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5 对流传热原理

合集下载

热传递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

热传递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

热传递热量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热量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传热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在介绍流体的对流传热之前,先了解一下传热的基本知识。

一、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热传递是能量的传递方式,能量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传递,使两者达到热平衡。

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

(一)传导传导是指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热振动传递热量的过程。

热量沿温度梯度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传导率取决于物质的导热性质和温度梯度。

常见的固体和液体都能够传导热量。

(二)对流对流是指通过物体表面上的流体(比如液体或气体)的运动传递热量的过程。

对流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形式。

自然对流是指在温差的驱动下,流体由于密度的差异而形成的运动。

比如,加热后的空气密度减小,上升形成对流。

强制对流是指通过外部力(如风或泵)使流体运动,从而传递热量。

强制对流可以通过风扇或泵等设备来搅动流体,加速热量传递。

(三)辐射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将热量从发光物体传递到其他物体的过程。

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递,无需介质传递。

常见的辐射形式有电磁波、红外线和可见光等。

二、流体的对流传热流体的对流传热是指通过流动的流体传递热量的过程。

流体的对流传热包括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一)自然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是指在温差作用下,流体通过密度的差异而产生的运动,从而传递热量。

自然对流传热的机理是流体受热后密度下降,体积膨胀,从而使流体向上运动。

同时,冷却后的流体密度增加,使流体向下运动。

形成这种循环运动的力称为浮力。

自然对流传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热气球。

在热气球中,空气被加热后变得轻,从而使热气球得以上升。

(二)强制对流传热强制对流传热是通过外部力(如风或泵)使流体运动,从而传递热量。

强制对流传热的机理是外部力搅动流体,使流体中的高温部分与低温部分混合,加速热量的传递。

在实际工程中,强制对流传热是非常常见的应用。

比如,利用风扇将空气吹向加热元件,加速热量传递。

第5章 对流传热理论与计算-5-实验关联式与自然对流

第5章 对流传热理论与计算-5-实验关联式与自然对流
39
六 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 注意的问题
(1)判断问题的性质
这是正确求解对流传热问题的关键。流体有无发生相 变?是自然对流还是强制对流?内部流动还是外部流动? 流态是层流还是湍流?
(2)选择正确的实验关联式
切忌张冠李戴,特别注意公式的适用范围,切不可随
意外推
40
六 计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f w
0.14



2
33
(2) Hausen公式
若 Ref Prf
L /d
10时
Nuf

3.66

1
0.0668
0.04
Ref dL
Prf d L Ref Prf


2
3
可用于热入口段或混合段的层流对流传热
34
四 过渡区强迫对流传热的计算
过渡区:难以找到既简便又精确的计算公式
气体被加热时
气体被冷却时
c t

T T 0.55 fw
ct 1
对液体
m
c t



f w


m 0.11 液体受热时
m 0.25
液体被冷却时
24
引入修正系数ct来考虑不均匀物性场对换热的影响
Nu f

0.023
Ref0.8
Prfn
c t
气体被加热时
气体被冷却时
5.5 管内强迫对流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说明:
(1)管槽的含义:流动截面是圆形、椭圆形、正 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2)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指导工程计算的基础、给出的关联式是工程计算 的依据,必须掌握 ——考试的必考内容

《传热学》第5章_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分析

《传热学》第5章_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
t t t 2t 2t u v 2 2 x y c p x y
12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2. 定解条件 (1)规定边界上流体的温度分布(第一类边界条件)
(2)给定边界上加热或冷却流体的热流密度(第二类边界条件)
1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5.1 对流传热概说
5.1.1 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
影响流动的因素和影响流体中热量传递的因素包括:
1. 流体流动的成因:强制对流or自然对流 2. 流体有无相变:流体显热or相变热
3. 流体的流动状态:层流or湍流,后者较大
4.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形状、大小、相对位置、换热表面状态 5. 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导热系数等等
(2) 稳态的对流问题,非稳态项消失,公式(5-6a)可以改写为:
2t 2t 对流项为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点积 c p U gradt x 2 y 2 (3) 如果流体中有内热源,那么直接在(5-6)右端添加内热源项:
2 2 2 u v u v x, y 2 y y x x
第5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复习:
对流传热:流体经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
对流传热的表达形式——牛顿冷却公式:
Ahtm
t m 是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平均温差,总取正值。
关键点:表面传热系数h的定义式,没有揭示表面传热系数与影响它的 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要内容:(1) 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2) 对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方法 (3) 分析解的应用 关键点:(1) 掌握各种数学表达式所反映的物理意义 (2) 理解对流传热过程的物理本质

