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课后答案终结版
经济学说史课后习题答案
价值理论的内容。
亚当·斯密坚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在通过深入的论证和概括后,指出所坚持的价值理论是为了解决商品交换的问题,其理论包括:价值的两个意义、价值尺度、价值构成等。
价值的两个意义。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
”在这里,他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
价值尺度。
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斯密认为价值尺度具有二重性,既是作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也是购买或支配的劳动。
由此,我们认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具有两重性,即耗费劳动论和购买(交换来的或购买的)劳动论,甚至是三重性的,即加上一种工资决定论。
关于价值构成,斯密着重探讨了其构成的三个组成部分。
在斯密看来,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之后,商品价值不再决定于耗费劳动,而是决定于购得劳动。
因此,商品价值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三种基本收入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
启示1、要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亚当斯密的价值价格理论。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既有其优越性,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我国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学习、发展、借鉴不同的价值价格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为发展生产力和深化改革服务。
2、要重视价格理论中人的心理因素分析亚当·斯密在其价格理论中强调心理因素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要重视价格理论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比如,差别定价、市场营销等等,不考虑人的需求心理是不行的。
总之,经济理论的优劣不在于经济理论本身,而在于时代的选择。
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历史命运已验证了这一论断。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
为此,不仅要学习发展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必要科学、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吸收其合理成份,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词及思考题参考答案
《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词概念与思考题参考答案导论名词概念答案1.经济史学经济史学,一般是指经济史学家对人类以往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主观思维过程,以及通过这一思维过程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
2.经验归纳方法经验归纳方法是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性的认识和结论。
3.历史的时空观所谓的“历史的时空观”,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历史时空之中,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理区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
4.历史过程分析所谓的“过程分析”,是指经济史特别注重对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演进趋势的研究。
通常我们说对一个事物进行历史研究,就是要关注它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5.描述性经济史学“描述性经济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客观的描述,目的是“还原”、“再现”经济历史的客观实际,回答经济历史“是什么”的问题。
描述性经济史学主要体现了经济史的“描述”和“再现”功能,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归纳法。
6.分析性经济史学“分析性经济史学”主要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进行主观抽象和理论分析,目的在于探寻经济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源,找出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即对经济历史做出“分析”和“解释”。
分析性经济史学主要回答经济历史“为什么”的问题,体现了经济史的“分析”和“解释”功能。
思考题答案1.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功能。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历史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它着重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特殊规律,为总结历史经验和预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供历史依据,也为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经济理论、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提供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名词解释及课后习题答案
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一种是家务管理,即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柏拉图的“理想国”: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他们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他们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他们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瓦罗的《论农业》:被保存下来的研究当时奴隶制庄园经济的重要资料。
他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公平价格: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重金主义:注重资本的原始积累。
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学说。
强调一国应使贸易输出超过输入,形成有利的差额,即顺差,才能增加本国的金银财富。
重工主义: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早期与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因而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
1.简述《圣经》中对农业、土地、公平价格和劳动的论述。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
它对一些问题的阐述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1)《圣经》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
如《旧约》的格言中提出,“贸易之利虽大,可以失之于俄顷之间,故不应对买田之事有疑惑”;“惟耕田之人所获为多。
”重农思想,反映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且对近代的农业国家的经济思想有相当的影响。
(2)《圣经》视土地的家庭所有为社会力量与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
土地的外姓异化是被禁止的,只有全家同意时,土地才允许出卖。
如果土地被迫出卖,血缘最近的亲属有购买的第一选择权。
摩西法规定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土地继承权。
(3)任何形式的欺诈和不诚实都被上帝和法律所不允,包括伪衡、重息、滥价、囤积居奇皆等,并对违反者处以罪行。
这意在价格的公允,是为公平价格。
(4)《圣经》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尊严与价值。
劳动被看作是带给人类生命的福祉之举。
劳动的尊贵源于上帝代表人类利益所进行的劳动。
辛劳被赋与荣誉,懒散受到谴责。
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是回答什么是公正这一难题。
他借助于人类的自然不平等和劳动的分工构建了一种理想国,这种国家对他来说便是世间公正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健全的国家应该根据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并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
理想国由三个阶层组成。
最低阶层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构成。
这些人好比人的手足,他们没有思考能力, 没有参预国政的能力,只能从事生产活动, 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第二个阶层是卫国御侮的战士。
好比人的肠胃,其职业是保卫国家。
他们平时进行体育活动,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战时保卫国家。
最高阶层是哲学家,他们好比人的头脑,是掌权者。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正义治国。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标准答案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答案[1]————————————————————————————————作者:————————————————————————————————日期:2世界经济史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关键术语普遍奴隶制:在普遍奴隶制下,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他们不是奴隶,但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村社,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所处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制度。
