析黑格尔美学浅析黑格尔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

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美学三讲读后感

美学三讲读后感

读“美学三书”后有感——人性回归的思考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中一章提到“美是什么”的概念,将欲给“美”下一个定义,更是从东方到西方去探讨“美”的涵义,从原始艺术探讨至宇宙太空,目的在于阐述何为 美 。

介绍了不同性质的三种美:其一,在中国,古有孔子认为的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其二,饿了吃东西之美,渴了喝饮料之美;其三,看画展,听音乐艺术欣赏之美。

同时强调了 美 与 人 不可分割的关系。

说明了美的三层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

在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庖丁解牛 等要领的前提下,肯定了美就是自由的形式;强调自由与自由的本质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是某种主观象征,它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作者认为: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思想、意志等 本质力量 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声明自己所讲的 天人合一 ,不仅有 自然的人化 ,而且还有 人的自然化 。

劝诫世人不必去诅咒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而是要去恢复、采寻、发现和展开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中的诗情画意。

读完本章,作者用哲学语言巧妙的解释了美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其中作者 天人合一 的思想对我有很深的触动,其中包含 人的自然化 与 自然的人化 。

作者担心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在科技工艺和工具理性的泛滥化所带来的人性丧失,人的非理性的个体生存价值的遗忘、失落和沦落,作为感性个体的人被吞食、被同化、被搁置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的形式结构中而不再存在。

于是人不见了,人做了由自己所发现、掌握、扩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结构的奴隶。

我个人认为,作者在强调一种人性的回归,不要让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化的加重以及人成为商品的奴隶等等原因,成为人性丧失的借口,如何回归人性作者点到即止,但否定了以倒退为代价的回归,提出 人的自然化 对人性回归的重要性。

资本掠夺、经济殖民、垄断经济等等的出现,伴随着的是人性的流失,金钱的崇拜,这何尝不是一种 美 的流失,中国曾被认为是世界的最终归宿,因为五千年传承的 仁爱 ,以及他的信仰,世界的资本掠夺最终将在中国找到归宿,但现在资本的渗透,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利益的追逐,放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丢失了信仰,泯灭了 仁爱 ,失去了人性中的 美 ,古代对人性美的定论即为 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当我沉浸在《美学》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中时,我深深被黑格尔的智慧所吸引。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的深入探索,更是对人类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全面剖析。

首先,黑格尔强调了美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他认为,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人类在感知和创造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

这种观点使我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并认识到美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的。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艺术在美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的过程。

通过艺术,人类能够将内在的理想和外在的现实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这种观点启发了我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意识到艺术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黑格尔还深入探讨了美的各种形态和表现方式。

他分析了崇高、悲剧、喜剧等不同美的形态,并探讨了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美的形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新的视角。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美的哲学理论,还领悟到了美的实际应用。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们的美。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试图将其与黑格尔的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对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探索美的哲学和艺术,努力成为一个更加有品味和鉴赏力的人。

同时,《美学》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与感悟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与感悟导语:美,不管在字体上仍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畅的。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

心得一:学习美学心得体会——用心灵去感受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觉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闻名雕塑家罗丹最闻名的一句名言,他以为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美,只是咱们缺少了发觉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切的明白得与熟悉。

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明白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这种熟悉也是超级浅薄的。

以前我对美的熟悉仅仅“停留”在好看,漂亮、漂亮,以为这确实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确实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明白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样规律与原那么的科学。

美学要紧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和艺术创作的一样规律等。

在《美学概论》里咱们能够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能够学会审美、熟悉美,更能够帮忙咱们更深的明白得或熟悉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在生活顶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咱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的去熟悉美,发觉美和审美。

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咱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觉生活中的美。

现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养教育”。

目的是希望咱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进展和成长。

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我领会到了素养教育应该包括:“德、智、体、美”。

早在2400连年前古希腊的闻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阻碍。

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

即:德、智、体、美全面进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能够提高咱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咱们的体味。

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情感”。

他的全数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露了人类的丰硕情感。

他以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情形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与心血,就必然能够发觉美,即便是他人都以为习以为常的情形也能够发觉美的所在。

好书读后感:我的美学三昧

好书读后感:我的美学三昧

我的美学三昧首先,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提出“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很多种,看出来的现象也就多种。