在我想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

在我想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

在我想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对流传热是一种常见的热传导方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对流传热的原理、应用和影响因素,并从人类的视角出发,描述这一过程。

一、对流传热的原理对流传热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而传递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对流传热常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由于流体的流动,热量可以通过流体的传递而实现。

这一过程主要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情况。

自然对流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由于温度差异而导致的流体的自发流动。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热水壶中的水自然对流现象,当壶底加热时,底部的水受热膨胀,形成一个上升的热流,同时冷却的水则下沉,形成一个下降的冷流,这样就实现了热量的传递。

强制对流是指在外力的作用下,流体被迫流动,从而实现热量的传递。

例如,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风扇吹过的空气对热量的传递。

风扇产生的气流使空气迅速流动,使热量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强制对流。

二、对流传热的应用对流传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对流传热在空调和暖气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空调系统通过强制对流将室内的热量带走,从而降低室内的温度。

暖气系统则通过强制对流将热量传递到室内,提高室内的温度。

这些系统使我们在不同季节里都能享受到舒适的温度。

对流传热在汽车散热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汽车发动机产生的热量需要及时排出,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散热器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给空气,从而实现散热。

对流传热还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

例如,化工厂中的反应釜需要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控制温度,保证反应的进行。

工业炉窑中的燃烧过程也需要对流传热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三、对流传热的影响因素对流传热的效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流体的性质,不同的流体具有不同的热导率和粘度,这会影响对流传热的效果。

其次是流体的流动速度,流体的流动速度越大,对流传热的效果越好。

再次是传热表面的特性,传热表面的面积越大,对流传热的效率越高。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

1.流动边界层(Velocity boundary layer )
如果流体为没有粘性流体,流体流过平板时,流速在截 面上一直保持不变。 如果流体为粘性流体,情况会如何呢?我们用一测速仪 来测量壁面附近的速度分布。测量发现在法向方向上, 即y方向上,壁面上速度为零,随着y方向的增加,流速 急剧增加,到达一薄层后,流速接近或等于来流速度,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研究了这一现象,并且在 1904年第一次提出了边界层的、分类 三、对流换热的机理 四、影响因素 五、研究方法 六、h的物理意义
一.定义
流体流过与其温度不同的固体表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交换称为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与热对流不同, 既有热对流,也有导热; 不是基本传热方式。 对流换热遵循牛顿冷却定律:
qw tw
x
y
t∞
u∞
图5-1 对流换热过程示意
圆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其它形式截面管道内的对流换热 外掠平板的对流换热 外掠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 外掠圆管管束的对流换热 外掠其它截面形状柱体的对流换热 射流冲击换热
外部流动
对 流 换 热
有相变
自然对流(Free convection) 混合对流 沸腾换热 凝结换热
大空间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大容器沸腾 管内沸腾 管外凝结 管内凝结
λ ∂t 换热微分方程(描写h的本质,hx = − ∆t ( ∂y ) y =0 dA) 连续性方程(描写流体流动状态,即质量守恒) 动量微分方程(描写流动状态,即动量守恒) 能量微分方程(描写流体中温度场分布)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先作假设: (1)仅考虑二维问题; (2)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稳定流动; (3)常物性,无内热源; (4)忽略由粘性摩擦而产生的耗散热。 以二维坐标系中的微元体为分析对象,根据热力学第一定 律,对于这样一个开口系统,有: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换热
第五章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对流换热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对流换热概说 对流换热的数学描写 对流换热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对流换热边界层积分方程组 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 管内受迫流动 横向外掠圆管的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
λ ∂t 换热微分方程(描写h的本质,hx = − ∆t ( ∂y ) y =0 dA) 连续性方程(描写流体流动状态,即质量守恒) 动量微分方程(描写流动状态,即动量守恒) 能量微分方程(描写流体中温度场分布)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先作假设: (1)仅考虑二维问题; (2)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流体,稳定流动; (3)常物性,无内热源; (4)忽略由粘性摩擦而产生的耗散热。 以二维坐标系中的微元体为分析对象,根据热力学第一定 律,对于这样一个开口系统,有:
同理:() dτ qm hout − qm hin ≈ ρcp (
y
H y + dy − H y =
∂t ∂v ⋅ v + ⋅ t )dxdydτ ∂y ∂y
(qm h)out − (qm h)in ∴ ∂t ∂t ∂u ∂v = ρ c p (u + v )dxdy + ρ c p t ( + )dxdy ∂x ∂y ∂x ∂y ∂t ∂t = ρ c p (u + v )dxdy (d ) ∂x ∂y
1.流动边界层(Velocity boundary layer )
如果流体为没有粘性流体,流体流过平板时,流速在截 面上一直保持不变。 如果流体为粘性流体,情况会如何呢?我们用一测速仪 来测量壁面附近的速度分布。测量发现在法向方向上, 即y方向上,壁面上速度为零,随着y方向的增加,流速 急剧增加,到达一薄层后,流速接近或等于来流速度, 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研究了这一现象,并且在 1904年第一次提出了边界层的概念。

