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橡树有感
《一棵开花的树》与《致橡树》之对比
执着苦涩的静等与平等坚贞的相守——《一棵开花的树》与《致橡树》之对比初读这两首诗时,我的第一感觉便是冰火两重天。
先是读了《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的诗,像是潺潺的山溪,娟娟流进我的眼中,细细的流入我的心里。
诗是那样的轻柔,淡远又飘散着几许禅意。
之后进而读了《致橡树》,心就像是被火点燃了一般,那些诉说爱情的文字在尽情的燃烧着,让我也跟着一同心潮澎湃。
这便是爱情,如此至纯至美,热烈而诚挚。
这两首诗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诉说了两段不同的爱情,但都饱含了作者浓厚的情感。
每个人都拥有爱情,每个人拥有的爱情又都不一样。
在对比这两首诗之前,我先简练的谈谈我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感受。
先入为主,我就先来谈谈《一棵开花的树》。
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是写少女的暗恋情怀,但作者席慕容本人却在2007年的“海峡诗会”上披露这首诗是“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但对于大部分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待心爱的男孩子”的情诗,她虽表示“有点犹疑”,但声明,读着的解释也有权威性。
所以在此我就谈谈我个人对此诗的理解。
这是一棵开满花的油桐树,她也许已经伫立在山间几百年了,诗人在火车上对窗外的惊鸿一瞥,赋予了她新的生命,亦道出她前世执着的爱情。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这句“求佛”给整首诗增添了神话故事的神秘、佛的禅意和虔诚。
这棵油桐也许原是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她透过云隙,一见钟情于一位凡间公子。
但人神有别,她与他不能长相厮守,却只能醉心于每日透过云朵的缝隙凝望他。
仙子看着心上人娶妻生子,看他春风得意之时,落魄失意之刻,看他于喜怒哀乐之间渐渐老去,看他在儿孙满堂之际患疾而终。
仙女不愿再这样远远凝望,于是她求佛五百年,让她化作一棵油桐树,静静的等在路旁,小心翼翼的把自己开满了花,只求与他擦身而过,也算是结下一段尘缘。
即便在他走过后繁花凋零,心碎满地,也是值得。
这首诗轻柔的韵律中却蕴含着很浓的情感。
席慕蓉多写爱情,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致橡树》是一首现代诗歌,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舒婷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致橡树》中的女性意识。
一、爱情观舒婷在《致橡树》中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特定态度。
在这首诗中,她将爱情比喻为对橡树的爱,认为爱情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种爱情不是恋爱的轻浮,而是她对爱的一种坚定信仰。
她用“你若不来,我不嫁,人生残又何妨?”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叛。
舒婷认为,爱情是互相追求,一旦找到了就要相守到永远。
二、身份意识《致橡树》中也有舒婷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和认知。
首先,她在《致橡树》中表达了她是一个女性的身份。
诗中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我追求和表达的权利,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同时,舒婷也表达了对爱情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反思。
她不再认为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附庸,而是主动地去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三、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舒婷表现出了对自身身份的巨大自信。
她不但要在爱情中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要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在舒婷看来,爱情不是女性全方位的追求,而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
因此,舒婷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也包含了对自己成功的自信和奋斗。
四、婚姻观总之,舒婷的《致橡树》并不是一首关于恋爱的诗歌,而是她对现代女性自我追求和实现的一种表达。
在这首诗中,舒婷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表达了对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并呼吁女性应该追求自身价值和精神追求,并以此来达到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致橡树观后感100字
致橡树观后感100字篇一致橡树读后感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读《致橡树》有感张爱玲曾对胡兰成倾言: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在爱情面前,就像茫茫沧海之一粟尘埃,面对广阔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
这种爱情观,晶莹剔透如玻璃球,单纯美好,不能相守便把爱情藏于尘埃中,但却是易碎的可悲可怜,心随时都可能因为他的言行而破碎。
如果人们在面对爱情时,多给自己注入勇气的精神动力,不是以弱态示人博取他人怜悯,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态活在爱人面前,这就是我最欣赏的爱情的姿态。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出了她所赞赏的爱情观,我认为这首爱的诗歌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她不会炫耀自己的爱,更不会把自己低隐于俗世的尘埃。
在她爱的人面前,不该有彼此的高傲威仪,而是不卑不亢,至纯至美。
诗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树比肩而立,风雨同舟。
他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雾、霹雳,也共同分享雾霭、虹霓。
这种坚贞的爱不仅是爱他伟大的身躯,更是爱他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她的这首诗是我心中的爱情绝响。
中国历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数不胜数,但大多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抒己之情,《致橡树》不止把爱情停留在倾述上,更是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
她是勇敢的,因为她不会因为爱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爱人时又要尊重、爱自己,从而产生共鸣的思想和灵魂。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叶相触是他们灵魂的触碰,根相依是他们身躯紧紧相拥,风雨飘摇或风景穷尽处冷暖相依,细看人生细水长流。
