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_邸报_为何没有衍变为近代报纸
理论视野31青年记者・2007年5月下许多人认为,中国的近代报纸源于古代社会的“邸报”,称“邸报”为中国近代报纸的萌芽状态。
其实,“邸报”不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中国近代报纸并非从“邸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邸报”起源于唐朝开元后期,其内容历朝稍有不同,但基本内容是:皇帝的圣谕、朝廷公布的法、大臣的奏折等。
“邸报”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仅仅转抄政府所发布的材料,但近代报纸是以自己采集、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大众公开发行的印刷品。
邸吏和现代的新闻记者也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他们并不采集新闻。
报房也仅仅是印刷工厂,不能比作现代的报社。
古代“邸报”的发行范围是官吏以及“官吏预备队”——读书人,并非以整个社会为读者对象,这和现代报纸的发行对象是无法比拟的。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邸报”不是报纸,只可称作报纸的雏形。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从唐代到清代,邸报存在了将近1300年,甚至在西方国家纷纷进入中国,创办了许多近代报纸的时候,它仍然不为所动,我行我素,并且自1815年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后,还与之并存了一个世纪,始终停留在古代报刊这个层面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古代报刊未能演进为近代报刊?社会经济原因。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方式没有剧烈变动。
16世纪到18世纪,西方各国先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虽然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极其微弱,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极小,整个社会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
再则,封建社会的主体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个体农民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十分狭窄,外界的变动对他们的影响也很有限。
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足以解决,因此,他们对新闻的需求自然也不会很大。
这样,中国近代报纸产生的条件之一——社会需求因素就无法成立。
社会政治原因。
我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近两千年,社会发展的节奏十分缓慢,受长期封建思想的禁锢,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的是愚民政策,千方百计钳制舆论,限制和禁止异己力量的出版物。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代表近代社会文明的许多行业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也是如此,直到19世纪初,中国还只有像邸报、京报之类的古代报纸。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新闻报刊仍未出现。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正在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中国。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各样的商品,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近代报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
取道马六甲,首份近代中文报刊曲折诞生1807年9月8日,广州城里来了一位叫马礼逊的英国传教士。
他此行的目的是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
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反对传教活动,来华的外国人除非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才能进入广州。
不得已他只好用美国商馆“客人”的身份做掩护,在广州居留,学习汉语。
次年他赴澳门,翌年被聘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翻译,遂以英国商人的名义公开活动。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传教的任务,一边着手翻译《圣经》,一边秘密吸收教徒,先后招收蔡高、梁发等教徒10人。
1813年,伦敦教会又派遣米怜前来协助马礼逊传教。
米怜到达后,因没有合法身份根本不能在广州传教,于是米怜携带2000册《新约》前往南洋群岛的爪哇、马六甲等华人聚集地传教。
米怜回到广州后随即建议马礼逊在马六甲成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并初步设想编发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
马礼逊闻后,当即同意了米怜的建议。
1815年米怜雇请已成为基督教徒的印刷工人蔡高和梁发前往马六甲。
当年5月,米怜携妻子及蔡、梁二人到达马六甲。
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印刷所和一家免费学校。
8月5日,米怜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出刊。
它成为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察世俗》的办刊初衷是为了阐发基督教教义。
所以它把宣传“神理”放在了首要地位,大部分文章都是介绍教义和《圣经》。
论中国古代报刊近代化嬗演的历程、特征与启悟
论中国古代报刊近代化嬗演的历程、特征与启悟作者:施欣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03期摘要:翻检与探賾中国古代报刊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报刊历史漫长、继轨无绝,是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和稳固统治秩序的得力助手与有效工具;囿于封建制度与顽固势力严酷禁锢,古代报刊因不具备适宜的生存环境与充分的进化条件而无法向近代报刊演进;古代报刊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的独享特权,普通大众一直被排斥在阅读对象范围之外;晚近时期的报刊不仅没能过渡到近代报刊,而且日益成为革命事业的绊脚石、社会进步的拦路虎。
