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2019年整理】第9章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2019年整理】第9章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2、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 演进,有:
以农业为主导
轻纺工业为主导
原料、燃料
低度加工型 第三产
动力工业等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 的工业为主导 业为主导 高度加工型工业为主导 信息产业为主导等阶段。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 的方向发展的
的产业。
基础产业: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
供基本条件的产业。
瓶颈产业:产业结构系统中的短线产业,它使产业
结构系统的综合产出能力受到了限制。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 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是对应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 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 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 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
(2)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
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 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 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 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1)劳动力的 相对比重 时间 系列 分析 第一产业 下降 第二产业
(2)国民收入 的相对比重
(3)=(2)/ ( 1) 相对国民收入 (比较生产率)
横断面 分析 下降 上升 上升
时间系 列分析 下降 上升 不确定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美国经济学家。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

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庸俗经济学有广泛影响。

个人简介应用边际原理于生产和分配领域,提出边际生产率说,认为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

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诞辰100 周年之际所设立的。

目的在于纪念提出边际生产力概念与生产耗竭理论、并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

它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大奖,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

克拉克奖章的首名得主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克拉克奖章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章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

威廉·配第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写于1662年,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简介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许多职业,从商船上的服务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 配第定律:
• 产业不同,其收入也不同, 这种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 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 高收入产业转移,劳动力就 业层次的提高,使人均国民 收入增加,进而使农业份额 下降。这种关于产业的相对 “收入差”推动劳动力就业 结构变化的论断,在经济学 说史上被称为“配第定律”。
• 二、斯密顺序
•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斯密从资本要素投向的角度,对产业 结构变革的历史顺序做出了精辟论述: “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 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 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斯密认为,随着 社会的进步,资本投入将向农业——工 业——贸易业的顺序变更,是一个自然规 律。
1.传统社会 2.为“起飞”创造前提 3.起飞阶段 4.成熟挺进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 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 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 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在不同经济发展阶 段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特点的理论总结被称为钱纳里工业 化理论。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按 不同时期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产业
发 初 经济发展初期对经 食品、皮革、纺织业等
展 期 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初 产 的制造业部门 期业
发 中 经济发展中期对经 非金属矿产业、橡胶制
展 期 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品、木材加工、石油、
中 产 的制造业部门
化工、煤炭制品等
“斯密顺序”的正确性已经被人类社会的 经济发展历史所证实。社会资本投向呈现 “斯密顺序”的原因是社会需求的有序变动。
这种需求是有层次的,这种层次性随着 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表现出有规律性的变 化。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钱纳里提出。

根据这个理论,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社会的发展会通过三个阶段,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的特点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其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和传统也相对保守,主要依靠农业活动获取收入。

而工业社会则是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它依靠机器化生产,基本上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而且有大量的劳动力,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出现,使得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资源和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容易,社会结构更加灵活,同时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和创新,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机会。

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可以作为一种标准参考工具,来了解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而帮助我们对当前发展阶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和变化。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是指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将产业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原材料工业部门,第二部门是生产品工业部门,第三部门是服务业部门。

这种产业结构的划分方式,对于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原材料工业部门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要活动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采矿业、农业、林业、渔业等。

这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从事资源的开发和生产,为生产品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在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中,原材料工业部门扮演着支撑和保障生产的重要角色。

其次,生产品工业部门是指以加工制造为主要活动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这些行业将原材料加工成各种成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生产品工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最后,服务业部门是指以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为主要活动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餐饮等。

这些行业为生产品工业部门和个人生活提供各种服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将产业分为原材料工业部门、生产品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三大部门,这种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也在不断加强,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不仅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产业结构,可以更好地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因此,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钱纳里(Amadeo Giannini)提出。

该理论着重于发掘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经济发展进程划分为“发达”、“发展中”和“发展中”三个阶段。

在发达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但经济增长机制也可能出现瓶颈,如高投资资本累积和技术投资饱和局面。

在发展中阶段,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新技术和资本投资开始进入,资本的积累也开始增加,技术投资也开始增加,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在最后的发展中阶段,经济发展总体上稳定,特征是高投资、高利润、高生产率、稳定的价格环境和低失业率。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忽略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也可能来自技术的发展。

其次,它忽略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的轨迹可能出现波动,因此,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不能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的发展轨迹。

