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二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 (4)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32例5,完成教科书P32“做一做”和P33“练习六”中第1题。
▶教学目标1.了解连续两问的问题结构,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通过解决有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连贯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呢?【学情预设】有参加舞蹈兴趣小组的,有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也有参加篮球兴趣小组的……师:同学们的兴趣真广泛,那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想请你们帮一个忙,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第(1)题可以求女生有多少人,第(2)题必须知道女生的人数。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能总结一下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至少需要几个已知的条件吗?(两个)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能干,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也想请大家帮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2例5。
引导学生多形式看图、读题(默读、齐读、指名读)。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师:要解决的问题有几个?【学情预设】两个,分别是“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想一想,这和我们刚才帮篮球兴趣小组和舞蹈兴趣小组解决的问题一样吗?【学情预设】前面解决的都只有一个问题,而现在有连续两个问题。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 混合运算第3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5单元混合运算第3课时混合运
算(3)》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
2.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混合运算的应用。
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练习。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出示一道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混合运算的方法
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方法,包括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3. 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混合运算的练习题,手写计算,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4. 拓展练习
布置一些拓展练习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能力。
五、教学反馈
每道练习题都进行集体批改,让学生发表解题思路,并指导学生在哪些地方还需要注意或改进。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运算打下基础。
七、作业布置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的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解的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思考如
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以上是本节课《混合运算(3)》的教案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混合运算(3)》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耐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解决复杂混合运算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含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展示。
2.学生用具:纸笔、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1.讲述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阶段:讲解与练习1.讲解混合运算的基本规律,如先乘除后加减。
2.展示示例题目,让学生跟随计算。
3.继续练习更多的混合运算题目,让学生巩固理解。
第三阶段:拓展和应用1.提出有挑战性的混合运算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
2.学生相互讨论解题方法,分享答案并进行讨论。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技能,强调提高混合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反思学习中的困难和进步。
五、课堂作业1.布置混合运算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练习混合运算题目,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六、教学反馈1.定期检查作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提升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动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加法和减法混合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希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勤加练习,不断进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课(第3课时)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练习课(第3课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蔡雨欣▶教学内容完成教科书P25~26“练习四”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进一步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感受加、减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还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这节课老师想检验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你们有信心闯过下面的关卡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练习1.计算练习。
完成教科书P25“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抽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2.对比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5“练习四”第1、2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情预设】第1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问题,用加法计算;第2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2)完成教科书P26“练习四”第5题。
①观察表格,学生分小组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
②学生小组交流、合作解决表格下的问题。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通过适当的题组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体会它们实为同一类问题的数学本质。
通过对比训练,沟通内在联系,突出差异,理解数学本质。
三、解决问题练习1.完成教科书P25“练习四”第3题。
(1)教师向学生普及我国宇宙飞船相关知识。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3)厘清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同桌互相检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 平均分(3)教案与反思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3课时平均分(3)【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电子课件。
【教学重难点】掌握把一些物品按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上节课我们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还记得是怎么分的吗?(平均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
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学生合作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
这些平均分的方法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
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示范课教案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3课时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分析:“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和乘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并且掌握了简单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知道了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这些丰富的学习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都会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