”对于同一件事,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可以一概而论。

例如,对于人们常说的“网红脸”一词,一方人认为“网红脸”是时尚的潮流,另一方人却觉得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独特的美。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提出“康德以为美感的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着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黑格尔则以为美是个别事物上见出的概念和理学。

”朱先生运用了康德和黑格尔两位哲学家的对立观点向我们证实了人们对于美学的观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所以,对于美,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其次,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出了他对于做人的看法。

他认为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成年人往往认为不郑重的事都是儿戏,可成年人自己却很少像儿童一样做游戏时那么专注,那么认真。

成年后反而随着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心也变得浑浊了。

其实,人们都应该像艺术家一样“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在生活中不忘初心!是的,我们一路前行,历经生命的阳光风雨,岁月会将我们的脸雕琢得沧桑坚韧,但我们的灵魂不可忘记当初我们是因为什么而出发!是的,希望我们归来依然是少年!最后,朱先生号召人们“慢慢走,欣赏啊!”提倡慢生活的生活方式。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品。

朱先生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

”生活中,把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强加在自己身上只会展现东施效颦的效果。

在什么地位,是什么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说合适的话,叫人一见就觉得和谐,那才算是艺术的生活。

这番见解仿佛山涧流出的汩汩清泉,映在我的眼睛,漫过我的心田,洗濯我落满灰尘的灵魂。

我的心灵淹没于仓促的生活,盲目追逐潮流,时常模仿他人,我通体上下缺少的就是和谐。

我发现不仅我,不仅我的同龄人,甚至我身边的成人,都在“快”中失去自我,忘记了欣赏生活的美,日子过得俗滥而麻木。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三篇美学读后感(一)《华夏美学》关于历史的文化的书籍。

还是第一次这样去阅读这样一本经典的关于我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之前有看到同学抱着满满是字的国学类的书籍还是很钦佩他们的耐心。

这次读一读,还是终于领会到了一点我国家华夏思想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脉络。

我有点喜欢国学。

但是,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通读或去研究,总是粗略的读一读,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学后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喜欢,也不是很了解内涵,不知如何领略。

作者从审美角度来分析,能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华夏文化在追求心灵自由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社会和大自然的道理。

我一开始是怀着好奇和不了解去看这本书,一方面我认为中国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较和客观性,并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时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观意识较强。

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封建制度很长,历史很长,没有西方的各种教对权利的制约作用,所以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往往有消极避世的特点。

刚开始阅读时,作者在介绍礼乐文化时,往往把结果当过程来说明,我个人觉得还好有点体会了。

后来到在孔孟还有对统治阶级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以后,到后来庄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权利流放,似乎印证了中国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心灵解脱与广大人民的脱节。

后来随着作者的进一步的叙述,特别是讲当禅被中国文人消化后在思想文化上的发展改变,开始又体会到在儒家文化逐渐融合庄、屈、玄、禅之后,华夏文化思想上是那么的美。

当历史进入明朝时,华夏文化开始进入近代,更加注重对个人欲望或者是个人感情的合理辩护。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据在于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早已蕴含在传统根源里。

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依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子的逍遥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美学三书读后感(一) 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
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 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说来还是有点惭愧,一本书读了查不多一个月了,和说要写读后感,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读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只是觉得不能让拯哥得钱白花啊,呵呵,另外一点也是希望浮躁的心能在认识美的过程中稍稍平缓。

想写点什么感想,
觉的学术性有点强,不知道该写什么……
第一书《美学历程》没想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段美得历程,李先生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一个描述和概括,诸如有远古艺术“龙飞凤舞”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历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假如承认《美学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深刻的思想的话,那这个思想不只关于其他东西,而且关涉中华精神的命运,它表达了从孔孟老庄的建立到以《红楼梦》的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吧,其中具体表现在屈原、李白、陶渊明……这些人身上吧,中华精神由天人合一所规定,儒道以及后面的禅啊宗啊都是这样从不同维度所阐述,他们并不对立反而是互补的,中国古人吧人与自然得关系解释到另一种境界,有别于西方思想,也就是人生存于天地,赏玩山水,寄情自然,也当然的写出很多唯美古诗,这种思想贯穿在中国哲学、文化、艺术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华和晚晴的没落似乎就是这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美作为感性和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于善,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的成果,该不是一件容易或者是毫无意义的事,而美得历程更是在不断发展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