传热学 第五章 对流原理.

传热学 第五章 对流原理.

层流边界层 紊流核心区
过渡区 紊流边界层 层流底层 主流区 速度边界层厚度 临界距离
层流
过渡流
湍流
u
y
x

xc

层流底层 缓冲层
根据流体力学知识,层流边界层厚度 xv 5x 5x 5 vf vf x Re x

在层流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线为抛物线型; 在紊流边界层内,层流底层部分的速度 分布较陡,接近于直线,而在底层以外 的区域,由于流体微团的紊流运动,动 量传递被强化了,速度变化趋于平缓。

如果流体的流动是由于流体冷热部分的密度不同 引起的浮升力造成的,则称为自然对流。暖气 片的散热,蒸汽或其他热流体输送管道的热量 损失,都与这类换热有关。 一般来讲:强迫对流 换热优于自然对流。
二、 在分析对流换热时,还应分清流体的流态。 流体力学告诉我们,流体受迫在流道内流 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流态。流体分 层地平行于流道的壁面流动,呈现层流状 态。但当流动状态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 流体的流动出现了旋涡,而且在不断地发 展和扩散,引起不规则的脉动,使流动呈 现紊流状态。
α =q/(tf-tw) W
对流换热系数 α表征着对流换热的强弱 。
在数值上,它等于流体和壁面之间的温度 差为 1℃时,通过对流换热交换的热流密 度。单位为W/(m2·℃)。 对流换热量以及相应的换热系数的大小,将 更多地取决于流体的运动性质和情况。
一、速度边界层
流体力学指出,具有粘性且能湿润固 体壁面的流体,流过壁面会产生粘性力。 根据牛顿粘性(内摩擦)定律,流体粘性 力 τ 与垂直于运动方程速度梯度 (dv/dy ) 成正比,即: τ=μ(dv/dy) N/m2 (5-2) 式中,μ 称为流体的动力粘度,单位为Pa· s 或kg/(m· s)。

传热学对流传热原理

传热学对流传热原理

+v
t y
=
cp
2t x2
+
2t y2
4个方程,4个未知量 —— 可求得速度场(u,v)和温度场(t) 以及压力场(p), 既适用于层流,也适用于湍流(瞬时值)
➢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动量方程中的惯性力项和能量方程中的对流 项均为非线性项,难以直接求解
边界层理论
简化
流动
普朗特 速度边界层
2t y2
→固体中的热传导过程是介质中传热过程的一个特例。
稳态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常物性、无内热源、二维、不可压缩牛顿流体)
u v 0 x y
(u
u x
v
u y
)
Fx
p x
(
2u x 2
2u y 2
)
(u
v x
v
v y
)
Fy
p y
(
2v x 2
2v y 2
)
hx
t
t
y
w
,x
u
t x
5.4 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
1、目的—— 简化实验 • 减少自变量的个数
1
1
hx x
0.332
u x
2
3
v a
Nu x
0.332
Re
1 x
2
Pr
1
3
• 缩小实验模型的尺寸 • 反映同一类现象的规律性
建立基于相似理论的实验关联式
(1)相似分析法;(2)量纲分析法
控制方程的无量纲化
二维、稳态、常物性、不可压缩、不计重力、无内热源、 无粘性耗散、牛顿流体的外掠平板强迫对流换热。
• y=0:u = 0, v = 0, t = tw

传热学中的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

传热学中的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

传热学中的对流传热与辐射传热传热学是热工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如何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等方式传递。

在这些传热方式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流传热是指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来传递的现象。

