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3499b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c.png)
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范文# 苏轼词文献综述。
一、引言。
苏轼,那可是咱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的词就像一个个宝藏,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挖掘。
写这个关于苏轼词的文献综述,就像是在一场盛大的苏轼词派对里当导游,带大家看看各路学者是怎么解读这位大文豪的词作的。
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
# (一)豪放风格。
# (二)婉约风格。
可别以为苏轼只会豪放,他的婉约词也是一绝呢。
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词写得是真感人,把对亡妻的思念写得细腻入微。
学者们研究发现,苏轼的婉约词和传统婉约词还是有区别的。
传统婉约词大多是写男女之间的哀怨情思,比较单一。
而苏轼的婉约词,虽然也有情感的细腻表达,但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他可能在思念妻子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有一种世事无常的感觉。
而且他用词很巧妙,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把那种深沉的情感传达出来,就像一把小锤子,轻轻一敲,就敲到了读者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 (三)旷达风格。
旷达是苏轼词中很独特的一种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就是典型的旷达。
学者们说这种旷达其实是苏轼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对人生的一种超脱态度。
他能够在风雨中潇洒前行,不被外界的困境所左右。
有的学者把这种旷达和他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苏轼受到了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懂得放下,懂得顺应自然。
他的旷达风格也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启示,就像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总是愁眉苦脸,要学会像苏轼那样乐观豁达。
三、苏轼词的艺术手法。
# (一)用典。
# (二)意象运用。
意象在苏轼词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像“月”这个意象,他就经常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里的“月”就代表着美好的祝愿。
学者们发现,苏轼笔下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情感需求,赋予意象不同的含义。
有时候“月”是孤独的象征,有时候又是团圆的象征。
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意象,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他所描绘的世界里。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8d0f989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9.png)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eacc82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2.png)
苏轼田园诗词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田园诗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代表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田园诗进行研究,探讨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二、苏轼的创作背景1. 宋代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日益提高,对自然美和闲暇生活的向往逐渐增加。
2. 自身经历:苏轼曾多次被贬官,被迫离开京城,这使得他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体验田园生活,同时也让他对人世间的痛苦和苦难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苏轼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 风景描写: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其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崇尚。
2. 人与自然的融合:苏轼在田园诗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将自然视为人的良师益友。
3. 情感抒发:苏轼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境。
四、苏轼田园诗的意义1. 美学价值:苏轼的田园诗以其优美的音韵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审美价值:苏轼的田园诗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美和闲暇生活的价值,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情感价值:苏轼通过田园诗传达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引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五、结论苏轼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田园诗无论是从美学价值、审美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研究综述作业
![苏轼研究综述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7f566838762caaedd33d486.png)
苏轼黄州诗研究综述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现当代学者对他的词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究,但对其诗却缺乏研究,尤其是对苏轼的黄州诗的研究却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
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哲宗即位后,一、苏轼年谱曾任翰苏轼于1037年1月8日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关于苏轼的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
![关于苏轼的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9a50e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6.png)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诗歌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充满豪放、清新、婉约的艺术气质,被后人称为“苏门六一”之首。
以下是关于苏轼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1. 豪放风格:**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在他诗歌中奔放豁达、激情澎湃的表达方式上。
他擅长以豪放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对人生、时局和个人遭遇都能以豁达的态度应对。
这种豪放风格在他的《赤壁赋》、《东篱乐府》等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清新风雅:**苏轼的诗歌中也融入了清新风雅的元素,他善于用清新、雅致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一特点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田园诗等多个题材的作品中,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3. 婉约风情:**苏轼的诗歌中不乏婉约之美。
他通过对细腻感情和微妙心思的表达,展现出一种婉约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爱情诗、女子诗中,常常透露出一种柔情和含蓄,如《江城子·夜雨寄北》、《卜算子·黄州定梦》等。
**4. 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诗歌往往充满了个人情感的宣泄。
他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愁绪,以及对人生、时事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感的宣泄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不仅有豪放奔放的一面,也有微妙细腻的一面。
**5. 技巧独到:**苏轼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极为独到,他善于运用修辞、排比、对仗等手法,使诗句更富有韵律感。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自然,表达准确,句法灵活多变,为后世诗人所推崇。
**6. 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苏轼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独特的文学鉴赏力使他能够对古典文学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能够在创作中赋予新的内涵和风采,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旧有模式。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风格是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
他的诗歌集中展现了豪放、清新、婉约等多种风格,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对后世影响深远。
