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JS- 050 机: 我国第一 台微型计 算机,揭 开了中国 微型计算 机的发展 历史
DJS-050 机
银河系列
在计算机世界, 如果我们把小型电子计算机比作地球的 话,那么大型计算机就是太阳系,一台巨型机则是银河系了。 这就是,我国第一台巨型电子计算机,叫做“银河”的原因了。
1978 年 3 月,科学的春天来临了。由邓小平同志亲 自决断,研制亿次计算机的任务正 式交给了国防科大的 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慈教授被任命为技术总 指挥和总设计 师。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慈云桂 教授等电脑专家于 1983 年 12 月, 研制成功“银河 I 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 达每秒 1 亿次。该机型共 生产 3 台,分别安装 4 于 石油、西部计算中心和高校 计算机研究所。
小 结
银河-Ⅰ亿次巨型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 一台亿次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 巨型机的空白, 同时, 银河巨型机的诞生使我国 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研制巨型机 的国家之一。在 我国计算机研究和制造领域中,银河巨型计算机的 研制成功,为中国计算机 工业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 页,成为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骄傲。银河-I 巨型机是 我国高速计算 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标志 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 7 年左右 。
小 结
103 和 104 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它们 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初生的电脑事业蹒跚起 步, 并为我国解决了大量过去无法计算的经济和 国防等领域的难题。 填补了我国计算 机技术的空 白,是我国计算机工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 年)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在我国是一个特定的 历史时期,西方大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中苏关 系恶化,迫使我国的主要科研活动多以国防和 军工产品的研制开发为主,三年自然灾害以及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几近崩 溃的边缘,但是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科研人员, 以“自力更生”为指导方针,以军事应用为目 标, 以研制大、 小型计算机为方向。
总结
从 1953 年 1 月我国成立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人员已走 过了近五十年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历程。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自主 研制到改 革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面 向国防建设、为两弹一星做贡献到面向市场为 产业化提供 技术源泉, 科研工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树 立一个又一个永载史册 的里程碑。 综观 40 多年来我国高性能通用计算机的研制历程,从 103 机到曙光机,走过了一段不 平凡的历程。总的来讲, 除了文革动乱时期外,我们的研制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在逐 步缩小。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 年)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1973-80 年代初)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 )
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政策, 我国开始研制只能 采取“全部采用国产器材, 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 的技术路线。 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研制的主要推动力是军 事应用, 民用计算机的需求还不很强烈。高技术 往往首先在军事上得到应用, 但高技术的普及推 广和产业的形成要借助大量 民用需求的拉动。 这 一点被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历史所证明, 我国计 算机产业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1973-80 年代初)
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1965 年,中国开始了第三代计算机 的研制工作。
1969 年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 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拉开了 我国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DJS系列小型计算机
1974 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 DJS小型计算 机,8 月,第一台 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 功,并通过鉴定。之后,131、132、135、140、152、 153 等共 13 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31 个厂点生产, 近 产量近千台。 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 DJS-100 系列 机。 “DJS”即“电子计算机”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与以往不 同的是,DJS-100 系列应用 范围不再用于军事领域, 而 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 了科学计 算、数据处理、工业过程控制、数据采集、信 息和事物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
对 109 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 109 丙机, 为用户 运行了 15 年,有效算题时间 10 万小时以上, 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 为 “功勋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小 结
我国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大部分是文化 大革命前夕研制的, 而那时国外在发展第三 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 年), 基本上已经晚了十年。我国第一、二代计算 机 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 早期以前苏 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 1962 年以后才有 了具有影响力的编译系统。但总的来讲,我 国从研制 第一代计算机开始就有重硬件轻软 件的倾向。
103机型
wk.baidu.com
我国的计算机制造 工业起步于五十年代中 期。在那个独特的历史 年代里, 我国科研人 员率队赴苏考察。 根 据苏联提供的机型设计 图纸,经局部修改,在 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 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 了我国第一台小型电 脑—103机型。
104机型
为了作为建国 10 周年 献礼,1958 年 5 月我国 开始了104 机研制。 中科院也是以苏联当 时正在研制的一款计算机 为蓝本,在苏联专家的指 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 四机部、七机部的科研人 员与 738 厂密切配合, 1959 年国庆节前完成了 研制任务。
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 — 109 机
1965 年研制成功的 109 乙机实际上从 1958 年起中科院计算所就开始 酝酿启动。 在国外禁运条 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 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 管的半导体厂。经过两年 努力,109 厂就提供了机 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 乙机共用 2 万多支晶体管, 3 万多支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