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柳的意象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
“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
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
关于杨柳意象的古诗
和杨柳有关的古诗1.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2. 《凉州词》 - 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 《雨霖铃·寒蝉凄切》 -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 《劳劳亭》 - 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5. 《竹枝词》 -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6. 《送沈子福之江东》 - 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7. 《清平乐·留人不住》 - 晏几道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8. 《春兴》 - 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9.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 梅尧臣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10. 《木兰花·西湖杨柳风流绝》 - 张先西湖杨柳风流绝。
满楼青春看赠别。
11. 《咏柳》 -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2. 《柳》 - 唐·裴说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3. 《杨柳枝词》 - 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14. 《新柳》 - 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5. 《折杨柳》 - 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以下是含有柳意象的古诗词:
1、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代王之涣《送别》
【解释】写的是春天杨柳茂盛,青年人折柳条,送别友人。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解释】杨柳枝拂面,杏花雨落身上,感觉衣服要湿了,却没有雨点打下来。
3、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唐代戴叔伦《赋得长亭柳》【解释】垂柳上万条柳丝,摇曳多姿,编织出惜别的情意。
4、短亭杨柳草初齐,又见归鸿去路迷。
--宋代赵师秀《暮春》【解释】短亭旁,杨柳青青,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又见孤鸿远去,归路迷茫。
5、垂杨拂绿水,摇荡寄人思。
--唐代李白《枝上柳绵吹又少》【解释】垂杨轻拂着绿水,荡漾出无限怀念之情。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几 处 冤 魂 哭 虏 尘 。
山 东 今 岁 点 行 频 ,
诗 灞 李 桥 商 隐
灞 桥 与 离 别
/
灞桥与离别
•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红楼梦》第50 回,芦雪庵即景联句)
• (王熙凤起句:)一夜北风紧……(湘云)野岸回 孤棹,(宝琴)吟鞭指灞桥。
• 野岸回孤棹(zhao)(在大雪封湖的时候,到遥远的对 岸去,又在带雪的湖面上划舟返回),宝琴也站起道:吟鞭( 诗人的马鞭)指灞桥(诗人骑着驴慢慢的行走在灞桥上,苦 苦的寻找偶成的佳句).赐裘怜抚戍(皇帝赐给保暖的衣服 ,安抚戍边的人)
杨柳与离别
• “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 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 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
•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白居易
《青门柳》)
古曲《折杨柳》
• 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讲《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时 ,为了区别南北文风的不同提到的那首北朝诗歌 吗?
•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这就 是一首《折杨柳枝歌》。(《梁鼓角横吹曲》) • 回顾:
古曲《折杨柳》
• 《梁鼓角横吹曲》: • 敕敕和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 与《木兰辞》的关系?
• 对比南朝诗:
•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杨柳姿态婀 娜柔美,温婉多情,与离别的伤情正可匹配。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第一次将杨柳的婀娜柔美 依依不舍之态与人的依依不舍离别之情完美的交 融起来,从而成了这一意象的源头。
古代诗词意象中的杨柳
古代诗词意象中的杨柳早在《尔雅》的《释木》篇中就有如下记载:“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
” 而西汉学者毛亨在《毛诗诂训传》,亦曰:“杨柳,蒲柳也。
”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训诂学专著《尔雅义疏》一书中也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
《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由此,我便知道了,《战国策》里那个“百步穿杨”的典故为什么偏偏射的是柳,还有观音菩萨手持的“杨枝净水瓶”为何要插柳枝。
不过后人却将“杨柳”的由来附会给了隋炀帝,京杭大运河两岸遍植柳树,隋炀帝便赐予其杨姓,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传说了。
概述柳絮:柳树的种子。
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南朝梁庾肩吾《春日》诗:“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宋苏轼《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生态环境:耐水湿,也能生于旱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它各地均有栽培。
概述杨花:据《辞源》解释为“柳絮”。
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和柳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
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
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至于现在说的杨树,柳树,是两种不同的,前者代表如白杨,而后者就如一般的垂柳了,不过它们同属杨柳科。
但现在说的杨树,的确杨花也是和柳絮差不多会到处飘舞的。
只是杨树飘的是花,柳树飘的是种子。
而且杨花和柳絮体态也很相似,大概这个就造成现代人的误解了。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浓郁的意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诗中,杨柳的形象丰富多彩,有时被描述为婀娜多姿,有时被形容为风姿绰约,更多时候则是被视为寓意着离别或相思之情的象征。
杨柳的美丽是从形态上开始的。
杨柳的枝条柔软细长,常常被风吹得飘摇起伏,给人以优美动人的印象。
而古代的诗人们通常会把杨柳的形态与女子的妩媚、轻盈相比,形象地营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描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到了“杨柳岸晓钟声寺,沧浪夜雨痕花底”的景象。
诗人的笔下,杨柳岸早晨的景象被描绘得十分动人,夜雨冲刷出的痕迹,映照在湖水中的花底,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美感。
在苏轼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则描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再现了杨柳在水中倒影交错、悠然飘荡的景象。
除此之外,杨柳还与离别和相思情思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将杨柳作为形象象征离别之情,也被称为“别树”。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著名的“萋萋满别情”,便是描述了杨柳含着羞怯之情,依依不舍地和行人道别的场面。
其实,杨柳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诗人们对杨柳的描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杨柳是一个既有美感,也有情感内核的古代诗词意象。