它是通过流体和固体之间的接触来传递热量。

在自然对流中,传热主要依靠流体的密度差异和重力作用。

当流体受热而密度减小时,就会上升;当流体冷却而密度增大时,就会下降。

这种上升和下降形成了对流传热的循环。

而在强制对流中,外部的力(如风力或泵力)驱动着流体的运动,使之在固体表面形成对流层。

这种强制对流的传热效果比自然对流更强,更为广泛应用。

例如,在冷却设备中使用的风扇就是通过强制对流来改进换热器的传热性能。

通过对流传热,热量可以在流体中快速传递,而不仅仅是通过热的扩散来实现。

因此,在许多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换热设备中,对流传热是非常重要的。

与对流传热不同,辐射传热不需要介质的存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辐射传热是指物体通过发射和吸收电磁波来传递热量的过程。

它是一种电磁波传热的形式,不依赖于输送热量的物质,因此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辐射传热与温度和表面特性有关。

热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物体的热辐射率和温度。

热辐射率是描述物体发射和吸收辐射能力的指标,它与物体表面的颜色和质地密切相关。

黑色体是一个完美的辐射体,它具有最大的热辐射率,所以能更有效地吸收和发射热辐射。

辐射传热在很多工业应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太阳能系统中,太阳辐射会直接被太阳能电池板所吸收,并转化为可用的能量。

此外,工业炉中的辐射传热也是通过燃烧产生的热辐射来加热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往往同时存在于实际的传热过程中。

在多数情况下,对流和辐射传热是同时共存的。

例如,热水器中,在燃烧室内产生的火焰通过辐射传热作用于传热表面,同时通过对流传热使周围的水受热。

综上所述,传热学中的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流传热,热量可以快速传递,提高换热效率;而辐射传热则可以在无介质的情况下进行热量传递,使得整个传热过程更加灵活。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总结词
优化对流换热过程,提高传热效率是传热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传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优化对流换热过程、提高传热效率对于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对流换热的优化方法和技术,为实现高效传热提供理论支 持。
THANKS
感谢观看
02 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可以得到流体温度场和物体 温度场的分布,进而分析对流换热的规律和特性 。
02 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是研究对流换热问题的重要 工具,可以用于预测和分析各种实际工程中的传 热问题。
03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流体物性参数
01 密度
密度越大,流体质量越大,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也 越大,对流传热速率相对较快。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工业炉的热能回收主要涉及对流 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 传热效率、热损失、设备成本等
因素。
通过对流换热技术回收工业炉的 热量,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
环境污染。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
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设计利用对流 换热原理,通过合理设计建筑布 局、窗户位置和大小等,实现自
然通风,降低室内温度。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 课件
目录
•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 对流换热原理 •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 对流换热的实际应用 • 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方法 • 对流换热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对流换热定义
总结词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详细描述
对流换热是指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是传热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当流体与固 体表面接触时,由于温度差异,会发生热量从固体表面传递到流体的过程。
在对流换热过程中,热传导与对流同时存在,共 02 同作用,两者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热量传递的速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传热学-对流换热PPT课件
传热学-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工程上流体流过一物体表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 自然界中的种种对流现象 电子器件冷却 强制对流与自然对流
沸腾换热原理 空调蒸发器、冷凝器 动物的身体散热
➢ 热对流(Convection)
流体中(气体或液体)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由于 发生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由一处传递到另一处的现象。
ρ↑、c ↑(单位体积流体能携带更多能量)→h↑ 4、动力粘度 µ [N.s/m2]、运动粘度 ν=µ/ ρ [m2/s]
µ ↑(有碍流体流动,不利于热对流)→h↓ 5、体膨胀系数 α [1/k]
α ↑(自然对流换热增强)→h↑
四、换热壁面的几何尺寸、形状及位置
影响到流体沿壁面的流动状态、速度分布和温度, 从而影响对流换热系数。
内部流动对流换热: 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换热: 外掠平板、圆管、 管束
五、 流体有无相变(流体相变):
单相换热 Single phase heat transfer: 相变换热 Phase change:
凝结、沸腾、升华、凝固、融化等
流体相变时吸收或放出汽化潜热比比热容大得多, 且破坏了层流底层强化了传热。
5、层流底层(贴壁流体层)
流体在做湍流运动时,在管壁附近形成一层 流速很低的极薄的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层流底层的厚度随着流速的增加(即Re增加) 而减薄。
湍流核心
层流底层
二、边界层
(一)速度(流动)边界层
1、速度边界层的形成原因 粘性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
由于流体与壁面之间摩擦阻力 的影响,壁面附近的流体速度 会减小,即从来流速度减小到 壁面的零速度。 2、速度边界层图,见右图。
W/(m2 C)
——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 1°C时、单位壁面面积 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30
实验数据如何整理(整理成什么样函数关系) 强制对流:Nu f (Re,Pr); Nux f ( x' , Re,Pr)
自然对流换热:Nu f (Gr, Pr) 混合对流换热:Nu f (Re, Gr, Pr)
Nu — 待定特征数 (含有待求的 h)
Re,Pr,Gr — 已定特征数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的确 定需要通过理论分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2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
普朗特边界层理论:粘性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粘滞性 起作用的区域仅仅局限在靠近壁面的薄层内。
3
2. 对流传热系数
u∞ ; t ∞
tw
由傅里叶定律:
q t y w
W m2
对流传热的定义式: q ht h tw t [W/m2 ]
在边界层不脱落的前提下:
q ht = t y w
x为当前点与板前缘的距离。 Pr=
a
1
1
hx x
0.332
u x
2
a
3
Nux 0.332Re1x 2 Pr1 3
上述理论解与实验值吻合。
注意:层流
18
2. 对于外掠平板层流分析解的几个讨论
(1)局部对流传热系数,平均对流传热系数
局部对流传热系数
Nux
hx x
11
0.332Rex 2 Pr 3
第五章 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
1
5.1 对流传热概述
1. 对流传热的定义、研究对象
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流体与固体之间的热量传递。
工程上约定的计算习惯:
若tw t,Φ hA(tw t ) W 若tw t,Φ hA(t tw ) W