与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城邦奴隶制相比表现出非发达性,即身份差异模糊,不存在作为私有财产的明确的占有和活跃的买卖。
这种奴隶制之下的奴隶不从属于明确的奴隶主,而是为国家(农村公社)的土地耕作,只是表现为社会地位低下。
东方普遍制存在的原因: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具有社会阶层划分的单一性;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中所有权制度落后;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不独立,导致普遍“奴隶化”现象出现。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定义。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
马扎亚尔总结亚生产方式的特征。
但他的看法没被俄国和中国学者接受。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
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
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
东方社会以土地所有制这一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实现。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个人只不过是公社财产的占有者,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是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长期存在,也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
人大版经济学史重点习题答案(2007-07-05 23:11:01)一,简评从配第到休谟、马西在经济学史发展中的作用?配第:(1)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并由这一方法出发,试图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经济现象的本质,由此就把政治经济学史以其他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进一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地租、利息和土地价格问题,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休谟:关于货币价格的理论,成为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最重要代表马西:在政治经济学史说史上第一次系统的考察了利息与利润之间的关系,提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总是要由利润来决定。
二,威廉·配第在经济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1,政治经济学史的方法:第一次为系统的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马克思称其为现代经济学史的奠基者。
2.价值理论方面:A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价值论的基础。
B他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一事实。
C在劳动价值论方面提出了不少科学的见解,开创了探讨价值,剩余价值的正确道路。
3.分配理论: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利益在经济上的对立,为古典分配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A关于工资,提出了最低限度工资理论B 关于地租,配第的地租理论就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他还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提出了有关级差地租的最初概念C 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配第把利息称为“货币的租金”,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探讨了土地价格问题4.货币理论:在货币本质上;基本职能,货币流通量问题5.经济增长理论 A 财富观念问题上,把对财富源泉的分析,由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并把劳动看作财富的主要源泉B还详细考察了影响一国财富增进的因素,他主要讨论了三种因素,即劳动生产率,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赋税政策二.坎蒂隆的重农理论有哪些?答: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初步阐述了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3.农业年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完整word版)经济学说史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1, 经济学説史:经济学说史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二.问题题1.从经济学说与经济学说史的关系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说史。
答:(1)经济学说往往包括一些人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生产力问题的认识和论述,也包括着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论述。
而经济学说史则是以经济学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时期经济学说产生、发展的历史。
(2)总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的目的在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具体而言,学习经济学说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A: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情况,检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什么样的经济观点,其中哪些经济观点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具有科学价值;哪些观点只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哪些经济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或辩护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些经济学说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B:通过学习经济学说史,判断一下经济学说今后发展的趋向。
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过去经济学说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吸收其中的科学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
C:帮助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和意义的正确理解;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提高识别各种不同经济学说的本质的能力;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2.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是什么?答:经济学说史的分期或分篇的依据总体是按照时代分期的。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二.名词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生财之道:他在《政治论》中将生财之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家务管理的一部分,一种是“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
2,柏拉图的“理想国” :由三个自由民阶层或等级组成,这三个等级分别是:执政的哲学家,战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经济学说史章节课后答案及名词解释
第十一章 19世纪30-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1、西尼尔的价值论西尼尔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三个因素构成。
效用是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的能力。
一种物品随供应量增加,效用越来越小。
价值生产三要素中劳动和资本的供给是有限的。
劳动者的劳动是对快乐与自由的牺牲,资本家的资本是资本家欲望的节制,个人消费的牺牲价值就由这两种牺牲生产出来。
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先驱。
2、节制论西尼尔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节制论。
节制是指资本家牺牲了目前的享受,把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一部分资本,不是用于非生产性的使用,或者是宁愿有计划地从事收益在于将来,而不是在于当前的生产。
因此,西尼尔认为,“所谓生产成本,我们说的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与节制的总和”,商品价值就是由这种生产成本决定的,它包括劳动得到工资,节制带来利润。
3、约翰·穆勒的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约翰·穆勒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
他说:“财富生产的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
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论人类生产什么,都必须按照外界物品构成人类身心结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的方式和条件来生产。
”“财富的分配要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
决定这种分配的规则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而形成的。
这在不同的年代和国家内是很不相同的。
”4、工资基金论约翰·穆勒认为短期的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
最低工资的规定,不能超过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工资基金的数量是一定的,因而总会有一部分失业工人存在。
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
5、凯里的再生产费用价值论凯里认为,在一切发展的社会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良,降低了再生产的费用。