通过对古代报刊发展历程及其办报实践的回溯与探析,检视与探究其未能演变为近代报刊的深层次的各种原因以及其未能向近代化程途嬗进与衍化的诸多制约性因素,可以得出对报纸鼎革、报企转型及报业升级的有益启示与现实镜鉴。
关键词:古代报刊;嬗演进路;近代化历程;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G2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3-0098-07一中国古代报刊历史漫长、继轨无绝,是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和稳固统治秩序的得力助手与有效工具1中国古代报刊源远流长、新闻事业接续绵延中国的新闻活动及原始报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闻事业及报刊实践长期领跑世界,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较之其他国家或民族而言,无论是时间和范围上,还是深度和广度上均远甚。
我国新闻学界一般认为,古代采风献诗、木铎征询、刍荛问言、露布传檄、烽烟预警等国家行为或政治活动,是我国最初始、最基本的新闻实践与传播实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政府行政或公共管理行为所引申出的新闻实践是我国乃至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源头或肇启,有“基层调研”“调查统计”“访贫问苦”的意味,成为古代社会管理与公共事务的重要部分。
纵观中国数千年辉煌历史,仁人志士承袭匹夫之责、士大夫们怀抱献策之思,他们为了苍生社稷、黎庶民生,常常不顾自身之卑贱与谏言之安危,勇陈“刍荛之献”;开明的统治者以“天下为公”、视“黔首为重”,常常广开言路、纳谏如流,善于“询于刍荛”[1](P1-2)。
中新史总结及问题
中新史总结及问题六、中国古代报纸总结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1)内因:这是根本原因。
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具体反映。
(2)外因:清代民间报房及其所办的报纸的没落,其历史背景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
从主观来说,由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除照录科抄和牌示之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古代报纸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从客观来说,则是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的近代化新式报刊的出现。
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廷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记载。
唐代"进奏院状"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它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2)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报纸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形成了新闻审查制度。
宋代的邸报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照一定制度,统一编发给各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3)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流行了小报。
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或曰民办报纸。
它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局面,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
(4)元代的新闻发布恢复到汉唐时代的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
(5)明代恢复了宋朝的邸报发行制度,但不设进奏院,没有进奏官,"邸报"的抄传和发行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和提塘。
中国早期近代报刊的演进
[提要]中国古代报刊不适应社会信息传播的需要,自然遭到淘汰。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近代报刊趁机进入中国,给传统新闻出版业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历经艰辛,创造发明了适合中文的近代印刷技术和印刷规范;近代报刊事业衍生的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传统印刷术的革新,直接导致了大众传播技术和观念的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毕升的活字发明。
弄清早期近代报刊的发展脉络,对于中国大众传播发展的轨迹和现代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近代报刊;文化传播;印刷术;大众传播中国古代的报刊起源甚早,但发展缓慢,到了近代仍处在很低的发展水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近代报刊并不是中国古代的报刊演变而来,而是外国传教士独立创办的。
为什么古代的邸报和《京报》消亡了而不能演变为近代报刊?源于外国资本、外国文化的近代报刊怎么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早期近代报刊对中国的文化传播特别是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产生了哪些影响?目前的中国新闻史、出版史对此研究不甚深入。
特别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的早期近代报刊是如何在中国这块封建的土壤上、在中国语言文字生态中发生发展起来?又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的大众传播?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邸报”和“京报”的淘汰中国古代邸报刊载的大都是谕旨、奏折,并不是向人民大众传播新闻。
在皇朝看来,大众百姓就是愚民,也不必要向他们传播什么。
这种报刊主要是为了向地方政府通报朝廷信息,因而需求量不大,没有印刷的必要,大都是不拘形式的手抄本。
[1](p9)如《开元杂报》是唐朝统治者于开元年间发行的邸报,本身并无报名,因其发行于唐开元年间,故后人称其为《开元杂报》。