《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是彼此平等的爱。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立坚强的人格,凭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去爱,我们将会更勇敢的享受这份爱情。
我爱着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
正因为我不卑不亢的爱着你,我才有勇气和你风雨同舟,追随你的一切。
高中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五篇】
高中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五篇】生活是个万花筒,它向我们体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书籍就是这个万花筒中最璀璨的一角,那里的一切一切都让我着迷,令我陶醉。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我刚刚从书店里买回一本向往已久的童话书——《木偶奇遇记》。
刚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翻开书的第一页,一股浓浓的墨香味便扑鼻而来。
闻着浓浓的墨香,看着崭新的童话书,啊!感觉真是一个字“爽”。
书中的故事情节时而让我哈哈大笑,时而让我泣不成声。
书中的木偶皮诺乔因为不想学习贪图玩乐,而变成了驴的模样;因为撒谎不诚实,蓝发仙子把它的鼻子变得很长很长;因为逃学,被杂技团的人拿去当木偶,甚至被当柴烧;因为捣乱逃跑,而流落街头;……这些事情让我更加懂得学习的重要,我不会去旷课逃学。
也使我更深的理解了父母的爱,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读书越多,越使我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记得几天前,我买了一本《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学校》。
恩利科的父亲对他说:“如果你不去上学,每天将会多无聊,多可怜啊!只要经过一个星期的嬉戏玩耍,你是会感到无聊和厌倦的,到后来,你一定会恳求着回学校。
”是啊,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分队,整个世界就是战场,而人类文明就是胜利。
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更加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而读书就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做临阵退缩的逃兵。
高尔基以前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够使人诙谐,使人见多识广,使人陶冶性情。
读书让我着迷,我从中享受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
来吧!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吧。
【篇二】高中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朋友,你喜欢读书吗?书,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书,使您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华;书,伴你踏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光满希望。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1. 引言1.1 介绍舒婷《致橡树》的背景和主题《致橡树》是中国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977年。
这首诗通过橡树与恋人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矛盾情感和追求自我价值的意识。
舒婷以橡树象征坚强的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心理挣扎和坚守原则的意志。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探讨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以及女性在爱情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通过橡树对爱情的表白和坚守,舒婷揭示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我尊严和尊重的追求。
舒婷通过这首诗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特魅力和坚定信念,为女性意识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文学支持。
【2000字】2. 正文2.1 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舒婷《致橡树》一诗,是女性诗人舒婷在爱情面前深情细腻的倾诉。
诗中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女性用“我被恨就变成橡树”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在爱情中女性对于受伤害时的悲伤和无奈。
女性在爱情中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容易为爱情所伤害,而舒婷以“橡树”来形容自己,暗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和无助。
女性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深情。
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信念体现出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定和坚强。
正如诗中所说,“我(橡树)的爱情,跨越四季。
”女性在爱情中不畏风雨,坚定不移,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坚守和珍视。
舒婷《致橡树》通过女性的视角和情感,表达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女性在爱情中展现出的坚强、执着、忠诚,反映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表达不仅是舒婷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代表了广大女性群体在爱情中的真实情感和渴望。
2.2 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舒婷的《致橡树》中反映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强和执着。
在诗中,女性用橡树作比喻,表达了她们在感情中的倔强和忍耐。
橡树虽然被风吹雨打,却仍然坚定地立在那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女性在爱情中的坚定和执着。
爱情诗选读书笔记
爱情诗选读书笔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笔下最动人的旋律。