诗歌研究报告苏轼
![诗歌研究报告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cdba777f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1.png)
诗歌研究报告:苏轼1. 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理学家及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巨星。
苏轼的诗文风采独特,横扫千古,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轼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2. 生平经历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尤以“资治通鉴”而闻名。
苏轼自小聪明伶俐,擅长诗词和书法。
他进士及第后,先后担任湖州、颍州、嘉州等地的官职,同时还对政治及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深受百姓和学者的赞赏。
然而,由于他的坦率和直言不讳,多次引起上级官员的不满,导致他多次贬谪和罢官。
3.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创作、散文和辞章方面。
他的诗才横溢,情感真挚,抒发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如《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他的诗词深受后人喜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极具特色,尤以《东坡乐府》和《快雪时晴望湖山》最为著名。
《东坡乐府》是一部描写官场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的命运。
《快雪时晴望湖山》则是一篇散文诗,以众多细腻的描写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具有激发人们向往山水之美的作用。
4. 诗歌研究对于苏轼的诗歌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诗体与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主要包括律诗和词。
他的律诗写作技巧独特,能够灵活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节奏流畅、意境深远。
而他的词则以豪放、明快为特点,常常描绘爱情和自然风光,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4.2 内容与主题苏轼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通过对咏物、怀古、山水等主题的创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de77f0de80d4d8d05a4f84.png)
13.杜昕,《浅谈轼词中的“月〞》,缤纷杏坛,2015年第3期〔总第347期〕,第203页
14.淑香,《轼词的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5年第3期〔总第671期〕,第5页
15.蔡相宗,《轼词风格研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轼的豪放词得到大多学者的推崇,铮在《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总结了轼豪放词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怨愤的隐现三大特征,其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是其豪放词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但在豪放中植入怨愤的情绪这一观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豆争在《略述轼时期的词作特色》论述轼被贬时期写下大量的豪放词,还有记述自己恬淡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大多展现淡然旷达的创作风格。
懿的《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论述轼喜爱以茶会友,托茶言志,折射出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刚直性格的推崇。轼以咏茶雅心,以悠然的心态处世,以茶参悟佛理。
在梁珍明的《简析轼茶诗中的禅意》中,轼有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展现出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禅境。在品茶时,当茶的清幽静静地浸润心田时,心灵在虚静中变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轼把饮茶化为超脱的心体验,显现出茶诗的空灵寂静的禅境。
四、关于轼的其它研究
轼的散文也是北宋时期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散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小燕在《浅析轼散文的艺术特点》中阐述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表达文笔犀利,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声,抒情感人肺腑。
轼不仅仅是位文人,在医学上也有研究。从岳宗相等人著作的《浅谈轼的医学贡献》读出轼也是一位喜爱专研医学的人,轼所著作的《间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养生倡》等数十篇有关养生的文章被清代学者王如锡整理成《东坡养生集》,对我国养生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在如此坎坷的环境下,书云的《试析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里轼在被贬岭南期间,屡次传播医疗知识,亲自种药、施药,对岭南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极大的贡献。一位心系天下、豁达超然的轼,从不畏强权势力。在永加的《轼智开“惠民药局〞》中轼与高价卖药的药商斗智斗勇,最终智取药商,使其捐出几百银两,惠与几千人。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037069f84868762caaed560.png)
苏轼研究综述王相红“苏东坡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2000—2001年间,有关苏轼研究的成果再创新高。
这两年有关苏轼的研究论著达200余项,仍然高居近两年宋代作家研究成果量的首位。
兹将这两年有关苏轼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其人的研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儒士创造出这种“穷达观”以处穷通出入,而实则难以做到无论穷达皆优游的境界。
苏轼则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我所用,穷达不以为念,其超逸高风,千载之下,令人仰叹。
论者纷纷著文,研究苏轼思想。
何江南的《对程颐和苏轼争论的哲学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粟品孝的《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收》(《社科研究》2000年第1期)两文,直接将程苏之争论、朱苏之异同统一于儒家道德分析,肯定了苏轼的儒家思想。
何文认为程苏争论之关结在对礼的观点和态度,程之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天理”对人要求太苛,成为人性枷锁而近伪,苏觉察其作伪成分,斥程不近人情为“奸”。
粟文则由分析朱前期批苏之“杂学”,颠倒义利、文道关系等,而后期取苏之书经之学、读书之法的相反相成的态度,说明了苏学在儒家思想史上具一定地位。
于释道影响方面,邱俊鹏的《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辩驳“少年苏轼不闻佛,而是在遇王彭后始闻释氏”的传统之说,认为苏轼少年时就不单深受儒家外道家思想影响,亦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正因为如此,少年苏轼“不欲婚宦”,而想“逃遁山林”,入世出世成为苏终其一生的思想矛盾,而苏终究未能遁入山林缘于其坚定的“有益于世”及报君恩、酬知遇的儒家思想。
而薛亚康《从苏轼赋看其人生哲学的内部构成》(《周口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则认为苏轼以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为轴心,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最终形成了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实用主义的忧患人生哲学。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报告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57e070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a.png)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报告旨在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欣赏,并分析他的诗词风格和艺术成就。
苏轼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和婉约细腻的词风而著名。
他的诗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常常借助鲜明的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苏轼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描绘。
他以水、山、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痴迷。