近代著名出版家孙毓修(1871~1923)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说:“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
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2](p7)可见,唐朝邸报是否为雕版印刷,答案并不绝对,但抄写是可以肯定的。
即便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已较为发达,但宋代邸报也并不是全部用雕版印刷,而是手抄和印刷并行,因为雕版印刷十分费时费工,如果印量小,还不如手抄快。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专业知识讲座
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 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 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 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新闻史
新闻 新闻 新闻 新闻 媒介 事件 活动家 思想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此份《蜜蜂华报》 现藏于澳门民政总 署大楼图书馆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 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 间大多很短。
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 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 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 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
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 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 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 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 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
浅析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报刊
代新 型转 制国家制度” 的探索 , 新型国家的管理又要求建立新型 的 信息交流网 , 至 1 6、 1 7世纪 之交 , 欧洲社 会动荡 不安 , 宗 教战争 接
缓慢、 形态单一 ; 从其功能 和运作形 式来看 , 中 国 历 朝 历 代 中 央 政 府都对 邸报 的发布都 有具体 的规 定 , 并设有专 门的机构对 官报进
行严密 的控 制和管理 , 使得 报刊仅仅 是专制官僚 制度 的一 个传播 服务体系而依附于政治 ; 从其从业主体来看 , 报人 为了获得消息来 源, 本 身与统治阶级之间就存在千丝万缕联系 , 受 制于统治阶层 而 安于现状 , 近代 报刊意识薄 弱 ; 最后 从大 时代环 境来看 , 在中国自 给 自足 的稳定 的小农 自然经 济发展 中 , 在千 百年的封建 王权专 制 的束缚 中, 缺乏竞争 , 缺乏 商品经 济发展催 生 的原动力 , 缺 乏对 信 息的古 代报 纸存 在 , 不可能转化为近代报 刊, 也就更加难 以产生独立 自办的近代报 刊。 对 中西 方 近 代 报 刊产 生 的 背 景 进 行 比 较 , 探 析 背 景 差 异 背 后
连不断 , 进一步刺激 了社 会 的信息需求 。而 中国历史 上却有 着严 格的宗法等级制度 , 统 治阶级 固步 自封 , 文字狱严 苛盛行 , 不 允许 传播未经统 治阶级批 准或者危 害统治 阶级 利益 的信 息 , 报 刊发展
阻碍重重。 ( 三) 文 化 层 面 — —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统
可见 , 中 国之 所 以没 能 自主产 生 近 代报 刊 , 是 由于 中 国 的 历 史 和现实原因导致的 , 无 论 是 官 方 邸 报还 是 民 间 小 报 , 其 发 展 都 受 到
晚清京报未转变成近代报刊的原因
20 0 9年 6月 第2卷 第3 7 期
关键词 : 京报 ; 近代 报刊 ; 转化; 因 原 中图分类号 : 6 2 1 G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9— 44 2 0 ) 3— 0 1— 3 10 0 4 ( 09 0 0 5 0
收 稿 日期 :09—0 20 4—1 3
作者简介 : 曾宪 明( 90 ) 男 , 南南阳人 , 15 一 , 河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 灵莉( 9 5 ) 女 , 邵 1 8 一 , 河南周 口人, 湖 北大 学文 学院硕士 生。
曾 宪 明 邵 灵 莉
( 湖北 大学文学 院 , 武汉 ,3 02 40 6 )
摘
要: 近代报 刊出现后 , 在某 些方面具 有近代报刊特 点的清末京 报仍按 自身原有模 式发展 、 兴盛 , 没 并
有在新思潮的熏陶下走上近代报 刊之 路。本 文拟在梳理 京报发展概况 的基础上 , 京报本身特 点、 从 清廷 的舆 论控制和京报入的素养及办报 目的三个方 面探 讨京报没有走上近代报刊之路 的原因。
报 比起在府衙传 阅的邸报 , 发行范 围宽广许 多。近 代报刊产生以前 , 京报是清王朝 臣民获知朝政和国 家大事 的 主要 来源 。京 报在 京城 和各 省拥 有一 批包 括官僚 、 缙绅 、 士大 夫 、 人 、 民等组 成 的读者 群 。 商 市 京 报是 我 国古 代 报 刊 最 高级 的发 展形 态 , 它具 有某些 大众传播 工具 的属 性 。用 现代 报学 的眼光 来 看, 京报房只是从 事整理 、 印刷 与发行 的业务 , 并没 有 自采的新闻 , 因此是一种不完整的报馆。可以说, 京报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比较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
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一、近代外国在华新闻事业的形态 1、报业 2、杂志业 3、广播业 4、通讯社 二、近代外国在华新闻事业的创办 1、传播的路径 东南亚南洋地区——中国东南殖民地——中国东南五大通商 口岸——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口岸——中国东南沿海——中国 内陆开放口岸——中国内陆 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传入 2、传播的属性 (1)社会变迁的模式: A 、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 (弱式) B 、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强式) C 、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强式) D 、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 (弱式和强式) (2)近代中国报业的变迁