在阅读爱情诗选的过程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个充满爱与温暖、痛苦与挣扎的心灵世界,领略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感知,描绘出爱情的种种模样。
有的爱情如春风拂面,温暖而轻柔;有的爱情如夏日骄阳,热烈而奔放;有的爱情如秋叶飘零,凄美而忧伤;有的爱情如冬雪皑皑,纯洁而宁静。
在《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了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与追求。
那份真挚而热烈的情感,穿越千年,依然能让人心动。
诗中的男子为了赢得女子的芳心,“寤寐求之”“辗转反侧”,其相思之苦,让人感同身受。
这种纯粹而直接的爱情表达,没有丝毫的做作与掩饰,展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
而在李商隐的《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人以锦瑟起兴,回顾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
诗中的爱情充满了迷茫与惆怅,让人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到爱情的无奈与失落。
那些曾经的美好,如今都已成为回忆,徒留一声叹息。
舒婷的《致橡树》则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文本细读与接受诗学舒婷《致橡树》的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细读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探讨其深层意蕴与历史语境。
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致橡树》作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致橡树》一诗以橡树为象征,通过描绘橡树的坚韧不拔和顽强生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力和生命力的颂扬。
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细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历史语境中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本文将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出发,分析《致橡树》一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还将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深层意蕴和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通过对《致橡树》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舒婷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舒婷与《致橡树》的创作背景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象新颖、语言清新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舒婷的创作背景与其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她的诗歌风格及主题选择。
《致橡树》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
那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社会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人们的思想也逐渐解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舒婷以《致橡树》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渴望,以及对传统观念束缚的不满。
舒婷在创作《致橡树》时,正值她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些变动。
她曾在农村插队劳动,后又在工厂当过工人,这些经历让她深切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同时,她也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这些情感经历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的一篇作文
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的一篇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我最喜欢的现代诗,它叫《再别康桥》,是一位叫徐志摩的诗人写的。
这首诗很有意思,读起来有点难懂,但是我还是特别喜欢它。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你们能想象出是什么样的画面吗?我在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人悄悄走进一座桥,然后又悄悄地离开了。
像是一个小小的幽灵,静静地来了又去。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给人一种特别温柔、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又让我觉得很有趣:"那是人生最好的时节。
我也曾拥着你的梦。
"诗人说他来到这座桥时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他曾经拥有过梦想。
可是紧接着就说"但去了,都去了。
黄昏吹着风,吹着秋千上空的风,吹着落叶的旋舞。
"哇,这几句读起来真让人觉得好伤感!梦想离他而去了,美好的时光也随之而逝。
黄昏、秋风、落叫叫,交织成一幅凄凉的画面。
然后诗人又说:"我再回首看你,你的小窗闪出一点暮色的灯光。
我要这纯洁而年轻的灯光,就像多年前我们爱的纪念。
"这几句让我觉得诗人似乎在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
那盏灯光代表了他年轻时单纯美好的爱情。
虽然爱情已经不在,但他依然珍惜当年的那份情谊。
最后一节更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都在光里说话,而此时的你和我,却已在另一种风里了。
"这句话读起来有点拗口,但仔细想一想,我就明白了诗人想表达的意思。
他说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光明里,但实际上他和曾经的恋人已经分道扬镳,处在了不同的人生风景里。
爱情不在,两个人的人生也就各自前行了。
有点感伤,但也很有哲理呢!总之,整首诗读起来充满了离别的哀伤,但又很温柔动人。
我很喜欢里面描写自然景物的那些句子,像"吹着秋千上空的风""吹着落叶的旋舞"等等,都给人一种温婉悠远的感觉。
舒婷致橡树的思想
舒婷致橡树的思想舒婷致橡树的思想篇一《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舒婷《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本诗选自《诗刊》1979年第4期。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1],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2],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3],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以读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以读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以读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1】因为我有书籍,所以成长路上从未感到孤独。