对流传热原理

对流传热原理
4.流 体 相 变
5.壁 面 形 状
确定对流换热系数的方法: 1)理论解法
在边界层建立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 通过数学分析法、积分近似解法、数值解法和比拟 解法求得。
2)实验解法
对微分方程组进行量纲分析,得出有关相似 特征数,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建立实验台和整理 实验数据,求得各特征数间的函数关系,再将函 数关系推广至与实验现象相似的现象中去。
从y方向流出微元体的质量流量在x方向上的 动量为: ∂v ∂u
v dy dx 1 u dy ∂y ∂y
x方向上的动量改变量 :
∂u ∂u dxdy 1 u v ∂y ∂x
化简过程中利用了连续性方程和忽略了高阶 小量。 同理,导出y方向上的动量改变量 :
1)定义
具有很大温度变化的流体薄层,即具有明显 温度梯度的流体薄层为热边界层。 2)热边界层厚度 把从壁面过余温度(t-tw)为零,到流体过 余温度为来流过余温度的99 % 的热边界层 距离称为热边界层厚度,用δ t 表示。
热边界层的形成和发展与速度边界类似。
3、热边界层与速度边界层的关系 速度边界层厚度δ与速度分布有关,反映 流体分子动量是扩散能力与运动粘度有关。 热边界层厚度δt与温度分布有关,反映流体 分子热量扩散能力,与热扩散率α 有关。
单位时间内微元体内流体质量的变化:
∂ρdxdy ) ( ∂τ = ∂ρ ∂τ dxdy
∵单位时间: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 微元体内 流体质量的变化
∂ u ) ( ∂x dxdy ∂ v) ( ∂y dxdy ∂ ∂ dxdy
∴连续性方程:
∂ρ ∂τ
+
∂ρu ∂x
+

河海大学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河海大学传热学--第五章对流传热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34 18.07.2020 4:47 杨祥花
• 例1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35 18.07.2020 4:47 杨祥花
§5-3 边界层型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
边界层概念:当粘性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会形成速度梯
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当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也会产
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边界层(或称热边界层)
综合: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u v 0 x y
( u u u x v u y) F x p x( x 2 u 2 y 2 u 2)
v v v
p 2 v 2 v
( u x v y) F y y( x2 y2)
tu x tv y tcp( x2t2 y2t2)
hx
第五章 对流传热 的理论基础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1 18.07.2020 4:47 杨祥花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8.07.2020 4:47 杨祥花
???xtdyx???ytdxy1单位时间以导热的方式进入流体微元的单位时间以导热的方式进入流体微元的净热流量导热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2018年1月3日5时2分杨祥花???????xdxxxtdxdydxxxx???????ydyyytdydxdyyyy22???xxdxtdxdyx22???yydytdxdyy2222导热????ttdxdyxy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传热学2018年1月3日5时2分杨祥花2单位时间以对流方式进入元体的净热流对流为xpctudyypctvdx?xxdx???xxdxx???pcutdydxx?yydy???yydyy???pcvtdxdyy对流??????ppcutdycvtdxdxdyxy??????pputvtcdxdycdxdyxy???????????????pttuvcuvttdxdyxyxy