代表报刊
2、外商中文报纸 中心之一:香港 鸦片战争之后,香港的教会报刊消沉,商业报刊一 统天下。 香港第一家中文商业报纸是1858年由嬤剌报馆创办 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周三刊),1864年改为 《香港中外新报》(日报),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日 报。 香港另外一家有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是1871年3月由 德臣报馆创办的《中外新闻七日报》(逢周六出 版),1872年4月6日改为《香港华字日报》,以华 人主持为号召。
今日内容: 19世纪的在华外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问题之一、办报主体:在华外报的主角 问题之二、办报思想:在华外报的方针 参考著作: (新)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版),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年。
办报主体:在华外报的主角
一、办报主体:教会与教士(1) 时间:鸦片战争之前 地点:南洋和中国沿海 报刊:六种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马六甲)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3-1826年,巴达维亚) 《天下新闻》(1828-1829年,马六甲)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广州) 《依泾杂说》(1837年) 《各国消息》(1838年10月,广州) 语言:中文 读者对象:中国人 目的:传教,一般规模较小,历时较短 报业中心:南洋、广州(19世纪早期)
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浅论中国近现代报刊史分析范式的转变
[10]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M]//.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8.
[11]Joan Judge: Print and Politics,'Shibao'and the Culture of Reform in Late Qing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Standford, California,1996.
“开辟市场、保证报刊销量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具备能够实行规模生产的 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13]芮哲菲在其《古登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 展,1876-1937》一书中从印刷技术的视角切入进行较为详细的考察,以西方印刷 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对印刷技术引起的新式出版业发展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同时,图像作为史料及研究对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在研究报刊史的 学者那里,图像是直接的史料和对象,不再是文本的附庸,它们通过自己的形式、 内容等来表达过去的世界。通过图像解读历史,与艺术史的研究方式不同,更多地 侧重于图像的生产、表达及传播过程中所透露的社会风貌,以及图像的生产者及阅 读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观念和感受。对于图像史的研究目前尚未有系统而深刻的著 作问世,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报刊图像,这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
中国报刊史料研究之古近代的报纸对比分析关键词:报刊史料;报纸发展;古代;近代1中国古代报纸的溯源发展与分析报纸与期刊合称为报刊,它们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社会事件,是学者们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的重要工具。
报纸是报刊的重要分类,它的演变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國历史演变发展的缩影。
唐朝时期节度使们纷纷在京都设立了办事机构,称之为邸或进奏院,在进奏院负责的官吏被称为邸吏或进奏官,他们是最初的“新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最早的报纸便可以追溯到唐朝。
进奏官的职责是把唐朝廷的政治时事的动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传发给各藩镇领主,这种书面报告(即官报的雏形)被统称为“唐代进奏院状”。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报纸与当时唐朝的政治、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们研究唐代的政治、军事历史的重要史料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报纸还未能称之为完整的报纸,它没有报头并且不定期发放,在内容上也并不具备客观性,它的传发渠道主要是由当时的进奏官直接从都城发给各藩镇地的领主,其中的不少信息是进奏官自己收集并自主筛选的,有一定的主观性。
宋代设立的都进奏院的进奏官一般是由地方委派,但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
都进奏院的主要职责是对各进奏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这表明此时的中国“新闻业”已慢慢进入了共同管理的“时代”,也从侧面反映出,这时的官报的政治色彩将会很强烈。
宋代“邸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受到统一的管理并按照一定制度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版印刷被运用到了报纸的印刷之中,这就使得报纸的数量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阅读群体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明代时出现了由当时的中枢部门统一安排并下发自明代都城的官报,其名曰明代邸报,最出名的当属《万历邸钞》。
明中叶以后,随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民间报房应势而生,现在能够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急选报》便是当时极有可能出自民间报房的产物。