再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费用的减少,已经不可能交换到比再生产时所需费用更多的价值量。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
中国经济专题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完整版)第二章1、第一,保障城镇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的特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低,如政府不加干预,就会产生过高的失业率,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保障城镇职工的低工资水平。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面临严重的积累困难,政府必须人为的扭曲生产要素的价格,包括压低工资水平。
第三,抹平具有不同人力资本禀赋的职工之间的报酬。
人力资本积累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效率,由于国有企业是唯一的就业场所,拥有高人力资本的职工尽管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但这种较优越的人力资本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四,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维持低工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为维持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要求实行基本生活用品的低价格政策。
二是为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就业体制均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为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实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制度,以保障职工及家庭的基本生活还需要提供实物福利和社会性服务,这必须限制受惠者的范围。
从而国家在制度上实行了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人为的造成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进而减缓了城市化水平。
3、第一,就业是否存在竞争。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育,城市职工就是不再是“铁饭碗”,而需要面临就业岗位的竞争,特别是与外地劳动力的竞争。
第二,就业渠道是否单一。
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第二个方面为是否就业渠道单一。
企业制度改革以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唯一渠道就是国有企业。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吸收了大量的城市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和农村转移劳动力。
第三,各自的产业结构是否对比较优势做出不同的反应。
传统就业体制下,各自产业结构无法对比较优势作出不同的反应,并没有根据不同所有制企业对资本的集约程度不同而做出相应反应。
事实上,国有企业与资本集约程度的相关系数为负,全部非国有企业为正。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
我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一、引言近现代我国经济史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经济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赵德馨的著作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对赵德馨的著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近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影响。
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1. 清朝末期的经济状况在清朝末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封建土地制度和专制统治的限制,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手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仍然停留在粗制滥造的阶段;商业方面,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公平贸易协定的签订,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十分严峻。
2. 近代我国的经济改革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社会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及改革教育体系和对外贸易政策,我国的经济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3. 辛亥革命后的经济现状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在新的政治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行民族工业和实业兴国政策。
通过发展国内工业和提高国民生产水平,近现代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近现代我国经济的特点1.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整个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国社会的支柱。
但与此农业的传统模式和生产工具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 外贸依赖程度较高在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我国的外贸一直处于较高的依赖程度。
由于欠发达的国内工业和生产技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着对外贸易来获取所需的技术和物资,这导致我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 国内工业的兴起随着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工业逐渐兴起,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动力。
经济史课后答案(终结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除去交换之外,所剩无多,不足心应付家庭正常支出的需求,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实际上附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王玉茹 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
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
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
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
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
原因在于:(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
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经济思想史课后习题答案
1.简述《圣经》中对农业、土地、公平价格和劳动的论述。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
它对一些问题的阐述对以后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1)《圣经》反映了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
如《旧约》的格言中提出,“贸易之利虽大,可以失之于俄顷之间,故不应对买田之事有疑惑”;“惟耕田之人所获为多。
”重农思想,反映在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且对近代的农业国家的经济思想有相当的影响。
(2)《圣经》视土地的家庭所有为社会力量与保持社会经济结构稳定的最重要的源泉。
土地的外姓异化是被禁止的,只有全家同意时,土地才允许出卖。
如果土地被迫出卖,血缘最近的亲属有购买的第一选择权。
摩西法规定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土地继承权。
(3)任何形式的欺诈和不诚实都被上帝和法律所不允,包括伪衡、重息、滥价、囤积居奇皆等,并对违反者处以罪行。
这意在价格的公允,是为公平价格。
(4)《圣经》十分强调人类劳动的尊严与价值。
劳动被看作是带给人类生命的福祉之举。
劳动的尊贵源于上帝代表人类利益所进行的劳动。
辛劳被赋与荣誉,懒散受到谴责。
2.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理想国》的目的是回答什么是公正这一难题。
他借助于人类的自然不平等和劳动的分工构建了一种理想国,这种国家对他来说便是世间公正的体现。
柏拉图认为,健全的国家应该根据正义原则即按照人们的天性分别任事,并以他的分工学说为基础描绘了他所理想的国家组织。
理想国由三个阶层组成。
最低阶层是由农民、手工业者、小商人等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构成。
这些人好比人的手足,他们没有思考能力, 没有参预国政的能力,只能从事生产活动, 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第二个阶层是卫国御侮的战士。
好比人的肠胃,其职业是保卫国家。
他们平时进行体育活动,从事任何的经济活动,战时保卫国家。
最高阶层是哲学家,他们好比人的头脑,是掌权者。
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能够以正义治国。
经济学说史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指在教会的学院里讲习的基督教哲学。