但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在解决含有两级运算(除乘加外)的两步计算问题时,寻找到所求问题的中间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要重视唤起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借助简易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信息,信息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用寻找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的解题方法。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会根据实际合理使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1 / 82.学会用简易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用寻找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题策略。
3.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画图分析问题,掌握寻找中间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分析问题,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教学过程:2 / 8生:有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
生:每次烤9个。
生:要求的是剩下的面包需要烤几次?师生一起画图。
生:剩下几个面包,每次烤几个。
生:不能,因为剩下几个面包还不知道。
生:剩下几个面包。
生:一共有几个面包,已经烤了几个面包。
生:能。
一共的面包去掉已经烤的面包就是剩下的面包。
3 / 84 / 81.看图列式计算。
师:第1题的中间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先求什5 / 86 / 87 / 88 / 8。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2单元 1平均分-人教版
1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平均分(一)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平均分(一)。
(教材第7~9页例1、例2)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了解“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活动操作,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重点:经历“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小圆片。
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了,看看他们在忙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同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他们准备了糖果、橙子、果冻等好吃的。
……师:他们是怎样分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发言应给予鼓励)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8页例1——认识“平均分”。
(1)认识“平均分”。
师:这6块糖果,如果要分成3份,该怎样分呢?拿出你的小圆片代替糖果分一分。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然后组织交流汇报)汇报1:第一份是1块糖果,第二份也是1块糖果,第三份是4块糖果。
汇报2:第一份是1块糖果,第二份是2块糖果,第三份是3块糖果。
汇报3:分了三份,每份都是2块糖果。
师:请大家说一说,听了前面同学不同分法的结果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师生共同讨论公平的分配方案,得出“平均分”的含义)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利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①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指名学生说一说哪种分法是平均分,集体订正)引导学生明确:第一幅图中的每份都是3块,同样多,所以第一幅图的分法是平均分。
②出示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一共有16片枫叶,每4片为一份,平均分成了4份。
新人教版小学教育二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练习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练习课型:复习课课时:第3课时(5)选择篮球组的有( )人。
(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3.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请你根据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情况来回答问题。
5.0以上 4.9~4.7 4.6~4.3 4.2以下一年级(1 )班29 11 5 2四年级(2 )班27 12 6 3六年级(1 )班18 20 5 5(1)一年级5.0以上有( )人。
(2)六年级5.0以上有( )人。
(3)四年级4.2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5)5.0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5.0的一年级的有( )人;六年级的有( )人。
(6)从统计表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4.下面是二年级四个班男、女生人数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男生同样多的班是(),女生同样多的班是()。
(2)()班和()班的学生人数同样多。
(3)二(3)班比二(2)班少()人。
五、预习新课二(一)班二(2)班二(3)班二(4)班男女班人数(人性别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精选10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篇1教学内容:P51~52练习三教学目的: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通过练习,巩固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挂图、ppt、口算卡片。
教学时间:xxxxx教学过程二次设计1、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1、2题。
教师启发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找到最大数与最小数,怎样确定哪两个数的和最大,哪两个数的和最小,哪两个数的差最小。
2、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6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4题。
引导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4、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5题。
让学生看图说出图意,在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7题。
6、学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比较出得数的大小后,再交流各自的解答过程。
二年级下册数学练习三教案篇2教材分析: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练习课(第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练习课[第3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练习二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1.记忆9的乘法口诀,运用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体会建立9的倍数模型,培养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3.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运用口诀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图片,投影片,口算卡。
【复习导入】1.背9的乘法口诀。
2.口算。
3×9= 8×9= 6×7= 8×7=9×9= 9×7= 4×9= 2×9=2×9+9= 6×9+9= 7×9-9= 4×9+9=3.小鸡找妈妈。
[连线]4.做一做,伸出两只小手,用手表示9的乘法口诀,我们的小手成了计算器了。
5.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4排鲜牛奶,一共有多少瓶?[2]妈妈买了4排鲜牛奶,花了多少钱?【进入新课】9的乘法口诀1.完成课本第81页练习二十第5题。
教师将含有9的乘法算式制成口算卡片,还包括倒过来相乘的算式,教师任意取出口算卡片,让学生很快说出积是多少,抽几名学生说说运用哪一句口诀来进行计算。
2.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二十第6题。
5×9+9可用哪句口诀?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再计算。
3.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二十第7题。
在多媒体中出示第7题方块图。
同桌间互相说说图意,并提出一个问题。
全班交流。
[每一个长方体都由9个正方体组成,7个长方体需要多少个正方体?)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学生在课本中完成第7题。
请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这个问题求7个长方体需要几个正方体,就是求7个9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来计算]4.完成课本第82页练习二十第8题。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第8题图。
让学生认真审题,在同桌间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请同学说明题目意思。
[两棵树相距5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间距长多少米?]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第8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练习十四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六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四课型:练习课课时:第3课时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65、66页练习十四中的4—15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学习目标:1、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信心。