例如《题西林壁》中,苏轼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树木的茂盛和山水的壮丽,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与人的和谐。
其次,苏轼的诗词亦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尤其在他的晚年,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弊端表达了不满和思考。
例如《东篱久作寒蝉鸣,碧鬓年华两已盈》中,苏轼抒发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此外,苏轼的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
他的词语选词精准,意境深远。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运用奇绝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绘了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遭遇的同情和思念。
苏轼的诗词不仅从文学角度上具有重大意义,更是为后人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艺术成就得
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学习。
总之,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个性化和独创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来的文人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研究报告小结
![苏轼研究报告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1102bc7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4.png)
苏轼研究报告小结1. 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东坡”。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个人风格一直备受研究,本报告通过梳理现有苏轼研究成果,对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苏轼提供参考。
2. 生平概述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饱览群书,受到优秀文化熏陶。
他以文才卓越而为人所知,进入官场后屡有建树。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对待人民心事颇为关心。
然而,他也多次遭到贬谪和流放,尤其是在政治风波中,他的辞章抨击权贵,因而引发了争议。
3. 文学成就苏轼以其广泛的才华和丰富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坛上的巨星。
他擅长诗词、散文、骈文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在诗词方面,苏轼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善于表现情感和抒发观点。
他的词作在唐宋之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散文方面,他创造了骈文的新局面,作品多以写景、抒怀、议论等为主题,独具辞章风范。
4. 影响与评价苏轼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和后来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对唐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他的影响下,宋代文人形成了以词为主的文学风潮,使宋词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苏轼的散文创作也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对日后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苏轼的政治观点和对权贵的直接抨击使得他也受到了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在文学创作中过于倾向个人情感,忽视社会责任。
但是无论争议如何,苏轼的文学成就无可忽视。
5. 研究展望尽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苏轼的政治观点和对社会的影响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其次,他的文学成就如何与他的人格特点相互关联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此外,苏轼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值得更加详细地研究。
对于苏轼的研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成就,并将其运用到新的文化创作中去。
研究报告综评苏轼
![研究报告综评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18f271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7.png)
研究报告综评苏轼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涉及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充满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后世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豪放、开放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感受,其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苏轼以浓艳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自然之美。
他的词作笔触激昂豪放,语言雄浑奔放,贴近生活,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在他的散文中,他聚焦于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命运,以饱满的热情和深情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传递出对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期许。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
他在作品中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表现出对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追求。
他运用诗、词、散文的形式,在表面的诗意美和艺术修辞的同时,融入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人文关怀,引发了读者思考和共鸣。
此外,苏轼的作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诗歌以其灵秀绝伦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词作注重音韵和押韵的运用,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他的散文以自由奔放的文风和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外,苏轼还以出色的书画艺术著称,他的书法以气势磅礴、雄浑大气而闻名,他的画作则以风格独特、意境深远而受到赞誉。
综上所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豪放开放的风格、丰富多样的作品和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怀,又表达了对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追求。
值得我们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欣赏。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8872f5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3.png)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文学家,其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元素。
本文将从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入手,进行综述研究。
首先,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念深厚,对于食物的品质、做法、搭配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东篱乐府·蝉》中写到:“桑间濮上,蚕食叶而娇,蜩在上下声无搏,疑是天籁发于穹苍。
”这里的“蚕食叶而娇”表现了苏轼对于蚕的重视,认为蚕吃的叶子品质好,才能产生好的丝绸。
此外,在《赤壁赋》中,苏轼也对于饮食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不吃思过崖上饭,睡觉日觉石头牀”是真正的清贫之道。
其次,苏轼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于饮食的描绘和赞美,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三杯淡酒,一碟小菜,不知老之将至。
”这里的“三杯淡酒,一碟小菜”,表现了苏轼的生活态度和对于小资情调的追求。
同时,在《少年游·春山如雪》中,苏轼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其中包括了“风餐露宿”的生活情趣,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的向往。
最后,苏轼的饮食文化观念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在宋代,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而苏轼则将这一时代的文化特点融入到了自己的诗词中。