基本任务在于用繁琐空洞的形式主义抽象推理方法来维护基督教教条与教义,在观察生活实际的一切现象时并非观察现象的内在联系,而是观察它们是否符合圣经中的教义及教会制定的信条2.公平价格:奥格斯丁接受了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定义,认为公平价格是用来指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的影响,大多数从事交易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的,实际上是平均价格;亚尔贝兹·马格努则将公平价格看做与生产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阿奎那接受了马格努的观点,同时又把价格范畴说成是一个主观的范畴,所以又把公平价格说成是能使卖主获得“相当于他的等级低位的生活条件”的价格,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于从物品所得到的利益大小,取决于它们对人们的效用,还认为公平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1.简述色诺芬的经济思想(1).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它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评判优秀与否的标志是能否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2).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1. 物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两种功用2. 并不反对简单商品交换的存在(3).十分重视农业问题,认为农业是希腊自由民最重要的职业(4).肯定了分工的必要性,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1. 认为分工提高了商品的质量2. 局限性在于认为分工不会使产品变得更便宜。
(5).不知道价值问题,但了解商品价格的波动依存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化(6).了解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原因: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有用物)2.简述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及其特点(一)阿奎那的封建农奴制度论1.主要依据“自然法”的观点论述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2.在“自然法”观念中,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的东西应该受制于高级的东西,私有制不仅符合“自然法”的观念,而且还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二)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论1.亚尔贝兹·马格努在中世纪神学家中较早论述公平价格,将公平价格看做与生产劳动上耗费相等的价格2.阿奎那的公平价格观(1)继承了马格努的公平价格观,认为公平价格即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间均等(2)公平价格是由物品效用决定的,物品的公平价格,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是取决于某种评价,取决于从物品得到的利益的大小(3)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三)阿奎那的货币论1.在货币的作用上,认为货币起辅助与从属作用,不能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2.在货币的起源与性质上,认为货币由交换产生,交换是人们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货币就是这种有意活动的结果,货币铸造是统治者的特权,由统治者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货币名目论)3.货币价值认识的二重性:既认为货币价值只是君主给予的指定价值,并为领地内的铸币贬损辩护,对货币是商品,要求有价值稳定的货币。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一、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
这种集约农业最显着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
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经济学说史课后答案解析1~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1、色诺芬是如何看待财富及其增长的?色诺芬已了解物品有使用和交换两种功能,同时,他也有了对于财富的最初看法,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色诺芬肯定劳动分工的必要,并且看到了分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
他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色诺芬最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农业的兴衰影响着其他技艺;而手工业是一种“粗俗的技艺”,从事这种工作无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
另外,色诺芬也认识到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中从国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问题。
他建议给侨居雅典的外国人的利益以照顾。
他主张授予商人特权、完善商事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从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他还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建议国家购买和拥有奴隶,并把奴隶出租给平民开矿。
他特别强调国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须保有和平的环境。
色诺芬注意到货币有着不同的作用。
货币可以成为财富的积累手段,他描绘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2、亚里士多德对商品价值和交换关系的认识有哪些贡献?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见解。
他指出,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任何其他商品(不论是物品还是货币)来表现,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等一性,他认为,货币使商品成为同类或相等的。
他分析了物品的不同用途,认为每一种物品都有两种用途:直接供使用和交换。
前者是物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后者则不是物品所固有的,比色诺芬更明确地分析了物品的两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交换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即大商业。
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属于“家庭管理”之内。
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
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是反自然的。
世界经济史课后答案
世界经济史课后答案世界经济史课后答案【篇一:《世界经济史》复习题完整版】s=txt>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ppt1-6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
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
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
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
ppt2-61)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中国经济史答案
中国经济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1【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贵族政治的危机出现。
根据所学可知推动我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最重要因素是郡县制的推行,故D项符合题意。
皇权制的核心特点之一是皇位世袭,故排除C项;分封制瓦解和礼乐制破坏并不能充分表明贵族政治的危机,排除A、B两项。
2【答案】B。
解析:“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庄园经济有利于防止农民叛乱,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生产技术的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东汉豪强庄园经济威胁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公案小说的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B项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小说产生的原因,排除A、C两项;官民价值观念趋同并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村消费情况”,与城市化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制造能力,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中表达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农村消费情况,即北部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而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更深,据此可判断出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先是源于英法联军制定的《租界规程》,后受制于美国做出了一些调整,这充分说明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故选B项。
A项错在“主动”,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根本”。
6【答案】B。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1957-1960年全国职工总人数不断上升,可知当时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为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大炼钢铁,增加了炼钢工人的数量,故B项符合题意。
图中没有显示职工从事的行业属于轻工业还是重工业,因此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中国经济史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经济史课后思考题答案中国经济史课后思考题答案一、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1. 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古代经济一般按历史时期划分,可以大体分为封建社会、秦汉时期和汉唐时期三个经济阶段。
总体来看,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农业为主,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比较强。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主要产业,端正的土地制度、户营制度等实行以农业为基础,市场经济及交换安排也以农业为基础而形成。