它造就了许多美妙诗句,也激发了我们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我国古典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民间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
”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
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来临的信息。
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诗句都使用了意象柳,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出处: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这句诗描绘了一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垂下,像是绿丝带一般。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李白《送友人》)这句诗将春天与梅花、柳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季节更替、时光流转的感慨,也传递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三、“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这句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柳树的枝条飘舞,嫩绿的颜色比金子还要鲜艳,柔软的枝条比丝还要柔美。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在天空中飞翔,杨柳在堤岸上摇曳生姿,仿佛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描绘了清晨的雨后,道路上的尘土被润湿了,客舍和柳树的色彩都显得格外清新。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六、“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这句诗描绘了杨柳低垂,杨花漫天飞舞的景象。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
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句诗描绘了在夜晚听到有人吹奏折柳曲,引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这句诗描绘了羌笛声中,杨柳似乎在表达着怨恨之情,但春风却无法吹到玉门关外。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安慰之情。
九、“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李商隐《赠柳》)这句诗描绘了听说柳树的风流极美丽,来到时正当婀娜多姿的时候。
用到杨柳作为意象的诗句
用到杨柳作为意象的诗句
1.杨柳成荫绿扶疏,莺飞草长溪水流。
(唐代白居易)
2. 柳条轻拂疏窗雨,又是一年芳草绿。
(宋代杨万里)
3. 人老心自娱,杨柳岸边舞。
(现代严歌苓)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代杜牧)
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1 -。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一直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幽静、温柔、柔媚、忧郁、浪漫等情感和氛围。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往往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也常常与离别、思念、忧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出发,来谈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我们不得不提到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杨柳岸”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诗中的“杨柳岸”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夜晚,清风拂过,月光洒在杨柳岸边,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杨柳在这里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暗示着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和柔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岁月静好、情绪宁静的氛围。
这种对杨柳的描绘,使得读者在阅读这句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怡然,也让人们对春天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了解到杨柳在古诗词中的另一种意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空自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送别的景象,其中“春风吹又生”的一句,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气息。
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一句,则表现了岁月更迭、悲欢离合的沧桑感。
而在诗中提到的“春风”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场景,则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的向往和美好的期待。
在这首诗中杨柳的意象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使得读者不由得将“杨柳”联系到这样的情景中。
在这里,杨柳成为了春天景象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春天的气息和情感。
这种将杨柳与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杨柳成为了古诗词中一种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也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春天美好的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进一步了解杨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在古诗中的寓意
杨柳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
在古诗词中,杨柳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离别之时,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风拂杨柳,迎风摇曳,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杨柳之貌,证杨柳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就是折柳相送了,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抒写出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一个“杨柳”意象就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此,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
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就引用了诗经的这句“杨柳依依”来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
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著名的灞桥折柳说的就是赠别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
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云,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
自古多情伤离别,灞桥风雪”景观加上灞桥折柳的习俗,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
因而灞桥又多了“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称。
杨柳的寓意和诗句
杨柳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在诗词中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杨柳通常被视为柔美、随风摇曳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离别、思念和人生的短暂。
下面是二十句关于杨柳的诗句,以Markdown格式输出:
1. 杨柳依依拂绿岸,轻轻摇曳舞春风。
2. 风吹杨柳起微波,思念如水涟漪荡。