学习重点: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学习难点: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等。
教法:组织练习、反馈指导法。
学法:独立练习法。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导学目标(一)、独立尝试(预习)自学课本第65、66页练习十四中的4—15题。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
1、口算7×7 = 9×6= 21÷3 = 3×4= 24÷8= 12÷2=35÷7= 4×7= 6×9=48÷8= 18÷2 = 56÷7= 2、口答15里面最多有()个453里面最多有()个744里面最多有()个833里面最多有()个6(三)新课导入: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齐读目标)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导读探究)1、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
订正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十四第6题.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学生独立试写。
讨论:怎样很快能想出商来。
4、练习十四第7题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
5、用竖式计算。
23÷3= 50÷6= 67÷9=45÷7= 56÷8= 34÷5=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练习知识点总结教案
4.6~4.3
一 年 级 29
11
5
(1 )班
四 年 级 27
12
6
(2 )班
六 年 级 18
20
5
(1 )班
(1)一年级 5.0 以上有(
)人。
(2)六年级 5.0 以上有(
)人。
(3)四年级 4.2 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5)5.0 的视力是正常的,低于 5.0 的一年级的有(
30+25+19= 90-54-36=
78-39-16= 12+18-14=
24+16-14= 36-15+23=
三、 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种类
客车
货车
面包车 小轿车
辆 数 20
15
25
40
(辆)
(1)小轿车比客车多(
人教小学数学
人教小学数学 二年级下册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祝您天天进步! 来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吧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导学指导案
TB 小初高题库
人教小学数学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练习 课型 : 复习课 课时: 第 3 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教师复备栏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 5、6 页,练习一第 4-7 题。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 或学生笔 记
2、35 加 19 的和是( ),再减去 40 得( )。
3、100 减去 70 的差是( ),再加上 30 得( )。
2、下面是学生参加校兴趣小组各个项目的人数,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3练习课(第3课时)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中的3个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触摸和操作,掌握这3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并且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及其辨别。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模型,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触摸和观察手中的模型,讲述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初步认识这3种立体图形。
3. 特征辨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换模型,辨别出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并能够正确命名。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模型,进行实际操作,如拼图、搭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3种立体图形的认识。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题目,让学生抢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六个面都是长方形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棱相等圆柱体:两个底面都是圆形侧面是曲面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七、作业设计图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答案:图形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辨别和命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好课堂用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小明有5块巧克力,吃了2块,还剩多少?2.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鼓励他们口头回答。
第二步:复习相关知识点1.要求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回忆。
第三步:教学新知识1.介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
2.结合具体例子,教授如何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步:示范解决问题1.教师选择一个实际的问题,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解题过程,并参与讨论。
第五步:学生练习1.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2.学生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指出不足之处。
八、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复习本课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准备下节课讨论。
九、板书设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法和减法•问题解决步骤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还需加强。
下节课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难点1.让学生切实理解“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4》第3课时;2.教具:纸张、铅笔、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讲解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二、学习新课1.老师呈现本节课题目:《4》第3课时解决问题;2.老师讲解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强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3.老师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方法,老师引导讨论各种解决方法的优缺点。
三、巩固拓展1.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分组合作,找出多种解决方法;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3.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讨论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四、课堂小结1.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3.鼓励学生课后多实践、多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设计一个小问题,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并写下解决思路;3.复习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方案;2.总结学生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4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案,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练习十六》导学案
567=500+( )+7 893=800+( )+ 3
780=( )+( ) 428=( )+( )+( )
905=( )+( ) 375=( )+( )+( )
四、合作考试(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
1、填一填。
(1)用4、6、0、组成的最大数是( ),最小数是( )。
二年级 数学学科(下)第7单元导学指导案
课题:练习十六课型 :练习课课时:第3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80、81页练习十六中的5—15题相关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
一、导学目标
(一)、独立尝试(预习)
自学课本第80、81页练习十六中的5—15题内容。
(二)、复习并检查(温固),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
1、 想一想,填一填。
(1) 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 )百、( )百、( )百、一千。
(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
五百、( )。
例如,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999。学生说出数的组成:百位上的9表示9个百,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个位上的9表示9个一,所以这个数是就是999。这个数最接近多少呢?(接近1000)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然后齐读,再说一说数的组成。
回顾:一个数的中间有0是怎样读的?末尾有0是怎样读的?