――题记余余落晖,我爱一彩最美;涓涓潺水,我掬一片最清;回顾走过的树林,我独恋枫叶最红;回眸成长的足迹,我不忘有书籍陪我一路走过。
找一个悠闲的午后,捧一杯清幽的绿茶,翻开舒婷的《致橡树》,很短,细细品来却意味深长。
我仿佛可以感受到这个女子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倔强,她的爱,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细水长流。
她不屑于攀龙附凤,却爱上了身处云端的他,她想做一株木棉,可以给他温暖的木棉,对她而言,那种“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才是她想要的爱情。
而他与她相依,这才是她的欣慰。
翻开《呐喊》、《彷徨》的纸页,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千疮百孔的病态中国,更深深的感受到了一股红色的力量,我应该可以想到,鲁迅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两篇文章,有愤怒,有无奈,有感伤,更多的是向上的希望,他知道那时的中国是酣睡且彷徨的,他想要呐喊,他想要中国觉醒,他的心中还有希望,还有力量。
透过厚重的纸页,我们不应该缅怀历史,我们更应该看看历史留下的教训。
我懂得了唯有少年则强国强,而我们应竭尽全力让祖国的未来觉醒不再彷徨。
这才是鲁迅先生的欣慰。
吹开《三国演义》表面的历史灰尘,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因为战争荒凉萧条的故乡,我仿佛看到了一代枭雄的坚强与不屈,我不知道曹操在火烧赤壁中大败于诸葛亮时心理是怎样的不甘与愤慨,我不知道在曹操垂垂老矣时面对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慨时,除不屈的信念外,谁还能感受他心底的悲凉与叹息。
愿大家再读曹操的诗词时,怀一种敬畏,因为他是值得尊重的英雄。
这才是曹操的欣慰。
请原谅我孤独成性无药可医,请原谅我不善言辞不苟言笑,回首来时路,我真的很庆幸,因为有书籍的陪伴,才让我未曾感到孤单,一路品读,一路风景。
以读书为话题的优秀作文【2】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烂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致橡树朗诵技巧
致橡树朗诵技巧
1. 抑扬顿挫: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抑扬顿挫,即将每句话中重要的词语或重音的字母读得更加强烈、明显,以突出其意义。
2. 适当停顿:适当的停顿能够让诗歌更加生动有力,也可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在诵读“致橡树”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在句子的末尾稍作停顿,以便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3. 情感表达:诵读这首诗的关键在于情感表达。
应该尽量准确地表达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爱情、坚定、自由等。
4. 音乐感:这首诗的语言富有音乐感,因此在诵读的时候,应该注重声调变化,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流畅自然。
5. 声音控制:在诵读中,声音的控制也很重要。
应该注意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晰度和语速等因素,以保证诵读效果更好。
读《橡树》有感
读《橡树》有感读《橡树》有感读《橡树》有感1工程师和工人们大概知道砍掉一棵树会造成什么影响,树毕竟是无公害植物,它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的氧气,真是人类的好朋友----空气制造商。
路虽然绕远了一点,但是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们都没有责怪工程师和工人们,而是不约而同赞赏了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做法,这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环保意识。
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第七课课文里面描写的那些无知的人们,因为过多地砍伐树木,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师评语:感受不够深刻,应多联系身边的环保事例,结尾应和开头呼应,这样文章的结构才更完整。
”第七课“不明确,要写具体是哪一篇文章名。
读《橡树》有感2这本书的内容: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动物的,有写想像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想像篇中的——《时光倒流》。
这首诗里写了河水从大海流到高山;雨点从地面飘到天上;太阳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下;人从老年到少年到婴儿。
诗里所写的都是和事实相反,希望一切能回到起点。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愿意回到起点,把自己做错的事脚踏实地地改过来,这样就不会范错了;把自己的缺点也改过来,取长补短;把自己平时学漏的知识认认真真地拾回来,这样成绩就不会落后了;平时帮助别人不够多,好好补回来,这样我就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当然,这些是不可能的。
但这首诗给了我这样的启发:时间是不可能倒流的,正如谚语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现在开始,我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好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以后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
这样我才不会说——假如时光倒流就好。
读《橡树》有感3文章讲述了比尔·盖茨的小时候的几件事情。
盖茨小时候十分爱读书,与别的孩子不同,他不读漫画书,而是那些同龄人看起来枯燥乏味的人物传记。
当父亲问他为什么爱读人物的传记时,他说:“这这些伟大的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伟大的原因。
”一席话让父亲陷入了沉思,也让我受益匪浅。
《致橡树》读书笔记
《致橡树》读书笔记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歌赏析《致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
诗歌赏析《致橡树》刘晨曦5090809139 F0908002在高中的时候语文课上接触过这首诗,当时只觉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其他体会,今日再读,另有感想。
《致橡树》是“朦胧派五将”之一舒婷曾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据说,这首《致橡树》是舒婷在1977年3月,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发生争论,之后回来写的,意在要求平等。