新闻史复习提纲
新闻史复习提纲宋代官报与唐代官报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与唐代相比,宋代官报更加成熟:1)非官文书2)定期发布3)读者面更广小报出现的原因及其特点?原因:1)社会根源:特点:1)小报是一种信息灵通、时效性很强的民间流行的非法传播物。
2)小报内容以整治内容为主。
3)小报的读者面比较广。
4)小报有时候真假难辨。
5)小报是以商品买卖的形式存在的。
《京报》的特点是什么?1)内容上:分成宫门钞、上谕、章奏三个部分。
2)形式上:有封面和报头。
3)发行上:定期出版,印刷出版,读者面比较广。
为何我国古代报纸没有发展演变成近代报纸?1)小农经济没有市场和信息需求2)古代对言论控制十分严格3)思想文化层面,重农抑商,文人对商业不感兴趣。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在马六甲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是的《申报》于何时何地由何人创办?其办刊特点是什么?《申报》在1872年4月30日正式在上海创刊。
由美国人美查与其友人合资开办。
《申报》的办刊特点:1)日报化,注重新闻报道。
2)综合化,融新闻、评论、广告、副刊性作品于一体。
3)本土化,迎合国人的需求。
4)注重经营,采用营销策略。
5)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本时期外报产生了何种影响?1)消极: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
2)积极:①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②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王韬在我国近代报刊史上的贡献?1)创办《循环日报》,开我国近代报刊论证之先河。
2)改革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先进的新闻观点。
维新派在华东、华南、华中和北方地区创办的报刊有哪些?1)华东:上海的《时务报》2)华南:澳门的《知新报》3)华中:湖南的《湘学新报》和《湘报》4)北方地区:天津的《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4)报刊主流是维新派主办的、宣传维新派变法的政论报刊时务文体特点:1)纵笔所至不捡来2)务为平易畅达3)条理明晰,笔锋长带情感。
我国报纸内容演变探析——从古代邸报到近代报纸
作者: 赵晓兰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52-54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 近代报纸 邸报 报纸内容 封建王朝 演变 传播信息 开元年间
摘要:中国古代的报纸称为“邸报”。
它出现于唐朝开元年间,宋时最为流行,一直到清朝才消亡,约有1200年的历史。
邸报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的机关报,也是封建地方军政官员获取朝廷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
它的内容包搞:1、皇帝的诏书、皇帝的起居言行;2、封建王朝的法令、公报,朝廷的重大活动;3、皇室的动态、皇家的各类消息;4、官员的任免、升黜、赏罚;5、各级机构的工作报告、对朝廷措施的规谏、对失职官员的弹孰;6、各地驻军将领的战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作为封建政府机关报的邸报,“所纪无非皇室动静,官吏升降”,虽然也有一定的传播信息的作用,但它们并不代表什么舆论,在那里,没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和广告,更没有文艺副刊等内容,新闻的面窄量少,时效性差。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中国报业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中国新闻业
中国报业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中国新闻业中国报业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中国新闻业分析中国报业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发行等方面来分析。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从中国报业当时的性质和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报业打内容大致都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
总而言之当时中国报业的内容收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严加控制。
唐代开始使用了雕版印刷,清代开始使用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版的邸报,京报有近400年的历史.它们从诞生到结束,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但发展不快,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在消息量和新闻的实效等方面,都难以和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新型报纸相比.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缓慢,固然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秦人视越人之肥的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信息的数量和实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民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一度出现过这类报纸的契机,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段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是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古代报纸长期发展不快变化不大的状态,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被迫瓦解,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以后才有所改变.但当时,旧式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改边的要求.正像人是猴子变的,而今天的猴子却不能再变成人一样,它们已经无力实现这一历史的变革,它们只能逐渐地为近代化的新型报纸所取代.这就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后结局.。