如《兴安快哉·赋菊》中的“饮酒八行,衣裳六品,古人不可裹足”,表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品尝美酒、品质上乘的服装以及追求自由的文化特点。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元素,其饮食观
念与生活态度一脉相承,同时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这些饮食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文化品位和见解,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社会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fd98ae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6.png)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本文对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进行了研究综述。
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之一,其诗词中不仅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重要思想,还涵盖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各种美食,如鱼、螃蟹、鸡、酒等。
他善于将食物与诗词进行融合,用诗词来描述美食的味道和色彩,更是抒发了他对美食的喜爱之情。
除了美食,苏轼的诗词中还反映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如江南的莲子、苏州的糕点等。
他还提到了一些饮食的习惯和礼仪,如“酒酣耳热”、“盏盏相传”。
苏轼的诗词中还涉及到了饮食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饮食不仅是一种物质需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交活动。
他借饮食之名,表达了对友情、亲情、爱情等情感的关注和赞美。
通过对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进行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社会生活。
同时,这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文化和饮食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1 -。
苏轼诗词研究
![苏轼诗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b0d0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0.png)
苏轼诗词研究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代文人、画家、书法家、政治家,也是豪放派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宴会饮酒、职官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细腻描绘的特点。
苏轼的诗词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创作风格与流派:
苏轼的诗词多样化,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他的豪放诗以酒、山水、忧国忧民为题材,反映了他对人生豪情与政治现实的独特见解。
而他的婉约词则以描写女性美和情感表达为主题,具有细腻、清新的特点。
2.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苏轼的诗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与激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塑造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动人的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
3. 社会政治与时代背景:
苏轼的诗词创作受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转变,所以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时代变迁的记录,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关注。
研究苏轼的诗词,可以了解到宋代社会政治的方方面面,以及当时文人的生活与思想情感。
4. 文化与艺术价值:
苏轼的诗词代表了宋代文化的高度成就,不仅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优雅生活,也表现了诗词艺术的独特魅力。
研究苏轼的诗词,可以从中领略宋代文学的瑰丽与婉约,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苏轼诗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成就、思想感悟以及时代背景,欣赏他深邃的诗词意境和情感表达。
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中国文学史和宋代文化的独特视角和认识。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歌研究
![宋代诗人苏轼的豪放派诗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8c32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5.png)
介绍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1037年-1101年)被广泛认为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政治家和愤世嫉俗者。
苏轼以其豪放派诗歌而闻名于世,这种独特的诗歌风格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定义豪放派诗歌是一种以个人情感表达和自由创作为基础的诗歌风格。
这种诗歌风格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和个人独特性。
豪放派诗歌通常更加直接、坦率,以此展现诗人的真实个性和情感体验。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特点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具有许多独特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特点的详细分析:1. 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苏轼的豪放派诗歌以其直接、坦率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他不拘束于传统诗歌形式,使用自由的笔调和语言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的诗歌常常充满情感和个人的喜怒哀乐,展现出他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
2. 独立的个人风格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他在诗歌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
苏轼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并将其融入他的诗歌中。
3. 畅达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苏轼的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4. 探索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苏轼的豪放派诗歌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他对人性、政治和哲学等重要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苏轼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并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苏轼的豪放派诗歌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1. 开创了豪放派诗歌的先河苏轼被认为是豪放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豪放、激昂的诗歌风格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苏轼的诗歌为后来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模板,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个性。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393f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6.png)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被誉为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词不仅风格独特,且充满深情与哲思。
本篇论文将通过对苏轼诗词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特点与风格变化。
二、苏轼诗词的创作背景苏轼的诗词创作贯穿其一生,从青年时期的豪放洒脱,到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再到晚年时期的淡泊明志,其诗词风格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
本文将分别从其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入手,探讨其诗词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三、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1. 青年时期的豪放洒脱:苏轼青年时期的诗词以豪放洒脱为主,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的“人生几时有,对酒当歌”。
这种风格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未来的期待与追求。