③、在算盘上表示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练习二十一》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练习二十一》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加法口诀表
2.能够用加法口诀表计算简单的加法运算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口诀表解决问题
二、导入情境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加法口诀表,学生们围绕着课桌团成一个小团队,依次背诵加法口诀表并用手指对应添加,以帮助记忆加法口诀表。
三、学习重点
1.掌握加法口诀表中的计算方法
2.灵活运用加法口诀表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3.用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法口诀表的重要性
四、学习过程
1. 认识加法口诀表
加法口诀表是一个用来帮助学生快速计算加法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加法口诀表来提高计算速度。
加法口诀表示例:
1+1=2
1+2=3
1+3=4
...
2. 练习加法口诀表
老师出示具体的加法算式,要求学生快速用加法口诀表计算,并在白纸上写下结果。
示例题目:1+2=?
解答过程:
1+2=3
3. 拓展应用
老师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加法问题,并要求学生用加法口诀表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加法口诀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示例问题:小明手里有2块钱,妈妈再给了他3块钱,他一共有多少钱?
解答过程:
2+3=5
小明一共有5块钱
五、总结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掌握了加法口诀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要多加练习,巩固加法口诀表的记忆,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希望本节课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耐心和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技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够理解问题并正确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计算。
–能够用文字或图形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并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介绍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类型。
•提醒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如数量、计算方式等。
3. 练习1.例题一:老师给了学生一道题目:“小明有5只苹果,他吃了3只,那么他现在还剩几只?”请学生尝试并讨论解决方法。
2.例题二:师生共喝了10瓶水,老师喝了3瓶,那么学生喝了几瓶?3.例题三:一些苹果,第一天卖了3个,第二天卖了2个,剩下5个,问原来有几个?4. 拓展练习老师出示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尝试解决,并分享解决思路。
5.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检测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互相核对答案。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或设计自己的生活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如何?解决问题时是否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是否能运用加法和减法正确解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下一节课教学策略。
以上教案是针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第3 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八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进行除法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或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和口诀卡。
【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你会算了吗?试一试。
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题,学生口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新知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自己找信息。
思考图中已知哪些信息以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如:要求需要几台?可以这样想;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24÷3=8(台);如果有6台电脑,怎样安排?我们可以这样想: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24÷6=4(人)。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算一算,比一比,把算式填在合适的括号里。
(1)引导学生审题,明白题目要求什么。
(从“>”可以知道,是将各个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引导学生根据计算出的得数将算式进行排列。
(强调是写原算式,不是写答案。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谈话:小猴子正在进行摘桃子比赛,哪只小猴子能先摘到桃子呢?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桃子摘下来吗?同桌两人分工,一人算一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教师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题。
出示表格。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巩固迁移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7题。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1)小组以比赛形式完成,如第一组做第一列,第二组做第二列……完成的正确率高且用时少的小组获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3 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八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进行除法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实物投影;口算卡片和口诀卡。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你会算了吗?试一试。
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题,学生口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2.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题。
(1)用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自己找信息。
思考图中已知哪些信息以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如:要求需要几台?可以这样想;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24÷3=8(台);如果有6台电脑,怎样安排?我们可以这样想: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用除法计算:24÷6=4(人)。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算一算,比一比,把算式填在合适的括号里。
(1)引导学生审题,明白题目要求什么。
(从“>”可以知道,是将各个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
(2)引导学生根据计算出的得数将算式进行排列。
(强调是写原算式,不是
写答案。
)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谈话:小猴子正在进行摘桃子比赛,哪只小猴子能先摘到桃子呢?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桃子摘下来吗?同桌两人分工,一人算一列,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汇报交流,教师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题。
出示表格。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数÷除数=商)。
三、巩固迁移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7题。
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1)小组以比赛形式完成,如第一组做第一列,第二组做第二列……完成的正确率高且用时少的小组获胜。
让学生每个人都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得多。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9题。
出示题目,分析题目意思,填出不同的算式。
学生填写,汇报交流。
4.数学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或同桌合作,一人出示卡片,其他人说出算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熟练应用口诀准确求出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第3课时练习八
2. 24÷6=4(人) 24÷3=8(台)
6. 54÷6=9(盒)
7. 48÷8=6(本)24÷8=3(本)。