总之,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发展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
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人均GDP(美元)经济发展阶段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600-1200 初期1200-2400 中期工业化阶段2400-4500 后期4500-7200 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7200-10800 高级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 年的美元) 时期 1 2 3 4 5 6收入变动范围(人均140~280 280~560 560~1120 1120~2100 2100~3360 3360~5040 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时期人均收入变动范围(1996年美元)发展阶段1 532—1064 初级产品生产2 1066—21283 2128—4256工业化阶段4 4256—798016 12768—19152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工业化衡量指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人均经济总量(人均GDP以,1970年美元衡量)280-560 560-1120 1120-2100一产比重低一产比重低产业结构二产比重超于20%,二产于10%,二产(三次产业比例)过一产比重超过三比重达到最产高水平就业结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50%以上30% 20%以下工业内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20-40% 40-60% 60%以上部结构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5% 20% 30%贸易结构(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1% 10% 30%城乡结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即城市化20%以下50% 70%以上率)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年份2002 2004 2007 2009 2011我国1135 1491 3652 3748 4394我市482 609 1134 1663 2472 说明:( 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年份我国赣州市2005 12.24 47.68 40.08 23.20 38.80 38.00 2007 11.26 48.64 40.00 22.60 40.00 37.40 2011 11.31 48.62 40.07 18.90 44.40 36.70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渭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渭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渭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11/25 8:49:00 陕西统计局近十年来,渭南市经济经历了一段追赶跨越高速发展的时期,2014年生产总值达到1460.94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五位,人均生产总值27372元,按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6.1428元计算,达到了4456美元,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3.7%,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即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以后,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目前,在全国、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全市经济也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一方面随着近十年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工业结构偏“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工业产业链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少、规模小等问题已有所显现,全市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另一方面,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政策,使全市经济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避免全市经济发展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解决好当前全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环境资源约束压力、适应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等等,其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当前渭南经济发展必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应用国际通用的一些产业发展理论,分析全市产业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提出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旨在为渭南经济的稳步、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统计服务,为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利用100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出一个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需求规模和的影响大,而受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说明: (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调整为2003年的∶∶。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调整为::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

(江西省2004年为41%)4、工业内部结构。

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机械工业增加值为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

(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和%)5、贸易结构。

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

产业经济学纲要课程介绍: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学(国外)Industrial Organization,在国际上是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

在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在国际惯例中,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学”。

产业经济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70代表人物:贝恩、梅森代表著作:贝恩1959年发表的《产业组织论》。

它是第一本系统论述产业经济学的著作。

主要研究:第二阶段:1970—今代表人物:泰勒尔代表著作:泰勒尔1988年《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我国的情况: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但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仍然遇到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问题需加以解决。

因此,经济学界还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进入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工业托拉斯的优点(李必强,1968)。

但由于这些研究仍然是在传统范式下进行的,其研究的出发点只是如何通过计划来引导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因而这些研究均未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作理论上的分析。

1978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在整个80年代,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范式看,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传统的范式和在传统范式影响下进行讨论的问题仍然得以继续;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对我国产业组织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

1990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初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1,、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英国(促进经济发展,投资效果影响差,国民经济好,基础设施超越生产在一个时期的需要),平行——美国(与经济协调发展,投资效果好,国民经济好,基础设施与生产部门同步),随后——前苏联(阻碍经济发展,投资效果好,国民经济效果差,基础设施滞后发展)铁路选线:依据交通流向、自然环境、地质地貌条件公路选线:深入城市腹地,与铁路、水路有机衔接,建立干支结合,经济便捷的路网形式。

港口选址:港区地址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港口总体布置在技术上可能性和施工上便利性,建港投资和港口管理、运营的经济性机场选址:充分的机场用地,自然条件和满足净空要求,与城市有合理间距,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源保持距离给水:地下水,地表水,水库水等清洁水源作为供水水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便于防护和综合利用矛盾小的,接近用水大户排水:据城镇工业区一定距离的河流下游。

农田排水设排水渠电力:优先发展水电,适当发展大型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其他电能。

2、(概念)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3、区域规划的内容:核心内容: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地域经济空间结构,科学布局生产力。

①区域发展定位,目标②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⑥环境治理和保护⑦空间管理⑧发展政策4、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②区域经济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③区域发展分析:在以上2条基础上进行,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政策5、(概念)区域优势:某区域内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有这些存在,使地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资源利用效率,区域优势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时效性6、区域优势的确定:①确定标准: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相结合②确定方法:各部门生产发展需要满足地条件。

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标准结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如当人 均国民收入由400美元飞跃到1000美元时,农业的就业份额降至 25.2%,工业的就业份额升为32.5%,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升至 42.3%。这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 构组合是否“正常”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 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出一个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
钱纳里标准结构
库兹涅茨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为 对象的,而对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否适用呢?20 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 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更加深 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 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 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
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 纳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 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他认为,在经济 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如 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美元时,农业的产值份额为 22.8%,工业的产值份额为27.6%,服务业的产值份额 为41.1%,基础设施的产值份额为8.5%;农业的就业份 额为43.8%,工业的就业份额为23.5%,服务业的就业 份额为32.7%。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标准产业结构和⼯业化阶段理论钱纳⾥标准产业结构和⼯业化阶段理论钱纳⾥⼯业化阶段理论概述钱纳⾥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的变动,揭⽰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受⼯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