2. 中年时期的沉郁顿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苏轼的诗词逐渐转向沉郁顿挫的风格。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种风格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世事的关注与担忧。
3. 晚年时期的淡泊明志:苏轼晚年时期的诗词风格更加淡泊明志,如《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种风格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的胸怀,对生活的豁达与通透。
四、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1. 主题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主题上有所不同。
其青年时期的作品多以抒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而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多关注人生、世事,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
2. 风格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青年时期的作品以豪放洒脱为主,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中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加深沉、内敛,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晚年时期的作品则更加淡泊明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3. 情感表达的比较:苏轼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也有所不同。
无论是欢乐、悲伤、忧郁还是豁达,都能在其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比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
五、结论通过对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创作风格与特点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6a71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9.png)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词人,其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诗词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二、苏轼诗词概述苏轼的诗词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情感、哲理等多个方面,既有豪放洒脱的词风,又有婉约细腻的诗风。
其诗词以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而著称。
三、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1. 豪放洒脱的词风: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洒脱为主要特点,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对人生、自然的独特见解。
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句,表现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 婉约细腻的诗风:与豪放洒脱的词风相比,苏轼的诗作则更显婉约细腻。
其诗作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句,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四、苏轼诗词比较研究1. 主题比较:苏轼的诗词主题多样,既有描绘自然山水的作品,如《赤壁怀古》等;也有表达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题西林壁》等。
这些作品在主题上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2. 情感表达比较:苏轼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其词作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而诗作则更注重描绘景物和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艺术手法比较:苏轼的诗词在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差异。
其词作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而诗作则更注重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以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
五、结论通过对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诗词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
苏轼的词作以豪放洒脱为主要特点,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而诗作则更显婉约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无论是在主题、情感表达还是艺术手法上,苏轼的诗词都表现出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苏轼诗词比较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897c8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02.png)
《苏轼诗词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一位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词不仅情感深沉、语言优美,而且形式多样,充满变化。
本文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一番比较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苏轼诗词概述苏轼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诗篇,也有婉约细腻的词作。
他的诗作以雄浑豪放、意境深远见长,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而他的词作则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
三、苏轼诗词比较分析(一)主题与情感苏轼的诗与词在主题和情感上有所不同。
其诗作多以抒发豪情壮志、表达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为主,如《赤壁怀古》中抒发的历史感慨和英雄情怀。
而其词作则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如爱情、友情、离愁等,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的怀念之情。
(二)语言与风格苏轼的诗与词在语言和风格上也存在差异。
其诗作语言豪放、气势磅礴,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丽景象。
而其词作则更注重语言的细腻和音乐性,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优美意境。
此外,苏轼的诗词在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色,诗作多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为主,而词作则更注重含蓄委婉、意境深远。
(三)形式与结构苏轼的诗与词在形式和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其诗作多采用古体诗、近体诗等传统形式,结构严谨,对仗工整。
而其词作则更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以词牌为规范,灵活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
这使得苏轼的词作具有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韵律。
四、结论通过对苏轼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在主题、情感、语言、风格、形式和结构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苏轼的诗作以豪放洒脱、意境深远见长,而词作则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
无论是诗还是词,苏轼都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苏轼诗词的研究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东坡诗词研究
![东坡诗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1251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b.png)
东坡诗词研究东坡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诗词作品。
本文将对东坡诗词进行研究,探讨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东坡诗词的创作背景东坡诗词是在宋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苏轼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经历了北宋政权的更迭,从担任宰相到被贬黄州,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悟。