3. 江畔杨柳倒映天,春色如画入人怀。
4. 杨柳垂丝抚晚霞,离别时光倍思家。
5. 杨柳随风婉转舞,愁绪随之散成花。
6. 绿岸杨柳映清波,思念情长似流沙。
7. 一树杨柳抚心弦,离愁别绪满眼前。
8. 杨柳垂丝带秋雾,凄凉离别已无语。
9. 春风不解杨柳意,只道离愁伴行客。
10. 江畔杨柳拂轻风,思念如云涌心中。
11. 杨柳依依随风舞,泪水如雨湿衣裳。
12. 绿岸杨柳倒映天,春意盎然入眼前。
13. 风吹杨柳起微波,思绪如水荡漾多。
14. 杨柳垂丝抚离愁,别离之情无尽头。
15. 杨柳随风舞翩翩,愁绪随之化成烟。
16. 江畔杨柳倒映天,心中思念不断延。
17. 杨柳拂面起轻风,离愁别绪缠心中。
18. 春风不解杨柳意,只道离愁伴流年。
19. 杨柳依依拂绿岸,思念情长似流水。
20. 绿岸杨柳垂丝丝,凄凉离别已无期。
希望这些诗句能够展现出杨柳的美丽形象和寓意。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摘要】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是常见且重要的主题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往往被赋予柔美、婉转的形象,代表着青春、美好和柔情。
文章通过对杨柳的外貌描写、生长环境、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爱情的联系以及在宋词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
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作品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使其成为文学作品中独具魅力的元素之一。
通过深入理解“杨柳”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关键词:杨柳、古典诗词、意象、象征意义、外貌描写、生长环境、运用、爱情、宋词、重要性、诠释、深入理解。
1. 引言1.1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常被用作意象,出现在许多作品中,为读者带来美好的联想和情感。
杨柳因其婆娑的姿态和翠绿的叶子,成为诗人笔下的常客,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杨柳柔软的枝条以及轻舞飘逸的姿态,成为了抒发诗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情的慨叹与倾诉的载体。
在古代文人笔下,“杨柳”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风景的描写,更常常被赋予了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杨柳的美丽、婀娜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独特而深刻的意象,为作品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意象的深入探讨和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意境与情感,也可以体会到自然与人文间那种微妙的交融与共鸣。
1.2 “杨柳”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杨柳常常被用作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杨柳柔软婉转的形态和姿态让它成为诗人们喜爱描绘的对象。
杨柳的柔美和雍容风韵被赋予了美好的意境,代表了女性的温柔与妩媚,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柔美并存的特质。
杨柳在古代文学中还象征着离别和相思之情。
在古代文人笔下,杨柳常常作为描绘离别场景的背景,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爱侣的思念之情。
杨柳在诗歌中的柔弱、婉约形象往往代表着忧郁与温柔的心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无限眷恋和惆怅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 “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 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 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 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 “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 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 《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 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 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 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 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 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❶春光带来的愉悦。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 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 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 《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 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 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的“杨柳”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 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 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一说到“杨柳”这个意象,一般人都知 道她和“离别”相关,是“离别”的代 名词,其实,“杨柳”这个传统意象的 意蕴远不止于此。大量运用柳意象的, 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 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❷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❸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 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 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 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 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 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含有柳意象的诗句和诗人的情感
含有柳意象的诗句和诗人的情感柳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常常被用来表达离别、留恋、感伤等情感。
以下是一些含有柳意象的诗句和诗人的情感分析。
一、离别之情1.“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这句诗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孤独。
杨柳岸边,晨风吹拂着柳枝,残月挂在天空,诗人与心爱的人分手,心中充满了不舍和孤独。
这里的柳意象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孤独,也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忧虑。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句诗表达了离别的思念和怀旧。
在夜晚的乐曲中,听到了折柳之声,让诗人想起了故乡和亲人。
这里的柳意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怀旧,也暗示着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孤独。
二、留恋之情1.“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白居易《忆江南》)这句诗表达了对江南的留恋和怀念。
诗人回忆起在江南岸边栽种的杨柳,以及离开江南后对那里的留恋和怀念。
这里的柳意象表达了对江南的留恋和怀念,也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和感慨。
2.“千条杨柳万千恨,依旧行人作别情。
”(刘禹锡《杨柳枝词》)这句诗表达了对离别的人的思念和留恋。
虽然杨柳枝条繁多,但它们并不能消解诗人心中的恨意和离别之情。