钱纳⾥的⼯业化发展阶段钱纳⾥的关于收⼊变动和⽣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1970年的美元)钱纳⾥的⼯业化发展阶段⼈均GDP (美元)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产阶段 600-1200 初期⼯业化阶段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发达经济阶段7200-10800⾼级阶段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业化进程。

⼯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我国和我市各年份⼈均GDP说明:(按2000年⼈⼝普查7586743⼈和2010年⼈⼝普查8368440⼈,平均每年⼈⼝增长78170⼈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均国内⽣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业化后期阶段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产业⽐例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标准结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如当人 均国民收入由400美元飞跃到1000美元时,农业的就业份额降至 25.2%,工业的就业份额升为32.5%,服务业的就业份额升至 42.3%。这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 构组合是否“正常”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 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钱纳里标准结构
库兹涅茨的研究是以发达国家为 对象的,而对于典型的二元经济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否适用呢?20 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 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更加深 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 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 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

钱纳里标准结构
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 纳分析,构造出一个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由发展 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 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他认为,在经济 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结构与之相对应,如 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美元时,农业的产值份额为 22.8%,工业的产值份额为27.6%,服务业的产值份额 为41.1%,基础设施的产值份额为8.5%;农业的就业份 额为43.8%,工业的就业份额为23.5%,服务业的就业 份额为32.7%。

钱纳里 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钱纳里 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元)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300
48.0
21.0
31.0
300
39.4
28.2
32.4
500
31.7
33.4
34.6
1000
22.8
39.2
37.8
2000
15.4
43.4
41.2
4000
9.7
45.6
44.7
>4000
7.0
46.0
47.0
分时期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化阶 段
初级阶段 中级阶段 高级阶段
280—560 560—1120 1120-2100
600—1200 1200—2400 2400—4500
发达经济 阶段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2100-3360 3360-5040
4500—7200 7200-10800
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
人均GDP(1980年美 第一产业
改革开放前(19531978)
100.0
23.7
54.6
21.7
1953-2005
100.0
4.1
58.1
37.8
“五五”
100.0
51.9
14.8
33.3
“六五”
100.0
24.1
40.5
35.5
“七五”
100.0
16.3
43.1
40.5
“八五”
100.0
4.4
63.6
32.0
“九五”
.0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了5个不同的工业化阶段,即农业化、制造业化、高度工业化、再工业化和服务性工业化。

农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仍然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农业是最重要的行业。

农业经济结构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他行业独立发展。

制造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快速扩张,开始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行业,工业用地也开始扩大,城市发展加快,供应链系统也开始发展,劳动力开始转移至制造业。

高度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部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行业,资本密集型生产使制造业发展中迅速,投资量增加,新技术应用,导致制造业规模企业快速发展,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广泛,以及大量的从业人员将从农业转向制造业,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再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制造业在发展当中得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机器制造越来越复杂,自动化设备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制造业行业也开始进入了精细化制造、多层次分工以及新技术的研发阶段。

服务性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服务能力的投入逐渐增加,服务行业成为社会支柱行业,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促进了政府机构的管理体系的改革,服务性工业化的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钱纳里 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钱纳里 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初级阶段
280—560
600—1200
中级阶段
560—1120
1200—2400
高级阶段
1120-2100
2400—4500
发达经济阶段
初级阶段
2100-3360
4500—7200
高级阶段
3360-5040
7200-10800
赛尔奎和钱纳里的发展模式
人均GDP(1980年美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钱纳里标准工业化结构转换模式
依据人均GDP收入水平将结构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研究得出人均GDP各阶段产业结构一般模式,如下表。
钱纳里等人研究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人均GDP
(1970年美元)
人均GDP
(1980年美元)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140—280
300—600
工业化阶段
4.00
2.0
56.4
41.6
第三产业(%)
<300
48.0
21.0
31.0
300
39.4
28.2
32.4
500
31.7
33.4
34.6
1000
22.8
39.2
37.8
2000
15.4
43.4
41.2
4000
9.7
45.6
44.7
>4000
7.0
46.0
47.0
分时期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前(1953-1978)
100.0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一、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

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

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

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

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

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

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
1、人均经济总量。

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年份我国赣州市
2005 12.24 47.68 40.08 23.20 38.80 38.00 2007 11.26 48.64 40.00 22.60 40.00 37.40 2011 11.31 48.62 40.07 18.90 44.40 36.70
2、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

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

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

(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

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

(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

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

(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年份我国赣州市
1998 30.4 14.5
2003 40.53 26.9
2010 47.5 42.5
6、城乡结构。

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

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

(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

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

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我市三大产业结构总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年,说明经济发展不够快速。

因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构建强大支撑;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铸造强力引擎;
(三)以发展新型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