同时,宋代的文化繁荣也为苏轼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他在文人社交中结识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友人,与他们的交流互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二、东坡诗词的艺术特点1.自然写实:东坡诗词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以真实感受为基础展现了作者的情感。
他善于捕捉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景象,并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诗人的感受之中。
2.情感真挚:东坡诗词以情感为灵魂,无论是对友情、爱情还是对人生的思考,他都用独特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的诗词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令读者产生共鸣。
3.豪放风格:东坡诗词的豪放不羁是他最具特点的艺术风格之一。
他以豪放自由的笔触展现了自己的胸怀和个性,对传统诗词的格律和规范做了突破性的创新。
4.意境深远:东坡诗词的意境常常寓意深远,启迪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他通过意象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词句,营造了浑然天成的诗境,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思维世界。
三、东坡诗词对后世的影响东坡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明清诗人,还对现代诗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弘扬了自由自在、心胸豁达的创作精神,对于后来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同时,东坡诗词中融入了民间文化元素,注重表现个体情感,对于以后文学创作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东坡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轼这位文学巨擘的创作风格和成就。
东坡诗词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指明了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一.研究概况
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
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
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
据统计,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
1.朱靖华教授的《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中的《苏轼论评》一部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评析。
这些文章论断精辟、理富文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其中《诗论》部分选取了苏轼诗议论化、理趣化、“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的诗风等特点加以论述。
《词论》部分主要围绕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进行论说,对苏词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
《文论》部分则是以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心,把苏轼在宋代散文发展中的贡献展示给读者。
另外,还对苏轼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的题旨进行分析,让读者在看到这两篇赋形式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它们的内蕴之美。
2. 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
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
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
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
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
“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
他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支撑。
苏轼的人生艺术无疑对其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张玉璞《佛老思想与苏轼词的创作》(《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指出,佛老思想在影响了苏轼的社会行为的同时,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
认为苏轼对佛老思想的接受持一种分析的态度,苏轼不深究佛老义理,而是“取其粗浅假说”即把握其基本精神,以充实、完善自己的人格思想。
文章以东坡词文本程式,分析其词中诸如彻悟的人生感受、随缘自适的处世态度等表现主题,以及空灵澄澈的意境等都透示着佛老思想的影响和浸润。
任爽《略论“静空”观对苏轼的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认为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静空”观,是受佛、老中“清静无为,无为而为”的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在创作和审美上与王维“自净其心”一脉相承。
文章论析了苏轼“静空”观对其词的空灵意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饶学刚《“中秋词”——东坡超然人生的放歌》(《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论文集》)一文,继升华说、寄托说、发泄说、表达说、比兴说之后提出新论,认为苏轼“中秋词”的本意旨在对人生意义作形象而深蕴的探析;“中秋词”是超然台、明月、酒即现实、理想、人性三融汇的“超然诗”,是“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东坡文化现象”。
二.研究角度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诗歌之“天工清新”,词赋之浩然豪放,气度之乐观豁然,无一不显示苏轼的人生境界是审美的。
无论从诗歌、词作、仕途和处世的各个方面来看,他在审美境界上所达到的高度已然没有多少人可以望其项背。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对苏轼的评价说:“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杨存昌、崔柯在《从“寓意于物”看苏轼美学思想的生态学智慧》中指出苏轼文学中的美学意义:“宋朝大文豪苏轼是‘一个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美学典型’,他‘思想上吞吐道儒,出入佛禅’,艺术上海纳百川,自成一家。
他提出的‘寓意于物’说,恰切深刻地阐释了人与外部世界的美学关系。
”
“寓意于物”是苏轼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生活体验所达到的一种审美的、艺术的处世方式与人生态度,也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下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之集中体现。
”高度概括了苏轼在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上的审美体现。
苏轼在诗、词上造诣都卓然出众,在诗歌方面,苏轼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进步,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和风格,他在诗歌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 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并且
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如既往地遵守“有为而作”的原则,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二. 主张诗贵传神。
苏轼关于诗画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在这里,苏轼本首“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如其名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脍炙人口的传神佳作。
三. 崇尚“天工与清新”。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他推崇感情真挚、意境清新的诗作,其“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
“美”与“自然”是苏轼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
三. 总述
综上所述,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他给予后人的是诗词中所展现的真与美,是对人生和艺术的不懈追求。
坎坷的仕途与跌宕的命运并未使他放弃对生活审美境界的探索,佛禅思想的空灵与旷达使其能身处逆境而随遇而安,对人生乐观豁达,对艺术率真执着,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近年来东坡词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更新颖的角度对东坡词进行了多侧面的深入把握,作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
但是,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苏轼诗歌的成就,我们还应进行更加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对苏轼诗歌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