这里的柳意象表达了对离别的人的思念和留恋,也暗示着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三、感伤之情1.“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这句诗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杨树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着枝叶,发出悲凉的声音,让诗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这里的柳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也暗示着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这句诗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新朝的不满。
诗人通过描写杭州的繁华和美丽,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新朝的不满。
这里的柳意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新朝的不满,也暗示着诗人对时代的无奈和悲哀。
四、以柳自喻1.“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
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他词作中的杨柳使我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虽仍然春寒料峭,但已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了。
春天是美好的,特别是在经过了萧瑟的冬天之后,春天变得弥足珍贵。
而杨柳这一随处可生、婀娜多姿的木本植物,在广袤大地上无处不在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杨柳发芽,预示着春天来到了人间,有绿色的春天必然有绿意盎然的杨柳,有这样美好的杨柳又必然有美可赞叹的春天,所以,在诗人词人笔下,咏柳大多必与春连系在一起,同时,咏春也多半少不了杨柳。
杨柳在诗人词人眼里,简直就是春的象征,春的预言人,可以说成了“春之使者”。
贺知章的《咏柳》就写出了初春的杨柳晶莹剔透的模样,透过那树杨柳,我们仿佛感觉到了那还滴溜着露珠的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是春天的使者,她的萌发透露出春的生气,随着春意渐浓,她又一天天不停地长啊长啊,不像花那样只开一时。
从初春到春意正浓再到暮春,杨柳几乎占据了整个春天,这正如晁补之在《水龙吟》中写道:“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杨柳。
”二、俗之寄者。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均指柳,“柳”与“留”谐音,从而产生了折柳为别之俗,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垂杨”即分垂柳。
基于这一习俗,古典诗词中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
一类是折取眼前柳,送给即将远行的眼前人。
这是折柳赠别的风俗的直观显现,折柳赠别这一风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秦观《江城子》)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
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
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杨柳妩媚婀娜,摇曳多姿。
它诞生于《诗经》这方沃土里,茁壮于陶渊明的草庐旁,繁荣于唐诗宋词的艺苑中,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爱,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千百年来它寄托了多少相思离愁,又承载了几多羁旅情怀。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杨柳代表着春风,象征着春天,它是春的使者。
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杨柳春相续”你看,庭院绿意盎然,柳睁开了眼睛。
春天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世界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美丽的黄鹂在嫩绿的柳枝间尽情的欢唱,春天又是一个多么富有生机的世界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居然裁出了丝绦,可见春天是一个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季节!诗人们就是这样把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融于对杨柳的描绘中。
“杨柳枝,芳菲节,可憎年年增离别”。
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枝相赠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至唐代“折柳”这一风俗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霸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
杨柳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代叔伦《堤上柳》)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
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的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这首诗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针砭时弊,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含蓄中露锋芒,愤世嫉俗之情可谓淋漓尽致!“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
独自凭兰桡。
”这是柳永的一曲《少年游》。
作者借霸桥暮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等一系列物象寄情,将羁愁与伤感的双重惆怅进行了强烈的渲染,字字跳荡着浪迹异乡、沦落不遇的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
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相思怀人之情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该诗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的相思,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激起她对丈夫的无比思恋。
孤独、寂寞、悔恨之情便油然而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柳永《雨霖铃》中有名的诗句,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相思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而又凄凉的画面。
因为此时是他离开心爱的人儿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还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
面对眼前的凄凉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
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出门顺风栽杨柳清明前后,谷风习习,柳条依依,柳叶如眉,不禁想起温州鼓词艺人吟唱的“出门顺风栽杨柳,回家金杏满树红”的俚语。
温州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习惯,每年清明前后,春和景明,便打点家生伙出门做生意,家人邻里预祝他顺风顺水在外地发达赚银,广进财源。
像杨柳那样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立业,叶茂枝盛,待到秋后回家时,门前屋后金杏满枝硕果,红红似火。
这虽是一句古老的吉祥讨彩的祝语,却应验当今数百万温州能人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至越洋过海在外国创业之身,像杨柳那样随土而安、异域生财。
数不尽的温州村、温州城正是温州人出门顺风栽杨柳的写照,更是温州人的骄傲。
杨柳,不仅是温州人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
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
到隋唐两宋更盛。
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
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
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
唐代裴说《柳》诗:“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
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
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
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