简述对流传热机理

简述对流传热机理

简述对流传热机理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

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根据传热介质的特征,热量传递的过程又可以分为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1、导热指依靠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电子的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例如,固体内部热量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就是以导热的方式进行的。

热传导在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中都可以发生,但热量传递的机理不同。

气体的热量传递是气体分子作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

气体分子的动能与其温度有关,高温区的分子具有较大的动能,即速度较大,当它们运动到低温区时,便与低温区的分子发生碰撞,其结果是热量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

2、热对流指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冷热流体相互掺混而发生热量传递的方式。

这种热量传递方式仅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由于流体中的分子同时进行着不规则的热运动,因此对流必然伴随着导热。

当流体流过某一固体壁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对流传热,这一过程在工程中广泛存在。

在对流传热过程中,根据流体的流态,热量可能以导热方式传递,也可能以对流方式传递。

3、热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辐射有多种类型,其中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扩展资料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领域中到处存在着温差,因此热量传递就成为一种极普遍的物理现象。

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即根据不同的热量传递过程得出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与相应的温度差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热量传递方式具有不同的传递规律,相应的研究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

传热学在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尽管各个领域中遇到的传热问题形式多样,但研究传热的目的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强化传热,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一定的温差、体积、重量或泵功等)增加所传递的热量。

(2)削弱传热或称热绝缘,即在一定的温差下使热量的传递减到最小。

(3)温度或传热控制,为使一一些设备能安全、经济地运行,或者为得到优质产品、工艺,需要对热量传递过程中物体关键部位的温度或传热速率进行控制。

第五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

第五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
动量方程中的惯性力项和能量方程中的对流项均为非线性项,难以直接求解
简化
流动
普朗特 速度边界层
类比
对流换热
波尔豪森 热边界层
38
传热学
一、流动边界层
1、流动边界层及其厚度 定义: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 体粘性的作用,使得在固体壁面附近存 在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流动 边界层或速度边界层。
实际流动 ≈ 边界层区粘性流动+主流区无粘性理想流动
大空间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
沸腾换热 有相变
凝结换热
大容器沸腾 管内沸腾
管外凝结 管内凝结
14
传热学
六、研究对流传热的方法(确定h的方法)
四种:1)分析法;2)实验法;3)比拟法;4)数值法
适当介绍
重点介绍 一定介绍
不作介绍
1)分析法
解析:二维、楔形流、平板 边界层积分方程(近似解析)
2)实验法
u∞
y δ
0x xc
粘性底层
掠过平板时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湍流核心 缓冲层
41
传热学
层流: 流体做有秩序的分层流动,各层互不干扰,只有分子扩散,
无大微团掺混
湍流: 流体微团掺混,紊乱的不规则脉动
粘性底层 :速度梯度较大、分子扩散—导热
湍流边界层
缓冲层 :导热+对流 湍流核心 :质点脉动强化动量传递,速度变化
换热表面的形状、大小、换热表面与流体运动方向的 相对位置及换热表面的状态(光滑或粗糙)
内部流动对流传热:管内或槽内 外部流动对流传热:外掠平板、圆管、管束
10
传热学
11
传热学
(5)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热导率 [W (m C)] 比热容 c [J (kg C)]

传热学5-对流换热分析

传热学5-对流换热分析

Mx
M x dx x
M y vdx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 经x表面流入微元体的质量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经 x+dx表面流出微元体的质量
M x udy
M x M x dx M x dx x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M x M x dx