浅论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
浅论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1201班周文彬学号:201230402135【正文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璀璨文明的古国之一,古代的新闻传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的中国古代报纸,其形成与发展,自然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基础。
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古代报纸都与近代和现代的报纸有着一定距离和差别。
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是近代报纸的雏形,可以称其为原始形态的报纸。
原始形态报纸的逐步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种阶段性体现为报纸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不完善发展到完善,由低级发展到高级。
为后来现代形态的报纸的演变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飞跃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中国古代报纸新闻传播产生发展邸报科学条件社会环境推动影响【正文】: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璀璨文明的古国之一,古代的新闻传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的中国古代报纸,其形成与发展,自然有其独特的规律和基础。
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古代报纸都与近代和现代的报纸有着一定距离和差别。
但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是近代报纸的雏形,可以称其为原始形态的报纸。
原始形态报纸的逐步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种阶段性体现为报纸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不完善发展到完善,由低级发展到高级。
为后来现代形态的报纸的演变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飞跃提供了动力。
一、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在中国,文字没有产生之前,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口头传播时代。
这种方式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和报纸产生之后的新闻传播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
古代人在日后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出现了文字,并逐步发展、成熟。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秦始皇的“书同文”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壮举使得秦朝各地的文字得到统一,有利于各地的交流发展,因而促进了这一时期新闻传播的发展。
供求决定下的中国近代报刊——中国为什么没有自然而然的产生近代报刊
供求决定下的中国近代报刊——中国为什么没有自然而然的
产生近代报刊
闫然
【期刊名称】《商情》
【年(卷),期】2012(000)024
【摘要】一般认为,最早的新闻印刷品是出现于公元11世纪的北宋小报。
但是,中国的近代报业却迟迟没有产生,直到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自然而然的产生近代报刊?本文将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以供求关系为主线简述对此问题的看法。
【总页数】1页(P177-177)
【作者】闫然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近代报刊创刊词视角的考量 [J], 郝丽婷
2.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J], 梁宏伟
3.从中国近代报刊看中国旧民主革命的进程 [J], 张筠;刘泳洁
4.浅析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报刊 [J], 张羽
5.“真实无妄”与“开启民智”——由《申报》“杨乃武案”看中国近代报刊的媒介素养 [J], 唐春生;吴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
摘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先后诞生了邸报、小报和京报等类型。
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报刊并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而是一步步走向了消亡、最后惨遭淘汰的地步。
关键词:报刊封建专制演变信息文化大众传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先后诞生了邸报、小报和京报等类型。
然而,中国古代的报刊起源甚早,但发展缓慢,到了近代仍处在很低的发展水平。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报刊并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而是一步步走向了消亡、最后惨遭淘汰的地步。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悠久,内容的丰富,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开元杂报,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
唐代两份“敦煌进奏院状”,距今 1 2 0 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北宋末年出现的印刷报纸,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宋代小报可以说是民营报纸,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表达民意的内容。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由朝廷邸报派生出来的民营印刷发行的《京报》,《京报》与邸报比较是一大进步,它把千年以来只在官吏中内部发行的邸报“参考消息”,演变成了具有商品特征的大众传播工具,扩大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是明清时期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