古代农业有两大特点:一是条件艰苦,以抽水法作为主要耕作方式;二是低效,农民以手工为主,基本处于技术缺乏状态,导致生产效率较低。
2. 古代市场经济的状况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很完善,经济活动的规模也比较小。
古代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代市场是古代经济的产物,在古代中国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古代市场的交易活动主要按照劳动价值的原则开展;第三,古代市场的经济活动是古代企业的唯一活动形式。
古代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它有利于更多的财富与经济资源的聚集、传播、分配,有助于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情况1.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明清之际,中国经济呈现出显著的正变化,中国经济繁荣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明朝中期的翻了两倍,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吸引及输出大大增加,也使得中国经济体系结构的变化有了很大的推进。
商品经济也有了许多新变化,可以说明明清时期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从封建营商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社会也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有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2.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1)国家的经济地位加强,其主导作用加深;(2)农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加快;(3)乡村社会的分化加剧,农业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制度都有了重大变化;(4)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不仅繁荣了非农业经济,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5)中国文化多元化发展,艺术财富显著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课后答案终结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除去交换之外,所剩无多,不足心应付家庭正常支出的需求,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实际上附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所有的耕地,即官田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
但是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只是小规模的。
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另一方面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极其不稳定,流转速度很快。
一些自耕农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更多的自耕农则可能丢失土地而破产。
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同时起作用的结果,造成土地关系的剧烈动荡。
导致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及其高昂,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诞生的希望在这种动荡中化为泡影。
所以因为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制约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十分缓慢。
2.租佃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
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以依附农为主体的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质,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
这三种租佃质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
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
三、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动趋势。
1.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
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
土地兼并早在秦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3.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大地产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一、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阶段: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细密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4、官府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设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到明清时期,官府手工业走向衰落,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5、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
二、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与历史上整个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商业中心也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商业活动现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以致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市镇。
3、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为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所生产的大小商品在整个流通界的地位提升。
4、在农村,商品交换开始只是为数不多的、小区域短距离、产销直接见面的余缺调剂,主要商品通过商业远销于农村的只是少数,后来才有较多种类的商品销往农村市场。
5、商业开始时一般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三、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1、专卖制度所谓专卖制度指的是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或由政府特许的商人经营。
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
专卖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早期阶段,可能在抑制没落的奴隶主和豪强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方面发挥过某种积极作用。
但这种垄断经营一般来说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由于专卖商品的运销为政府和专商独占,无竞争之虞,他们利用特权,在向生产者收购时任意压价,大秤强买。
运输到销售区就高价卖。
随着社会进步,专卖制度的问题日益严重,普通民众和私营工商业者反对的呼声越来越高,私煮私铸的现象无法禁绝。
总之专卖制度是用一种行政的方法管理经济的行为,很难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
2、均输平准法(1)均输法汉武帝时,由桑弘羊创设了“均输法”,规定把郡国应缴贡物连同运费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的正常市价,折为一定数量的、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
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
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
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政府的平准机构就以较低的价格抛售;反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过分低廉,就由平准机构收买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平准与均输一是管理零售市场,一是掌握批发环节,共同对粮食等商品的市场价格起干预作用。
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会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任何时代的国家都是需要依赖财政收入来维持其统治机器的运转,财政收入由财物和劳务构成,在传统农业社会,财物主要来自土地,劳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农民,专制国家为了获得赋税和力役收入则加强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
由于生产力水平差异和土地制度的差异,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1、人丁为本阶段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作为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便形成了人丁为本的财政收入制度。
按人丁征收赋役的财政原则,反映了专制国家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劳动者人身来控制社会资源的制度取向。
2、地产为本阶段由于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
以后,宋、元、明、清时期,以地产为本的财政收入格局基本保持不变。
总之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经济脆弱,财富剩余有限,以此为基础,为了维护统治,财政制度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政治状况高度关联,财政制度中对劳动者的人身的控制多于对土地的控制,财政收入结构表现为人头税对于土地税,以控制人丁为主,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三、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