无论流体流动与否, p 都存在;而 ii只存在于流动时

同一点处各方向的 p 都相同;而 ii与表面方向有关
推导过程见P110 动量微分方程 — Navier-Stokes方程(N-S方程)
u u u p u u ( u v ) Fx ( 2 2 ) x y x x y
M x ( u ) dx dxdy x x
单位时间内、沿 y 轴方向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M y M y dy
单位时间内微元体 内流体质量的变化:
( v) dy dxdy y y
M y
( dxdy) dxdy
Mx
速度场和温度场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确定: 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
2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 流体的连续流动遵循质量守恒规律
(x, y) 处取出边长为 dx、dy 的微元体(z方向为单位长度),M 为质量 流量 [kg/s]
从流场中
Mx
M x dx x
M y vdx
热的核心问题

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
(1)分析法 (2)实验法 (3)比拟法 (4)数值法
传热系数大致范围
5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是流体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传热方式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流动起因 (2)流动状态 (3)流体有无相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场与温度场:微分方程相同,内容不同。 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的形式和内容都 有差异。 外掠平板和外掠圆管:控制方程相同,单值性条件不同。
5-4 相似原理简介
1)几何相似 对应的长度量成固定比例,对应的角度相等。
若(1)(2)相似
a' a ''
b' b ''
c' c ''
h' h ''
' ''
P' P ''
CF
5-4 相似原理简介
4)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相似 保证定解条件一致。
几何相似是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前提; 动力相似是决定流动相似的主要因素(保证); 运动相似是几何相似和动力相似的表现。
y
u
u
tw x
5-1 对流传热概述
特点: (1)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 (2)必须有流体和壁面的直接接触和宏观运动, 也必须有温差; (3)由于流体的黏性和受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紧 贴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 (4)紧贴壁面处同时形成温度梯度很大的热边界层。
5-1 对流传热概述
偏微分方程+定解条件
速度场和温度场
表面传热系数h
2 实验法
相似原理指导下通过实验获得表面传热系数的 计算式(是目前工程计算的主要依据)。
对流传热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比拟法
通过研究热量传递与动量传递的共性或类似特性, 建立起表面传热系数 h 与阻力系数 cf 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较易测定的阻力系数来获得相应的表面传热系数 值。
主流区:速度梯度为0, 0 可视为无粘性理想流
体;流体的运动用欧拉方程描述。
流体外掠平板时的层流边界层与紊流边界层
临界距离:由层流边界层 开始向紊流边界层过度的 距离 xc
临界雷诺数 Rec
惯性力 Rec 粘性力
u xc u xc
v
平板:Rec 2 105 ~ 3106;取Rec 5105
δ反映流体分子动量扩散能力,与ν有关;
δt 反映流体分子热量扩散的能力,与 a 有关。
t
a
Pr
cp
Pr—普朗特数,反映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厚度 的相对大小。
流 高Pr 数流体:高粘性流体,如机油等;
体 分
中等Pr 数流体:Pr=0.7~10,如气体、水等;
类 低Pr 数流体:低粘性流体,如液态金属等;
数值主要随温度而变化。用来确定物性参数数值的 温度。称为定性温度。在分析计算对流换热时,定 性温度的取法取决于对流换热的类型。
特征长度(定型尺寸):对换热影响最大的尺寸。
h f (, tw, t f , , cp , ,,V , l, L )
其中:l 和φ代表壁面的尺寸和形状特征。
强制对流
内部流动
Cl
1 1 , 2 2
1
2
1
2
5-4 相似原理简介
2)运动相似 对应点上的运动量大小成比例,方向相同。
u' u ''
' ''
w' w ''
Cu
a' a '' Ca
5-4 相似原理简介
3)动力相似 对应点受同名力作用,各同名力大小成比例,方
向相同。
G' G ''
FI FI
' ''
Fv Fv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例: 对象:主流场匀速(u∞)、匀温(t∞),恒壁温问题 定解条件:
y 0时, u 0, 0, t tw
y
(
)时, u
u ,
y (t )时, t t
5-4 相似原理简介
实验是研究对流换热的主要和可靠手段;是检验 解析解、数值解的唯一方法。问题:如何进行实 验研究?
性参数 、 、c 和 的数值,是否随温度和压力
变化;有无内热源、大小和分布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③ 时间条件:说明在时间上对流换热过程的特点, 稳态对流换热过程不需要时间条件 — 与时间无关。 ④ 边界条件:说明对流换热过程的边界特点,边界 条件可分为二类:第一类、第二类边界条件。 (1)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任一瞬间对流换热过程 边界上的温度值; (2)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任一瞬间对流换热过程 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研究对象:从流场中分离出来的 微元六面体(体积dV), 时间间隔为dτ
推导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动量定理
简化假定:(1)二维流动; (2)不可压牛顿流体; (3)常物性、无内热源 (4)忽略粘性耗散热(高速流动除外)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一 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 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 微元体内流体质量的变化
qx hx
tw t f
x
f
tx y
y0
hx
f
tw t f
t
x
y
y0
综合: 不可压常物性流体、无内热源的二维稳态 问题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控制方程:
u
0
x y
(u
u x
u y
)
Fx
p x
( 2u
x2
2u y 2
)
(u
x
)
y
Fy
p y
(
2
x2
[导入与导出的净热量] + [热对流传递的净热量] +[内热源发热量] = [总能量的增量] + [对外作 膨胀功]
t
(u t x
t ) y
cp
2t ( x 2
2t y2 )
非稳态项 + 对流项 = 扩散项
5-3 边界层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
四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 牛顿冷却公式 层流边界层或层流底层内,以导热形式传递热量。
y ,
u 0.99u
边界层内速度梯度很大;y=0 处的速度梯度最大。
由牛顿粘性定律: u
y
速度梯度越大,粘滞应力越大。 边界层外(主流区):u 在 y 方向无变化,粘滞应力为0。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和主流区。 边界层区:流体的粘性起主导作用,流体的运动用 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组描述。(N-S方程)
相似原理:相似的性质、相似准则间的关系、 判别相似的条件
5-4 相似原理简介
一、物理现象相似的概念: 如果两个同类的物理现象,在对应的时空点,
各标量物理量的大小成比例,各向量物理量除大小 成比例外,且方向相同,则称两个现象相似。
同类物理现象:用相同形式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控 制方程+单值性条件方程)所描述的现象。
面处仍有层流特征,即层流底层; 6)边界层区:N-S方程,主流区:欧拉方程。
5-2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边界层理论的基本论点: 边界层概念也可以用来分析其他情况下的流动 和换热。
如流体在管内的受迫流动,流体外掠圆管流 动,流体在竖直壁面上的自然对流等。
5-2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二、热边界层
当温度均匀的流体流过壁面温度与其不同的平板 时,流体与壁面之间发生热量交换,在紧贴壁面位置 存在着一流体薄层。在其中,流体的温度由壁面温度 变化到主流温度,这一流体薄层称为热边界层。
第五章 对流传热原理
主要内容: 1 分析对流换热过程,揭示换热与诸影响因素的 关系。 2 建立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3 讨论求解方法:边界层理论,微分方程求解, 积分方程求解;
类比原理
4 相似理论
5 特征方程式的确定与选用
5-1 对流传热概述
定义: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所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实例:暖气片,吹风扇,电子元件冷却,热风炉。 机理:包含着热传导和热对流两个基本传热过程。
圆管内强制对流换热
其他形状管道对流换热 外掠平板的对流换热
外掠单根圆管的对流换热
外部流动 外掠圆管管束的对流换热
无 相
大空间 自然对流 有限空间
外掠其他截面柱体的换热
对 流
变 混合对流
射流冲击换热