但是,正如近代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一样,近代报纸也没能在近代中国产生,我国的近代报纸是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而产生的。
马克斯·韦伯说:“印刷在中国古已有之。
但是印刷的文献,即仅为印刷而设计并且仅能通过印刷得到的文献,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见于西方。
”古老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报纸的国家,但无论是唐代的邸报,还是明清的京报,历史发展近千年,始终没有摆脱“官文书”的特征,仅仅满足于抄录宫门钞、谕旨和奏章。
早期近代报纸并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报纸演变而来,而是外国传教士独立创办的。
中国古代报纸之所以没有演变为近代报纸,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
正是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报纸最终走向消亡。
中国古代报刊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封建统治阶级对新闻传播进行严厉控制,古代报纸只能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
官方的邸报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喉舌和御用的宣传工具;民办的小报和京报,要在严格控制下活动,没有言论自由。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
由的历史。
第二,中国古代报刊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的。
经济的自足必然导致生产经营的封闭,没有商品流通就不会有商品信息的需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
封闭自足的经济上产生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在这样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对信息的数量和时效的要求,作为其商业化承载体的近代化报纸就更难出现了。
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滋生重农抑商,重文轻商的思想。
古代中国的主流意识是反商业经济的,闭关锁国是其极致表现。
我国古代报纸的政治性太浓,主要报道政治、军事动态,经济新闻的消息几乎没有,整个社会都觉得邸报刊登过多的经济新闻是非常可笑的,认为经商同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不相容的。
“学而优则仕”,而不是经商,发展经济。
这样导致有商业信息需要的从事生产的人不懂文字,而懂文字的读书人、士大夫一族又不屑于商业。
以商业化信息提供者为标志身份的近代化报刊就没有了发生发展的理由。
第三,受雕版印刷术的束缚。
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全套金属活字印刷系统,完全符合现代报刊的出版要求。
而在中国,一直到晚清,活字印刷却始终没能进入主流,雕版印刷,一直占据强势地位。
活字印刷的特点是成本低廉,印刷迅捷,而雕版印刷费时费钱,要用来印刷生产现代报纸,几乎是不可能的。
传统印刷工艺技术的制约,使得报刊不能快速出版,也不能扩大发行量。
这是因为报刊的印刷不同于书籍印刷,有着较强的时效性,需要尽快出版发行。
传统的雕版印刷显然不能适应。
再者,雕版印刷费工费时。
雕版宜于存版重印,许多经典古籍都是雕版印刷。
而报刊是一次性印刷品,印后不再重印。
由于速度、经济的制约,雕版印刷不适宜于报刊印刷。
采用活字版印刷方为上策。
可中国文字数量庞大,加上常用字的重复使用,必须模刻很多字模。
活字制作始终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上,木活字因为材料为木质,较易磨损。
造字排板的成本就太高,不如雕版可以保存,随时按需要印刷。
明末清初,也开始制造金属活字,但是难度极大,如重复的同一个字,差异明显。
即便使用活字,也是手工印刷,与雕版印刷工艺差别不大。
这种泥活字、金属活字也不可能闯入近代印刷报刊的领域。
中国人没有找到一种适宜浇铸活字的金属合金、适合快速印刷的油墨以及机械动力,像谷登堡所使用的那样。
所以,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于报刊的多次的长期的大量印刷无多大作为。
第四,需求量过小限制了中国古代报刊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对报刊的需求量不大。
首先,在古代民间,时事传播途径主要依靠日常的娱乐方式,普通市民的大多数历史常识、时事消息,都来自说书场和刊行的戏文小说里面。
对极具时效性的新闻作小说戏文式的舒缓解读,表明整个社会对昨日的追忆与向往超过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有悖于近代新闻精神的。
其次,在社会上层,四书五经垄断了无数读书人的大脑,而没有精英分子对世界做出深度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智识阶层都成了书斋学者,当然也就没有能力创办出需要广阔视野和现世关怀的近代报刊;再者,中国的封建文化意识根深蒂固,读书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社会对书籍、报刊的需求往往是少量的需求。
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读书不看报,文化传播的需求小,大众文化素质就不能提高;大众文化素质不高,更不想读书看报,文化传播的需求就更难增长。
而活字印刷只有当书的印数达到相当数量,才能显示出优越性。
因为没有市场的压力、消费的需求,传统印刷术便没有革新的动力。
报刊需求量规模过小,因而也就限制了中国古代报刊向近代报刊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封建统治阶级对新闻传播的严厉控制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制约中,再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重文轻商社会习气的影响,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古代报纸向近代报刊的演变,最终使中国近代报刊晚于欧洲两百年之久,在外报的影响下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简明中国新闻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年.
3《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4张松顷.《论活字术未成为图书制作主流原因》[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年,第2期:.
5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