蔡其矫发出“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的感慨,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失望。
读着这首诗,不同于以往读诗时感到的婉转朦胧的那种纠结于心的感情,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
“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
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
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觉得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的基础上。
两个人互相尊重。
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
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
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关于朦胧诗的认识和读后感》朦胧诗,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又有些神秘的概念。
最初接触朦胧诗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
那些诗句就像是被打乱的拼图碎片,初读北岛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读到这里我感觉很震撼,但又有些模糊,不太能确切地说出北岛想表达的所有内涵。
只是有一种情绪被突然击中,好像在那个时代,有些黑白颠倒的无奈,可它又没有很直白地告诉我,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舒婷的《致橡树》则给我一种很温婉又有力的触动。
特别触动我的是她所表达的关于爱情里的独立与平等。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的爱情关系,很多时候不是依附或者占有,而是像木棉和橡树那样,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姿态,互相尊重又相互扶持。
从朦胧诗里能找到现代爱情观的原型,这是很有趣的发现。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
很多朦胧诗里用了大量象征和隐喻,对于像我这样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不是很深入的读者来说,有些地方真的很难理解。
就像看到顾城的一些诗,诗里的意象很独特,有时候是黑夜中的一盏小灯,有时候是一个孤独的岛屿。
我会想,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意象呢?这背后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后来我明白了,也许朦胧诗的魅力就在于这种似懂非懂。
它给读者留出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同一句诗,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作者只是把一种情绪,一个故事,或是一种想法,用一种很含蓄的方式包装起来。
就好比把一件礼物放在一个精心装饰却半掩着的盒子里,让读者自己去打开,去玩味。
从这些朦胧诗里我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有对社会的不满,有对人性的探索,有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对我自己而言,朦胧诗就像一把钥匙,它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思考维度的门。
未来,我想我会继续深入地去阅读朦胧诗,更加细致地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意象和情感。
这不仅仅是对一种诗歌类型的喜爱,更是希望能在这些隐晦而优美的诗句中找到更多关于人生、社会、情感的答案。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
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本文是关于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当代诗《致橡树》(舒婷)赏析《致橡树》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真正的爱情应该热爱双方的人品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诗歌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诗歌中有肯定与否定,对偶与排比,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语言灵活多变有两行相对,隔行相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使诗歌错落有致,显出对称美同时也使诗歌的语言凝练鲜明优美和谐自然富有节奏感诗歌的形式美恰好与内质美相结合,使致橡树闪烁着迷人的艺术光彩。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歌——重读舒婷《致橡树》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之歌——重读舒婷《致橡树》
李正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
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
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
【总页数】1页(P88)
【作者】李正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诗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J], 朱美华
2.女性自尊的觉醒--舒婷的《致橡树》解读 [J], 刘双贵
3.女性意识的"破"与"立"--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解读 [J], 谢超;陈晓涛
4.在英语文学鉴赏课教学中分析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包法利夫人》和《觉醒》中女性形象之对比 [J], 贾逢春
5.诗歌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析舒婷《致橡树》 [J], 管齐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
辈的大跨度的超越。
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
全诗共36行。
1至13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这正是以对立的价值面对现代爱情理想构成的深刻有力的反衬。
14至31行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32至36行写真正的爱情就应该既爱双方的人品,也爱他的理想——忠于祖国。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诗歌之所以采用整体象征,也由于诗人的构思意图不一定把作品题旨局限于爱情的视野。
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