大空间沸腾

有 相
沸腾换热
管内沸腾
变 凝结换热 管内凝结
管外凝结
对流传热问题的研究方法
1 分析法(理论求解)—— 标准方法
热流量Φ和热流密度 q 总取正值 。t = t w t f
对流换热的热阻为 1
hA
,单位为K/W。
单位面积对流换热热阻为 1 h ,单位为(m2·K/W)。
5-1 对流传热概述
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流动起因、流动状态、流体有无相变、换热表面 的几何因素、流体的热物理性质等。
1 流动起因: 自然对流:流体内部各部分因温度不同而 导致密度差异,在由此而产生的浮升力作 用下发生的流动 。
容量的大小,其数值愈大,通过对流所转移的热量愈 多,对流换热愈强烈;
4)动力粘度,Pas;ν=/,m2/s。流体的粘度影响
速度分布与流态,因此影响对流换热;
5)体胀系数V,K-1。影响重力场中的流体因密度差
而产生的浮升力的大小,因此影响自然对流换热。
5-1 对流传热概述
定性温度 对于同一种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其物性参数的
波尔豪森E.Pohlhausen热边界层理论(1921):
温度场可划分为两个区域——热边界层区和主 流区;温度变化集中在热边界层区,需考虑粘性耗散; 而在主流区则无温度梯度,故不需考虑粘性耗散。
5-2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
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的状况决定了热量传递过 程和边界层内的温度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